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七·邪論 (3)
卷第二十七·邪論 (3)
1. 邪客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一第三十九《舉痛論》篇。又自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至青黑為痛,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五。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素問》卷十一第三十九章《舉痛論》,從篇首到篇尾。其中,「五臟六腑固盡有部」到「青黑為痛」這一段,出自《甲乙經》卷一第十五章。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人之善言天者,是人必法天以言人,故有驗於人也。)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以今尋古為今法,故必合於今。)善言人者,必厭於己。(善言知人,必先足於己,乃得知人;不足於己而欲知人,未之有也。平按:《素問》厭上有「有」字。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善於談論天的人,必定能用在人身上得到驗證;善於談論古的人,必定能符合當今;善於談論人的人,必定能反求諸己。善於瞭解人的人,必定先能瞭解自己,然後才能瞭解別人;若不能瞭解自己卻想了解別人,那是不可能的。
)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矣。(如此,人有三善之行,於道不惑。所以然者,得其要理之極,明達故也。數,理也。)今余問於夫子,令可驗於己,令之可言而知也,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如發蒙解惑,可得聞乎?(先自行之,即可驗於己也。然後問其病之所由,故為言而知之也。
白話文:
如此一來,便不會對大道感到困惑,並且能得其精髓所在,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如此行得三善,便不會對大道疑惑不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掌握了其要領的極致,所以通達明白。此處「數」指「道理」。)如今我向夫子請教,請夫子說出可以自我驗證的方法,可以言語得知,可以視力看到,可以觸摸得到,可以自我驗證如同撥開雲霧一般,可以聽聞到嗎?(先自行實踐,便可自我驗證。然後再詢問疾病的根源,故而通過言語就能夠得知。)
察色而知,故為視而知之也。診脈而知,故為捫而可得。斯為知者,先驗於身,故能為人發蒙於耳目,解惑於心腑,於此之道,可以聞否?平按:《素問》令可驗於己令之可言而知也十二字,作令言而可知五字,如發蒙作而發蒙。)岐伯再拜曰:帝何道之問?黃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平按:氣有本作風。)入焉,經血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痛矣。
白話文:
通過觀察面部氣色可以瞭解病況,所以說通過觀察就可以知道。通過診脈可以瞭解病況,所以說通過觸摸就可以得到。這是因為有知識的人,自己先驗證過,所以才能為別人啟發耳朵和眼睛,解除心中的疑惑。對於這個道理,可以聽懂嗎?
據《素問》記載,可以驗證在自己身上,然後再用來說明,而不是說知道了就可以說。比如「發蒙」這個詞,應該改為「啟發」。
岐伯再次行禮說:陛下問的是什麼問題?
黃帝說:我想知道人的五臟突然疼痛,是什麼因素造成的?
岐伯說:經脈流通不止,環狀運行不停。寒氣侵入,經血凝滯,無法運行,停留在脈絡之外就會導致血虛,停留在脈絡之中就會導致氣機不通,所以會突然疼痛。
(平按:《素問》入焉經血稽留作入經而稽留,故卒痛矣作故卒然而痛。)黃帝曰:其痛也,或卒然而止者,或常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而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應而痛者,(平按:《素問》相應作相引。)或心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平按:《素問》脅上無心字。
白話文:
黃帝問道:這種疼痛,有些突然發作又突然停止,有些持續疼痛而且很嚴重,有些疼痛劇烈,按壓後不會減輕,有些按壓後疼痛會停止,有些按壓後也沒有用,有些會伴隨氣喘,按壓時有反應,有些是心臟和背部同時疼痛,有些是心臟、脇肋和下腹部同時疼痛。
)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間復生者,(平按:《素問》有間作有少間。)或腹痛而悗悗歐者,或腹痛而復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股外為髀,髀內為股,陰下之股為陰股也。悗音悶也。平按:《素問》或腹痛而悗悗歐者作或痛而嘔者。注陰股袁刻誤作陰病。
白話文:
(腹痛時)或者腰腹疼痛、陰股疼痛,(疼痛)持續很久造成積塊,或者突然疼痛致死而隔了一段時間又醒轉,或者腹痛而發出悶悶的聲音(嘔吐),或者腹痛並伴有腹瀉,或者疼痛時(大便)不通不通。
)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凡此十四別病,十三寒客內為病,一種熱氣客內為閉,皆為痛病,不知所由,故須問之。平按:諸痛袁刻作諸病。)岐伯對曰:寒氣客於腸外則腸寒,寒則縮卷,卷則腸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痛,得炅則痛立已矣,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絀,褚律反,縫也,謂腸寒捲縮如縫連也。
白話文:
所有這些疼痛,形狀各不相同,要如何區分呢?
扁鵲回答:寒氣侵入腸道外圍,就會出現腸寒,腸子遇寒就會收縮捲曲,捲曲就會導致腸道狹窄,狹窄就會牽拉小腸絡脈,所以會突然疼痛,遇到溫熱就會立即止痛。但如果寒氣過重,就會疼痛很長時間。
腸絀屬腸經之小絡散絡於腸,故腸寒絀急引絡而痛,得熱則立已。炅,熱也。平按:《素問》腸均作脈,卷作蜷,立已作立止。)寒氣客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不可按也。(痛不可按之,兩義解之:一,寒熱薄於脈中,滿痛不可得按;二,寒下留,熱氣上行,令脈血氣相亂,故不可按也。平按:《素問》故痛作故痛甚。
白話文:
腸絀 是屬於腸經的一條小分支,分佈在腸道,所以腸道寒冷虛弱時會拉扯這條分支,導致疼痛,遇到熱氣就會立馬止痛。炅,指熱氣。
(平按:《素問》中「腸」字寫作「脈」,「蜷」字寫作「卷」,「立已」寫作「立止」)
寒氣入侵經脈,與熱氣交織,就會導致經脈充盈,充盈就會疼痛,按壓時會感到疼痛。如果寒氣停留,熱氣從上方上升,就會導致經脈腫大,氣血混亂,因此會疼痛難忍,按壓時也會感到疼痛。
(疼痛難忍的解釋有兩種:一,寒熱在經脈中交織,導致充盈疼痛,按壓時疼痛加劇;二,寒氣在下方停留,熱氣在上部上升,導致經脈氣血混亂,按壓時疼痛難忍。)
(平按:《素問》中「故痛」寫作「故痛甚」)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募原之下,而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氣散,故痛止矣。(腸胃皆有募有原,募原之下皆有孫絡,寒客腸胃募原之下,孫絡引急而痛,故按之散而痛止。平按:《素問》而不得散作血不得散,故痛止作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挾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
白話文:
寒氣滯留在腸胃之間,位在募穴和原穴的下方,無法散去,於是小經絡受到牽引而疼痛。按壓後,寒氣散開,所以疼痛停止。(腸胃都有募穴和原穴,募穴和原穴下方都有孫絡。寒氣滯留在腸胃募穴和原穴下方,孫絡受到牽引而疼痛,所以按壓後散開,疼痛就停止。)
寒氣滯留在夾脊穴的經絡,按壓得太深無法達到,所以按壓沒有用處。
(挾脊脈,督脈挾脊,故曰挾脊脈也。督脈挾於脊裡而上行深,故按之不及,所以按之無益者也。)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則脈不通,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關元在臍下小腹,下當於胞,故前言衝脈起於胞中直上。邪氣客之,故喘動應手。有本無起於關元下十字也。
白話文:
挾脊脈,是督脈依附著脊椎旁而行,因此稱為挾脊脈。督脈位於脊椎深處,隱藏在脊柱內,因此按壓無法觸及,按壓它也沒有用。
寒氣侵襲沖脈。沖脈起於關元穴(臍下小腹),沿著腹部直上,如果受到寒氣阻礙,脈絡不通暢,氣血就無法運行,因而導致喘息,只要觸碰到按壓部位就會出現喘動的反應。(關元穴位於臍下小腹,正對子宮,因此前面提到沖脈起源於子宮,沿著腹直肌向上行。邪氣侵襲沖脈,因此觸碰按壓部位就會出現喘動。有些書籍中將「起於關元下十字」這一段刪除了。)
平按:《素問》直上下有寒氣客三字。)寒氣客於背輸之脈則脈泣,泣則血虛,虛則痛,其輸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至則痛止矣。(背輸之脈,足太陽脈也。太陽心輸之絡注於心中,故寒客太陽,引心而痛。按之不移其手,則手熱,故痛止。平按:《素問》則脈泣作則血脈澀。
白話文:
附註:古書《素問》中說:「(中醫)脈象沉穩而上下都有寒氣客。」
寒氣停留於輸注於背部的經脈,就會導致經脈不通暢,不通暢就會導致氣血虛弱,虛弱就會疼痛。這些經脈輸注於心臟,所以寒氣會引發心臟疼痛。用手指按壓這些經脈,熱氣就會到達,熱氣到達後疼痛就會停止。(輸注於背部的經脈,是指足太陽經脈。足太陽經脈與心臟相連,所以寒氣停留於足太陽經脈,就會引發心臟疼痛。如果用手指按壓經脈,保持不動,手指就會發熱,所以疼痛就會停止。
附註:古書《素問》中說:「(中醫)脈象沉穩而不通暢」應該改為「脈象沉穩且經脈不通暢」。
注於心袁刻誤作主於心。注寒客太陽袁刻誤作寒客大腸。)寒氣客於厥陰,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引脅與少腹矣。(厥陰肝脈屬肝絡膽布脅肋,故寒客血泣脈急,引脅與少腹痛也。平按:《素問》客於厥陰下有之脈二字,引脅與少腹作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
白話文:
寒冷之氣侵犯厥陰經。厥陰經的經脈與陰器(生殖器官)相連,寒氣侵犯經脈,就會導致血脈收縮、經脈緊張,從而引起脅肋和少腹疼痛。(厥陰肝脈屬肝,膽經分佈在脅肋部,所以寒氣侵犯肝經,導致血脈收縮、經脈緊張,引起脅肋和少腹疼痛。《素問》中提到「客於厥陰下之脈」,「引脅與少腹」指脅肋和少腹相互牽引疼痛。)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痛。(厥氣客在陰股,陰股之血凝泣,故其氣上引少腹而痛也。平按:《素問》故痛作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寒氣入五臟中,厥逆上吐,遂令陰氣竭絕,陽氣未入之間,卒痛不知人,陽氣入臟還生也。
白話文:
當寒邪之氣停留在陰部,寒氣上行到達小腹,血液凝滯於下並相互牽引,所以就會疼痛。寒邪之氣侵入五臟,導致身體逆寒上衝,陰氣耗竭,陽氣尚未進入,因此突然疼痛而昏迷,失去知覺,等到陽氣回升便能恢復生機。
)寒氣客於腸募關元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留不得行,故卒然成積矣。(腸,謂大腸、小腸也。大腸募在天樞臍左右各二寸,原在手大指之間。小腸募在臍下三寸關元,原在手外側腕骨之前完骨。寒氣客此募原之下,血絡之中,凝泣不行,久留以成積也。
白話文:
寒氣侵入腸道的募穴(天樞穴和關元穴之間),阻塞了血液的流動,使血液凝結,無法流入大經脈,血液和氣血停滯,導致突然形成積塊。(腸是指大腸和小腸。大腸的募穴在天樞穴,位於肚臍左右兩寸處,其原穴在拇指和小指之間。小腸的募穴在關元穴,位於肚臍下三寸處,其原穴在手腕外側的腕骨前緣。)
平按:《素問》腸募關元作小腸募原,卒然作宿昔,此節在寒氣客於五臟上。)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矣。(寒客腸胃,其氣逆上,故痛嘔吐也。)寒氣客於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寒客小腸,不得成於積聚,故後利腹痛也。)熱氣留於小腸,小腸中癉熱焦竭,則故堅幹不得出矣。
白話文:
根據《素問》記載,腸募歸屬關元穴,而小腸募屬於原穴。如果突然出現脹痛和嘔吐,這說明寒氣進入了五臟。
寒氣滯留在腸胃,會導致氣機逆轉,向上衝出,從而引起疼痛和嘔吐。
寒氣滯留在小腸,無法形成積聚,就會導致腹瀉和腹痛。
熱氣滯留在小腸,會導致小腸內發熱灼傷,大便就會變得乾燥而排出困難。
(熱氣留止小腸之中,則小腸中熱,糟粕焦竭干堅,故大便閉不通矣。平按:《素問》小腸中癉熱作腸中痛癉熱,堅上無故字,不得出下有故痛而閉不通六字。注留止袁刻作留於。)黃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岐伯曰:五臟六腑固盡其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可見者也。(五臟六腑各有色部,其部之中色見,視之即知臟腑之病,此則視而可見者也。
白話文:
(編者註:青黑顏色表示疼痛在黃紅色部位,則為熱證。)黃帝說:「聽說過這個說法,具體該怎麼做呢?」岐伯回答:「觀察病人的脈象,如果脈象有力,皮膚有血色,並且有下陷的地方,就可以通過檢查脈象和皮膚,得知病人的情況。(通過觀察脈象和皮膚的症狀,詢問病人的病史,就可以通過檢查,得知病人的情況。編者註:)黃帝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