《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七·邪論 (4)
卷第二十七·邪論 (4)
1. 邪中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一第四《邪氣臟腑病形》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二上篇。
黃帝問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高。黃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高者,上也。身半以上,風雨之邪所中,故曰中於高也。風為百病之長,故偏得邪名也。身半以下,清濕之邪,濕最沉重,故襲下偏言也。
平按:《靈樞》也高作高也。《甲乙》以下作已下。)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恆常,中於陰則留於腑,中於陽則留於經。(邪中於臂胻之陰,獨傷陰經,流入中臟,臟實不受邪客,故轉至留於六腑者也。中於頭面之陽,循三陽經下留陽經,故曰無常也。平按:《靈樞》無恆字,留作溜。
《甲乙經》經作藏。)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陰陽異名,同為氣類,三陽為表居上,三陰為里在下,表裡氣通,故曰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三陰之經絡脈別走入於三陽,三陽之經絡脈別走入於三陰,陰陽之氣旋迴,周而復始,故曰無端。
)邪之中人也,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其故何也?(經絡相貫周環,自是常理,邪之中人循行,亦可與經絡同行,然中於陰陽上下左右生病異者,其故何也?)岐伯答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人之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熱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
(手足三陽之會皆在於面,人之受邪所由有三:一為乘年虛時,二為新用力有勞,三為熱飲熱食汗出腠理開。有此三虛,故邪中人。平按:《靈樞》人之二字作中人也三字,若下無熱字。)中面則下陽明,中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邪之總中於面,則著手足陽明之經循之而下。
若中頭後項者,則著手足太陽之經循之而下。若別中於兩頰,則著手足少陽之經循之而下。若中胸、背及兩脅三處,亦著三陽之經循經而下也。)黃帝曰:其中於陰奈何?岐伯答曰: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以下言邪中於陰經也。
四肢手臂及腳胻,當陰經上皮薄,其肉濁澤,故四處俱受風邪,所以獨傷陰經。下經言風雨傷上清濕傷下者,舉多為言,其實腳胻亦受風邪也。平按:注濁澤,依經文應作淖澤。)黃帝曰:此故傷其臟乎?岐伯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臟。故邪入於陰經,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
是故陽中則溜於經,陰中則溜於腑。(邪之傷於陰經,傳之至臟,以臟氣不客外邪,故還流於六腑之中也。故陽之邪中於面,流於三陽之經;陰之邪中臂胻,溜於六腑也。平按:《甲乙》客作容,溜作留,府作腑。)黃帝曰:邪之中臟者奈何?(前言外邪不中五臟,次言邪從內起中於五臟,故問起也。
)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愁憂恐懼,內起傷神,故心臟傷也。)形寒飲寒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形寒飲寒,內外二寒傷肺,以肺惡寒也。平按:飲寒《靈樞》作寒飲,《甲乙》作飲冷。)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
(因墜惡血留者,外傷也。大怒,內傷也。內外二傷,積於脅下,傷肝也。平按:《靈樞》、《甲乙》無若字。)有所擊僕,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擊僕當風,外損也。醉以入房汗出,內損也。內外二損,故傷脾也。平按:《甲乙》醉上有以字。)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用力舉重,汗出以浴水,外損也。入房過度,內損也。由此二損,故傷腎也。平按:浴水,水字袁刻誤作也。)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黃帝曰:善。(前言五臟有傷,次言五臟中風,陰陽血氣皆虛,故俱感於風,故邪因往入也。平按:《甲乙》俱感作俱相感。
)
黃帝問岐伯曰:首面與身形,屬骨連筋,同血合氣耳。天寒則地裂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其面不衣,其故何也?(首面及與身形兩者,皆屬於骨,俱連於筋,同受於血,併合於氣,何因遇寒手足冷而懈惰,首面無衣不寒,其故何也?平按:袁刻氣下脫耳字。)岐伯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六陽之經並上於面,六陰之經有足厥陰經上面,餘二至於舌下,不上於面,而言皆上面者,舉多為言耳。其經絡血氣貫通,故皆上走七竅以為用也。平按:注六陽之經,袁刻之作六。)其精陽氣,上於目而為精;(其經絡精陽之氣,上走於目,成於眼精也。平按:《甲乙》氣上有之字。
《靈樞》上於目作上走於目,為精作為睛,《甲乙》同。)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別精陽氣,入耳以為能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五臟聚氣以為宗氣,宗氣入鼻,能知臭也。)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耳目視聽,故為清氣所生。唇舌識味,故為濁氣所成。
味者,知味也。平按:《甲乙》出上有下字。)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麵皮又厚,其肉堅,故熱甚,寒不能勝也。(以其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血氣皆上熏面,以其陽多,其皮堅厚,故熱而能寒也。平按:麵皮《靈樞》、《甲乙》作而皮。熱上《靈樞》有天字,《甲乙》有大字,勝下均有之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