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七·邪論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邪論 (4)

1. 邪中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一第四《邪氣臟腑病形》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二上篇。

白話文:

平按: 此篇自篇首至末,見於《靈樞》卷一第四《邪氣臟腑病形》篇,又見於《甲乙經》卷四第二上篇。

黃帝問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高。黃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高者,上也。身半以上,風雨之邪所中,故曰中於高也。風為百病之長,故偏得邪名也。身半以下,清濕之邪,濕最沉重,故襲下偏言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邪氣入侵人體,會有什麼狀況?」

岐伯回答:「邪氣入侵人體,會表現出不同的情況。」

黃帝:「這些情況有明確的區分嗎?」

岐伯:「是的。如果邪氣入侵身體的上半身,就會稱為『中於高』;如果邪氣入侵身體的下半身,就會稱為『中於濕』。」

(「高」指的是上半身。「中於高」是指風寒等邪氣入侵身體上部。風是百病之首,因此常被稱為「邪」。「中於濕」指的是寒濕之邪入侵身體下部。寒濕之氣沉重,所以通常侵襲身體下部。)

平按:《靈樞》也高作高也。《甲乙》以下作已下。)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恆常,中於陰則留於腑,中於陽則留於經。(邪中於臂胻之陰,獨傷陰經,流入中臟,臟實不受邪客,故轉至留於六腑者也。中於頭面之陽,循三陽經下留陽經,故曰無常也。平按:《靈樞》無恆字,留作溜。

白話文:

平註:《靈樞》一書中將「高」字寫成「高」。《甲乙經》以下的文字寫作「已下」。

所以說:邪氣入侵人體後,並無固定的停留部位。如果侵入陰經,則會停留在腑;如果侵入陽經,則會停留在經絡中。(邪氣入侵臂部陰經,特別是傷害陰經,會流入中臟。臟器本身實熱,無法承受邪氣侵入,所以轉而滯留在六腑中。邪氣入侵頭面陽經,沿著三條陽經下行,停留在陽經中,所以說沒有固定的部位。)

平註:《靈樞》中沒有「恆」字,而將「留」字寫作「溜」。

《甲乙經》經作藏。)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陰陽異名,同為氣類,三陽為表居上,三陰為里在下,表裡氣通,故曰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三陰之經絡脈別走入於三陽,三陽之經絡脈別走入於三陰,陰陽之氣旋迴,周而復始,故曰無端。

白話文:

《甲乙經》記載的內容是深藏的。黃帝說:陰和陽,名稱不同,但性質相同,上下相通(陰陽名稱不同,但都是氣類,三陽在表居上,三陰在里居下,表裡氣息相通,所以說是相通)。經絡相互貫通,就像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環(三陰經的脈絡分別進入三陽經,三陽經的脈絡分別進入三陰經,陰陽之氣循環往復,永遠不停止,所以說沒有起點和終點)。

)邪之中人也,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其故何也?(經絡相貫周環,自是常理,邪之中人循行,亦可與經絡同行,然中於陰陽上下左右生病異者,其故何也?)岐伯答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人之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熱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

白話文:

邪氣侵襲人體,有的人被陰邪侵襲,有的人被陽邪侵襲,導致身體上下左右出現不同的病症,這是為什麼呢?(經絡互通貫穿全身,本來就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邪氣侵襲人體也會循著經絡運行,為什麼侵襲陰陽上下左右不同部位會導致不同的病症呢?)岐伯回答說:所有陽經都匯聚於面部。當人身體虛弱或用力過度的時候,或者在熱食後大汗淋漓毛孔打開的時候,最容易被邪氣侵襲。

(手足三陽之會皆在於面,人之受邪所由有三:一為乘年虛時,二為新用力有勞,三為熱飲熱食汗出腠理開。有此三虛,故邪中人。平按:《靈樞》人之二字作中人也三字,若下無熱字。)中面則下陽明,中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邪之總中於面,則著手足陽明之經循之而下。

白話文:

手和腳的陽經相會點都在臉部,人遭受邪氣入侵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是趁著身體虛弱的時候,第二是用力過度或勞累,第三是熱飲或熱食出汗導致毛孔打開。有這三種虛弱的情況,邪氣就會入侵人體。

如果邪氣侵入的是臉部中間,就會影響陽明經;如果邪氣侵入的是脖子中間,就會影響太陽經;如果邪氣侵入的是臉頰,就會影響少陽經;如果邪氣侵入的是胸背部的兩側,也會影響到陽明經。

邪氣侵入臉部的總體部位,會沿著手腳的陽明經循序往下侵入身體。

若中頭後項者,則著手足太陽之經循之而下。若別中於兩頰,則著手足少陽之經循之而下。若中胸、背及兩脅三處,亦著三陽之經循經而下也。)黃帝曰:其中於陰奈何?岐伯答曰: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以下言邪中於陰經也。

白話文:

四肢手臂及腳胻,當陰經上皮薄,其肉濁澤,故四處俱受風邪,所以獨傷陰經。下經言風雨傷上清濕傷下者,舉多為言,其實腳胻亦受風邪也。平按:注濁澤,依經文應作淖澤。)黃帝曰:此故傷其臟乎?岐伯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臟。故邪入於陰經,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

四肢、手臂和腿部後側,由於陰經的表皮薄,肉質細嫩濕潤,因此容易受到風邪侵襲,所以特別容易損傷陰經。經文提到「風雨傷上,清濕傷下」,雖然舉了很多例子,但實際上,腿部後側也會受到風邪侵襲。

平按: 註解中提到的「淖澤」,根據經文應作「淖澤」。

黃帝問:這樣會損傷內臟嗎?

岐伯答:人體受到風邪侵襲,不一定會損傷內臟。當邪氣進入陰經時,因為陰經的臟氣強壯,邪氣侵入後無法滯留,所以會轉移到腑。

白話文:

四肢、手臂和腿部後側,由於陰經表層皮膚薄弱,肉質細膩濕潤,容易受到風邪侵襲,特別容易損傷陰經。經文中提到「風雨傷上,清濕傷下」,雖然舉了許多例子,但實際上,腿部後側也會受到風邪侵襲。

註解:

經文中提到的「淖澤」,根據正確認識應該是「淖澤」。

**黃帝問:**這樣會損傷內臟嗎?

**岐伯答:**人體受到風邪侵襲,不一定會損傷內臟。當邪氣進入陰經時,由於陰經的臟氣強壯,邪氣無法停留,因此會轉移到腑。

是故陽中則溜於經,陰中則溜於腑。(邪之傷於陰經,傳之至臟,以臟氣不客外邪,故還流於六腑之中也。故陽之邪中於面,流於三陽之經;陰之邪中臂胻,溜於六腑也。平按:《甲乙》客作容,溜作留,府作腑。)黃帝曰:邪之中臟者奈何?(前言外邪不中五臟,次言邪從內起中於五臟,故問起也。

白話文:

因此,陽氣盛時,邪氣會循行於經脈;陰氣盛時,邪氣會流入臟腑。(邪氣侵襲陰經,傳達到臟器,由於臟氣不接受外邪,因此又會流回六腑。因此,陽邪侵犯面部,會流向三陽經脈;陰邪侵犯手臂和大腿,則會流入六腑。)黃帝問道:邪氣侵犯臟腑時會如何?

)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愁憂恐懼,內起傷神,故心臟傷也。)形寒飲寒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形寒飲寒,內外二寒傷肺,以肺惡寒也。平按:飲寒《靈樞》作寒飲,《甲乙》作飲冷。)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

白話文:

岐伯說:憂愁恐懼會損傷心臟。(憂愁恐懼會影響內在神志,所以會傷及心臟。)接觸寒冷,喝了冰冷的東西會損傷肺,因為內外兩寒相合,都會對肺造成損害,因此導致氣逆上行。(接觸寒冷,喝了冰冷的東西會內外兩寒損傷肺,因為肺怕冷。注:靈樞經中「飲寒」寫作「寒飲」,甲乙經中寫作「飲冷」。)有跌打損傷,瘀血留在體內,如果遇上大發脾氣的情況,氣會往上行,不會往下走,積聚在脅部,就會損傷肝臟。

(因墜惡血留者,外傷也。大怒,內傷也。內外二傷,積於脅下,傷肝也。平按:《靈樞》、《甲乙》無若字。)有所擊僕,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擊僕當風,外損也。醉以入房汗出,內損也。內外二損,故傷脾也。平按:《甲乙》醉上有以字。)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白話文:

  • 跌落導致惡血殘留,這是外傷。
  • 大怒,這是內傷。
  • 內外兩傷,積聚在肋骨下方,就會損傷肝臟。
  • 有人遭遇打擊,好像喝醉了一樣跌倒在房間裡,出汗後又迎風而立,就會損傷脾臟。
  • 打擊迎風,這是外傷。醉倒在房間裡出汗,這是內傷。內外兩傷,所以損傷脾臟。
  • 用力舉重,好像過度房事後,出汗後又泡澡,就會損傷腎臟。

(用力舉重,汗出以浴水,外損也。入房過度,內損也。由此二損,故傷腎也。平按:浴水,水字袁刻誤作也。)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黃帝曰:善。(前言五臟有傷,次言五臟中風,陰陽血氣皆虛,故俱感於風,故邪因往入也。平按:《甲乙》俱感作俱相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頭部和身體,都是骨頭連著筋,血脈相通,氣息相合啊。天氣寒冷時,地面會結冰裂開,突然遇冷,手腳就會麻木僵硬。但是,面部的皮膚卻不遮蓋衣服,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人體的十二條經脈,三百六十五條絡脈,它們的血氣都上升到面部,運行於五官孔竅之間。」

(六陽之經並上於面,六陰之經有足厥陰經上面,餘二至於舌下,不上於面,而言皆上面者,舉多為言耳。其經絡血氣貫通,故皆上走七竅以為用也。平按:注六陽之經,袁刻之作六。)其精陽氣,上於目而為精;(其經絡精陽之氣,上走於目,成於眼精也。平按:《甲乙》氣上有之字。

白話文:

六條陽經的經絡全部通向面部,六條陰經中有足厥陰經也通向面部,其他兩條則到達舌下,但並不上至於面部。但書中說所有經絡都通向面部,這是用一般情況來概括表述的。因為經絡血氣貫通全身,所以都能通向七竅發揮作用。

其經絡上行的精純陽氣,到達眼睛形成明目之精。

《靈樞》上於目作上走於目,為精作為睛,《甲乙》同。)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別精陽氣,入耳以為能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五臟聚氣以為宗氣,宗氣入鼻,能知臭也。)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耳目視聽,故為清氣所生。唇舌識味,故為濁氣所成。

白話文:

《靈樞》中提到,精氣上升到眼睛,就形成了明亮的視力。

清氣運行到耳朵,形成了聽力。

宗氣從鼻子出來,形成了嗅覺。

濁氣從胃裡流出來,經過嘴脣和舌頭,形成了味覺。

味者,知味也。平按:《甲乙》出上有下字。)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麵皮又厚,其肉堅,故熱甚,寒不能勝也。(以其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血氣皆上熏面,以其陽多,其皮堅厚,故熱而能寒也。平按:麵皮《靈樞》、《甲乙》作而皮。熱上《靈樞》有天字,《甲乙》有大字,勝下均有之字。

白話文:

「味」指味覺,是感知味道的能力。

氣和津液上升到面部,面部的皮膚又厚又堅實,所以面部很熱,寒氣無法勝過它。(因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都上升到面部,由於陽氣較多,皮膚堅厚,所以能產生熱而抵禦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