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六·寒熱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六·寒熱 (3)

1. 寒熱相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得之厥氣,見《素問》卷十第三十七《氣厥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六第十。自三陽急為瘕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下篇。

白話文:

按:這篇文章從篇首到「故得之厥氣」,見於《素問》卷十第三十七《氣厥論》篇,也見於《甲乙經》卷六第十。從「三陽急為瘕」到文章末尾,見於《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論》篇,也見於《甲乙經》卷四第一下篇。

腎移寒於脾,癕腫少氣。(五臟病傳,凡有五邪,謂虛、實、賊、微、正等。邪從後來名虛邪,從前來名實邪,從所不勝來名微邪,從勝處來名賊邪,邪從自起名曰正邪。腎移寒於脾,此從不勝來也。謂腎臟得寒,傳與脾臟,致令脾氣不行於身,故發為癕腫。寒傷谷,故為少氣也。

白話文:

腎臟的寒氣轉移到了脾臟,導致腹中腫脹和氣短。

(說明:五臟病傳,就是指五臟之間傳遞疾病。凡是有五邪,就是虛、實、賊、微、正等。邪氣從後來犯的稱為虛邪,從前面來的稱為實邪,從不勝的地方來的稱為微邪,從勝處來的稱為賊邪,邪氣從自發產生的稱為正邪。)

這裡說的腎臟的寒氣轉移到脾臟,就是從不勝的地方來的。意思是腎臟受到了寒氣的影響,然後傳遞給了脾臟,導致脾氣無法正常運行在身體中,因此產生了腹中腫脹的症狀。因為寒氣會損傷脾胃中的穀物,所以患者會出現氣短的症狀。

平按:脾《素問》作肝,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腎移寒於脾,元起注云:腎傷於寒而傳於脾,脾主肉,寒生於肉則結為堅,堅化為膿,故為癕也。血傷氣少,故曰少氣。《甲乙經》亦作移寒於脾。王因誤本,遂解為肝,亦智者之一失也。」癕《素問》、《甲乙》作癰,下同。

白話文:

平按:脾臟,《素問》原作為肝臟,新校正本中更正稱:「根據全元起原本,本作腎移寒至脾臟,全元起註解:腎臟因寒氣受損而傳至脾臟。脾臟主肉,寒氣生於肉中會形成硬塊。硬塊演變成膿液,因此形成癕腫。血氣受損,氣血不足,因此出現少氣。《甲乙經》中也記載移寒至脾臟。王氏誤將原本誤讀成肝臟,再進一步解讀為肝臟,即使是聰明的人也會犯錯。」癕腫,《素問》、《甲乙經》中皆作癰腫,下文同。

注病傳袁刻作內傳。從勝處來袁刻作從所勝來。)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脾得寒氣,傳與肝臟,名曰微邪。以脾將寒氣與肝,肝氣壅遏不通,故為癰腫。肝以主筋,故肝病筋攣者也。)肝移寒於心,狂鬲中。(肝得寒氣,傳於心臟,名曰虛邪。肝將寒氣與心,心得寒氣,熱盛神亂,故狂鬲也,心氣不通也。

白話文:

脾臟將寒氣傳給肝臟,導致癰腫和筋攣。(脾臟得到寒氣後傳給肝臟,叫做微邪。脾臟將寒氣傳給肝臟,導致肝臟氣血不通,因此產生癰腫。肝臟主司筋脈,因此肝臟有病就會出現筋攣。)

肝臟將寒氣傳給心臟,導致狂亂和心絞痛。(肝臟得到寒氣後傳給心臟,叫做虛邪。肝臟將寒氣傳給心臟,導致心臟得寒氣,熱氣過盛導致精神錯亂,因此出現狂亂,並且心氣不通。)

平按:《素問》鬲作隔。)心移寒於肺,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心得寒氣,傳與肺者,名曰賊邪。心將寒氣與肺,肺得寒發熱,肺焦為渴,名曰肺消。飲一升,溲一升,可療;飲一升,溲二升,肺已傷甚,故死也。平按:《素問》肺消二字重,《甲乙》作為肺消肺消者。

白話文:

依據《素問》的記載,寒氣從心臟轉移到肺部,導致肺部消耗,患者出現飲水一升、排尿兩升的情況,無法治癒。(當心臟感受到寒氣,將寒氣傳遞給肺部時,稱為「賊邪」。心臟會將寒氣傳給肺部,肺部得到寒氣後發熱,肺部灼熱導致口渴,稱為「肺消」。患者飲水一升,排尿一升,可以治療;飲水一升,排尿兩升,說明肺部已經受損嚴重,因此無法治癒。)

)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下堅,水氣客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裹囊,治主肺者。(肺得寒氣,傳與腎臟,名曰虛邪。肺將寒氣與腎,腎得湧水,大腸盛水,裹於腹中,如帛囊漿壺。以肺寒飲為病,故療於肺也。平按:腹下堅,《素問》下作不,《甲乙》作按其腹不堅,則鳴作腸鳴。

白話文:

肺寒轉移到腎臟,稱為「湧水」。湧水患者,按壓腹部下部會感到堅硬,水氣滯留在大腸,走路時會發出如裹著布囊或盛水器皿般的嘩啦啦聲響。治療時,應以肺部為主要目標。

如裹囊《甲乙》作如囊裹漿,《素問》作「如囊裹漿,水之病也」,無「治主肺者」四字。)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脾受熱氣,傳之與肝,名曰微邪。脾將熱氣與肝,肝血怒盛傷,為驚怖衄血也。)肝移熱於心,則死。(肝受熱氣,傳之與心,名曰虛邪。肝將熱氣與心,心中有神,不受外邪,故令受邪即死也。

白話文:

就像用布包著漿糊,《素問》中記載「像布袋盛著漿糊,這是水氣病」,沒有「主治肺部」這四個字。脾臟的熱氣傳給肝臟,就會出現驚嚇流鼻血的症狀。(脾臟受到熱氣,傳遞給肝臟,稱為微邪。脾臟把熱氣帶給肝臟,肝臟中的血液因過於旺盛而受傷,造成驚嚇流鼻血。)肝臟的熱氣傳給心臟,就會死亡。(肝臟受到熱氣,傳遞給心臟,稱為虛邪。肝臟把熱氣帶給心臟,心臟中有神靈,不會受到外邪侵犯,所以受到外邪侵犯就會死亡。)

)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心受熱氣,傳之與肺,名曰賊邪。心將熱氣與肺,肺得熱氣,膈熱消飲多渴,故曰膈消也。平按:鬲《甲乙》作膈。)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胞,女子胞也。女子胞中有熱,傳與膀胱尿胞,尿脬得熱,故為淋病尿血也。)膀胱移熱於小腸,隔腸不便,上為口靡。

白話文:

(1)心臟發熱傳給肺部,稱為「膈消」。(心臟的熱氣傳遞給肺部,肺部受到熱氣影響,導致隔膜發熱、食慾不振、口渴等症狀。)

(2)子宮發熱傳給膀胱,就會出現尿路阻塞和血尿。(子宮內有熱,傳遞給膀胱,導致膀胱發熱,出現排尿困難、尿血等症狀。)

(3)膀胱發熱傳給小腸,就會出現腹脹、便祕,以及口腔發炎、潰瘍。

(隔,塞也。膀胱,水也。小腸,火也。是賊邪來乘,故小腸中塞,不得大便。熱上衝,口中爛,名曰口靡。靡,爛也,亡之反。平按:《素問》隔作鬲,靡作糜,《甲乙》亦作糜。)肺移熱於腎,傳為素痙。(肺受熱氣,傳之與腎,名曰虛邪。肺將熱氣與腎,腎得熱氣,名曰素痙之病。

白話文:

隔,就是阻塞。膀胱,是水。小腸,是火。如果邪氣入侵,就會導致小腸阻塞,大便不通。熱氣上衝,嘴巴腐爛,稱為「口糜」。糜,就是腐爛,與「亡」字相反。

按:《素問》中「隔」寫作「鬲」,「糜」寫作「糜」,《甲乙經》中也寫作「糜」。肺部將熱氣傳給腎,形成虛痙之病。(肺受到熱氣侵襲,傳給腎,腎得到熱氣,便稱為虛痙之病。)

素痙,強直不能迴轉。平按:素痙《素問》、《甲乙》作柔痓。)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闢死,不可治。(腎受熱氣,傳之與脾,名曰微邪。腎將熱氣與脾,脾主水穀,故脾得熱氣,令腸中水穀消竭,所以腸虛,闢疊不通而死。平按:闢《素問》、《甲乙》作澼。又肺移熱於腎兩節,《素問》、《甲乙》在胞移熱於膀胱上。

白話文:

柔痓,嚴重的肌肉僵硬,無法轉動。

原因:

  • 來自於中醫理論的「素問」和「甲乙經」,認為是柔痓。
  • 可能是因為熱氣從中醫理論的「素問」和「甲乙經」所提之「胞」膀移轉到膀向上。
  • 也有可能是因為熱氣從中醫理論的「素問」和「甲乙經」所提之「肺」移轉到膀向下。

症狀:

  • 腸道內的水分和養分被熱氣耗盡,導致腸道空洞、阻塞而死亡。

治療:

  • 此類症狀無法治療。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密疝為沉。(小腸得熱,傳與大腸,名曰賊邪。小腸將熱氣與大腸為病,名曰密疝。大腸得熱,密澀沉而不通,故得密沉之名也。平按:密疝《素問》、《甲乙》作虙瘕,王注謂「虙與伏同,血澀不利,則月事沉滯而不行,故云為虙瘕為沉也」與楊注異。)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入胃之食亦。

白話文:

小腸的熱氣轉移到大腸,就會導緻密疝和沉滯。

大腸得到熱氣,密閉不通暢,所以稱為密沉。

密疝在《素問》和《甲乙經》中稱為虙瘕,王注認為「虙與伏同,血澀不利,月事停滯不行,所以稱為虙瘕為沉」。

大腸的熱氣轉移到胃,會導致食量大但是身體消瘦,這是因為食物進入胃後也會被轉化為熱氣。

(大腸得熱,傳與胃者,名曰虛邪。大腸將熱與胃,胃得熱氣,實盛消食,故喜飢多食。以其熱盛,食入於胃,不作肌肉,故瘦。亦,義當易也,言胃中熱,故入胃之食變易消無,不為肌肉故瘦。平按:而瘦入胃之食亦,《素問》胃作謂,《甲乙》作而溲名曰食㑊。)胃移熱於膽,名曰食亦。

白話文:

當大腸過熱,將熱氣傳給胃時,稱為「虛邪」。於是大腸把熱氣帶給胃,胃得到熱氣,消化功能旺盛,所以會很快感到飢餓並吃很多東西。由於熱氣過盛,食物進入胃後,不會轉化為肌肉,所以會瘦。另一個解釋是,胃中過熱,導致進入胃中的食物快速消化消失,無法轉化為肌肉,因此也會導致消瘦。

胃將熱氣轉移給膽時,稱為「食亦」。

(胃得熱氣,傳之與膽,從不勝來,名曰微邪。胃將熱氣與膽,膽得於胃谷之熱氣,令膽氣消易,仍名食易。平按:名曰《素問》作亦曰,《甲乙》作亦名。)膽移熱於腦,則辛煩鼻淟,鼻淟者,濁涕下不止,傳為衄䁾瞑目,故得之厥氣。(淟,他典切,垢濁也。䁾已結反,目眵也。

白話文:

胃氣過熱,傳到膽上,從小到大,稱爲「微邪」。胃把過熱的氣傳給膽,膽受到胃裏食物的熱氣,使膽氣消退,又叫做「食易」。註解:原名《素問》作「亦曰」,《甲乙經》作「亦名」。膽把熱氣轉移到頭部,就會辛辣煩躁、鼻涕不停,鼻涕不斷流,發展爲鼻血堵塞、閉目失明,所以得到這種熱邪之氣。

腦髓屬腎,膽得熱氣,傳之與腦,從前而來,名曰實邪。膽將熱氣與腦,腦得膽之熱氣,鼻煩辛酸,流於濁涕,久下不止,傳為鼽衄眵瞑也。瞑,開目難也。此膽傳之病,並因逆熱氣之所致也。平按:《素問》、《甲乙》煩作頞,淟作淵。厥氣《素問》作氣厥,《甲乙》無氣字。

注煩袁刻作頻。並因袁刻誤作並目。)

白話文:

腦髓屬於腎臟,膽囊受到熱邪影響,將熱氣傳導給腦部,從前面侵入,稱為實邪。膽囊將熱氣傳給腦部,腦部受到膽囊的熱氣影響,鼻子發炎、感到辛酸,濁涕不斷流出,長時間無法停止,會演變成鼻出血、鼻塞、眼睛無法睜開的症狀。瞑,指睜開眼睛困難。這些都是膽囊傳染的疾病,都是由於逆行的熱邪所致。平時參考:《素問》、《甲乙經》中「煩」字作「頞」,「淟」字作「淵」。而厥氣,《素問》中寫作「氣厥」,《甲乙經》中沒有「氣」字。

袁刻版本錯字很多,而且註釋繁瑣。

三陽急為瘕,(瘕,謂女子宮中病,男子亦有瘕而為病。凡脈急者,多寒。三陽,謂太陽。候得太陽脈急,為是陰勝多寒,男子為瘕,女子為石瘕之病。平按:《素問》為瘕下有三陰急為疝五字。注瘕謂,謂字袁刻脫。)二陰急為癇厥,(二陰,少陰也。候得少陰脈急,是為陽與陰爭,陽勝,發為小兒癇病,手足逆冷也。

白話文:

如果太陽、陽明、少陽這三條陽經脈搏急促,說明體內寒氣過重。如果出現這樣的脈象,多半是身體受到寒邪侵襲。對於男性來說,可能會導致瘕疾;對於女性來說,則可能會導致石瘕。

如果太陰、少陰這兩條陰經脈搏急促,說明體內陰陽失衡,陽氣過盛。如果出現這樣的脈象,對於小孩子來說,可能會引起癇病,導致手腳冰冷;對於成年人來說,可能會導致厥症。

)二陽急為驚。(二陽,陽明也。陽與陰爭,少陰勝,發大小人驚也。平按:《素問》新校正云:「三陽急為瘕至二陽急為驚,全元起本在《厥論》,王氏移在《大奇論》。」據此則全本與本書合。)

白話文:

陽明經(二陽)氣急促,會引起驚嚇。

(因為陽明屬陽,與少陰屬陰對立,如果少陰勝過陽明,就會產生大小驚嚇。)

註解:

《素問》一書中記載:「三陽氣急促會導致腹痛,二陽氣急促會導致驚嚇。」這段話原本在《厥論》中,但王冰把它移到了《大奇論》中。因此,全本《素問》和這本書的說法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