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卷末缺)·攝生之二 (7)
卷第二(卷末缺)·攝生之二 (7)
1. 六氣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六第三十《決氣》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二。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願聞何謂精?(一氣者,真氣也。真氣在人,分一以為六別,故惑其義也。平按:《靈樞》所以下有然字,無願聞何謂精句。)岐伯曰:兩神相薄,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但精及津、液,與氣異名同類,故皆稱氣耳。雄雌二靈之別,故曰兩神。陰陽二神相得,故謂之薄。和為一質,故曰成形。此先於身生,謂之為精也。平按:薄《靈樞》、《甲乙經》均作搏。)何謂氣?(下焦如瀆,謂之津液。中焦如漚,謂之為營血。上焦如霧,為衛稱氣,未知所由。
平按:《甲乙經》無何謂氣岐伯曰六字。)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燻肉,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上焦開發,宣揚五穀之味,熏於膚肉,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萬物,故謂之氣,即衛氣也。平按:《靈樞》、《甲乙經》均無燻肉二字。)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腠理,是謂津。
(腠理所泄之汗,稱之為津。平按:汗出腠理《靈樞》作汗出溱溱。)何謂液?岐伯曰:穀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光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淖,□卓反,濡潤也。通而言之,小便、汗等,皆稱津液;今別骨節中汁為液,故餘名津也。五穀之精膏,注於諸骨節中,其汁淖澤,因屈伸之動,流汁上補於腦,下補諸髓,旁益皮膚,令其潤澤,稱之為液。平按:穀氣滿《靈樞》、《甲乙經》作谷入氣滿。
光澤,《靈樞》作泄澤,《甲乙經》作出泄。)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血於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五穀精汁在於中焦,注手太陰脈中,變赤循脈而行,以奉生身,謂之為血也。平按:中焦受血於汁《靈樞》作中焦受氣取汁,《甲乙經》作中焦受汁。)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毋所避,是謂脈。
(盛壅營血之氣,日夜營身五十周,不令避散,故謂之脈也。平按:《甲乙經》壅作擁。)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六氣之中,有餘不足,總問也。腦髓等別問,取其所知也。平按:注取別本作求。)岐伯曰:精脫者,耳聾;(腎以主耳,故精脫則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五臟精氣為目,故氣脫則目暗。)津脫則腠理開,汗大泄;(前之二脫,言脫所由,故有脫也。以下三脫,直著其脫狀,故津脫,腠理開、汗泄為狀。)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胻酸,耳數鳴;(骨節相屬之處無液,故屈伸不利。無液潤澤皮毛,故色夭。
白話文:
[六氣]
黃帝問:我聽說人有精、氣、津、液、血、脈這六種東西,我原以為它們都是同一個「氣」,現在卻要分成六種名稱,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想知道什麼是「精」?
岐伯回答:陰陽兩種不同的能量相互作用,結合而形成形體,這種能量常常在身體形成之前就存在,這就叫做「精」。
黃帝問:什麼是「氣」?
岐伯回答:上焦(身體上部)的功能就像開啟一樣,可以宣散五穀的精華,滋潤皮膚肌肉,充滿全身,使毛髮潤澤,就像霧露滋潤萬物一樣,這就叫做「氣」。
黃帝問:什麼是「津」?
岐伯回答:皮膚上的毛孔發散,汗水從毛孔排出,這就叫做「津」。
黃帝問:什麼是「液」?
岐伯回答:當五穀的精華充足時,會像水一樣滋潤骨骼,使骨骼關節可以靈活屈伸,同時滋養腦髓,潤澤皮膚,這就叫做「液」。
黃帝問:什麼是「血」?
岐伯回答:中焦(身體中部)從食物的汁液中吸收營養,轉化成紅色液體,這就叫做「血」。
黃帝問:什麼是「脈」?
岐伯回答:它是營氣(營養物質所化的氣)聚集並運行的通道,使營氣不會散失,這就叫做「脈」。
黃帝問:這六氣如果出現過多或不足的情況,氣的多少、腦髓的虛實、血脈的清濁,我們如何才能知道呢?
岐伯回答:如果「精」大量流失,就會導致耳聾;如果「氣」大量流失,就會導致視力模糊;如果「津」大量流失,就會導致毛孔開泄,大量出汗;如果「液」大量流失,就會導致骨骼關節活動不靈活,臉色憔悴,腦髓衰退,小腿酸痛,耳朵頻繁鳴響;如果「血」大量流失,就會導致面色蒼白,沒有光澤,脈搏空虛,這些都是各種情況的徵兆。
黃帝問:這六氣之間有高低貴賤之分嗎?
岐伯回答:這六氣各有其主導和歸屬,它們的貴賤好壞都有一定的規律,但它們的生成都依賴於五穀的滋養,就像大海一樣的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