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六·寒熱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六·寒熱 (4)

1. 厥頭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後取足少陽陽明,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一。自厥挾脊而痛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自厥挾脊而痛至膕中血絡,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又自厥胸滿面腫至末,見《甲乙經》卷七第三。)

白話文:

註解:此篇文章從篇幅開頭到後面的「取足少陽陽明」的內容,可見於《靈樞》卷五第二篇《厥病》篇,以及《甲乙經》卷九第一篇。從「厥挾脊而痛」到文章最後的部分,可見於《靈樞》卷五第二篇《雜病》篇。另有從「厥挾脊而痛」到「膕中血絡」的部分,可見於《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另外,從「厥胸滿面腫」到文章最後的部分,可見於《甲乙經》卷七第三篇。

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足陽明、太陽。(應有問答,傳之日久,脫略故也。手足陽明及手足太陽皆在頭在面,手太陽絡心屬小腸,此等四脈失逆頭痛,面胕起若腫及心煩,故各取此四脈輸穴療主病者。平按:《靈樞》太陽作太陰。又按足陽明太陽,據本注應作手足陽明太陽。

白話文:

如果頭疼,臉腫脹,心煩躁,就應該取足陽明、太陽經絡上的穴位。

(應該是有問答的,但是因為流傳時間久遠,所以部分內容遺失了。)

手足陽明和手足太陽經絡都經過頭面部,手太陽經絡連接心臟,屬於小腸。這四條經絡如果失調,就會導致頭痛、臉腫脹、心煩,因此取這四條經絡的輸穴來治療。

(平時應該要參考《靈樞》經書中,關於太陽經與太陰經的相關內容。另外,足陽明太陽經絡,根據註解應該要改成手足陽明和手足太陽經絡。)

)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足厥陰脈屬肝絡膽,上連目系,上出額,與腎脈會於巔,故氣失逆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厥陰主悲泣。視頭動者,視之時頭戰動也。脈反盛者,絡脈盛,可先刺去取血,後取厥陰輸穴療主病者也。

白話文:

頭部和頭部血管疼痛,心裡悲傷愛哭,看東西頭部晃動,脈搏反而旺盛的人,先刺血放血後,調理足厥陰經。

(注:足厥陰經屬肝,與膽相連,向上與目系相連,向上出額頭,與腎經在頭頂相會,所以氣失逆就會頭痛,頭部血管疼痛,心裡悲傷愛哭,看東西頭部晃動。厥陰經主悲泣。看東西頭部晃動,就是看東西的時候頭部戰慄晃動。脈搏反而旺盛的人,絡脈過於旺盛,可以先刺絡取血,然後取厥陰經的輸穴治療疾病。)

平按:《甲乙》頭脈痛,無頭字;善泣作喜泣。注賢脈恐系督脈之誤。)厥頭痛,貞貞頭重而痛,瀉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貞,竹耕反。貞貞,頭痛甚貌。手少陰心脈起心中,從心系目系;足少陰腎脈貫脊屬腎,上貫肝入肺,從肺出絡心,故心氣失逆,上衝於頭,痛貞貞。頭是心神所居,故先取心脈輸穴,後取腎脈輸穴,療主病者。

白話文:

《甲乙經》記載的「頭脈痛」,沒有「頭」字,常伴有善於哭泣或假性哭泣的症狀。註解中認為賢脈可能是督脈的誤寫。厥頭痛,指頭重而疼痛,需要瀉頭上的五行經脈,依序是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

「貞貞」形容頭痛劇烈。「貞貞頭重而痛」是說,心神失衡,逆衝到頭部,導致頭部重痛。頭部是心神所在,因此先取心經的輸穴,再取腎經的輸穴,以治療此類疾病。

平按:貞貞《甲乙》作員員,下無頭重二字,注:「《靈樞》作貞貞。」又注貫肝入肺,袁刻肺誤作脈。)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足太陰脈與足陽明合也,足陽明循頭面左右,動在客主人及大迎,皆脾氣所至。脾神是意,其脈足太陰,所以太陰氣之失逆,意多善忘,所痛在神,按之難得。

白話文:

按語:貞貞在《甲乙經》中寫作員員,下面沒有「頭重」二字,註解說:「《靈樞》作貞貞。」又註解說貫肝入肺,袁刻本中的「肺」字誤作「脈」字)。

這種頭痛,意志容易健忘,按壓(頭面)也找不到疼痛點,取頭面兩側脈搏,再取足太陰經。

(足太陰經脈與足陽明經脈相合,足陽明經脈循行於頭面兩側,脈氣流動於客主人穴和大迎穴,這些都是脾氣所到之處。脾臟主運化,與意念活動相關,其經脈為足太陰經脈,所以足太陰經脈氣機逆亂時,意念容易健忘,頭痛發生在精神層面,按壓難以找到疼痛點。

可取頭面左右足陽明動脈,後取足太陰輸穴,療主病者。平按:《甲乙》此段在厥頭痛貞貞之上,太陰作太陽,注云:亦作陰。)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湧有熱,瀉出其血,後取足少陽。(足少陽膽脈起目銳眥,上抵角,下耳後,其支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故足少陽氣之失逆,頭痛甚,耳前後脈湧動者,有熱也。可刺去熱血,後取足少陽療主病者。

白話文:

可以取頭面左右的陽明經脈動脈,再取足太陰經的輸穴,治療此主病。

備註:在《甲乙經》中,這段文字出現在「厥頭痛貞貞」上方,太陰指太陽,註解中說也指陰。

厥頭痛:頭痛劇烈,耳前後的脈搏跳動有熱感,將其血瀉出,再取足少陽經。

(足少陽經的膽脈從眼睛銳利的部位開始,向上延伸到額角,向下延伸到耳後,其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所以足少陽氣失調逆行,頭痛劇烈,耳前後脈搏跳動,說明有熱。可以刺去熱血,再取足少陽經治療此主病。)

平按:《甲乙》頭痛甚作痛甚,脈湧有熱作脈骨熱,瀉出作先瀉,足少陽作足太陽少陰。)厥頭痛,項腰脊為應,取天柱,後取足太陽。(足太陽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下項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故足太陽氣之失逆,頭痛,項先痛,腰脊相應,先取足太陽上天柱之穴,後取足太陽下輸穴,療主病者。平按:《靈樞》、《甲乙》此段在厥頭痛頭痛甚之上,項作先項痛三字,應下有先字。

白話文:

平注:根據《難經》記載,頭痛嚴重,脈搏急促發熱,先瀉下腹,為足少陽經問題;頭後部疼痛,項部、腰部、脊椎作為應證,取天柱穴,後取足太陽經。

(足太陽經從眼睛內眥開始,向上經過額頭、頭頂,入絡腦部,再從項部下方出來,沿著脊椎兩側達到腰部,循著脊椎脊髓連接腎臟和膀胱,所以足太陽經氣血失調,會引起頭痛,項部先痛,腰部、脊椎也會隨之疼痛,所以先取足太陽經上方的天柱穴,然後取足太陽經下方的輸穴,用於治療此類疾病。

平注:根據《靈樞》、《難經》記載,這段話在「厥頭痛」和「頭痛甚」之上,有「項」和「先」兩個字,表示項部先痛。

)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頭痛腦痛既甚,氣逆,故手足冷至節,極則死也。)頭痛不可取於輸者,有所擊墜,血在於內,若內傷,痛未已,可即刺,不可遠取也。(取輸難愈,故曰不可。又有擊墜留血,可以近療,可即刺之,不可取其遠輸者也。

白話文:

  1. 頭痛嚴重,頭痛劇烈,整個頭部都痛,手腳冰冷到指節,預示死亡無法治癒。(頭痛腦痛都很厲害,氣血上逆,所以手腳冰冷到指節,這是一個極端的預兆,會導致死亡。)

  2. 頭痛不能通過取用遠輸的經絡來治療,因為會受到阻礙和遏制,血氣鬱結在體內,如果是內傷導致的疼痛,且疼痛沒有得到緩解,可以立即進行針刺,不能取用遠輸的經絡。(取用遠輸的經絡很難治癒,所以說不能這樣做。此外,還有擊打或跌傷導致的瘀血,可以用近刺的方法治療,可以立即針刺,不能取用遠輸的經絡。)

平按:輸《靈樞》作腧,《甲乙》作俞。血上《靈樞》、《甲乙》有惡字。內傷《靈樞》作肉傷。可即刺,《靈樞》即作則,《甲乙》刺下有之字。)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為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除也。(頭痛有不可刺者,此為大痹在頭,惡其日作。作,發也。刺之可令少愈,不可除也,謂寒濕之氣入腦以為大痹故也。

白話文:

按照《靈樞》的記載,腧穴寫作「腧」,而《甲乙》則寫作「俞」。「血上」在《靈樞》和《甲乙》中都有「惡」字。內傷在《靈樞》中寫作「肉傷」。「可即刺」在《靈樞》中寫作「則」,《甲乙》中則寫作「刺下有之字」。

頭痛不可針灸的情況是大痹,如果是在惡日發作,可以讓病情稍微好轉,但無法完全消除。因為這是寒濕之氣進入腦部導致的大痹,針灸只能緩解,無法根治。

平按:《甲乙》惡下有風字。除《靈樞》、《甲乙》作已。)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手足少陽陽明在頭面左右箱,故手脈行近頭,足脈行遠頭。所以頭之左箱半痛者,可刺左箱手之少陽陽明,然後刺右箱足之少陽陽明。右亦如之也。平按:《甲乙》無半字。

白話文:

(1) 腰部和脊椎疼痛蔓延到頸部,頭部昏沉,眼睛發脹,腰部和脊椎強硬,應在足太陽經脈膕中取穴放血。(因為頭部、眼睛、頸部、腰部、脊椎和膕,都屬足太陽經脈循行範圍,所以疾病會在膕中發作。注:《靈樞》中將「項」寫成「頂」,「𥇀𥇀」寫成「𥉂𥉂」。《甲乙經》中將「至項頭」寫成「主頭項」,「沉沉」寫成「几几」,「𥇀𥇀」寫成「𥉂𥉂」。)

(2) 胸部脹滿,臉部發腫,嘴脣發紫,說話困難,嚴重時不能說話,應在足陽明經脈取穴放血。

(此皆足陽明脈所行,故取足陽明輸療主病者。平按:唇思思然《靈樞》作唇漯漯,《甲乙》作肩中熱。)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手足清者,手少陰與足少陰通,故手足冷,取足少陰輸療主病者也。平按:《甲乙》不能言作不言,清上有微字。

白話文:

以上症狀都是足陽明經脈所經過的,所以取足陽明經輸穴來治療相關疾病。

平按:脣思思然,《靈樞》作脣漯漯,《甲乙經》作肩中熱。

厥氣走到喉嚨而不能說話,手腳冰涼,大便不通,取足少陰經(輸穴)來治療。(手腳冰涼,是因為手少陰與足少陰相通,所以手腳冷,取足少陰經輸穴來治療相關疾病。

平按:《甲乙經》不能說話作不言,冰涼之上有微字。

清據注訓冷,應作凊為允,本書下篇作凊。)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氣,腹中滎滎,便溲難,取足太陰。(腹脹多寒,便溲不利,皆是足太陰脈所為,故取之也。平按:向向然《甲乙》作膨膨二字。滎滎《靈樞》作⿲禾呈糸⿲禾呈糸,《甲乙》作爂爂,注云:「音最,《九墟》作滎滎。

」注太陰脈,脈字袁刻脫。)

白話文:

原來的注釋裡把「清」寫成「冷」,應該是「凊」才對。在本書的下篇中,「清」也寫作「凊」。

由於體內積聚了寒氣,所以腹部膨脹,腹中咕嚕作響,大小便不暢。治療時應取足太陰經的穴位。(腹部脹滿多寒,大小便不利,這些都是足太陰經脈引起的,所以要取足太陰經的穴位治療。)

按:原書中「膨膨然」寫作「向向然」;「咕嚕作響」寫作「滎滎」,在《靈樞》中寫作「糸糸」;在《甲乙經》中寫作「爂爂」,注釋中說:「音最,《九墟》作滎滎。」

註太陰脈,脈字原刻脫落。

2. 厥心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形中上者,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自心痛引腰脊至得之立已,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自心疝暴痛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又自篇首至末,見《甲乙》經卷九第二。

白話文:

編者按:本文從篇首到「形中上者」,出自《靈樞》卷五第24篇《厥病》。從「心痛引腰脊」到「得之立已」,出自《靈樞》卷五第26篇《雜病》。從「心疝暴痛」到文章結尾,出自《靈樞》卷五第23篇《熱病》。另外,從篇首到結尾,也見於《甲乙》經卷九第2篇。

厥心痛,與背相控,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髮針不已,取然谷。(腎脈足少陰貫脊屬腎絡心,故腎氣失逆,令心痛控背。腎在於後,故腎病痛心,如物從後觸心而痛,脊背傴僂也。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腎腑足太陽脈所過;崑崙,在足外踝跟骨上,足太陽脈所行;然骨,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足少陰脈所流,故腎心痛皆取之也。平按:控下《靈樞》、《甲乙》有善瘛二字。

白話文:

心痛與背痛相互影響,好像有人從背後觸摸你的心,駝背的人,是腎臟和心臟疼痛導致的。

首先穴位取京骨穴和崑崙穴,針灸沒有效果的話,再取然骨穴。

(腎臟的脈絡足少陰經貫通脊椎連接腎臟,又與心臟相連,所以腎氣上升異常,就會導致心痛並影響到背部。腎臟在背後,所以腎臟疾病引起的心痛,就像有人從背後觸摸心臟一樣,背部會駝背。京骨穴位於足部外側,大骨下方的赤白肉交界處,是足太陽經脈經過的地方;崑崙穴位於足部外踝的跟骨上,也是足太陽經脈經過的地方;然骨穴位於足部內踝前面,是大骨下方,是足少陰經脈流經的地方,所以腎臟和心臟疼痛都要取這幾個穴位治療。)

備註:

  • 「控」字下,《靈樞》和《甲乙經》中還有「善瘛」二字。

傴上《甲乙》有身字,髮針下有立已二字。注腎在於後,袁刻腎作背。)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胃脈足陽明屬胃絡脾。脾脈足太陰流於大都,在足大趾本節後陷中;注於太白,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支者別胃上膈注心中。脾胃主水穀,水穀有餘則腹脹胸滿尤大也。

白話文:

《甲乙經》上「身」字旁有「立」與「已」兩字。(注:腎臟位於後方,袁刻本誤將「腎」寫作「背」。)突發性心痛,腹部脹滿、胸部鬱悶,尤其心痛難耐,這是胃和心的疼痛,取穴治療大都穴和太白穴。(足陽明胃經的經脈屬胃,並且連接脾臟。足太陰脾經的經脈流經大都穴,位於腳大拇指第一個關節後方凹陷處;流經太白穴,位於腳內側腳拇趾骨下方的凹陷處,此支脈別出胃經,向上穿過膈肌,聯繫到心中。脾和胃負責消化吸收水穀,若水穀過多,就會導致腹部脹滿、胸部鬱悶,尤其劇烈。)

此腑病取於臟輸也。平按:《甲乙》腹脹胸滿作暴泄腹脹滿。)厥心痛,痛如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谿。(然谷,足少陰脈所流,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太谿,足少陰脈所注,在足外踝骨上動脈陷中,並是足少陰流注。脾氣乘心,心痛,可療脾之輸穴。

白話文:

這種腹部的疾病是由內臟功能失常引發的。

心痛劇烈,疼痛就像錐子紮在心臟上,這種嚴重的疼痛是脾氣影響心臟所致,可以通過針灸然谷、太谿穴治療。

然谷穴位於足內踝前面,大骨下方的凹陷中,是足少陰經脈流經的地方。太谿穴位於足外踝骨上方的動脈凹陷中,也是足少陰經脈流注的地方。由於脾氣進入心臟導致心痛,可以通過刺激脾經的輸穴進行治療。

今療腎足少陰流注之穴者,以脾是土,腎為水,土當剋水,水反乘脾,脾乃與心為病,故遠療病輸也。平按:《靈樞》錐上有以字。《甲乙》錐下無針字。注足外踝骨上,檢《甲乙經》,太谿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且陰脈行內,外踝應是內踝之誤,踝下脫後跟二字。)厥心痛,色倉倉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衝。

白話文:

現在治療腎臟和小腸經絡流注的穴位,是因為脾臟屬土,腎臟屬水,按照五行的生剋關係,土應該剋制水,但現在水反過來剋制脾,導致脾臟與心臟產生病變,因此需要遠距離治療疾病的源頭。

黃帝註解《靈樞經》:錐中有「以」字。《甲乙經》:錐下沒有「針」字。

穴位在腳踝外側骨頭的上方。根據《甲乙經》的記載,太谿穴位於腳踝內側,跟骨後方的動脈陷凹處。而且陰脈行於內側,所以腳踝外側應該是腳踝內側的錯誤,腳踝下漏了「跟骨」兩個字。

心臟疼痛劇烈,臉色蒼白如死人,整天都不能長舒一口氣,這是肝臟和心臟疼痛引起的,可以用行間穴和太衝穴來治療。

(倉倉,青色也,肝病也。不得太息,肝主吸氣,今吸氣已痛,不得出氣太息也。太衝,右足大趾本節後二寸陷者,足厥陰脈所注。平按:《靈樞》、《甲乙》倉倉作蒼蒼。注右足,右字當系在字傳抄之訛,檢《甲乙經》,太衝穴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素問·刺腰痛論》注云在足大趾本節後內間二寸陷者中,並無左右足之分,故知右為在之誤也。)厥心痛,臥若徙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泉。

白話文:

如果感到心臟疼痛,躺著像要搬家一樣,胸口痛的時候,動一下就更加疼痛,臉色沒有變化,這是肺心疼痛,可以用魚際穴、太泉穴來治療。

(肺主於氣,氣以流動,流動之氣乘心,故心痛臥若移居至於他處也。以氣流動,故心痛間也。動作益氣所病,故益甚也。肺氣是心微邪,不能令色變。魚際,在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手太陰脈之所留。太泉,在手掌後陷者中,手太陰脈之所注也。平按:徙居《靈樞》作徒居,太泉作太淵,說見前。

白話文:


肺主導氣,氣的特性是流動,流動的氣影響心臟,所以心痛時患者會側臥,彷彿要逃到別的地方去。由於氣血運行不暢,所以心痛時會間歇性發作。勞動會加重氣的損傷,所以心痛也會更加嚴重。肺氣是心臟的微小邪氣,不足以改變臉色。

「魚際穴」位於大拇指第一節後方的散脈中,是手太陰肺經的經氣停留處。「太泉穴」位於手掌後方凹陷處,是手太陰肺經的經氣聚集處。

注釋:

  • 「徒居」和「太淵」是古籍中記載的其他穴位名稱,與「徙居」和「太泉」並非同一個穴位。

)真心痛,手足凊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心不受邪,受邪甚者痛聚於心,氣亦聚心,故手足冷,所以死速也。平按:凊今本《靈樞》作清,道藏本《靈樞》作凊,《甲乙》作青。)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輸,腸中有蟲瘕及蛂蛕,皆不可取小針。

白話文:

如果真心痛,四肢冰涼到關節,心痛得厲害,早上發作當天晚上就會死,晚上發作次日早上就會死。(因為心臟不受邪氣侵犯,如果受到強烈的邪氣,會聚集在心臟,氣息也會聚集在心臟,所以手腳冰冷,因此死亡迅速。平按:現存的《靈樞》文本中“凊”作“清”,道藏本《靈樞》中“凊”作“凊”,《甲乙》本中“凊”作“青”。)

有真心痛刺針不行的,因為其中病邪大量聚集,不能從經絡中取出來。腸道中有蟲子或蛂蛕,都不可用小針去取。

(心痛甚取輸無益者,乃是腸中有蟲瘕蛂蛕。腸中長蟲也,音𦶍。可以手按,用大針刺之,不可用小針。平按:輸《靈樞》作腧,《甲乙》作俞。蛂《靈樞》、《甲乙》作蛟。)心腹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善渴涎出者,是蛂蛕也,以手聚按而堅持之,姑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及出針也,恲腹憹痛形中上者。(憹,聚結也,奴通反。

白話文:

如果心痛得非常嚴重,針灸治療無效,可能是因為腸道裡有蟲子或寄生蟲作祟。這種腸道裡的蟲子可以手按到,要用大針來刺,不能用小針。

如果出現腹痛、肚子裡有腫塊結節、疼痛位置時上時下,疼痛會間歇性發作,病人覺得肚子發熱、口渴、流口水,這就是蟲子或寄生蟲作祟。用手按住腫塊,耐心地等待蟲子蠕動,然後用大針刺,按住不動。等到出針時,腹痛和腫塊會轉移到身體更上方。

謂心腹之內,蟲聚而痛憹,懊憹然也。蟲食而聚,猶若腫聚也。食已而散,故休止也。又聚擾於胃,故熱渴涎出也。若蛂相𦶍,所以蛕稱蛂也。蘵亦恲,普耕反,滿也。謂蟲聚心腹滿,如腫聚高起,故曰形中上者也。平按:《靈樞》心腹作心腸。腹熱善渴涎出者,《靈樞》善作喜,《甲乙》作腹中熱渴𧋈者,注:「,𧋈音涎。

白話文:

心腹內部有蟲子聚在一起而疼痛,感到煩悶不已。蟲子吃東西並聚集成腫塊,就像腫脹聚集成塊一樣。蟲子吃完後就會散開,所以疼痛就停止了。蟲子又聚集在胃部,導致發燒口渴流口水。蛂相𦶍(蛕)蠕動,所以稱之為蛕。蘵也覺得飽,就像田地耕作後滿滿的樣子。意思是說蟲子聚在心腹中,使其腫脹高起,就像腫瘤一樣,所以說形狀凸起。

注:《靈樞》中「心腹」指「心腸」。腹中發熱而口渴流口水,《靈樞》中寫作「喜」,《甲乙》中寫作「腹中熱渴𧋈」,注釋:「𧋈」音同「涎」。

」姑令《靈樞》、《甲乙》作無令。及出針,及《靈樞》、《甲乙》作乃。《甲乙》無「恲腹憹痛形中上者」八字。恲《靈樞》音烹。注猶若腫聚,腫袁刻作種。)

白話文:

姑且把《靈樞》、《甲乙經》中「作無令」改為「作乃」。以及針灸後,《靈樞》、《甲乙經》中「及」字改為「乃」。《甲乙經》中沒有「恲腹憹痛形中上者」這八個字。恲,在《靈樞》中讀音為烹,注釋中解釋為腫一樣的聚積(腫,袁刻本寫作種)。

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足少陰脈行腰脊,上至心,故心痛引腰脊欲嘔,取少陰脈輸穴也。)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足太陰脈主腹,故取足太陰輸穴。嗇嗇,惡寒之貌也。平按:嗇嗇《甲乙》作澀澀。)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

白話文:

心痛,牽引腰背,想吐,取足少陰經的穴位。 (因為足少陰經絡通過腰背,往上到心,所以心痛牽引腰背,想吐,取少陰經的輸穴。)

心痛,腹脹發緊,大便不通,取足太陰經的穴位。 (因為足太陰經絡主導腹部,所以取足太陰經的輸穴。發緊,形容著涼的樣子。注:《甲乙經》中「發緊」寫作「惡寒」。)

心痛,牽引後背不能休息,刺足少陰經的穴位;如果還沒有好,取手少陽經的穴位。

(足少陰脈貫脊絡心,手少陽脈主三焦氣,故心痛引背不得息,取此二經輸穴療主病者也。平按:手少陽《甲乙》作手少陰。)心痛,少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足厥陰脈環陰器抵少腹,故少腹滿便溲難,取此脈輸穴所主病者。平按:《靈樞》、《甲乙》少腹上有引字。

白話文:

足少陰經脈貫穿脊柱連接到心臟,手少陽經脈主管三焦的氣,所以心痛會牽連到背部,讓人喘不過氣,治療這種病症就要取這兩條經脈的輸穴。

心痛、小腹脹滿、疼痛部位不定,大小便困難,就要刺足厥陰經。足厥陰經脈環繞生殖器,到達小腹,所以小腹脹滿,大小便困難,治療這種病症就要取這條經脈的輸穴。

)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手太陰主於氣息,故氣短息不足,取此脈療主輸穴。)心痛,當九節刺之;不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明堂》第九節下兩旁是肝輸,中央是筋縮,皆不言療心痛。此經言療取之,刺此節不已,於上下背輸尋之,有療心痛取之。

平按:刺之不已《靈樞》作刺之按已。)

白話文:

  • 心臟疼痛,但呼吸太短促而無法平息,刺激手太陰經(因為手太陰經主導呼吸,因此氣息短促不足,應取此經上的主輸穴)。
  • 心臟疼痛時,應刺九節穴;如果疼痛沒有緩解,刺按它立馬就能止痛;如果仍然沒有緩解,上下尋找輸穴,找到後刺之,就能立即緩解。
  • 《明堂》書中記載,第九節穴的下方兩側是肝經的輸穴,中央是筋縮穴,都沒有提到治療心痛。但這部經書說,可以刺這些穴位來治療心痛。如果刺這些穴位後疼痛沒有緩解,就在背部的上下輸穴中尋找,找到後刺之,就可以治療心痛。

平按:刺它不止(《靈樞》作刺後按已)。

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足太陰注心中,足厥陰從肝注肺,故心暴疝,取此二脈,去其血絡也。平按:《甲乙》作盡刺之血絡。)

白話文:

心疝劇烈疼痛,取足太陰經和足厥陰經,盡量刺出血。因為足太陰經連通心,足厥陰經由肝連通肺,所以心疝發作時,刺這兩條經絡,放出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