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三(卷首缺)·陰陽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卷首缺)·陰陽 (1)

1. 卷第三(卷首缺)·陰陽

平按:此篇自傷腫上殘脫,篇目亦不可考。故自黃帝曰以下至痛形,謹依《素問》卷二第五《陰陽應象大論》補入。自傷腫以下至末,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七,惟編次小異。

白話文:

注釋:此篇《傷腫論》的上半部分殘缺不全,篇目也無法考證。因此,從「黃帝曰」以下到「痛形」部分,謹根據《素問》卷二第五《陰陽應象大論》補入。從「傷腫」以下到末尾,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見於《甲乙經》卷六第七,但編排順序略有不同。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白話文:

黃帝說: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萬物的綱領,變化的父母,生與死的根本,神靈的住所。治療疾病,一定要尋找病本。所以陽氣積聚為天,陰氣積聚為地。陰靜陽動,陽氣生長陰氣就會增長,陽氣衰落陰氣就會隱藏。陽氣化生氣,陰氣形成形。寒氣過盛就會生熱,熱氣過盛就會生寒。寒氣產生濁氣,熱氣產生清氣。清氣在下,就會產生腹瀉;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腹脹。這是陰陽作用相反,疾病也會由此逆轉。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白話文:

所以清澈的陽氣像是天空,渾濁的陰氣像是大地;大地的氣上升成為雲,天空的氣下降成為雨;雨水是從大地的氣中產生的,雲彩是從天空的氣中產生的。所以清澈的陽氣通過頭部、臉部等上部孔竅排出體外,渾濁的陰氣通過肛門、尿道等下部孔竅排出體外;清澈的陽氣能夠疏通皮膚,渾濁的陰氣會運行於五臟六腑;清澈的陽氣遍佈四肢,渾濁的陰氣積聚於六腑。水具有陰的性質,火具有陽的性質,陽氣就是氣,陰氣就是味道。味道滋養形體,形體由氣構成,氣由精華構成,精華通過化生產生氣,精華吸收氣,形體吸收味道,通過化生來產生精華,氣能夠產生形體。味道可以損傷形體,氣可以損傷精華,精華可以化生為氣,氣可以被味道損傷。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白話文:

陰性物質從身體下部排出,陽性氣體從身體上部排出。味道濃鬱的物質是陰,味道淡薄的物質是陰中的陽;氣體濃鬱的物質是陽,氣體淡薄的物質是陽中的陰。味道濃鬱的物質會導致腹瀉,味道淡薄的物質會促進排便;氣體淡薄的物質會導致腹瀉,氣體濃鬱的物質會導致發熱。壯火的能量會衰退,少火的能量會增強。壯火會消耗氣體,氣體會消耗少火。壯火會散發氣體,少火會產生氣體。從味道和氣味來看,辛辣和甘甜會發散陽氣,酸味和苦味會湧泄陰氣。陰氣過盛則會導致陽病,陽氣過盛則會導致陰病。陽氣過盛則會發熱,陰氣過盛則會發寒。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以上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補入。)傷腫。(既迫痛傷形,即便為腫也。)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邪傷衛氣致痛後形腫者,謂衛氣傷及於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邪先客於皮膚為腫而後壅衛氣為痛者,謂形傷及於氣也。

白話文:

寒邪過度就會轉化為熱邪,熱邪過度就會轉化為寒邪。寒邪會損傷身體組織,熱邪會損傷氣血。氣血受傷會感到疼痛,身體組織受傷會腫脹。(當疼痛逼迫身體組織受傷時,就會形成腫脹。)所以先感到疼痛再腫脹的,是氣血損傷了身體組織;(先因邪氣損傷衛氣而疼痛,後因疼痛使組織腫脹的,是衛氣損傷了組織。)先腫脹再感到疼痛的,是身體組織損傷了氣血。(先因邪氣停留皮膚而腫脹,後因腫脹而阻滯衛氣導致疼痛的,是組織損傷了氣血。)

)風勝則腫,燥勝則乾,(邪風客於皮膚,則為䐜腫也。邪熱燥於皮膚,則皮乾無汗。平按:《素問》、《甲乙經》腫均作動,腫下為有熱勝則腫句。)寒勝則胕,(扶付反,檢義當腐,寒勝肉熱,肉當腐。平按:胕《素問》、《甲乙經》均作浮。)濕勝則濡。(陰濕氣盛,則多汗也。

白話文:

如果風邪過盛,就會腫脹;燥邪過盛,就會皮膚乾燥;寒邪過盛,就會潰爛;濕邪過盛,就會多汗。

平按:濡下《素問》、《甲乙經》均有瀉字。)天有四時五行,(天之用也。)以生長收藏,(四時之用。)以生寒暑燥濕。(五行所生也。有本有風,謂具五者也。平按:濕下《素問》、《甲乙經》均有風字。)人有五臟,(人之有也。)有五氣,以喜怒悲憂恐。(五氣,五臟氣也。

白話文:

天上有四季和五行,(這是天的作用。)用來生長、收藏,(這是四季的作用。)用來產生寒暑燥濕。(這是五行的作用。有根有風,表示具備這五項。)

人有五臟,(人的所有。)有五氣,(五臟的氣)用來表達喜怒悲憂恐。(五氣,指的是五臟的氣。)

喜怒等,心肺肝脾腎五志者。平按:有五氣《素問》作化五氣,《甲乙經》作化為五氣。喜上《素問》、《甲乙經》均有生字。)故喜怒傷氣,(內傷者也。)寒暑傷形。(外傷者也。)故曰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內外傷已,生得堅固不道夭者,未之有也。平按:《素問》無故曰二字,此節以上有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十六字,《甲乙經》同。)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白話文:

喜、怒等情緒,與心、肺、肝、脾、腎這五臟相應。

因此,過度喜怒會傷氣(這是內部損傷)。寒暑過度會傷身(這是外部損傷)。所以說,如果喜怒不節制,寒暑過度,那麼生命就不會穩定(內外都損傷了,沒有一個能過得穩穩妥妥地不夭折的)。

陰氣過重,陽氣必定不足;陽氣過重,陰氣必定不足。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傷,過多也。冬寒,陰也。人於冬時,溫衣熱食,腠理開發,多取寒涼以快其志者,寒入腠理,腠理遂閉,內行臟腑,至春寒極變為溫病也。平按:病溫顧本《素問》作溫病,趙府本《素問》仍作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春風,陽也。春因腠理開發,風入腠閉,內行臟腑腸胃之中,至夏飧泄也。

白話文:

因此說,冬天過度受到寒氣傷害,春天必定會得溫病。(傷害,指過多。冬天的寒氣,屬於陰氣。人在冬季時,穿著溫暖的衣服吃熱的食物,使肌膚毛孔打開,大量攝取寒涼之物以滿足自己的喜好,寒氣就會進入肌膚毛孔,肌膚毛孔因而阻塞,在體內運作到臟腑,到了春天,極端的寒氣就會轉變為溫病。注:病溫出自《素問》,趙府本作溫病。)春天過度受到風氣傷害,夏天就會產生飧泄。(春天的風氣,屬於陽氣。春季因為肌膚毛孔打開,風氣進入阻塞的肌膚毛孔,在體內運作到臟腑腸胃,到了夏天就會飧泄。)

飧,水洗飯也,音孫,謂腸胃有風,水穀不化而出也。)夏傷於暑,秋生痎瘧;(夏因汗出,小寒入腠,藏之於內,至□氣發,腠理外閉,風氣內發,以成痎瘧。痎音皆。平按:《素問》秋生作秋必。注氣發上原缺一字,玩經文應作秋,袁刻作夏。)秋傷於濕,冬生咳嗽。(秋多雨濕,人傷受濕,濕從上下,至冬寒並傷肺,故成咳嗽也。

白話文:

「飧」指的是用清水洗過的白米飯,念作「孫」。意思是腸胃有風,導致食物無法消化,直接排出體外。夏天容易受暑氣影響,到了秋天就會生出瘧疾。這是因為夏天容易流汗,寒氣趁機入侵毛孔,藏在身體內部。等到秋天,天氣轉涼,毛孔閉合,寒氣無法排出,便會與風氣結合,在體內發作,形成瘧疾。瘧疾的讀音是「皆」。

秋天容易受潮濕的影響,到了冬天就會咳嗽。這是因為秋天多雨,人容易受潮濕之氣的侵害。濕氣從上往下,等到冬天,寒氣又傷害肺部,就會引發咳嗽。

愷代反,又邱吏反,謂逆氣也。平按:自此以下《素問》有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至陽在外陰之使也一段,其文甚長,中間新校正所引《太素》及楊注甚多,當在今本所闕七卷中,惜不可考矣。)黃帝問曰:法陰陽奈何?(陰陽者,天地綱紀,變化父母,養生之道,法之以成,故問之。)岐伯答曰:陽勝則身熱,(陽勝八益為實,陰勝七損為虛。

白話文:

愷代反,又邱吏反,指的是逆氣。

從這裡開始,《素問》中有一大段「帝曰餘聞上古聖人至陽在外陰之使也」的內容,文字很長,其中《太素》和楊注的新校正引用了很多,應該在當前版本中缺失的七卷中,很遺憾無法考證了。

黃帝問道:怎樣適應陰陽之道?

(陰陽是天地運行的綱領,是萬物生化的根本,養生的道理要以陰陽為法,所以發問此意。)

岐伯回答道:陽氣旺盛,人體就會發熱,(陽氣旺盛,身體表現為八益,即為實盛;陰氣旺盛,身體表現為七損,即為虛衰。)

言八益者:身熱,一益也,陰弱陽盛,故通身熱也。)腠理閉,(二益也,陽開腠理,過盛則閉。)而粗,(三益也,熱盛則腠理皮上粗澀也。平按:而粗《素問》作喘粗,《甲乙經》作喘息粗。)為之俯仰,(四益也,熱盛上下,故身俯仰。平按:俯仰《甲乙經》作後悶。

)汗不出而熱,(五益也,陰氣內絕,故汗不出,身仍熱。)干齒,(六益也,熱盛至骨,故齒乾也。)

白話文:


說八種陽熱證狀:

  1. **身熱:**因為陰氣衰弱,陽氣旺盛,所以全身發熱。

  2. **毛孔關閉:**因為陽氣過盛,使毛孔關閉。

  3. **皮膚粗燥:**因為熱盛,導致皮膚毛孔粗大、粗皮。

  4. **呼吸急促:**因為熱盛上迫,導致呼吸困難,身體劇烈起伏。

不出汗卻感覺發熱,(這是五種益處之一,陰氣中絕,所以不出汗,身體依然發熱。)牙齒乾澀,(這是六種益處之一,熱氣盛行到骨頭,因此牙齒乾澀。)

(平按:《素問》、《甲乙經》作齒乾。)以煩悗,(七益也,熱以亂神,故煩悶也。平按:悗《素問》作冤,《甲乙經》作悶。)腹滿死,(八益也,熱盛胃中,故腹滿也。前已七益,復加腹滿,故致死。平按:滿《甲乙經》作脹。)能冬不能夏。(以其內熱,故能冬之大寒,不能夏之小熱。

白話文:

根據《素問》和《甲乙經》的記載,這種病症表現為牙齒乾枯。(在平時,內火過旺會擾亂心神,因此會感到煩悶。)小腹脹滿而死亡。(這是第八個病症,說明胃中熱氣過盛,導致小腹脹滿。前七個病症加上小腹脹滿,就會導致死亡。)能耐受寒冬,卻無法忍受炎夏。(由於患者體內過熱,所以能耐受嚴寒的冬天,卻無法忍受略微炎熱的夏天。)

平按:二能字《甲乙》作耐。)陰勝則身寒,(下言七損也:身寒,一損也,身苦寒。)汗出,(二損也,無陽禁腠,故汗出。)身常凊,(三損也,凊,冷也,身皮膚常冷也。平按:《素問》、《甲乙經》凊作清,袁刻亦作清。)數慄,(四損也,數數戰慄也。)而寒,(五損也,戰而復寒也。

白話文:

平按: 兩個「能」字,在《甲乙經》中寫作「耐」。

陰氣過盛,則身體發冷(這是七種損傷中的第一種:身體發冷)。

出汗(第二種損傷:陽氣不足,無法閉合皮膚,因此出汗)。

身體經常處於寒冷狀態(第三種損傷:凊,指寒冷,身體皮膚經常寒冷)。

頻繁地發抖(第四種損傷:經常感到戰慄)。

出冷汗(第五種損傷:戰慄之後又發冷出汗)。

)寒則厥,(六損也,寒則手足逆冷也。)厥則腹滿死,(七損也。前已六損,復加冷氣滿腹,冷氣滿腹,故致死也。)能夏不能冬。(寒人遇熱,故堪能也。平按:兩能字《甲乙經》均作耐。)此陰陽更勝之變也,病之形能也。(此是陰陽變極之理,亦是人之病所能也。)黃帝問曰:調此二者奈何?(陰陽相勝,遂有七損八益,虛實不和,故謂調之。

白話文:

)寒冷時手腳冰冷。(這是六種損傷之一,寒冷時手腳發涼。)手腳冰冷後會腹部脹滿而死。(這是七種損傷。前面已經有了六種損傷,再加上腹部充滿寒氣,寒氣充滿腹部,所以導致死亡。)能在夏天活動,不能在冬天活動。(怕冷的人遇到熱氣,所以能活動。注:兩處「能」字在《甲乙經》中均寫作「耐」。)這是陰陽交替過度的變化,也是人的病態表現。(這是陰陽變化的極致道理,也是人的疾病所能夠出現的。)黃帝問道:如何調和這兩種情況?(陰陽相剋,於是出現七損八益,虛實不調和,所以要調和它們。)

)岐伯答曰:能去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也;(損者損於身,益者益於病,若人能修道察同,去損益之病,則陰陽氣和,無諸衰老,壽命無窮,與天地同極也。平按:去《素問》、《甲乙經》均作知。)不知用此,則蚤衰。(人不修道,不去損益,則陰陽不調,是謂不道,不道早衰也。

白話文:

岐伯回答說:能夠排除七種損耗,得到八種益處,就能調整陰陽二氣。損耗指對身體有害的,益處指對疾病有益的。如果人能修養道德,察覺到它們的相同之處,消除損耗和益處的病症,那麼陰陽之氣就會和諧,沒有各種衰老現象,壽命無窮,與天地同在。平注:消除二字,《素問》、《甲乙經》均作得知。如果不明白運用這個道理,就會早早衰老。人如果不修養道德,不消除損耗和益處,那麼陰陽就會失調,這就叫做不遵循養生之道,不遵循養生之道就會早衰。

平按:注不道二字,原抄重,袁刻刪去,不合,仍依原抄。)衰之節,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始衰時節,年四十也。六腑為陽氣,五臟為陰氣。人年四十,五臟陰氣自半已衰,腠理始疏,榮華頹落,髮鬢頒白,行立之起,坐臥之居,日漸已衰也。)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白話文:

註解:注釋中沒有寫「不道」兩字,原先的抄寫本有重寫,袁刻本刪去了,與原意不符,還是依據原抄本記載。

衰老的階段,到了四十歲,陰氣減半,起居生活開始衰退。(開始衰老時節,在四十歲。六腑屬陽氣,五臟屬陰氣。人到了四十歲,五臟的陰氣減半而開始衰退,皮膚毛孔開始鬆弛,容貌衰頹,頭髮鬢角發白,走動站立或坐臥,日漸衰弱。)五十歲時,身體沉重,耳目不再聰明瞭。

(人年五十,脾氣衰,故體重。肝氣衰,故目不明。腎氣衰,故聽不聰也。)年六十,陰痿,大氣衰,九竅不利,(人年六十,腎氣衰,精氣減,筋弛,故宗筋痿也。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為大氣也,其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今經脈大氣皆衰,故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

白話文:

人到了五十歲,脾氣衰弱,所以體重減輕。肝氣衰弱,所以眼睛模糊。腎氣衰弱,所以聽力下降。

六十五歲的時候,腎氣衰弱,精氣減少,筋骨鬆弛,因此生殖機能衰退。十二條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構成大氣,大氣全部上升到頭部,流經空竅。頭部的精陽之氣上升到眼睛,形成視力;大氣的一部分流經耳朵,形成聽力;大氣的最精華部分上升到鼻子,形成嗅覺;最渾濁的大氣從胃部出來,流經嘴脣和舌頭,形成味覺。現在經脈和大氣都衰弱了,所以九竅的功能失常。

下半身虛弱,上半身氣血過盛,因此經常流鼻涕、流眼淚。

(腰以上為陽,以居上也;腰以下為陰,以居下也。年六十者,精減陰痿,行步無力,即下虛上實也。神衰失守,故涕泣俱出。平按:出下《素問》有矣字。)故曰知之則強,(知察於同,去七損八益,其身日強。)不知則老。(人察於異,有損有益,故身速衰也。玄元皇帝曰: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白話文:

腰部以上為陽,因為它在上;腰部以下為陰,因為它在下。六十歲的人,精氣減少,陽氣衰落,走路無力,這就是下虛上實。精神衰弱,無法控制,所以會同時流淚流鼻涕。

因此,如果知道養生之道,就能強身健體。(瞭解共同點,去除損害身體的因素,採納有益身體的因素,身體就會一天比一天強壯。)如果不知道養生之道,就會衰老。(人們只看到不同點,既有損害身體的因素,也有有益身體的因素,所以身體會迅速衰老。)元始天尊說:物體強壯了就會衰老,這不是養生之道,不養生的話就會衰老得更快。

此之謂也。)故同名異邪,(道理無物不通,故同名也。物有方殊,故異邪也。平按:故同名異邪句《素問》作故同出而名異耳。注方殊,方字疑是萬字之誤。)智者察同,愚者察異,(察,觀也。智者反物觀道,愚者反道觀物。)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年老復壯,壯者益理。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同一個名稱卻是不同的疾病。(道理可以通達一切,所以名稱相同。萬物各有特性,所以疾病不同。註:根據《素問》,「故同名異邪」一句應為「故同出而名異」。「方」字可能是「萬」字寫錯。)有智慧的人觀察相同點,沒有智慧的人觀察不同點。(察:觀察之意。有智慧的人反過來透過事物觀察道理,沒有智慧的人反過來透過道理觀察事物。)沒有智慧的人不足,有智慧的人有餘,有餘就會耳聰目明,身體輕盈強健,年老的人會恢復年輕,年輕的人會更加強健。

(愚者觀物,有三不足:目暗耳聾,則視聽不足也;體重力衰,則身不足也;老者日衰,壯者日老,則壽不足也。智者觀道,神清性明,故三有餘也:視聽日勝,則耳目有餘也;身強體輕,則身有餘也;年老反同乳子之形,年壯更益氣色之理,則壽有餘。)

白話文:

愚笨的人觀察事物,有三個不足:眼睛昏暗、耳朵失聰,則視力聽力不足;身體笨重、體力不濟,則身體機能不足;年老體衰、年輕人逐漸衰老,則壽命不足。

聰明的人探究事物,精神清爽、心性明澈,因此有三個有餘:視力聽力日漸增強,則耳目有餘;身體強壯輕盈,則身體機能有餘;年老體衰的人反而像嬰兒般健康,年輕人更有朝氣和活力,則壽命有餘。

(平按:《素問》年老作老者,理作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聖人,謂廣成子等也。忘物喪我,任物之動,即為無為之事也。平按:注無為袁刻作無物。)樂恬惔之能,(怡神適性,即樂恬惔之能也。)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聖人慾無欲之欲,志無求之志,故從快於虛無。

白話文:

素問中提到,年老的人要順應自然的規律,生病了要治療。因此,聖人所做的是不幹預自然的事情(聖人,指的是廣成子等人。他們忘掉外物,捨棄自我,順應萬物的運行,這就是不幹預自然的事情。),享受心靈安寧和愉快的能力(怡神適性,就是心靈安寧和愉快的能力。),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心意,追求虛無的境界(聖人的喜好是不追求喜好,心意是不追求慾望,所以他們根據喜好和心意,追求虛無)。

不失其道,謂之守也。)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虛無守者,其神不擾,其性不穢。性不穢故外邪不入,神不擾故臟腑□內,與虛無同道,與天地齊德,遂獲有余無窮之壽也。故廣成子語黃帝曰:吾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神將自守,故人盡死,而我獨存。即其事也。

白話文:

(人)不偏離此道,叫做守住。因此(聖人的)壽命無窮盡,與天地一同終始,這是聖人養生的方法。(虛無守道的人,他的精神不受到擾亂,他的本性不受到玷污。本性不受到玷污,所以外來的邪氣不能侵入;精神不受到擾亂,所以臟腑安寧。與虛無之道相應,與天地德性相同,於是獲得了無窮無盡的壽命。所以廣成子告訴黃帝說:我用眼睛不看,用耳朵不聽,用心不思考,精神就會自我保護守持,因此別人全都死了,而我卻獨自生存。這就是他的做法。

斯乃聖人理身之道也。平按:注臟腑下原抄空一格,旁註安欣二字。)天不足西北,故西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地不滿東南,故東方陽也,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夫天地者,形之大也。陰陽者,氣之大也。大形而生萬形,則大形以為父母,萬形為子也。故大形有所不足而生萬物,萬物不可足也。

白話文:

這正是聖人養生的道理。 (原註:原典在「注臟腑」下方空出一格,並在旁註「安欣」二字。)

天(形狀)在西北部分有不足,所以西方屬陰,人的右耳目不如左邊明亮;地(形狀)在東南部分有不足,所以東方屬陽,人的左手足不如右邊強壯。 (天地是最大的形體。陰陽是最大的氣。這種最大的形體生出萬物,所以大的形體是萬物的父母,萬物是它的子女。所以這種大的形體有所不足,而生出萬物,萬物卻不能使它充足。)

故人頭法天,則右耳目聰明不足也。手足法地,故左手足便強不足也。以其天陽不足西北,地陰不足東南故也。平按:《素問》西方作西北方,東方作東南方。)黃帝問曰:何以然?岐伯答曰:東方陽也,其精並上,故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東方是陽,陽氣上升,故上實下虛,則人左箱上勝下劣也。平按:《素問》陽也下有陽者二字,並上作並於上並於上六字,故上明作則上明。

白話文:

古人認為人體像宇宙一樣,頭部像天,手腳像地。所以,如果右耳目很聰明,說明天陽不足於西北方向;如果左手腳很靈便,說明地陰不足於東南方向。

黃帝問:為什麼會這樣?

岐伯回答:東方屬陽,陽氣向上升,所以上半身氣血充盈,下半身氣血虛弱,因此耳目聰明,但手腳不靈便。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西方是陰,陰氣下沉,故下實上虛,則人右箱下勝上劣也。平按:此段原抄無,謹據《素問》補於西方是陰註上。)故俱感於邪,其在上也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故邪居之。

白話文:

西方屬陰,陰氣下沉,因此身體下部充實,而上部虛弱。所以西方人耳朵和眼睛不靈敏,但是手腳卻很靈活。由於身體上部虛弱,所以受到邪氣侵襲時,上半身的右側會比左側更嚴重。同樣的,身體下部的左側也比右側更容易受到邪氣侵襲。這是因為天地陰陽的氣機無法完全平衡,所以邪氣就會趁虛而入。

(非直左右陰陽虛處耳目手足有所不善,然左右俱感於邪,虛處獨甚,今人患手足左甚,耳目右甚,即其事也。則天地陰陽有所不全,人法天地,何取可具其全。非直人有不全,萬物皆爾,不可全也。故聖人法天則地,中順萬物,居不得已,安於不足,是謂攝生之大妙。平按:注已安下袁刻有居也二字,乃因原安字右旁有此二字,不宜混入正文。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身體左右兩側陰陽虛弱的地方,耳朵、眼睛、手腳出現毛病,雖然左右兩側都受到邪氣侵襲,但虛弱的地方會特別嚴重。現在的人患了手腳毛病,左側特別嚴重,患了耳朵眼睛毛病,右側特別嚴重,這就是這個道理。

天地間的陰陽也並非完美無缺,人體效法天地,又怎麼可能完全完美呢?不僅是人體不完美,萬物皆是如此,不可能完全完美。所以聖人效法天地的規律,順應萬物的本性,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安於現狀,不貪求過多,這就是養生的最高妙處。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氣之精,成人耳目。地有質之形,成人手足。)天有八紀,地有五理,故能為萬物父母。(天有八風之紀,紀生萬物,地有五行之理,理成萬物,故為父母也。平按:理《素問》作里。物下《素問》有之字。)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故陰陽和也,稱為萬物;陰陽離也,號為天地也。

白話文:

因此,天上擁有精華,地上具有形體。天上有氣的精華,化育成人體的耳目;地上有質的形體,形成人體的手足。

天上具有八種氣候規律,地上有五行規律,因此它們能成為萬物的父母。天上有八種風氣的規律,這些規律孕育萬物;地上有五行的規律,這些規律成就萬物,所以天和地被稱為父母。

清陽之氣昇天,濁陰之氣歸地,因此陰陽調和,萬物由此產生;陰陽分離,天地由此形成。

)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故能以生長化成收藏,終而復始。(是故以天之動也,以地之靜也,以神明御之為綱紀也,三者備,故能為四時生長化成收藏終始者也。平按:紀上《素問》有綱字。化成二字《素問》無。)唯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象人事以養五臟。

白話文:

因此,天地的運行變化,是由神明統率的,所以才能讓萬物生長、變化、收藏,週而復始。

所以,效法天的運動規律,效法地的靜止規律,以神明作為綱領統馭,這三者具備,所以才能促成四季生長、變化、收藏、終結而重新開始。

只有賢人才能效法天,以滋養頭部;效法地,以滋養足部;效法人事,以滋養五臟。

(人頭象天,故配天養頭,使七竅俱美,同七曜之明也。足以象地,故使五常安,同山嶽雙鎮也。中身象於人事,人有五臟,余禽獸等有不具者,故象人事以養五臟,同真人。平按:中象象字《素問》作旁。注雙字原缺,原校作雙。)天氣通於肺,(肺為四臟上蓋,是人之天,故天氣通肺也。

白話文:

人的頭部像天,所以配合天來養護頭部,使七竅都發育良好,如同七星的明亮。人的身體足以像地,所以使五臟平穩安適,如同山嶽一樣穩固。人體的中部像人體的事務,人有五臟,其他動物有的就不具備,所以模擬人體來養護五臟,如同真人。

天氣與肺相通。(肺是四臟的上方覆蓋,是人的天,所以天氣與肺相通。

)地氣通於咽,風氣通於肝,(咽中入食,以生五臟六腑,故地氣通咽也。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風氣通於肝。平按:咽《素問》作嗌。)雷氣通於心,(心能覺動四肢百體,故雷氣通心也。)穀氣通於脾,(五穀滋味入脾,故穀氣通脾也。平按:谷《素問》作谷。

白話文:

  • 地氣通於咽喉,風氣通於肝臟。(因為食物經由咽喉進入體內,滋養五臟六腑,所以地氣通於咽喉。東方屬木,木生酸味,酸味生肝,所以風氣通於肝臟。)
  • 雷氣通於心臟。(因為心臟能感受並支配四肢百體的活動,所以雷氣通於心臟。)
  • 穀氣通於脾臟。(因為五穀的營養成分進入脾臟,所以穀氣通於脾臟。)

)雨氣通於腎。(雨者水也,故雨氣通腎也。)六經為川,(三陰三陽六經之脈,流諸血氣以注腸胃,故為川也。平按:川袁刻作水,注同。)腸胃為海,(夫海者,一則眾川歸之,二則利澤萬物。腸胃為彼六經所歸,又滋百節,故為海也。)九竅為水注。(聲色芳味,如水從外,流於上之七竅,注入經川,溲後糟粕之水,從內出下二竅也。

白話文:

雨水之氣與腎臟相通。(雨水屬水,因此雨氣通於腎。)六經(指三陰三陽六條經脈)如同河流,(三陰三陽六經的經脈,將氣血輸注腸胃,因此稱為河流。註解:袁刻本將「川」寫作「水」。)腸胃就像大海,(大海一是匯聚眾川之水,二是惠澤萬物。腸胃猶如大海,匯聚六經之氣,滋養全身,因此稱為大海。)九竅是水注入的地方。(聽覺、視覺、嗅覺、味覺等外來的感受,如水從外部流入頭部的七竅,進入經脈這條河流,而大小便等廢水,則從身體內部排出下部的兩個竅穴。)

有本為外注,理亦相似。平按:注經川,川字袁刻作水。)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聲色芳味之氣,從外入內有養,故以地為陰也。糟粕溲後,從內出外得通,故以天為陽也。平按:《素問》水注二字不重。)陽之汗,以天地雨名之,(陽發腠理出汗,同天地間雨,故汗名雨也。

白話文:

有些穴位被稱為外注,其中的道理和上面類似。(注經川,川字在袁刻版中寫作水。)水注之氣,以天地作為它的陰陽。(聲色芳味之氣從外進入內部有養分,因此以地作為陰;糟粕消化後從內部排出外部得以暢通,因此以天作為陽。)陽氣出汗,以天地間的雨來命名。(陽氣發散於腠理間而流汗,就像天地間下雨,因此汗被稱為雨。)

)氣以天地之風,(前明人汗,以天地之雨為名;則人之氣,以天地之風為名也。平按:《素問》氣上有陽之二字,風上有疾字,風下有名之二字。)暴氣象雷,(人身中氣,上下有聲,故象雷也。)氣逆象陽。(無陰之陽即為災,故氣逆不和者,象於陽也。平按:氣逆《素問》、《甲乙經》均作逆氣。

白話文:

人的氣就像天地的風,人的汗就像天地的雨;那麼,人體的氣,就以天地的風為名稱。(注:唐朝《素問》的「氣」字上面有「陽」字,而「風」字上面有「疾」字,風字下面有「名」字。)氣體猛烈升降就像雷一樣。(人體中的氣,上升下降時會發出聲音,因此如同雷鳴。)氣逆流就像太陽一樣。(沒有陰的陽就是災厄,因此氣逆不合時,就如同太陽。)(注:唐朝《素問》和《甲乙經》中,都寫作「逆氣」。)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為家為國之道,不依天之八紀,地之五理,國有亡破之災,身有夭喪之害也。)故風之至旁如風雨,(風,謂天之邪氣者也。邪氣至,觸身旁,傷人體者,如暴風雨入人腠理,漸深為病者也。平按:風上《素問》有邪字。旁《素問》、《甲乙經》均作疾。

白話文:

因此,如果治病的方法不遵循天體的規律,不運用地勢的道理,那麼就會有災害發生。(治家治國的方法,如果不遵循天的八個紀律,地的五個道理,國家就會有滅亡破敗的災禍,自身會有夭折喪命的危害。)所以,風邪的到來就像暴風雨一樣,(風邪,指天上的邪氣。邪氣來到,接觸到身體,傷害人體的,就像暴風雨侵入人的腠理,漸漸深入而發病的。按:在《素問》中,風字上方有「邪」字。旁字,《素問》和《甲乙經》中都作「疾」字。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五臟半死半生。(善者,謂上工善知聲色形脈之候,妙識本標,故療皮毛,能愈臟腑之病,亦療臟腑,能除皮毛之疾。故病在皮毛,療於皮毛,病在五臟,療於五臟,或病淺而療淺,或病深而療深,或病淺而療深,或病深而療淺,皆愈者,斯為上智十全者也。

白話文:

因此,醫術高明的醫生會治療皮毛,其次治療肌膚,再其次治療筋脈,然後治療六腑,最後治療五臟,因為五臟關係到生死。

醫術高明的醫生,能根據病人的聲色、形體和脈象,辨別疾病的根源和表徵,因此即使只治療皮毛,也能治癒五臟的疾病;即使只治療五臟,也能消除皮毛的疾病。

因此,無論疾病在皮毛還是五臟,治療時都要針對病情的深淺進行治療。有的疾病淺而治淺,有的疾病深而治深,有的疾病淺而治深,有的疾病深而治淺,都能使病人康復。這樣做的人,就是十分聰慧且醫術全面的上等醫生。

今夫邪氣,始入皮毛之淺,遂至五臟之深,上工療之有十,五死五生者,以其陰陽兩感深重故也。平按:五臟二字袁刻不重。五臟下《素問》有治五臟者四字。)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五臟;(謂天降八正虛風,從衝上來,為損至深,故害五臟也。平按:害下《素問》有人字。

白話文:

現在的邪氣,一開始侵入皮膚毛髮的淺表,接著便深入五臟,高明的醫生治療這種病,十個病人中有五個活,五個死,這是因為陰陽兩者受到的影響深重的原因。五臟兩個字,袁刻本沒有重。五臟下面《素問》有「治五臟」四個字。因此,天上的邪氣,人體受到感應就會傷害五臟;(是指天降八正虛風,從上面衝下來,造成的損害極深,所以會傷害五臟。五臟下面《素問》有人字。)

)水穀之寒溫,感則害六腑;(天地之間,資生氣味,謂水穀也。六腑貯於水谷,節之失和,次害六腑也。平按:《素問》溫作熱,害下有於字。)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腎為水臟,主骨又深,少濕未能即傷。余之四臟,所主皮肉筋脈在外,感即先傷,未至六腑也。

白話文:

)食物的寒熱屬性對身體產生影響,會對六腑造成損害;(天地之間滋養生命氣息和味道,這些被稱為水穀。六腑儲藏在水穀之中,飲食不節制,會先損害六腑。平按:《素問》中「溫」字作「熱」,「害」字下有「於」字。)地上的濕氣對身體產生影響,會對皮肉筋脈造成損害。(腎臟屬於水臟,主管骨頭,且處於深層,濕氣難以直接傷及。但其他四臟主管的皮肉筋脈位於體外,濕氣可以先損傷這些部位,還沒波及到六腑。

)故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肝臟足厥陰脈實,肝腑膽足少陽脈虛,須瀉厥陰以補少陽,即從陰引陽也。若少陽實,厥陰虛,須瀉少陽以補厥陰,即從陽引陰也。余例准此。平按:故下《素問》有善字。)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謂以繆刺,刺諸絡脈;謂以巨刺,刺諸經脈。

白話文:

因此,使用針灸時,會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例如,如果肝臟(足厥陰脈)實證,而膽腑(足少陽脈)虛證,則需要瀉厥陰以補少陽,即從陰引陽。如果少陽實證,厥陰虛證,則需要瀉少陽以補厥陰,即從陽引陰。其他情況以此類推。根據《素問》,其中使用「善」字)。用右穴治療左邊,用左穴治療右邊。(例如,使用繆刺刺諸絡脈;使用巨刺刺諸經脈)。

)以我知彼,(謂醫不病,能知病人。)以表知里,(或瞻六腑表脈,以知五臟里脈;或瞻聲色之表,能知臟腑之裡也。)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寸口之脈,過五十動,然後一代,謂之過。不滿五十,謂之不及。見關格微病,得過失也。見微過而救人者,謂未病之病,療十十全,故無危殆。

白話文:

憑藉對自身和病情的瞭解(即醫生不生病,也能瞭解病人的病情)。通過外表的症狀瞭解內在的疾病(有的通過觀察六腑的表層脈象來推知五臟的內在脈象;有的通過觀察聲音和麪色等外表的症狀來推知臟腑的內部問題)。通過觀察「過」與「不及」的原理,發現細微變化,及時施治,就不會出現危險。(寸口脈搏每分鐘跳動超過五十次,纔算一次搏動,稱為「過」。每分鐘不到五十次,稱為「不及」。觀察關脈格脈的細微變化,就能發現病情,糾正錯誤。發現細微的過與不及症狀並加以治療,就能在疾病未顯現之前就把它治癒,十次治療就能痊癒,所以不會有危險。

平按:得《甲乙經》作則。)善診者按脈,(善,謂上工善能診候。診候之要,謂按脈。平按:《素問》按脈上有察色二字,《甲乙經》同。)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候;(按脈之道,先須識別五臟陰脈,六腑陽脈,亦須審量營氣為濁,衛氣為清,和兩手各有寸關尺三部之別也。平按:部候《素問》、《甲乙》作部分,別本亦作部分。

白話文:

醫書上說:有《甲乙經》這個教科書可以參考。)高明的診脈者按脈,首先會分辨陰陽,看清脈象是濁還是清,然後才能知道病情所在;

注和兩手,和字疑是知字傳寫之誤。)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須看病人喘息遲急粗細,聽病人五行音聲,即知五臟六腑皮毛膚肉筋脈骨髓何者所苦,此謂聽聲而知者也。平按:《甲乙》音聲作聲音,知下有病字。)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在;(面部有五臟六腑五行氣色,觀乎即知病在何臟腑也,此謂察色而知也。平按:規上《甲乙》有視字。

白話文:

注意兩隻手,"和"字可能是"知"字的筆誤。觀察喘息,聆聽聲音,就能知道病人的痛苦。(透過觀察病人的喘息緩急粗細,以及聆聽病人的五行聲音,就能知道五臟六腑、皮肉筋骨髓哪一處出了問題,這叫做「聽聲而知」。)

觀察權衡和規矩,就能知道病痛的位置。(面部有五臟六腑五行氣色,觀察就能知道病在哪個臟腑,這叫做「察色而知」。)

在《素問》作主,《甲乙》作生。)按尺寸而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澀,所敕反,不滑也。人之兩手,從關至魚九分,為寸也;從關至尺一寸,為尺也;尺寸終始一寸九分,為尺寸也。凡按脈也者,按寸口得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氣,以知善惡,又按尺部,得知善惡,依此大經,竟無關部。關者,尺寸分處,關自無地。

白話文:

《素問經》以手指的本節為「主」,《甲乙經》以手指的關節為「生」。

根據脈搏在「寸、關、尺」部位的浮、沉、滑、澀等狀態,可以判斷疾病的緣由。(「澀」是「敕」的變音,指不滑順。從手腕的關節到魚際肌肉約九分為「寸」;從關節到尺骨內側端約一寸為「尺」;「寸、尺」的總長度為一寸九分,即為「尺寸」。)

按脈時,按「寸口」可以知道五臟六腑及十二經脈之氣的狀況,以判斷疾病的吉凶。另外,按「尺部」也可以知道疾病的吉凶。但依據主要的經脈理論,就不需要按「關部」了。因為「關」是「寸」和「尺」的分界處,本身沒有位置。

依秦越人,寸口為陽,得地九分,尺部為陰,得地一寸,尺寸終始一寸九分,亦無關地。華佗云:尺寸關三部各有一寸,三部之地合有三寸。未知此言何所依據。王叔和、皇甫謐等各說不同,並有關地,既無依據,不可行用。但關部不得言無,然是尺寸分處,自無其地,脾脈在中,有病寄見尺寸兩間,至下脈經之中,具定是非也。

白話文:

根據華佗的說法,寸口代表陽,有九分的地位;尺部代表陰,有一寸的地位;寸口和尺部的總長度是一寸九分,不會影響其地位。華佗認為,寸口、關部和尺部各有一寸的地位,三者相加就是三寸。但不知道這個說法有何依據。王叔和、皇甫謐等人的說法不同,都與地位有關。由於沒有依據,所以不可使用。但是不能說關部沒有地位,雖然它被寸口和尺部分割,但仍然有自己的地位。脾脈位於中間,如果脾脈有病,會表現出寸口和尺部的異常脈象。當脈象延伸到關部時,就能確定是還是不是脾脈的病症。

按脈之道,先別陰陽清濁,知部分,以次察聲色,知病所苦所在,始按尺寸,觀浮沉等四時之脈,以識病源也。平按:所生下《素問》有以治二字,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知病所在,以治則無過。下無過二字,續此為句。與此正合。注尺寸分處袁刻作寸尺分處。)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白話文:

把脈的方法,先分清陰陽寒熱,瞭解脈象的部位,接著觀察脈象的聲色,瞭解疾病痛苦的所在,然後才按寸、關、尺三部,觀測浮、沉等四季脈象,以此來識別疾病的根源。只要按脈正確:就能對症下藥,從而確診疾病。

(此以診候知病源已,然後命諸針艾湯藥等法療諸病者,必有祛疾服靈之福,定無夭年損傷之罪,以其善診則無失也。平按:《甲乙》治下有則字,不作無。)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以其善診,病之始生,即以小針消息去之,不用毒藥者,此則其微易散者也。)其盛,可待而衰也。

白話文:

當通過診脈瞭解到疾病的根源後,再運用針灸、艾灸、湯藥等方法治療各種疾病,一定會有祛除疾病、恢復健康的福氣,肯定不會出現夭折或損傷身體的罪過,因為診斷正確,治療便不會失誤。(原註:甲、乙兩書的記載中「治」字下面有「則」字,不是「無」字。)所以說:疾病的初期,可以用針灸治療就可以了;(由於診斷正確,疾病的初期就可以用針灸緩解並消除,不用毒藥,這些疾病都是較輕微、容易散發的。)疾病發展到盛期,可以先觀察,等到勢頭衰弱後再採取治療。

(病盛不可療者,如堂堂之陣,不可即擊,待其衰時然後療者,易得去之,如瘧病等也。平按:而衰也《素問》、《甲乙》作衰而已。)故曰:因其輕而揚之,(謂風痹等,因其輕動,道引微針,揚而散之。)因其重而減之,(謂濕痹等,因其沉重,燔針按熨,漸減損也。平按:注濕痹袁刻誤作滋痹。

白話文:

病情嚴重到無法治療的,就像堅強的陣營,不能隨意攻擊,等它衰弱時再治療,就能輕易地去除,例如瘧疾。所以說:

  • 對較輕的病情,採用揚動的方法(如風痹等),趁其輕微活動時,通過道引和微針,將其揚散開來。
  • 對較重的病情,採用減輕的方法(如濕痹等),趁其沉重時,通過燔針、按壓和熨燙,逐漸減輕損傷。

)因其衰而彰之。(謂癲狂等,取其衰時,彰瀉去之也。)形不足者,溫之以氣;(謂寒瘦少氣之徒,補其陽氣也。)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五臟精液少者,以藥以食五種滋味而補養之。)其高者,因而越之;(風熱實於頭胸,因瀉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寒濕實於腰足,引瀉竭之。

白話文:

  • **因其衰而彰之:**發生癲狂等症狀時,趁其衰弱之時,進行瀉下以祛除病邪。
  •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對於身體瘦弱、氣血不足的人,以溫補之氣來調理。
  •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對於五臟精液不足的人,以藥物或食物中的五味來滋補養護。
  • **其高者,因而越之:**風熱之邪實於頭胸部,順勢而瀉越之。
  • **其下者,引而竭之:**寒濕之邪實於腰足部,引瀉以將其竭除。

)中滿者,瀉之於內;(氣脹腸胃之中,可以瀉之。)其有邪者,凊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凊,冷也。邪,腸胃寒熱病氣也。或入臟腑,或在皮毛,皆用針藥,以調汗而出之也。平按凊《素問》、《甲乙》作漬形二字,袁刻作清,今依原抄作凊。)其慓悍者,按而投之;(慓,芳照反,急疾也。

白話文:

腸胃中有脹氣,可以瀉下通便。

如果(脹氣)是因邪氣所致,則用冷水(敷敷)使其出汗;如果(邪氣)在皮膚上,則發汗來排除;

如果(邪氣)發作得急,則將患者按住再用藥治療。

悍,胡旦反。禁其氣急不散,以手按取,然後投針也。平按:投《素問》、《甲乙》作收。)其實者,散而瀉之。(諸有實者,皆散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夫物柔弱者,陽之徒也;剛強者,陰之徒也。陰經受邪,流入陽經為病,是為陰經為本,陽經為標。

白話文:

悍是指氣急但無法散發。要用手按壓,然後再針灸。(「投」字在《素問》、《甲乙經》中作「收」。)如果氣已經實在了,就應該擴散和瀉掉它。(所有實證都應該擴散和瀉掉。)審查患者的陰陽屬性,以區別虛實。陽證治療陰性,陰證治療陽性。(柔弱的事物屬於陽性;剛強的事物屬於陰性。陰經受到邪氣,流入陽經而致病,就是陰經為本,陽經為標。)

療其本者,療於陰經,即陽病療陰也。陽經受邪,准陰療陽也,即陰病療陽也。人陰陽二經,陰經若實,陽經必虛,陽經若實,陰經定虛,故陽虛病者宜瀉陰,陰實病者宜補陽也。)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須定所病在氣在血,各守血氣病之別鄉,瀉乃用針刺去實血,補乃用針引氣,引皮補已,縱皮閉門,使氣不泄。掣,死曳反,引也。

平按:氣虛《甲乙》作氣實。掣《素問》作𤙲。注縱皮,縱字袁刻作從。)

白話文:

從根本上治療疾病,就要從陰經入手,也就是陽病治療陰經。陽經受到邪氣侵犯,就可以通過治療陰經來治療陽病,也就是陰病治療陽經。

人體有陰經和陽經兩條經脈。陰經如果盛實,陽經必定虛弱;陽經如果盛實,陰經肯定虛弱。因此,陽虛病症宜瀉陰,陰實病症宜補陽。

調整血氣,使其各守其位,血盛者宜瀉之,氣虛者宜引之。(要辨別疾病在氣還是血,血盛氣虛各有不同的治療方法,瀉是利用針刺去除過多之血,補是用針引氣,引出皮下已補之氣,使之閉門不泄。掣,同曳,意為引。)

平按:氣虛,《甲乙經》作氣實。掣,《素問》作爋。注:縱皮,縱字袁刻本作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