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卷首缺)·陰陽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卷首缺)·陰陽 (2)

1. 調陰陽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一第三《生氣通天論》。

白話文:

「本文見於《素問》卷一,第三篇《生氣通天論》之中。」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也,(古,謂上古、中古者也。調陰陽而攝其生,則通天之義。上古中古人君攝生,莫不法於天地,故生同天地,長生久視。通天地者,生之本也。不言通地者,天為尊也。)本於陰陽。(本於天地陰陽之氣。)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於天氣。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從古到今,對於那些能夠與天地相通的人來說,生命之源就在於調和陰陽之氣,維護自身生命。上古和中古時代的君王們養生保命,都遵循著天地之理,所以他們的壽命像天地一樣長久。與天地相通,是生命之根本。」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所有生靈的內在氣息和九竅、五臟、十二節,都與天地之氣相通。

(在於天地四方上下之間,所生之物,即九州等也。九州,即是身外物也。九竅等物,身內物也。十二節者,謂人四肢各有三大節也。謂九州等內外物,皆通天氣也。平按:《素問》於作乎。)其生在其氣三,(謂天地間九州等物,其生皆在陰陽及和三氣。平按:《素問》在作五,別本亦作五。

白話文:

天地八方生長了各種東西,比如九州等,這些都是身體外的東西。九竅等器官,是身體內部的東西。十二節,是指人的四肢各有三處關節。無論是九州等外部事物,還是九竅等內部事物,都與天地氣息相通。(備註:根據《素問》的記載,應該是「天地間九州等物,其生皆在陰陽及和三氣」;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天地間九州等物,其生皆在陰陽及和五氣」。)

)謂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之本。(陰陽分為四時和氣,人之縱志不順四時和氣攝生,為風寒雨濕邪氣傷也。此順三氣養生,壽之本也。平按:《素問》數上無謂字,壽下有命字,本下有也字。)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蒼,天色也。氣,謂四時和氣者也。天地之和氣,清而不濁,靜而不亂,能令人志意皆清靜也。

白話文:

如果多次犯了這些錯誤,就會導致邪氣入侵身體,損害人的壽命根本。人應該順應陰陽四時之氣,調節生活,這樣才能避免風寒雨濕等邪氣的侵襲,這是養生長壽的根本。

上天之氣清淨平和,人的志意就能安定平和。蒼指的是天色,氣指的是四時和氣。天地之間的和氣清淨不濁,平和不亂,能夠使人身心都清靜平和。

平按:《素問》靜作淨。)夫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也。(人能順清靜和氣,則臟氣守其內,腑氣固其外,則雖有八正虛風賊邪,不能傷也,斯因四序之和自調攝也。平按:《素問》順上無夫字,序下無也字。)故聖人搏精神,或服天氣,通神明。

白話文:

按照《素問》所記載,靜心平和地生活,就能讓陽氣穩固,即使遇到邪氣侵襲,也不會受到傷害。這是順應時序的結果。(如果人們能夠順應清靜、和順之氣,那麼臟腑之氣就能穩固內外,即使遇到八正風邪等邪氣,也不會受到傷害。這是因為人們順應了四季的和諧變化而進行自我調養的緣故。)

因此,聖人涵養精神,或調養身體,或溝通神明。

(搏,附也,或有也。聖人令精神相附不失,有服清靜之氣,通神令清,通性令明,故得壽弊天地而不道夭。平按:《素問》搏作傳,服天上無或字,通上有而字。)氣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陰氣失和,則內閉九竅,令便不通,外壅肌肉,使腠理壅塞也。

白話文:

「搏」,意為附著或存在。聖人讓精神彼此相附,不讓其散失,因此吸收純淨之氣,通達神明而清淨,通達本性而清明,所以能夠長壽,比天地還要長久,也不會夭亡。

當氣息失去時,就會導致內部九竅閉塞,外部肌肉腫脹,衛氣消散分開,這稱為自傷,是氣息衰減的表現。(陰氣失去和諧,就會導致內部九竅閉塞,使排泄不通暢,外部肌肉腫脹,令毛孔阻塞。

陽氣失和,則腠理開解,衛氣發泄也。此之失者,皆是自失將攝,故令和氣銷削也。平按:《素問》失上無氣字。衛原抄作沖,據本注應作衛,《素問》亦作衛。)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行,獨壽不章,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上而衛外者也。(人之陽氣,若天與日,不得相無也。

白話文:

當陽氣失去平衡時,皮膚毛孔就會打開,防衛氣也會釋放出來。導致這種失衡的原因,都是因為自己沒有約束和調節好,所以才會導致調和之氣減弱。

陽氣就像天空中的太陽,如果陽氣運行失常,就無法長壽。因此,天空的運轉必須有太陽的光亮,陽氣也是從上而來,保護身體的外表。

如天不得無日,日失其行,則天不明也。故天之運動,要藉日行,天得光明也。人與陽氣不得相無,若無三陽行於頭上,則人身不得章延壽命也。故身之生運,必待陽脈行身以上,故壽命章也。是以陽上於頭,衛於外也。平按:《素問》行獨二字作所則折三字,上而二字作而上二字。

白話文:

就像天空不能沒有太陽,太陽失常運行,天空就無法明亮。所以天空的運行需要太陽的運轉,才能得到光明。人體與陽氣也必須相輔相成,如果沒有三條陽脈在頭部運行,那麼人的生命就無法延續。所以人體的生長運作,必須依靠陽脈在身體上運行,才能保持壽命和健康。因此,陽氣上行於頭部,才能保護身體外部。

)因於寒,志欲如連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連,數也。樞,動也。和氣行身,因傷寒氣,則志欲不定,數動不住,故起居如驚,神魂飛揚也。平按:《素問》寒下無志字,連樞作運樞,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連樞。)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如散。

白話文:

因寒證

起因於寒氣,思想恍惚,像門樞一樣飄忽不定,動作慌張如受驚,神氣浮動。

因暑證

起因於暑熱,發汗煩躁就會喘息,安靜時也會喋喋不休,身體像燒炭一樣滾燙,汗水像散開一樣冒出。

(喝,漢曷反,呵也,謂喘呵出氣聲也。汗者,陰氣也,故汗出即熱去。今熱,汗出而煩擾也。若靜而不擾,則內熱狂言。如此者,雖汗猶熱。汗如沐浴,汗不作珠,故曰如散也。平按:《素問》如散作而散。)因於濕首如裹攘,大筋濡短,小筋施長,施長者為痿。(如,而也。

白話文:

喝,讀音同「漢」,表示喘氣時呼出的聲音。汗,是陰氣,所以出汗後熱氣就能散去。現在發熱,但出汗後反而煩亂。若是安靜又不煩亂,則表示體內熱氣導致說胡話。這種情況,即使出汗還是會覺得熱。汗像洗澡後一樣,不會形成顆粒狀的水珠,所以稱為「如散」。根據註解,《素問》中「如散」應作「而散」。

由於濕氣,頭部像被包裹起來;大筋鬆弛變短,小筋變得鬆弛變長,變長的部分會萎縮無力。

攘,除也。人有病熱,用水濕頭而以物裹人,望除其熱,是則大筋得寒濕縮,小筋得熱緩長。施,緩也,絕爾反。筋之緩瘲,四肢不收,故為痿也。平按:《素問》裹下有濕熱不三字,濡作緛,施作弛,小筋施長下有緛短為拘四字,為痿上無者字。)因陽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而竭。

白話文:

攘:驅除的意思。有人發燒,就用水弄濕他的頭,然後用東西把他包裹起來,希望這樣能驅除他的熱氣。可是這樣一來,大筋受了寒濕,便會收縮;小筋受了熱,就會舒緩拉長。施:舒緩的意思,同絕相反。筋脈舒緩過度,就會導致四肢無法控制,這就是痿疾。

註:根據《素問》,原句中「裹」字後面有「濕熱不」三個字;「濡」字應該是「緛」字;「施」字應該是「弛」字;「小筋施長」後面有「緛短為拘」四個字;「為痿」上面沒有「者」字。因為陽氣旺盛而導致水腫,四肢相互取代,陽氣就會耗盡。

(因邪氣客於分肉之間,衛氣壅遏不行,遂聚為腫。四時之氣,各自維守,今四氣相代,則衛之陽氣竭壅不行,故為腫也。平按:因陽氣為腫《素問》作因於氣為腫,而竭作乃竭。)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前厥,(闢,稗尺反。夏日陽氣盛時,入房過多,則陽虛起,精絕闢積,生前厥之病也。

白話文:

因為邪氣滯留在肌肉縫隙中,衛氣受到阻礙無法運行,因此積聚成腫塊。四季的氣候各自維護平衡,現在四季交替,衛氣的陽氣耗盡受阻無法運行,所以會形成腫塊。

注:因為陽氣會導致腫塊,《素問》中寫作「因於氣為腫」,而「竭」寫作「乃竭」。

陽氣的特點是,如果過度疲勞就會亢盛。陽氣耗盡,精氣就會停滯積聚。在夏季陽氣旺盛的時候,房事過度就會導致陽氣虛弱,精氣耗盡停滯積聚,引發「前厥」之病。(「前厥」是一種突然昏厥的疾病,常見於夏季,因陽氣耗竭而引起。)

闢積,闢疊停廢之謂也。前厥,即前僕也。平按:前厥《素問》作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精絕則腎腑足太陽脈衰,足太陽脈起目內眥,故太陽衰者即目盲也。精絕腎虛,則腎官不能聽也。)潰潰乎若壞都,滑滑不止。(潰,胡對反。潰潰、滑滑,皆亂也。

白話文:

闢積

闢積,指的是清除體內堆積的廢物。

前厥

前厥,就是前僕,指先前的症狀。

說明:

《素問》中記載的「前厥」寫作「煎厥」。

具體解釋:

眼睛失明,無法視物;耳朵閉塞,無法聽聲。(精氣耗盡,腎臟和足太陽經衰弱。足太陽經起於眼睛內眥,因此足太陽經衰弱者就會導致眼睛失明。精氣耗盡,腎虛,腎臟無法完成聽覺功能。)感覺身體就像要垮塌一樣,而且這種狀況不斷持續。(「潰潰」、「滑滑」都表示混亂。)

陽氣煩勞,則精神血氣亂,若國都亡壞,不可止也。一曰滑不正則。都,大也。言非直精神血氣潰亂,四肢十二大骨痿瘲不正也。平按:滑滑不止《素問》作汩汩乎不可止。注滑不正則應作都骨不正,按原抄滑滑不止右偏,有滑滑不止都骨不正八小字。)陽氣大怒,則形氣而絕,血宛於上,使前厥,有傷於筋縱,(陰並於陽,盛怒則衛氣壅絕,血之宛陳,上並於頭,使人有僕,故曰前厥,並傷於筋,故痿瘲也。平按:陽氣下《素問》有者字,而絕作絕而,宛作菀,使前厥作使人薄厥。

白話文:

當陽氣過於亢盛,精神血氣就會紊亂,就像國家都城被摧毀後難以收拾一樣。另外,陽氣流動不順暢,就會導致四肢和十二塊大骨萎縮變形。

陽氣大怒,就會導致形氣斷絕,血液凝結在頭上,導致神志不清,還會傷及筋脈,讓人萎靡不振。

)其若不容,而出汗偏阻,使人偏枯。(阻,壞也,慈呂反。容,緩也。陽氣盛者必傷筋痿緩,其若不緩,則冷汗偏出壞身。偏枯,不隨之病也,或偏枯疼者也。平按:而出汗偏阻《素問》作汗出偏沮。)汗出見濕,乃生痤疽。(若汗遍身,見濕於風,即邪風客於肌肉,壅遏營衛,傷肉以生痤疽也。

白話文:

如果營氣流通不暢,導致汗液積聚偏多,會使人偏枯(偏癱)。(「阻」意為阻礙。「容」意為緩和。陽氣旺盛的人必定會傷筋而脈絡鬆弛,如果脈絡不鬆弛,則會寒汗偏出而損傷身體。偏枯是指肢體不隨意屈伸的病症,也可能單側肢體疼痛。)

汗液出現在皮膚表面並接觸濕氣,就會導致痤疽(皮膚化膿性炎症)。(如果汗液遍佈全身,在風中出現濕潤,就是邪風侵襲肌肉、阻滯氣血運作,損傷肌肉而產生痤疽。)

痤,癰之類,然小也,俗謂之癤子。久壅陷骨者,為痤疽也。平按:《素問》疽作疿。)膏粱之變,足生大釘,受如持虛。(膏粱血食之人,汗出見風,其變為病,與布衣不同,多足生大釘腫。膏粱身虛,見濕受病,如持虛器受物,言易得也。平按:《素問》膏作高,釘作丁。

白話文:

痤瘡和癰腫類似,但體積較小,俗稱「癤子」。如果痤瘡長期化膿深入骨頭,就會變成痤疽。(按:根據《素問》的記載,疽字應寫作疿。)那些飲食豐盛、生活優渥的人,容易長出大膿包,而且會像虛弱的人容易受到外力影響一樣,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襲。(因為飲食豐盛的人身體虛弱,一旦接觸濕氣就容易生病,就像虛弱的器皿容易受損一樣,容易受到感染。)(按:根據《素問》的記載,膏字應寫作高,釘字應寫作丁。)

新校正云:按丁生之處,不常於足,蓋謂膏粱之變,饒生大丁,非偏著足也。又《素問》持虛下有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十一字。)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衛之精氣,晝行六腑,夜行五臟,令五神清明,行四肢及身,令筋柔弱也。)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白話文:

新校訂本註釋:所謂的「丁」不常出現在腳上,指的是富貴人家的變化,會產生嚴重的「丁」,而不是隻出現在腳上。《素問》中,「持虛下有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這十一字應該解釋為,陽氣強盛時可以滋養精神,溫和時可以滋養筋骨。(衛氣精氣白天運行於六腑,晚上運行於五臟,使五神清明,運行於四肢,使筋骨柔軟。)如果開合不暢,寒氣侵入,就會產生嚴重的駝背。

(腠理有邪,開令邪出,則開為得也。腠理無邪,閉令不開,即闔為得也。今腠理開邪入,即便閉之,故不得也。寒邪入已,客於腰脊,以尻代踵,故曰大僂。僂,曲也,力矩反。)陷脈為瘻,流連肉腠。(寒邪久客不散,寒熱陷脈以為膿血,流連在肉腠之間,故為瘻。平按:流《素問》作留。

白話文:


皮膚組織有邪氣入侵,應打開讓邪氣排出,這樣做就是適當的。皮膚組織沒有邪氣,應關閉不讓它打開,這樣做也是適當的。如今皮膚組織打開讓邪氣進入,就應該馬上關閉,所以這樣做不適當。寒邪進入後,停留在腰脊部位,導致臀部代應腳後跟,所以稱為大僂。僂,就是彎曲。陷脈會形成瘻管,膿血在肌肉組織之間流動。(寒邪長期停留不散,寒熱交錯,陷脈形成膿血,流佈在肌肉組織之間,就形成瘻管。註:流為《素問》的留)

)輸氣化薄,傳為善畏,乃為驚駭。(輸者各系於臟氣化薄則精虛不守,故善畏而好驚也。平按:《素問》輸作俞,乃作及。)營氣不順,逆於肉理,乃生癕癰腫。(脈肉營氣,為邪氣傷,不得循脈陰陽相注,故逆於肉理,敗肉即生癰也。平按:《素問》順作從,癕作癰。注脈肉,肉字別本作內。

白話文:

如果臟腑的氣血輸佈不順,精氣虛弱,就會產生恐懼和容易受驚嚇的症狀。(輸佈各個經絡系統的臟腑之氣,如果虛薄,精氣就會不足,導致缺乏安全感,容易受驚。)

如果營氣運行不順,逆行於肌肉的肌理中,就會產生腫塊和癰瘡。(營氣運行於脈中和肌肉內,如果被邪氣所傷,無法按照經絡的陰陽相注規律運行,就會逆行於肌肉肌理,損傷肌肉而形成癰瘡。)

)魄汗不盡,形弱而氣爍,穴輸已閉,發為風瘧,故風者,百病之始也。(魄,肺之神也,肺主皮毛腠理,人之汗者,皆是肺之魄神所營,因名魄汗。夏傷於暑,汗出不止,形之虛弱,氣之衰損,淫邪藏於腠理,腠理已閉,至秋得寒,內外相感,遂成風瘧而氣爍,故邪風者百病始。爍,式藥反。

白話文:

汗液無法正常排出,導致身體虛弱,氣息微弱,身體的孔竅被堵塞。這時,風邪就會侵入,引起瘧疾。因此,風邪是各種疾病的根源。(魄,指肺的精氣,肺主管皮膚和毛孔,人體的汗液都是由肺的精氣所運行,因此稱之為魄汗。夏季受暑熱侵襲,汗液過多,導致身體虛弱,氣息衰弱,邪氣藏匿於皮膚腠理中,當腠理被堵塞後,遇到秋天的寒氣,內外勾結,就會形成瘧疾,導致氣息微弱,所以邪風是各種疾病的開始。爍,讀音同「式」)

淫邪氣。平按:《素問》不盡作未盡。)清靜則肉腠閉距,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客,此因時之序也。(不為躁動,毛腠閉距,八風不能傷者,順四時之序調養,故無病也。苛,害也,音柯。平按:《素問》距作拒,客作害。)故人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人病雖久,得有傳變,上下陰陽不並,至其所王,必當自愈,故良醫不為也。

白話文:

淫邪之氣。平按:《素問》不盡作未盡。)清靜則毛孔緊閉,即使有大風侵襲,也無法侵入,這是順應時序的結果。(不為躁動,毛孔緊閉,八風不能侵害,順應四時之序調養,故無病也。苛,害也,音柯。平按:《素問》距作拒,客作害。)所以人病久之後,身體會自行調整,上下氣血不再阻塞,良醫便不會介入治療。(人病雖久,得有傳變,上下陰陽不並,至其所王,必當自愈,故良醫不為也。

平按:《素問》病上無人字。)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旦乃敗亡。(故陽病者,蓄積不得傳化,有其死期者,陽脈當隔,脈有隔之時,當即瀉之,不急療者,必當死也。隔,格也。亟,急也。平按:旦乃敗亡《素問》作粗乃敗之,別本旦作且。注療者別本作療之。

白話文:

《素問》經典中沒有「病上無人」的字句。因此,陽氣蓄積導致疾病死亡,而陽氣會導致阻滯,阻滯就要瀉除,如果不緊急處理,就會在第二天死亡。(因此陽症患者,病邪蓄積無法排出,有死亡危險的,陽脈會出現阻滯,一旦脈出現阻滯時,就要立即瀉除,不緊急治療的,一定會死亡。阻滯就是阻塞。緊急就是急迫。)附註:旦乃敗亡,在《素問》中寫作「粗乃敗之」,其他版本中「旦」寫作「且」。附註:治療,其他版本寫作「療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陽氣已虛,氣門乃開,是故暮而收距,毋擾筋骨,毋見霧露。(夫陽者,生氣也。陰者,死氣也。故陽氣一日而主外,陰氣一夜而主內。一日外者分為三時:平旦人氣始生,為少陽也;日中人氣隆盛,為太陽也;日西人氣始衰,為虛陽也。陽氣虛者,陰氣即開也。

白話文:

因此,陽氣在一天中主導陽面,早上人氣生發,中午陽氣旺盛,傍晚陽氣衰退,這時氣門便開啟。所以傍晚要收斂陽氣,避免擾動筋骨,避免接觸霧氣露水。(陽氣是生氣,陰氣是死氣。因此,陽氣在一天中主導陽面,陰氣在半夜主導陰面。主導陽面的一天分為三段時辰:早上人氣開始生發,是少陽;中午人氣最旺盛,是太陽;傍晚人氣開始衰退,是虛陽。陽氣虛弱時,陰氣就會開啟。)

陰氣開者,即申酉戌,少陰生也,故暮須收距,無令外邪入皮毛也;亥子丑時,即至陰也,故至陰時無擾骨也;寅卯辰,即厥陰也,故厥陰時無擾於筋,見霧露也,陰衰見濕,因招寒濕病。平按:《素問》開作閉。)反此三時,形乃困薄。(不順晝夜各三時氣以養生者,必為病困迫於身。

薄,迫也。)

白話文:

陰氣盛開的時間,也就是申時(下午3-5點)、酉時(下午5-7點)和戌時(晚上7-9點)。此時,少陰之氣滋生,所以傍晚時分必須關閉門窗,防止外邪侵入皮膚和腠理。

亥時(晚上9-11點)、子時(晚上11-1點)和醜時(凌晨1-3點),是陰氣最盛的時候。這時不能擾動骨骼。

寅時(凌晨3-5點)、卯時(早上5-7點)和辰時(早上7-9點),是厥陰之氣活躍的時間。這時不能擾動筋絡,因為看到霧露時,陰氣減弱,濕氣增多,容易招致寒濕疾病。

反過來,如果違背這三個時間段的養生規律,身體就會疲憊虛弱。

內容少,被壓迫所致。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極起者也;陽者,衛外而為固者也。(五臟藏精,陰極而陽起也;六腑衛外,陽極而陰固也。故陰陽相得,不可偏勝也。平按:《素問》極起作起亟。)陰不勝其陽,則其脈流薄,疾並乃狂。(陽勝,即人迎脈動,或停或速,是則陰並陽盛,發為狂病。

白話文:

岐伯說:陰氣就像儲藏精華,到了極點就會激發陽氣;陽氣就像保護外體,使之堅固。五臟藏著精華,陰氣到達極點就會激發陽氣;六腑保護外體,陽氣到達極點就會使陰氣堅固。所以陰陽要相互協調,不能偏向一方。

如果陰氣不能勝過陽氣,那麼脈象就會微弱,疾病就會導致精神失常。如果陽氣過盛,就會出現人迎脈跳動,時而緩慢時而快速,這表示陰氣被陽氣所侵,最終導致精神失常。

平按:《素問》脈上無其字。)陽不勝其陰,五臟氣爭,九竅不通。(陰勝,則臟氣無衛,故外九竅閉而不通也。平按:五臟上《素問》有則字。)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順,如是則外內調和,邪不能客,耳目聰明,氣立如故。(故聖人陳陰陽,使人調內外之氣,和而不爭也。

白話文:

平注:在《素問》中找不到「字」這個字。陽氣不能勝過陰氣,五臟之氣相爭,九竅不通。(陰氣盛,則臟腑之氣失去保護,因此身體外部的九竅關閉,不能通暢。)

因此聖人調和陰陽,筋脈相和通暢,骨髓堅固,氣血運行順暢,如此一來,內外調和,邪氣無法入侵,耳目聰明,精神氣力充沛。

平按:《素問》順作從,外內作內外,客作害。)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風客淫情之氣,遂令陰盛,施精不已,故精亡也。肝脈循陰入肝,故精亡傷肝也。平按:注淫情,情字別本作精。)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澼,音僻,泄膿血也。肝主於筋,亦生於血,肝既傷已,又因飽食,穀氣盛迫,筋脈解裂,廣腸漏泄膿血,名之為痔也。平按:腸澼袁刻誤作傷澼。

白話文:

平按:在《素問》中,“順”作“從”,“外內”作“內外”,“客”作“害”。風邪侵襲,精氣耗竭,邪氣損傷肝臟。(風邪侵襲淫亂之氣,導致陰氣過盛,精氣施放不止,所以精氣耗竭。肝臟循行陰脈進入肝臟,所以精氣耗竭傷及肝臟。平按:注釋中“淫情”的“情”字,在別本中寫作“精”。)因此暴飲暴食,筋脈橫向撕裂,腸道流出膿血形成痔瘡。(“澼”讀音“僻”,指流出膿血。肝臟主宰筋脈,也生於血液,肝臟已經受損,又因為暴飲暴食,穀氣盛大壓迫,筋脈破裂,廣腸漏泄膿血,稱為痔瘡。平按:腸澼在袁刻本中誤作傷澼。)

)因而一飲,則逆氣。(一者,大也。既已亡筋傷肝,又因大飲,則為逆氣之病也。平按:一《素問》作大。)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亡精傷肝,復因力已入房,故傷腎也。腎以藏精主骨,腎傷則大骨壞也。高,大也。)凡陰陽之要,陰密陽固,而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白話文:

如果(患者)就此多喝水,那麼會產生逆氣。(「一」字,意為「大」。已經喪失筋骨,損傷肝臟,又因為多喝水,就會變成逆氣的病症。)如果(患者)強行用功,腎氣就會受傷,大骨就會損壞。(喪失精氣損傷肝臟,又因為強行用功,所以會損傷腎臟。腎臟藏精,主司骨骼,腎臟受傷,大骨就會損壞。高,意為「大」。)凡是陰陽的精要,陰氣必須密閉,陽氣必須固護,而二者不能調和,就像春天沒有秋天,冬天沒有夏天,(醫生)因此(採取措施)使它們調和,這就是聖人的方法。

(腠理密不泄者,乃內陰之力也。五臟藏神固者,外陽之力也。故比四時和氣,不得相無也。因四時和氣和於身者,乃是先聖法度也。平按:陰密陽固《素問》作陽密乃固。)故強不能,陰氣乃絕,(陰氣衰者,可以補陰,更強入房瀉其陰,故陰氣絕也。平按:故強不能《素問》作故陽強不能密,袁刻於能下加一密字,與原抄不合。

白話文:

皮膚和肌肉緊密不透氣,那是人體內部的陰氣所致。五臟儲藏精神能量,能量堅固,這是人體外部的陽氣所致。因此,人體應該和四時氣候相應和,缺一不可。因為四時氣候和順,對人體是有益的。這就是古代聖賢們製定的法則。如果過度勞累,陽氣過盛,陰氣就會耗盡。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精亡肝傷,更得寒濕風邪,邪風成者為寒熱病也。平按:《素問》此段上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四句。後二句,本書見下文。)是以春傷於風,邪氣流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氣上逆而咳,發為痿厥,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冬傷於寒,春乃病熱。(洞,大貢反,疾流也。

白話文:

由於接觸露水和冷風,因此會產生寒熱之症。(精血耗損、肝氣受傷,再受寒濕風邪的影響,邪氣嚴重者就會形成寒熱病。平按:<素問>中這一節的前面有「陰平和陽祕,精神才能安寧;陰陽離決,精氣就會消亡」這四句話。後兩句,本書見下文。)因此,春天被風邪所傷,邪氣會停留在體內,就會形成久瀉;夏天被暑氣所傷,秋天就會發作瘧疾;秋天被濕氣所傷,氣息逆而上,導致咳嗽,發作成痿痺和厥症,陰陽離決,精氣就會消亡;冬天被寒氣所傷,春天就會發熱。(洞,大貢音,疾流的意思。)

肺惡寒濕之氣,故上逆咳也。至冬寒濕變熱,四肢不用,名曰痿厥。二氣離分不和,故精氣絕也。平按:《素問》流連作留連,春乃病熱作春必溫病。)四時之氣爭,傷五臟也。(風寒暑濕,四時邪氣爭而不和,即傷五臟也。)陰之生,本在五味。(身內五臟之陰,因五味而生也。

白話文:

肺部不喜寒濕之氣,所以會上逆咳嗽。到了冬天,寒濕之氣變成熱氣,四肢失去功能,稱為痿厥。寒氣和濕氣分離不融洽,所以精氣就斷絕了。

平按: 《素問》中「流連」改為「留連」,春天會發熱改為春天一定會發熱。

四時之氣交爭,會損傷五臟。(風、寒、暑、濕,四時邪氣交爭不和,就會損傷五臟。)

陰氣的生成,本質上來源於五味。(體內五臟的陰氣,是由於五味而產生的。)

平按:《素問》生上有所字。)陰之五官,陽在五味。(五臟,陰之官也。謂眼耳鼻口舌等五官之陽,本於五味者也。故五味內滋五臟,五官於是用強也。平按:《素問》官作宮,陽作傷。)是故味過酸,肝氣以津,肺氣乃絕;(夫五味者,各走其臟,得中則益,傷多則損。

白話文:

按照《素問》所說,陰氣主導五官,陽氣則主導五味。(五臟屬陰,所謂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頭)的陽氣,其實是來自五味。因此,五味滋養著五臟,五官才會強健。

所以,如果過度食用酸味,會導致肝氣過於滋潤,而肺氣則會衰弱。(五味各自對應不同的臟器,攝取適量有益,過量則會造成傷害。

故傷酸者,能令肝氣下流,膀胱胞薄,遂成於癃漏泄病也。肺氣克肝,今肝氣津泄,則肺無所克,故肺氣無用也。平按:肺《素問》作脾。)味過於咸,則大骨氣勞,短肌氣抑;(咸以資骨,今咸過傷骨,則脾無所克,故肌肉短小,脾氣壅抑也。)(平按:《素問》肌下有心字。

白話文:

所以,傷酸會導致肝氣向下流動,膀胱胞壁變薄,最終形成癃、漏、泄等疾病。肺氣克制肝氣,現在肝氣津液外泄,肺氣就沒有可以克制的對象了,所以肺氣就失去作用了。 (註:肺在《素問》中寫作脾。)

食物味道過於鹹,會導致骨氣虛弱,肌肉短小;(鹹味滋養骨骼,現在鹹味過多損傷了骨骼,脾氣就沒有可以克制的對象,所以肌肉短小,脾氣壅塞。) (註:《素問》中「肌」字下方有「心」字。)

)味過苦,心氣喘滿,色黑腎不衛;(苦以資心,今苦過傷心,喘滿嘔吐,則腎氣無力,故色黑而不能衛也。平按:《素問》苦作甘,腎不衛作腎氣不衡。)味過於甘,脾氣濡,胃氣乃厚;(甘以資脾氣,今甘過傷脾氣濡,令心悶胃氣厚盛也。平按:《素問》甘作苦,濡上有不字。

白話文:

苦味過多:

  • 心氣喘息,氣喘吁吁,面黑,這是因為腎氣虛弱不能保護身體的緣故。
  • (註:原《素問》中「苦」作「甘」,「腎不衛」作「腎氣不衡」。)

甘味過多:

  • 脾氣過於濕潤,胃氣旺盛。
  • 甘味滋養脾氣,但過多會損傷脾氣,導致胸悶、胃氣積滯。
  • (註:原《素問》中「甘」作「苦」,「濡」後有「不」字。)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英。(辛以資肺,今辛多傷肺,肺以主氣,筋之氣壞,泄於皮毛也。心神克肺氣沮泄,神氣英盛,浮散無用也。平按:英《素問》作央,王注作久字解。新校正謂此論味過所傷,不宜作精神長久解,央乃殃也,此古文簡略,字多假借用也。其說為長。

白話文:

味道過於辛辣,就會導致筋脈鬆弛,精神反而亢奮。(辛味有助於養肺,但現在過量的辛味會損傷肺部。肺主氣,筋之氣受損,就會洩漏於皮毛。心神抑制肺氣,肺氣沮泄,神氣亢盛,飄忽無用。)

(平注:英字在《素問》中作「央」,王注作「久」字解。新校正認為這段論述講述味道過量所造成的傷害,不適宜解釋為精神長久。央即殃的意思,古文簡略,字多假借使用。這種說法比較合理。)

)是故謹和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謂五味各得其所者,則咸能資骨,故骨正也;酸能資筋,故筋柔也;辛能資氣,故氣流也;苦能資血,故血流也;甘能資肉,故腠理密也。)如是則氣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謹,順也。如是調養身者,則氣骨常得精勝,上順天道,如先聖法,則壽弊天地,故長有天命也。

平按:顧本《素問》氣骨作骨氣,趙府本仍作氣骨。)

白話文:

因此,如果謹慎地調和五味,就可以使骨骼端正、筋脈柔軟,氣血運行通暢,皮膚紋理緻密。

(這是因為五味各有所用:鹹味能滋養骨骼,所以骨骼端正;酸味能滋養筋脈,所以筋脈柔軟;辛味能滋養氣,所以氣運行通暢;苦味能滋養血,所以血運行通暢;甘味能滋養肌肉,所以皮膚紋理緻密。)

這樣,氣血骨骼就會得到精華的滋養。如果按照正確的方法保養身體,就能長壽,享有與天地同壽的福分。(謹慎,是順應的意思。如果這樣保養身體,那麼氣血骨骼就能經常得到精氣的滋養,順應天道的規律,像古代聖人所說的方法,就能長壽,享有與天地同壽的福分。)

平按:顧氏根據《素問》中「氣骨」二字的記載,將「骨氣」改為「氣骨」。而趙氏府本仍舊作「氣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