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七·邪論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邪論 (1)

1. 七邪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二第八十《大惑論》。又自篇首至甚者為惑,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四,又自人之喜忘者至故不嗜食也,見《甲乙》卷十二第一。自病而不得臥出者至末,見《甲乙》卷十二第三,惟編次小異。

白話文:

備註:這篇文章從開頭到最後,見於《靈樞》卷十二第八十《大惑論》。其中從開頭到「甚者為惑」,見於《甲乙經》卷十二第四,而從「人之喜忘者」到「故不嗜食也」,見於《甲乙》卷十二第一。從「病而不得臥出者」到最後,見於《甲乙》卷十二第三,只是編排略有不同。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嘗登於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余私異之,竊內怪之,狂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轉獨眩,被髮長跪,俯而視之,後久之不已,卒然自止,何氣使然?(小怪曰異之,大異曰怪之。瞑,目合也。俯而視之,下直視也。何氣使然,問其生惑所由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曾經登上高聳清冷的臺階,走到一半時回頭看,然後彎腰向前走,這時卻感到迷惑。我私下感到奇怪,內心隱隱覺得有異,便閉上眼睛,專心致志地觀察,過了好久也不明白,只是感到頭暈目眩,乾脆披散頭髮,跪下向前看,過了很久也沒有好轉,最後突然就停了。是什麼因素造成了這種現象?」

小怪異的意思是奇怪,大怪異的意思是非常奇怪。瞑目是指閉上眼睛。俯視是指低頭直視。他問的是這種迷惑感從何而來。

轉有為傳,眩有為脆,量誤也。冷有本為零也。平按:《靈樞》嘗登作嘗上,狂瞑作獨瞑,獨轉作獨傳,自止作自上。《甲乙》清冷之臺作青霄之臺,中階作中陛,而顧作而惑,無匍匐至怪之十四字,獨瞑獨視作獨冥視之,被髮上無獨轉獨眩四字,後久之不已作久不已三字。)岐伯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白話文:

如果轉動眼球有困難,表示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如果眩暈,表示經脈氣血不穩固;這是由於能量測量出了差錯。寒冷的本質是陰寒;如果冷得發僵,表示已經被陰寒侵襲。

《靈樞》中把「嘗登」誤寫成「嘗上」,把「狂瞑」誤寫成「獨瞑」,把「獨轉」誤寫成「獨傳」,把「自止」誤寫成「自上」。

《甲乙》中把「清冷之臺」誤寫成「青霄之臺」,把「中階」誤寫成「中陛」,把「而顧」誤寫成「而惑」,刪掉了「無匍匐至怪」這十四個字,把「獨瞑獨視」誤寫成「獨冥視之」,把「被髮上無獨轉獨眩」四個字刪掉了,把「後久之不已」誤寫成「久不已」三個字。

岐伯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眼睛,並匯聚成精華。

(五臟六腑精液,及臟腑之氣清者,上升注目,以為目之精也。平按:《甲乙》無皆字。)精之果者為眼,(精之果別稱為眼。果音顆。平按:《靈樞》果作窠,無者字。《甲乙》果作裹。)骨之精為瞳子,(腎精主骨,骨之精氣為目之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肝精主筋,筋氣以為精之黑眼也。

白話文:

現代

五臟六腑產生的精液和氣血中的清陽之氣,上升到眼睛,形成眼睛的精華。

精華中凝結的部分形成眼睛,骨骼的精氣形成瞳孔,筋脈的精氣形成黑色的眼仁。

)血之精為絡,(心精主血,血氣以為眼精赤絡。)其果氣之精為白眼,(肺精主氣,氣之精為白眼。平按:《靈樞》果作窠,《甲乙》其果作其絡,白眼作白睛。)肌肉之精則為約束裹擷,(脾精主肉,肉氣之精以為眼之束約裹擷。擷,胡結反。平按:《甲乙》擷作契。)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白話文:

血液的精華部分形成了血脈,(心臟的精華主導血液,血氣供給眼睛的精華部分,讓眼睛的血脈紅潤。)肺氣的精華部分形成了眼白,(肺臟的精華主導氣,氣的精華部分形成了眼白。平按:《靈樞》中「果」寫作「窠」,《甲乙經》中「其果」寫作「其絡」,「白眼」寫作「白睛」。)肌肉的精華部分則用來約束、包裹、吸取,(脾臟的精華主導肌肉,肌肉氣的精華部分用來約束、包裹、吸取眼睛。擷,讀作「結」。平按:《甲乙經》中「擷」寫作「契」。)筋骨、血氣的精華部分和經脈併合,形成了繫帶,上面連接到大腦,後面從頸部後面出來。

(四氣之精並脈合為目系,其繫上屬於腦,後出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目系急,急則目眩以轉矣。(後曰項,前曰頸。以目系入腦,故邪循目系,腦轉目眩也。平按:《甲乙》項作頭,因作目。《靈樞》入於腦下重入於腦三字,《甲乙》重入字。

白話文:

人體的四種氣的精華匯集在脈絡上,形成眼睛的系統,這個系統上端連接於大腦,後方通過頸部。

所以外邪入侵頸部,如果剛好身體虛弱,外邪就會深入,並沿著眼睛的系統進入大腦。於是大腦開始轉動,轉動時會牽引眼睛的系統,使得眼睛的系統緊繃,緊繃就會導致眼睛眩暈轉動。

(後代稱為「頸」,前代稱為「項」。由於眼睛的系統連接到大腦,所以外邪會沿著眼睛的系統而行,造成大腦轉動,眼睛眩暈。

校對說明:《甲乙經》中「項」作「頭」,「因」作「目」。《靈樞經》中「入於腦」下重複「入於腦」三字,《甲乙經》中刪去重複的「入」字。)

目系目系急急《靈樞》、《甲乙》作目系急目系急。)邪中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故見兩物。(五精合而為眼,邪中其精,則五精不得比和,別有所見,故視歧見於兩物,如第二問等也。平按:邪中其精《靈樞》作邪其精其精五字,《甲乙》作邪中之精則其精。

白話文:

眼睛的病症叫做「目系」,《靈樞》和《甲乙》都寫作「目系急急」。邪氣侵入眼睛的精氣,所受的侵犯程度不同,如果精氣散失,就會導致視力模糊,所以看到兩個物體。這是因為五種精氣合在一起才形成眼睛,邪氣侵入眼睛的精氣,五種精氣就會失去平衡,產生不同的視覺,因此會看到兩個物體,就像第二問中的情況一樣。另外,《靈樞》中寫作「邪其精其精」,《甲乙》中則寫作「邪中之精則其精」。

袁刻精誤作經,注亦誤。)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目之有也,凡因三物:一為五臟六腑精之所成,二為營衛魂魄血氣所營,三為神明氣之所生。是則以神為本,故神勞者,魂魄意志五神俱亂也。)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

白話文:

袁刻版本中誤將「精」寫成「經」,注釋也出錯。眼睛中具有五臟六腑的精華,是營衛魂魄經常運行的場所,也是神氣產生的源頭,因此神氣勞累時,魂魄就會散亂,意志也會混亂。(眼睛的形成是由於三種因素:一是五臟六腑的精華構成,二是營衛魂魄血氣的運行,三是神明之氣的產生。所以神是眼睛的根本,神氣勞累,魂魄意志等五神都會混亂。)因此瞳孔和黑眼珠屬於陰,白眼和紅血絲屬於陽,陰陽協調循環才使眼睛明亮。

(是以骨精瞳子,筋精黑眼,此二是肝腎之精,故法於陰也。果氣白眼及血之赤脈,此二是心肺兩精,故法於陽也。肺雖少陰,猶在陽中,故為陽也。此之陰陽四精和合,通傳於氣,故曰精明也。平按:《甲乙》白眼作白睛,合傳作合揣,注云:《靈樞》作傳。)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分精亂而不傳,卒然見非常之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心藏者,心內形也。

白話文:

所以骨頭的精華是瞳孔,筋的精華是黑眼球,這兩種都是肝腎的精華,因此屬於陰性。果氣、白眼以及血液中的紅色血管,這兩種是心肺兩者的精華,因此屬於陽性。雖然肺屬於少陰,但它仍然存在於陽性之中,所以也屬於陽性。這四種陰陽精華相互融合,互相傳遞於氣,所以稱為精明。

平常按壓《甲乙》一書中,白眼稱為白睛,合傳稱為合揣,註解說:《靈樞》一書中寫作傳。

眼睛是心臟的使者,心臟是精神的居所,所以精神分散亂竄而無法傳遞,突然看到非比尋常的地方,精神、魂魄散亂,無法互相獲得,所以稱為迷惑。

心臟所收藏的東西,是心臟內部的形狀。

心者神之用,神者心之主也。故神勞分散,則五精亂不相傳,卒見非常兩物者也,以其精神亂為惑也。平按:傳《靈樞》作轉,《甲乙》作揣,注云:一作轉。)黃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東苑,未嘗不惑,去之則復,余惟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清冷之臺在東苑,故每往登臺則惑,去臺則復於常,豈不為彼東苑勞神,遂至有惑,是所可怪也。)岐伯曰:不然也。

白話文:

心臟是神魂活動的根源,神魂是心臟的領導者。因此,如果神魂勞累分散,五行運化就會混亂不相連接,於是就會突然看見奇怪的兩種事物,因為神魂混亂導致了幻覺。黃帝問:我懷疑是這樣的。我每次去東苑,難免會產生幻覺,只要離開那裡就會恢復正常,難道是我只因東苑而勞心神嗎?為什麼會這樣奇怪?岐伯說:不對。

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夫心者神用,謂之情也。情之所喜,謂之欲也。故情之起欲,是神之所惡;神之所好,心之所惡。是以養神須去情欲,欲去神安,長生久視;任心所作,則情欲百端,情欲既甚,則傷神害命。斯二不可並行,並行相感則情亂致惑;若得神移反本,則惑解神復。

白話文:

當內心感到喜悅時,元神會產生厭惡;突然間相互感應,就會導致精氣混亂,視力出錯而產生迷惑,元神移走才會復原。(心是元神的使用方式,稱為情志。情志喜好的,稱為慾望。因此,情志產生慾望,是元神所厭惡的;元神喜好的,是心所厭惡的。所以,養護元神必須去除情慾,慾望去除後元神才會安穩,才能長生不老;如果聽任心的作為,就會產生各種情慾,情慾過盛,就會傷害元神,危害生命。這兩種情況不能並行存在,並行存在就會相互感應,導致情志錯亂而產生迷惑;如果能夠讓元神移走並回歸本源,迷惑就會解除,元神也會恢復。

平按:卒然相感《靈樞》、《甲乙》感作惑。注並行相感,袁刻感誤作惑。)是故閒者為迷,甚者為惑。黃帝曰:善。(閒,輕也。甚,重也。此為第一惑邪。)

白話文:

按語:一個人突然受到外邪致病,就是《靈樞》、《甲乙經》裡說的「感染」或「迷惑」。有關註解都說並行相感染,袁刻本錯誤地將「感」寫成了「惑」。所以,輕度的感染會迷惑神志,嚴重的感染會造成迷亂。黃帝說:對(閒,輕微;甚,嚴重。這是第一種迷惑邪氣)。

黃帝曰:人之喜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不以時上,故喜忘矣。(心肺虛,上氣不足也。腸胃實,下氣有餘也。營衛行留於腸胃不上,心肺虛故喜忘。復有上時,又得不忘也。此為第二喜忘邪也。平按:喜忘《靈樞》、《甲乙》作善忘。

白話文:

黃帝問道:為什麼人容易健忘?岐伯回答:這是因為上焦氣虛,下焦氣實。腸胃過於充實,心肺過於虛弱。虛弱時,血液與津液會長時間滯留在下焦,不及時上升,所以容易健忘。(心肺虛弱,就是上焦氣虛。腸胃充實,就是下焦氣實。血液與津液在腸胃停留而不上升,因為心肺虛弱,所以容易健忘。如果心肺能夠得到滋養,又會恢復記憶。這就是第二種造成健忘的原因。註解:在《靈樞》、《甲乙經》中,將「喜忘」寫作「善忘」。)

《靈樞》久下有之字。)黃帝曰:人之喜飢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谷消故喜飢,胃氣逆上故胃管寒,胃管寒故不嗜食也。(精氣,陰氣也。胃之陰氣並在脾內,則胃中獨熱,故消食喜飢。胃氣獨熱,逆上為難,所以胃咽中冷,故不能食也。

白話文:

《靈樞》經中記載有「久下有之」字樣。黃帝問:人感到飢餓卻不吃東西,是哪種氣所致?岐伯答:精氣(陰氣)聚集在脾臟,熱氣滯留在胃中。胃熱就會消化食物,食物消化後就感到飢餓。胃氣向上逆行,導致胃管寒冷,胃管寒冷就會不想吃東西。(精氣,即陰氣。胃的陰氣全部聚集在脾臟內,則胃中只有熱氣,因此消化食物、容易飢餓。胃氣只有熱氣,逆行上行困難,所以胃咽部會感到寒冷,因此不能進食。)

此為第三不嗜食邪。平按:《靈樞》、《甲乙》喜飢作善飢,胃管作胃脘。)黃帝曰:病而不得臥出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矣。(衛氣晝行陽脈二十五周,夜行五臟二十五周,晝夜周身五十周。

白話文:

這是一種不愛吃飯的病症。

「平按」的意思是,根據《靈樞》、《甲乙經》的說法,這種病症叫做「飢餓症」,會出現想吃東西的感覺。

「胃管作胃脘」的意思是,胃部會出現疼痛的感覺。

黃帝問:生病了以後,白天想睡覺,這是由哪種氣造成的呢?

岐伯答:衛氣白天運行於陽脈,晚上運行於五臟,晝夜合計運行人體五十五圈。衛氣本來應該白天進入陽氣所在的部位,晚上進入陰氣所在的部位。

但是,如果衛氣白天進入陽氣所在部位過多,導致陽氣充盛,那麼到了晚上,衛氣就無法進入陰氣所在部位,導致陰氣虛弱,從而出現眼部昏花閉塞的症狀。

若衛行陽脈,不入臟陰,則陽脈盛,則陽蹺盛而不和,陰蹺虛也。二蹺並至於目,故陽盛目不得瞑,所以不臥。此為第四不得臥邪。瞑音眠。平按:《靈樞》臥下無出字,疑衍。《甲乙》瞑作眠。)黃帝曰:病而目不得視,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陽氣虛,故目閉焉。(衛氣留於五臟,則陰蹺盛不和,惟陰無陽,所以目閉不得視也。

白話文:

如果防衛系統沿著身體的陽經運行,而沒有進入內臟的陰經,就會導致陽經旺盛,陽蹺脈旺盛而失調,陰蹺脈虛弱。這兩條蹺脈都通向眼睛,所以陽脈旺盛會導致眼睛無法閉合,因此無法入睡。這是第四種導致失眠的邪氣。

黃帝問:疾病導致眼睛無法視物,是由什麼氣候造成的?岐伯回答:防衛系統的氣息滯留在陰經,不能運行於陽經,滯留於陰經則陰氣旺盛,旺盛則陰蹺脈滿,無法進入陽經,陽氣虛弱,所以眼睛就閉上了。(防衛系統的氣息滯留在五臟,則陰蹺脈旺盛而失調,只有陰而沒有陽,所以眼睛閉上無法視物。)

以陽主開,陰主閉也。此為第五不得視邪也。平按:病而目《靈樞》作病目而,《甲乙》作目閉二字,留作行,行作入,注云:「《九卷》行作留,入作行。」)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澀,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澀則分肉不解,其行遲。

白話文:

陽氣主開,陰氣主合。這是第五條不得露眼的理由。平按:生病而目(《靈樞》作「病目而」,《甲乙》作「目閉」)兩個字,「留」作「行」,「行」作「入」,注云:「《九卷》『行』作『留』、『入』作『行』。」)黃帝說:人為什麼喜歡多睡覺?岐伯說:這種人腸胃大而皮膚乾燥,肌肉鬆弛得無法解開。腸胃大所以衛氣停留得久,皮膚乾燥所以肌肉鬆弛、動作遲緩。

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澀,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臥焉。(其人腸胃能大,皮膚能澀,大則衛氣停留,澀則衛氣行遲,留而行澀,其氣不精,故多臥少寤;反之少臥。此為第六多臥邪也。

白話文:

人體的衛氣,白天運行在陽氣的外層,晚上運行在陰氣的內層。所以陽氣耗盡時人就想睡覺,陰氣耗盡時人就會醒來。因此,腸胃大的人,衛氣運行停留的時間長;皮膚粗糙、肌肉緊繃不鬆弛,衛氣運行就會緩慢。衛氣停留於陰面的時間長,氣血就會不足,人就會想睡覺,所以這樣的人就容易嗜睡。腸胃小的人,皮膚光滑柔軟,肌肉鬆弛舒展,衛氣在陽面的停留時間長,所以這樣的人就不容易嗜睡。(如果一個人腸胃可以變大,皮膚可以變粗糙,那麼衛氣就會停留,皮膚粗糙就會導致衛氣運行緩慢。衛氣停留又運行緩慢,氣血就不會充沛,所以這樣的人容易嗜睡。反之,就容易不易嗜睡。這是造成嗜睡的第六種偏邪。)

平按:澀《靈樞》作濕,《甲乙》作澀。不精《靈樞》作不清。注多臥邪袁刻邪作者。)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反留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邪氣留於上焦,上焦之氣不行,或因飲食,衛氣留於心肺,故悶而多臥。

白話文:

按照《靈樞》記載,這裡的「澀」字應該寫作「濕」,《甲乙經》則寫作「澀」。「不精」在《靈樞》中寫作「不清」。注多臥邪袁刻邪作者)黃帝問道:這是非常規的症狀,為什麼病人突然變得嗜睡?岐伯回答:邪氣滯留在上焦,上焦阻塞不通,即使吃了食物或喝了湯,衛氣也停留在陰分而無法運行,所以病人突然變得嗜睡。(邪氣滯留在上焦,上焦之氣無法運行,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衛氣停留在心肺,所以感到胸悶而嗜睡。

此為第七邪也。平按:衛反留《靈樞》作衛氣留久,《甲乙》作衛氣久留。)黃帝曰:善。治此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腑臟,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氣之苦樂,定乃取之。(療此七邪之法,先取五臟六腑諸募等臟腑之上諸穴,除其微過,然後調其臟腑五輸六輸而補瀉之。補瀉之前,必須明知形氣虛實苦樂之志,然後取之。

平按:先其腑臟《靈樞》作先其臟腑,《甲乙》作先視其腑臟。形氣《靈樞》作形志。)

白話文:

這是第七種邪氣。平按:衛反留《靈樞》寫作衛氣久留,《甲乙》寫作衛氣留久。)黃帝說:很好。治療這些邪氣的方法如何?岐伯說:先刺其臟腑,除其輕微過錯,後調其氣,旺盛的就瀉下,虛弱的就補益,必須先明瞭它的形體氣態的苦樂,決定後才下針。(治療這七種邪氣的方法,先取五臟六腑諸募等臟腑上的諸穴,去除其微小的過錯,然後調節其臟腑的五輸六輸而補瀉之。補瀉之前,必須瞭解形氣的虛實苦樂之志,然後才能下針。

先觀察他的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