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五·傷寒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傷寒 (3)

1. 五臟熱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九第三十二《刺熱》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

白話文:

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都可以在《素問》卷九第三十二篇《刺熱篇》中找到,也可以在《甲乙經》卷七第一篇中找到。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痛,手足躁,不安臥,(肝脈足厥陰環陰器,故熱小便黃也。上行挾胃,故身熱多臥臥不安也。肝動,語言也,故熱爭狂言及驚也。其脈屬肝絡膽,故脅痛也。肝脈出足上,連手厥陰,今熱,故手足躁也。平按:脅痛《素問》作脅滿痛,《甲乙》作胸中脅滿痛,安上均有得字。

白話文:

患有肝熱病的人,小便一開始就發黃,腹部疼痛,喜歡躺著,身體發熱,發燒厲害時會胡言亂語和驚嚇,肋骨疼痛,手腳煩躁不安,無法安穩地睡覺。(《素問》中記載,肝經從腳部到頭部運行,環繞著陰器,所以肝熱時小便也會發黃。向上運行時挾帶著胃氣,所以身體發熱,喜歡躺著,且躺不安穩。肝臟主導言語,所以發燒厲害時會胡言亂語和驚嚇。肝經與膽經相連,所以肋骨會疼痛。肝經從腳底向上運行,連接著手部少陰經,現在發燒,所以手腳也會煩躁不安。)

)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金以剋木,故庚辛甚也。甲乙木王,故大汗也。餘四仿此。加氣逆者,則庚辛死也。平按:注王袁刻作旺,加作如。)刺足厥陰少陽,其頭痛員員,脈引沖頭。(足厥陰、足少陽表裡行臟腑之氣,故刺之也。厥陰上額與督脈會於巔,故頭痛員員脈引沖頭。

白話文:

庚金很強盛,甲乙木會大量出汗,如果氣息倒流,庚辛金就會死亡。(金剋木,所以庚辛會增強。甲乙為木王,所以會大量出汗。其他四種元素也類似。如果加上氣息倒流,庚辛就會死亡。平按:註解王袁刻本中「旺」寫成「甚」,「加」寫成「如」。)針刺足厥陰經和足少陽經,頭痛脹滿,脈絡衝到頭頂。(足厥陰經、足少陽經表裡運行臟腑之氣,所以要針刺它。厥陰經上行到額頭與督脈在頭頂匯合,所以頭痛脹滿,脈絡衝到頭頂。

員,都耕反,頭切痛也。平按:《素問》、《甲乙》頭上有逆則二字。)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俯喜嘔,頭痛面赤無汗,(心主喜樂,熱病將發,故不樂數日乃熱。手少陰脈起心中,挾咽系目系,手太陽至目內外眥,故熱甚心痛煩悗喜嘔頭痛面赤無汗也。

白話文:

員:一種頭疼,表現為疼痛的部位固定不移,彷彿耕地時牛車的車轍般。

平按:根據《素問》和《甲乙經》的記載,頭上疼痛是因為氣血逆流。

心熱病:熱病的一種,前期表現為心情不佳,幾天後出現發熱。發熱嚴重時會突然出現心痛,煩躁不安,喜歡嘔吐,頭疼,臉紅,不流汗。

(注:心主喜樂,熱病將發時,會導致心情不佳,幾日後出現發熱。手少陰心經起於心臟,經過咽喉和眼睛,手太陽小腸經到眼睛的內外眼角,因此熱病嚴重時會出現心痛、煩躁、喜歡嘔吐、頭疼、臉紅、不流汗等症狀。)

平按:《甲乙》無卒痛二字。悗喜《素問》、《甲乙》作悶善。注內外眥,袁刻脫外字。按手太陽脈支者,上頰至目銳眥,別者抵鼻至目內眥,故云內外眥也。)至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手少陰太陽,此心臟腑表裡脈也。)脾熱病者,先頭重顏痛,心煩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用,腹滿泄,兩頷痛,〔脾腑之陽明脈,循髮際至額顱,故頭重顏痛(一曰頰,足陽明亦循頰也)及兩頷痛。足太陰脈注心中,故心煩也。

白話文:

以前有人考證:《甲乙經》中沒有「卒痛」二字。

(袁刻本中)《素問》、《甲乙經》中的「悗喜」作「悶善」。

注釋中提到「內外眥」,袁刻本中漏掉了「外」字。

考證手太陽經的支脈:一支從面頰直達眼睛的尖角(外眥),另一支分支抵達鼻子,再到眼睛的內角(內眥),因此稱為「內外眥」。

到了壬癸日,病情就會嚴重。丙丁日,患者會大汗淋漓,如果氣息逆亂,壬癸日就會死亡。可以針刺手少陰太陽經。(手少陰太陽經是心臟的表裡經脈。)

脾熱病患者,初期會出現頭重、面部疼痛、心煩想吐、發熱的症狀。隨著熱度加劇,會腰部疼痛無力、腹瀉,以及兩側下巴疼痛。(脾腑的陽明經脈,從髮際循行到額頭和顱骨,因此會出現頭重、面部疼痛以及兩側下巴疼痛。足太陰經脈連通心臟,因此會出現心煩。)

足陽明下循喉嚨下膈屬胃絡脾主肌,故欲嘔身熱腹滿泄也。足陽明之正,入腹裡屬胃,故腰痛不用也。平按:顏痛心煩《素問》作頰痛煩心顏青,新校正云:「《甲乙》、《太素》云:脾熱病者,先頭重顏痛。無顏青二字。」與此同。不用《素問》、《甲乙》作「不可用俯仰」五字。

白話文:

足陽明經絡從喉嚨往下經過膈肌,屬於胃,連接脾臟,主司肌肉,因此會出現嘔吐、身體發熱、腹脹、腹瀉等症狀。足陽明經絡正支進入腹中,歸屬於胃,所以不會出現腰痛。

旁註:顏面疼痛心煩,在《素問》中記載為頰部疼痛煩心,面部泛青。新校正版中指出《甲乙經》和《太素》中記載:脾熱疾病患者,會先出現頭重、顏面疼痛。這裡沒有提到「面部泛青」這兩個字。另外,「不用」在《素問》和《甲乙經》中記載為「不可用俯仰」五個字。

〕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平按:太陰袁刻誤作太陽。)肺熱病者,先淅然起毛惡風,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痹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甚,汗出而寒,(肺主毛腠,內熱,淅然起毛惡風也。肺熱上熏,故舌上黃也。肺主行氣於身,故身熱也。

白話文:

甲乙很嚴重,戊己大出汗,氣往上衝就會死去,要針刺足太陰陽明穴。(注:平按:太陰應該是袁刻錯寫成太陽。)肺部發熱的病人,先是寒毛直豎、畏寒,舌頭發黃,身體發熱,熱症嚴重則會喘咳,痠痛擴散到胸、背,無法深深吸氣,頭痛不嚴重,出汗卻感到寒冷。(肺主導體表汗毛,內熱所以會寒毛直豎、畏寒。肺熱往上燻,所以舌頭發黃。肺主導全身氣血運行,所以身體發熱。)

肺以主咳,在於胸中,故熱爭喘咳,痹走胸膺,此為熱痹,痛行胸中,不得太息也。肺熱沖頭,以肺脈不至,故頭痛不甚也。有本為堪,言氣衝甚,故頭痛甚也。冷汗雖出,無發熱也。平按:淅然起毛《素問》作淅然厥起毫毛,《甲乙》作悽悽然厥起皮毛。惡風《素問》、《甲乙》作惡風寒,痹均作痛。

白話文:

肺臟的主要功能是負責咳嗽,位於胸腔內。因此,當肺部出現熱邪,就會引起喘咳,熱邪沿著經絡蔓延到胸部,這就是熱痹。熱痹會導致胸痛,呼吸困難,無法順暢地呼吸。

肺熱上衝到頭部,因為肺經氣血不足,所以頭疼的程度並不嚴重。如果肺氣衝擊頭部非常強烈,就會導致劇烈頭痛。雖然患者會出冷汗,但不會發燒。

古籍《素問》中記載:患者皮膚起雞皮疙瘩,《甲乙經》中記載:患者皮膚出現寒毛豎立的現象。古籍中提到:患者怕風寒,痹症則表現為疼痛。

不甚《素問》作不堪。)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其血如大豆,立已。(肺熱之病,取肺大腸表裡輸穴。出血如豆,言其少也。恐泄氣虛,故不多也。)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食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痠,足下熱,不欲言,其項痛員員淡淡,(腎足少陰脈上腨內,出膕內廉,貫脊屬腎絡膀胱,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故熱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也。

白話文:

《素問》中記載的症狀並不嚴重。丙丁日症狀嚴重,庚辛日會出現大汗,氣逆會導致丙丁日症狀加重,針灸手太陰和陽明就能治療,出血量如大豆,治療後立馬見效。(肺熱症,取肺大腸的表裡輸穴。出血量如大豆,說明比較少。擔心泄氣虛弱,所以不多出血。)腎熱症,首先出現腰痛和腰部痠痛,口渴且多飲水,身體發熱,熱盛時頸項疼痛和僵硬,腰部怕冷且痠痛,雙腳發熱,不願意說話,頸項疼痛範圍較廣且疼痛較輕。(腎足少陰脈上行於腰部內側,經過腰部內廉,貫通脊柱,與腎和膀胱相連,向上貫通肝臟、橫膈,進入肺部,沿喉嚨,夾住舌根,所以熱症會先出現腰痛、腰部痠痛和口渴多飲。)

足太陽脈別項,本支行背,合有四道,以下合膕貫腨,至足小趾外側,故身熱項強痛而足胻寒且痠也。足少陰起於足心,故足下熱也。從肺出絡心,故熱不欲言也。淡,徒濫反,動也,謂不安動也。平按:其項痛《素問》、《甲乙》作其逆則項痛。《素問》淡下有然字。《甲乙》無淡淡二字。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支脈,主要循行於背部,總共有四條分支。在小腿處匯合於膕窩,通過小腿後側,到達足小趾的外側。因此,當身體發熱、頸部僵硬疼痛時,足部的外側就會感到寒冷和痠痛。足少陰經起於足心,所以足心會發熱。足少陰經從肺臟發出,與心臟相連,所以發熱時會不想說話。注釋:動:指身體不安分地動。平按:他項疼痛,《素問》和《甲乙經》中記載為「如果逆行就會造成項疼痛」。《素問》中「淡」字的下面有一個「然」字。《甲乙經》中沒有「淡淡」這兩個字。

)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平按:《素問》太陽下有「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十一字,與下重複,新校正云宜刪去。)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平按:《甲乙》顏下有頷字。)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其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次言熱病色候也。

白話文:

戊土己土過於旺盛,壬水癸水大汗淋漓,若氣息逆亂,戊己就會死亡,應針刺足少陰太陽經。

肝熱病的人左臉頰會先變紅,心熱病的人面部會先變紅,脾熱病的人鼻子會先變紅,肺熱病的人右臉頰會先變紅,腎熱病的人下巴會先變紅。雖然疾病還未發作,但只要看到這些變紅的跡象,就可以針刺治療,這種方法稱為「治未病」。

五臟部中赤色見者,即五臟熱病之徵,熱病已有,未成未發,斯乃名為未病之病,宜急取之。平按:注熱病之徵,袁刻徵作微。)熱病從部所起者,至其期而已;(部所者,色部所也。假令赤色從肝部起,刺之順者,相傳還至肝部本位,病已也。平按:《素問》、《甲乙》期上無其字。

白話文:

五臟所在部位呈現赤色,就是五臟熱病的徵兆。熱病已經產生,但尚未完全形成或發作,這稱為未病之病,應該立刻採取措施。

平時注意:註解中說熱病的徵兆,袁刻本將「微」錯寫成「徵」。

熱病從某個部位開始發作,到一定時間就會結束。(部位指的是顏色的部位。例如,赤色從肝臟部位開始,針刺順著部位的方向,傳導到肝臟的本位,疾病就會痊癒。)

平時注意:在《素問》、《甲乙經》中,「期」字上方沒有「至」字。

袁刻部下有中字,注從肝部起,脫部字。)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刺之不順其氣,傳之三周而已。若刺之更反,死矣。)諸當汗出者,至病所勝日,汗大出。(病之勝者,第七日,是病所勝也。又如肝病至甲乙日,是病之勝日也。平按:病《素問》作其。)諸治熱病,已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寒多,身寒而止。

白話文:

袁刻部下有中字,意思是說從肝部開始扎針,卻省略了「部」字。如果針灸時反方向扎針,最多只能持續三周;如果再次逆著針灸方向,就會導致死亡。如果病人應該出汗,則在病勢最盛的那天就會大量出汗。例如,肝病在甲乙日達到病勢最盛,就是病勢最盛的日期。治療熱病時,已經喝了冰水,就必須進行針灸,還要穿上暖和的衣服,待在寒冷的環境中,讓身體變冷才能停止。

(諸病熱病,以寒療之,凡有四別:一,飲寒水使其內寒;二,刺於穴令其脈寒;三,以寒衣使其外寒;四,以寒居令其體寒。以四寒之,令身內外皆寒,故熱病止也。平按:已《素問》作以,《甲乙》作先。居寒多《素問》、《甲乙》作居止寒處。)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手太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白話文:

對於所有發熱的疾病,可以用寒的方法治療,大致上可以分成四種情況:

  1. 喝了冰冷的水,導致內部寒冷。

  2. 針灸穴位,讓脈絡變得寒冷。

  3. 穿著寒涼的衣服,導致外部寒冷。

  4. 住在寒冷的地方,讓身體變得寒冷。

以上四種寒法,讓身體內外都變成寒冷的狀態,因此發熱的疾病就會停止。

注釋:

  • 《素問》作「以」,《甲乙》作「先」。
  • 《素問》、《甲乙》作「居止寒處」。

疾病說明:

發熱疾病主要是指胸脅疼痛、手足浮躁的症狀。如果病情嚴重,可以用針刺足少陽膽經和手太陰肺經的穴位,治療效果可以達到五十九針的效果。

(足少陽脈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過季脅下外輔骨之前下抵絕骨循足跗下至趾間;手太陰上屬肺,從肺出腋下,故胸脅痛手足躁,刺此二脈也。平按:痛下《甲乙》有滿字。手太陰《素問》、《甲乙》作補足太陰,王注云:「補足太陰之脈,當於井滎取之。」新校正云:「足太陰全元起本及《太素》作手太陰。

白話文:

足少陽脈

從頸部經合谷穴,沿著胸部貫穿膈肌,連接肝臟和膽囊,繞過肋骨,通過季脅穴,沿著大腿骨外側,一直延伸到腳趾之間。

手太陰肺經

起於肺部,經腋窩走出,因此胸部和肋骨疼痛時,手指和腳趾會感到不安,針灸這兩條經絡可以緩解疼痛。

注釋:

  • 《甲乙》本中「痛」字下有「滿」字。
  • 《素問》和《甲乙》本中的「手太陰」應作「補足太陰」。王注說:「補足太陰之脈,應在井滎穴取穴。」
  • 《新校正》中指出,《足太陰全元起本》和《太素》中作「手太陰」。

楊上善云:手太陰上屬肺,從肺出腋下,故胸脅痛。」又引《靈樞·熱病》之文,以此決知作手太陰者為是。)熱病先手臂痛,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手陽明行於手表,太陰行在手裡,故手臂痛,刺此陰陽表裡二脈取汗也。平按:先《素問》、《甲乙》作始。《素問》汗出下有止字。

白話文:

楊上善說:手太陰經屬肺,從肺部出發經過手臂下方,所以胸部和兩側疼痛。他又引用《靈​​?熱病》中的一段話,因此推斷是手太陰經出了問題。

熱病初期會手臂疼痛,應該針刺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這樣就會出汗。手陽明經運行於手臂外側,手太陰經運行於手臂內側,所以手臂疼痛,針刺這兩條經脈的表裡脈絡就可以出汗。

需要注意的是,《素問》和《甲乙經》中記載的應該是「手臂開始疼痛」,而且《素問》中「出汗」後面有「止」字。

)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項太陽者,足太陽從巔入腦還出挾項以下挾脊,故熱病始頭首,刺此太陽輸穴出汗也。平按:刺《甲乙》作先取二字。汗出下《素問》有止字。詳自上節熱病先手臂痛至本節而汗出,《甲乙》編次在後。此節下《素問》有「熱病始於足脛者,刺足陽明而汗出止」十五字,新校正云:「此條《素問》本無,《太素》亦無,今按《甲乙》添入。」與本書合。

白話文:

發燒時頭部先發熱的,針刺頭後太陽穴可發汗。(頭後太陽穴是腳太陽經從頭頂進入腦部後再返回,延伸到脖子以下、脊椎兩側,所以發燒時頭部先發熱,針刺這個太陽輸穴可以發汗)《甲乙經》注釋:先取兩個字為「刺」字之誤。《素問》中「汗出」應有「止」字。上文「發燒先抽痛」到本段「發汗」,《甲乙經》編次在後。本段下方《素問》有「發燒由小腿開始的,針刺腳陽明穴可發汗」十五個字,新校註雲:「這段話《素問》原本沒有,《太素》也沒有,推測是《甲乙經》加上去的。」與本書相符。

)熱病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陽,病甚為五十九刺。(足少陽脈起目銳眥,絡身骨節,入耳中,故熱病先身重耳聾好瞑,所以取此脈之輸穴者也。有本為足少陰也。平按:《素問》、《甲乙》足少陽作足少陰。

白話文:

患有熱病的人,一開始會出現全身痠痛、骨頭疼痛,耳朵聽不見,常想睡覺。這時,應針刺足少陽經。病情嚴重時,應刺五十九次。(足少陽經脈從眼睛旁的銳利的眼角開始,沿著身骨穴位,延伸到耳朵中。因此,熱病患者一開始才會出現全身痠痛、耳朵聽不見,常想睡覺的症狀。所以要取足少陽經的輸穴來治療。有些版本中把足少陽誤作足少陰。根據《素問》和《甲乙經》記載,應該是足少陽,不是足少陰。)

)熱病先眩,胃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太陽之脈,(足太陽起目內眥,上額交巔入腦;足少陽起目銳眥,下胸循脅裡;足少陰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眩胃熱胸脅滿,刺此三脈者也。平按:胃熱,胃《素問》、《甲乙》作冒。)色榮顴,骨熱病也,(赤色榮顴,此之三脈皆生於骨,故此三脈為病,有赤色榮顴者,骨熱病也。平按:《素問》王注謂太陽合火,故見色赤。

白話文:

熱性病初期出現頭暈目眩,胃部發熱,胸脅部位脹滿。應針刺足少陰、足少陽和足太陽經脈。(足太陽經脈從眼睛內角開始,向上經過額頭和頭頂,進入腦部;足少陽經脈從眼睛外角開始,向下經過胸部,沿著肋骨內側走行;足少陰經脈從腎臟上方穿過肝臟和膈膜,進入肺部,所以頭暈目眩、胃部發熱和胸脅脹滿,就應針刺這三條經脈。)

面部紅潤有光澤,骨頭發熱,是骨熱病。(面部呈現紅色光澤,這是因為這三條經脈都生於骨頭,當這三條經脈發病時,就會出現面部紅潤有光澤的症狀,這是骨熱病。)

新校正云:「楊上善云:赤色榮顴者,骨熱病也。與王注不同。」榮未夭日,令且得汗,待時自已,赤色未夭之日,且得汗者,至勝時病自得已也。平按:夭《素問》作交,日作曰,王注云:「曰者,引古經法之端由也。」令《素問》、《甲乙》作今。新校正云:《甲乙》、《太素》作榮未夭,下同。

白話文:

新校正的版本說:「楊上善說:臉色發紅的人,是骨熱病。這與王冰的註解不同。」榮氣未衰弱的時候,讓人出點汗,等一段時間自然就會好了。榮氣未衰弱的時候,出點汗,到病情最嚴重的時候,病就會自然痊癒。

平按:在《素問》中,“夭”寫作“交”,“日”寫作“曰”。王冰的註解說:“‘曰’的意思,是指引述古代經典的依據。”而《素問》、《甲乙》中“令”字寫作“今”。新校正的版本說:《甲乙》、《太素》中都寫作“榮未夭”,以下同。

)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氣內連腎。(足太陽,水也。足厥陰,木也。水以生木,木盛水衰,故太陽水色見時,有木爭見者,水死。以其熱病內連於腎,腎為熱傷,其數至三日故死也。平按:《素問》、《甲乙》病下無氣字,腎下有少陽之脈色也六字。《素問》王注云:「病或為氣,恐字誤也。

白話文:

如果太陽經的脈象出現,而厥陰經的脈象同時出現,且爭搶明顯,則會死亡,且不會超過三天,因為其熱病之氣會內連腎臟。(太陽經屬於水,厥陰經屬於木。水能生木,木盛水衰。因此,當太陽經(水)的脈象出現時,如果有木(厥陰經)爭搶明顯,則水(太陽經)會敗亡。由於其熱病之氣內連腎臟,腎臟受熱損傷,因此會死於三天之內。)

按語:在《素問》和《甲乙經》中,病後沒有「氣」字,在腎後有「少陽之脈色也」六個字。《素問》王注中說:「病或為氣,恐字誤也。」

若赤色氣內連鼻兩旁者,是少陽之脈色,非厥陰色。何者?腎部近於鼻也。」新校正云:「詳或者欲改腎作鼻,按《甲乙》、《太素》並作腎,楊上善云:太陽,水也。厥陰,木也。水以生木,木盛水衰,故太陽水色見時,有木爭見者,水死。以其熱病內連於腎,腎為熱傷,故死。

白話文:

如果臉色發紅,氣色一直延伸到鼻子的兩側,這是少陽經的脈象,不是厥陰經的脈象。為什麼呢?因為腎臟靠近鼻子。

《新校正》中說:「有人想將『腎』改為『鼻』,但《甲乙經》和《太素》中都記載為『腎』,楊上善解釋說:太陽經屬水,厥陰經屬木。水生木,木盛則水衰,所以當太陽經的水色出現時,有木氣來爭奪,水就會枯竭而死。這是因為熱病內侵到腎臟,腎臟受到熱邪的傷害,所以水色會枯竭而死。

本舊無少陽之脈色也六字,乃王氏所添,王注非,當從上善之義。」據此則本書足證《素問》王注之失。)少陽之脈,色榮頰,筋熱病也,榮未夭日,令且得汗,待時自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足少陽,膽脈也。足少陽部在頰,赤色榮之,即知筋熱病也。當榮時且得汗者,至其木時病自已也。

白話文:

這本書原本沒有「少陽之脈色也六字」這六個字,是王氏後來添加的。王氏的注釋不正確,應該遵循上善的道理。根據這個,就能證明這本書足以證明《素問》中王氏注釋的錯誤。

少陽的脈絡,顏色紅潤於頰部,這是筋熱病的症狀。如果病人在脈象紅潤時,能適時出汗,等到陽氣轉變,病就會自然痊癒。如果少陽脈與少陰脈同時出現,病人就會死亡。

(足少陽,是膽經。足少陽經絡經過頰部,頰部呈現紅色,就是筋熱病。當頰部紅潤時,病人能適時出汗,等到陽氣轉變,病就會自然痊癒。)

少陽為木,少陰為水,少陽脈見之時,少陰爭見者,是母勝子,故肝木死也。平按:筋《素問》作前,王注云:「頰前,即顴骨下近鼻兩旁也。」新校正云:「《太素》、《甲乙》前字作筋,楊上善云:足少陽部在頰,赤色榮之,即知筋熱病也。」死字下《素問》有「期不過三日」五字,王注云:「少陰脈來見,亦土敗而木賊之。

白話文:

少陽屬木,少陰屬水,當少陽脈顯現的時候,少陰脈卻搶著出現,這是母親勝過兒子,所以肝木就會衰敗死亡。平時按壓時,筋,依照《素問》記載為頰前,王注說:「頰前,就是顴骨下方靠近鼻子兩側的地方。」新校正本說:「《太素》、《甲乙》中,前字都寫作筋,楊上善說:足少陽部在臉頰,呈現紅色,就能知道筋熱病。」死字下面,《素問》還有「期不過三日」五個字,王注說:「少陰脈出現,也表示土敗木衰。」

」新校正云:「詳或者欲改少陰作厥陰,按《甲乙》、《太素》作少陰,楊上善云:少陽為木,少陰為水,少陽色見之時,少陰爭見者,是母勝子,故木死。王作此注亦非。舊本及《甲乙》、《太素》並無期不過三日五字,此是王氏成足此文。」據此則本書之存,足糾正《素問》王注不少也。

白話文:

《新校正》版本說:「仔細查看,可能是想把『少陰』改成『厥陰』。依照《甲乙經》、《太素》,這個地方寫作『少陰』。楊上善說:少陽屬木,少陰屬水。少陽的顏色顯現時,少陰也爭著顯現,這是母勝子的現象,所以木(少陽)會死掉。王冰的注釋並非如此。舊版本以及《甲乙經》、《太素》都沒有『期不過三日五字』。這五個字是王冰為了填補文句而添上去的。」根據這些內容,可見本書的存在,足夠糾正《素問》王冰注釋的不少錯誤。

)三椎下間主胸中熱,(《明堂》及《九卷》背五臟俞,並以第三椎為肺俞,第五椎為心俞,第七椎為膈俞,第九椎為肝俞,第十一椎為脾俞,第十四椎為腎俞,皆兩箱取之,當中第三椎以上無療臟熱,故五臟俞及候五臟熱,並第三椎以下數之。第三椎以上與頰車相當,候色。

白話文:

三椎下的部位主治胸中的熱症。(《明堂》和《九卷》記載背部五臟的兪穴,並以第三椎為肺兪,第五椎為心兪,第七椎為膈兪,第九椎為肝兪,第十一椎為脾兪,第十四椎為腎兪,這些兪穴都是在兩條膀胱經上,從中找尋。第三椎以上的部位不治療臟腑的熱症,所以五臟的兪穴和五臟的熱症徵狀,都是從第三椎以下數出來的。第三椎以上與臉頰的車殼俞穴相對,觀察臉色。

第三椎下間肺俞中間,可以瀉熱也。平按:《素問》、《甲乙》三椎上有「熱病氣穴」四字。)四椎下間主膈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四椎下間,計次當心,心不受邪,故乘言膈也。次第推之,下間各主一臟之熱,不同《明堂》通取五臟之輸者也。

白話文:

在第三節脊椎骨下方、肺俞穴的正中央,可以瀉火降熱。

平按:《素問》、《甲乙經》中記載,在第三節脊椎骨上方有「熱病氣穴」四個字。第四節脊椎骨下方正對膈經,第五節脊椎骨下方正對肝經,第六節脊椎骨下方正對脾經,第七節脊椎骨下方正對腎經。(第四節脊椎骨下方,靠近心臟,心臟不會受到邪氣侵犯,所以這裡稱為膈經。順序推測,每個脊椎骨下方都對應一個臟腑的熱症,不同於《明堂》經中通取五臟的輸穴。)

平按:膈《素問》作膈中,《甲乙》作胃中。腎熱下《素問》、《甲乙》並有「榮在骶也」四字。)榮在項上三椎陷者中,頰下逆椎為大瘦,(從肺輸以上,三椎在項,故曰項上三椎,即大椎上陷者中也。當頰下迎椎,故曰逆椎。逆,迎也。是為頰下。當椎前有色見者,腹有大瘦病者也。

白話文:

平按:膈,《素問》作「膈中」,《甲乙經》作「胃中」。腎熱下,《素問》和《甲乙經》都有「榮在骶骨」四個字。)榮氣在項部三椎陷窩中,頰下迎面椎骨(從肺輸以上,三椎在項部,所以說「項上三椎」,也就是大椎穴上方的陷窩中)。當頰下迎面椎骨(也就是迎椎),所以稱「逆椎」。逆,迎合之意。這就是頰下(部位)。當椎骨前面有顏色出現時(指腹大瘦),就說明腹中可能有大瘦病(腹中大瘦病症)。

平按:《素問》、《甲乙》無榮在二字。《甲乙》陷上有骨字。《素問》、《甲乙》逆椎作逆顴,大瘦作大瘕。)下牙車為腹滿,(下牙車色見者,腹滿病也。)椎後為脅痛,(大椎左右箱為椎後,有色見者,脅痛也。平按:椎後《素問》、《甲乙》作顴後。)頰上者膈上者也。

(頰以上無椎可准,故頰以上有色者,主膈上也。)

白話文:

註解:

《素問》、《甲乙經》中沒有「榮」這個字。《甲乙經》中「陷」字上有一個「骨」字。《素問》、《甲乙經》中「逆椎」寫作「逆顴」,「大瘦」寫作「大瘕」。

齒車下方突出的骨為「腹滿」(齒車下方顏色顯露,表明有腹滿的疾病)。椎骨後方為「脅痛」(大椎旁開的位置為「椎後」,如果這個部位出現顏色變化,表明有脅痛)。

「頰上」指的是膈肌的上方。

臉頰以上沒有骨頭可以觸摸,所以臉頰以上出現色斑或異常,表示隔膜以上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