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六·寒熱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六·寒熱 (6)

1. 癰疽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此其候也黃帝曰善,見《靈樞》卷十二第八十一《癰疽》篇。又自篇首至藏傷故死矣,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上篇。又自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至此其候也黃帝曰善,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下篇。又自黃帝問於岐伯曰有病癰腫致痛至可使全黃帝曰善,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腹中論》篇。又自黃帝問曰諸癰腫筋攣至末,見《素問》卷五第十七《脈要精微論》篇,《甲乙》同上。

白話文:

注釋:

此段文字見於《靈樞》卷十二,《營氣》篇。又見於《甲乙經》卷三,《上篇》。又見於《甲乙經》卷三,《下篇》。又見於《素問》卷四,《腹中論》篇。又見於《素問》卷五,《脈要精微論》篇,《甲乙經》同上。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上焦出衛氣,衛氣為陽,故在分肉能溫之也。氣潤骨節,骨節腦髓皆悉滋長,故為養也。令腠理無癰,故為通。)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孫絡,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滿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出氣,謂營氣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腸胃吸收糧食,上焦排出氣體,溫暖皮肉,滋養骨節,暢通毛孔。(上焦排出陽氣,陽氣屬陽,所以可以溫暖皮肉。氣體滋潤骨節,使得骨節和腦髓都能滋長,所以稱為滋養。使毛孔沒有腫痛,所以稱為暢通。)中焦排出類似露水的氣體,向上聚集在溪谷中,滲入小血管和小脈絡,津液和諧調和,變化成紅色成為血液,血液調和那麼小血管就會先充滿,充滿後就流入脈絡中都充滿,最後流入經脈中。(排出氣體,指的是營氣。

經絡及孫絡有內有外,內在臟腑,外在筋骨肉間。谷入於胃,精液滲諸孫絡,入於大絡,大絡入經,流注於外。外之孫絡,以受於寒溫四時之氣,入絡行經以注於內。令明水穀津液,入於孫絡,乃至於經也。內外經絡行於臟腑,臟腑氣和乃得生也。平按:露《甲乙》作霧。孫絡二字《靈樞》、《甲乙》不重。

白話文:

經絡和孫絡有內外之分,內部在臟腑,外部在筋骨肉之間。食物進入胃部,精華液液滲入孫絡,流入大絡,大絡再流入經絡,最後流佈到外部。外部的孫絡,會受到寒溫四時之氣的影響,進入經絡,運行到臟腑內。這樣一來,水谷津液等精華物質就會進入孫絡,再到經絡。內外經絡運行於臟腑,臟腑氣血和順,人體才能健康。

註釋:

  • 「露」字在《甲乙經》中為「霧」。
  • 「孫絡」二字在《靈樞經》和《甲乙經》中沒有重複記載。

而赤《甲乙》作赤而。先滿滿乃注於絡脈《靈樞》作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甲乙》滿字不重。絡脈下重絡脈二字。注滲諸孫絡,諸袁刻作於。)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張,□張也。陰,營氣也。陽,衛氣也。神之動也故出入息動,息之動也營衛氣行,營衛氣行必有經紀,營衛周行道理,人與天道同運,天運非常之道故不休也。平按:《甲乙》已張作乃張,乃行作而行。

白話文:

《黃帝內經·甲乙經》寫作「赤而」,《靈樞》作「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甲乙經》中的「滿」字不重複。絡脈下面重複了「絡脈」兩個字。

《靈樞》中記載「灌滲諸孫絡」,《素問》刻本寫作「於」,《甲乙經》等版本寫作「諸」。

陰陽已經盛張,隨著呼吸而運行,運行有規律,週而復始有道理,與天上的運行相合,不能停止。

(「張」,即盛張。「陰」指營氣,主濡養。「陽」指衛氣,主防禦。神的主導作用使出、入息運動,呼吸運動使營衛之氣運行,營衛之氣運行必定有規律,營衛之氣週而復始有道理,人體運行與天道運行相協同,天運沒有常規的運行之道,所以不停止。)

(校注:〈甲乙經〉「已張」作「乃張」,「乃行」作「而行」。)

)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切,專志也。用心專至,調虛實也。瀉者□順於虛,專去盛實,瀉之甚者,則不足也。

白話文:

(中醫)仔細診斷後調和虛實,從虛弱處著手消除體內過盛,瀉下過多則會虛弱,用藥太烈則元氣會損耗,用藥不足則虛實難以調理;從過盛處著手補足虛弱,用補藥過多則會過剩。氣血調和了,身體和精神才會恢復健康,我已能分清氣血是否調和,但還不知道癰疽從哪裡產生,病情的發展規律,以及生死的期限。這些期限有遠有近,要怎麼推算出來,可以請教一下嗎?(切,指專心。用心專注,調和虛實。瀉法順應虛弱,專門去除過盛,瀉得太過就會虛弱。

氣至因而疾瀉,則便氣盛。氣至留而不瀉,則針與氣先後不相得也。若順實唯去於虛,補之甚者,則有餘也。是以切而調之者,得之於心,不可過虛實也。故善調者,補瀉血氣,使形與神相保守也。持者,保守也。如此調養,血氣平與不平,言已知之;然猶未通癰疽三種之論,故請所聞。

白話文:

如果氣血充足突然出現腹瀉,說明正氣旺盛。如果氣血充足但沒有腹瀉,說明針法和氣血不相合。如果只對虛弱部位進行調理,而對實證部位不予理會,就會導致氣血過剩。因此,在治療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做到虛實相宜。擅長調理的醫生,會通過補瀉氣血的方法,使形體和精神相互調和。所謂「持」,就是調和的意思。通過這種調理,可以判斷氣血是否平衡。儘管如此,我對癰疽三種疾病的理論還不甚瞭解,請您賜教。

平按:形神《靈樞》作形氣,《甲乙》作神氣。平與不平《甲乙》作至與不至。)岐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此言天有度數,地有經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蔖不成,五穀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別離異處。(蔖,採古切,草名也,亦節枯也。

白話文:

關於「形神」的名詞,在《靈樞》中是「形氣」,在《甲乙經》中是「神氣」。關於「平與不平」,在《甲乙經》中是「至與不至」。

岐伯說:經脈不停地運行,與天上的運行規律相吻合,與地上的法則相一致。因此,如果天上的運行失去規律,日月就會發生日食或月食;如果地上的法則失序,河川就會氾濫,草木會枯萎,五穀會歉收,道路會不通暢,人們將無法正常往來,被迫分散居住在不同的村莊。

此言天度地紀有失致損也。平按:蔖《靈樞》作萓,注云:「魚飢切。」詳《玉篇》萓本作宜,鹿蔥也。《廣韻》蔖,採古切,草死也。與楊注節枯之意同,較萓義為長。)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同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此言人之血氣合於天地。平按:《甲乙》星宿作天宿。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紀律發生了失調和損傷。

校對:

《靈樞》中寫作萓,註解說:「魚頻切。」詳見《玉篇》,萓字原本寫作宜,是鹿角的意思。《廣韻》中蔖字,讀作採古切,意思是草死。與楊上善的註解「節枯」的意思相同,與萓字相比,這個意思更深遠。

人的血氣運行不息,就像血脈和營衛一樣,周而復始。上應星宿,下應經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體的血氣與天地相應。校對:根據《甲乙經》,星宿應改為天宿。)

)寒氣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盛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煎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營,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臟傷故死矣。(此言血氣行失,有損有病也。

白話文:

寒冷之氣侵入經絡,阻滯了血脈運行,導致血凝滯不動,氣血不通,不能發散衛氣,寒氣聚集化熱,導致腫痛。寒氣轉化為熱氣,熱氣旺盛則會腐蝕肌肉,肌肉腐爛化膿,膿液不排出則會腐爛筋脈,筋脈腐爛則會損傷骨頭,骨頭受損則會導致骨髓消融。骨頭空洞,精氣耗散,筋骨肌肉無法滋養,經脈敗壞潰爛,波及五臟,導致臟腑受損而死亡。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血氣運行異常,會損害身體,引發疾病。

平按:煎枯空虛《靈樞》作血枯空虛,《甲乙》作「則筋骨枯空,枯空」。《靈樞》營作榮,《甲乙》作親,經脈作經絡,故死作則死。)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凡有三問:一問癰疽形狀,二問癰疽死生忌日,三問癰疽名字也。)岐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已已,則含豕膏,毋冷食,三日而已。

白話文:

平按:

《靈樞》中「煎枯空虛」應該是「血枯空虛」,《甲乙》中「則筋骨枯空,枯空」應該是「則筋骨枯空」。《靈樞》中「營」應該是指「榮」,《甲乙》中「經脈」應該是指「經絡」,所以「故死作則死」應該是指「因此死定了」。

黃帝說:

請將癰疽的形態和忌日都告訴我。(一共三個問題:一問癰疽的形狀,二問癰疽生亡的忌日,三問癰疽的名字。)

岐伯說:

癰發生在喉嚨中,稱為「猛疽」,猛疽如果不治療,就會化膿。膿如果不排出,會堵塞咽喉,半天就會死亡。如果化膿了,膿排出後,就要含著豬油,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三天就可以了。

(下答癰疽形狀及名並所發處,合二十一種:一十八種有名有狀,有所發處;三種但有所發之處,無名與狀。二十一種中,七種無死生忌日,餘十四種皆有忌日。凡癰疽所生,皆以寒氣客於經絡之中,令血凝澀不通,衛氣歸之,寒極化為熱氣,□成癰疽,腐肉為癰,爛筋壞骨為疽,輕者療之可生,重者傷臟致死。名猛疽等,癰疽之名,聖人見其所由立之名狀如下,隨變為形,亦應不可勝數也。

白話文:

(下述)贅疣的形態和名稱以及發病部位,共分二十一種:

  • 十八種:有明確的名稱和形態,並有明確的發病部位。
  • 三種:只有發病部位,沒有名稱和形態。

二十一種中,有 七種沒有特定的死亡或發病時間,其餘 十四種都有特定的發病時間。

凡是贅疣的產生,都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之中,導致血液凝滯不通,衛氣聚集於此,寒氣極盛化為熱氣,形成贅疣,腐肉變成癰,壞死筋骨變成疽,輕微的可以治療痊癒,嚴重的會導致傷口化膿致死。

名稱猛疽等 :各種贅疣的名稱,是聖人根據其成因而確定的名狀,如下所述,隨着變化而形成的形態,也是不勝枚舉的。

近代醫人,元不識本名之旨,隨意立稱,不可為信。嗌,咽也。寒氣客脈之處,即發熱以為癰疽,無常處也。平按:瀉已已,《靈樞》無兩已字,《甲乙》作膿瀉已。《靈樞》、《甲乙》含作合,膏下無毋宇。注熱氣下原缺一字,袁刻作鬱積二字,不合,謹空一格。)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泉液,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項前曰頸。

白話文:

現代醫者大多不理解經典中的本意,隨意命名,不可輕信。嗌指的是咽喉。寒氣侵襲經脈的部位,就會發熱化膿成癰疽,沒有固定的位置。

說明:瀉已已,《靈樞》中沒有兩個「已」字,《甲乙》中寫作「膿瀉已」。《靈樞》、《甲乙》中「含」作「合」,「膏」字下沒有「毋」字。注中「熱氣下」原缺一字,袁刻中作「鬱積」二字,不符合,故空一格。

癰疽發在頸部,稱為夭疽,其腫大且呈赤黑色。若不及時治療,熱氣就會往下進入體液,損傷任脈,內燻肝肺。十餘日後,肝肺被燻壞,人就會死亡。(頸部前面稱為頸。)

平按:泉《靈樞》、《甲乙》作淵,說見前。)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鑠,其色不樂,項痛而刺以針,煩心者,死不治。(腦後白項。平按:陽氣《靈樞》作陽留。《甲乙》留項作溜項。鑠《靈樞》、《甲乙》作爍。項痛而刺以針,《靈樞》刺上有如字,《甲乙》作腦項痛如刺以針。

白話文:

過去的《靈樞》和《甲乙經》中記載為「淵」,詳細內容見前面。陽氣大量發作,消解於腦後,留存在頸部,稱為「腦爍」,患者面容不悅,頸部疼痛刺痛,煩躁不安,無法醫治(腦後頸部發白)。過去的《靈樞》中記載陽氣為「陽留」。《甲乙經》中「留項」記載為「溜項」。《靈樞》和《甲乙經》中「爍」記載為「爍」。《靈樞》中「項痛而刺以針」,「刺」字上方有「如」字;《甲乙經》中記載為「腦項痛如刺以針」。

《靈樞》治上有可字。)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逆焫之。(肩前臂上膕肉名臑。)發於掖下赤堅,名曰米疽,治之砭石,欲細而長,數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砭,甫廉反,⿱⺮識同,以石刺病也。

白話文:

《靈樞》記載了一種可以治療的上半身疾病。

這種疾病發生在肩部和膕肉(大腿後側的肉),稱為疵癰。症狀是皮膚呈赤黑色,需要緊急治療。治療後會出汗至足部,但不會損害五臟。疵癰發作後四五天,需要逆焫治療(用火針刺激)。

另一種疾病發生在腋下,皮膚呈赤色堅硬,稱為米疽。治療時,使用細長而尖銳的砭石(一種石質針具)反覆刺入皮膚,然後塗上豬油,六天後即可痊癒,不需要裹紮。

欲細而長者,傷形深也。平按:《靈樞》、《甲乙》堅下有者字,治之下有以字,數砭作疏砭。注⿱⺮識同二字袁刻脫。)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俠癭,急治之。(馬刀亦謂癰不膿潰者是也。頸前曰嬰也。)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

白話文:

想要傷口細小而癒合時間長的人,往往會傷及深層組織。平時按壓的時候,《靈樞》、《甲乙》兩書中寫「堅下有者字」,應該改成「治之下有以字」,「數砭」應該改成「疏砭」。至於那些腫痛堅硬不潰的,稱為馬刀俠癭,要趕緊治療。馬刀也指那些不化膿潰爛的癰疽。如果長在脖子前面,則稱之為嬰。如果長在胸部,叫做井疽,形狀像大豆,三四天就會出現,如果不早點治療,就會往下侵入腹部,如果不治療,七天就會死亡。

(井疽起三四日,不療下入腹,寒熱不去十日死也。平按:發於脅上《靈樞》、《甲乙》有「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栝蔞,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一條。

白話文:

井疽發病後三四天,如果不治療的話,毒氣會深入腹中,寒熱不除,十天後就會死亡。

按語:發於胸脅之上。《靈樞》、《甲乙經》中記載:「發於胸部,名為甘疽,顏色青色,形狀像瓜實。經常伴隨著寒熱,緊急治療去除其寒熱,但十歲以後會死亡,死後會流出膿液。」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䔖翹草根各一升,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三升,即強飲,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敗亦曰改,量謂此病。生於女子,故釜上蒸之,出汗即已。有本翹、松各一升。平按:《甲乙》其中上無治之二字,䔖上無銼字,有治之以三字,各一升上有及赤松子根五字,竭上有令字,為三升作得三升,《靈樞》作為取三升。)發於股胻,名脫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

白話文:

(壞疽)發生在肋骨附近,叫做敗疵,敗疵是女性特有的疾病。用艾灸治療,這個病會形成大膿包,膿包裡會有肉芽,大小像紅豆。用銼刀削碎翹草根一升,赤松子根一升,在六升水裡煮,熬成三升,強行喝下去,穿厚衣服坐在鍋爐上,讓汗水蒸到腳底為止。(敗疵也可以叫做改,量指的是這種疾病。因為發生在女性身上,所以用鍋爐蒸,出汗就可以痊癒。有的版本中有翹草根和松子根各一升。平按:《甲乙經》中沒有「治之」兩個字,銼字下方沒有「䔖」字,有「治之以」三個字,各一升上方有「及赤松子根五」字,竭上方有「令」字,得三升改為取三升,《靈樞經》作「取三升」。)

(壞疽)發生在腿股外側,叫做脫疽,症狀不是很明顯,但膿包會腐蝕骨頭。如果不及時治療,30天內就會死亡。

(髀內曰股,股外曰髀,膝上股下骨稱曰股胻也。平按:《靈樞》、《甲乙》胻作脛,脫疽作股脛疽。《甲乙》變下有色字,搏骨作內薄於骨急治之。)發於尻,名曰兌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尻,脽也。脽音誰。平按:兌《靈樞》、《甲乙》作銳。

白話文:

  1. 大腿內側稱作股,外側稱作髀,膝蓋上方、大腿下方之骨稱作股胻。

備註: 原書《靈樞》、《甲乙》中「胻」字作「脛」,「脫疽」作「股脛疽」。《甲乙》書中「變」字下有「色」字,「搏骨」作「內薄於骨急治之」。

  1. 長於臀部的疽(皮膚潰爛),稱為兌疽,其特徵是發紅、堅硬、體積大。需要緊急治療,否則三十天後會死亡。備註:「尻」指臀部,「脽」字讀音同「誰」。原書《靈樞》、《甲乙》中「兌」字作「銳」。

三十日日本《醫心方》作四十日。)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六十日而死。(陰下之股。平按:《甲乙》施作弛。《靈樞》六日作六十日,六十日作十日,《甲乙》同。)發於膝,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石之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白話文:

三十天後,《醫心方》記載為「潰瘍日」。潰瘍發生在大腿內側,稱為「赤施」,如果不及時治療,六天內會死亡,發生在兩大腿之間,如果不治療,六十天內會死亡。(在大腿內側。注釋:陰下之股是指大腿內側。《甲乙經》中「施」作「弛」。《靈樞》中「六日」作「六十日」,「六十日」作「十日」,《甲乙經》中相同。)

潰瘍發生在膝蓋上,稱為「疵疽」,其形狀像大膿瘡,顏色不變,又冷又熱且堅硬,不要用石膏固定,如果用石膏固定會導致死亡,必須等到它軟化後再用石膏固定,這樣才能治癒。

(勿石之者,準例皆砭之,此唯言石之,或以冷石熨之,所以堅而不石,以其寒聚結,聽柔乃石之。平按:《靈樞》疵疽作疵癰,而堅作如堅石。《甲乙》須其柔作須其色異柔。)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當節生癰,膿入節間傷液,故不可療也。平按:《甲乙》無疽字。

白話文:

如果長出石頭一樣的腫塊,按規定都會用針灸治療。這裡只說要「石之」,可能是用冷石熨敷,讓它堅硬但不化石,因為寒氣會聚集凝結,讓它柔軟後再治療。平按:《靈樞》中「疵疽」寫作「疵癰」,「堅」寫作「如堅石」。《甲乙經》中「須其柔」寫作「須其色異柔」。

所有生長在關節處且互通的癰疽,都無法治癒。(當關節處生長癰疽時,膿液會進入關節間隙,損傷體液,因此無法根治。)平按:《甲乙經》中沒有「疽」字。

)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四十日死也。(丈夫陰器曰陽,婦人陰器曰陰。平按:四十日《靈樞》作三十日。)發於脛,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不治,害人也。(脛,謂膝下脛骨也。平按:《甲乙》齧作齧,赤作如赤豆三字,害人作殺人。)發於踝,名曰走緩,其狀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白話文:

如果發病於陽經,百日內死亡;如果發病於陰經,則在約四十一到四十五日內死亡。(男性的生殖器稱為陽,女性的生殖器稱為陰。)

如果發病於膝蓋以下的小腿部位,稱為「兔齧」,表現為皮膚發紅,直至露出骨頭,需要立即治療,否則會危及生命。(膝蓋以下的小腿部位稱為脛骨。)

如果發病於腳踝部位,稱為「走緩」,表現為皮膚顏色不變,會出現數塊硬塊,之後寒熱症狀會消失,不會致命。

(色不變者,肉色不變也。石其輸者,以冷石熨其所由之輸也。平按:《靈樞》、《甲乙》踝上有內字。《靈樞》狀下有癰也二字。輸《甲乙》作俞。)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色變,不治,百日死。(足上下者,足趺上下也。平按:《靈樞》、《甲乙》無不色變三字。

白話文:

如果皮膚顏色沒有變化,就是肌肉顏色沒有變化。用冷石熨平經絡的途徑。

校註:

《靈樞》、《甲乙經》的踝骨上有「內」字。《靈樞》的描述中,瘡瘍下面有「癰」字。輸字在《甲乙經》中寫作「俞」。

發生在足部上下方的瘡瘍,稱為「四淫」。特徵是像大膿包,皮膚顏色不變。如果不治療,會在百日內死亡。

(「足上下方」指足踝上下。)

校註:

《靈樞》、《甲乙經》中沒有「皮膚顏色不變」這三個字。

)發於足旁,名曰厲疽,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旁,謂足內外之側也。平按:初如《甲乙》作初從,之去作去之,黑上有狀字,不消作不可消。)發於足趾,名曰脫疽,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去之活,不然則死矣。(不則死者,不斬去死也。

白話文:

發生在腳邊的瘡,叫做厲疽,形狀不大,剛開始像小手指頭一樣,要趕緊治療,去除黑色的部分,如果不消退反而會加重,不治療就會在百日內死亡。 (旁,指的是腳的內外側。平按:初如《甲乙》作初從,之去作去之,黑上有狀字,不消作不可消。)

發生在腳趾上的瘡,叫做脫疽,形狀呈赤黑色,就會不治而亡,如果沒有赤黑色,就不會死亡,要趕緊治療,不能拖延,立刻切除才能活命,否則就會死亡。(不則死者,指的是不切除就會死亡。)

平按:《靈樞》不衰上無治之二字,斬下無去字。《靈樞》、《甲乙》無活字。不然《甲乙》作不去。《靈樞》無然字。)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曰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營衛稽留經脈泣不行者,寒氣客之,血泣不行,衛氣歸在泣血之中也。

白話文:

平按:在《靈樞》中,沒有「不衰上無治之二字」,「斬下」沒有「去」字。《靈樞》和《甲乙》中都沒有「活」字。如果不是這樣,《甲乙》中應該寫成「不去」。《靈樞》中沒有「然」字。

黃帝問:先生講的癰疽,如何區別?

岐伯回答:營氣和衛氣停滯在經脈中,導致血液凝滯不流動,血不流動,衛氣就跟著它,衛氣跟著卻不通暢,鬱積阻塞而無法運行,所以出現持續高熱,熱盛則肌肉腐爛,肌肉腐爛就形成膿液,但這種情況不會深入骨髓,骨髓不會因此而焦枯,五臟也不會受到損傷,所以稱之為癰。

(營氣和衛氣停滯在經脈中導致血液凝滯不流動,是因為寒氣侵入體內,導致血液凝滯不流動,衛氣聚集在凝滯的血中。)

平按:《甲乙》稽留作積留,經脈作經絡。《靈樞》從之二字不重,《甲乙》作歸之。故曰《靈樞》作故熱,《甲乙》作故曰熱。《靈樞》骨髓二字不重。陷於骨髓《甲乙》作陷肌膚於骨髓,命曰作名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骨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毋余,故命曰疽。(癰下者,即前之癰甚,肌、膚、肉、筋、骨、髓,斯之六種,皆悉破壞,命之曰疽也。

白話文:

平按:《甲乙經》中「稽留」寫作「積留」,「經脈」寫作「經絡」。《靈樞經》中沒有重複「從之」二字,《甲乙經》寫作「歸之」。所以說《靈樞經》寫作「故熱」,《甲乙經》寫作「故曰熱」。《靈樞經》中沒有重複「骨髓」二字。《甲乙經》中「陷於骨髓」寫作「陷肌膚於骨髓」,「命曰」寫作「名曰」。

黃帝問:什麼是疽?

岐伯回答:熱氣非常旺盛,深入到肌膚中,筋骨枯竭,內部連接五臟,血氣耗盡,到了疽的嚴重程度,筋骨、健康肌肉都被破壞殆盡,所以叫做疽。(「疽」的意思是,疽瘡非常嚴重,肌肉、皮膚、肌肉、筋、骨、髓這六種組織都完全被破壞,所以叫它疽。)

平按:淳《甲乙》作純,骨枯作骨肉,《靈樞》無骨字。竭下《甲乙》有絕字。)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黃帝曰:善。(此言其癰疽之候異。平按:《甲乙》上之作其上,夭下有瘀字,上如作狀如。)

白話文:

平按:淳《甲乙經》作純,骨枯作骨肉,《靈樞》經中沒有「骨」字。竭下《甲乙經》有「絕」字。)疽,皮膚表面乾枯堅硬,狀如牛頸部的皮;癰,皮膚表面薄而滋潤,這是區分的方法。黃帝說:很好。(這裡講的是癰疽的症狀不同。平按:)《甲乙經》中「其」字作「上」,「夭」字下有「瘀」字,「上如」作「狀如」。

黃帝問於岐伯曰:有病癰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因於癰腫,有此三病,未知所由,故請之也。平按:《素問》癰作膺。《甲乙》頸作脛。)岐伯曰:名厥逆。(因癰腫熱聚,氣失逆上,上盛故頸痛,下虛故胸滿腹脹也。平按:《甲乙》作病名曰厥逆。註失字袁刻脫。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有人得了癰腫,頸部疼痛,胸口脹滿,腹部脹脹的,這是什麼病?為什麼會得這種病?」(因為得了癰腫,纔有了這三種症狀,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所以向岐伯請教。平按:《素問》中「癰」字寫作「膺」,《甲乙經》中「頸」字寫作「脛」。)岐伯回答:「這種病叫做厥逆。」(因為癰腫生熱聚集,氣血失去平衡逆行上衝,所以頸部疼痛;氣血下降虛弱,所以胸口脹滿,腹部脹脹的。)平按:《甲乙經》中記載這種病名為「厥逆」。註解中「失」字是袁刻本中脫落的。

)曰:治之奈何?曰: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曰:何以然?曰: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則喑;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並而治之,可使全。黃帝曰:善。(灸之喑者,陽氣上實,陰氣下虛,灸之火壯,陽盛溢入陰,故喑。以冷石熨之,則陰氣獨盛,陽氣獨虛,以陽氣獨虛,發於狂。

可任自和,然後療之,使之全也。平按:則喑《素問》作入則喑,《甲乙》同。使全《甲乙》作使愈。)

白話文:

帝問:治療這些人應該怎麼辦呢?

臣答:如果用艾灸,他們就會失去聲音;如果用石針刺絡,他們就會發狂。必須等到他們的氣機兩旺,才能治療。

帝問:這是什麼原因呢?

臣答:陽氣過於旺盛,積聚在頭部,如果再用艾灸,陽氣就會侵入陰分,導致失音;如果用石針刺絡,陽氣就會虛弱,虛弱就會發狂。必須等到他們的氣機平衡,才能進行治療,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

黃帝說:說得好。

(失音是因為陽氣上實,陰氣下虛,艾灸之火旺盛,陽氣過盛進入陰分,所以失音。用冷石熨敷,則陰氣過盛,陽氣過虛,陽氣過虛,就會發狂。)

若有疾患,可先根據其症狀自行調理,然後再治療,使之痊癒。注:則喑在《素問》中作「入則喑」,《甲乙經》中相同。使全在《甲乙經》中作「使癒」。

黃帝問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因於癰腫,有此二病,故請所生。平按:生《甲乙》作在,袁刻作主。)岐伯曰:此寒氣之腫也,八風之變也。曰:治之奈何?曰:此四時之病也,以其勝,治其輸。(筋骨是陰,加以寒氣,故為寒腫也。此乃四時八正虛風變所為也,引其所勝克之則愈也。平按:治其輸《素問》作治之愈也。《甲乙》輸作俞。)

白話文:

黃帝問道:各種癰腫、筋脈攣縮、骨頭疼痛,這些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這些都是寒氣造成的腫脹,是八種不正當風導致的變化。

黃帝問:要如何治療這些疾病?

岐伯回答:這和四時季節有關,需要按照當令的氣候,調理不調和的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