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五·傷寒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傷寒 (4)

1. 五臟痿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四《痿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四。又自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至足痿不用,見本書卷十第二《帶脈》篇。

白話文:

備註:本文從文章開頭到結尾,見於《素問》卷十二第四十四《痿論》篇,又見於《甲乙經》卷十第四。而從「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到「足痿不用」,見於本書卷十第二《帶脈》篇。

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痿者,屈弱也。以五臟熱,遂使皮膚、脈、筋、肉、骨,緩痿屈弱不用,故名為痿。然五臟之熱,使人有痿何如也。)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脂肉,腎主身之骨髓。(欲明五臟之痿,先言五臟所主也。膜者,人之皮下肉上膜,肉之筋也。

白話文:

問:中醫理論中,五臟會讓人身體痿弱,這是什麼原因?

(痿弱的意思是身體彎曲虛弱。由於五臟熱,導致皮膚、脈絡、筋膜、肌肉、骨頭都變得鬆弛虛弱,無法正常使用,所以稱為痿弱。但是五臟的熱怎麼會導致人體痿弱呢?)

答:肺主宰人體的皮膚和毛髮;心主宰人體的血液和脈絡;肝主宰人體的筋膜;脾主宰人體的脂肪和肌肉;腎主宰人體的骨髓。

(想要了解五臟的痿弱,首先要說明五臟主宰的部位。筋膜是人體皮膚底下、肌肉上方的膜,是肌肉的筋絡。)

平按:《素問》、《甲乙》脂肉作肌肉。注欲明袁刻作欲知。)故肺氣熱葉焦,則皮毛膚弱急薄著,則生痿闢。(肺熱即令肺葉焦乾,外令皮毛及膚弱急相著,生於手足痿闢不用也。平按:《素問》肺下無氣字。膚《素問》、《甲乙》作虛。《甲乙》焦下復有焦字,著下復有著字,闢作躄,下同。

白話文:

平按:《素問》和《甲乙經》中都把脂肉寫作肌肉。(注:這裡想表明袁刻作「知」,)所以肺氣過熱,肺葉焦乾,導致皮毛和皮膚虛弱急促地黏著,就會產生痿縮痺病。(肺熱會導致肺葉焦枯乾涸,外面會導致皮毛和皮膚虛弱急促地黏在一起,發生在手腳上就會造成痿縮痺症,無法使用。)平按:《素問》中「肺下」沒有「氣」字。膚在《素問》和《甲乙經》中寫作「虛」。《甲乙經》中「焦」字下還有「焦」字,「著」字下還有「著」字,「闢」寫作「躄」,下文同。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瘲而不任地。(心主血脈,心藏氣熱,令下血脈厥逆而上。下脈血氣上行則下脈虛,故生脈痿,樞折腳脛瘲緩不能履地。平按:《素問》瘲作縱。《甲乙》挈作瘈,瘲作腫。)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膜乾則急而攣,發為筋痿。

白話文:

如果心臟氣血過熱,下肢血脈就逆流向上,導致下肢血脈虛弱。血脈虛弱,就會發展成脈痿,也就是關節肌肉失用,導致膝蓋和脛骨萎縮,無法承重。

如果肝臟氣血過熱,就會導致膽汁外泄,嘴巴發苦,筋膜乾澀。筋膜乾澀會導致肌肉緊繃痙攣,進而引發筋痿,也就是肌肉萎縮無力。

(攣者筋寒急。有熱膜筋干為攣,如筋得火,捲縮為攣,伸為瘲,故為筋痿也。平按:《甲乙》膽下有熱字,《素問》、《甲乙》筋膜乾三字重,急上有筋字。)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脾胃相依,故脾熱則胃乾燥,故肉不仁,發為肉痿也。)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白話文:

筋寒會導致筋脈緊縮不暢。當有熱邪灼傷筋脈使其乾燥發硬,就像筋脈被火灼燒一樣,會收縮變硬(叫作「筋孿」),伸展時會疼痛(叫作「筋瘲」),因此稱為「筋孿」。

當熱氣過盛,胃會乾燥變硬(叫作「胃瘲」),肌肉也會失去知覺(叫作「肌肉不仁」),並出現肉腫(叫作「肉瘲」)。

當熱氣過盛,腰部就會僵硬無法抬起(叫作「腰瘲」),骨骼會枯萎消瘦(叫作「骨瘲」),並出現骨刺(叫作「骨瘲」)。

(腎在腰中,所以腎氣熱,腰脊不舉,骨幹,熱煎髓減,故發為骨痿也。)問曰:何以得之?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有所失亡,所求不得,發則肺喝,喝則肺熱葉焦,故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闢,此之謂也。(肺在五臟之上,是心之蓋,主氣,故為臟之長也。

白話文:

腎臟位於腰部,因此腎氣過熱,導致腰部和脊椎無法伸直,骨頭乾涸,骨髓減少,從而導致骨痿。

有人問:為什麼會得骨痿呢?

回答說:肺臟是五臟之長,是心臟的保護傘。當人受到損失或求而不得時,就會引起肺部呼出,呼出就會使肺部過熱,導致肺葉焦灼。因此,五臟由於肺熱導致肺葉焦灼,才會導致痿痺。

是以心有亡失,求之不得,即傷於肺,肺傷則出氣有聲動肺葉焦,五臟因肺葉焦熱,遂發為痿闢也。平按:《甲乙》失亡作亡失。袁刻亡誤作已。喝《素問》、《甲乙》作鳴。故下《素問》有曰字。《甲乙》無「故五臟因肺熱葉焦,此之謂也」十二字。又注肺在袁刻誤作肺上。

白話文:

因此,當心神有所喪失,想要找回卻找不到,就會傷到肺,肺受傷就會呼吸時發出聲音,肺部乾燥灼熱。五臟因為肺部灼熱,最終會導致痿痺。根據《甲乙經》,「亡失」應作「亡失」,袁刻本將「亡」誤作「已」。「喝」應作「鳴」,《素問》和《甲乙經》都是這樣寫的,所以下面《素問》裡有「曰」字,而《甲乙經》沒有「故五臟因肺熱葉焦,此之謂也」十二字。「肺在」應作「肺上」,袁刻本有誤。

)悲哀太甚,胞絡絕,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脈痹,傳為脈痿。(胞絡者,心上胞絡之脈。心悲哀太甚,則令心上胞絡脈絕,手少陽氣內動有傷,心下崩損,血循手少陽脈下,尿血,致令脈虛為脈痹,傳為脈痿。平按:《素問》、《甲乙》胞絡絕三字重,脈痹均作肌痹。

白話文:

過度悲傷會導致胞脈阻塞。胞脈阻塞後,陽氣在體內運行受阻,進而導致心下部位潰瘍,出現頻繁的尿血。因此,《本病》中記載:大經絡虛空,會導致脈絡痹阻,進一步發展為肌肉萎縮。

(注:胞絡指的是心上胞脈。過度悲傷會導致心上胞脈阻塞,手少陽經的氣血運行受阻,心下部位潰瘍破損。血液沿著手少陽經下流,導致尿血,最終造成脈絡虛弱,出現脈絡痹阻和肌肉萎縮。

在《素問》、《甲乙經》中,“胞絡絕”重複出現,“脈痹”均寫作“肌痹”。)

《素問》新校正云:「楊上善云:胞絡者,心上胞絡之脈。詳經注中胞字俱當作包,全本胞作肌。」)思想無窮,所願不得者,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施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使內。(思想所愛之色,不知窮已,無涯之心,不遂所願,淫外心深,入房太甚,遂令陰器施縱也。陰為諸筋之宗,故宗筋傷則為筋痿,婦人發為白淫。

白話文:

在經書中,已經說過的經文,引來作為證據。使內,也指進入房間。根據《素問》、《甲乙經》記載:施作弛,生於使內,表示放鬆手腳,發病於肝臟的使內(部位)。(漸,漬也。濕氣停滯在身體裡,肌肉沾漬濕氣,導致肌肉麻痺、失去知覺,進而使肉組織萎縮,所以後面的經書說:肉痿是由於在潮濕的地方導致的。(漸:浸漬的意思。濕氣停留的地方持續浸漬,導致肌肉麻痺而失去知覺,於是肉組織都萎縮了,這就是肉痿。

經曰者,已說之經,引之為證也。使內者,亦入房。平按:《素問》、《甲乙》施作弛,生於使內作生於肝使內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漸,漬也。濕處停居相漬,致肌肉痹而不仁,遂使肉皆痿瘲也,名曰肉痿也。

平按:《甲乙》相濕作傷濕。)有所遠行勞倦,而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明氣內代,則熱合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者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生於大熱也。(勞倦逢於大熱,渴則陽明內代者,陽明主谷,其氣熱盛,復有外熱來加,陽明之脈內即代絕,內外熱盛,下合水腎,水不勝火,故骨枯髓竭。骨枯髓竭,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

白話文:

按註解:甲陽和乙水相濕後會形成傷濕的情況。如果在長途跋涉中勞累,又遇上酷熱而口渴,口渴時肺和大腸的陽氣就會進入體內,導致體內的熱氣與腎臟相合。腎臟是水臟,現在水氣無法勝過火氣,就會骨頭乾枯、骨髓空虛,因此雙腳無法支撐身體,就會導致骨頭萎軟無力。所以《下經》提到,骨頭萎軟無力的病症是從酷熱中產生的。(勞累遇到酷熱,口渴後肺和大腸的陽氣就會進入體內,因為陽明經掌管食物,它的氣息屬熱,再加上外來的熱氣,肺和大腸經內的脈氣就會內潰,內外熱氣旺盛,與主水的腎臟相合,水氣無法勝過火氣,所以骨頭乾枯、骨髓枯竭。骨頭乾枯、骨髓枯竭,因此雙腳無法支撐身體,就會導致骨頭萎軟無力。)

平按:《素問》、《甲乙》內代作內伐。《素問》合於腎作舍於腎。《甲乙》髓虛作髓空,發為骨痿作熱發為骨痿。)問曰:何以別之?(五臟痿有外內,何候知其別異也。)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白是肺色。毛,肺之所主也。)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赤是心色。

白話文:

通常來說,《素問》和《甲乙經》都用「內」字表示身體的內部損傷。《素問》認為,腎臟虛弱會導致腎臟藏精的功能失常。《甲乙經》認為,骨髓虛空會導致骨質疏鬆,進而發熱導致骨痿。

問題:如何區分外在和內在的痿症?(五臟虛弱可分為外在和內在,如何通過觀察症狀來區分它們的不同?)

回答:肺虛熱的症狀是:面色蒼白,毛髮衰敗。(蒼白色是肺臟的顏色,毛髮受肺臟所主。)心虛熱的症狀是:面色潮紅,絡脈脹溢。(紅色是心臟的顏色,絡脈是心臟所主。)

絡脈,心之所主也。絡脈脹見為溢也。平按:《甲乙》赤作青。)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蒼,青也。青為肝色。爪,肝所主也。)脾熱,色黃而肉濡動;(黃為脾色。肉,脾所主也。平按:《素問》、《甲乙》濡作蠕。)腎熱者,色黑而齒熇。(熇當為槁,色黑齒枯槁也。

白話文:

絡脈是心臟所支配的。絡脈脹大顯露在外,稱為「溢」。

肝熱的人,臉色青白,指甲乾枯。(青色屬肝。指甲屬肝管轄。)

脾熱的人,臉色發黃,肌肉鬆軟蠕動。(黃色屬脾。肌肉屬脾管轄。)

腎熱的人,臉色發黑,牙齒乾枯。

黑為腎色。齒,腎所主也。故毛敗、脈溢、爪枯、肉濡動、齒槁者,即知五臟熱痿也。平按:熇《素問》、《甲乙》作槁。)問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主潤宗筋。宗筋者,束骨肉而利機關。衝脈者,經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筋陰,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陽明胃脈,胃主水穀,流出血氣,以資五臟六腑,如海之資,故陽明稱海。

白話文:

黑色是腎臟的顏色。牙齒是由腎臟掌管的。所以如果毛髮衰退、脈搏充盛、指甲乾枯、肌肉潮濕鬆軟、牙齒乾枯脫落,就知道是五臟內熱導致的痿症。

問題: 如果你說的是對的,那麼書中為什麼說治療痿症只用陽明經呢?

回答: 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海洋,負責滋潤宗筋。宗筋就是把骨骼和肌肉捆紮在一起,並使關節靈活運動的組織。衝脈是經絡的海洋,負責灌溉身體各處,與陽明經連接於筋陰,匯聚所有宗筋,貫通於氣街,由陽明經統轄。它們都隸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連。所以陽明經虛弱,宗筋就會鬆弛,帶脈就不會約束,導致下肢痿弱無法活動。

(陽明胃脈,胃主食水,將食物轉化為氣血,供養五臟六腑,就像海洋的供給作用一樣,所以陽明經被稱為海洋。)

從於臟腑流出,行二十八脈,皆歸衝脈,故稱衝脈為經脈之海。是為衝脈,以陽明水穀之氣,與帶脈督脈相會,潤於宗筋,所以宗筋能管束肉骨而利機關。宗筋者,足太陰、少陰、厥陰三陰筋,及足陽明筋,皆聚陰器,故曰宗筋,故陽明為長。若陽明水穀氣虛者,則帶脈不能控引於足,故足痿不用也。

白話文:

從臟腑流出的氣血,經過二十八條脈絡,最終都匯集到衝脈。因此稱衝脈為經脈的海洋。衝脈與陽明脈的水穀精氣會合,再與帶脈、督脈相交,滋潤宗筋。宗筋能約束肌肉、關節,使它們靈活運作。宗筋包括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筋脈,它們都聚集在陰器附近,所以稱之為宗筋,其中以陽明脈最為重要。如果陽明脈的水穀精氣虛弱,帶脈就無法控制雙腳,導致雙腳麻痺無法使用。

平按:《素問》、《甲乙》束骨肉,無肉字;經之海作經脈之海,本書《帶脈》篇同;筋陰作「宗筋陰陽」四字。氣街《甲乙》作氣衝。)黃帝曰:治之奈何?答曰:各補其滎而通其輸,調其虛實,和其逆順,則宗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日,則病已矣。黃帝曰:善。(五臟熱痿,皆是陰虛,故補五臟陰經之滎。

白話文:

根據《素問》和《甲乙經》的記載,這裡指的「束骨肉」不包括「肉」這個字;「經之海」指經脈之海,與本書《帶脈》篇的說法相同;「筋陰」應為「宗筋陰陽」這四個字;「氣街」在《甲乙經》中寫作「氣衝」。

黃帝問:如何治療呢?

答:治療時需要補充五臟所屬經脈的滎穴,疏通經脈的輸穴,調整身體的虛實狀態,調和氣血的逆順流向,這樣宗筋、經脈、骨頭和肌肉就能在合適的時間吸收陽氣,疾病也就消失了。

黃帝說:好。

(出現五臟熱痿的情況,都是因為陰虛,所以需要補充五臟陰經的滎穴。)

陰滎,水也。陰輸是木,少陽也。故熱痿通其輸也。各以其時者,各以其時受病之日調之皆愈也。平按:輸《素問》、《甲乙》作俞,筋脈上無則宗二字,受日作受月,王冰注云:「時受月,謂受氣時月,如肝王甲乙,心王丙丁之類,皆王氣法。」不若此注之明顯。)

白話文:

陰滎屬水,陰輸屬木,是少陽。因此,熱痿要通其陰輸。每種病症都有其發病時間,只要在相應的時間治療,就能痊癒。

古籍中「輸」字有時寫作「俞」,「筋脈上無則宗二字」的意思是經脈上沒有「則宗」兩個字。 「受日」有時寫作「受月」,王冰註解說:「時受月,謂受氣時月,如肝王甲乙,心王丙丁之類,皆王氣法。」但這種解釋不如現在的注釋清晰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