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六·寒熱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六·寒熱 (5)

1. 寒熱雜說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一《寒熱病》篇。又自篇首至骨厥亦然,見《甲乙經》卷八第一上篇。又自骨痹至補之,見《甲乙經》卷十第一下篇。又自身有所傷至關元也,見《甲乙經》卷十第二下篇。又自厥痹者至陰經,見《甲乙經》卷十第一下篇。又暴喑一節,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二。

白話文:

(註釋:本段內容從開頭到結尾,可以在《靈樞》第五卷第二十一篇《寒熱病》中找到對應的記載。同樣地,從開頭到提及「骨厥」的部分,也能在《甲乙經》第八卷第一上篇中看到相關內容。而從描述「骨痹」到提及「補之」的方法,則出現在《甲乙經》第十卷第一下篇裡。至於從「自身有所傷」到提及「關元」的部分,則可於《甲乙經》第十卷第二下篇中查閱到。再者,從「厥痹者」到論及「陰經」的部分,同樣收錄在《甲乙經》第十卷第一下篇內。最後,關於「暴喑」(突然失音)的一節敘述,則見於《甲乙經》第十二卷第二部分。)

暴聾一節,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暴癉一節,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七。又自臂陽明至盛瀉虛補,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六。又自足陽明有挾鼻至則瞑目,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四。又自寒厥至足太陰少陽,見《甲乙經》卷七第三。又舌縱一節,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六。

白話文:

  1. **暴聾:**見於《甲乙經》卷七第 1 篇中。

  2. **暴癉:**見於《甲乙經》卷十二第 7 篇。

  3. **從手陽明經到重瀉虛補:**見於《甲乙經》卷十二第 6 篇。

  4. **從足陽明經有挾鼻到閉目:**見於《甲乙經》卷十二第 4 篇。

  5. **從寒厥到足太陰少陽:**見於《甲乙經》卷七第 3 篇。

  6. **舌縱:**見於《甲乙經》卷十二第 6 篇。

又振寒洒洒一節,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又自春取絡脈至治骨髓五臟,見《甲乙經》卷五第一上篇。又自身有五部至有癰疽者死,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下篇。又自熱病始手臂者至止之於陰,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又自病始手臂者至項太陽而汗出,見《素問·刺熱》篇,亦見本書《五臟熱病》篇。

又自凡刺之害至末,見《甲乙經》卷五第四。)

白話文:

關於振寒一節,記載於《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

又自春天疏通絡脈,直到治療骨髓和五臟,見《甲乙經》卷五第一上篇。

又自身有以下五種情況,患有癰疽會導致死亡,見《甲乙經》卷偝偝下篇。

又從熱病初期到用陰治療結束,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

又從病情初期到出現項背僵硬而汗出,見《素問·刺熱》篇,本書的《五臟熱病》篇中也有記載。

自凡刺之害

凡是對於針灸刺法的傷害,都來自於以下原因:

  1. **操作不規範:**針刺過於深、過於淺,或針具不潔淨,導致傷及經脈或肌肉。
  2. **部位不當:**在不適當的部位進行針刺,或刺入禁灸的穴位。
  3. **時機不對:**在不宜針刺的時間,例如懷孕、月經期間或飽食後進行針刺。
  4. **手法不當:**針刺時用力過猛、過快,或針留在體內過久。
  5. **體質不適:**對針刺有過敏或特殊反應的體質,不適合針刺。

以上這些傷害,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此,針刺必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針灸醫生操作,並遵守一定的規範和禁忌。

(見《甲乙經》卷五,第四章)

皮寒熱,皮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補手太陰。(肺主皮毛,風盛為寒熱,寒熱之氣在皮毛,故皮毛熱不可近席。以熱甚,故皮毛焦。鼻是肺官,氣連於鼻,故槁臘,不得汗也。臘,肉乾也。三陽絡在手上大支脈,三陽有餘,可瀉之。太陰氣之不足,補之也。

白話文:

皮膚感覺寒冷又發熱,無法靠近席子,毛髮焦枯,鼻子乾癟,無法出汗,取三條陽經的絡脈,補充肺經的元氣。

(肺主皮毛,風盛會造成寒熱,寒熱之氣在皮毛,所以皮毛熱到無法靠近席子。熱盛,所以皮毛焦枯。鼻子是肺的器官,氣連於鼻子,所以乾癟,也無法出汗。乾癟是指肉乾。三條陽經的絡脈位於手上大支脈,三陽經元氣過剩,可瀉出。肺經元氣不足,應加以補充。)

平按:皮不可附席,皮字《靈樞》作者。《甲乙》太陰作太陽,恐誤。注寒熱之氣,寒字袁刻脫。肺官,官字原不全,因下注唇口為脾官,當是官字,袁刻作宮。)肌寒熱,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太陰以出其汗。(寒熱之氣在於肌中,故肌痛毛髮焦也。

白話文:

本文注釋:皮不可附席,皮字是引用《靈樞》中的說法。《甲乙經》中將太陰誤寫成太陽。注釋中關於寒熱之氣的「寒」字在袁刻本中遺漏。肺官,官字本就不全,因為下文注釋脣口為脾官,當是官字,但袁刻本作宮。)皮膚畏寒發熱,肌肉疼痛,毛髮焦枯,嘴脣乾燥萎縮,不能出汗,應該針灸下肢三陽穴位,放出其中的血,再針灸太陰穴位,讓其出汗。(寒熱之氣在肌肉中,所以肌肉疼痛,毛髮焦枯。)

唇口為脾官,氣連肌肉,故肌肉熱,唇口槁臘,不得汗也。是為足三陽盛,故去其血也。足太陰虛,故補之出汗。平按:寒熱下《靈樞》有者字,《甲乙》有病字。太陰上《靈樞》有足字。以出其汗,《甲乙》出作去。)骨寒熱,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

白話文:

嘴脣是脾臟的外在表現,氣血與肌肉相連,所以肌肉發熱,嘴脣乾枯龜裂,無法出汗。這是因為足三陽經氣過盛,所以要減輕血量。足太陰虛弱,所以要補充陽氣使之出汗。

註釋:

  • 《靈樞》一書中,《寒熱》篇有「者」字,《甲乙經》有「病」字。
  • 《靈樞》一書中,《太陰》篇有「足」字。
  • 《甲乙經》一書中,「出」作「去」。

附註:

  • 骨頭發熱,無法安頓,汗流不止,牙齒尚未乾枯,可從陰股脈中取少陰經的氣血來調理。
  • 如果牙齒已經乾枯,則無法治療。

骨厥亦然。(寒熱之氣在骨,骨熱故無所安,汗注不休也。齒槁,骨死之候。齒不槁者,可取足少陰陰股間絡,以足少陰內主於骨故也。平按:《甲乙》寒下有骨字,病作痛,未槁作本槁痛,已槁作色槁。注內主於骨,袁刻主誤作寒。)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

白話文:

骨髓空虛也是如此。(寒熱之氣在骨頭裡,骨頭發熱所以不能安穩,汗水不斷流出。牙齒乾枯是骨頭將要壞死的徵兆。牙齒沒有乾枯的,可以用足少陰經於陰股之間的絡脈來治療,因為足少陰在內主要控制骨頭。注:校對《傷寒論甲乙經》時,寒症的下面有「骨」字,未發作時為疼痛,牙齒還未乾枯時為顏色發黑乾枯。注:袁刻版的「內主於骨」被誤寫為「寒」,)骨痺,舉起關節時不能用力而且疼痛,汗水流出心煩,用三陰經的絡脈來補充。

(寒濕之氣在於骨節,肢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名為骨痹,是為手足三陰皆虛,受諸寒濕,故留針補之,令濕痹去之矣。)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解㑊不收,名曰體解,取其少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因傷出血多,一也;中風寒,二也;有墮墜,三也。

白話文:

如果寒濕之氣侵襲了骨節,四肢不活動就會疼痛,出汗過多,心煩意亂,稱為骨痹。這是因為手足三陰經氣血虛弱,受到了寒濕的侵襲,所以用針灸來補充氣血,驅散寒濕。

如果身體受傷出血過多,或者中了風寒,或者有從高處墜落的經歷,導致四肢散開無法收攏,稱為體解。治療時,取少腹臍下三結交穴治療。三結交穴包括陽明經、太陰經和位於臍下三寸的關元穴。

(體解的成因有三:一、出血過多;二、中風寒;三、有墜落傷勢。)

體者,四肢也。三者俱能令人四肢解墮不能收者,名曰體解之病,可取之足陽明足太陰於齊下小腸募關元穴也。三結者,足之三陰太陰之氣,在齊下與陽明交結者也。平按:《甲乙》血出多作出血多,墮墜作墜墮,《靈樞》解㑊作解惰,體解作體惰。齊《靈樞》、《甲乙》作臍。

白話文:

身體是指四肢。這三種情況都能導致人的四肢鬆弛無力,收攏不起來,這種病就叫做體解病,可以在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交匯於肚臍以下的小腸募穴(關元穴)上取穴治療。三結是指足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的氣在肚臍下方與足陽明經交結。

校注:

  • 《甲乙經》和《靈樞經》中把“血出多”寫作“出血多”,“墮墜”寫作“墜墮”。
  • 《靈樞經》中把“解㑊”寫作“解惰”,“體解”寫作“體惰”。
  • 腹部的“臍”在《靈樞經》和《甲乙經》中寫作“齊”。

)厥痹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者,瀉陽補陰經。(失逆之氣,從足上行,及於少腹,取足之陰陽之絡,所主之病,瀉去其血,補足三陰經也。)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手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膺前當中任脈,謂之天突。

白話文:

厥痹是指厥氣上升到腹部,影響陰陽經絡。治療時要根據病症的主因,瀉掉陽經的血,補足三陰經。

失逆之氣從腳部上行,到達小腹部。治療時要取腳部的陰陽經絡,瀉去所主之病的血,補足三陰經。

頸部側面有動脈叫「人迎」,人迎是足陽明胃經,位於嬰筋之前;嬰筋之後是手陽明大腸經,叫「扶突」;再下一條是手少陽三焦經,叫「天牖」;再下一條是足太陽膀胱經,叫「天柱」;腋下的動脈是手太陰肺經,叫「天府」。

胸前正中間的任脈,叫「天突」。

任脈之側動脈,足陽明在嬰筋之前,人迎也。名足陽明等者,十二經脈,足太陰屬脾絡胃,上膈挾陽明連舌本。足少陰從腎上貫膈入肺,循喉嚨挾舌本。足厥陰屬肝絡膽,循喉嚨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額與督脈會巔,支者從目系下頰裡。此足三陰至頸項之中,所行處深,故不得其名。

白話文:

在任脈兩旁,有一條動脈,從腳的陽明經脈開始,到胸口的嬰筋前面,這就是人迎穴。為什麼叫作「足陽明等等」?因為十二條正經脈絡中,腳的太陰經脈屬脾臟,連結胃部,向上經過膈肌,挾帶著陽明經脈連接舌根。腳的少陰經脈從腎臟開始,穿過膈肌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和舌根。腳的厥陰經脈屬肝臟,連結膽囊,沿著喉嚨後面向上進入頭頂,連接眼球的肌肉,最後到額頭,與督脈會合於頭頂。其分支從眼球肌肉延伸到臉頰內側。這三條腳上的陰經脈在到達頸部時,所走行的位置很深,所以沒有名字。

足厥陰雖至於頰,不當頸項沖處,故其穴不得脈名。手少陰心脈雖循胸系目系,以心不受邪,其氣不盛;手心主脈從心包循胸出脅腋,不至頸項,又是心包,其氣更不盛,故此二脈之穴,不得脈名。手太陰肺脈,以肺居臟上主氣,其氣強盛,雖不至頸項,發於氣穴,得於脈名。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雖然到達臉頰,卻不經過脖子和後腦勺,所以它的穴位不能用脈名命名。手少陰心經雖然沿著胃系和目系運行,但因為心不承受邪氣,它的氣血不夠旺盛;手心主經從心包連接到胸部,再從腋下出來,它不到達脖子和後腦勺,而且又是心包,它的氣血更加不旺盛,所以這兩條經絡的穴位不能用脈名命名。手太陰肺經,因為肺位於臟腑上方,主掌氣,它的氣血旺盛,雖然不到達脖子和後腦勺,但它發出氣穴,可以用脈名命名。

手足三陽,手太陽脈雖循頸上頰,至目銳眥,以是心腑,其氣不盛,故穴不得脈名。足少陽膽腑脈起目銳眥,下行至胸,以膽穀氣不盛,故其穴不得脈名。唯手、足陽明穀氣強盛,手少陽三焦之氣(有本為足少陽,檢例誤耳),足太陽諸陽之長,所以此之四脈,並手太陰,入於五部大輸之數也。

白話文:

手足的三條陽經中:

  • 手太陽小腸經:雖然經過頸部和臉頰,到眼睛旁銳利的部位,但因為心臟和肺腑的氣不太旺盛,所以它的穴位沒有脈名。
  • 足少陽膽經:起於眼睛旁銳利的部位,向下走行到胸部,但因為膽汁和胃熱不太旺盛,所以它的穴位也沒有脈名。
  • 只有手少陽三焦經、手足陽明大腸經、足太陽膀胱經這四條經脈的氣特別旺盛,所以它們和手太陰肺經一起,列入五部大輸穴的範圍。

與彼《本輸》之中脈次多少不同,彼中十二經脈之中,唯無足之三陰、手之少陰,手足諸陽皆悉□□奇經八脈之中有任有督,以為脈次。此中唯取五大要輸,以為差別。平按:注所行處深袁刻作行處深深。又注皆悉下所缺二字,細玩余文,似「具,於」二字。〕陽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人迎。

白話文:

這個《本輸》中記載的經絡順序與前者有所不同。前者在十二經脈中,只少了足三陰經和手少陰經,手足諸陽經都記載得很齊全。奇經八脈中,有任脈和督脈,作為脈絡的順序。這裡只取五大要輸,作為區別。平按:注釋中「所行處」的「處」字,被刻寫成了「深深」兩個字。另外,注釋中「皆悉」下面的兩個字缺失,仔細品讀後面的文字,應該是「具」和「於」兩個字。陽氣上逆頭疼,胸中氣滿不能呼吸,取人迎穴治療。

(足陽明從大迎循髮際至額顱,故陽明氣逆頭痛也。支者下人迎循喉嚨屬胃絡脾,故氣逆胸滿不得息,可取人迎。人迎胃脈主水穀,總五臟之氣,寸口為陰,此脈為陽,以候五臟之氣,禁不可灸也。)暴喑氣鯁,取扶突與舌本出血。(手陽明別走大絡乘肩髃上曲頰,循齒入耳中,會宗脈五絡皆入耳中,故耳中脈名宗脈也。

白話文:

(足陽明脈從大迎穴往上沿著髮際一直到額頭,因此陽明之氣逆行時會導致頭痛。支脈下接人迎穴,經過喉嚨和氣管,連接胃經的脈絡,所以氣逆時會胸悶氣短,可以按壓人迎穴。人迎穴屬胃脈,負責水液代謝,總管五臟之氣。寸口脈主陰,人迎脈主陽,可以通過它們來觀察五臟之氣的情況,並預防發熱惡寒等症狀。)

暴發性急症導致氣息不通暢,可以按壓扶突穴和舌根以出血止痛。

(手陽明經的一條分支從大絡穴出發,沿著肩膀和頸部向上走,在曲池穴入耳中,與宗脈和五條脈絡匯合於耳中,因此耳中的脈絡被稱為宗脈。)

所以人暴喑氣鯁,取此手足之陽明扶突之穴,出血得已。氣在咽中,如魚鯁之狀,故曰氣鯁。舌本一名風府,在項入髮際一寸督脈上,今手陽明正經不至風府,當是耳中宗脈絡此舌本,以血有餘,故瀉出也。平按:氣鯁,《靈樞》鯁作硬,《甲乙》作硬,取作刺。)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白話文:

因此,當人突然發作,氣息哽塞於咽喉,便取手足陽明經絡的扶突穴,使其出血,症狀即可緩解。氣堵在咽喉處,像魚刺卡住一樣,所以稱之為「氣鯁」.

舌根又稱風府穴,位於後頸髮際線上,督脈上,一寸處。現在手陽明經正路不通到風府穴,應該是耳中的宗脈絡道連接到舌根,因為血氣過盛,所以才會湧出來。

校注:

  • 氣鯁:又稱「魚鯁」,《靈樞經》中記為「硬」,《甲乙經》中記為「硬」,取穴時作「刺針放血」之法。
  • 暴發氣蒙:指突發性氣息壅塞,導致耳目不清。
  • 取天頦:即「迎香穴」,位於鼻孔外緣,一手食指尖上。

(手少陽從膻中上系耳後,支者從耳後入耳中,走出耳前至目銳眥,故手少陽病,耳暴聾不得明瞭者,可取天牖,在頭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也。平按:《甲乙》蒙下有瞀字,不明作不開,下有「頭頷痛,淚出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風眩喉痹」十八字,取天牖作天牖主之。)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的經絡從膻中向上連到耳後,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到達眼睛外角。所以手少陽三焦經有病,耳朵突然失聰聽不明瞭,可以取天牖穴治療。天牖穴位於頭頂髮際與耳後乳突之間,天容穴之後,天柱穴之前,完骨穴之下。

原註:〈甲乙經〉在蒙字後面有「瞀」字,不明作不開,文字後方還有「頭頷痛,淚出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風眩喉痹」等字句,取天牖穴治療以上這些症狀。

癲癇,頭暈,足部無法承重,取天柱穴治療。

(足太陽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下挾脊抵腰,循膂過髀樞,合膕貫腨出外踝後,至小趾外側,故此脈病,暴腳攣,小兒癇,頭眩足瘻,可取天柱。天柱,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也。平按:《甲乙》攣上有拘字。)暴癉內逆,肝肺相薄,血溢鼻口,取天府。此為大輸五部。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

  • 起源於內眼角,沿額頭向上到頭頂,進入腦部。
  • 沿脊椎兩側向下,到達腰部,再沿背部經過臀部。
  • 穿過大腿後,到達小腿後方,連接足跟骨,最後沿外踝後面,到達小腳趾外側。

足太陽膀胱經病症:

  • 急性抽筋
  • 兒童痙攣
  • 頭暈
  • 足跟瘻管
  • 天柱穴可以治療這些病症。天柱穴位於後頸部,髮際後,大筋外緣的凹陷處。

暴癉內逆:

  • 肝肺火氣上沖,導致鼻口出血
  • 取天府穴治療。天府穴位於大輸穴部位,為五臟六腑的總輸穴。

(熱盛為癉。手太陰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故此脈病,腹暴癉,脾胃氣逆,肝肺之氣相薄,致使內逆,血溢鼻口,故取天府。天府,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此為頸項之間臟腑五部大輸。平按:癉《甲乙》作痹。大輸《靈樞》作天牖,《甲乙》此句作此為胃之大腧五部也,注云:「五部,按《靈樞》云:陽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人迎。暴喑氣硬,刺扶突與舌本出血。

白話文:

當熱氣過多時,就會導致發炎和脹痛。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脾胃之間),向下與大腸相連,然後沿著胃的入口,向上經過橫膈,與肺臟相連。因此,當這條經脈有病時,腹部會突然發炎脹痛,脾胃氣逆,肝肺之氣互相影響,導致內部逆亂,鼻口出血。因此,取用天府穴來治療。

天府穴位於腋窩下三寸,手臂內側的動脈處。它是頸部和胸部之間五臟六腑的主要輸血管道。

注釋:

  • 「痺」和「癉」在《甲乙經》中可以互通。
  • 《靈樞》中將「大輸」稱為「天牖」。
  • 《甲乙經》中這句話的說法是:「此為胃之大腧五部也」,注釋:「五部」,根據《靈樞》記載,當陽氣逆行時,會導致頭痛、胸悶、呼吸困難,此時應取人迎穴。當突然失聲、呼吸困難時,應刺扶突穴和舌本,讓血流出來。

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拘攣癇痓,足不任身者,取天柱。暴痹內逆,肝肺相薄,血溢鼻口,取天府。此為胃之五大俞五部也。今士安散作五穴於篇中,此特五部之一耳。」據此則大輸五部,《靈樞》、《太素》經文本相連屬,士安撰《甲乙》散見於各篇中。又此注所引刺扶突,今本《靈樞》作取扶突。

白話文:

  • **暴聾氣蒙,耳目不明:**這種情況下,取天牖穴。
  • **暴拘攣癇痓,足不任身:**這種情況下,取天柱穴。
  • **暴痹內逆,肝肺相薄,血溢鼻口:**這種情況下,取天府穴。

這三種情況是胃經的五個大俞穴的五種表現。現在《士安散》一書中列出了五個穴位,但這只是其中之一。據此可知,《大輸五部》、《靈樞》、《太素》經的文本是連貫的,而《士安散》則是分散記載在各篇中的。另外,此注所引用的「刺扶突」,在現今版本的《靈樞》經中為「取扶突」。

暴拘攣今本《靈樞》作暴攣。癇痓今本《靈樞》作癇眩。此為胃之五大俞五部也今本《靈樞》作此為天牖五部。與所引略有不同,想有別本也。)臂陽明有入鼽遍齒者,名曰人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臂陽明,手陽明也。

白話文:

急性的抽搐痙攣,也就是現在《靈樞》中所稱的「暴攣」。急性的癲癇,也就是現在《靈樞》中所稱的「癇眩」。這些都是胃部的五大俞穴。

手陽明經在肘部有條經絡通到牙齒上,叫做「人迎」。如果下排牙齒有蛀牙,可以取手陽明經的穴位來治療。如果怕冷,就用補的方法;如果不怕冷,就用瀉的方法。(手陽明經,也就是手部陽明經。)

手陽明脈從手上行,循臂入缺盆下絡肺,支者從缺盆行嬰筋後上頸,入至下齒中,還出俠鼻,起足陽明,交額中,下入上齒中,遂出循頤至大迎,支者從大迎下行嬰筋之前至人迎,至嬰筋時,二經皮部之絡,相至二經,故臂陽明之氣亦發人迎,故稱有入。所以下齒齲,取於手之商陽穴也。

白話文:

手陽明經脈從手上走,沿著手臂進入鎖骨下方,與肺臟相連。其一支脈從鎖骨下方走過肩胛骨後緣,再往上到脖子,進入下排牙齒的正中,再穿過臉頰,與足陽明經脈交會於額頭正中,然後向下進入上排牙齒的正中,再穿過下巴,到喉嚨下方的氣門處。其一支脈從氣門處向下走過肩胛骨前緣,到鎖骨上窩,到肩胛骨時,兩條經絡的皮表之間有相連,所以手陽明經脈的氣機也會發散到鎖骨上窩,所以說有「入」的表現。所以,下排牙齒蛀蟲了,可以刺激手陽明經脈的商陽穴來治療。

惡寒陽虛,故補之。不惡寒者陽實,故瀉之也。平按:《靈樞》入鼽作入頄。《甲乙》齒上無遍字。人迎《靈樞》、《甲乙》作大迎,《甲乙》注云:「《靈樞》名曰禾窌,或曰大迎。詳大迎乃是陽明脈所發,則當云禾窌是也。然而下齒齲又當取足陽明禾窌、大迎,當試可知耳。

白話文:

惡寒是陽虛的症狀,所以要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如果沒有惡寒的症狀,就是陽實,所以要用瀉法的治療。

註解:

  • 《靈樞經》中「鼽」字應該寫成「頄」。
  • 「甲乙經」中沒有「遍」字。
  • 《靈樞經》和「甲乙經」中都把「人迎」寫成「大迎」。「甲乙經註」說:「《靈樞經》中稱之為『禾窌』,也有人稱之為『大迎』。然而,詳細分析之後,『大迎』是陽明脈所發出的,所以應該稱之為『禾窌』。但如果是下齒齲齒,又應該取足陽明經的『禾窌』和『大迎』穴位,試驗一下就可以知道效用了。」

」據此則《靈樞》、《甲乙》所稱,未能確定,玩楊注自明。又注俠鼻,俠字袁刻誤作喉。)足之太陽有入頰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鼽前,方病之時,其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一曰取之出眉外,方病之時,盛瀉虛補。(遍音遍。足太陽經起目內眥上額,其太陽皮部之絡,有下入於頰後遍上齒,又入於耳,氣發角孫之穴,故曰有入。所以上齒齲者,取之鼻及鼽骨之前,有絡見者,刺去其血;虛則補絡,補絡可飲補藥。

白話文:

根據《靈樞》、《甲乙》記載,這一點無法確定,詳見楊氏的註解。另外,「俠鼻」中的「俠」字,袁氏刻本誤作「喉」。足太陽經絡有進入臉頰,遍及所有牙齒的,稱作「角孫」穴。如果上排牙齒有蛀牙,取穴位置在鼻部和顴骨前方。在疾病初期,如果脈象旺盛,就瀉血治療;如果脈象虛弱,就補益治療。另一種說法是,取穴位置在眉毛外側。在疾病初期,脈象旺盛就瀉血治療,脈象虛弱就補益治療。(「遍」音「遍」。足太陽經從眼睛內眼角開始,向上到額頭,太陽經絡網的分支向下進入臉頰後,遍及上排牙齒,再進入耳朵,氣在角孫穴發出,所以說有進入。因此,如果上排牙齒有蛀牙,取穴位置在鼻子和顴骨前方,找到絡脈出血點,刺破放出血液;如果脈象虛弱,就要補益絡脈,補益絡脈可以用藥膳或食補的方法。)

眉外,謂足陽明上關穴也。上關,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空,亦量虛實以行補瀉也。平按:足之太陽《甲乙》作手太陽。入頰《靈樞》、《甲乙》作入頄。《靈樞》鼽前作頄前,眉外作鼻外,下無方病之時盛瀉虛補八字。)足陽明有俠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系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甚。

白話文:

眉外是指足陽明經的上關穴。上關穴位於耳前的上部,有骨頭突起,有一個凹陷的地方,可以根據虛實情況進行補瀉。

平時按壓:足太陽經《甲乙》經說是手太陽經。進入臉頰,《靈樞》、《甲乙》經說是進入額角。《靈樞》中「鼽前」應為「頄前」,「眉外」應為「鼻外」,下面沒有「方病之時盛瀉虛補」八個字。

足陽明經有從鼻旁進入臉部的經脈,稱為「懸顱」,屬於口對入系目本穴。如果視力過強,取懸顱穴可以損耗多餘的能量;如果視力不足,取懸顱穴可以補充能量。反之,如果病情與預期相反,取穴後病情會加重。

(足陽明大經起鼻交頞,下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交承漿,循頤出大迎,上耳前循髮際,氣發懸顱之穴,有皮部之絡與口相當,入系目系。對,當也。視此足陽明有餘不足,可損益之。取之失者,反益甚也。平按:《甲乙》有俠作又俠。《靈樞》俠作挾。《甲乙》目本下有頭痛引頷取之六字,益不足作補不足。

白話文:

足陽明大經起源於鼻樑與下巴交界處,向下經過鼻翼外側,進入上門齒的中間,再從口角外側出來,經過承漿穴,沿着下巴外緣走出大迎穴,然後向上經過耳前,沿着髮際,氣血到達懸顱穴,有皮部經絡與口部相連,進入目系穴。如果足陽明經氣充足或不足,可以進行損益調節。如果取穴不當,反而會加重病情。

平按:古籍《甲乙經》中「俠」字作「又俠」,《靈樞》中「俠」字作「挾」。在《甲乙經》中,在「目」字下面有「頭痛引頷取之」六個字,「益不足」作「補不足」。

)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固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足太陽經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有絡屬於目本,名曰目系。太陽為目上綱,故亦是太陽與目為系。今別來屬於頭,其氣是通,故頭與目有固痛者,取於項中足太陽筋兩間別下項者氣之所發大椎穴者。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三陽督脈之會也。

白話文:

足太陽經有通往頭部而進入腦部的經絡,正是眼睛的本源,稱為「眼系」。如果頭部和眼睛疼痛,可以在脖子後方的兩條筋之間取穴,這條經絡進入腦部後就會分出來。

足太陽經從眼睛內眼角開始,往上經過額頭,交會於頭頂,然後直達頭頂進入腦部,再出來分佈於脖子後方,有一條絡脈屬於眼睛的本源,稱為「眼系」。太陽經是眼睛的上級經絡,因此也與眼睛相連。如果頭部和眼睛有固定的疼痛,可以在脖子後方的足太陽經筋兩條之間,取氣血流動發出的點,也就是大椎穴。大椎穴位於第一節頸椎上方的凹陷處,是三陽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

平按:固痛《靈樞》、《甲乙》作苦痛。注筋兩據經文應作兩筋。)陰喬陽喬,陰陽相交,陽入陰出,陰陽交於兌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二喬皆起於足,行至於目,是為二喬同向上行,何以稱陽入陰出也?人之呼氣出為陽也,吸氣入為陰也,故呼氣之時,在口為出,於頭足亦出;吸氣之時,在口稱入,於頭足亦入。今於目眥言陰陽出入,以相交會目得明也。

白話文:

註解:古書《靈樞》、《甲乙經》中,把「固痛」寫成「苦痛」。

「注筋」這兩段經文中,應該把「兩筋」寫成「兩喬陰陽」。「陰陽」是指陰氣和陽氣。它們相交於「兌眥」(兩眼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眼眶上方近眉弓處)上。陽氣盛的時候,人們會睜大雙眼;陰氣盛的時候,人們會緊閉雙眼。

「二喬」這兩條經脈都起於腳上,往上延伸到頭部。它們分屬於「陽明喬脈」和「少陽喬脈」,都是屬於陽經。那麼,它們都是由下往上行,怎麼說成「陽入陰出」呢?

人呼氣的時候,氣從體內往外走,所以稱為「陽」;人吸氣的時候,氣從體外往內走,所以稱為「陰」。所以,呼氣的時候,從口往外走,頭部和腳部也是往外走;吸氣的時候,從口往內走,頭部和腳部也是往內走。

經文中形容「兌眥」的「陰陽出入」,是因為陰陽相交,讓雙眼得以明亮。

所以陽盛目張不能合,陰盛則目瞑不得開,宜取此二喬也。平按:喬《靈樞》、《甲乙》作蹺。陽入陰出《靈樞》作陽入陰陰出陽,兌作銳。《甲乙》作陽氣絕乃瞑,陰氣絕則眠。)寒厥,取陽明、少陰於足,留之。(失逆寒氣從足而上,令足逆冷,可取足少陰脈太谿,太谿在足內踝後骨上動脈陷中;取足陽明脈解谿,解谿在足衝陽後一寸半。平按:《靈樞》、《甲乙》寒厥一節在熱厥後。

白話文:

因此,陽氣旺盛時眼睛睜大無法閉合,陰氣旺盛時眼睛閉合無法睜開,應取這兩種不調和的情況。

說明:喬在《靈樞》、《甲乙》中寫作蹺。陽入陰出在《靈樞》中寫作陽入陰陰出陽,兌改寫作銳。《甲乙》中寫道:陽氣中絕才會閉眼,陰氣中絕才會入睡。

寒厥,取足部的陽明經和少陰經,留針。(失逆時寒氣從足部上行,導致足部逆冷,可以取足少陰經的太谿穴,太谿穴位於足內踝後骨上動脈凹陷處;取足陽明經的解谿穴,解谿穴位於足衝陽穴後一寸半。說明:《靈樞》、《甲乙》中關於寒厥的章節在熱厥之後。)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失逆熱氣從足起者,可取足少陽絡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別走厥陰者,及足太陰脈療主病者也。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足少陰脈從足心上行屬腎絡膀胱,貫肝膈入肺,循喉嚨挾舌本,支者從肺絡心注胸中,故其脈厥熱,涎下心中煩悗,取足少陰然谷穴。然谷,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也。

白話文:

如果熱厥從足太陰、少陽兩條經絡起,可以取足少陽經光明穴治療。取穴位置在外踝上五寸,走的是足厥陰經的支脈,可以治療足太陰經主治的疾病。

如果舌頭伸出、流口水、煩躁不安,可以取足少陰經治療。足少陰經從足心向上,屬於腎經、膀胱經,經過肝臟、膈膜、進入肺臟,沿著喉嚨、舌根,一支從肺經走心經,進入胸中。因此,如果出現足少陰經厥熱、流口水、心中煩躁不安,可以取足少陰經然谷穴治療。然谷穴在足內踝前面,腳趾向上時,大骨(距骨)下陷處中間。

平按:《甲乙》涎作𧋈,悗作悶,取足少陰作陰交主之。)振寒洒洒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灑音洗。手太陰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別者上出缺盆,循喉嚨合手陽明,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肺以惡寒故虛,病振寒鼓頷也。循胃屬肺,故腹脹煩悗。

白話文:

《甲乙經》原本的「涎」寫成「𧋈」,「悶」寫成「悗」,認為是由於足少陰經出問題所致,應該以陰交穴為主。

振奮的寒氣反覆發作,下巴不斷顫動,不能出汗,腹脹煩悶,應取手太陰肺經來治療。(「灑」讀音同「洗」)

手太陰肺經的脈絡從中焦開始,與大腸相連,然後再回到胃口,向上經過橫膈連接肺部,有一支經脈從缺盆穴往上走,經過喉嚨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會,再從缺盆穴上行至頸部,貫穿臉頰,進入下齒內部。

由於肺部容易受到寒冷,所以肺氣虛弱,所以會出現振奮的寒氣發作和下巴顫動的症狀。肺經與胃相連,所以也會導致腹脹和煩悶。

悗音悶。可取手太陰少商穴。少商,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平按:《甲乙》洒洒作悽悽,悗作悶。注循胃口,循袁刻作從。)刺虛者,刺其去也;(謂營衛氣已過之處為去,故去者虛也,補之令實。)刺實者,刺其來也。(謂營衛氣所至之處為來,故來者為實,瀉之使虛也。

白話文:

煩悶。可以用手太陰少商穴。少商穴在手大拇指內側的指甲旁,距指甲角如韭葉寬。平素按壓: 《甲乙經》:灑灑作悽悽,煩悶作悶。注:《循袁刻》:循胃口,改作從。針刺虛症,針對營衛氣已經離開的地方下針;針刺實症,針對營衛氣所到之處下針。

)春取絡脈,(春時肝氣始生,風疾氣急,經氣尚深,故取絡脈分肉之間,療人皮膚之中病也。)夏取分腠,(夏時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流於經隧溝洫,熏熱分腠,內至於經,故取分腠,以去肌肉之病也。)秋取氣口,(秋時肺氣將斂,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故取氣口,以療筋脈之病,氣口即合也。

白話文:

春天:取絡脈

(春天肝氣開始生發,風疾氣急,經氣仍然深藏,因此取絡脈於分肉之間,治療皮膚疾病。)

夏天:取分腠

(夏天心氣開始增強,脈搏細弱,陽氣流入經絡溝壑,燻熱分散腠理,並滲透到經絡中,因此取分腠,治療肌肉疾病。)

秋天:取氣口

(秋天肺氣將要收斂,陽氣向內收斂,陰氣初盛,濕氣侵襲身體,但陰氣尚未旺盛,因此取氣口,治療筋脈疾病,氣口就是合穴。)

)冬取經輸,(冬時腎氣方閉,陽氣衰,少陰氣緊,太陽沉,故取經井之輸以下陰氣,取滎輸實於陽氣,療於骨髓五臟之病也。平按:輸《甲乙》作俞,下同。)凡此四時,各以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五臟。(齊音劑也。)身有五部:伏兔一;(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足陽明氣發,禁不可灸,又不言得針,此要禁為第一部,故生癰疽者死也。)腓二,腓者踹也;(腓音肥。

白話文:


冬季取用經輸穴位,因為冬季腎氣收斂,陽氣衰弱,少陰之氣緊閉,太陽之氣沉降,因此用經井穴的輸穴來引導陰氣下行,用滎輸穴來增強陽氣,用於治療骨髓和五臟疾病。

平按: 《甲乙經》中把「輸」字寫作「俞」,以下同。

這四時所取的穴位,都應當均衡。絡脈穴位治療皮膚病,分腠穴位治療肌肉病,氣口穴位治療筋脈病,經輸穴位治療骨髓和五臟疾病。(「齊」音同「劑」。)

人體有五個部位:

  1. 伏兔穴:位於膝蓋上方六寸,足陽明氣脈發源處,禁止灸,也不說能用針刺,此處當作第一個禁灸部位,因此此處生長癰疽的,會導致死亡。

  2. 腓穴:兩個穴位,腓意為踹。

承筋一名踹腸,一名直腸,脈在踹中央陷中,足陽明太陽氣所發,禁不可刺,故踹為要害之處,生癰疽者死也。平按:《甲乙》腓作踹,無腓者踹也四字。《靈樞》踹也作腨也。)背三;(自要輸以上二十一椎兩箱稱背,去臟腑甚近,皮肉至薄,若生癰疽,陷而必死也。)五臟之輸四;(五臟手足二十五輸,當於輸穴生癰疽者死也。

白話文:

承筋穴又稱踹腸或直腸,經脈位於小腿肚正中央的凹陷處,是足陽明胃經和太陽膀胱經的氣血發源地。此處穴位不可針刺,否則會危及生命。因此,承筋穴是人體重要的穴位。如果在此處生長瘡癰,患者將會死亡。

另外三種導致死亡的情況:

  • 背三穴位:位於脊柱第21節至1節之間的兩側,靠近臟腑,皮肉薄弱。如果在此處生長瘡癰並形成凹陷,患者將會死亡。
  • 五臟輸穴:五臟對應的手足上的25個腧穴,如果在此處生長瘡癰,患者將會死亡。

)項五,(項之前曰頸,後曰項,三陽督脈在項,故項生癰疽致死也。)五部有癰疽者死。(癰疽害甚,故生人之要處致死。)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以下言療熱病取脈先後。熱病等所起,起於四肢及頭,故病起兩手者,可取手陽明井商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以手陽明穀氣盛也;及手太陰郄孔最,在腕上七寸也。

白話文:

項部

  • 項部有五個部位:項之前稱頸,項之後稱項,三條陽脈(陽明、少陽、太陽)的督脈在項部,因此項部生癰疽會致命。
  • 五個部位中任何一個部位有癰疽,都會導致死亡(因為癰疽非常嚴重,生長在人體的重要部位會致命)。

四肢病症

  • 如果病症始於手臂,首先取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的脈點,讓患者出汗(以下說明治療熱病時按脈點的先後順序。熱病等疾病的發作部位在四肢和頭部,因此病症起於雙手的,可以按手陽明經的井穴——商陽穴,位於食指和小拇指之間,距離指甲根部約一公分,因為手陽明經的氣血最旺盛;還要按手太陰經的郄穴——孔最穴,位於腕部上方7寸)。

)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有熱等病起於頭者,可取於項足太陽脈天柱之穴,天柱在挾項後髮際大筋外陷也。)病始足胻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病起足者,可取陽明合三里穴,三里在膝下三寸胻外廉。平按:《靈樞》、《甲乙》胻作脛。)臂太陰可出汗,(手太陰脈主氣,故出汗取之也。

白話文:

疾病最初從頭部開始的:首先在項部的足太陽經上取天柱穴發汗。(有熱等疾病從頭部開始的,可以取足太陽經上的天柱穴,天柱穴位於後頸髮際的大筋外側凹陷處。)

疾病最初從足部開始的:首先在足陽明經上取三里穴發汗。(疾病從足部開始的,可以取陽明經上的三里穴,三里穴位於膝蓋下三寸,小腿外側的邊緣。)

手臂太陰經也可以發汗,(手太陰經主氣,所以發汗可以取之。)

平按:出汗《靈樞》作汗出,下同。)足陽明可出汗。(足陽明主水穀,多氣血,故出汗取之。)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取陰脈出汗不止,可取陽脈所主之穴止;若取陽脈出汗不止,可取陰脈所主之穴止之也。平按:《甲乙》無兩於字。

白話文:

一般來說,足陽明經脈可以導致出汗。因為足陽明經脈主水穀,氣血充沛,所以出汗可以從這裡取穴治療。如果取陰經脈治療而導致出汗過多,可以用陽經脈所主之穴來止汗;如果取陽經脈治療而導致出汗過多,可以用陰經脈所主之穴來止汗。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凡行針要害,無過二種:一種者,刺中於病補瀉不以時去針,則泄人精氣;刺之不中於病,即便去針,以傷良肉,故致氣聚。精泄益虛,故病甚虛恇。恇,怯也。氣聚不散,為癰為瘍也。

白話文:

凡是針刺的危害主要有兩種:

  1. 刺中穴位,但沒能適時取出針,就會導致精氣外泄。

  2. 刺偏穴位,立刻取出針,就會損傷正常組織,導致氣血凝聚。

精氣外泄會導致身體虛弱,病情加重和精神萎靡。氣血凝聚不散,會形成癰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