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卷首缺)·陰陽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卷首缺)·陰陽 (3)

1. 陰陽雜說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是謂得道,見《素問》卷一第四《金匱真言論》。自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四經至陰陽相過曰彈,見《素問》卷二第七《陰陽別論》。自凡痹至痹聚在脾,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三《痹論》。自陰爭於內至末,見《素問·陰陽別論》。

白話文:

註解:這篇文章,從篇首到「是謂得道」,出自《素問》卷一第四《金匱真言論》。「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四經」到「陰陽相過曰彈」,出自《素問》卷二第七《陰陽別論》。「凡痹」到「痹聚在脾」,出自《素問》卷十二第四十三《痹論》。「陰爭於內」到結尾,出自《素問》卷二第七《陰陽別論》。

黃帝問於岐伯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八風發邪氣,經風觸五臟。(八風,八正邪風也,正月朔日有此八風,發為邪氣傷人者也。經風,八虛風也,謂五時八風,從虛鄉來,觸於五臟,舍之為病也。平按:《素問》問下無於岐伯三字,五風下有何謂岐伯對曰六字,發邪下無氣字,有以為二字。注八正袁刻作八方,按前《調陰陽篇》雖有邪賊句,楊注云:雖有八正虛風,不能傷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天空有八種正當的風,人體內有五種不正當的風。八種正當的風會引起疾病,五種不正當的風會影響五臟。

(八風是指八種純正的邪風,正月初一會出現這八種風,會給人帶來傷害。經風是指八種虛弱的風,即指五時八風,從虛弱的方向吹來,影響五臟,寄附在五臟中導致疾病。注:原《素問》文本中沒有「於岐伯」三個字,五風下面有「岐伯對曰」六個字,發邪下面沒有「氣」字,有人以為是兩個字。注:八正邪風在袁刻本中作八方,但據前面《調陰陽篇》中的「邪賊句」,楊注云:雖然有八種純正的虛風,但是它們不能造成傷害。)

依原抄作八正為是。)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脈者,(謂得四時相勝之脈以為候。平按:《素問》脈作勝,別本亦作勝。)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四時之勝也。(謂天風經風在身,邪氣行於寸口,有相勝之候。平按:《素問》無得字。)東風生於春,病在肝,輸在頸項;(東風從春生已與肝為病者,肝之病氣,運致於頸項,頸項為春也。平按:注運致別本作逆致。

白話文:

現代文:以下中庸、平庸、庸碌、平凡、平常的所謂意思:庸就是一般;平就是平均。平庸就是一般平均的意思。

)南方風生於夏,病在心,輸在胸脅;(胸脅當心,故為夏也。)西方風生於秋,病在肺,輸在肩背;(肩背當肺,故為秋也。)北方風生於冬,病在腎,輸在腰股;(腰股近腎,故為冬也。)中央為土,病在脾,輸在脊,故精者身之本也。(脊膂當脾,故為仲夏也。土為五穀之精,以長四臟,故為身之本也。

白話文:

南方風在夏季產生,影響心臟,並通過胸腔和肋骨傳播疼痛。(胸腔和肋骨與心臟相鄰,因此代表夏季。)

西方風在秋季產生,影響肺臟,並通過肩膀和背部傳播疼痛。(肩膀和背部與肺臟相鄰,因此代表秋季。)

北方風在冬季產生,影響腎臟,並通過腰部和臀部傳播疼痛。(腰部和臀部靠近腎臟,因此代表冬季。)

中央屬土,影響脾臟,並通過脊柱傳播疼痛,因此精氣是身體的根本。(脊柱與脾臟相鄰,因此代表仲夏。土是五穀的精華,用於滋養五臟,因此是身體的根本。)

平按:《素問》輸作俞,下同,南西北下均無方字,故精者身之本也句在後。)故春氣者病在頭,(在頭頸項。)夏氣者病在臟,(臟謂心腹。)秋氣者病在肩背,(肩背為秋氣也。)冬氣者病在四肢。(冬為痹厥,多在四肢。)故春喜病鼽衄,(傷寒,春病在頭,故喜鼽衄也。

白話文:

按:《素問》經文中「輸作俞」以下的內容,南、北、西、下的方位都沒有「方」字。因此,「精者身之本也」這句話在後面。

所以春天的病症在頭部(包括頭頸部)。夏天的病症在內臟(包括心、腹)。秋天的病症在肩背部(肩背部是秋氣所主)。冬天的病症在四肢(冬天容易痺厥,多發在四肢)。所以春天容易發生鼻塞和流鼻血(傷寒在春季節發於頭部,所以容易鼻塞和流鼻血)。

)夏喜病洞泄寒,(傷風,夏病在臟,故喜病洞泄寒中也。平按:《素問》寒作寒中,夏作長夏,在仲夏之後。)仲夏喜病胸脅,(傷溫,夏病在胸脅,故喜病胸脅。)秋喜病風瘧,(仲夏傷暑者,秋喜病風瘧也。)冬喜病痹厥。(傷濕,冬病故為痹厥。)故冬不按蹺,春不病鼽衄,春不病頸項,(夫冬傷寒氣在於腠理者,以冬強勇按蹺,多勞困,腠理開,寒氣入客。今冬不作按蹺,則無傷寒,至春不患熱病鼽衄,故春不病頸項者也。

白話文:

夏天容易患上腹瀉和發冷。(傷了風,夏季的病症在於臟腑,所以容易患上腹瀉和發冷。注:根據《素問》,寒症稱為寒中,夏季稱為長夏,在仲夏之後。)

仲夏容易患上胸脅疼痛。(傷了暑氣,夏季的病症在於胸脅,所以容易患上胸脅疼痛。)

秋天容易患上瘧疾。(仲夏傷了暑氣,秋天容易患上瘧疾。)

冬天容易患上麻痺和肢體僵冷。(傷了濕氣,冬季的病症是麻痺和肢體僵冷。)

所以冬天不要做抬腿操,春天不會患上鼻出血,春天不會患上頸項疼痛。(如果冬天傷了寒氣,寒氣會停留在皮膚表面。如果在冬天過度勞累,皮膚表面會打開,寒氣就會入侵。現在冬天不做抬腿操,就不會傷寒,到了春天就不會患上發熱性的鼻出血。所以春天不會患上頸項疼痛。)

蹺,幾小反,強勇兒也。平按:《素問》鼽上無病字。)夏不病洞泄寒中,仲夏不病胸脅,(春傷風時,多循於頭,入於腑臟,故至夏日作飧泄寒中病也。所以春無傷風,即無夏飧泄之病,故至仲夏不病胸脅。平按:《素問》夏不病洞泄作長夏,在仲夏不病胸脅下。)秋不病風瘧,秋不病肩背胸脅,(仲夏不傷暑於胸脅,至秋無瘧及肩背胸脅病也。

白話文:

蹺,很小的反義詞,指那些體格強健的人。(平按:《素問》篇中的鼽上沒有「病」字。)

夏季不發作腹瀉或受寒,仲夏時節不發生胸脅疼痛,(春季傷風時,風邪多循著頭部進入臟腑,所以到了夏季就會產生飲食不化及受寒等疾病。因此,春季沒有受傷風,夏季就沒有飲食不化的病症,所以到了仲夏時節就不會產生胸脅疼痛。)

秋季不發作瘧疾,秋季也不發生肩背和胸脅疼痛,(仲夏時節沒有在胸脅部位受暑,到了秋季就不會有瘧疾以及肩背、胸脅方面的疾病。)

平按:《素問》無秋不病肩背胸脅句。)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藏於凊者,至春不病溫,(冬病痹厥飧泄內虛,又因汗出,寒入藏於內,故至春病溫,是為冬傷於寒、春為溫病所由者也。平按:凊《素問》作精。藏於凊上《素問》有夫精者身之本也故八字。)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小寒入腠理,不得汗泄,至秋寒氣感而成瘧也。

白話文:

平按:《素問經》並沒有「秋天不會生病肩膀、後背、胸脅」這句話。冬天不會生病痺厥、腹瀉,而汗液被藏於體內者,到了春天不會生病發燒。(冬天是氣虛,導致痺厥、腹瀉,加上汗出,寒氣入侵內藏,因此到了春天會發燒,這正是冬天受寒導致春天發燒的原因。平按:凊,《素問經》寫作精。藏於凊上《素問經》中有「精是身體的根本」這八個字。)夏天炎熱不出汗的人,到了秋天會得風瘧。(小寒進入皮肉腠理,得不到汗液發散,到了秋天寒氣感受而得瘧疾。)

)此平人脈法地也。(平人脈法,要須知風寒暑濕四氣為本,然後候知弦鉤毛沉四時脈也。地即本也。平按:《素問》無地字。)岐伯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子午巳東,晝為陽也;卯酉巳北,夜為陰。故平旦至日中,陽中之陽也;日中至昏,陽中之陰也。

白話文:

這是平人脈法的基本原理。(平人的脈象特徵,必須先了解風寒暑濕四種氣候為基礎,然後才能候知弦、鉤、毛、沉四種不同時期的脈象。原理就是由淺入深。)岐伯說: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從破曉到中午,是天地的陽氣,是陽中之陽;從中午到黃昏,是天地的陽氣,是陽中之陰。(子午巳在東方,白天為陽;卯酉巳在北方,夜晚為陰。所以從破曉到中午,是陽中之陽;從中午到黃昏,是陽中之陰。)

平按:岐伯曰《素問》作故曰,昏上有黃字。)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子午巳西,夜為陰;卯酉巳南,晝為陽。故合夜至雞鳴,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人同陰陽,故人亦有陽中之陽,陽中之陰,陰中之陰,陰中之陽也。

白話文:

原本的內容記載:「岐伯說:所以《素問》上寫著,天黑時上有黃色的字跡。」

從晚上到雞鳴,是上天的陰氣時間,也是陰氣中的陰氣;而從雞鳴到天亮,是上天的陰氣時間,也是陰氣中的陽氣。(因為子夜、午時、巳時、酉時是夜晚,屬於陰氣;卯時、酉時、巳時、午時是白天,屬於陽氣。所以從晚上到雞鳴,是陰氣中的陰氣;而從雞鳴到天亮,是陰氣中的陽氣。)

所以人體也會呼應這種現象。(人體也具有陰陽之分,因此人體也有陽氣中的陽氣、陽氣中的陰氣、陰氣中的陰氣、陰氣中的陽氣。)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皮毛膚肉,在外為陽;筋骨臟腑,在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背在胸上近頭,故為陽也;腹在胸下近腰,故為陰也。)言人之身,五臟中之陰陽,則藏者為陰,腑者為陽;肺肝心脾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腑皆為陽。(就身之中,五臟藏於精神為陰,六腑貯於水谷為陽也。

白話文:

人的陰陽,外部為陽,內部為陰。(皮毛肌肉,在外為陽;筋骨臟腑,在內為陰。)人體的陰陽,背部為陽,腹部為陰。(背在胸部上方靠近頭部,所以為陽;腹部在胸部下方靠近腰部,所以為陰。)人的五臟陰陽,藏在裡面的為陰,在外面的是為陽;肺、肝、心、脾、腎五臟都為陰,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腑都為陽。(在人體內,五臟藏有精神為陰,六腑貯存水穀為陽。)

平按:《素問》言人之身五臟中之陰陽作言人身之臟腑中之陰陽,肺肝心脾腎作肝心脾肺腎,三焦二字在膀胱下。)所以欲知陰中之陰而陽中之陽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所以須知陰陽相在者,以其四時風寒暑濕在陰陽也。何者?冬之所患咳嗽痹厥,得之秋日傷濕,陰也;夏之所患飧泄病者,得之春日傷風,陽也;春之所患溫病者,得之冬日傷寒,陰也;秋之所患咳瘧病者,得之夏日傷暑,陽也。平按:注咳瘧恐系痎瘧之誤,以上篇夏傷於暑秋為痎瘧也。

白話文:

註解:《素問》記載人體五臟的陰陽,指的是肝、心、脾、肺、腎。三焦二字位於膀胱的下方。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了解陰中的陰和陽中的陽,就需要考慮季節的影響。

春季和秋季屬陽,夏季和冬季屬陰。

因此,冬季的疾病多屬陰,夏季的疾病多屬陽,春季的疾病多屬陰,秋季的疾病多屬陽。

(注:需要了解陰陽相互存在的道理,是因為四季的風寒暑濕會影響陰陽調和。如:

冬季常見的咳嗽、痹厥等疾病,是因為秋季受傷濕導致的,屬於陰;

夏季常見的腹瀉、消瘦等疾病,是因為春季受風寒導致的,屬於陽;

春季常見的溫熱病,是因為冬季受寒導致的,屬於陰;

秋季常見的咳嗽、瘧疾等疾病,是因為夏季受暑熱導致的,屬於陽。)

註解:文中提到「咳瘧」,可能是「痎瘧」的誤寫。前文提到,夏季受暑熱會導致痎瘧。

)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視,瞻候也。宜以三部九候瞻知所在,然後命於針灸砭石湯藥導引,五立療方,施之不誤,使十全者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心肺在膈以上,又近背上,所以為陽也。心以屬火,火為太陽,故為陽中之陽也。

白話文:

所有治療方法都需要根據病情的所在位置,選擇適當的針刺、艾灸或砭石療法。(瞻候:觀察病情。應根據三部九候判斷病情的所在,然後決定使用針灸、砭石、湯藥或導引,建立五方面的治療方法,施用時不會出錯,使治癒率達到十成。)因此,背部是陽氣所在的部位,陽氣之中又以心臟為陽中之陽;背部是陽氣所在的部位,陽氣之中又以肺臟為陽中之陰。(心肺位於膈肌以上,又靠近背部,所以歸類為陽氣所在部位。心屬火,火為太陽,所以心為陽中之陽。)

肺以屬金,金為少陰,故為陽中之陰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腎肝居膈以下,又近下極,所以為陰也。腎以屬水,水為太陰,故為陰中之陰也。肝以屬木,木為少陽,故為陰中之陽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脾居腹中至陰之位,以資四臟,故為陰中之陰。

白話文:

肺屬金,金屬性為少陰,所以肺是屬於陽中帶陰的。肚腹屬陰,陰中之陰是腎;肚腹屬陰,陰中之陽是肝。(腎肝位於橫膈膜以下,又靠近身體最下方,所以屬陰。腎屬水,水屬太陰,所以腎為陰中之陰。肝屬木,木屬少陽,所以肝為陰中之陽。)肚腹屬陰,陰中之最陰是脾。(脾位於肚腹最陰的位置,負責補養其他四臟,所以脾為陰中之陰。

)此皆陰陽表裡、外內左右、雌雄上下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五臟六腑,即表裡陰陽也。皮膚筋骨,即內外陰陽也。肝肺所主,即左右陰陽也。牝臟牡藏,即雌雄陰陽也。腰上腰下,即上下陰陽也。此五陰陽,氣相輸會,故曰合於天也。平按:《素問》外內作內外,無左右上下四字。

白話文:

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左右、雌雄上下互相呼應的,所以能與天地的陰陽相應。(五臟六腑,就是表裡的陰陽。皮膚筋骨,就是內外的陰陽。肝肺主管,就是左右的陰陽。女性臟器和男性臟器,就是雌雄的陰陽。腰部以上和腰部以下,就是上下的陰陽。這五種陰陽,氣互相流通會合,所以說符合天地的法則。平按:《素問》經文中「外內」兩字為「內外」,沒有「左右上下」四個字。

)問曰:五臟應四時有放乎?答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精,謂木精也,汁也,三合,藏之肝腑膽中也。平按:《素問》問曰作帝曰,有放乎作各有收受乎。)其病發驚駭,(起怒亡魂,故驚駭也。)其味辛,(肝味正酸而言辛者,於義不通。

白話文:

有人問:五臟是否會隨著四季而變化?

回答:是的。

東方屬青色,對應肝臟,開竅於眼睛,貯藏精氣於肝臟。(精氣,是指木精,即樹木的汁液,由三合經絡儲存在肝膽之中。)

如果肝臟有病,就會出現驚嚇害怕的症狀。(因為肝氣上逆,導致魂不守舍,所以會驚嚇害怕。)

肝臟的五味屬辛。

有云:金剋木為妻,故肝有辛氣。平按:《素問》辛作酸。注而言辛袁刻作有本言辛。)其類草木,(五行各別多類,故五行中各稱類也。草木類同別也。)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春當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頭為身之初首,故春氣在也。)其數八,(成數八。

白話文:

有句話說:金克木為妻,所以肝臟有辛味。我仔細研究過《素問》,裡面提到辛味其實是酸味。注釋中說辛味,袁刻本中卻寫成有本言辛,應該是錯誤的。肝臟的性質像草木,五行各有不同種類,所以五行中每個元素都有各自的類別,草木類也屬於五行之中。跟肝臟相關的動物是雞,相關的穀物是麥子,它對應的季節是春天,天空中的歲星(木星)也代表春天,所以春天之氣在頭部。春天對應的音調是角,因為頭部是身體的起始部位,所以春天之氣在頭部。春天的數字是八,因為它代表著事物發展的完成。

)是以知病在筋也,其臭臊。(是知筋位居春,故以病在筋也。)赤色入通於心,(火生於木,心又屬火,火色赤,故通心。平按:赤色上《素問》有南方二字。)開竅於耳,(《九卷》云:心氣通舌。舌既非竅,通於耳。)藏精於心,(心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故病在五臟,(心為五臟主,不得受於外邪,受外邪則五臟皆病也。

白話文:

所以他知道病在筋,因此出現臊味。(這是知道筋位於春季,所以知道病在筋。)紅色進入通過心臟,(火生於木,心臟也屬火,火的顏色是紅色,因此通過心臟。平注:紅色在《素問》中有南方二字。)通過耳竅向外發散,(《九卷》中說:心氣通過舌頭。舌頭不是竅,而是通過耳竅。)將精華藏於心臟中,(心臟有七個孔和三根毛,盛放著精汁三合。)所以病在五臟,(心臟是五臟之主,不會受到外邪侵襲,受到外邪侵襲則五臟都會得病。

)其味苦酸,(酸為苦母,並母言之,故有苦酸。平按:《素問》無酸字。)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九卷》云:黃黍味辛。苦味克辛,仍金火相濟,故並言之。)其應四時,其星上為熒惑,(夏時上為熒惑。)以知病在脈也,(脈位居夏,故病在脈。)其音徵,其數七,(成數七也。

白話文:

它的味道是苦酸的,(酸指苦母,與苦同類,故有苦酸之味。按《素問》無「酸」字。)它的類別屬火,它的牲畜是羊,它的穀物是麥,(《九卷》雲:黃麥味辛。苦味剋制辛味,依然是金火相輔,故並提。)它應於四季,它的主星為火星,(夏時主星為火星。)以此瞭解疾病在脈中,(脈位居夏,故疾病在脈中。)它的音階為「角」,它的數字是七,(定數為七。)

)其臭焦。黃色入通於脾胃,(五色皆自通臟,不言其腑,此言腑者,以胃為四臟資糧,故兼言也。平按:《素問》黃色上有中央二字,脾下無胃字。)開竅於口,藏精於脾,(精,脾中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也。)故病在於舌本,(脾脈足太陽連舌本,故夏病在舌本也。

白話文:

黃色歸屬於脾胃(五色都歸屬於臟腑,這裡只提到臟腑,沒有提到器官,是因為胃是四臟的供養器官,所以這裡也提到了它。平按:《素問》中黃色上面有「中央」兩字,脾下面沒有「胃」字。)開竅於口,精氣藏於脾(脾中的散膏半斤重,主要用來包裹血液和溫暖五臟)。所以,脾臟的病症會表現在舌根上(脾脈足太陽連接到舌根,因此夏季的病症會表現在舌根)。

)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其脾王四季,故季夏上為鎮星也。)故知病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脾肉在夏,故有病在肉。其數五,謂生數。)其臭香。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精,肺液也。平按:白色上《素問》有西方二字。

白話文:

它的味道是甘甜的,它的類別是土,它的牲畜是牛,它的穀物是稷,它主管四季,在上面代表鎮星。(因為脾臟主管四季,所以季夏時節會上升為鎮星。)因此知道病在肌肉上,它的音調是宮音,它的數字是五(脾臟在夏天,所以有病在肌肉上。數字五,是指它的生發之數。),它的氣味是香的。白色能通達肺部,在鼻孔處開竅,在肺部中儲藏精液。(精,指肺液。)

)故病在於背,(肺為陽中之陰,在背,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九卷》云:粳米味甘,黍味辛。此中稻辛。)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秋時上為太白星。)故知病在皮毛,(皮毛在秋,故病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九為成數。

白話文:

因此,疾病在於背部。(肺是陽中之陰,位於背部,所以疾病在背部。)它的味道是辛辣的,它的種類是金,它的牲畜是馬,它的穀物是稻穀。(《九卷》說:粳米味道甘甜,黍米味道辛辣。這裡的稻辛辣。)它的對應時令是秋天,在天上為太白星。(秋天時在天上為太白星。)所以知道疾病在皮毛。(皮毛屬於秋天,所以疾病在皮毛。)它的音調是商,它的數字是九,它的氣味是腥臭。(九是成熟的數字。)

)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二陰,謂前後陰也。平按:黑色上《素問》有北方二字。)藏精於腎,(精,謂腎液。)病在於溪谷,其味鹹,其類水,其畜豕,其谷豆,(肉之大會為谷,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骨之會,腎間動氣為原氣,在溪谷間,故冬病在也。平按:《素問》溪下無谷字,豕作彘。

白話文:

黑色與腎臟相通,接通前陰和後陰(前陰和後陰指男女的生殖器官)。腎臟儲藏精液。疾病位於溪谷(指腎間動氣的地方)。其味道是鹹的,其性質像水,其對應的家畜是豬,其對應的穀物是豆類。(肉體的大會聚處稱為谷,小會聚處稱為溪。肉分之間,溪骨交會的地方,腎間動氣的地方就是原氣所在,因此冬季疾病會發生在這裡。)

)其應四時,上為辰星,(冬時上為辰星。)以知病在骨,(骨氣在冬,故病在骨。)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六為成數。)岐伯曰: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逆順,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臟之心意,合之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是謂得道。(善候脈者,須察臟腑之氣,有逆有順,陰陽表裡雌雄綱紀,得之於心,合於至妙,然後教於人。教於人之道,觀人所能,妙知聲色之情,可使瞻聲察色,諸如是等,謂其人也。

白話文:

其應對應的季節是辰星(冬天的辰星為上)。以此來瞭解骨骼方面的病症(骨氣在冬天,故病在骨)。其音屬羽(音階),其數為六(六為完滿的數字)。其氣味是腐敗的(六為完滿的數字)。岐伯說:善於把脈的人,精通五臟六腑的逆順,陰陽表裏的變化,揣摩心意,合於精妙,不傳授給非其道的人,不教授給非其道的人,這纔算得上是得道。(善於把脈的人,必須察覺疾病的徵兆,有逆有順,陰陽表裏錯亂的變化,從心中領悟,合於精妙,然後才能教授給別人。教導有道的人,觀察人的能力,巧妙地瞭解臉色神情的變化,能夠對臉色神情感知,諸如此類,謂之其人。)

教,謂教童蒙也。授,謂授久學也。如是行者,可謂上合先聖人道也。平按:《素問》善上有故字,無岐伯曰三字,逆順二字作一逆一從四字,合之於精作合心於精。)

白話文:

「教」指的是教導孩童,而「授」指的是教授久學之人。這樣做的人,才能稱得上是遵循了先聖之人的道理。

《素問》原本在「善上」二字後有「故」字,但沒有「岐伯曰」三字,而「逆順」二字則寫成「一逆一從」四字,與「合之於精」合起來,就是「合心於精」。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四經十二順,(四經,謂四時經脈也。十二順,謂六陰爻、六陽爻,相順者也。平按:《素問》黃帝問下無於岐伯三字,順作從,下同,下有何謂岐伯對曰六字。)四經應四時,十二順應十二月,(肝心肺腎四脈應四時之氣,十二爻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人體有四條經脈和十二條順氣,四條經脈分別對應四個季節,十二種順氣對應十二個月份,十二個月份對應十二條經脈。

(十二經脈也。)脈有陰陽,(十二經脈,六陰六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妙知人迎之變,即懸識氣口;於氣口之動,亦達人迎。)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五臟之脈於五時見,隨一時中即有五脈,五脈見時皆有胃氣,即陽有五也。五時脈見,即有二十五陽數者也。

白話文:

(十二經脈啊。)脈分陰陽,(十二經脈,六陰六陽。)瞭解陽脈就能瞭解陰脈,瞭解陰脈就能瞭解陽脈。(妙通人迎脈的變化,就能間接看出氣口脈;觀察氣口脈的動靜,也能得知人迎脈。)總共有五陽,五五等於二十五陽。(五臟的脈象在五時顯現,每時中會出現五種脈象,五種脈象出現時都有胃氣,也就是陽有五。五時脈象出現,就是二十五陽的數量。)

)所謂陰者真臟,其見則為敗,敗必死。(於五時中,五臟脈見各無胃氣,唯有真臟獨見,此為陰也。平按:其《素問》作也。又《素問》死下有也字。注為陰,為字袁刻作所謂二字。)所謂陽者,胃胞之陰陽。(胃胞之中,苞裹五穀,具五臟為糧,此則真臟陰為陽,故曰胃胞陰陽者也。

白話文:

所謂陰,指的是真正的內臟,如果它顯現出來,就是敗落的徵兆,敗落必定死亡。

在五時之中,五臟脈象中不出現胃氣,唯有真正的內臟獨自顯現,這就是陰。

所謂陽,指的是胃腑的陰陽。

胃腑之中,包裹著五穀,儲備著五臟的糧食,所以真正的內臟陰即是陽,故而稱之為胃腑陰陽。

平按:《素問》胞作脘,陽上無陰字,下有也字。)別於陽者,知病之處;(陽,胃氣也。足陽明脈通於胃,是以妙別陽明胃氣,則諸脈受病所在並知之。)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妙別五臟之脈,即知死生有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三陽行胃人迎之脈,在頭;三陰行太陰寸口之脈,在手也。

白話文:

平按:《素問》中記載的「胞作脘」,其中只有「脘」字,而沒有「陰」字。

「別於陽者」,是指能夠辨別疾病所在的位置。(「陽」指胃氣。足陽明經脈通於胃,因此通過辨別陽明胃氣的變化,就可以知道其他經脈受病的位置。)

「別於陰者」,是指能夠判斷生死期限。(通過辨別五臟經脈的變化,即可預知死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三陽經脈運行胃和人迎之脈,在頭部;三陰經脈運行太陰寸口之脈,在手上。)

)所謂一也。(陰陽上下動如引繩,故曰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善別胃脈,即和胃氣有無禁忌在於四時。平按:注和別本作知。)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善別手太陰脈,即知真臟脈之有無,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謹能純熟陰陽脈氣之道,決於心者,不復有疑,故不與眾人謀議也。

白話文:

所謂「一」的道理,就是陰陽上下運行的規律就像拉緊的繩子,所以稱之為「一」。

識別陽氣,就能知道疾病的忌諱,並根據不同的季節調整飲食起居;識別陰氣,就能判斷生死的期限。

精通陰陽之理,就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不必再與他人商議。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動者為陽,靜為陰;數者為陽,遲者為陰。(凡陰陽者,去靜與遲皆為陰,至動與數皆為陽。平按:《素問》靜下有者字,靜者句在動者句上,遲者句在數者句上。)凡持真臟之脈者,肝至懸絕九日死,(有本為十八日。平按:《素問》「藏之」二字作「脈之藏」三字,「九」作「急十八」三字。

白話文:

所謂陰陽:

  • 離去的叫陰,到來的叫陽;
  • 活動的叫陽,靜止的叫陰;
  • 快速的叫陽,緩慢的叫陰。

(所有陰陽:離開、靜止、緩慢的都屬於陰;到來、活動、快速的都屬於陽。平按:《素問》中「靜」字下面有「者」字,「靜者」句在「動者」句上方,「遲者」句在「數者」句上方。)

所有與臟腑相關的脈象:

  • 肝脈快速到達頂點,九天後死亡。(有些版本寫作十八天。平按:《素問》中「臟之」二字寫作「脈之藏」三個字,「九」字寫作「急十八」三個字。)

)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日死,腎至懸絕五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得真臟脈者死,然死之期,得五臟懸絕已去,各以其臟之氣分晝日為數。脈至即絕,久而不來,故曰懸絕。平按:《素問》十日作十二日,五日作七日。)問曰:二陽之病發心痹,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息賁,三日者死不治。

白話文:

心氣至極度衰竭,九天後死亡;肺氣至極度衰竭,十天後死亡;肝氣至極度衰竭,五天後死亡;脾氣至極度衰竭,四天後死亡。(獲得真脈的患者會死亡,但死亡時間是從獲得五臟氣衰竭的時間開始計算,每個臟器按照其氣衰竭的程度分配天數。脈氣出現後立即衰竭,久治不愈,所以稱為“衰竭”。平按《素問》中記載為十天改為十二天,五天改為七天。)

問:

二陽經的病症發作於心,有隱匿不明顯的徵兆,女性月經不調,其後傳變為呼吸困難,三天內死亡,無法治療。

(二陽者,陽明也。陽明,謂手陽明大腸脈也,足陽明胃脈也。陽明所發,心痹等病也。隱曲,大小便。風消,謂風熱病消骨肉也。息賁,賁,隔也,為隔息也。平按:《素問》曰上無問字,痹作脾,息賁下無三日二字。)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喘悁,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白話文:

二陽指陽明。陽明包括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陽明所引發的疾病有心臟絞痛等。隱曲指大小便。風消指風熱病消蝕骨肉。息賁,賁指膈膜,所以指的是膈肌痙攣。

《素問》中記載「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喘悁,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意思是:三陽經出問題會出現寒熱,下半身會出現癰腫,以及痿弱、厥冷、喘息、心悸,傳變為索澤(抽筋)、頹疝(陰囊下垂)。

(三陽,太陽也,謂手太陽小腸脈也,足太陽膀胱脈也。太陽所發,寒熱等病。悁,季綿反,憂患也。索,奪也。憂恚不已,傳為奪人色潤澤也。平按:《素問》喘悁作喘㾓。)曰:一陽發病,少氣喜咳喜泄,傳為心瘛,其傳為隔。(一陽,少陽也,手少陽三焦脈也,足少陽膽脈也。

白話文:

「三陽」是指「太陽」經絡,包括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當太陽經發生病變時,會出現寒熱、發燒等症狀。

「悁」讀音為「憂」,意思是憂愁憂慮。「索」讀音為「奪」,表示奪取。如果長期處於憂愁狀態,可能會導致面容憔悴和身體虛弱。

「素問」中原本寫作「喘㾓」,後人誤寫為「喘悁」。

「一陽」是指「少陽」經絡,包括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當少陽經發病時,會出現氣短、咳嗽、腹瀉等症狀。如果病邪蔓延,可能會導致心臟或膈肌的病變。

少陽發少氣等病。隔,塞也。平按:《素問》喜作善,瘛作掣。少氣原抄作小氣,玩注宜作少,《素問》亦作少。又注少陽少字原抄亦作小,恐系抄寫之誤,謹更正。)二陽一陰發病,生驚駭背痛,喜噫喜欠,名曰風厥。(二陽,陽明也。一陰,厥陰也,手厥陰心包脈也,足厥陰肝脈也。

白話文:

少陽經發作會出現少氣等症狀。隔,指阻塞之意。平按:《素問》中將「喜」寫作「善」,「瘛」寫作「掣」。少氣原本抄寫作「小氣」,仔細推敲應作「少」,《素問》中也作「少」。另外,註解中少陽的「少」字原本抄寫作「小」,恐怕是抄寫錯誤,謹更正。

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厥陰經發病,會導致驚駭、背痛、時常打嗝和哈欠,稱之為風厥。(二陽是指陽明經。一陰是指厥陰經,其中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

此二脈發驚駭等病,風厥也。平按:《素問》生作主。)二陰一陽發病,喜脹心滿喜氣(二陰,少陰也,手少陰心脈也,足少陰腎脈。少陰少陽發喜脹等病。平按:注腎脈下袁刻有一陽少陽也五字。)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三陽,太陽也。三陰,太陰也,手太陰肺脈也,足太陰脾脈也。

白話文:

這兩種脈象出現,會導致驚恐等疾病,屬於風厥。平時要參考《素問》中的「生作主」這句話。

如果兩個陰脈和一個陽脈出現問題,就會出現喜歡脹滿、心胸滿悶、心情愉快的症狀。兩個陰脈分別是指少陰,包括手少陰心脈和足少陰腎脈。少陰和少陽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喜歡脹滿等疾病。平時要參考註釋中腎脈下袁刻的「一陽少陽也」五個字。

如果三個陽脈和三個陰脈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半身不遂、肢體麻痺、四肢無力。三個陽脈是指太陽。三個陰脈是指太陰,包括手太陰肺脈和足太陰脾脈。

太陰發偏枯等病也。)鼓一陽曰鉤曰鼓,(一陽,少陽也。少陽脈至手太陰寸口,其脈鼓也。鼓,脈鼓動也。一陽之鼓曰鉤也。平按:《素問》鉤下無曰字。)一陰曰毛,(一陰,厥陰也。厥陰脈至之寸口曰毛,此陰脈不稱鼓也。有本:一曰陰曰毛也。)鼓陽勝隱曰弦,(脈鼓陽勝於隱曰弦。

白話文:

太陰經絡發作偏癱等疾病。鼓動一陽經絡的脈象稱為「鉤」,也稱「鼓」(一陽指少陽經。少陽經脈到達手太陰經的寸口,其脈象鼓動。鼓,指脈象鼓動跳躍。一陽經絡的鼓動脈象稱為「鉤」。)一陰經絡的脈象稱為「毛」(一陰指厥陰經。厥陰經脈到達寸口時稱為「毛」;此為陰脈,不稱為「鼓」。有些書籍記載作:一陰經絡稱為「毛」。)陽脈鼓動勝過陰脈的隱脈,脈象稱為「弦」(陽脈鼓動勝過隱脈時,脈象稱為「弦」。)

平按:《素問》隱作急。別本隱上有陰字。)鼓陽至而絕曰石,(至者為陽也,鼓陽至絕曰石也。)陰陽相過曰彈。(陰陽之脈至寸口相擊曰彈也。平按:彈《素問》作溜。)

白話文:

按照《素问》记载,应该是“隐作急”。另一个版本在“隐”字上面加了一个“阴”字。阳气鼓动到极致而断绝,就称为“石”。(极致就是阳气,鼓动阳气到极致而断绝,就称为“石”。)阴气和阳气互相交错,就称为“弹”。(阴气和阳气的脉络到达寸口互相碰撞,就称为“弹”。按照《素问》记载,“弹”字应该写作“溜”。)

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則滿喘而歐。(邪氣客肺及手太陰,故煩滿喘歐也。平按:《素問》煩下無則字,歐作嘔。)心痹者不通,煩則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喜噫,厥氣上則恐。(邪氣客心及手太陽,故上下不通,煩則少腹故脹等病也。平按;《素問》不通上有脈字,則上有心字,喜作善。

白話文:

所有痹症侵犯內臟的,如果是肺部受影響,煩躁時會胸悶喘氣,還會噁心嘔吐。(邪氣侵犯肺部和手太陰經絡,所以會煩躁、胸悶、喘氣、噁心、嘔吐。)如果是心臟受影響,會不通暢,煩躁時下腹脹痛,突然氣上衝而喘氣,喉嚨乾澀愛打嗝,寒氣上衝就會恐懼。(邪氣侵犯心臟和手太陽經絡,所以上下不通,煩躁時會出現少腹脹痛等症狀。)

注少腹故脹,故恐系鼓字之誤。)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演壞。(邪氣客肝及足厥陰脈,厥陰脈系目及陰,故臥驚數小便。演當涎,謂涎流壞中心也。平按:演壞《素問》作引如懷三字。)腎痹者善脹,尻以伐踵,脊以伐項。(邪客腎及少陰之脈,故喜脹脊曲也。

白話文:

古文:

注少腹故脹,故恐系鼓字之誤。)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演壞。(邪氣客肝及足厥陰脈,厥陰脈系目及陰,故臥驚數小便。演當涎,謂涎流壞中心也。平按:演壞《素問》作引如懷三字。)腎痹者善脹,尻以伐踵,脊以伐項。(邪客腎及少陰之脈,故喜脹脊曲也。


(說明:少腹脹痛可能是「鼓」字的誤寫。)肝臟經脈不通的人,夜裡睡覺時容易驚醒,經常口渴、小便次數多,胸中還會感覺有粘液。腎經脈不通的人容易腹脹,臀部會疼痛,導致無法後足跟站立,脊椎也會僵直,導致無法低頭。

平按:《素問》善作喜,兩伐字均作代,項作頭。脹下袁刻有足攣二字,原抄無。)脾痹者,四肢懈惰,發咳歐汁,上為大寒。(邪客脾及足太陰脈,不得營於四肢,故令懈惰,又發脾咳,胃寒歐冷水也。平按:《素問》懈惰作解墮,歐作嘔,寒作塞。)大腸痹者,數飲出而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白話文:

脾臟痹阻的症狀:四肢無力懶散,咳出粘稠的痰液,身體上部有大寒的表現。(邪氣侵犯脾臟和足太陰經脈,導致營氣不能輸布到四肢,因此出現無力懶散,還會伴發脾咳,胃寒引起的歐吐冷水。)

大腸痹阻的症狀:多次飲水但無法排出,中氣上逆,發作時會出現腹瀉。

(邪客大腸及手陽明脈,大腸中熱,大便難,肺氣喘爭,時有飧泄也。平按:《素問》腸上無大字,出而作而出。注爭字原抄作年,謹依經文作爭。)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兩髀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膀胱盛尿,故謂之胞,即尿脬。脬,匹苞反。邪客膀胱及足太陽,膀胱中熱,故按之髀熱,下則小便有澀,上則鼻清涕出也。

白話文:

邪氣入侵大腸和手陽明經脈,大腸內有熱,導致排便困難,肺氣喘不過來,偶爾會腹瀉。

膀胱痺痛是指少腹膀胱部位按壓時,兩腿像被熱水澆過一樣,小便排泄困難,還會出現鼻涕清稀的症狀。 膀胱因為盛滿了尿液,所以稱為胞,也就是尿囊。邪氣入侵膀胱和足太陽經脈,膀胱內有熱,所以按壓腿部會感到熱,向下則小便排泄困難,向上則鼻涕清稀。

平按:少腹原抄作少腸,《素問》作少腹,袁刻作小腸,與原抄、《素問》均異,謹依《素問》作少腹。兩髀《素問》作內痛,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兩髀。據此,則全元起本與此相合。若沃以湯,湯字原抄作陽,恐傳寫之誤,謹依《素問》作湯,別本亦作湯。)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白話文:

校注:原本「少腹」寫成「少腸」,《素問》寫作「少腹」,袁克本寫作「小腸」,都與原本和《素問》不同,謹根據《素問》寫作「少腹」。「兩髀」《素問》寫作「內痛」,新校正雲:全元起原本寫作「兩髀」。根據這個說明,全元起的本意與此處相同。如果用熱水去澆,「湯」字原本寫作「陽」,可能是傳抄錯誤,謹根據《素問》寫作「湯」,其他版本也寫作「湯」。)陰氣的特性是,靜止時神氣能收藏,躁動時神氣就會消散。

(五臟之氣,為陰氣也,六腑之氣,為陽氣也。人能不勞五臟之氣,則五神各守其臟,故曰神藏也。賊郎反。若怵惕思慮,悲哀動中,喜樂無極,愁憂不解,盛怒不止,恐懼不息,躁動不已,則五神消滅,傷臟者也。)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凡人飲食,胃實則腸虛,腸實則胃虛,腸胃更實更虛,故得氣通,長生久視。

白話文:

五臟之氣屬於陰氣,六腑之氣屬於陽氣。一個人如果不讓五臟之氣過於勞累,那麼五靈(神)各自守護著自己的臟腑,所以才稱之為神藏。如果過於思慮、悲傷、哀痛、喜樂無度、憂愁不解、憤怒不已、恐懼不息、躁動不安,那麼五靈就會消亡,傷害臟腑。

飲食過度,腸胃就會受傷。(常人飲食時,胃部充實則腸道空虛,腸道充實則胃部空虛,腸胃交替充實和空虛,所以氣機通暢,可以長生久視。)

若飲食自倍,則氣不通,夭人壽命也,此則傷腑也。)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過也。喘息,肺所為也。喘息過者,則肺虛邪客,故痹聚也。)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憂思,心所為。憂思過者,則心傷邪客,故痹聚也。)淫氣歐唾,痹聚在腎;(歐唾,腎所為也。歐唾過者,則腎虛邪客,故痹聚也。

白話文:

如果飲食過量,會導致氣機不通暢,從而縮短壽命,這是傷害到了內臟。

  • 過度喘息,邪氣會聚集在肺部(因為喘息是肺部主導的,過度喘息說明肺氣虛弱,受到邪氣侵犯,所以邪氣會聚集)。
  • 過度憂思,邪氣會聚集在心臟(因為憂思是心臟主導的,過度憂思說明心氣受損,受到邪氣侵犯,所以邪氣會聚集)。
  • 過度歐唾(即頻繁吐口水),邪氣會聚集在腎臟(因為歐唾是腎臟主導的,過度歐唾說明腎氣虛弱,受到邪氣侵犯,所以邪氣會聚集)。

平按:歐唾《素問》作遺溺。)淫氣渴乏,痹聚在肝;(肝以主血,今有渴乏,多傷血肝虛,故痹聚也。平按:渴乏《素問》作乏竭。)淫氣飢絕,痹聚在胃;(飢者,胃少谷也。飢過絕食則胃虛,故痹聚。)淫氣雍塞,痹聚在脾。(穀氣過塞,則實而痹聚於脾也。平按:飢絕《素問》作肌絕,下無痹聚在胃、淫氣雍塞二句。

白話文:

平按:《素問》中的「歐唾」被寫作「遺溺」)。淫邪之氣導致口渴乏力,痹證會聚積在肝臟;(肝臟主血,如果出現口渴乏力,多是肝血不足所致,所以痹證會聚積在肝臟)。淫邪之氣導致飢餓體虛,痹證會聚積在胃部;(飢餓是指胃部缺乏穀氣。過度飢餓沒有食物可吃,就會導致胃虛,從而引起痹證聚積)。淫邪之氣壅塞不通,痹證會聚積在脾臟。(穀氣過度壅塞,就會實滯,導致痹證聚積在脾臟)。平按:《素問》中的「飢絕」被寫作「肌絕」,後面也沒有「痹聚在胃」、「淫氣雍塞」這兩句。

新校正云:詳從上凡痹客五臟者至此,全元起本在《陰陽別論》中,此王氏所移。據此,則全元起本與《太素》同也。)

白話文:

新校正注:從前面「凡痹客五臟者」到這裡為止的詳細內容,原本出自《陰陽別論》,是王叔和移到這裡來的。根據這一點,說明《全元起》的本源與《太素》是相同的。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動肺,使人喘喝。(五臟為陰,內邪陰氣,以傷五臟,故曰爭內;六腑為陽,外邪陽氣,以侵六腑,故曰擾外。皮毛腠理也,肺魄所主,故汗出腠理,名魄汗也。藏,猶閉也。陰陽爭擾,汗出腠理未閉,寒氣因入,四肢逆冷,內傷於肺,故使喘喝。

白話文:

體內的陰氣與外來的陽邪互相較勁,汗液無法留住,四肢出現逆冷的現象。一旦發作,就會影響肺部,讓人喘不過氣來咳嗽不止。(五臟屬陰,內部的病邪是陰氣,會損傷五臟,所以說「陰爭於內」;六腑屬陽,外來的病邪是陽氣,會侵犯六腑,所以說「陽擾於外」。皮毛腠理由肺所主,所以汗液從腠理排出,稱為「魄汗」。藏,猶如閉合。陰陽交戰,汗液從腠理排出卻沒有閉合,寒氣由此進入,四肢逆冷,內傷肺部,從而導致喘咳。)

喝,喘聲,呼割反。平按:《素問》動作熏,喝作鳴。)陰之所生,和本曰味。(五臟所生和氣之本,曰五味也。平按:《素問》味作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剛與剛,陽盛也。陽盛必衰,故破散也。無陽之陰,必消亡也。)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白話文:

發出「喝」的聲音,呼吸時發出呼嚕聲,喘息聲嘶啞。

這是陰氣產生的徵兆,陰氣的本質就是味道。(五臟所產生的和氣的本源,就是五味。)

因此,陽氣過於強盛時,陰氣就會消散;如果陽氣過於虛弱,經氣就會斷絕。

(淖,亂也,音濁。言陽散陰消,故剛柔不和,則十二經氣絕也。平按:《素問》此段下有「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數句,本書在後。)岐伯曰: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木生火也。)心之肺謂之死陰,(火剋金也。)肺之腎謂之重陰,(少陰重至陰也。

白話文:

淖:混亂,發音濁。意思是陽氣散失,陰氣消退,因此剛柔不協調,導致十二條經脈的氣血不通。

《素問》中這段話之後還提到:「屬死陰的,死不過三日;屬生陽的,死不過四日」這幾句,本書在後文會提到。

岐伯說:所謂生陽死陰,是指肝對應心,稱為生陽(因為木生火),而心對應肺,稱為死陰(因為火剋金)。肺對應腎,稱為重陰(因為少陰是最重的陰)。

)腎之脾謂之闢陰,死不治。(闢,重疊。至陰太陰重也。)結陽者,腫四肢。(結,聚。)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血聚多至三升也。)陰陽結者針,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少陰為水,故多字誤也。平按:《素問》結下無者字,針作斜。石原抄作右,恐誤,《素問》作石。

白話文:

腎臟的脾臟稱為闢陰,如果出現這種病症,就會死亡,無法治療。這裡的「闢」是重複的意思,代表至陰太陰重疊。陽氣聚集就會導致四肢腫脹。這裡的「結」是聚集的意思。陰氣聚集就會導致便血,第一次便血一升,第二次便血兩升,第三次便血三升。這裡的「結」代表血氣聚集,最多可達三升。如果陰陽氣都聚集,就需要用針治療。如果陰氣多,陽氣少,稱為石水,會導致少腹腫脹。這裡的「少陰」屬水,所以「多」字應該是誤寫。根據《素問》,「結下」沒有「者」字,針法是斜刺。原本抄寫的「右」字可能錯誤,應該是《素問》中的「石」。

腹腫二字,原抄缺左方,只餘右方復重二字,謹依《素問》作腹腫。)三陽結謂之消,(消渴消中也。三陽,太陽。平按:《素問》三陽作二陽。注消渴,渴字袁刻誤作濁。)二陽結謂之隔,(便溲不通也。二陽,陽明也。平按:《素問》二作三。)三陰結謂之水,(三陰,太陰。

白話文:

肚子腫脹兩個字,原本抄寫時左邊缺失,只剩下右邊的「復重」兩個字,謹慎參考《素問》改為「腹腫」。三陽經絡阻塞稱為消渴,(消渴指的是口渴和身體消瘦。三陽,指的是太陽經脈。平時仔細對照,《素問》中三陽寫作二陽。註解中「消渴」的「渴」字,袁刻本錯誤地寫作「濁」。)二陽經絡阻塞稱為隔閉,(大小便不通暢。二陽,指的是陽明經脈。平時仔細對照,《素問》中「二」寫作「三」。)三陰經絡阻塞稱為水腫,(三陰,指的是太陰經脈。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厥陰、少陽也。)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脈聚,陽脈不聚也。)陰陽虛腸闢。(陰陽腑臟脈皆虛者,腸闢疊死。平按:《素問》闢下有死字。)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陰陽死生期也。平按:《素問》此數語在經氣乃絕之下。

白話文:

(一陰一陽結合構成喉嚨疾病,指厥陰經和少陽經的病變。)陰氣攻擊陽經的其他支脈,稱為「有子」,(意為陰脈聚集,陽脈不聚集。)陰陽虛弱,腸胃空虛。(陰陽臟腑經脈都虛弱,腸胃空虛就會死亡。平按:《素問》中「闢」字下面有「死」字。)屬於死陰之氣,不過三天才會死亡;屬於生陽之氣,最多四天就會死亡。(這是陰陽死生的時間期限。平按:《素問》中這幾句話在「經氣乃絕」之下。)

四日而已《素問》作四日而死,新校正云:按別本作四日而生,全元起注本作四日而已,俱通。詳上下文義,作死者非。據此,則全元起注本與此正合,袁刻誤作四日而死。)陽加於陰謂之汗,(加,勝之也。)陰虛陽搏謂之崩。(崩,下血也。)三陰俱搏,三十日夜半死。

白話文:

僅僅四天。古書《素問》寫作「四天後會死亡」,新版更正說:參照其他版本,有的寫「四天後會出生」,全元起注版寫作「僅僅四天」,都說得通。仔細看上下文義,說死亡是不對的。根據這個,全元起注版與此文完全相符,袁刻本將其誤寫成「四天後死亡」。)陽氣勝過陰氣,稱為「汗」(加,勝過的意思)。陰氣虛弱,陽氣衝擊,稱為「崩」(崩,指子宮出血)。三陰同時衝擊,三十夜後會在半夜死亡。

(太陰總得三陰之氣。平按:《素問》三十作二十。)二陰俱搏,十五日夕死。(少陰總得二陰之氣。平按:《素問》十五作十三,夕下有時字,別本亦有時字。)一陰俱搏,十日平旦死。(厥陰氣皆來聚,故曰俱也。平按:顧本《素問》無平旦二字,趙府本有。)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

白話文:

太陰經匯聚了三陰經的氣。若三陰經的脈搏相搏,十五天後(或二十天後)的晚上會死。

少陰經匯聚了二陰經的氣。若二陰經的脈搏相搏,十天(或十三天)後的天亮時分會死。

厥陰經的氣全部匯聚,因此稱之為「俱」。若三陽經的脈搏相搏且鼓動,三天後會死。

(三陽之脈,聚而且鼓。)三陽三陰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募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陽明之氣皆聚,則陽明募病。有本為幕也。平按:《素問》募作其。)

白話文:

(三條陽經的脈絡,聚集而膨脹。)三條陽經和三條陰經都搏動,心腹脹滿,發梢無法掩蓋彎曲的眉毛,五天死亡。兩條陽經都搏動,會引起發熱的疾病。如果治療不當,會在十天內死亡。(陽明經的氣全部聚集,則陽明經會發病。注釋:「募」原本應該是「幕」,意指遮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