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六·寒熱 (2)
卷第二十六·寒熱 (2)
1. 經脈厥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嗌腫痓治主病者,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五《厥論》篇,自巨陽之厥至以經取之,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三。自足太陰脈厥逆至嗌腫痓治主病者,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中篇。自腎肝並沉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下篇,又見本書卷十五《五藏脈診》篇。又自巨陽之厥至腫脛內熱,見《巢氏病源》卷十二《冷熱病諸候·寒熱厥候》篇。
黃帝曰:願聞六經脈之使厥狀病能。(請聞手足三陰三陽氣動失逆為厥之狀。能者,厥能為病。平按:《素問》厥上無使字。注之狀,之字袁刻作人。)岐伯曰:巨陽之厥,踵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巨陽,太陽也。踵,足也。首,頭也。足太陽脈從頭至足,故太陽氣之失逆,頭足皆重。
以其重,故不能行也。手足太陽皆入於目,故目為眴僕。眴,胡遍反,目搖也。平按:巢氏鉅作太。《素問》、《甲乙》踵作腫。《甲乙》眴作眩。)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能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足陽明脈從面下入腹至足,故陽明氣之失逆,癲疾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皆是陽明穀氣盛熱,邪氣所乘故也。平按:不能臥《素問》、《甲乙》作不得臥,巢氏作不臥,面赤上有臥則二字。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骭不可以運。(手足少陽之脈皆入耳中,足少陽脈循頰下脅循骭至足,故暴聾頰腫脅痛腳骭不可運動也。平按:骭《素問》、《甲乙》、巢氏均作䯒。)太陰之厥,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足太陰脾脈主於腹之腸胃,故太陰脈氣失逆,腹滿不利不食,嘔不得臥。
平按:注腸胃袁刻作腹胃。)少陰之厥,則舌乾溺赤,腹滿心痛。(手少陰脈絡小腸,足少陰脈從足上陰股內廉,貫脊屬腎絡膀胱,絡心上挾舌本。少陰氣逆,舌乾溺赤,腹滿心痛也。平按:《素問》舌作口。巢氏溺作尿。)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䐜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脛內熱。
(足厥陰脈從足上踝八寸,趣出太陰後,上循股陰入毛環陰器,抵少腹挾胃,故少陰脈氣失逆,少腹痛,䐜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有本脛外熱,足厥陰脈不行脈外,外為誤耳。平按:䐜溲不利《素問》作腹脹涇溲不利,《甲乙》作䐜脹涇溲不利,巢氏作涇溲不利。
脛《素問》、《甲乙》作䯒。巢氏內熱作外熱。注故少陰脈氣失逆,少陰據經文宜作厥陰,恐原抄傳寫之誤。)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則以經取之。(凡六經厥,皆量盛虛,以行補瀉也。)
足太陰脈厥逆,胻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足太陰脈從足上行,循胻後屬脾絡胃注心中,故足太陰氣動失逆,胻急攣,心痛引腹也。有胻急攣等病者,可療足太陰脈所發之穴,主療此病者也。余仿此。問曰:前章已言六經之厥,今復言之,有何別異也?答曰:二章說之先後經脈厥,而主病左右不同故也。平按:《素問》、《甲乙》太陰上無足字,下無脈字。
)足少陰脈厥逆,虛滿歐變,下泄青,治主病者。(足少陰脈貫脊屬腎絡膀胱,貫肝入肺注胸中,故足少陰脈氣失逆,心腹虛滿歐吐,下利出青色者,少腹間冷也。平按:《素問》、《甲乙》歐作嘔,青作清。)足厥陰脈厥逆,攣腰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足厥陰環陰器抵少腹,循喉嚨入頏顙,故足厥陰脈失逆,腰攣而虛滿,小便閉。
譫,諸閻反,多言也;相傳乃銜反,獨語也。平按:《素問》、《甲乙》腰下有痛字。譫言《甲乙》作譫語,《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云:譫言者,氣虛獨言也。」)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逆,即氣之失逆,名曰厥逆。足三陰之脈同時失逆,必大小便不通,手足冷,期至三日死也。
平按:注必大小便,必字袁刻脫。)足太陽脈厥逆,僵仆歐血善衄,治主病者。(足太陽脈起於鼻旁目內眥,挾脊抵腰中,絡腎屬膀胱,故足太陽脈氣之失逆,僵仆歐血善衄。後倒曰僵,前倒曰僕,僵仆有傷,故歐血也。太陽厥逆連鼻,故善衄也。平按:《素問》、《甲乙》太陽上無足字,下無脈字,歐作嘔。
)足少陽脈厥逆,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腹癰不可治,驚者死。(足少陽脈循頸下腋,循胸過季脅合髀厭中,下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抵絕骨上外踝之前,上跗入小趾次趾間,支者貫爪甲,遍絡身之骨節機關,故少陽氣之失逆,機關不利。腰是機關,故不可行也。
少陽循頸,故項不可顧也。脈行脅裡,出於氣街,發腸癰病,猶可療之。腸癰氣逆,傷膽死也。平按:《素問》、《甲乙》少陽上無足字,下無脈字,機關不利四字重,腹癰,腹字均作腸,據本注亦宜作腸,當是傳抄之誤。不可治,不字《素問》、《甲乙》同,據本注應作猶。
)足陽明脈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歐血不可治,驚者死。(足陽明逆氣乘肺,故喘咳也。足陽明主身熱,逆氣逆身喜驚。足陽明起鼻,下行屬胃,氣逆衄血歐血而不療。加有驚者,神亂故死也。平按:《素問》、《甲乙》陽明上無足字,下無脈字,歐作嘔。《素問》無不可治驚者死六字。
)手太陰脈厥逆,虛滿而咳,善歐唾沫,治主病者。(手太陰脈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故氣逆而成病。平按:善歐唾沫《素問》作善嘔沫,《甲乙》作善嘔吐沫。)手心主少陰脈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熱可治。(手心主手厥陰心包絡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手少陰脈起心中,挾咽上行,故二脈失逆,心痛引喉也。心包之脈歷絡三焦,故心受邪而痛,遍行三焦,致令身熱,名真心痛,死不可療。
若身不熱,是則逆氣不周三焦,故可療之也。平按:不熱可治《素問》作不可治,《甲乙》作不熱者可治。)手太陽脈厥逆,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太陽脈起於小指之端,上行至肩上入缺盆,循頸至目銳眥,卻入耳中,故手太陽氣逆,耳聾目泣出,項不可顧,不得俯仰也。平按:《素問》、《甲乙》聾上有耳字。
)手陽明少陽脈厥逆,發喉痹,嗌腫,痓,治主病者。(手陽明脈上肩出顒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支者從缺盆上貫頰;手少陽支者,從膻中出缺盆,上項系耳後,故二脈氣逆,喉嚨痹,咽嗌腫,頸項痓。痓,身項強直也。平按:《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痓作痙。
)
腎肝並沉為石水,(腎肝雖為下部,腎脈沉,肝脈浮而強。今肝脈與腎脈並沉,是陰氣盛,腎以主水,故為石水。石水,謂盛冬凝水,堅硬如石,名曰石水,言此水病之甚也。硬,五猛反,強也。平按:注堅硬,堅字袁刻誤作腎。又按《素問》新校正云:「詳腎肝並沉至下並小弦欲驚,全元起本在《厥論》中,王氏移於《大奇論》。」據此則本書與全本相同,王氏之移經益信。
)並浮為風水,(浮為陽也,風為陽也,肝脈浮弦,今腎脈與肝脈並浮,然腎肝俱陰,居於下部,故為風水也。)並虛為死,(腎肝並虛,是為陰陽俱虛為水必死。)並小弦亦驚。(脈小者,血氣少也。腎肝二脈血氣俱少,仍弦者,是為腎肝皆虛,又為脾氣來乘,故有驚恐也。
平按:亦驚《素問》作欲驚,《甲乙》作欲為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