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四·補瀉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四·補瀉 (4)

1. 虛實所生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七第六十二《調經論》篇,與上篇相接,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三,亦接上篇。

白話文:

說明:這段文字從開頭到結尾,都見於《素問》第十七卷第六十二篇《調經論》,與上一段文字相接。同時,它也見於《甲乙經》第六卷第三篇,同樣是緊接著上一段文字。

黃帝曰:余以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形,狀也。虛實之狀,已聞於上,虛實所生,猶未知之,故復請也。平按:《素問》以聞作已聞。《甲乙》無餘以聞三字。)岐伯對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留於經,(十二經氣亂衛氣也。十二經血留於營經也。或曰血流也。

白話文:

岐有~問

~甲骨~

~胃腹~

~岐有~

~甲骨~

~胃腹~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岐有~

白話文:

很難找到有岐的地方

很難找到有岐的地方

很難找到有岐的地方

很難找到有岐的地方

很難找到有岐的地方

很難找到有岐的地方

很難找到有岐的地方

很難找到有岐的地方

平按:《素問》、《甲乙》血留作血逆。)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氣相併,離於本居處,故各有虛實也。夫血氣者,異名同類,相得成和。今既相併,一實一虛,虛實所生,是所由者也。)血並於陰,(血並足太陰脈及足少陰脈也。)氣並於陽,乃為驚狂。(氣並足陽明脈及足太陽脈也。

白話文:

根據經書《素問》、《甲乙經》的記載,血流入不正常的位置稱為「血逆」。「血逆」時,血氣分離,出現一實一虛的情況。(血氣同時出現,但離開了原本的位置,因此產生虛實。)

血氣本應相得益彰,共同維持平衡。但出現「血逆」時,血氣分離,一實一虛。虛實的產生是血氣分離的結果。

血氣分離後,血聚集於陰脈(即足太陰脈和足少陰脈),氣聚集於陽脈(即足陽明脈和足太陽脈),就會導致「驚狂」(神志錯亂)。

血氣皆盛,故發驚狂也。)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血並足陽明,氣並足太陰,為熱中病也。炅,熱也。)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悗喜怒。(血盛上衝心,故心煩悶而喜怒。悗則悶同也。平按:悗《素問》作惋,《甲乙》作悶。喜《素問》、《甲乙》作善。)血並於下,氣並於上,氣亂心善忘。

白話文:

當血氣都旺盛時,就會產生驚狂發作。

血氣都偏於陽側,就會形成發熱的中風病。

血氣都偏於上身,氣血都鬱積於下身,就會導致心煩氣悶、喜怒無常。

血氣都偏於下身,氣血都鬱積於上身,就會擾亂心神,導致健忘。

(氣盛亂心,故善忘也。平按:氣亂心善忘《甲乙》作亂而喜忘,注云:「《素問》作善忘。」今本《素問》仍作亂而喜忘。)黃帝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於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血氣離居相併,未知二經虛實何定也。平按:於是《素問》、《甲乙》作如是。

白話文:

氣血旺盛會擾亂心神,所以容易健忘。

黃帝說:血液歸於陰,氣歸於陽,於是血液和氣分開存在。那麼,哪個是實的?哪個是虛的?(血液和氣分開存在,但不清楚哪兩條經絡虛實如何確定。)

)岐伯對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也。(血之與氣,皆惡於寒,故脈有寒則泣而不流者,溫則消釋而去。是以氣寒則血來並之,以為血虛,則氣為實也;若血寒則氣來並之,以為氣虛,則血為實也。平按:是故,故字袁刻作知。

白話文:

血與氣,皆惡寒氣者,故經有:血寒氣則血,寒則血不,故脈寒則血,溫則脈者,是也。(血脈,血脈,血脈, الدم脈,並皆袁刻作脈。)(血行之理,脈)

)黃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併為虛,氣併為虛,是毋實乎?(人之所生,唯血與氣。今夫子但言血氣有虛,不言其實,是為人之血氣不足,請申其意也。)岐伯對曰:有者為實,毋者為虛,故氣並則毋血,血並則毋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血並則血有氣毋,氣並則氣有血毋,是以言虛不無其實,論實不廢其虛,故在身未曾無血氣也。所言虛者,血氣相併相失為虛,相得為實耳。

白話文:

黃帝說:人的身體,不就是由血和氣構成的嗎?現在夫子只說血和氣都虛,卻不說它們的實質,難道是人體沒有血氣嗎?(人之所生,只有血與氣。今夫子只說血氣有虛,不說其實,是為人之血氣不足,請申其意也。)

岐伯回答說:有血氣的就是實,沒有血氣的就是虛,所以氣不足,血就虛,血不足,氣就虛,現在血和氣互相抵消,所以才會虛。(血並則血有氣毋,氣並則氣有血毋,是以言虛不無其實,論實不廢其虛,故在身未曾無血氣也。所言虛者,血氣相併相失為虛,相得為實耳。)

)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大絡孫絡,俱輸血氣入於大經,則大經血氣俱實者也。平按:輸《甲乙》作注,注云:一作輸。)血與氣並,則為實焉。血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復反則生,不反則死。(大經血氣皆實,走膈以上,以下無氣,故手足逆冷卒暴死也。

白話文:

絡脈與孫絡脈都將血液和氣運送至大經脈中,(大絡脈和大孫絡脈都將氣血輸送進入大經脈中,因此大經脈中的氣血非常充實。平按:輸字在《甲乙經》中作為注釋,注釋說:又作「輸」。)氣血並進,就會形成實證。氣血一起向上運行,就會形成大厥證,厥證發作時會突然死亡,如果氣血又能反轉則能活命,否則就會死亡。(大經脈中的氣血都非常充實,向上運行至膈肌以上,以下沒有氣,所以手腳會冰冷並且突然暴斃。

手足還暖復生,不還則死也。平按:復反上《素問》、《甲乙》皆有氣字。)黃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血氣何道來入此經為實,何道而去此經為虛也。)岐伯對曰:夫陰與陽,皆有輸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臟腑陰陽之脈,皆有別走輸會相通。如足陽明從豐隆之穴,別走足太陰,太陰從公孫之穴,別走足陽明,故曰外也。

白話文:

手腳還有溫度表示還會活,沒有溫度就死了。(註:古代版本《素問》、《甲乙》中都提到「氣」這個字。)

黃帝問:什麼途徑讓經絡變得充實?什麼途徑讓經絡變得空虛?關於虛實的原理,請告訴我緣由。(充盈的氣血是通過什麼途徑進入經絡的?空虛的經絡又是通過什麼途徑失去氣血的?)

岐伯答:陰陽都各有輸送會合的途徑。陽氣注入陰經,陰經滿了就會溢出,(臟腑陰陽經脈都有各自不同的走向,並會互相輸送會合。例如足陽明經從豐隆穴走向足太陰經,足太陰經從公孫穴走向足陽明經,所以說會溢出。)

)陰陽旬平,以充其形,(甲子一日一迎為旬。旬,迎也。陰陽之脈五十迎無多少者,名曰旬平。旬平和氣,以充其身形也。平按:旬平《素問》作勻平,《甲乙》作紃平。)九候如一,命曰平人。(九候之動不先後,又不相反,故曰若一。和氣若一,故人得和平。平按:注九候袁刻作九脈。

白話文:

陰陽之氣運轉相合,均衡調和,以此充養身體。(甲子一日一迎為一個旬。旬,迎合之意。陰陽之脈五十次迎合無偏倚者,稱為旬平。旬平和氣,用以充實身體。)九種脈象表現一致,稱為健康之人。(九種脈象的動向無先後、無反常,故稱若一。和氣均勻一致,故人體得以安康。)

)夫邪之至生也,(平按:《素問》無至字,《甲乙》作所。)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起居,陰陽喜怒。(陰,五臟也。陽,六腑也。風雨寒暑外邪,從外先至六腑,故曰生於陽也。飲食起居,男女喜怒,內邪生於五臟,故曰生於陰也。

白話文:

當邪氣入侵身體,可能會產生兩種情況:

  • **從陽性生起:**由於風、雨、寒、暑等外界因素而產生,通常先影響六腑(肺、大腸、胃、小腸、膀胱、三焦)。
  • **從陰性生起:**由於飲食、作息、情緒波動(男女之間的喜怒哀樂)等內部因素而產生,通常先影響五臟(心、肝、脾、肺、腎)。

)黃帝曰:風雨寒暑之傷人奈何?(平按:《素問》、《甲乙》無寒暑二字。)岐伯對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乃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此先言風雨二邪也。人因飢虛汗出,腠理開發,風雨之氣,因客腠理,次入孫絡,次入大絡,次入大經。

白話文:

黃帝問道:「風雨寒暑這些因素傷害人體,該怎麼應對呢?」

岐伯回答:「風雨傷害人體,首先會侵犯皮膚,然後進入孫脈。孫脈充盈後,就會傳入絡脈,絡脈充盈後就會輸送到大經脈。血氣和邪氣同時在分腠之間停留,脈絡變得堅硬粗大,所以叫做實證。」

(這裡先講述了風雨兩種邪氣。當人體因為飢餓虛弱、出汗導致腠理開張時,風雨之氣就會趁機侵入腠理,接著進入孫絡,然後進入大絡,最後進入大經。)

客腠理時,所客之脈堅而且大,故得稱實也。平按:乃輸《素問》作則輸,《甲乙》作乃注。)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按之則痛。(所客之處外堅,按之則痛,以其氣實故也。平按:不可按《素問》作不可按之。)黃帝曰:寒濕之氣傷人奈何?(平按:《素問》、《甲乙》無氣字。

白話文:

當邪氣入侵身體時,侵入的脈絡會變硬變粗,所以稱為實證。

實證的症狀是:從外部按壓時硬梆梆,無法按下去,按下去會痛。(侵入部位從外部按壓會很硬,按下去會痛,是因為身體內氣很實的緣故。)

黃帝問:寒濕的邪氣侵入人體會如何?

)岐伯對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收,肌肉堅,營血泣,衛氣去,故曰虛也。(次論寒濕之氣也。雨氣上侵,濕氣下入,有斯異也,略不言暑耳。寒濕中人,致虛有四:皮膚收者,言皮膚急而聚也;肌肉堅者,肌肉堅而不迎也;營血泣者,邪氣至於脈中,故營血泣也;衛氣去者,邪氣至於脈外,衛氣不行,故曰去也。衛去之處,即為虛也。

白話文:

岐伯回答說:寒濕侵入人體,皮膚收縮緊繃,肌肉僵硬,營血凝滯,衛氣離去,所以說會虛弱。

(以下是對寒濕之氣的進一步說明。雨水之氣由上而下,濕氣由下而上,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氣相結合,就造成了寒濕之氣。但文章沒有特別提到暑氣。寒濕侵入人體,導致虛弱的原因有四點:

  1. 皮膚收縮:指的是皮膚緊繃收縮在一起。

  2. 肌肉僵硬:指的是肌肉變硬,無法伸展。

  3. 營血凝滯:病邪侵入脈絡中,導致營血凝固,無法運行。

  4. 衛氣離去:病邪侵入脈絡外,衛氣無法正常運行,所以說衛氣離去。

衛氣離去的地方,也就是身體虛弱的地方。

平按:皮膚收《素問》作皮膚不收,新校正云:「全元起云:不收,不仁也。《甲乙》及《太素》作皮膚收,無不字。」堅下《素問》、《甲乙》有緊字。注故曰去也,袁刻去誤作澀。)虛者,懾闢氣不足,血泣。(懾,紙輒反。分肉間無衛氣,謂氣不足也。平按:懾《素問》作聶,新校正云:「《甲乙》作攝,《太素》作懾。

白話文:

皮膚收(緊)

原書《素問》中記載為「皮膚不收」,但新校正版本認為應該為「皮膚收」。

堅硬

《素問》和《甲乙經》中都記載為「堅緊」。

註解:

「去」是指驅逐邪氣。

「虛」是指抵抗力不足,導致血氣外溢。(「懾」字通「攝」,指肌肉之間沒有衛氣,也就是氣血不足。)

」《素問》無血泣二字,《甲乙》作血澀。)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黃帝曰:善。(分肉之間既無衛氣故寒,按之益損,所以氣足又溫,故快然也。)

白話文:

《素問》中沒有「血澀」一詞,《甲乙經》將其寫作「血澀」。按壓它,氣血充足,可以溫暖它,所以快速感覺輕鬆而不會疼痛。黃帝說:很好。(分肉之間沒有衛氣,所以寒冷,按壓它會進一步損傷,因此氣血充足又能溫暖,所以才會感覺輕鬆。)

黃帝曰:陰之生實奈何?岐伯對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人有喜怒不能自節,故怒則陰氣上,陰氣上則上逆,或嘔血,或不能食。陰氣既上則是下虛,下虛則陽氣乘之,故名曰陰實也。平按:《素問》新校正云:「經文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疑剩喜字。

白話文:

黃帝問:陰氣產生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如果喜怒過度,陰氣就會向上逆行。陰氣向上逆行,則下面就會空虛。下面空虛,陽氣就會乘虛而入。所以說,這是陰氣過盛的現象。

」玩下文喜則氣下自知。)黃帝曰:陰之生虛奈何?岐伯對曰:喜則氣下,(天寒則氣聚,溫則氣散,怒則氣上,喜則氣下,此物理之常也。喜則氣和志達,營衛之行通利,故緩而下也。)悲則氣消,消則脈虛,因寒飲食,寒氣熏臟,則血泣氣去,故曰虛。(夫人悲者,則心系急,肺布葉舉,兩焦不通,營衛不行,熱氣在中,故正氣消散,經絡空虛也。又因寒飲寒食,寒氣熏臟,臟之血泣,其氣移去,故為虛也。

白話文:

如果人喜歡玩樂,心情愉悅,氣就會往下走,自己就會知道。黃帝問道:陰氣不足怎麼回事呢?岐伯回答說:喜歡玩樂,氣就會往下走,天冷時氣就凝聚,天氣溫暖時氣就散發,生氣時氣就往上走,喜歡玩樂時氣就往下走,這是自然規律。喜歡玩樂時,心情舒暢,精神暢達,營氣和衛氣運行通暢,所以氣就緩緩往下走。悲傷時氣就消散,消散則脈搏虛弱,再加上吃寒涼的食物,寒氣薰蒸臟腑,就會導致血液凝結,氣血外泄,所以叫做虛。因為人悲傷時,心神會緊張,肺臟的氣機會向上升,兩焦不通暢,營氣和衛氣運行不順,熱氣停滯在體內,所以正氣消散,經絡空虛。而且,又因為吃寒涼的食物,寒氣薰蒸臟腑,臟腑的血液凝結,氣血外泄,所以就虛弱了。

平按:脈虛《素問》、《甲乙》作脈空虛。熏臟《素問》作熏滿,《甲乙》作動臟。注兩焦,兩字袁刻誤作雨。)黃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經言,八十一篇經也。腑脈虛者,陰氣乘之,故外寒也。臟脈虛,陽氣乘之,故內熱也。)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余以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

白話文:

根據註解:脈虛在《素問》和《甲乙經》中被稱為「脈空虛」。「燻臟」在《素問》中被稱為「燻滿」,在《甲乙經》中被稱為「動臟」。註解中提到的「兩焦」,袁刻本中誤寫作「雨」。

黃帝說:「經書上說:陽氣虛弱則外感寒冷,陰氣虛弱則內生熱氣。(經書指的是《八脈篇》,腑脈虛弱,陰氣乘之,所以會外感寒冷。臟脈虛弱,陽氣乘之,所以會內生熱氣)陽氣旺盛則外感熱氣,陰氣旺盛則內感寒冷,我聽說過這些說法,但從未知道它們產生的根由」。

(六腑主外為陽,故陽盛外熱也。五臟主內為陰,故陰盛為寒。余已前聞,然未知所由然也。)岐伯對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不通則寒獨留於外,故寒慄。(陽,衛氣也。衛出上焦,盡行陽二十五周,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陽虛陰乘留於外,故外寒也。

白話文:

六腑司職於體外,屬陽,所以陽氣過剩時,體外就會發熱。五臟司職於體內,屬陰,所以陰氣過剩時,就會感到寒冷。我以前也聽過這些,但不知道原因。

岐伯回答說:陽氣從上焦吸收氣血,用於溫煦皮膚和肌肉之間的部位。現在寒氣在體外,那麼上焦就會不通暢,不通暢就會導致寒氣只留在體外,所以會寒戰。

(陽氣,即衛氣。衛氣從上焦外出,遍行陽經二十五週,用於溫煦皮膚和肌肉之間。現在陽氣虛弱,陰氣乘虛侵入並停留在體外,所以體外才會感到寒冷。)

平按:注盡行二十五周,考前經《衛五十周》云: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據此,則盡字疑是晝字傳寫之誤。)黃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對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熱熏中,故內熱。(內熱之病,所由有五:一則有所勞倦致虛,二則形體及氣不足,三則胃中無食,四則上焦衛氣不行,五則腸胃不得相通。脘,古緩反,胃腑也。

白話文:

平按:《衛五十週》經文中說:衛氣運行,一天一夜在身體裡循環五十週,白天在陽方行二十五週。依據這段話,則「盡字」可能是「晝字」傳抄錯誤的結果。

黃帝問:陰虛導致內熱該怎麼辦?

岐伯回答:由於勞累過度,形體和氣血虛弱,飲食不能提供足夠營養,導致上焦氣血運行不通暢,下腹部不通,胃中的熱氣燻蒸到體內,所以出現內熱。(內熱病的成因有五個:一是勞累過度導致虛弱;二是身體和氣血不足;三是胃中沒有食物;四是上焦的衛氣運行不良;五是腸胃不能相互貫通。脘,古音讀作「緩」,指胃腑。)

下脘,胃下口也。由此五種,衛熱熏中,故內熱也。平按:下脘《甲乙》作下焦。胃熱熏中《素問》作胃氣熱熱氣熏胸中,《甲乙》作胃氣熱熏胸中。注由此袁刻作有此。)黃帝曰:陽盛而外熱奈何?岐伯對曰:上焦不通利,皮膚緻密,腠理閉塞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白話文:

下脘就是胃部的下端通道。上面說的這五種原因,衛氣熱氣蒸燻胸中,所以會產生內熱。

黃帝說:陽氣旺盛,才會產生外部發熱嗎?

岐伯回答說:上焦氣血運行不順暢,皮膚緻密,毛孔閉塞,衛氣無法疏通,所以會導致外部發熱。

(外熱之所由有三:上焦出氣之處不通利,一也;皮膚致而腠閉,二也;衛氣不得泄於腠理,三也。有此所由,故外熱也。平按:閉塞下《素問》有玄府二字,新校正云:「《甲乙》、《太素》無玄府二字。」)黃帝曰:陰盛而生內寒奈何?岐伯對曰:厥氣上逆,寒氣積留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涘泣,血涘泣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寒中有四:一則寒厥積胸,二則溫去寒留,三則血凝脈壅,四則脈大汗澀。

白話文:

人體出現外熱的原因有三個:

  1. 上焦(胸部以上)氣機運行不暢通。

  2. 皮膚閉塞,毛孔不通。

  3. 衛氣不能透過毛孔排出。

由於上述原因,才會產生外熱。

黃帝問:陰氣旺盛導致內寒該怎麼辦?

岐伯回答:厥氣(寒邪)逆行上行,寒氣積聚在胸中不出,溫熱之氣就會散去,只剩寒氣停留,這時血液會凝滯,脈絡不通,脈象會變得又強又大,而且澀滯,這就是中寒。

(中寒有四種表現:1. 寒氣積聚在胸中;2. 溫氣散去而寒氣停留;3. 血液凝固,脈絡阻塞;4. 脈象強大而澀滯。)

有此所由,故寒中也。平按:積下《素問》、《甲乙》無留字。涘泣《素問》、《甲乙》作凝泣。脈不通《甲乙》作腠理不通。)黃帝曰:陰之與陽,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問療已成之病。平按:陰之與陽《素問》作陰與陽並。)岐伯對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白話文:

有此原因,所以才患有寒症。平素按語:積下《素問》、《甲乙》沒有「留」字。涘泣,《素問》、《甲乙》作凝泣。脈不通,《甲乙》作腠理不通。黃帝說:「陰陽二氣與血氣並行,病症由此產生,如何使用針刺療法?」(詢問治療已形成的疾病。平素按語:陰陽二氣《素問》作陰與陽並。)岐伯回答說:「刺此穴位的,取之於經脈的通道,取血於營氣,取氣於衛氣,應用於人體表面的形體,根據四季的氣候變化而增減針刺的深淺度。」

(刺已成病法有三別:一則刺於大經別走之道,隧,道也,別走之道通陰陽道也;二則刺於脈中營血;三則刺於脈外衛氣。用針之狀,須因四時之氣,觀病輕重,髮針多少;又須量病高下所在,取之令中,不同刺微之易也。平按:經隧《甲乙》作經渠。)黃帝曰: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岐伯對曰:瀉實者,氣盛乃內針,(夫瀉者,以其邪氣實盛,故須瀉也。仍以掐之令下,然後刺之。

白話文:

針灸已經形成疾病治療的三種類別:

  1. 針刺在大經絡以外的通路,稱為「隧」,隧就是經絡外通達陰陽的通路。

  2. 針刺在血管中的營血處。

  3. 針刺在血管外的衛氣處。

使用針灸的方法,需要根據四季氣候、病情輕重和體質強弱來調整針灸的深度。此外,還需要根據病症的部位和深度,準確地刺入針灸點,這與一般小針刺不同。

黃帝問道:血氣並行,病症形成,陰陽失衡,應該如何進行補瀉治療?

岐伯回答道:瀉實的方法,是在氣盛的時候進行針刺。(瀉實,是因為邪氣實盛,所以需要瀉除。先用掐法讓邪氣往下沉,然後再刺。)

不盛何瀉,故譬無擊逄逄之陣者也。平按:以並、以成,《甲乙》以作已。)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病,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人之吸氣,身上有孔閉處,皆入聚於腎肝;呼氣之時,有孔開處,氣皆從心肺而出,比囊之呼吸也。針開孔時,病人吸氣,故針與氣俱入內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嚴重滯脹,為什麼要瀉呢?就像沒有強敵攻擊的情況下,不會擺出陣勢一樣。(校注:以並、以成,《甲乙經》中「以」寫作「已」)針和氣一起進入體內,打開通往病處的門戶,就像打開房門一樣。針和氣一起離開體外,精氣不會受損,邪氣自然會排出體外。外部的門戶不會閉合,讓疾病排出。擴大排泄的通道,就像拓寬道路一樣,這就叫做大瀉。針刺一定要準確到位,大氣才會屈服。(人吸氣時,身上閉合的孔竅會打開,氣都聚集到腎和肝臟;呼氣時,打開的孔竅會打開,氣都從心和肺排出,就像袋子的呼吸一樣。針刺打開孔竅時,病人吸氣,所以針和氣一起進入體內。)

針得入已,搖大其穴,因呼出針,故針與邪氣俱出,勿傷正氣也。平按:以出其病《素問》、《甲乙》病作疾。)黃帝曰:補虛奈何?岐伯對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持針勿置於肉中,先須安神定意,然後下針。若醫者志意散亂,針下氣之虛實有無皆不得知,故須定意也。

白話文:

針扎進穴位後,慢慢搖晃,這樣能把穴位擴大,接著把針拔出來,就能同時把病氣也拔出來,而不傷及身體的正氣。

黃帝問:怎樣才能補充虛弱?岐伯回答: (先)拿著針,不要插入穴位,先讓心神安定,(拿著針,不要插進肉裡,先安定心神,再下針。如果醫者心神不專注,就無法知道病氣的虛實強弱,所以必須先安定心神。)

平按:注安神定意,袁刻意作志。)候呼內針,(人之呼氣,身上有孔,其氣皆出,故所針孔氣出之時內針,欲令有氣從針而入,不使氣泄,所以候呼內針者也。)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呼氣出時針入穴者,欲使針空四塞,不泄正氣也。平按:注入穴,袁刻穴作空。

白話文:

按:注:安神定志,袁刻本刻意寫作「志」。

候呼內針:人呼氣時,身上有孔穴,氣體都由此排出,所以針在孔穴氣體排出時刺入,目的在讓氣從針孔進入,不讓氣體逸散,這就是候呼內針的原因。

氣體排出,針孔進入,針孔四面封閉,精氣無法逸出(呼氣時針刺入穴位,目的是讓針孔四面封閉,不泄漏正氣)。按:注入穴位,袁刻本「穴」字誤寫為「空」。

)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方,正也。候氣正實疾出針。)熱不得環,(夫虛者多寒,得熱為補。環,轉也。疾出針,使針下熱氣不得轉也。平按:《素問》、《甲乙》環作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無後時,(出針已去,縱邪不出盡,自然布散消亡,精氣獨在,無病動於後時也。平按:動無後時《素問》作動氣候時。

白話文:

當針感應到實氣時,迅速取出。氣息進入針中,然後取出,(「方」意為正實,候到氣息正實時迅速取出針。)這樣熱氣就不能循環,(虛證多見於寒冷,遇到熱氣可以補益。循環,指迴轉。)封閉它的出路,邪氣便會自行消散,精氣才能保存,就不會有後續的病症發生,(取出針後,即使邪氣沒有完全消除,也會自然消散,精氣獨存,不會再有病邪侵犯。)

)近氣不入,遠氣乃來,是謂追之。(行補之時,非其補處近氣不失,遠氣亦來至此集也。已虛之氣引令實,故曰追也。)黃帝曰:夫子言虛實有十,生於五臟,五臟,五脈耳,夫十二經脈皆生百病,今夫子獨言五臟。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節,即氣穴也。

白話文:

當近處的氣無法進入時,遠處的氣就可以進來了,這叫做「追」。(在補氣的過程中,並不是補氣的地方近處的氣就沒有了,遠處的氣也會來聚集。因為補虛的氣會吸引實氣,所以稱為「追」。)

黃帝說:您所說的虛實有十種,都是由五臟、五脈所產生。十二經脈都能導致一百種疾病,為什麼您只提到五臟?十二經脈總共連接著三百六十五個穴位,穴位有病就會影響經脈,經脈的病也會有虛實,這是怎麼回事? (穴位,也就是氣穴。)

但十二經脈被三百六十五穴,則三百六十五穴所生之病甚多,非唯五臟五脈獨生十種虛實者。平按:皆生百病《素問》作皆生其病,新校正云:《甲乙》云:皆生百病。《太素》同。)岐伯對曰:五臟者,故得六腑與為表裡,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內有五臟,外有六腑,腑臟經絡表裡諸支節,是生虛實,其亦甚多,不相違也。)視其病所居,隨而調之。

白話文:

人體經脈上有三百六十一處穴位,三百六十一處穴位可能產生的疾病就非常多了,不只侷限在臟腑經脈產生的十種虛實症。

岐伯回答:臟腑經脈和六腑表裡相合,經絡支節各自產生虛實症狀(體內有五臟,體外有六腑,腑臟經絡表裡與肢體的各個部位,都有可能產生虛實症,這也是數量非常多的,並不矛盾啊)

具體根據患者的病情的所在,相應施以調理。

病在血,調之脈;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視三百六十五節所生病處,量其虛實,隨而調之。調者,調於五臟所主脈、衛、分肉、筋、骨也。平按:《素問》其病上無視字,病在血調之脈作病在脈調之血,新校正云:「全元起及《甲乙》作病在血調之脈。」檢今本《甲乙》仍作病在脈調之血。

白話文:

如果疾病在血液,就要調整脈絡;如果疾病在氣,就要調整衛氣;如果疾病在肌肉,就要調整分肉;如果疾病在筋,就要調整筋,用燒灼的針灸方法刺穿肌肉,並針對疼痛部位進行急救。

根據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所對應的疾病位置,衡量病人的虛實程度,然後進行調整。調整的意思是,要根據五臟所主導的脈絡、衛氣、分肉、筋、骨等進行調節。

根據《素問》記載,原來的文字中並沒有「視」字,而是「病在血調之脈」寫成「病在脈調之血」,新校正版本則根據全元起和《甲乙經》的版本,將其改為「病在血調之脈」。但檢視現有的《甲乙經》版本,仍然寫成「病在脈調之血」。

又《素問》、《甲乙》病在氣上有「病在血調之絡」六字,調之筋下有「病在骨調之骨」六字。)病在骨,卒針藥熨;(卒,窮也。痛痹在骨,窮針深之至骨,出針以藥熨之,以骨病痛深故也。熨法,上經已說也。平按:卒《素問》、《甲乙》作焠。)病不知其所痛,兩蹺為上。

白話文:

另外,《素問》、《甲乙》這兩本書中,提到「病在氣,調之絡」六個字,指的是氣虛的病症,要調治其經絡;「病在血,調之筋」六個字,指的是血虛的病症,要調治其筋脈;「病在骨,調之骨」六個字,指的是骨虛的病症,要調治其骨骼。

如果病痛在骨頭裡,就用針灸和藥物熨燙來治療。由於骨頭裡的病痛很深,所以針要扎得很深,扎到骨頭上,然後拔出針,用藥物熨燙患處。熨燙的方法,在前面已經說過了。

至於病痛不知道具體位置,而且兩條腿都麻木無力的,就屬於上半身的病症。

(諸骨病不定知於病之所在者,可取足少陰兩陰蹺。兩陰蹺是足少陰別,足少陰脈主骨者也。上者,勝也。平按:《素問》、《甲乙》無其字。注諸骨,諸字袁刻作痛。)身形有痛者,九候莫病,則繆刺之。(審三部九候竟無病狀,然身形有痛者,此絡左右有病,可繆刺也。

白話文:


如果各種骨骼疾病不知道病竈在哪裡,可以取足少陰經的兩條陰蹺脈。這兩條陰蹺脈是足少陰經的分支,而足少陰經主治骨骼。

如果全身疼痛,但九種脈象檢查不出病症,就可以嘗試繆刺法。(審查手三部和九種脈象都沒有異常,但身體仍然疼痛,說明這是經絡左右有病,可以採用繆刺的方法治療。)

平按:《素問》、《甲乙》無者字。)病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病在左經,是右經病也,故刺右經為巨刺也。平按:病在於左《素問》作痛在於左。)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為刺之道,以察九候為先者,針道畢矣。)

白話文:

《素問》、《甲乙經》中沒有「者」字。疾病在左側而脈搏異常在右側,那麼就用巨刺法刺治。(病在左經,實際是右經有病,所以刺右經就是巨刺法。注:病在於左,《素問》中作痛在於左。)一定要仔細觀察九種觸診手法,這樣針刺的方法就齊備了。(在刺治時,以觀察九種觸診手法為先,針刺的方法就已經完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