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五·傷寒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傷寒 (6)

1. 三瘧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第三十五《瘧論》篇,與上篇相接,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五,又見《巢氏病源》卷十一《瘧病諸候》,惟編次先後略異。

白話文:

註解:這篇內容,從文章開頭到結尾,出自《素問》第十三卷第三十五篇《瘧論》,與上一篇相接,還記載在《甲乙經》第七卷第五篇,以及《巢氏病源》第十一卷《瘧病諸候》,只是編寫順序略有不同。

黃帝曰:瘧先寒後熱何也?岐伯曰:夏傷於大暑,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淒滄之小寒,寒迫之,(平按:小寒寒迫之《素問》作水寒二字,新校正云;「《甲乙》《太素》水寒作小寒迫之。」據此,則本書下寒字疑衍。)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病盛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

白話文:

黃帝問:瘧疾為什麼先發冷再發熱?岐伯回答:夏天時受了暑熱侵襲,汗出很多,使腠理毛孔開放,接著遇到夏末初秋的寒涼氣候,寒氣侵襲肌膚,藏在皮膚肌肉的組織裡。到了秋天再受了風寒,病情就加重了。寒氣是陰邪,風氣是陽邪,先受了寒氣的侵襲,再受風氣的侵襲,所以才會先發冷再發熱。

(夏遇小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至秋復傷於風。先遇於寒,故先寒也。後傷於風,故後熱。此為寒瘧也。平按:病盛矣《素問》《甲乙》作則病成矣。後熱下《素問》、《甲乙》有「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八字。)黃帝曰:先熱而後寒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陰氣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悗,手足熱而欲歐,名曰癉瘧。

白話文:

到了夏天,寒氣入侵人體的腠理皮膚部位,到了秋天又因風邪而受到傷害。先受到寒氣的侵襲,所以會先出現寒症。後來受到風邪的傷害,所以後續會有熱症。這種情況就是寒瘧。

黃帝說:先出現熱症,後出現寒症,這是什麼原因?

岐伯說:這是因為先受到風邪的傷害,後受到寒氣的侵襲,所以先出現熱症,後出現寒症。這種情況也根據季節發作,稱為溫瘧。

如果只出現熱症而不出現寒症,表示陰氣已經消散,陽氣獨自發作,就會出現少氣、煩躁不安、手足發熱且想嘔吐的症狀,稱為癉瘧。

(此二種瘧,略示所由,廣解在下。平按:《素問》、《甲乙》絕上有先字,歐作嘔。《素問》煩悗作煩冤。)黃帝曰:夫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夫瘧之寒也,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也,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也。當是時,良工不能止也,必須其時自衰,(平按:《素問》作必須其自衰,《甲乙》作必待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願聞其說。

白話文:

是也 其說 其有餘不足之類也,當其   有餘有不足之類也,當其 有餘有不足之類 其有餘不足之雲者,寒熱有餘不足之雲,寒多有餘,熱少不足。今之瘧,寒多熱,熱於寒為不足,故其有餘之寒者,當發熱刺之,皆言發熱是也。

岐伯曰:經言無刺熇熇之氣,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其為病逆不可治。(此言病發盛時,不可取也。平按:熇熇之氣,氣字《素問》、《甲乙》作熱,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熱作氣。」)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

白話文:

岐伯說:經典上說,不能針刺火熱之氣,也不能針刺混濁之脈,也不能針刺淋漓之汗,因此當這些症狀極盛時,是不能治療的。(這是說在疾病發作盛期,不能針刺。按:火熱之氣中的「氣」字,在《素問》、《甲乙經》中寫作「熱」,新校正本註釋道:「全元起《針經》本和《太素》中的「熱」字都作「氣」。」)瘧疾發作的初期,陽氣聚於陰分。此時,陽氣虛弱,陰氣盛於陽氣,體表沒有熱氣,所以首先會感到寒冷戰慄。

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熱而渴。夫瘧氣者,並於陽而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風寒氣也,不常,病極則復至。(平按:「瘧,風寒氣也,不常,病極則復至。」《素問》作「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王注云:「復,謂復舊也。

白話文:

當陰氣達到極盛時,陽氣就會反撲而出,陽氣和陰氣再次並存於體外。此時,陰氣虛弱,陽氣旺盛,因此會出現發熱和口渴的症狀。瘧疾是由於陽氣和陰氣並存,導致陽氣過盛或陰氣過盛所致。陰氣過盛就會發冷,陽氣過盛就會發熱。瘧疾是由風寒之氣引起的,發作時間不定,病情達到極點後會再次發作。(平注:原《素問》經文中「瘧,風寒氣也,不常,病極則復至」一句,王註解釋「復」為恢復正常。)

言其氣發至極,還復如舊。」至字連下文病之發也作句。新校正云:「《甲乙》作瘧者,寒風之暴氣不常,病極則復至。全元起本及《太素》作瘧,風寒氣也,不常,病極則復至。至字連上句,與王氏之意異。」)病之發也如火熱,風雨不可當也。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勿敢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白話文:

當疾病的徵兆達到頂點時,就會緩和,然後又恢復原狀。「至」字與下文「病之發」連接,形成一個句子。考證版註解說:「《甲乙》將「瘧者」作為一個句子,表示寒風的暴烈之氣是不規律的,病情發展到極致後又會重新開始。全元起本和《太素》將「瘧」字作為一個句子,意思是風寒之氣是不規律的,病情發展到極致後又會重新開始。「至」字與上句連接,意思與王氏不同。」疾病發作時就像火熱一樣,風雨都擋不住。所以醫書上說:在疾病最盛的時候,不要貿然施用強烈的治療方法,等到疾病衰退的時候,治療才能取得大的效果。

此之謂也。(此言取其衰時有益者也。平按:《素問》、《甲乙》熱字上有之字,下有如字,盛時下無勿敢二字。新校正云:「《太素》作勿敢必毀。」與此同。)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已,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此言取其未病之病,未盛之時也。

白話文:

這就是所謂的「取其衰時有益者」。(旁註:根據《素問》、《甲乙經》的熱字註釋,上面有「之」字,下面有「如」字,盛時下面沒有「勿敢」二字。新校正本中說:「《太素經》作『勿敢必毀』。」與此相同。)瘧疾在沒有發作的時候,陰氣還沒有和陽氣相併,陽氣還沒有和陰氣相併,這時進行調理,真氣就能得到安穩,邪氣自然就會消退,所以好的醫者不能治療已經發作的瘧疾,是因為那時氣機逆亂的緣故。(旁註:指取其未發病的病,未盛的時候。)

平按:《素問》、《甲乙》邪氣乃已作邪氣乃亡,別本亦作亡。)黃帝曰:善。工之奈何?早晏何如?(晏,晚也。療瘧之要,取之早晚何如也?平按《素問》工作攻。)岐伯曰:瘧之且發,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陽以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後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直往而取,未得並者也。(此言療之在早,不在於晚也。

白話文:

平按:《素問》、《甲乙》中「邪氣」一詞在這裡應作「邪氣亡」。黃帝說:好。如何操作?早晚什麼時候取血為好?(「晏」指傍晚。治療瘧疾的要點,在於早晚取血何如?)平按《素問》中取血方法是扎刺。

岐伯說:瘧疾發作時,是陰陽變化之際,一定從四肢末端開始發作,陽氣受到傷害,陰氣隨之而來。因此,應當在發病前,堅固地束縛其處,使邪氣不能進入,陰氣不能外出。隨後,在循絡部位發現瘧疾的跡象,飽滿而有血色的,就可以取血。這是直接針對病竈取血的方法,還未遍及全身的其他部位。

夫瘧之作也,必內陰外陽,相入相併相移乃作。四肢為陽,臟腑為陰。瘧之將作,陽從四肢而入,陰從臟腑而出,二氣交爭,陰勝為寒,陽勝為熱。療之二氣未並之前,以繩堅束四肢病所來處,使二氣不得相通,必邪見孫絡,皆刺去血,此為要道也。陽以傷者,陽虛也。陰從之者,陰並也。

白話文:

瘧疾發作時,一定是內部為陰、外部為陽,兩者相互侵入、併合、轉化之後才發作。四肢屬於陽,臟腑屬於陰。瘧疾將要發作時,陽氣從四肢進入,陰氣從臟腑而出,兩氣交戰,陰氣勝則為寒,陽氣勝則為熱。治療瘧疾要在兩氣尚未會合之前,用堅硬的繩子捆住四肢中發病的部位,讓兩氣不能相通,邪氣一定會出現在孫絡中,這時將邪氣刺破放血,這就是治療瘧疾的關鍵方法。陽氣受傷,是因為體內陽氣虛弱。陰氣跟著陽氣出現,是因為陰氣已經並入陽氣。

平按:《素問》、《甲乙》陽以傷,以作已;後見之作審候見之。直往《素問》作真往,新校正云:「真往《甲乙》作其往,《太素》作直往。」)黃帝曰:病不發,其應何如?(瘧病有休有作,其應何氣也?平按:《素問》、《甲乙》病作瘧。)岐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隨氣所在。

白話文:

黃帝問:疾病沒有發作時,會有什麼徵兆呢?(瘧疾會反覆發作,這些發作前會有什麼徵兆呢?)

岐伯答:瘧疾之氣,必定會時而旺盛時而虛弱,隨着氣的所在而變。

病在陽則熱,脈躁;在陰則寒,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則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瘧氣不與衛氣聚,故得休止。若瘧氣居衛,與衛氣聚者,則其病復作。故病不發者,不與陰陽相併故也。平按:隨氣所在《素問》作當氣之所在也。)黃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夫瘧之作,遲數不同。

白話文:

如果病在陽,表現為發熱,脈搏跳動急促;如果病在陰,表現為發冷,脈搏跳動緩慢;到了極致,陰陽兩氣都衰弱,衛氣和正氣分離,那麼病人就會暫時不發作;衛氣重新聚集,病人就會再次發作。(瘧疾邪氣不會與衛氣聚集在一起,所以病人會暫時不發作。如果瘧疾邪氣寄居於衛氣之中,與衛氣聚集在一起,那麼病就會復發。所以病情沒有發作的人,是因為瘧疾邪氣沒有與陰陽之氣同時出現。)黃帝問:瘧疾發病有時相隔兩天,有時相隔幾天,有時口渴,有時不口渴,這是什麼原因?(瘧疾發作的間隔時間不同,這個與瘧疾邪氣的性質有關。)

或不間日,謂一日一發也。或有間日,隔日而發也。或間二日,三日一發也。或至數日一發,四日以去有一發也。諸間二日以去溫瘧,人多不識,不以為瘧,宜審察之,以行補瀉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瘧氣衛氣俱行,行至六腑,穀氣有時盛衰,致令二氣相失,數日乃得一集,集時即發,故至數日乃作也。平按:而時相失《素問》作而有時相失,《甲乙》作而相失。

白話文:

有時不隔日發作,即一日發作一次。有時隔日發作,即每隔一天發作一次。有時隔兩日發作,即每隔三天發作一次。或者發作間隔更長,每隔四天或更長時間發作一次。如果間隔時間超過兩天,人體多會出現溫熱的症狀,很多人不認識這種症狀,也不知道如何處理,應仔細觀察,以便採取適當的調補措施。岐伯說:出現間日發作的情況,是因為邪氣和衛氣寄居在六臟,有時互相脫節,不能配合,所以需要休息數天後才能再次發作。(邪氣和衛氣共同運行,運行到六臟時,邪氣有時會盛衰交替,導致二氣脫節,數天後才能再次集聚,集聚時就會發作,因此隔數天後才會發作。)

)瘧者,陰陽更勝,或甚或不甚,或渴或不渴。(陰盛寒甚不渴,陽勝熱甚故渴也。平按:或渴上《素問》、《甲乙》有故字。)黃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㾬瘧,今瘧不必應何也?(夏傷於暑,秋必㾬瘧。今瘧之發,不必要在秋時,四時皆發,其故何也?平按:《甲乙》無論言二字。

白話文:

瘧疾是由陰氣和陽氣交替增強所致,時而發作劇烈,時而輕微,有時口渴,有時不渴。(陰氣盛時、寒氣重則不渴;陽氣盛時、熱氣重則口渴。平按:在《素問》和《甲乙經》中有「故」字。)

黃帝說:典籍中記載夏季受暑熱侵襲,秋天必然會患瘧疾。現在瘧疾發作,不一定要在秋天,四季都可以發作,這是為什麼呢?(夏天受暑熱侵襲,秋天必然會患瘧疾。現在瘧疾發作,不一定要在秋天,四時都可能發作,這是什麼原因?平按: 《甲乙經》中沒有「論言」二字。)

㾬瘧《素問》作病瘧,新校正云:「按《生氣通天論》並《陰陽應象大論》俱作痎瘧。」注不必要在秋時,要字袁刻作應,亦通。)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者也。(或夏傷於暑,或冬傷於寒,以為瘧者,至其發時,皆應四時,但病形異也。)其俱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缶公風,以夏病者多汗。

白話文:

瘧疾,在《素問》中記載為「病瘧」。根據新校正版本,《生氣通天論》和《陰陽應象大論》中都記載為「痎瘧」。

岐伯說:瘧疾應對應四季的變化。那些表現出不同症狀的瘧疾,是違反四季規律造成的。(比如夏天受暑熱所傷,冬天受寒氣所傷,出現瘧疾的症狀,儘管發病時間不同,但都與四季的變化相應,只是症狀表現不同。)

那些在秋季發病的,寒邪較重;在冬季發病的,寒邪較輕;在春季發病的,多有風邪;在夏季發病的,多有出汗。

(⿰缶公,於路反,畏⿰缶公也。言同傷寒暑,俱以四時為瘧也。秋三月時,陰氣得勝,故熱少寒甚也。冬三月時,陽生陰衰,故熱多寒少也。春三月時風甚,故惡風也。夏三月時溫熱甚,故多汗也。平按:《素問》、《甲乙》無俱字,⿰缶公均作惡。)黃帝曰:夫溫瘧與寒瘧各安舍?舍何臟?(問寒溫二瘧所居之臟也。

白話文:

古時候有人遇到傳說中的惡鬼「疫鬼」,就生了病,怕得也是「疫鬼」。有的人說,瘧疾和感冒都是因為季節變化引起的。秋季三個月,陰氣旺盛,所以發熱少,發冷多。冬季三個月,陽氣生長,陰氣衰弱,所以發熱多,發冷少。春季三個月風大,所以怕風。夏季三個月炎熱,所以出汗多。

黃帝問:溫瘧和寒瘧各住在什麼地方?寄居在什麼臟器裏?

平按:《素問》夫下有病字,各安舍舍何臟作而皆安舍舍於何臟,《甲乙》作其在何臟。)岐伯曰:溫瘧者,得之冬中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平按:寒下《甲乙》、巢氏重寒字。)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得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脈內銷澤,(平按:邪氣不得出《甲乙》作不能出,《素問》作不能自出。脈肉銷澤《素問》、《甲乙》作肌肉消,巢氏作脈肉消釋。

白話文:


《素問》中記載,[下有病]這句話的意思是,各種病症的出現,會歸屬於哪個臟腑,各個臟腑會如何安置這些病症。

岐伯說:溫瘧的病症,是冬天受風寒,導致寒氣藏匿在骨髓之中。到了春天,陽氣旺盛,邪氣無法排出。遇到酷暑,腦髓被灼傷,肌肉消瘦,脈絡內液耗竭。

)腠理發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偕出,(平按:因《素問》、《甲乙》作或,偕作皆。)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如是則陰虛而陽盛,則病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白話文:

(當)身體毛孔鬆弛、發汗時,由於有所用力,邪氣便會隨著汗水一同排出。(平按:《素問》、《甲乙經》中「因」字作「或」字、「偕」字作「皆」字。)此種疾病潛藏在腎臟,它的病氣首先從內向外發出,這樣便會導致陰虛而陽盛,繼而產生疾病。如果病勢衰退,邪氣又會反過來進入體內,邪氣一旦進入體內,便會造成陽虛,陽虛就會導致寒冷,所以此病一開始會發熱,後來會轉為怕冷,因此稱之為「溫瘧」。

(此言溫瘧所舍之臟,謂冬三月時,因腠理開,得大寒氣深入,至於骨髓,藏於腎中,至春陽氣雖發,亦不能出,在內銷於腦髓,銷澤脈肉,發泄腠理,有因用力汗出,其寒氣從內與汗俱出,是則陰虛,陰虛陽乘,內盛為熱,故先熱也;熱極復衰,反入於內,外陽復虛,陽虛陰乘為寒,所以後寒,故曰溫瘧也。平按:則病矣《素問》作陽盛則熱矣,《甲乙》作陽盛則熱衰矣。

白話文:

這句話指的是溫瘧病症所侵犯的臟器。冬三月時,人體毛孔開張,容易受到寒冷空氣的侵入,寒氣深入骨髓,藏在腎臟之中。等到春天陽氣雖然開始生發,但寒氣卻無法排出,留在體內,侵蝕腦髓,損傷脈絡和肌肉,並從毛孔中發泄出來。有些人因為用力出汗,寒氣會隨著汗液從體內排出,這樣就會導致陰虛,陰虛則陽氣亢盛,內部積聚熱氣,所以一開始就會發熱。熱氣極盛後,又會衰退,反入體內,外表的陽氣也虛弱,陽虛則陰氣亢盛,造成寒氣,所以之後又會發寒,這就是溫瘧病的病理。

至於《素問》中記載的「陽盛則熱矣」,《甲乙經》中記載的「陽盛則熱衰矣」,都是指溫瘧病發病機理的描述。

又注陽虛陰乘,別本無陽虛二字。)黃帝曰:癉瘧者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之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氣盛而不衰,則病矣。(癉,熱也。素,先也。人之肺中,先有熱氣,發於內熱,內熱盛而不衰,以成癉瘧之病也。

白話文:

平按:肺之素有熱,《素問》、《甲乙》無之字,巢氏素作系。厥逆上《素問》作厥逆上衝,巢氏作上下。)其氣不反之陰,故但熱不寒,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分肉之間,令人銷鑠脫肉,故命曰癉瘧。黃帝曰:善哉。(為寒氣所發熱氣,不反之陰,故但熱不寒。神引寒氣藏心,而舍分肉之間,故能銷鑠脫肉,令人瘦瘠。

白話文:

平按:肺部平常具有熱氣的說法,《素問》和《甲乙》醫經中都沒有,是巢元方自己補充的。厥逆上衝,《素問》寫作厥逆上衝,巢元方寫作上下。《素問》的「其氣不反之陰」,巢元方作「其氣不反於陰」。

其氣不反歸於陰經,所以只出現熱症而不出現寒症,寒氣內藏於心,而外散於分肉之間,使人消瘦脫肉,因此將這種病症稱為癉瘧。黃帝說:說得好!(寒氣引發的熱氣,不能反歸於陰經,所以只出現熱症而不出現寒症。神明將寒氣引藏於心,而散於分肉之間,所以能夠銷鑠脫肉,使人消瘦。)

然則無寒獨熱,故曰癉瘧也。平按:不反之陰《素問》作不及於陰,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作不反之陰,巢元方作不及之陰。」寒氣,寒字《素問》、《甲乙》不重。銷鑠《素問》作消爍,《甲乙》作消鑠,巢氏同。)

白話文:

但是如果沒有寒氣,只有熱氣,這就是瘧疾。

更正:

《素問》中的「不反之陰」一句,實際上應該是「不及於陰」。

《甲乙經》中省略了「寒氣」中的「寒」字。

《素問》中「銷鑠」一詞寫作「消爍」,《甲乙經》和巢元方的版本寫作「銷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