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四·補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四·補瀉 (2)

1. 真邪補瀉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七《離合真邪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二上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以通其意矣。(八十一篇者,此經之類,所知之書篇數也。)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滎輸,余皆以知之矣。(以前所知書中義也。平按:《素問》無皆以二字。

)此皆營衛之氣傾移,虛實之所生也,非邪氣之從外入於經也。余願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言前八十一篇所說之義,與余請異者,經所說唯道十二經脈,營衛二氣,自相傾移,虛實所生,不言外邪入經為病,故今請之。平按:營衛之氣傾移《素問》作營衛之傾移,《甲乙》無此一段。

邪氣之在經也,《甲乙》無氣字。)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也,必應天地,(起於人身法度,以應天地也。平按:《甲乙》無此一段。)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天地和溫,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涘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言天地陰陽氣之度數也。

平按:《素問》、《甲乙》涘泣作凝泣,沸下有溢字。波湧《甲乙》作波舉。)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涘泣,暑則氣血淖澤,(言人之身,應寒暑度數。平按:涘泣《素問》、《甲乙》作凝泣。氣血淖澤,《素問》、《甲乙》無血字。)虛邪因而入客也,亦如經水之得風也,(因暑之時,腠理開發,邪得入也。

邪入脈變,如風動水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十二經之動脈,至於動處動也。邪氣至時,亦皆有波隴。波隴者,邪氣動正氣。)其行於脈中,循循然輑,(牛忿反。輑,車前橫木,循車行也。邪循脈行曰輑。有本作軺,非也。平按:《甲乙》無其行二字。《素問》、《甲乙》無輑字,王注云:循循一為輴輴。

)其至寸口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邪氣循營氣至於寸口,故太陰脈大。無邪則太陰脈平和,故曰小也。平按:寸口下《素問》、《甲乙》有中手二字。)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尺脈為陰,寸口為陽,今邪入變亂而難知,故不可為度也。

)循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則內針,無令氣忤,(審察循三部九候,於九候之中卒然逢之,知病處所,即於可刺之穴,以指按之令得遏,因病人吸氣內針,無令邪氣能逆忤之也。平按:循《素問》作從。)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靜留針於穴中持之,勿令邪氣散布余處。

因病人吸氣轉針,待邪氣至數皆盡已,徐引出針,邪之大氣皆盡,因名為瀉也。)黃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先上下捫摸,知病之所在。一。)切而散之,(以指揣切,令邪不聚。二。)推而按之,(推而令動,以手堅按。三。)彈而怒之,以指彈之,(使其瞋起。

四也。)搔而下之,(以手搔摩,令其瞋氣得下。一曰搯,徒勞反。彈已搯令下之。五也。平按:《素問》、《甲乙》搔作抓。)通而取之,(切按搔而氣得通已,然後取之。六也。平按:取《甲乙》作散。)外引其門,以閉其神,(疾出針已,引皮閉門,使神氣不出。神氣,正氣。

七也。針之先後,有此七法。)呼盡內針,(一呼一內,故曰呼盡內針,至分寸處也。)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莫,(伺氣如待情之所貴之者,以得為期。平按:莫《素問》、《甲乙》作暮。)其氣以至,適人自護,(其正氣已至,適人自當愛護,勿令泄也。

平按:適人《素問》作適而,《甲乙》作適以。)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故命曰補。(候病人吸氣,疾引其針,即不得使正氣泄,令各在其所虛之處,速閉其門,因名曰補。瀉必吸入呼出,欲瀉其邪氣也;補必呼入吸出,欲閉其正氣不令出也。

平按:神氣《甲乙》作真氣,注云:「《素問》作神氣。」故命上《素問》、《甲乙》有大氣留止四字。)黃帝問於岐伯曰:候氣奈何?岐伯曰:夫邪氣去絡入於經也,合於血脈中,其寒溫未和,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沖而瀉之。

(外邪入身,先至皮毛絡中,留而不泄,出絡入經。其入經也,與經中血氣共合,邪之寒溫,未與正氣相得,遂波湧而起,去來不常居也。故候逢之,按使止而不動,然後以針刺之,不得刺其盛沖,瀉法比之不擊逄逄之陣。平按:《素問》、《甲乙》夫邪氣去絡,無氣字,合於血脈中作舍於血脈之中,寒溫未和作寒溫未相得。《甲乙》無逢其沖作無迎其沖。

)真氣者經氣,經氣大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經氣者,謂十二經脈正氣者也。正氣大虛,與邪俱至,宜按取邪氣刺之,不可逢而刺也。平按:其來《甲乙》作其氣,注云:《素問》作其來。)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

(候邪大氣不審,按之不著,刺之則脫真氣,邪氣更至,病亦蓄聚,故曰邪氣往而不可追也。平按:邪氣復至,《甲乙》復作益。)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髮針瀉矣,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下,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可取如扣錐,故曰知機之道,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叩之不發,此之謂也。(以毛髮掛機,發速而往,言氣至智者髮針亦爾,不失時也。

平按:血氣已盡《素問》、《甲乙》同,《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血氣已虛,盡當作虛。」不下《素問》作不可下。又《素問》、《甲乙》不知其可取作不知其取。注髮針袁刻誤作髮針。)黃帝問曰:補瀉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虛亦是邪,故補亦稱攻也。瀉熱之法,不可久留,疾出其針,去其盛血,復其真氣也。

平按:攻邪袁刻誤作政邪。)此邪新客,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溫血也,刺出其血,其痛立已。黃帝曰:善。(定處,積為疾也。溫,熱也。邪之新入,未有定處,有熱血,刺去痛愈。平按:《素問》新邪下有溶溶二字,則止下有逆而刺之四字,其痛作其病。自上文黃帝問曰補瀉奈何至黃帝曰善,《甲乙》無此一段。

黃帝問於岐伯曰: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前言真邪未合,有波隴起。未知真邪已起,其氣何如也。平按:注已起,據經文已應作不。)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臟以期之。(察其左右,謂察三部九候左右兩箱,頭及手足上下,其脈有相失及相減,以之審於五臟之病,與之死生之期也。平按:《甲乙》無察其左右至以期之十九字。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不知天為陽也,地為陰也,人為陰陽也,故曰不彆氣也。不分者,不分形也。)天以候天,地以候地,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足厥陰天,足少陰地,足太陰人,以候肝、腎、脾胃三種地也。手太陰天,手陽明地,手少陰人,以候肺、胸、心三種人也。

兩額動脈之天,兩頰動脈之地,耳前動脈之人,以候頭角、口齒、耳目三種天也。中府,五臟也。欲調五臟之氣,取定天地人三部九候也。)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得禁也,誅罰無罪,命曰大惑,(病脈之處,即是九候經絡邪之居脈,以不知病脈,則雖有死過之粗,至工之醫永不能禁也。誅罰生人,不知無過,稱曰大惑。

不知三部九候大惑,罪有六種也。平按:不能得禁,《素問》無得字,《甲乙》無能字。無罪《素問》、《甲乙》作無過。)反亂大經,真不可復,(亂經損真,罪之一也。)用實為虛,以邪為真,(妄解虛實,罪之二也。平按:《甲乙》真作正,注云:《素問》作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義,理也。

用針不知正理,反為氣賊,傷人正氣,罪之三也。)以順為逆,營衛散亂,(針道為順,錯行為逆,妄刺營衛,故令其亂,罪之四也。平按:《素問》順作從。)真氣已失,邪獨內著,(亡正得邪,罪之五也。)絕人長命,予人夭殃。故不知三部九候,不能長久,(針殺生人,罪之六。

絕人長命又有三:不知三部九候,所以絕人長命,一也。)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不知以身命合四時五行,絕人長命,二也。平按:《甲乙》因作固,注云:《素問》作因。)因加相勝,釋邪攻正,故絕人長命矣。(愚醫不知年加之禁,反妄攻正氣,故絕人長命,三也。長命者,盡壽也。

)邪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言知三部九候,取之必效。平按:《素問》、《甲乙》邪下有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