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五·傷寒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傷寒 (5)

1. 瘧解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第三十五《瘧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五,又見《靈樞》卷十二第七十九《歲露論》,又見《巢氏病源》卷十一《瘧病諸候》,惟編次稍異。

白話文:

根據考證,這篇文章從開頭到結尾的內容,可以在以下醫書中找到:

  • 《素問》卷十第三十五《瘧論》
  • 《甲乙經》卷七第五
  • 《靈樞》卷十二第七十九《歲露論》
  • 《巢氏病源》卷十一《瘧病諸候》

這些醫書中記載的內容大致相同,只是編排順序略有不同。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㾬瘧者,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何也?(㾬者,有云二日一發名㾬瘧,此經但夏傷於暑至秋為病,或云㾬瘧,或但云瘧,不必日髮間日以定㾬也,俱應四時其形有異以為㾬耳。因腠理開發,風入不泄,藏蓄合於四時,而發日之辰又異,其故何也?平按:㾬《素問》巢氏作痎。

白話文:

黃帝詢問岐伯:「瘧疾都是由風造成的,為什麼它發作的時間有規律?」(「瘧」這個字,有人說每隔兩天發作一次的叫「瘧」,但這段經文僅指出夏天受暑氣所傷,到了秋天發病,有時稱為「瘧」,有時只稱「瘧疾」,不一定要限定隔日或間日發作才能稱為「瘧」。無論如何,它都應該隨不同的季節表現出不同的症狀,這又是為什麼呢?)

《素問》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夫瘧疾皆生於風,其以日作以時發何也?與此文異。《太素》同今文。」並自㾬者有云至以為㾬耳,全引楊注,惟注中俱應四時作但應四時。又注㾬者下袁刻脫有云二字。巢氏作「痎瘧者,夏傷於暑也,其病秋則寒甚,冬則寒輕,春則惡風,夏則多汗者,然其蓄作有時。

白話文:

《素問》校正後的版本說:「根據《甲乙經》記載,瘧疾皆由風引起,為何會隨著特定時間發作呢?與此篇文章所述不同。《太素》則與現在這篇文章說法相同。」另外,有自稱巢元方的註解說:「瘧疾是夏天受暑氣所傷,到了秋天會感到非常寒冷,冬天寒冷感較輕,春天怕風,夏天出汗多。但是瘧疾發作時間有其規律。」

」)岐伯曰:瘧之始發,先起於豪毛,伸欠乃作寒慄,寒慄鼓頷,腰脊痛,寒去則外內皆熱,頭如破,渴欲飲。(寒瘧髮狀,凡有七別:一起豪毛謂毛立,二為伸欠,三為寒慄,四腰脊痛,五內外熱,六頭痛甚,七渴飲水。寒瘧之狀,有斯七別也。平按:豪毛《素問》、《甲乙》作毫毛,巢氏作毫末,寒慄二字俱不重。

白話文:

岐伯說:瘧疾發作初期,會先從細微的毛髮開始,接著打哈欠和發冷,冷到下巴顫動、腰脊痠痛,冷的感覺褪去後,身體內外都會發熱,頭很痛,很想喝水。(寒瘧發作的症狀,總共有七種不同的表現:

一、毛髮豎立;

二、打哈欠;

三、發冷顫抖;

四、腰脊痠痛;

五、身體內外發熱;

六、劇烈頭痛;

七、口渴想喝水。

寒瘧的症狀,就是這七種不同的表現。)

平按:在《素問》、《甲乙經》中,都寫成「毫毛」,巢元方則寫作「毫末」。「寒慄」兩個字,均未重複。

《素問》、《甲乙》脊下有俱字。渴欲飲《素問》作渴欲冷飲,《甲乙》作渴欲飲水,巢氏作頭痛而渴欲飲。)黃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請問寒瘧發之所以也。)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明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巨陽虛則腰脊頭項痛,三陽俱虛,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

白話文:

《素問》、《甲乙經》都記載脊椎下方有「俱」字。口渴想喝水(《素問》寫成口渴想喝冷水,《甲乙經》寫成口渴想喝水,巢元方注稱頭痛且口渴想喝水)。黃帝說: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請告訴我。

岐伯說:陰陽氣機上下相爭,虛實交替,這是陰陽相互轉化的結果。陽氣聚集於陰氣中,陰氣就會實,陽明經就會虛。陽明經虛就會寒戰髮抖,巨陽經虛就會腰背頭頸疼痛。三陽經都虛了,陰氣就會勝出。陰氣勝出就會骨頭發冷疼痛,寒氣從內部產生,所以內外都寒冷。

(寒氣藏於腸胃之外,皮膚之內,舍於營氣,至於春時,陰陽交爭,更勝更衰,故虛實相移也。三陽俱並於陰,則三陽皆虛,虛為陰乘,故外寒。陰氣強盛,盛故內寒。內外俱寒,湯火不能溫也。平按:腰脊《素問》、巢氏作腰背。)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欲飲。

白話文:

  • 寒氣滯留在腸胃之外和皮膚之內,並作用於營氣上。

  • 到了春天,陰陽交替,寒氣時強時弱,因此虛實會相互轉化。

  • 三陽(太陽、陽明、少陽)被陰氣壓制,因此三陽就會虛弱,虛弱就會導致外寒。

  • 陰氣強盛,就會導致內寒。

  • 內外都受寒,即使用熱湯火也無法溫暖。

  • 如果陽氣強盛,則外熱;如果陰氣虛弱,則內熱;如果內外都熱,則會喘息和口渴想喝水。

(陰極則陽盛,陽盛則外熱。陰極則陰虛,陰虛則陽乘,故內熱。外內俱熱,甚於慄炭,冰水不能涼,故渴而欲飲也。平按:欲飲《素問》、《甲乙》作故欲冷飲。)此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此言其日作所由也。皮膚之內,腸胃之外,脈中營氣,是邪之舍也。

白話文:

在身體陰氣極度虛弱時,反而會導致陽氣旺盛,外在表現為發熱。陰氣極度虛弱則陰液不足,陰虛就會導致陽氣過盛,表現為內熱。裡外都同時發熱,比炭火還要灼熱,喝冰水也無法消退,所以會感到口渴想要喝水。

這是因為在夏天過度受到暑熱的影響,讓熱氣旺盛,積存在皮膚與腸胃之間,而這個地方是營氣聚集的地方。

平按:此得之《素問》、《甲乙》作此皆得之。)此令人汗出空疏,(平按:汗出空疏,《素問》無出字,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汗出空疏,《甲乙》、《太素》並同。」)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乃得之以浴,(平按:乃得之以浴,《素問》乃作及,《甲乙》作得浴二字。)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

白話文:

平按:這個論點出自《素問》和《甲乙經》。這些說法都來自於這些典籍。)這會使人出虛汗,(平按:出虛汗,在《素問》中沒有「出」字,新校正本說:「全元起版本原本作汗出空疏,《甲乙經》、《太素經》也相同。」)皮膚毛孔打開,進而接觸到秋氣,汗液碰到風,就會接觸並洗澡,(平按:接觸並洗澡,在《素問》中是「及」,在《甲乙經》中是「得浴」兩個字。)水氣停留在皮膚裡,與衛氣共存。

衛氣者,晝日行陽,此氣得陽而出,得陰而內薄,是以日作。(邪舍營氣之中,令人汗出,開其腠理,因得秋氣,復藏皮膚之內,與衛氣居。衛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氣與衛俱行,以日日而作也。平按:晝日行陽《素問》作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甲乙》同,惟晝下無日字。

白話文:

衛氣,白天在陽氣中運行,這股氣因陽氣而外出,因陰氣而向內收斂,所以白天運作。(邪氣寄居在營氣中,使人出汗,打開肌膚的腠理,於是受到秋氣的影響,便再次藏於皮膚內部,與衛氣共同存在。衛氣白天在陽氣中運行,晚上在陰氣中運行,邪氣與衛氣一同運行,所以每天都發作。按:白天在陽氣中運行,《素問》中是寫作白天在陽氣中運行,晚上在陰氣中運行,《甲乙》也相同,只是「白天」下沒有「在陽氣中」這幾個字。

而出《素問》、《甲乙》作而外出。是以上《素問》、《甲乙》有內外相薄四字。)黃帝曰:其間日而作何也?岐伯曰:其氣之舍瀉,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其邪氣因衛入內,內薄於陰,共陽交爭,不得日日與衛外出之陽,故間日而作也。

白話文:

《素問》和《甲乙經》中寫到過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素問》和《甲乙經》中說有「內外相薄」四個字。黃帝問:為什麼會有間歇性的發作呢?岐伯回答:邪氣會藏在體內,侵蝕陰氣,而陽氣獨自發動,陰邪內伏。陰氣與陽氣爭鬥,陰邪無法外出,所以才會出現間歇性的發作。(邪氣通過衛氣進入體內,侵蝕陰氣,與陽氣交爭,無法每天都與外出巡行的衛氣相爭,所以才會間歇性發作。)

平按:瀉《素問》、《甲乙》作深。注入內下原重內字,袁刻脫。交爭下袁刻有「不得出」三字。)黃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早,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𦛗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開則邪入,邪入則病作,此以日作稍益晏者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椎,二十一日下至骶骨,(因衛氣從風府日下,故作也晏晚也。

白話文:

按照記載,《素問》和《甲乙》中都寫作“深”,注入內下原重內字,袁刻本漏掉了。關於交爭下,袁刻本多了“不得出”三個字。

黃帝問道:很好。為什麼有些病症是在傍晚發作,有些是在清晨發作呢?

岐伯回答:邪氣侵襲風府穴,沿著脊椎往下走,衛氣每天晚上在風府穴會合,第二天早上,下降一個關節,所以病症發作的時間就延遲了。這是因為邪氣先侵襲脊背,每當到達風府穴時,腠理就會張開,張開就容易讓邪氣侵入,邪氣侵入就導致疾病發作,因此疾病發作的時間會逐漸延遲。邪氣從風府穴出來,每天下降一個椎骨,二十一天後下降到骶骨。(由於衛氣從風府穴每天下降,所以病症發作的時間也逐漸延遲。)

骶,丁禮反,尾窮骨也。平按:《素問》、《甲乙》𦛗作膂,一椎均作一節。二十一日《素問》作二十五日。)二十二日入於脊內,注𦛗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日益早。(邪與衛氣下二十一椎,日日作晚,至二十二日,邪與衛氣注於督脈上行,氣上高行,故其作也早。平按:二十二日《素問》作二十六日,注𦛗之脈作注於伏膂之脈。

白話文:

骶骨,發音為「ㄉ一ˇ」,是指人體最後一節尾端的骨頭。

(平按:根據《素問》、《甲乙經》中記載,骶骨也稱為「膂」,每一塊骶椎骨相當於一節。

二十一日(平按:《素問》中記載為二十五日)後,骶骨會進入脊椎骨的內側,貫通督脈。其氣向上運行九天,從欠盆中間(即頭頂部)出來,氣勢日漸高昂,因此發作的時間會越來越早。(邪氣和衛氣向下運行二十一節骶椎,發作時間一天比一天晚,到了二十二日,邪氣和衛氣會進入督脈向上運行,氣勢高昂,所以發作也會更早。)

(平按:二十二日《素問》中記載為二十六日,貫通督脈作貫通伏膂之脈。)

《甲乙》、巢氏伏膂作伏沖。《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甲乙》、《太素》並同。)其內薄於五臟,橫連膜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偕出,故間日乃作。(偕,俱也。膜原,五臟皆有膜原。其邪氣內著五臟之中,橫連五臟膜原之輸,不能與衛氣日夜俱行陰陽,隔日一至,故間日作也。平按:膜原《素問》、《甲乙》作募原,《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募作膜。

白話文:

巢氏說伏膂是伏沖。《素問》新校正說:全元起本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甲乙》、《太素》都一樣。它的內部薄弱,連接五臟的膜原,它的路途遙遠,它的氣息深沉,它的運行緩慢,不能和衛氣一起運行外出,因此隔天才會發作。(偕,就是一起的意思。膜原,五臟都有膜原。)邪氣留在五臟之中,橫向連接五臟膜原的輸道,不能和衛氣日夜運行陰陽,隔一天才會到達一次,所以是隔天發作。平時觀察:膜原,《素問》、《甲乙》都寫成募原,《素問》新校正說:「全元起本募作膜。」

《太素》、巢元方並同,《舉痛論》亦作膜原。」又《甲乙》衛氣作營氣。《素問》偕出作皆出。)黃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入,邪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奈何?(項髮際上風府之空,衛氣之行,日日而至。若下二十一節,復上方會風府,日作則不相當,通之奈何也?平按:注若下二十一節袁刻作若其下一節。)岐伯曰: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也,必開其腠理,氣之所舍,即其府高已。

白話文:

《太素》和巢元方都認為「舉痛」是膜原引起的。」《甲乙經》中提到「衛氣」就是「營氣」。《素問》中「偕出」的意思是「都出現」。黃帝說:先生說衛氣每次都到達風府穴,腠理就會打開,如果腠理打開,邪氣就會進入,那麼邪氣進入後,疾病就會產生。現在衛氣每天下降一節,它到達腠理的時候就不會到風府穴了,這樣每天發病的時間就不對了。(項髮際上風府穴的虛空處,是衛氣運行的地方,每天都會到達。如果下降二十一節,再回到風府穴,這樣每天發病的時間就不對了,該如何調整呢?平按:注釋中「若其下一節」疑為「若下二十一節」之誤。)岐伯說:風沒有固定的所在,衛氣運行的地方也會變化,只要衛氣打開腠理,衛氣停留在什麼地方,那個地方就是它的所在。

黃帝曰:善哉。(無常府者,言衛氣發於腠理,邪氣舍之,即高同風府,不必常以項髮際上以為府也。故衛氣發腠理,邪舍之處,其病日作也。平按:《素問》岐伯曰下有「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白話文:

黃帝說:講得好!(無常府,指的是衛氣從皮膚表層發出,邪氣附著其上,就像高高的風府,不一定要固定在後腦髮際線上。所以衛氣從表層發出,邪氣附著的地方,就會每天發作。)

原註:《素問》岐伯曰:「邪氣會聚集在頭部和後頸,沿著脊椎往下而行。因此,虛實不同,邪氣附著的部位不同,就不能把它完全歸於風府。所以,邪氣附著在頭部和後頸的,氣息到達頭部和後頸就會發病;附著在背部的,氣息到達背部就會發病;附著在腰部和脊椎的,氣息到達腰部和脊椎就會發病;附著在手腳的,氣息到達手腳就會發病。衛氣所在的地方,與邪氣相合,就會發病。

」故八十八字。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甲乙》、《太素》自此邪客於頭項至下則病作故八十八字並無。」氣之所舍即其府高已《素問》作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新校正云:《甲乙》、巢元方則其府也作其病作。)

白話文:

所以有八十八字。新的校正版本說:「《全元起本》和《甲乙》、《太素》從這裡說起,邪氣從頭頸到身體下面,就會產生疾病,所以有八十八字。」氣所在的地方就是它的府,高度已經達到。《素問》寫道:「邪氣聚集的地方,就是它的府。」新的校正版本說:「《甲乙》和巢元方說『其府也』,其實是寫錯了,應該是『其病作』。」

黃帝曰: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而瘧得有休者,何也?(因腠理開,風入臟內,至時而發,名之為瘧。然則風之與瘧,異名同類,其瘧日有休時,風府常在未愈,其意何也?平按:有休者《素問》、《甲乙》作有時而休者。)岐伯曰:經留其處,衛氣相順,經絡沉以內薄,故衛留乃作。

白話文:

**黃帝問:**風和瘧疾,性質相似,但風總是持續存在,而瘧疾卻有緩解期,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答: 瘧疾是風邪入侵身體,導致腠理開合失常,風邪進入臟腑後,在特定時間發作,因此稱為瘧疾。風和瘧疾雖然名稱不同,但性質相似。瘧疾有緩解期是因為風邪暫時停留於經絡中,衛氣運行順暢,經絡氣機沉降,風邪無法繼續深入臟腑,所以衛氣滯留,瘧疾才會發作。

(經絡停留之處,衛氣過之,經脈與衛氣相順,故經脈內薄停處,衛氣亦留,衛氣與風留處發動為瘧,所以其風常在,瘧有休作也。)

白話文:

在經絡停留的地方,衛氣會經過,經脈和衛氣是相互順應的。因此,經脈的內部與停留的地方緊鄰,衛氣也會停留。衛氣與風在停留的地方發動就會形成瘧疾,所以風氣經常存在,而瘧疾只會間歇性發作。

平按:經留其處《素問》作風氣留其處,《甲乙》作風氣常留其處。衛氣相順《素問》、《甲乙》作「故常在瘧氣隨」六字。沉以內薄《甲乙》作次而內傳。故衛留乃作《素問》、《甲乙》作故衛氣應乃作。袁刻留作氣。

白話文:

平注:經文中「留其處」,《素問》寫作「風氣留其處」,《甲乙》寫作「風氣常留其處」。「衛氣相順」,《素問》、《甲乙》寫作「故常在」(緊跟在「隨」字之後)。「沉以內薄」,《甲乙》寫作「次而內傳」。「故衛留乃作」,《素問》、《甲乙》寫作「故衛氣應乃作」。袁刻本將「留」字錯寫成「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