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六·寒熱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六·寒熱 (1)

1. 寒熱厥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五《厥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三,又見《巢氏病源》卷十二《冷熱病諸候·寒熱厥候》篇,惟編次前後略異。

白話文:

註解:這篇文章,從開頭到結尾,見於《素問》卷十二的第四十五章《厥論》篇,也見於《甲乙經》卷七的第三章,還見於《巢氏病源》卷十二的《冷熱病諸候·寒熱厥候》篇,只是編排順序略有不同。

黃帝問於岐伯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夫厥者,氣動逆也。氣之失逆,有寒有熱,故曰厥寒熱也。九月反,逆氣。平按:注氣之失逆,袁刻之作動。)岐伯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下,謂足也。足之陽氣虛也,陰氣乘之足冷,名曰寒厥。足之陰氣虛也,陽氣乘之足熱。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什麼叫發冷、發燒?」(發冷、發燒是氣機運行不順,這種氣機的逆亂,既有發冷的,也有發燒的,所以叫發冷發燒。)岐伯說:「陽氣衰弱於足部,就會發冷;陰氣衰弱於足部,就會發燒。」(足部,指腳。足部的陽氣虛弱,陰氣趁機入侵,腳就會發冷,這就是發冷。足部的陰氣虛弱,陽氣趁機入侵,腳就會發熱。)

名曰熱厥也。)黃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足下何也?(寒熱逆之氣,生於足下,令足下熱,不生足上何也?)岐伯曰:陽起於五趾之表,集於足下而熱於足心,故陽勝則足下熱。(五趾表者,陽也。足心者,陰也。陽生於表,以溫足下。今足下陰虛陽勝,故足下熱,名曰熱厥也。

白話文:

稱為熱厥。(黃帝說:熱厥這種熱症,必定從腳下開始,為什麼?(寒熱逆行的氣,產生於腳下,讓腳底下發熱,為什麼不產生在腳上呢?)岐伯說:陽氣從腳趾的表面升起,聚集在腳底而讓腳心發熱,所以陽氣旺盛,則腳底發熱。(腳趾的表面是陽,腳心是陰。陽氣升發於表面,溫暖腳底。現在腳底陰虛陽盛,所以腳底發熱,稱為熱厥。)

平按:陽起於五趾之表《素問》作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新校正云:「《甲乙》陽氣起於足作走於足,起當作走。」今本《甲乙》仍作起。按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自以走字為允。又《素問》、《甲乙》表下有陰脈者三字;而熱,熱字作聚,巢氏亦作聚。注表者,者字袁刻脫。

白話文:

根據《素問》記載,陽氣從腳趾開始,新校正本說:「《甲乙經》中寫的是陽氣從腳開始,沿著腳走,起應該改成走。」現在的《甲乙經》版本仍然寫著起。考慮到足三陽經脈從頭部走到腳部,用「走」字比較合適。另外,《素問》、《甲乙經》中「表」字下面有「陰脈者」三個字;而「熱」字寫作「聚」,巢氏也寫作「聚」。「表」字下面原本應該有「者」字,袁刻本漏掉了。

今足下,今字袁刻作令。)黃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趾始,上於膝下何也?岐伯曰:陰氣起於五趾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寒。黃帝曰:善。(五趾里,陰也。膝下至於膝上,陽也。今陽虛陰勝之,故膝上下冷也。

白話文:

現在你(原書中「令」應為「足下」),皇上說:寒厥發生的寒症,一定從腳趾開始,往上到膝蓋以下,為什麼?岐伯回答:陰氣從腳趾裡面開始,彙集到膝蓋以下,聚集到膝蓋以上,所以陰氣旺盛,就會從腳趾到膝蓋以上感到寒冷,這種寒冷不是來自於外部,全部都是體內的寒氣。皇上說:說得好。(腳趾裡面是陰,膝蓋以下到膝蓋以上是陽,現在陽氣虛弱,陰氣旺盛,所以膝蓋上下感到寒冷。)

膝上下冷,不從外來,皆從五指之裡,寒氣上乘冷也。平按:必從,必字袁刻脫。始上於膝下《素問》、《甲乙》作而上於膝者。又《素問》皆從內寒,寒作也,《甲乙》無寒字,巢氏作皆從內寒,與本書同。)

白話文:

膝蓋上下冰冷,不是因為外來的寒冷,而是從五指內部的寒氣上行造成的。

原本寫作「必從」,「必」字是袁刻本遺漏的,應為「始上於膝下」,《素問》和《甲乙》版本則寫作「而上於膝」。

此外,《素問》中寫作「皆從內寒」,「寒」字為「也」字,而《甲乙》版本沒有「寒」字,巢氏版本補上了「皆從內寒」,與本書一致。

黃帝曰:寒厥何失而然?(厥,失也。寒失之氣,何所失逆,致令手足冷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也,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衰,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大便處為後陰,陰器為前陰也。宗,總也。人身大筋總聚以為前陰也。

白話文:

黃帝問:寒厥是因為什麼原因而發生的?(厥,通「失」。寒氣失去平衡,喪失了什麼,導致手腳發冷呢?)

岐伯答:前陰(指陰部)是宗筋(重要的筋脈)聚集的地方,是太陰經和陽明經交會之處。春夏之時,陽氣旺盛,陰氣衰減;秋冬之時,陰氣旺盛,陽氣衰減。(大便排泄的地方稱為後陰,陰部稱為前陰。宗,集合。人體重要的筋脈聚集在腹股溝形成前陰。)

手太陰脈絡大腸,循胃口,足太陰脈絡胃,手陽明脈屬大腸,足陽明脈屬胃,手足陰陽之脈,皆主水穀,共以水穀之氣,資於諸筋,故令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足陽明等諸脈聚於陰器,以為宗筋,故宗筋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為陽,故人足陽明春夏氣盛;秋冬為陰,故人足太陰秋冬氣盛也。

白話文:

手太陰經脈貫通大腸,經過胃部口門;足太陰經脈貫通胃部;手陽明經脈屬於大腸;足陽明經脈屬於胃。手腳的陰陽經脈都主司水穀的消化吸收,共同用食物中的營養氣血供應全身的筋腱。因此,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足陽明等經脈都匯聚在生殖器官,形成宗筋。所以宗筋是足太陰和足陽明經脈會合的地方。春天和夏天屬陽,所以人體的足陽明經脈在春夏氣血旺盛;秋天和冬天屬陰,所以人體的足太陰經脈在秋冬氣血旺盛。

平按:前陰者宗筋之所聚《甲乙》作厥陰者眾筋之所聚,《素問》新校正云:「《甲乙》作厥陰者眾筋之所聚。全元起云:前陰者,厥陰也。與王注異,亦自一說。」巢氏陰上無前字。陽氣多,多字原抄不全,《素問》、《甲乙》、巢氏均作多,袁刻作盛。陰氣衰,衰字《素問》、《甲乙》均作少。

白話文:

註解:

前陰指的是宗筋聚集的地方。《甲乙經》中寫作「厥陰指的是眾筋聚集的地方」。《素問》的新校正版本說:「《甲乙經》作厥陰指的是眾筋聚集的地方。全元起認為:前陰就是厥陰,與王冰的註解不同,但也自成一說。」巢元方的版本「陰」上沒有「前」字。

陽氣旺盛,陰氣衰弱。

)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未能復,精氣溢下,邪氣且從之而上,氣居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故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此人,謂是寒厥手足冷人也。其人形體壯盛,從其所欲,於秋冬陽氣衰時,入房太甚有傷,故曰奪於所用。

白話文:

這個人的體質強壯,但在秋冬季節過度縱慾,下焦陽氣上逆,氣血不能完全恢復。精氣向下溢出,寒邪趁虛而入,氣滯胸中。陽氣衰弱,不能滋養身體經絡,所以陽氣逐漸虛損,寒邪獨存,導致手腳發冷。

因奪所用,則陽氣上虛,陰氣上爭,未能和復,精氣溢泄益虛,寒邪之氣因虛上乘,以居其中,以寒居中,陽氣衰虛。夫陽氣者,衛氣也。衛氣行於脈外,滲灌經絡以營於身,以寒邪居上,衛氣日損,陰氣獨用,故手足冷,名曰寒厥也。平按:未能復《素問》作不能復。且從之而上,《素問》、巢氏且作因,《甲乙》作從而上之。

白話文:

如果奪取了原本應用的東西,陽氣就會虛弱,陰氣就會爭奪上行,無法恢復平衡,精氣就會外泄,進一步導致虛弱。寒邪之氣乘虛而入,停留在身體的中部,由於寒氣居中,陽氣衰弱。陽氣是衛氣,衛氣運行於脈外,滋潤經絡,用以保護身體。寒邪停留在上部,衛氣不斷損耗,陰氣獨自作用,因此手腳冰冷,稱為寒厥。

氣居於中《甲乙》作所中二字。)黃帝曰:熱厥何如?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酒為熱液,故人之醉,酒先入並絡脈之中,故經脈虛也。脾本為胃行於津液,以灌四臟。

白話文:

氣在人體中心,《甲乙經》用「作所中」兩個字表示。黃帝問:發熱昏迷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酒進入胃中,就會讓絡脈充滿而經脈空虛。脾臟負責將胃中的津液運行到全身,陰氣虛弱,陽氣就會進入胃中,陽氣進入後,胃部就會不調和。胃部不調和,精氣就會枯竭,精氣枯竭後,就會無法供給四肢。酒是熱性的液體,所以人喝醉時,酒會先進入絡脈之中,導致經脈空虛。脾臟原本負責將胃中的津液運行到全身,滋養四臟。

今酒及食先滿絡中則脾臟陰虛,脾臟陰虛則脾經虛,脾經既虛則陽氣乘之,陽氣聚脾中則穀精氣竭,穀精氣竭則不營四肢,陽邪獨用,故手足熱也。)此人必數醉若飽已入房,氣聚於脾中未得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熱於中,故熱遍於身,故內熱溺赤。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

白話文:

現在的酒和食物會先填滿人體的經絡,導致脾臟陰虛。脾臟陰虛則脾經虛弱,脾經虛弱則陽氣趁虛而入。陽氣聚集在脾臟,穀精氣就會耗盡。穀精氣耗盡就無法滋養四肢,只有陽邪獨自作用,所以才會出現手足發熱的症狀。這種人必定常常喝醉,吃飽後立即進房,氣血聚積在脾臟中無法散發,酒氣與穀氣相互搏擊,導致身體內部發熱,所以全身都會感到發熱,進而產生尿液發紅的症狀。因為酒氣旺盛而激烈,腎氣衰弱,陽氣獨強,所以才會導致手足發熱。

(此具言得病所由。此人,謂手足熱厥之人,數經醉酒及飽食,酒谷未消入房,氣聚於脾臟,二氣相搏,內熱於中,外遍於身,內外皆熱,腎陰內衰,陽氣外勝,手足皆熱,名曰熱厥也。平按:此人必數醉,袁刻脫必字。《素問》、《甲乙》飽已作飽以,未得散作不得散,相搏作相薄,巢氏作相併。

白話文:

這段古文討論的是手足發熱的病因。

這種病人通常有大量飲酒和過飽飲食的習慣,在酒食未消化的情況下就進行房事,導致氣血聚積在脾臟。脾氣與酒食之氣相互作用,內部產生熱氣,並向外擴散至全身,形成內外皆熱的狀態。腎陰不足,陽氣過剩,導致手足發熱,稱為熱厥。

據筆者考證,這段古文的原意應該是說,這種病人肯定經常喝醉酒,而版本中的「必」字被脫落了。《素問》和《甲乙》中的「飽已」應為「飽以」,「未得散」應為「不得散」,「相搏」應為「相薄」或「相併」。

熱於中《素問》作熱盛於中,《甲乙》無此三字,巢氏作熱起於內。故內熱溺赤《素問》、《甲乙》作內熱而溺赤,巢氏溺作尿。有衰《甲乙》作日衰,《素問》、巢氏並作有衰,袁刻作日。)黃帝問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令人腹滿及不知人,以為失逆稱為厥者,請聞所以。)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上,謂心腹也。

白話文:

《素問》中提到「熱盛於中」,《甲乙經》沒有「於中」三個字,巢元方認為「熱」源自於體內。因此,體內過熱就會發生小便赤紅的狀況。《素問》和《甲乙經》都寫成「內熱而溺赤」,巢元方將「溺」改為「小便」。黃帝問道:厥脈有時候會讓人腹脹滿,有時候會讓人突然失去意識,有的半天才恢復意識,有的甚至一天後才恢復,這是為什麼呢?(腹脹滿和失去意識,被認為是氣機上逆所致,稱為厥,請問原因何在?)岐伯答道:陰氣盛於心腹,下焦就會空虛,下焦空虛就會腹脹。

下,謂足下也。上陽非無有陰,下陰非無有陽,氣之常也。今陰氣並盛於上,下虛故腹滿也。平按:《甲乙》無脹字。巢氏陰氣上有此由二字,無則下虛至下節陽氣盛於上十四字。)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亂則不知人。黃帝曰:善。(心腹為陽,下之陽氣重上心腹,是為邪氣逆亂,故不知人也。

白話文:

「下」指的是足部。上部陽氣中也有陰氣,下部陰氣中也有陽氣,這是氣的規律。現在陰氣過於旺盛在上部,下部虛弱,所以會導致腹脹。

陽氣過於旺盛在上部,則下部的氣會反流到上部,導致邪氣逆行。邪氣逆行會擾亂陽氣,導致人失去理智。黃帝說:「說得好。」(心腹屬陽,下部的陽氣反流到心腹,這就是邪氣逆亂的表現,所以人會失去理智。

平按:陽氣盛於上《甲乙》作腹滿二字,注云:」《素問》作陽氣盛於上。」《素問》新校正云:「當從《甲乙》之說。何以言之?別按《甲乙》云:陽脈下墜,陰脈上爭,發屍厥。焉有陰氣盛於上而又言陽氣盛於上。又按張仲景云: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仲景言陽氣退下,則是陽氣不得盛於上,故知當從《甲乙》也。

」本書與《素問》同,與《甲乙》、巢氏異,姑存以俟考。)

白話文:

《甲乙經》註解:

陽氣盛於上方。《甲乙經》中寫為「腹滿」,註解中說:「《素問》則寫作陽氣盛於上方。」《素問新校正》中說:「應該採用《甲乙經》的說法。為什麼這麼說?《甲乙經》中還說:陽脈下沉,陰脈上爭,發作屍厥。怎麼會有陰氣盛於上方,又說陽氣盛於上方的情況呢?」

另外,根據張仲景的說法: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弱,精血不足,氣息促迫,上行胸膈,宗氣反聚,血凝心下,陽氣下沉,熱氣歸於陰股,與陰氣相作用,導致身體麻痹不仁,這就是屍厥。仲景表示陽氣下沉,說明陽氣不能盛於上方,所以認為應該採用《甲乙經》的說法。

此書內容與《素問》相同,與《甲乙經》、巢元方的見解不同,姑且保留以便日後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