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七·邪論 (2)
卷第二十七·邪論 (2)
1. 十二邪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八《口問》篇。又自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至末,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一,惟編次小異。
白話文:
編者按:本文從篇首到篇尾,出自《靈樞》卷五第二十八篇《口問》。又從「黃帝曰:人的打哈欠是由於什麼氣引發的」到本文末尾,出自《甲乙經》卷十二第一篇,只是編排順序稍有不同。
黃帝間居,避左右而問岐伯曰:余以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岐伯避席再拜對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間居,晏也。避,去也。六經,陰陽各有三陰三陽之脈也。口傳者,文傳得粗,口傳得妙,謂口決其理也。平按:《靈樞》避左右作闢左右,以聞作已聞,再拜下無對字。
白話文:
黃帝退居宮中,辭退左右侍從,向岐伯詢問道:我已經聽過九針的經文,並且已經討論完陰陽順逆和六經的內容,現在很想請教一些具體問題。岐伯起身表示敬意,再次行禮回答道:您問得很好啊!這可是先師口口相傳的知識。(間居:指閒暇的時候。避:離開。六經:陰陽各有三條陰脈和三條陽脈。口傳:通過口述傳授,可以得到更精妙的理解,也就是用口訣闡述其原理。注:根據《靈樞》的記載,本文中的「避左右」應為「闢左右」、「以聞」應為「已聞」,再拜之後沒有「對」字。)
)黃帝曰:願聞口傳。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食飲居處,大驚卒恐。(風雨寒暑居處,外邪也。陰陽喜怒飲食驚恐,內邪也。平按:願聞袁刻作願問。食飲《靈樞》作飲食。)血氣分離,(此內外邪生病所由,凡有五別。一,令血之與氣不相合也。
白話文:
黃帝說:請傳授我口傳療法吧。
岐伯說:所有疾病的最初發生,都是由風寒暑濕、陰陽失衡、喜怒哀樂、飲食起居和突然受驚所導致的。
(風寒暑濕和起居環境屬於外在致病因素。陰陽失衡、喜怒哀樂、飲食和受驚屬於內在致病因素。古文本中的「願聞」一詞,袁刻版本記載為「願問」。「飲食」一詞,《靈樞》中記載為「飲食」)
由於這些(外在或內在的)致病因素的作用,導致了血氣分離。
)陰陽破散,(二,令臟腑陰陽分散也。)經絡決絕,脈道不通,(三,令經脈及諸絡脈不相通也。平按:《靈樞》決作厥。)陰陽相逆,衛氣稽留,(四,令陰陽之氣乖和,衛氣不行。)經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常,(五,令諸經諸絡虛竭,營血衛氣行無次第。平按:《靈樞》空虛作虛空。
白話文:
(一)陰陽失衡,(二)導致臟腑陰陽失調。經絡斷裂,脈道不通,(三)導致經脈和各絡脈無法相通。(按:《靈樞》中「決」寫作「厥」。)陰陽相悖,衛氣滯留,(四)導致陰陽之氣不調和,衛氣運行不暢。經脈空虛,氣血紊亂,失去了正常的運作,(五)導致各經各絡空虛衰竭,營血衛氣運行沒有次序。(按:《靈樞》中「空虛」寫作「虛空」。)
)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如上所說論在經者,余已知之。有所生病不在經者,請言其法也。)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主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
白話文:
如果您所說的在經絡上的症狀,我都已經知道了。那些不在經絡上的疾病,請您告訴我治療的方法。黃帝問:人為什麼會打哈欠?岐伯答:人體的衛氣白天在陽經中運行,晚上在陰經中運行。陰經主導夜晚,夜晚就會讓人想睡覺。陽經主導身體的上方,陰經主導身體的下方。所以,陰氣積聚在身體下方,陽氣還沒有完全消散,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相牽引,因此會讓人打哈欠。
陽氣盡而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陽氣主晝在上,陰氣主夜在下。陰氣盡,陽氣盛,則寤;陽氣盡,陰氣盛,則瞑。今陽氣未盡,故引陰而上,陰氣已起,則引陽而下,陰陽相引上下,故數欠也。平按:《甲乙》晝下無日字,夜則行於陰,無則字。《靈樞》夜下有半字。
白話文:
當陽氣衰竭而陰氣旺盛時,眼睛就會閉上;而當陰氣衰竭而陽氣旺盛時,眼睛就會睜開。(陽氣主宰白天在上,陰氣主宰夜晚在下。當陰氣衰竭,陽氣旺盛時,就會醒來;而當陽氣衰竭,陰氣旺盛時,就會閉上眼睛。現在陽氣還沒有完全衰竭,所以會誘導陰氣上升,而當陰氣已經上升,就會誘導陽氣下降,陰陽相互誘導上下,所以才會頻頻打哈欠。平按:《甲乙經》中沒有「日」字說明白天,夜晚部分也沒有「則」字。《靈樞》中夜晚部分有「半」字。)
又《甲乙》陽引作陽氣,陰引作陰行,則寤下有腎主欠三字。)瀉足少陰,補足太陽。(瀉於腎脈足少陰實,補於膀胱脈足太陽虛,令陰陽氣和,故欠愈也。有本作足太陰。)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並相逆,復於胃,故為噦。
白話文:
古代醫書《甲乙經》上記載,陽引發動為陽氣,陰引發動為陰行,所以「寤」字下面有「腎主欠」三個字。瀉掉足少陰經的實熱,補足足太陽經的虛寒。(瀉足少陰經的實熱,補足足太陽經的虛寒,使陰陽氣和,所以打哈欠的症狀就會好轉。有的版本寫作足太陰經。)黃帝問:人打嗝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岐伯回答:食物進入胃中,胃氣上行匯入肺中,現在由於某些原因,寒氣和新穀之氣一起返回胃中,新舊之氣混亂,真氣和邪氣互相攻擊並逆行於胃中,所以會打嗝。
(谷入胃已,清氣上注於肺,濁氣下留於胃,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入於胃,新故真邪在於胃中相攻相逆,復從胃出,故為之噦。平按:並相逆,《靈樞》並上有氣字,《甲乙》無並字。復於胃,《靈樞》、《甲乙》復下有出字。)補手太陰,瀉足少陰。(宜補肺脈手太陰,瀉腎脈足少陰。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後,清氣上升到肺部,濁氣沉降在胃中。由於寒氣和新穀氣同時進入胃中,新舊氣體在胃中相互衝突,又被排出胃外,因此引起嘔吐。一般情況下,氣體會相互衝突,根據《靈樞》的記載,氣體上方還有氣,而《甲乙》中沒有「並」字。出於胃的「復」字,《靈樞》和《甲乙》的「復」字後面有「出」字。補手太陰,瀉足少陰。(應該補肺脈手太陰,瀉腎脈足少陰)
以足少陰主寒,故須瀉之,手太陰主氣,故先補之。平按:《甲乙》補上有肺主噦三字,足少陰作足太陰,下有「亦可以草刺其鼻,嚏而已;無息而疾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二十四字。)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陽氣絕,故為唏。(唏,火幾反,笑也。
白話文:
由於足少陰經主寒,所以需要瀉去寒邪;手太陰肺經主氣,所以需要先補益之。
按:《甲乙經》中,補字上方有「肺主噦」三字,足少陰誤作足太陰,下方有「也可以草刺激鼻子,讓病人打噴嚏,就可以了;如果病人不打噴嚏,就快速引導他打,立馬就好了;讓病人大吃一驚,也可以讓病好」共二十四字。
黃帝問:人為什麼會笑呢?
岐伯答:這是因為陰氣旺盛,陽氣虛弱,陰氣運行快速,陽氣運行緩慢。陰氣旺盛,陽氣衰竭,所以會笑。
陰氣盛而行疾,陽氣虛而行徐,是以陽氣絕為唏也。)補足太陽,瀉足少陰。(以腑膀胱太陽氣絕,故須補之。腎臟少陰氣盛,故須瀉之。)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振寒寒慄。補諸陽。(以陽虛陰盛,陽虛故皮膚虛,陰盛故寒客皮膚,故振寒寒慄,宜補三陽之脈。
白話文:
陰氣旺盛就會行動迅速,陽氣虛弱就會行動緩慢,所以陽氣消失就會衰弱。因此要補充太陽經,瀉掉足少陰經。因為膀胱經屬於太陽經,陽氣衰竭了,所以要補充它。腎臟屬於少陰經,陰氣旺盛了,所以要瀉掉它。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發抖呢?岐伯回答說:寒氣侵入皮膚,陰氣旺盛,陽氣虛弱,所以才會發抖。要補充所有陽經。因為陽氣虛弱,陰氣旺盛,陽氣虛弱導致皮膚虛弱,陰氣旺盛導致寒氣侵入皮膚,所以才會發抖,應該要補充三陽經。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寒氣先客於胃,厥而逆上消散,復從胃中出,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脾胃腑臟皆虛,故補斯二脈。眉本是眉端攢竹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也。)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
白話文:
黃帝問:人打嗝是由什麼氣導致的?
岐伯答:寒氣侵入胃中,逆氣從下往上散發,又從胃中排出,所以會打嗝。
(寒氣先侵犯胃,逆氣向上擴散,又從胃中出來,所以會打嗝。)
補充太陰、陽明經氣,或說是補眉本穴位。
(脾胃髒腑皆虛弱,所以要補充這兩條經脈。眉本穴位在眉毛的內側端,是足太陽經氣發出的地方。)
黃帝問:人打噴嚏是由什麼氣導致的?
岐伯答:陽氣調和通暢,充滿心臟,從鼻子排出,所以會打噴嚏。
(陽之和氣利,滿於心中,上衝出於鼻,故為嚏也。)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陽虛而利,故補陽脈。太陽起鼻上兩箱,發於攢竹。太陽榮在通谷,足趾外側本節前陷中。)黃帝曰:人之撣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肉懈惰,筋肉懈惰,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撣。(胃氣不實,穀氣少也。
白話文:
當人體陽氣旺盛時,會充滿心胸,向上衝到鼻子,所以打噴嚏。
補足「太陽榮」和「眉本」:
- 太陽榮:在通谷穴(鼻翼外側),足趾外側第一節骨的前方凹陷處。
- 眉本:眉上。
黃帝問: 人的噴嚏是由什麼氣引起的?
岐伯答: 胃氣不足,導致各條經脈虛弱,經脈虛弱,則筋肉鬆弛無力。筋肉鬆弛無力,執行「陰氣」的功能時就會費力,氣無法恢復,於是打噴嚏。(胃氣不足是指飲食中穀氣過少。)
穀氣既少,脈及筋肉並虛懈惰,因此行陰。行陰,入房也。此又入房用力,氣不得復,四肢緩縱,故名為撣。撣,云干反,牽引也,謂身體懈惰,牽引不收也。平按:撣《靈樞》作嚲,音妥,下垂也,《甲乙》作軃,乃嚲字之訛。袁刻諸脈虛下脫諸脈虛三字,注穀氣少誤作谷少氣。
白話文:
身體營養不足,脈搏和肌肉都鬆弛無力,所以會出現陰虛症狀。陰虛症狀是指進入房事時,身體無法恢復體力,四肢無力癱軟,因此被稱為「撣」。「撣」這個字讀作「幹」,意思是拖曳、拉扯,表示身體鬆弛無力,無法收縮自如。
注釋:
- 《靈樞》中「撣」寫作「嚲」,讀音為「妥」,意思是下垂。
- 《甲乙經》中「撣」寫作「軃」,是「嚲」字的誤寫。
- 袁刻本《難經》中,在「諸脈虛」之下遺漏了「諸脈虛」三字。
- 註解中「穀氣少」錯誤地寫作「谷少氣」。
)補分肉間。(筋脈皆虛,故取病所在分肉間補之。)黃帝曰:人之哀而涕泣者,何氣使然?(涕泣多,目無所見,何氣使然也?)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涕泣出之所以有三,心者神用,臟腑之主,一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上液之道也。(手足六陽及手少陰、足厥陰等諸脈湊目,故曰宗脈所聚。
白話文:
(針灸時)補益分肉之間的氣血。(因為筋脈都虛弱了,所以取穴在生病的部位分肉之間,進行補益。)黃帝問:人悲傷時哭泣,是哪種氣導致的?(哭泣很多,什麼都看不見,是哪種氣導致的?)岐伯答: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哭泣有三個原因,心是神明的來源,也是臟腑的主宰,這是第一個原因。)眼睛是宗脈匯聚的地方,也是上行液體的通路。(手腳的六條陽經,以及手少陰、足厥陰等諸經都匯集到眼睛,所以說眼睛是宗脈匯聚的地方。
大小便為下液之道,涕泣以為上液之道,二也。平按:注以為上液之道,袁刻脫以字。)口鼻者,氣之門戶也。(目者,惟是液之道也;口鼻二竅氣液之道,三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盛,宗脈盛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涕泣出焉。(有物相盛,遂即心動;以其心動,即心臟及餘四臟並六腑亦皆搖動;臟腑既動,臟腑之脈皆動;臟腑宗脈搖動,則目鼻液道並開;以液道開,故涕泣出也。平按:宗脈盛《靈樞》、《甲乙》盛作感。
白話文:
大小便為排泄下方的液體,涕泣為排泄上方的液體,這是第二點。
口和鼻是氣體進出的門戶。(眼睛則是液體流出的通道;口鼻二竅是氣體和液體流出流入的通道,這是第三點。)
所以,當悲哀憂愁時,心臟就會受到影響,心臟受到影響,五臟六腑就會跟著受到影響,五臟六腑受到影響,宗脈就會受到影響,宗脈受到影響,液體通道就會打開,液體通道打開,涕泣就會流出。(某個部位受到影響,其他部位就會受到連累;當心臟受到影響,心臟和其他的四臟以及六腑就會跟著受到影響;臟腑受到影響,臟腑的經脈就會受到影響;臟腑的宗脈受到影響,眼睛和鼻子的液體通道就會打開;液體通道打開,涕泣就會流出。)
又注有物相盛,盛疑係感字傳寫之誤。)液者,所以灌精而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泣出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五穀液以灌目,五穀之精潤於七竅;今但從目鼻而出不止,則竭也。諸精不得其液,則目眼無精,故目無所見,以奪精也。
白話文:
平按:泣出不止《靈樞》、《甲乙》作「則泣,泣不止」。)補天柱經俠項。(天柱經,足太陽也。天柱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故補之。平按:項《靈樞》、《甲乙》作頸。《甲乙》頸下有「俠頸者,頭中分也」七字,本書在後。)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氣道約則不利,故太息以申出。(憂思勞神,故心系急。
平按: 哭泣不止,《靈樞》和《甲乙經》寫作「則哭,哭不止」。補天柱經穴在頸部中線。天柱經穴屬於足太陽經,在頸部後髮際的大筋外緣凹陷處,足太陽經氣脈發出於此,所以補此穴位。
平按:項(頸部),《靈樞》和《甲乙經》寫作頸。《甲乙經》中「頸」下有「俠頸者,頭中分也」七個字,本書記載在後。
黃帝說:人們嘆氣,是什麼氣導致的?岐伯說:憂慮思考,就會導致心神緊張,心神緊張就會導致氣道狹窄,氣道狹窄就會不順暢,所以嘆氣來舒展。由於憂慮思考勞神,所以心神緊張。
白話文:
注意:哭泣不止,《靈樞》和《甲乙經》記載為「則哭,哭不止」。補天柱穴位於頸部正中線上。天柱穴屬於足太陽經,位置在頸部後髮際的大筋外緣凹陷處,足太陽經的氣血從此處發出,因此要補強此穴位。
注意:項(頸部),《靈樞》和《甲乙經》寫作頸。《甲乙經》中「頸」字下方有「俠頸者,頭中分也」七個字,本書後面會記載。
黃帝問:人們嘆氣,是由什麼氣造成的?岐伯答:憂慮思考,就會導致心靈緊張,心靈緊張就會導致氣道阻塞,氣道阻塞就會不順暢,因此嘆氣是為了舒展開來。由於憂慮思考耗費心神,所以心靈才緊張。
心系連肺,其脈上迫肺系,肺係為喉通氣之道,既其被迫,故氣道約不得通也,故太息取氣以申出之。平按:申《靈樞》、《甲乙》作伸。)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手少陰、手心主二經皆是心經,足少陽膽經,以心系急引於肝膽,故二陰一陽並須留針以緩。)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蟲者,谷蟲在於胃中也。
白話文:
心臟和肺臟互相聯繫,心臟的經脈向上逼迫肺臟的經脈,肺臟的經脈是喉嚨呼吸的通道。由於心臟的經脈逼迫,所以氣道變得狹窄,無法順暢呼吸。因此,人們會不停地嘆息,以舒展胸腔,使氣流通暢。
補救方法是:留針在手少陰經、手心主經和足少陽經。手少陰經和手心主經都是心經,足少陽膽經與心臟緊密相連,並影響肝臟和膽臟。因此,這三條經絡都需要留針,以緩解心臟的壓力。
黃帝問道:人的口水流出來,是什麼氣導致的呢?岐伯回答道:飲食都進入胃中,胃中有熱,熱就會使蟲子活動,蟲子活動就會使胃部鬆弛,胃部鬆弛就會使廉泉穴打開,所以口水就會流出來。這裡的「蟲」指的是穀物在胃中發生的變化。
廉泉,舌下孔,通涎道也。人神守,則其道不開;若為好味所感,神者失守,則其孔開涎出也。亦因胃熱蟲動,故廉泉開,涎因出也。平按:涎《甲乙》作𧋈。)補足少陰。(腎足少陰脈,上挾舌本,主於津涎,今虛故涎下是也。)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人耳有手足少陽太陽及手陽明等五絡脈皆入耳中,故曰宗脈所聚也。
白話文:
廉泉位於舌頭下方,是唾液通道的出口。當人神志守住時,這個通道就不會打開。如果因為美味的食物而引發食慾,神志就無法守住,通道就會打開,唾液就會流出來。也可能是因為胃部火熱、蟲動,導致廉泉打開,唾液因此流出。另外,根據《甲乙》記載,唾液又稱作𧋈,這也與腎經虛弱有關,因為腎經上行至舌根,主宰津液唾液,如果腎經虛弱,就會導致唾液流出。
黃帝問道:人的耳朵為何會發出鳴聲?岐伯回答:耳朵是各種經脈匯集的地方,所以胃部空虛就會導致經脈虛弱,虛弱就會向下流動,導致經脈能量耗竭,因此耳朵就會發出鳴聲。人耳中包含手足少陽、太陽、手陽明等五條經脈,所以說耳朵是各種經脈匯集的地方。
溜脈,入耳之脈溜行之者也。有竭不通,虛故耳鳴也。)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手陽明入耳,過客主人也。手大指爪甲上手太陰脈,是手陽明之裡,此陰陽皆虛,所以耳鳴,故並補之。平按:《甲乙》無爪字。)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輩,類也。
白話文:
當厥逆之氣上衝頭部時,它會到達脈絡經過的地方,所以會導致咬舌頭。
厥逆之氣上走於頭,故上頭類脈所至之處,即自齧舌也。平按:《甲乙》齧作齧,輩作皆。)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腎足少陰脈厥逆至於舌下,則便齧舌。手足少陽脈厥逆行至於頰,即便齧頰。手足陽明厥逆行至於唇,即便齧唇。
具體來說:
* 少陰脈氣到達時,會咬舌頭。
* 少陽脈氣到達時,會咬兩頰。
* 陽明脈氣到達時,會咬嘴脣。
要看哪個脈絡有問題,然後針對該脈絡進行治療。(腎足少陰脈厥逆達到舌下,就會咬舌頭。手足少陽脈厥逆延伸到兩頰,就會咬兩頰。手足陽明脈厥逆達到嘴脣,就會咬嘴脣。)
白話文:
- 腎足少陰脈的氣逆達舌下時,就會咬舌頭。
- 手足少陽脈的氣逆延及兩頰時,就會咬兩頰。
- 手足陽明脈的氣逆達嘴脣時,就會咬嘴脣。
此輩諸脈以虛厥逆,故視其所病之脈補也。)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之不足。(此十二邪皆令人虛,故曰奇邪。空竅,謂是輸竅者也。此之邪氣所至之處,損於正氣,故令人不足為病也。平按:《甲乙》十二作十四。)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善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瞑;(頭為上也。
白話文:
這一類脈象主要問題是虛弱和逆亂,所以應觀察患者所患的脈位並給予補虛的治療。凡是這十二道邪氣,都是邪氣侵襲空腔器官而成的。因此,邪氣所在之處,都會導致相應部位的虛弱。(這十二道邪氣都會讓人虛弱,故稱之為奇邪。空腔,指輸氣的管道。邪氣所到之處,會損傷正氣,所以讓人出現虛弱的病症。平按:《甲乙》本中記載的十四,而非十二。)因此,如果上氣不足,腦子就會感覺空虛,耳朵會耳鳴,頭部會傾斜,眼睛會閉合。(頭部是身體最上方。)
邪氣至頭,耳鳴,頭不能正,目暗者也。平按:《靈樞》善鳴作苦鳴,傾上有苦字,瞑作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喜鳴;(腸及膀胱為中也。邪至於中,則大小便色皆變於常,及腸鳴也。平按:喜《靈樞》作苦,《甲乙》作善,袁刻亦作善。)下氣不足,則為痿厥足悶,補足外踝下留之。
白話文:
邪氣入侵頭部,會導致耳鳴,頭部無法正常抬起,視力模糊。
中氣不足,會導致大小便異常,腸鳴。
下氣不足,會導致四肢無力、昏厥、腳部沉重,在足踝下方積聚。
(邪氣至足,則足痿厥撣緩,其足又悶,可補之外踝之下。一本,刺足大趾間上二寸留之。平按:《靈樞》為上有乃字,足悶作心悗,《甲乙》作心悶,急下有刺足大趾上二寸留之,本書在後。)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
白話文:
當邪氣到達腳部時,就會導致腳部麻痺、冰冷、屈伸不靈活,而且腳部還會發脹。這時可以補足外踝下方。另一種方法是,刺足大拇指間上方兩寸,留針。
注: 《靈樞》提到「上有」二字,且「足悶」寫為「心悗」,《甲乙》寫為「心悶」。後文中還有「刺足大拇指上方兩寸,留針」的內容,但在本書中後文才提到。
黃帝問:如何治療這種情況?
岐伯答:腎臟主導打哈欠,所以取足少陰經;肺臟主導咳嗽,所以取手太陰經、足少陰經。
唏者,陰與陽絕,故補足太陽,瀉足少陰。振寒,補諸陽。噫,補足太陰、陽明。嚏,補足太陽、眉本。撣,因其所在,補分肉間。泣出,補天柱經俠項,俠項者,頭中分也。(平按:《靈樞》項作頸。)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涎下,補足少陰。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白話文:
- **哈氣:**由於陰陽不調,所以補充太陽經的陽氣,瀉去足少陰經的陰氣。
- **打寒戰:**補充各個陽經的陽氣。
- **打嗝:**補充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的陽氣。
- **打噴嚏:**補充太陽經的陽氣和眉間的陽氣。
- **顫抖:**根據身體發抖的部位,補充相應的經絡間的陽氣。
- **流淚:**補充天柱經和俠項穴的陽氣。俠項穴位於頭部的正中。(注:平注中《靈樞》將「項」寫作「頸」。)
- **嘆息:**補充手少陰經、心主經和足少陽經的陽氣,並加以留針。
- **流口水:**補充足少陰經的陽氣。
- **耳鳴:**補充客主人穴和手大拇指指甲與肉相接處的陽氣。
自齧頰,(平按:《靈樞》頰作舌。)視主病者則補之。目瞑項強,足外踝下留之。痿厥足悶,刺足大趾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以下委言療方。與陽者,陰盛不絕不可瀉,不得言與,可為盛也。頭中分者,取宗脈所行頭中之分。撣、痿厥同為一病,名字有異,此文信之也。
平按:目瞑項強《靈樞》作目眩頭傾,足上有補字,足悶作心悗。)
白話文:
如果你自咬臉頰(《靈樞》誤作「舌」),觀察主要症狀後補益。若出現眼睛閉合、脖子僵硬,在下肢腳踝外側下方刺血並留針。若出現肢體癱軟無力、足部悶痛,刺入足部大拇指之間向上兩寸的位置並留針,另一種說法是在下肢腳踝外側下方留針。(以下說明治療方法。對於陽盛的患者,陰盛不絕不能瀉下,不能說「與」,可以說是「盛」。「頭中分」是指取頭部宗脈行經的部位。「撣」和「痿厥」為同種疾病,名稱不同,這段文字可信。)
平按:眼睛閉合、頸項強直。(《靈樞》中記載為頭暈目眩、頭部傾斜,腳上有「補」字,心慌作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