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五·傷寒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傷寒 (7)

1. 十二瘧

平按:此篇自足太陽瘧至末,見《素問》卷十第三十六《刺瘧》篇。篇首瘧而不渴至為五十九刺,《素問·刺瘧》篇編次在後。又自篇首至末,見《甲乙經》卷七第五,又見《巢氏病源》卷十一《瘧病諸候》,惟編次小異。

白話文:

平按:這篇文章從足太陽經瘧疾的開始到結束,出自《素問》卷十第三十六《刺瘧》篇。文章開頭的「瘧而不渴」至「為五十九刺」,在《素問·刺瘧》篇的編排順序較後。又從文章開頭到結尾,可以在《甲乙經》卷七第五和《巢氏病源》卷十一《瘧病諸候》中找到,但編排順序略有不同。

黃帝曰:瘧而不渴,間日而作,奈何?岐伯曰:瘧而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溫瘧者,汗不出,為五十九刺。(足太陽在陰主水,故不渴間日發也。足少陽在陽,故渴而間日作也。此二皆寒瘧也。溫瘧,傷寒所為,故汗不出,以五十九刺也。平按:自黃帝曰瘧而不渴至岐伯曰,《素問》、《甲乙》無此十六字。

白話文:

黃帝說:頻頻發作,間隔一天發作,怎麼辦?岐伯回答:頻頻發作,間隔一天發作,刺足太陽經。發熱而間隔一天發作,刺足少陽經。溫熱(傷寒)的病人,汗出不暢,就要用針刺治療。

(足太陽經屬陰主水,所以不會間隔一天發作。足少陽經屬陽,所以發熱且間隔一天發作。這兩種病都是寒症。溫熱(傷寒)是傷寒所致,所以汗出不暢,可以用針刺治療。注:自「黃帝曰」直至「岐伯曰」的十六個字,在《素問》和《甲乙經》中都沒有記載。)

刺足太陽,《甲乙經》云:「《九卷》曰取足陽明,《素問》刺太陰。」今本《素問》作刺足太陽,新校正云:「《九卷》云:刺足陽明。《太素》同。」刺足少陽,《甲乙經》云:「《九卷》曰取手少陽,《素問》刺足少陽。」今本《素問》作刺足少陽,新校正云:「《九卷》云:刺手少陽。

白話文:

刺足太陽

《甲乙經》說:「《九卷》裡記載著取足陽明。」《素問》裡記載著刺太陰。」現在《素問》的版本中作刺足太陽,新校正本說:「《九卷》裡記載著:刺足陽明。《太素》也是這樣。」

刺足少陽

《甲乙經》說:「《九卷》裡記載著取手少陽。」《素問》裡記載著刺足少陽。」現在《素問》的版本中作刺足少陽,新校正本說:「《九卷》裡記載著:刺手少陽。

《太素》同。」據新校正所引,則《太素》與《九卷》同,與《素問》異。今本書云刺足太陽,刺足少陽,與《九卷》異,與《素問》同。又檢今本《靈樞·雜病》篇云:「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渴而日作,取手陽明。」再檢本書卷三十《刺瘧節度》篇,與《靈樞》同,與《甲乙》、《素問》新校正所引亦不盡同,與本篇所云刺太陽刺足少陽亦異。細玩楊注本篇云此二皆寒瘧,《刺瘧節度》篇云取所主輸,故不盡同也。

白話文:

《太素》的內容與《九卷》一樣。根據新校正版的引述,《太素》與《九卷》的內容相同,與《素問》不同。但是,現在這本書說要針刺足太陽和足少陽,與《九卷》不同,而與《素問》相同。

我又查閱了現在的《靈樞·雜病》篇,其中說:「瘧疾不口渴,隔日發作,取足陽明;口渴而且每日發作,取手陽明。」

再查閱本書的卷三十《刺瘧節度》篇,與《靈樞》相同,與《甲乙》、《素問》新校正版的引述並不完全相同,也與本篇所說的針刺太陽和足少陽不同。

仔細推敲楊注版本篇的註解,其中說這兩種瘧疾都是寒瘧。《刺瘧節度》篇說取其主輸,所以並不完全相同。

)足太陽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渴,渴止汗出,難已,日刺郄中出血。(足太陽脈從頭下背下腰,邪客之故寒從背起。《明堂》足太陽合委中,療經瘧,狀與此同也。平按:「渴,渴止汗出」《素問》作「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新校正云:「全元起本、《甲乙經》、《太素》、巢元方並作先寒後熱渴,渴止汗出。」與本書合。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瘧疾

引起腰痛和頭重。寒氣從背部升起,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口渴。口渴停止後出汗,汗出不止,每日刺破郄穴放血。

(足太陽經從頭部沿著背部、腰部運行。邪氣入侵導致寒氣從背部升起。《明堂》記載足太陽經會合於委中穴,治療經瘧,症狀與此相同。)

註解:

「渴,渴止汗出」在《素問》中寫作「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新校正本認為「全元起本、《甲乙經》、《太素》、巢元方」都寫作「先寒後熱渴,渴止汗出」,與本書一致。

日刺郄中,《素問》、巢氏無日字,《甲乙》作「間日作,刺膕中」。)足少陽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汗出甚,刺足少陽。(足少陽脈羈終身之支節,故此脈病身體解㑊。足少陽與厥陰合,故寒熱俱不甚,惡見人也。若熱多,即汗出甚也,可取足少陽風池、丘墟等穴也。

白話文:

日刺穴位:

  • 《素問》和《巢氏病源候論》中沒有「日」字。
  • 《甲乙經》中寫作「間日刺,刺膕中」。

穴位主治:足少陽經瘧疾,導致身體痠痛無力,但寒熱不劇烈,厭惡見人,見人時心悸不安,熱多汗出,出汗嚴重。可刺足少陽經。

解說:

  • 足少陽經脈貫通身體的四肢關節,因此此經脈有病時會導致全身痠痛無力。
  • 足少陽經與厥陰經相配,所以寒熱都比較輕微,因此會有厭惡見人的症狀。
  • 如果熱症嚴重,就會出汗很多,可以取足少陽經上的風池、丘墟等穴位來治療。

平按:解㑊巢氏作解倦。《甲乙》無「熱不甚」三字。汗字《素問》、《甲乙》、巢氏均不重,疑衍。)足陽明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陽明跗上。(足陽明兩陽合明,故汗出,喜見日月光明,見之快心也。足跗上,足陽明脈行也。

白話文:

註解:解文是巢元方所作的《解倦》。《甲乙經》中沒有「熱不甚」這三個字。關於「汗」字,《素問》、《甲乙經》和巢元方的註解中都沒有重複出現,懷疑是後人添加的。

足陽明之瘧,會讓人先感到寒冷,瑟瑟發抖,寒症持續很長時間後才會發熱,熱症退去後會出汗,喜歡看到日光、月光和火光,才會感到舒暢,應針刺足陽明穴位在腳背上方。(足陽明是兩條陽脈匯合而成,所以出汗,喜歡看到日月的光輝,看見會感到心情舒暢。腳背上方是足陽明脈經過的地方。)

平按:灑巢氏作灑,日下無月字。《素問》刺下有足字。《甲乙》跗上下有「及調衝陽」四字。巢氏作刺足陽明腳膚上。)足太陰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喜歐,歐已乃衰,即取之。(足太陰脈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故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也。脾胃主食,故脾脈病不嗜食。

白話文:

平心而論:灑巢氏寫作灑,但下文沒有「月」字。《素問》中刺足陽明經文末有「足」字。巢氏寫作刺足陽明經腳部的皮膚上。

足太陰經發作瘧疾,會讓人不開心,常常嘆氣,不想吃東西,經常發冷發熱並出汗,發病時會喜歡大聲叫喚,叫喚完就衰弱下來,此時就可以治療了。

(因為足太陰經的脈絡從胃部分出來後經過橫膈,分佈在心臟中,因此瘧疾會讓人不開心,喜歡嘆氣。脾胃主要負責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脾經發病時就不想吃東西。)

其脈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故病將極喜歐。歐已乃衰時,即宜取之也。平按:《甲乙》多寒熱作多寒少熱。歐《素問》、《甲乙》、巢氏並作嘔。取之下《甲乙》有足太陰三字。)足少陰瘧,令人吐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其病難已。(足少陰脈貫肝膈入肺中,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足少陰瘧,令人吐歐,甚則寒熱俱多於余經瘧。其足少陰為陽乘之,故熱多寒少。

白話文:

這個脈象深入腹部屬於脾絡胃,上抵橫膈併肩咽喉,所以疾病將要達到極點時,喜歡嘔吐。嘔吐停止後,就是衰退的時候,這時就應該進行針灸。平按:《甲乙經》多將「寒熱」誤作為「多寒少熱」。歐,《素問》、《甲乙經》和巢元方的書中都寫作「嘔」。「取」字下,《甲乙經》中有「足太陰」三個字。足少陰瘧疾,會讓人嘔吐,並伴隨著劇烈的寒熱,寒熱交替,但熱症往往多於寒症,這種情況下患者想要關門閉戶,但病情難以痊癒。(足少陰經脈貫穿肝臟橫膈進入肺部,從肺部出來後絡屬心臟,注入了胸中,所以足少陰瘧疾會讓人嘔吐,嚴重時寒熱症狀會比其他經脈的瘧疾更嚴重。足少陰屬陰,被陽氣所侵犯,所以熱症多於寒症。)

以其腎陰脈傷,故欲閉戶而處,病難已也。平按:《甲乙》作嘔吐甚多寒少熱,巢氏作久寒熱。難已下《甲乙》有取太谿三字。)足厥陰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已,數小便,意恐懼,氣不足,腸中邑邑,刺足厥陰。(足厥陰脈環陰器抵少腹,故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

白話文:

由於患者腎陰虛弱、脈象受傷,因此希望閉門不出,但病情難以自愈。

根據《甲乙經》記載,患者嘔吐嚴重、寒氣明顯而熱度較低;巢元方認為患者長時間遭受寒熱交替。在「難以自愈」以下,《甲乙經》補充了「取太谿三字」的內容。

足厥陰經引起的瘧疾會導致腰痛、下腹部脹滿、小便不暢,就像尿閉一樣,但實際上並非尿閉。患者會頻繁排尿,感到恐懼不安,氣息不足,腸道內感覺不適。此時應針刺足厥陰經。(足厥陰經環繞陰器並到達下腹部,因此會引起腰痛、下腹部脹滿和小便不暢等症狀,類似於尿閉。)

癃,淋也,小便不利如淋也。其脈屬肝絡膽,膽為足厥陰府,故膽傷,恐懼氣不足,腸中邑邑也。可刺足厥陰五輸、中封等穴也。平按:非癃已《素問》、《甲乙》作非癃也,巢氏作非癃狀也。數小便意《素問》作數便意,新校正云:「《甲乙》數便意三字,作數噫二字。」邑邑《素問》、《甲乙》、巢氏並作悒悒。

白話文:

癃,就是小便不利,像是淋尿一樣。它的脈絡屬於肝膽,而膽是足厥陰經的藏腑,所以膽受傷,就會產生恐懼,氣不足,腸子裡也會感到抑鬱。可以針刺足厥陰經的五輸、中封等穴位。

平時按壓:非癃已。《素問》、《甲乙》這兩個版本寫成「非癃也」,巢元方的版本寫成「非癃狀也」。數次有想小便之意,《素問》寫成「數便意」,新校正的版本說:「《甲乙》版本中的『數便意』三個字,被寫成『數噫』兩個字。」抑鬱,《素問》、《甲乙》和巢元方的版本都寫成「悒悒」。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間,喜驚如有見者,刺手太陰、陽明。(以上言經病為瘧,以下言臟病瘧。肺以逼心,故肺病,心寒喜驚,妄有所見。宜取肺之臟腑表裡之脈也。平按:喜驚如有見者《素問》、《甲乙》作善驚如有所見者,巢氏作如是有見者。)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及寒多,寒不甚,熱甚,刺手少陰。

白話文:

肺瘧:

  • 讓人感到心寒,寒氣很重時伴有發熱,容易受驚嚇,好像看到什麼東西一樣。
  • 治療時應針刺手太陰經和陽明經。

心瘧:

  • 讓人感到心煩,非常想喝冷飲和吃涼的東西。
  • 寒氣不太重,發熱很重。
  • 治療時應針刺手少陰經。

(心中煩熱,故欲得冷水及欲得寒。以其是陽,得寒發熱,故使得寒多也,其寒不甚,其熱甚也。心經手少陰受病,遂令心煩,非心受病。人心有神,不可多受邪氣,非脈不受邪也,故令煩心。療在手少陰少海之穴也。平按:及寒多寒不甚熱甚《素問》作反寒多不甚熱六字,新校正云:「《太素》云:欲得清水及寒多,寒不甚,熱甚。」與此同。

白話文:

心裡感到煩躁,很想喝冷水,也想要寒冷的東西。因為心屬陽,遇寒會發熱,所以才會想要多喝冷水。但喝太多冷水,寒氣雖然不重,但心中的煩熱卻更嚴重。手少陰經脈與心相連,受到病邪侵襲,就會導致心煩,並不是心本身生病。人的心靈中有神志,不能過度受到邪氣侵襲,並不是脈絡不接受邪氣,才會導致心煩。治療要針對手少陰經脈的少海穴位。

另外,關於「寒多寒不甚熱甚」的說法,《素問》的版本是「反寒多不甚熱六字」,而新校正版本則寫作:「《太素》云:欲得清水及寒多,寒不甚,熱甚。」兩者意思相同。

《甲乙》作「寒多不甚熱」,巢氏作「乃寒多,寒不甚熱」。)肝瘧,令人色倉倉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肝瘧病甚則正色見,故倉倉然也。倉,青也。病甚氣奔,故太息出之。可取肝之經絡,見血得愈也。平按:倉倉《素問》、《甲乙》、巢氏均作蒼蒼。

白話文:

《甲乙經》寫作「寒多不甚熱」,巢氏寫作「乃寒多,寒不甚熱」。肝臟瘧疾,會讓人面色發青,頻頻嘆氣,看起來像快死了,要針刺足厥陰經看到出血。(肝臟瘧疾嚴重時會出現本色,所以才會發青。青色稱作倉。病情嚴重時氣息奔騰,所以會頻頻嘆氣。可以取肝經的穴道,刺到出血就能痊癒。根據我個人的考證,在《素問》、《甲乙經》和巢氏的版本中,「倉倉」都是寫作「蒼蒼」。

《甲乙》無太息二字。)脾瘧,令人疾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已汗出,刺足太陰。(脾脈足太陰脈屬脾絡胃連腸,以穀氣盛,故寒疾腹痛腸鳴。可取脾之經脈大都、公孫、商丘等穴也。平按:《素問》無疾字,《甲乙》作病字。)腎瘧,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詢詢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白話文:

脾瘧會讓人感到寒冷、腹痛,發熱時腸子會發出聲音,已經出汗了就刺足太陰穴。因為脾脈屬於足太陰脈,與胃和腸相連,當穀氣旺盛時就會出現寒疾、腹痛、腸鳴等症狀。可以用脾經的大都、公孫、商丘等穴位治療。

腎瘧會讓人感到全身發冷、腰背疼痛、翻來覆去,排便困難,眼睛昏花,手腳冰冷,刺足太陽、少陰穴。

(詢,請也,謂有詢請,舉目求之。詢詢,舉目視專也。灑音洗,謂惡寒也。腎脈貫脊屬腎絡膀胱,故腰脊痛宛轉,大便難也。其脈從腎上貫肝膈,肝脈入目,故詢詢然。又或為眩,腎腑膀胱足太陽脈起目內眥,故令目眩也。足少陰太陽上連手之少陰太陽,故手足寒也。取此腎之臟腑二脈也。

白話文:

詢:詢問,表示有疑問需要請教,於是舉目尋找。詢詢:舉目專注凝視。灑:音同「洗」,表示畏寒。腎脈貫穿脊椎連接腎,並與膀胱脈絡相連,因此腰脊疼痛迴轉,大便困難。腎脈從腎臟往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而肝脈通往眼睛,所以會出現詢詢然的眼睛。有時也會出現眩暈,這是因為腎臟、膀胱和足太陽脈從眼睛內眼角開始,因此會導致眼睛眩暈。足少陰和太陽經脈在手上相連,因此手足會感到寒冷。這些症狀都源於腎臟的臟腑和兩條脈絡。

平按:洒洒下《素問》有然字,《甲乙》作悽悽然。目詢詢然《素問》、《甲乙》作目眴眴然,巢氏作目眩眴眴然。)胃瘧,令人疸病也,喜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疸音旦,內熱病也。胃受飲食,飲食非理,致有寒熱,故胃有瘧也。胃脈足陽明屬胃絡脾,故胃中熱,喜飢不能食,腹擆滿也。

白話文:

根據《素問》記載,是「洒洒然」,而《甲乙》則寫成「悽悽然」。「目詢詢然」則在《素問》和《甲乙》中都寫成「目眴眴然」,而巢氏則寫成「目眩眴眴然」。胃瘧會導致黃疸病,患者會感到飢餓卻吃不下,即使吃了也會感到腹脹。治療方法是刺足陽明、太陰橫脈放血。

(黃疸讀音為「旦」,是內熱病。胃負責接收飲食,若飲食不合理,就會導致寒熱交替,造成胃瘧。胃脈屬於足陽明經,與脾絡相連,因此胃熱會導致患者感到飢餓卻吃不下,並伴隨腹脹。)

足陽明大絡,即大橫脈也。平按:疸病《素問》、《甲乙》、巢氏均作且病,新校正云:「《太素》且病作疸病。」《素問》喜作善,《甲乙》作寒善。)瘧以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立寒。(以前諸瘧中,溫瘧將欲熱時,可刺足跗上動脈。動脈即衝脈,為五臟六腑之海,故刺之以療十二瘧也。

白話文:

足陽明大絡,就是大橫脈。

按:疸病,《素問》、《甲乙經》、《巢氏病源論》都寫作「且病」,新校正本說:「《太素》的『且病』改為『疸病』。」《素問》中喜歡寫「善」,《甲乙經》則寫作「寒善」。瘧疾來時會發作,身體開始發熱,可以在腳背上的動脈處刺血,疏通它,讓寒邪排出體外。(以前治療瘧疾,如果遇到溫瘧即將發作的時候,可以刺足跗上的動脈。動脈就是衝脈,是五臟六腑匯聚的地方,因此刺它可以治療十二種瘧疾。

開空者,搖大其穴,熱去立寒也。或寒衰方熱也。平按:空下《素問》有出其血三字,《甲乙》有出血二字。)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以前諸瘧之中,寒瘧可刺手足陽明太陰。手陽明脈商陽、三間、合谷、陽谿、偏歷、溫溜、五里等,足陽明神庭、開明、天樞、解谿、衝陽、陷谷、厲兌等,手太陰列缺、太泉、少商,足太陰大都、公孫、商丘等穴。或熱衰方寒也。

白話文:

開通穴位,要用力搖動,讓氣血流通,熱邪就會退去,立即產生寒涼的感覺。或者,寒邪衰退後才會有熱症出現。

《素問》中提到「出其血」,《甲乙經》中則寫著「出血」,意思是說,治療瘧疾時,如果想要讓寒氣減退,可以針刺手部的陽明經、太陰經,以及足部的陽明經、太陰經。

以前治療瘧疾,寒瘧可以用針刺手足陽明、太陰經。手陽明經的穴位有商陽、三間、合谷、陽谿、偏歷、溫溜、五里等;足陽明經的穴位有神庭、開明、天樞、解谿、衝陽、陷谷、厲兌等;手太陰經的穴位有列缺、太泉、少商等;足太陰經的穴位有大都、公孫、商丘等。

或者,熱邪衰退後才會有寒症出現。

平按:諸瘧上《素問》有瘧脈滿大至則失時也八十九字,本書在第三十卷《刺瘧節度》篇,新校正云:「詳自瘧脈滿大至則失時也,全元起本在第四卷中,王氏移續於此。」本書無此八十九字,則《素問》為王氏所移益信。)諸瘧而脈不見者,刺十指間見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熱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白話文:

注釋:有關瘧疾的內容,《素問》提到「瘧脈滿大至則失時」,共八十九字。這些文字記載在本書的第三十卷《刺瘧節度》篇中。新校正的版本說:「詳細說明瘧脈滿大至則失時,最初是記載在第四卷的。王氏把它移到這裡。」但是本書沒有這八十九字,這就更加證明是王氏從《素問》中移補過來的。

對於所有瘧疾,如果脈搏按不出來,就刺十個手指之間,看到出血。出血後症狀必然消除。首先觀察患者身上熱紅如小豆粒的部位,把這些部位完全刺破。

(十二種瘧各有絡脈見者,依刺去之。若絡不見,足陰陽脈,刺足十趾間,手陰陽脈不見,刺手十指間,皆出血必已。又諸瘧將衰,身上有如赤小豆結起者,皆刺去之也。平按:《甲乙》而脈不見,而作如。赤上《素問》、《甲乙》無熱字。)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

白話文:

十二種瘧疾各有相應的絡脈,如果能看到,就刺破它去除病邪。如果絡脈看不見,就刺足部的陰陽經脈,在足部十個腳趾之間刺出血;如果絡脈看不見,就刺手部的陰陽脈,在手部十個手指之間刺出血,刺出鮮血就能痊癒。另外,瘧疾快要痊癒時,身上會出現像赤小豆一樣的結塊,也要刺破去除。

十二種瘧疾,發作時間各有不同,診察病人的症狀,就能知道哪條經脈出了問題。

先其病發時,如食項而刺之,(此言通療十二種瘧,並於瘧未發先一食之頃,刺之必已。)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一刺病衰,病人未覺有愈;二刺知愈,其病未盡;三刺病氣都盡也。)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經出血;有刺項以下夾脊者,必已。

白話文:

這個病發作時,好像剛吃完一餐飯後,用針刺患者的頸部。(這個方法可以治療所有十二種瘧疾,而且在瘧疾發作前的一餐時間刺針,一定會痊癒。)刺針一次,病症會減輕;刺針兩次,病人會覺得好轉;刺針三次,病症就會痊癒。(刺針一次,病症減輕,但病人還感覺不到康復;刺針兩次,病人知道病情好轉,但病症還沒有完全消失;刺針三次,病邪之氣完全消失。)如果還沒有痊癒,就刺舌頭底下的兩條血管,讓血流出來;如果仍然沒有痊癒,就刺「郄中」穴位附近的經脈,讓血流出來;有的人在頸部以下、脊樑骨兩旁邊刺針,一定會痊癒。

舌下兩脈者,廉泉也。(如前刺之不已,可變法刺,凡有三刺:一刺舌下足少陰脈、任脈廉泉之穴;二刺膕內委中,檢無郄中,或可刺於膕內郄穴委中之中,足太陽盛經出血;三刺項下夾脊足太陽大杼、譩譆等穴。平按:《素問》、《甲乙》有刺項以下作又刺項已下。注膕內郄穴,內字袁刻作中。

白話文:

舌頭兩側的脈絡就是廉泉穴。(如果前面所提的針刺方法無效,可以改變方法針刺,總共有三種針刺法:第一種針刺舌頭下方足少陰脈和任脈上的廉泉穴;第二種針刺膝蓋後方委中穴內側的郄穴,如果找不到郄穴,也可以針刺在委中穴的中間,這是足太陽經的強盛穴位,出血量會較多;第三種針刺項部下方的夾脊穴,屬於足太陽經,包括大杼穴和譩譆穴等,可以一併針刺。說明:《素問》和《甲乙經》刺項以下的記載是「又刺項已下」。注:膝蓋後方委中穴內側的郄穴,「內」字在袁刻本中寫作「中」。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問者,問其瘧發之先,欲療其始,問而知之也。平按:必先問,先字袁刻脫。)頭先痛及重,先刺頭上,(先取督脈神庭、上星、囟會、百會等穴。)及兩頜兩眉間出血。(兩頜眉間取絡出血。平按:兩頜《素問》、《甲乙》均作兩額。

白話文:

針灸治療瘧疾,必須先詢問患者發病的部位,然後優先針刺該部位。

(詢問發病部位的原因是,為了治療病症的根源,通過詢問可以瞭解其病因。平按:袁刻本中漏掉了「必先問」中的「先」字。)

如果患者頭部先出現疼痛和頭重感,則先針刺頭部,(優先選擇督脈上的神庭、上星、囟會、百會等穴位。)

同時,在兩側頜骨和兩眉之間出血。(兩側頜骨和兩眉之間取穴,以取血為目的。平按:在《素問》和《甲乙經》中,「兩頜」均寫作「兩額」。)

)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先起項及背者,先刺項及背療瘧之處也。)先腰脊痛者,刺郄中出血。(刺委中之郄也。)先手臂痛者,先刺陰陽十指間。(手表里陰陽之脈,十指之間也。平按:《素問》《甲乙》陰陽十指間作手少陰陽明十指間,新校正云:「別本作手陰陽,全本亦作手陰陽。」)先足胻痠痛者,先刺足陽明十趾間出血。

白話文:

  1. 如果先疼痛的是項背,就先刺項背。(頸項和背部先疼痛,就先刺頸項和背部預防瘧疾的穴位。)

  2. 如果先疼痛的是腰脊,就針刺委中穴出血。(刺委中的「郄穴」出血。)

  3. 如果先疼痛的是手臂,就先刺陰陽十指間。(手錶部裏的陰陽經脈,就在十指之間。)

  4. 如果先疼痛的是足部和小腿,就先刺足陽明十趾間出血。

(足陽明為三陽之長,故刺足十趾間出血,皆稱足陽明也。平按:《素問》、《甲乙》胻作脛。)風瘧之發,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輸之血。(此風瘧狀也。風瘧候手足三陽經之背輸,有瘧於穴處取之。平按:之發《素問》作瘧發。《甲乙》三陽上有足字。)胻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以鑱,鑱絕骨出其血,立已。

白話文:


(足陽明經是三條陽經中最長的,所以刺足部十個腳趾之間出血,都稱為足陽明經。註解:根據《素問》和《甲乙經》,「胻」應寫作「脛」。)當風瘧發作時,就會出汗惡寒,刺三條陽經的背部輸血穴。(描述風瘧的症狀。風瘧發作會影響手足三條陽經的背部輸穴,要在穴位上刺取。註解:根據《素問》,「之發」應寫作「瘧發」。在《甲乙經》中,三陽經前面加了「足」字。)如果脛骨痠痛嚴重,按壓不行,稱為「胕髓」,要用針刺出血,刺到骨頭時流血,立即痊癒。

身體小痛,刺之諸陰之井,毋出血,間日一刺。(人足胻痠痛,按之不可,名曰胕髓之病。可以鑱,鑱出血也。五臟諸陰之井起於木,宜取勿出血也。有本髓為體。平按:胕髓下《素問》有病字,《甲乙》作肘髓病。以鑱鑱絕骨《素問》、《甲乙》作以鑱針針絕骨。《素問》刺之,之字作至陰二字。

白話文:

身體出現輕微疼痛,可以針刺足の太陰脾經、少陰腎經、厥陰肝經的井穴,不要出血,隔天針刺一次。(如果足部肌肉痠痛,按壓後不適,稱為「胕髓」病。可以用針刺放血,出血後就可以治癒。五臟的陰經井穴都屬於肝木,針刺時應採取不流血的方法,因為「胕髓」病的本質是氣血鬱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