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六·寒熱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六·寒熱 (2)

1. 經脈厥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嗌腫痓治主病者,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五《厥論》篇,自巨陽之厥至以經取之,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三。自足太陰脈厥逆至嗌腫痓治主病者,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中篇。自腎肝並沉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下篇,又見本書卷十五《五藏脈診》篇。又自巨陽之厥至腫脛內熱,見《巢氏病源》卷十二《冷熱病諸候·寒熱厥候》篇。

白話文:

注釋:

本文的內容源自以下文獻:

  • 《素問》卷十二第四十五《厥論》篇:從「巨陽之厥」到「以經取之」。
  • 《甲乙經》卷七第三:從「巨陽之厥」到「以經取之」。
  • 《甲乙經》卷四第一中篇:從「足太陰脈厥逆」到「嗌腫痓治主病者」。
  • 《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論》篇:從「腎肝並沉」到本文結尾。
  • 《甲乙經》卷四第一下篇:從「腎肝並沉」到本文結尾。
  • 《內經》卷十五《五藏脈診》篇:從「腎肝並沉」到本文結尾。
  • 《巢氏病源》卷十二《冷熱病諸候·寒熱厥候》篇:從「巨陽之厥」到「腫脛內熱」。

黃帝曰:願聞六經脈之使厥狀病能。(請聞手足三陰三陽氣動失逆為厥之狀。能者,厥能為病。平按:《素問》厥上無使字。注之狀,之字袁刻作人。)岐伯曰:巨陽之厥,踵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巨陽,太陽也。踵,足也。首,頭也。足太陽脈從頭至足,故太陽氣之失逆,頭足皆重。

白話文:

黃帝說:我想了解六經脈絡厥氣的狀態和發病症狀。

岐伯回答:太陽經絡的厥氣,會讓腳後跟和頭部感覺沉重,無法行走,出現斜視或視力模糊的症狀。(太陽經絡從頭部延伸到腳部,所以當太陽經絡的氣血逆亂時,頭部和足部都會感到沉重。)

以其重,故不能行也。手足太陽皆入於目,故目為眴僕。眴,胡遍反,目搖也。平按:巢氏鉅作太。《素問》、《甲乙》踵作腫。《甲乙》眴作眩。)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能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足陽明脈從面下入腹至足,故陽明氣之失逆,癲疾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皆是陽明穀氣盛熱,邪氣所乘故也。平按:不能臥《素問》、《甲乙》作不得臥,巢氏作不臥,面赤上有臥則二字。

白話文:

因為它的重量,所以不能移動。手足陽明經絡都進入眼睛,因此眼睛被稱為「眴僕」。「眴」這個字,讀作「胡遍」,意思是指眼睛搖動不已。巢元方在鉅著《巢氏病源》中做過詳細的記載。《素問》和《甲乙經》都將「腫」寫作「腫」。《甲乙經》將「眴」寫作「眩」。當足陽明經絡的氣逆流時,就會出現癲癇發作、想要大聲呼喊、腹部脹滿無法躺臥、臉色發紅發熱、胡言亂語等症狀。(足陽明經脈從臉部下方進入腹部,再延伸到足部,所以當陽明氣失控時,就會出現癲癇發作、腹脹不得臥、臉色發紅發熱、胡言亂語等症狀,都是因為陽明經絡中的穀氣過於熾熱,邪氣乘虛而入所造成的。)巢元方的《巢氏病源》中將「不能臥」寫作「不得臥」,並在「面赤」二字上方增加「臥則」二字。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骭不可以運。(手足少陽之脈皆入耳中,足少陽脈循頰下脅循骭至足,故暴聾頰腫脅痛腳骭不可運動也。平按:骭《素問》、《甲乙》、巢氏均作䯒。)太陰之厥,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足太陰脾脈主於腹之腸胃,故太陰脈氣失逆,腹滿不利不食,嘔不得臥。

白話文:

少陽經的厥氣,就會突然耳聾、臉頰腫脹發熱、肋部疼痛、小腿不能活動。(手足少陽經的經脈都通到耳中,足少陽經的經脈經過臉頰下方、肋部,再經過小腿到足部,所以才會突然耳聾、臉頰腫脹、肋部疼痛、小腿不能活動。備註:骭這個字在《素問》、《甲乙經》、《巢氏病源》中都寫作䯒字。)太陰經的厥氣,就會肚子脹滿、大便不解、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會嘔吐、無法躺下。(足太陰脾經的經脈主控腹部的腸胃,所以太陰經的經氣逆亂,就會肚子脹滿、大便不通、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會嘔吐、無法躺下。

平按:注腸胃袁刻作腹胃。)少陰之厥,則舌乾溺赤,腹滿心痛。(手少陰脈絡小腸,足少陰脈從足上陰股內廉,貫脊屬腎絡膀胱,絡心上挾舌本。少陰氣逆,舌乾溺赤,腹滿心痛也。平按:《素問》舌作口。巢氏溺作尿。)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䐜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脛內熱。

白話文:

平素按語:註釋腸胃,袁刻本寫作腹胃。

少陰厥證,則舌頭乾燥、小便赤黃,腹部脹滿、心痛。(手少陰心經脈絡與小腸相連,足少陰腎經脈絡從足上陰部內側向上,貫穿脊椎與腎相連,再絡於膀胱,還絡於心,夾著舌根。少陰之氣逆亂,就會出現舌頭乾燥、小便赤黃、腹部脹滿、心痛等症狀。平素按語:《素問》中「舌」寫作「口」。巢氏將「溺」寫作「尿」。)

厥陰厥證,則小腹部腫痛,小便不利,喜歡躺著蜷著膝蓋,陰部縮小腫脹,小腿內側發熱。

(足厥陰脈從足上踝八寸,趣出太陰後,上循股陰入毛環陰器,抵少腹挾胃,故少陰脈氣失逆,少腹痛,䐜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有本脛外熱,足厥陰脈不行脈外,外為誤耳。平按:䐜溲不利《素問》作腹脹涇溲不利,《甲乙》作䐜脹涇溲不利,巢氏作涇溲不利。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的經脈從足背外踝上八寸處開始,向內斜上進入太陰脾經之後,沿着大腿內側循行,進入陰部,抵達少腹部位,緊貼胃部。如果足厥陰肝經的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少腹疼痛、小便不利、喜愛臥着並屈膝、陰部腫脹、大腿內側發熱等症狀。這是因為經脈循行於大腿外側,如果大腿外側發熱,則表明足厥陰肝經的經脈沒有循行於其正常的部位,而是跑到外側去了。

注:

  • “䐜”字應作“癃”,指小便不通。
  • 《素問》中記載為“腹脹涇溲不利”,《甲乙經》和《巢氏諸病源候論》中記載為“癃脹涇溲不利”。

脛《素問》、《甲乙》作䯒。巢氏內熱作外熱。注故少陰脈氣失逆,少陰據經文宜作厥陰,恐原抄傳寫之誤。)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則以經取之。(凡六經厥,皆量盛虛,以行補瀉也。)

白話文:

脛:在《素問》、《甲乙經》中寫作「䯒」。巢元方說:內熱稱之為外熱。(注:所以少陰脈的氣血逆亂,少陰根據經文中應指厥陰,可能是原本的抄本傳抄時寫錯。)盛了就瀉,虛了就補,不盛也不虛,就按經絡取穴。(凡是六經的厥,都根據盛虛的程度,進行補瀉的治療。)

足太陰脈厥逆,胻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足太陰脈從足上行,循胻後屬脾絡胃注心中,故足太陰氣動失逆,胻急攣,心痛引腹也。有胻急攣等病者,可療足太陰脈所發之穴,主療此病者也。余仿此。問曰:前章已言六經之厥,今復言之,有何別異也?答曰:二章說之先後經脈厥,而主病左右不同故也。平按:《素問》、《甲乙》太陰上無足字,下無脈字。

白話文:

足太陰經氣逆,小腿後側肌肉緊繃抽筋,心痛牽引到腹部,這是治療主要病症的人。(足太陰經從腳上行走,沿著小腿後側屬於脾絡胃注心中,所以足太陰經氣逆,小腿後側肌肉緊繃抽筋,心痛牽引到腹部。有小腿後側肌肉緊繃抽筋等病症的人,可以治療足太陰經發病所屬的穴位,就可以治療這種病症。我仿照這種方法。有人問:前一章已經說了六經的厥症,現在又說,有什麼不同嗎?回答:兩章說的先是經脈的厥症,而治療的病症左右不同,所以有所區別。平按:《素問》、《甲乙》太陰上沒有「足」字,下沒有「脈」字。)

)足少陰脈厥逆,虛滿歐變,下泄青,治主病者。(足少陰脈貫脊屬腎絡膀胱,貫肝入肺注胸中,故足少陰脈氣失逆,心腹虛滿歐吐,下利出青色者,少腹間冷也。平按:《素問》、《甲乙》歐作嘔,青作清。)足厥陰脈厥逆,攣腰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足厥陰環陰器抵少腹,循喉嚨入頏顙,故足厥陰脈失逆,腰攣而虛滿,小便閉。

白話文:

足少陰脈氣逆,導致腹部空虛飽脹、嘔吐,且排泄物呈青色,這是由於少腹部位寒冷所致。

足厥陰脈氣逆,會造成腰部攣縮、腹部空虛飽脹,小便閉塞,並伴隨神志不清、胡言亂語。

譫,諸閻反,多言也;相傳乃銜反,獨語也。平按:《素問》、《甲乙》腰下有痛字。譫言《甲乙》作譫語,《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云:譫言者,氣虛獨言也。」)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逆,即氣之失逆,名曰厥逆。足三陰之脈同時失逆,必大小便不通,手足冷,期至三日死也。

白話文:

譫:說話胡言亂語,多言多語。相傳的說法是銜:獨自低聲說話,自言自語。

平按:《素問》、《甲乙經》裡說「腰下有痛」這四個字。譫言,《甲乙經》裡寫作譫語,《素問》新校正本注釋說:「全元起說:譫言就是氣虛而獨自說話自言自語。」

三陰經氣都逆亂,不能順通,導致人手腳冰冷,三天就會死亡。(逆,就是氣逆亂,又稱厥逆。足三陰經脈同時逆亂,必定大小便不通,手腳冰冷,預計三天後死亡。)

平按:注必大小便,必字袁刻脫。)足太陽脈厥逆,僵仆歐血善衄,治主病者。(足太陽脈起於鼻旁目內眥,挾脊抵腰中,絡腎屬膀胱,故足太陽脈氣之失逆,僵仆歐血善衄。後倒曰僵,前倒曰僕,僵仆有傷,故歐血也。太陽厥逆連鼻,故善衄也。平按:《素問》、《甲乙》太陽上無足字,下無脈字,歐作嘔。

白話文:

按語:袁刻本中「必」字遺漏。

足太陽經的脈氣出現異常逆亂,導致肢體僵硬不能動彈,鼻衄不止。這是因為足太陽經起於鼻旁眼角內側,沿著脊柱到達腰部,連接著腎臟和膀胱。因此,足太陽經的脈氣異常逆亂,就會導致僵仆,歐血,善衄。向後倒伏稱為僵,向前倒伏稱為僕。僵仆會造成損傷,所以會嘔血。太陽經與鼻子相連,所以會善於衄鼻。

按語:《素問》和《甲乙經》中沒有「足」字和「脈」字,歐作嘔。

)足少陽脈厥逆,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腹癰不可治,驚者死。(足少陽脈循頸下腋,循胸過季脅合髀厭中,下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抵絕骨上外踝之前,上跗入小趾次趾間,支者貫爪甲,遍絡身之骨節機關,故少陽氣之失逆,機關不利。腰是機關,故不可行也。

白話文:

足少陽經脈發生逆亂,導致身體樞紐受損,會出現以下症狀:

  • 無法彎腰走路。
  • 不能轉動脖子看向後方。
  • 如果在腹部生了癰瘡,將難以治療。
  • 如果受到驚嚇,則可能有生命危險。

(足少陽經脈從頸部下方經過,沿著腋窩、胸部、季脅,與大腿內側肌肉相合,再向下延伸到膝蓋外側,經過小腿骨外側前端,到達腳踝外側骨頭上方,然後上行到腳背,進入小趾和次趾之間,再分出支脈貫穿趾甲,遍佈全身的骨節和關節。因此,足少陽經氣逆亂時,會導致身體樞紐受損。腰部是重要的樞紐,因此無法彎腰走路。)

少陽循頸,故項不可顧也。脈行脅裡,出於氣街,發腸癰病,猶可療之。腸癰氣逆,傷膽死也。平按:《素問》、《甲乙》少陽上無足字,下無脈字,機關不利四字重,腹癰,腹字均作腸,據本注亦宜作腸,當是傳抄之誤。不可治,不字《素問》、《甲乙》同,據本注應作猶。

白話文:

少陽經循行頸部,因此不能回頭看。脈絡運行在脅腹內側,通往氣街,如果發生腸癰瘡毒,還可以治療。但如果是腸癰氣氣上逆,就會損傷膽氣而導致死亡。

《素問》、《甲乙經》中「少陽」上沒有「足」字,下沒有「脈」字,「機關不利」四字重複,腹癰的「腹」字都寫成「腸」,根據這條注釋,「腹」字應作「腸」,可能是傳抄時出現錯誤。不可治的「不」字,《素問》、《甲乙經》中都作「猶」字,注釋中說應作「猶」。

)足陽明脈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歐血不可治,驚者死。(足陽明逆氣乘肺,故喘咳也。足陽明主身熱,逆氣逆身喜驚。足陽明起鼻,下行屬胃,氣逆衄血歐血而不療。加有驚者,神亂故死也。平按:《素問》、《甲乙》陽明上無足字,下無脈字,歐作嘔。《素問》無不可治驚者死六字。

白話文:

足陽明經脈氣機逆亂,出現喘息、咳嗽、發熱、易受驚嚇的症狀,鼻出血、嘔血難以治療。如果還伴有驚嚇,則會神志混亂而死亡。(足陽明逆氣上衝肺臟,所以會喘咳。足陽明主導人體發熱,逆氣逆行則容易受驚。足陽明經從鼻部開始,向下運行到胃部,逆氣會導致鼻出血、嘔吐血液,且難以治療。如果還伴有驚嚇,則會神智混亂而死亡。)

)手太陰脈厥逆,虛滿而咳,善歐唾沫,治主病者。(手太陰脈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故氣逆而成病。平按:善歐唾沫《素問》作善嘔沫,《甲乙》作善嘔吐沫。)手心主少陰脈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熱可治。(手心主手厥陰心包絡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手少陰脈起心中,挾咽上行,故二脈失逆,心痛引喉也。心包之脈歷絡三焦,故心受邪而痛,遍行三焦,致令身熱,名真心痛,死不可療。

白話文:

肺經氣逆

肺經循環不暢,出現虛熱和咳嗽,經常咳出唾液。這是肺經出現疾病的主要症狀。

手心主心包經氣逆

手心主心包經循環不暢,導致心痛,牽連到喉嚨,身體發熱致死。如果不發熱,還有得治。

註解:

  • 手太陰脈:肺經。
  • 大腸:與肺經相連接。
  • 上膈:橫膈膜。
  • 手心主:手厥陰心包絡經。
  • 絡:連接。
  • 三焦:上焦(胸腔)、中焦(腹部)、下焦(膀胱)。
  • 真心痛:心包經受邪氣侵犯而導致的疼痛,遍及三焦,導致發熱,不可救治。

若身不熱,是則逆氣不周三焦,故可療之也。平按:不熱可治《素問》作不可治,《甲乙》作不熱者可治。)手太陽脈厥逆,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太陽脈起於小指之端,上行至肩上入缺盆,循頸至目銳眥,卻入耳中,故手太陽氣逆,耳聾目泣出,項不可顧,不得俯仰也。平按:《素問》、《甲乙》聾上有耳字。

白話文:


如果身體沒有發熱,是因為氣息不通達於三焦。所以是可以治療的。

手太陽經脈氣血逆流,會導致耳鳴、流涙、脖子不能左右轉動、腰部不能前後屈伸等症狀。治療的方法是:手太陽經脈起於小指尖,向上行至肩膀進入缺盆,沿著脖子到眼睛的內眼角,再轉入耳朵,所以手太陽經氣逆行會導致耳鳴、流涙、脖子不能左右轉動、腰部不能前後屈伸。

)手陽明少陽脈厥逆,發喉痹,嗌腫,痓,治主病者。(手陽明脈上肩出顒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支者從缺盆上貫頰;手少陽支者,從膻中出缺盆,上項系耳後,故二脈氣逆,喉嚨痹,咽嗌腫,頸項痓。痓,身項強直也。平按:《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痓作痙。

白話文:

當腎脈和肝脈都沉降時,就會形成「石水」。

腎脈本在下部,但現在卻沉降了;肝脈本在上部,但現在也沉降了,而且還很強勁。這表示陰氣過盛,而腎臟又主導水液,因此會形成「石水」。

所謂「石水」,就是指盛冬時凝結的水,堅硬得像石頭一樣,因此稱為「石水」。這說明水液病變得非常嚴重。

)並浮為風水,(浮為陽也,風為陽也,肝脈浮弦,今腎脈與肝脈並浮,然腎肝俱陰,居於下部,故為風水也。)並虛為死,(腎肝並虛,是為陰陽俱虛為水必死。)並小弦亦驚。(脈小者,血氣少也。腎肝二脈血氣俱少,仍弦者,是為腎肝皆虛,又為脾氣來乘,故有驚恐也。

平按:亦驚《素問》作欲驚,《甲乙》作欲為驚。)

白話文:

併見浮而無力,就像風水上浮一樣。(浮屬於陽氣,風也屬於陽氣,肝脈浮起如弦一樣,現在腎脈也與肝脈一同浮起,但腎和肝都屬陰,位於身體下部,因此稱為「風水」。)

併見虛弱無力,就表示將死。(腎和肝都虛弱,表示陰陽兩虛,有水難必然死亡。)

併見脈象細小又有弦狀,也會驚悸。(脈搏細小表示氣血不足。腎和肝兩脈氣血都不足,但仍然呈現弦脈,表示腎和肝都虛弱,又有脾氣來侵犯,因此會導致驚恐。)

平按:也驚。《素問》作「欲驚」,《甲乙》作「欲為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