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四·補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四·補瀉 (2)

1. 真邪補瀉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七《離合真邪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二上篇。

白話文:

**平按:**本文從篇首至篇尾,見於《素問》卷八第二十七《離合真邪論》篇,又見於《甲乙經》卷十第二上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以通其意矣。(八十一篇者,此經之類,所知之書篇數也。)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滎輸,余皆以知之矣。(以前所知書中義也。平按:《素問》無皆以二字。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九針》有九篇,您又將它們各自擴展為九篇,這樣總共有八十一篇。我已經全部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八十一篇是指這部經典的體例,也就是我知道的書目篇數。)經典中講述了氣血盛衰變化的情況,左邊和右邊互相影響,可以用上半身調整下半身,用左邊調整右邊,對於氣血的過剩和不足,可以在滎穴和輸穴處進行補瀉,這些我都已經瞭解了。」(這裡指以前所知的書籍中的知識。平按:《素問》中沒有「皆以」二字。)

)此皆營衛之氣傾移,虛實之所生也,非邪氣之從外入於經也。余願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言前八十一篇所說之義,與余請異者,經所說唯道十二經脈,營衛二氣,自相傾移,虛實所生,不言外邪入經為病,故今請之。平按:營衛之氣傾移《素問》作營衛之傾移,《甲乙》無此一段。

白話文:

這些症狀都是營衛之氣相互轉移、虛實變化造成的,並非邪氣從外部侵入經絡所致。我希望能聽到邪氣存在於經絡時,病人的表現是如何?如何診治?

(原作者說,前八十一篇所講的內容,與我的疑問不同。經絡理論只講述了十二經脈和營衛二氣,它們相互轉移,虛實變化,並未提到外邪侵入經絡導致疾病。所以現在我提出這個疑問。)

邪氣之在經也,《甲乙》無氣字。)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也,必應天地,(起於人身法度,以應天地也。平按:《甲乙》無此一段。)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天地和溫,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涘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言天地陰陽氣之度數也。

白話文:

邪氣在經絡中流動,就像《甲乙經》中所說的「無氣」。岐伯回答說:聖人建立度數,一定會與天地相應(以人身法度,來應對天地之氣。平按:《甲乙經》沒有這一部分)。所以天上運行有固定的規律,地上有流動的水脈,人身上有經絡。天地和暖,經水就會平靜;天寒地凍,經水就會凝結成冰;天暑地熱,經水就會沸騰;暴風驟雨突然而起,經水就會激起波瀾,形成丘陵(這都是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的變化規律)。

平按:《素問》、《甲乙》涘泣作凝泣,沸下有溢字。波湧《甲乙》作波舉。)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涘泣,暑則氣血淖澤,(言人之身,應寒暑度數。平按:涘泣《素問》、《甲乙》作凝泣。氣血淖澤,《素問》、《甲乙》無血字。)虛邪因而入客也,亦如經水之得風也,(因暑之時,腠理開發,邪得入也。

白話文:

平時注釋:《素問》、《甲乙經》中,「涘泣」寫作「凝泣」,「沸」字下面有「溢」字。在「波湧」中,《甲乙經》寫作「波舉」。邪氣進入脈絡時,如果寒氣侵入,則血液凝滯,如果暑熱侵入,則氣血混濁稀薄。(這說明人體應當適應寒暑變化。)

平時注釋:在《素問》、《甲乙經》中,「涘泣」寫作「凝泣」。在「氣血淖澤」中,《素問》、《甲乙經》沒有「血」字。虛弱的邪氣因此可以趁虛而入,就像經血遇到風會凝固一樣。(因為在暑熱季節,腠理疏鬆,邪氣得以侵入。)

邪入脈變,如風動水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十二經之動脈,至於動處動也。邪氣至時,亦皆有波隴。波隴者,邪氣動正氣。)其行於脈中,循循然輑,(牛忿反。輑,車前橫木,循車行也。邪循脈行曰輑。有本作軺,非也。平按:《甲乙》無其行二字。《素問》、《甲乙》無輑字,王注云:循循一為輴輴。

白話文:

當邪氣進入脈絡後會產生變化,就像風吹動水面一樣。經脈中的動脈,當它們到了動脈處就會時而隆起。(十二經脈的動脈,到其相應動脈處就會動起來。邪氣到來時,也會出現這樣的起伏波動。波動是指邪氣攪動著正氣。)邪氣在脈中運行時,會像牛拉車般緩緩前行。(輑:橫木,形容牛拉車時緩緩前行的樣子。邪氣在脈中運行就像牛拉車一樣緩慢。有人寫作「軺」,是錯誤的。此外,《甲乙經》中沒有「其行」兩個字,《素問》和《甲乙經》中也沒有「輑」字,王冰注釋說:「循循」一作「輴輴」。)

)其至寸口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邪氣循營氣至於寸口,故太陰脈大。無邪則太陰脈平和,故曰小也。平按:寸口下《素問》、《甲乙》有中手二字。)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尺脈為陰,寸口為陽,今邪入變亂而難知,故不可為度也。

白話文:

當邪氣進入寸口脈時,寸口脈會時大時小。寸口脈大表示邪氣已經到達,寸口脈小表示邪氣平穩。邪氣在寸口脈中的位置不固定,它可以在陰處,也可以在陽處。所以不能把寸口脈的大小當作衡量邪氣的標準。

)循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則內針,無令氣忤,(審察循三部九候,於九候之中卒然逢之,知病處所,即於可刺之穴,以指按之令得遏,因病人吸氣內針,無令邪氣能逆忤之也。平按:循《素問》作從。)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靜留針於穴中持之,勿令邪氣散布余處。

白話文:

根據三部九候的法則仔細觀察,一旦發現病處,就要及時截斷它的通路。在患者吸氣時內刺針灸,防止邪氣逆行。循著「三部九候」進行觀察,於九候中突然發現病處,即知病位所在。在可刺之穴位,用手指按住,使病氣得以遏止。病人在吸氣時將針刺入,不讓邪氣逆衝。按住不動,堅持一段時間,使邪氣無法散佈。在病人在吸氣時轉動針灸,以達到針灸的最佳效果。在呼氣時拔出針灸,直到呼氣結束才拔出。此時,大氣已經排出體外,故稱之為「瀉」。

因病人吸氣轉針,待邪氣至數皆盡已,徐引出針,邪之大氣皆盡,因名為瀉也。)黃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先上下捫摸,知病之所在。一。)切而散之,(以指揣切,令邪不聚。二。)推而按之,(推而令動,以手堅按。三。)彈而怒之,以指彈之,(使其瞋起。

白話文:

因為病人吸氣會讓針轉動,等到邪氣全部散盡後,再慢慢拔出針,邪氣的大氣運作就會停止,所以稱為瀉法。)黃帝問:不足的人該怎麼補?岐伯答:一定要先用觸診的方法先確定(一)哪裡有病,然後將邪氣(二)分散,(三)用手按壓,(四)用手指彈撥,讓邪氣散發出來。

四也。)搔而下之,(以手搔摩,令其瞋氣得下。一曰搯,徒勞反。彈已搯令下之。五也。平按:《素問》、《甲乙》搔作抓。)通而取之,(切按搔而氣得通已,然後取之。六也。平按:取《甲乙》作散。)外引其門,以閉其神,(疾出針已,引皮閉門,使神氣不出。神氣,正氣。

白話文:

第四步,用手指搔摩患處,讓怒氣消散。有些人會用捏的方式,但這只是徒勞無功,反而會加重病情,必須用彈撥的方式將怒氣排出。第五步,用平穩的力量按壓患處。

第六步,在針灸後,用手指輕輕地把針孔周圍的皮膚向外拉伸,並按住針孔,讓神氣不再外泄。神氣指的是人體的正氣。

七也。針之先後,有此七法。)呼盡內針,(一呼一內,故曰呼盡內針,至分寸處也。)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莫,(伺氣如待情之所貴之者,以得為期。平按:莫《素問》、《甲乙》作暮。)其氣以至,適人自護,(其正氣已至,適人自當愛護,勿令泄也。

白話文:

七種針灸方法。

第一種:呼氣時針刺入體內,一直到一寸的深度,叫做「呼盡內針」。

第二種:針刺入後靜止不動,等候氣至為度。就好比等待珍貴之人到來一樣,不知一天將盡,直到正氣到來。

第三種:正氣到來時,會自動護衛身體,所以不要讓正氣外泄。

平按:適人《素問》作適而,《甲乙》作適以。)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故命曰補。(候病人吸氣,疾引其針,即不得使正氣泄,令各在其所虛之處,速閉其門,因名曰補。瀉必吸入呼出,欲瀉其邪氣也;補必呼入吸出,欲閉其正氣不令出也。

白話文:

其《素問》者,《甲乙》 補,按《素問》之補,陰(氣靜候平也,補從容《素問》容,按補:容,《素問》容,陰,補靜候氣靜平也,方)而出,補容和《素》容平靜出 補,補靜平,和補容靜出,補靜平出容和,平靜補容出補平出平補靜出平補靜平平補出平補不出平補不出平補靜平出補平補不出平補平不出補平不出也平補不出也平補平不出也平補平不出也平補平平得出不也平補平平靜得出也得平平靜補靜平平靜得出得也平 補平平靜平平得出不平平平得出 平平也 平平也

平按:神氣《甲乙》作真氣,注云:「《素問》作神氣。」故命上《素問》、《甲乙》有大氣留止四字。)黃帝問於岐伯曰:候氣奈何?岐伯曰:夫邪氣去絡入於經也,合於血脈中,其寒溫未和,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沖而瀉之。

白話文:

古人認為「神氣」和「真氣」是同一個東西。《甲乙》中將其稱為「真氣」,而注解中則提到《素問》中稱為「神氣」。所以,在上面提到的《素問》和《甲乙》中,都提到「大氣留止」這四個字。

黃帝問岐伯:「如何觀察氣候?」岐伯回答:「邪氣離開經絡,進入經脈,與血液混合在一起,寒熱不平衡,就像湧起的波浪一樣,時而出現,時而消失,並不固定。所以,當邪氣來襲時,必須立刻按壓阻止,等邪氣停住後再治療,不要在邪氣衝擊最猛烈時去瀉掉它。」

(外邪入身,先至皮毛絡中,留而不泄,出絡入經。其入經也,與經中血氣共合,邪之寒溫,未與正氣相得,遂波湧而起,去來不常居也。故候逢之,按使止而不動,然後以針刺之,不得刺其盛沖,瀉法比之不擊逄逄之陣。平按:《素問》、《甲乙》夫邪氣去絡,無氣字,合於血脈中作舍於血脈之中,寒溫未和作寒溫未相得。《甲乙》無逢其沖作無迎其沖。

白話文:

外來的病邪侵入人體,會先到達皮膚和肌肉組織,停留而不排出,從肌肉組織進入經絡。邪氣進入經絡時,與經絡中的氣血結合,但邪氣的寒熱性質還沒有與正氣相調和,就會波浪般地激盪起來,忽來忽去,不斷移動。因此,遇到這種情況,用手指按壓後使邪氣停止不動,然後再針刺治療。針刺時不要刺到邪氣盛行、激盪的時候,洩邪的方法就像不攻擊排列嚴整的軍隊一樣。

平按:《素問》和《甲乙經》中說:邪氣離開肌肉組織,沒有「氣」字,結合於血脈中,居住在血脈中,寒熱性質還沒有協調,寫作寒熱性質還沒有調和。《甲乙經》中沒有「逢其沖」一詞,寫作「無迎其沖」。

)真氣者經氣,經氣大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經氣者,謂十二經脈正氣者也。正氣大虛,與邪俱至,宜按取邪氣刺之,不可逢而刺也。平按:其來《甲乙》作其氣,注云:《素問》作其來。)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

白話文:

真氣就是經氣,如果經氣很虛弱,就會像我們說的,它來的時候你無法預測,這就是所謂的「其來不可逢」。經氣指的是十二經脈中的正氣,正氣非常虛弱,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這時應該用針灸來驅散邪氣,不能等到邪氣出現才去刺針。

所以說,如果判斷邪氣的來勢不明確,正氣已經耗損,再用針灸瀉氣,就會導致真氣完全耗盡,一旦耗盡就無法恢復,邪氣還會再次侵入,病情會更加嚴重。這就是我們說的「其往不可追」。

(候邪大氣不審,按之不著,刺之則脫真氣,邪氣更至,病亦蓄聚,故曰邪氣往而不可追也。平按:邪氣復至,《甲乙》復作益。)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髮針瀉矣,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下,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可取如扣錐,故曰知機之道,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叩之不發,此之謂也。(以毛髮掛機,發速而往,言氣至智者髮針亦爾,不失時也。

白話文:

當邪氣盛大時,不能明確判斷,按壓時感覺不到,刺破則會損傷真氣,邪氣又會乘虛而入,病情也會加重,所以說邪氣一去便不可再追。

但是如果邪氣又再次出現,就要再次針灸放血。如果針灸時間過早或過晚,血氣已經耗盡,病情也不會消退。所以說,知道針灸時機如同發射機關一樣,不知道時機則會像敲擊錐子一樣發不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知機之道,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叩之不發」。

平按:血氣已盡《素問》、《甲乙》同,《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血氣已虛,盡當作虛。」不下《素問》作不可下。又《素問》、《甲乙》不知其可取作不知其取。注髮針袁刻誤作髮針。)黃帝問曰:補瀉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虛亦是邪,故補亦稱攻也。瀉熱之法,不可久留,疾出其針,去其盛血,復其真氣也。

白話文:

平按:「血氣已盡」這句話,《素問》和《甲乙經》都一樣。《素問》新校正的版本說:「原本寫的是『血氣已虛』,『盡』應該是『虛』。」(「不下」這句話,《素問》寫的是「不可下」。另外,《素問》和《甲乙經》寫的「不知其可取」,而不是「不知其取」。注:髮針,袁刻本中誤寫作「髮針」。)

黃帝問:如何補瀉呢?岐伯回答:這是治療疾病的方法,快速取針以除去過多的血液,恢復真氣。(虛證也是邪氣,所以補虛也稱作攻邪。治療發熱的方法不能久留針灸,要快速取針,除去過多的血液,恢復真氣。)

平按:攻邪袁刻誤作政邪。)此邪新客,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溫血也,刺出其血,其痛立已。黃帝曰:善。(定處,積為疾也。溫,熱也。邪之新入,未有定處,有熱血,刺去痛愈。平按:《素問》新邪下有溶溶二字,則止下有逆而刺之四字,其痛作其病。自上文黃帝問曰補瀉奈何至黃帝曰善,《甲乙》無此一段。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真氣和邪氣相結合後,波動平息,這時該如何診候?」(前言:真氣和邪氣尚未結合的時候,會有波動產生。不知道真氣和邪氣已經結合,它的氣息又如何。)岐伯回答說:「仔細按觸檢查身體的三個部位(上中下)和九個部位(頭、手、足三者之左右各一),瞭解它們的盛虛情況並加以調節。觀察身體左右上下部位之間脈搏的失常和衰減,藉此診斷出患病的臟腑,並推測患者的生死時機。」(觀察身體左右部位,是指檢查身體上中下三個部位左右兩側,以及頭部和手足上下的脈搏。如果脈搏有相失或相減的情況,就可以以此診斷出五臟的疾病,以及患者的生死時機。注意:《甲乙經》中並沒有「觀察身體左右部位」至「推測患者的生死時機」這十九個字。)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不知天為陽也,地為陰也,人為陰陽也,故曰不彆氣也。不分者,不分形也。)天以候天,地以候地,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足厥陰天,足少陰地,足太陰人,以候肝、腎、脾胃三種地也。手太陰天,手陽明地,手少陰人,以候肺、胸、心三種人也。

白話文:

不懂得天地人三才的道理,就無法區分陰陽、分隔天地。(不明白天是陽、地是陰、人兼具陰陽,所以說不能區分氣。)不分開,就是不分開形體。天以候天,地以候地,人以候人,通過調和中府之氣,來確定三才。(足厥陰代表天,足少陰代表地,足太陰代表人,用來察看肝臟、腎臟、脾胃這三種類型。手太陰代表天,手陽明代表地,手少陰代表人,用來察看肺臟、胸部、心臟這三種類型。)

兩額動脈之天,兩頰動脈之地,耳前動脈之人,以候頭角、口齒、耳目三種天也。中府,五臟也。欲調五臟之氣,取定天地人三部九候也。)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得禁也,誅罰無罪,命曰大惑,(病脈之處,即是九候經絡邪之居脈,以不知病脈,則雖有死過之粗,至工之醫永不能禁也。誅罰生人,不知無過,稱曰大惑。

白話文:

額頭兩側的動脈為「天」,臉部兩側的動脈為「地」,耳前的動脈為「人」。通過觀察這三處動脈,可以預測頭、口、耳、目的疾病。

中府穴代表五個內部器官。若要調節五個內部器官的氣,就需要確定「天、地、人」三部九個部位的動脈。

如果醫生不瞭解九個部位的動脈與疾病脈象之間的關係,即使他犯了嚴重的錯誤,也難以預防。對無罪之人施加刑法,就是最大的錯誤。

(病情脈象所在的部位,就是九個部位經絡中邪氣聚集的部位。如果不知道病情脈象,即使是醫術高超的醫師也無法阻止。對無罪之人施加刑法,是不知其過的大錯。)

不知三部九候大惑,罪有六種也。平按:不能得禁,《素問》無得字,《甲乙》無能字。無罪《素問》、《甲乙》作無過。)反亂大經,真不可復,(亂經損真,罪之一也。)用實為虛,以邪為真,(妄解虛實,罪之二也。平按:《甲乙》真作正,注云:《素問》作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義,理也。

白話文:


不懂得「三部九候」之法,會犯下六種過錯。

  1. **反亂大經:**背離經絡運行規律,損傷正氣。

  2. **用實為虛、以邪為真:**錯誤判斷虛實,將假象當作真實。

  3. **用針無義:**使用針灸沒有道理,反而損傷氣血。

  4. **奪人正氣:**錯誤治療,損傷患者的正氣。

用針不知正理,反為氣賊,傷人正氣,罪之三也。)以順為逆,營衛散亂,(針道為順,錯行為逆,妄刺營衛,故令其亂,罪之四也。平按:《素問》順作從。)真氣已失,邪獨內著,(亡正得邪,罪之五也。)絕人長命,予人夭殃。故不知三部九候,不能長久,(針殺生人,罪之六。

白話文:

有以下三種情況會導致壽命縮短:

絕人長命又有三:不知三部九候,所以絕人長命,一也。)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不知以身命合四時五行,絕人長命,二也。平按:《甲乙》因作固,注云:《素問》作因。)因加相勝,釋邪攻正,故絕人長命矣。(愚醫不知年加之禁,反妄攻正氣,故絕人長命,三也。長命者,盡壽也。

1. 不知三部九候:因不瞭解人體的生理節律和季節變化,導致錯誤的治療,影響壽命。

2. 不知合之四時五行:不瞭解人體與四季五行之間的關係,導致治療與患者體質不符,影響壽命。

3. 因加相勝,釋邪攻正:不瞭解醫學中的相生相剋原理,錯誤地使用藥物或針灸等治療,反而損傷身體正氣,影響壽命。

(註釋:長命指長壽。)

白話文:

  1. **不知三部九候:**由於不瞭解人體各部位(上、中、下)的不同生理機能和季節候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導致治療失當,影響壽命。

  2. **不知合之四時五行:**不瞭解四季和五行(金、木、水、火、土)與人體的對應關係,導致治療方法與患者的五行體質不合適,影響壽命。

  3. **因加相勝,釋邪攻正:**不瞭解藥物或針灸治療中相生相剋的原理,錯誤地使用,反而激發了體內的病邪,損害了人體正氣,影響壽命。

)邪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言知三部九候,取之必效。平按:《素問》、《甲乙》邪下有之字。)

白話文:

病邪剛入侵身體時,還沒有固定的部位,推動它就會前進,引導它就會停住;如果在這個時候將它瀉出去,疾病立刻就會康復。(這說明掌握三部九候,取穴一定有效。平按:《素問》、《甲乙經》的邪字下方都有「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