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四·補瀉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四·補瀉 (1)

1. 天忌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論》篇。新校正云:「《八正神明論》又與《太素·知官能》篇大意同,文勢小異。」檢本書十九卷《知官能》篇與本篇《天忌》及下篇《本神論》文意多同,亦可互證。又自是故天寒無刺五句,見《甲乙經》卷五第一。

白話文:

說明:這篇文章從篇首到篇尾,見於《素問》卷八第二十六篇《八正神明論》。新編校訂的版本說:「《八正神明論》與《太素·知官能》篇大意相同,文字略有不同。」查閱本書十九卷《知官能》篇與本篇《天忌》及下篇《本神論》,文意大多相同,也可以互相印證。此外,「是故天寒無刺」這五句話,見於《甲乙經》卷五第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岐伯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服,事也。光為三光。)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定者,候得天地正氣曰定,定乃刺之。)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涘泣而衛氣沉也。(淖,大卓反,濡甚也,謂血濡甚通液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使用針灸的方式,肯定有其規律吧?現在其中的規律法則是什麼?」岐伯說:「針灸的規律法則,就是順應天地,配合日月星辰。」黃帝說:「我願意詳細聽聽。」岐伯說:「凡是針刺治療,一定要選擇日月星辰四時八卦正氣的時候,而且氣候穩定之後才進行。(『定』是指觀察到天地正氣之後才叫『定』,到了『定』的狀態才能針刺。)所以,天氣溫暖陽光明媚時,人的血液就會變得稀釋,衛氣就會浮出,因此血液容易排出,氣血運行也容易;天氣寒冷陰暗時,人的血液就會凝固,衛氣就會沉降。」(「淖」:讀作大卓反,形容非常濕潤。這裡是指血液非常濕潤,容易流動。)

衛氣行於脈外,故隨寒溫而邪浮沉滑澀。泣音漝。平按:涘泣《素問》作凝泣。氣易行袁刻誤作氣日行。注脈外袁刻誤作脈中。)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血氣者,經脈及絡中血氣者也。衛氣者,謂是脈外循經行氣也。精者,謂月初血氣隨月新生,故曰精也。但衛氣常行而言始行者,亦隨月生,稱曰始行也。

白話文:

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所以會隨著外部溫度變化而出現浮動、沉降、滑利、澀滯的症狀。出現泣音(注:指呼吸發出異常的音調)。平按:河水邊流出的水在《素問》中被寫作「凝泣」。氣息舒暢運行,袁刻版本錯印為「氣日行」。注:脈絡之外在袁刻版本中被錯印為「脈中」。)月亮剛升起的時候,血氣開始旺盛,衛氣開始運行。(血氣是指經絡和絡脈中的血氣。衛氣是指循經運行於脈絡之外的氣。旺盛是指月初血氣會隨著月亮的變化而生長,所以稱之為旺盛。但是衛氣經常運行,而說它剛開始運行,是因為它也會隨著月亮的變化而生長,所以稱之為剛開始運行。)

)月郭滿,則血氣盛,肌肉堅;(脈中血氣及肉,皆隨月堅盛也。)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故所以因天時而調血氣者也。(經脈之內,陰氣隨月皆虛,經絡之外,衛之陽氣亦隨月虛,故稱為去,非無衛氣也。形獨居者,血氣與衛雖去,形骸恆在,故曰獨居。

白話文:

當月亮盈滿時,人體中的氣血旺盛,肌肉結實。(因為脈中的氣血和肌肉會隨著月亮的盈虧而變化。)

當月亮虧空時,肌肉消瘦,經絡虛弱,衛氣(保衛身體的陽氣)散去,身體感覺孤獨。所以,我們應該根據月亮的變化來調節體內的氣血。(經脈內部的陰氣會隨著月亮的變化而減弱,經脈外部的衛陽之氣也會隨著月亮的變化而減弱,所以稱為「去」,並不是沒有衛氣。這裡所說的「形獨居」是指,雖然氣血和衛氣都已經散去,但肉體仍然存在,所以稱為「獨居」。)

故謂血氣在於時也。)是故天寒無刺,天溫無疑,(天溫血氣淖澤,故可刺之,不須疑也。平按:《甲乙》天寒作大寒,天溫作大溫,無疑作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生,血氣始精微弱,刺之虛虛,故不可瀉。月滿,人氣皆盛,刺之實實,故不可補也。)月郭空無療,是謂得時而調之。

白話文:

因此說,血氣的流動有特定的時間規律。)所以,天氣寒冷時不能針刺,天氣溫和時不用猶豫(天氣溫和,血氣充盈,所以可以針刺,不必猶豫。按:《甲乙經》中「天氣寒冷」寫作「大寒」,「天氣溫和」寫作「大溫」,「不用猶豫」寫作「無凝」。),月亮初生時不能瀉血,月亮滿盈時不能補血(月亮初生時,血氣剛剛開始活動,刺之會虛虛弱,所以不可瀉血。月亮滿盈時,人氣旺盛,刺之會實實強,所以不可補血。),月亮周圍出現空心時不能治療,這些都是遵循時令來調養身體。

(無療者,治之亂經,故無療也。是謂得時法也。平按:無療《素問》、《甲乙》均作無治。)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正立待之,伺其氣也。)故曰月生而瀉,是謂臟虛;(月生,臟之血氣精微,故刺之重虛也。平按:臟虛,《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臟作減,當作減。

白話文:

如果沒有可治療的疾病,而是身體經絡失調,那就不需要治療。這就是所謂的順應時令的原則。

當身體虛弱或經絡不通暢時,就會出現氣血失衡。此時,應該調整身體,使其恢復平衡。

因此,古人說當月亮生出時會虛瀉,這是因為臟腑氣血虛弱。

)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經有留止,命曰重實;(揚溢,盛也。月滿刺之,經溢流血,故曰重實也。平按:經有留止《素問》作絡有留血。)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月郭空者,天光盡也。肌肉並經絡及衛氣陰陽皆虛,真邪氣交錯相似不能別,無刺之則邪氣沉留,絡脈外虛,經脈內亂,於是淫邪得起也。平按:注無刺之,無字恐衍。

白話文:

  1. 月亮滿了就治療,血氣旺盛,經絡有滯留的現象,稱為「重實」。(盛大之意。月亮滿了時針刺,經絡會溢血,所以稱為「重實」。平按:《素問》中「經有留止」應作「絡有留血」。)

  2. 月亮圓缺之際治療,叫做「亂經」,陰陽混亂,真氣和邪氣難以分辨,沉著淤積,外虛內亂,淫邪之氣就會生起。(月亮圓缺之際,天光盡散。肌肉、經絡、衛氣陰陽都虛弱,真氣和邪氣混雜而難以區分,如果不針刺治療,邪氣就會沉留,絡脈外虛,經脈內亂,淫邪之氣就有機可乘。平按:注中「無刺之」中的「無」字可能衍生。)

)黃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日月之行度,有以二十八宿為制度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以八方正位,候八種虛邪之風也。四時者,分陰陽之氣為四時,以調血氣也。

白話文:

黃帝說道:「星辰八正怎麼用來預測呢?」

岐伯回答:「星辰是用來規律日月運行軌道的。(日月運行有規律,是因為有二十八星宿構成的制度。)八正是用來預測八種風邪在何時到來的。四時是用來區分春秋冬夏氣候特徵,以便適時調節身體。」(用八方方位來預測八種虛邪之風。四時是指把陰陽之氣分為四個季節,以調理血氣。)

)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形及血氣年加皆虛,故曰身虛。身虛與虛邪相感,為病入深,故至於骨傷五臟也。法天候之以禁,故曰天忌也。平按:注身虛身虛與虛邪相感袁刻作身之虛虛與虛邪相感。

)黃帝曰:善。

白話文:

(八正氣虛,容易受到邪氣侵襲,因此應避開邪氣,防止感染。如果自身虛弱,又遇上天氣變化無常的虛邪,兩者相互影響,邪氣就會深入骨中,進而損傷五臟。即使醫生及時救治,也難以避免損傷,所以說要忌憚天氣變化,不可不知。 (形體和氣血年復一年虛弱,所以稱之為身虛。身虛與虛邪相互影響,會導致病情深入體內,進而損傷骨骼和五臟。就像天氣變化無常會帶來禁忌一樣,這就是所說的天忌。 注釋:身虛與虛邪相感位於袁刻本中,作用主語。

黃帝說:好。

2. 本神論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論》篇,與上篇相接。自瀉必用方以氣方盛至末,又見《甲乙經》卷五第四。

白話文:

平按:本文從篇首到結尾,見於《素問》卷八第26篇《八正神明論》,與前一篇相接。自「瀉必用方」開始到結尾的內容,又見於《甲乙經》卷五第四篇。

黃帝曰:其法星辰者,余以聞之,願聞法往古者也。(帝問師古攝生之道。)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往古伏羲氏始畫八卦,造書契,即可制《針經》攝生救病之道。)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盛虛也,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制《針經》之旨獲驗於來今者,由先知寒溫盛虛,以候脈氣浮沉,次用針調之,以取其驗也。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過根據星辰運行制定養生法,但是更想知道根據古人記載制定養生的方法。」

岐伯說:「根據古人的記載制定養生的方法,就是先了解《針經》。」(古時伏羲氏開始畫八卦,造文字,因而制定了《針經》,記錄了養生治病的方法。)

驗證在現在和未來的方法,就是先了解一日寒暖的變化,一月盈虧的規律,根據這些來觀察氣脈的升降,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來調養身體,通過實踐可以證明它的有效性。(《針經》的原理在現在和未來都得到驗證,因為通過瞭解寒暖盈虧,可以觀察脈氣的升降,然後用針灸來調治,從而取得療效。)

)觀於冥冥者,言形氣營衛之不形於外,(形之肥瘦,血氣盛衰,營衛之行,不見於外,故曰冥冥也。平按:營《素問》作榮。)而工獨知之,以與日之寒溫,月之盛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焉。以下解觀也。工人以神,得彼形氣營衛之妙,不可知事,參伍相合調之,符合外不知,故曰觀冥冥。

白話文:

觀察那些看不見的事物,是指形氣營衛不會顯現在表面上(身體的肥瘦、氣血的盛衰、營衛的運行,都不會從外表看出來,所以稱之為冥冥)。但醫師卻能獨自知曉,並結合太陽的寒暖、月亮的盈虧、四時氣候的升降,相互配合調節。醫師往往能提前察覺這些變化,但不會顯現在表面,因此說觀察冥冥之中的事物。以下解釋「觀」的意思。醫師憑藉自己的神通,掌握了形氣營衛的奧妙,可以處理那些不知不覺的事情,並且相互配合調節,外人不瞭解,所以說觀察冥冥之中的事物。

平按:以與日之寒溫,《素問》無與字。通於無窮者,可以傳於後世。(無窮者,謂血氣之妙也。有通之者,可傳於萬代。不通之者,以殺生人,故不能傳之。)是故工之所以異也,然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之。(良工觀於冥冥,所知眾妙,俱不可知之。平按:不形袁刻作形不。

白話文:

平注:根據自然界的寒暖變化,《素問》經文中沒有「與」字。能貫通無窮奧妙之人,可以將醫術傳承給後世。(無窮奧妙是指體內的精氣和血氣。能貫通它們的人,可以將醫術傳承萬代。而不能貫通的人,會因為殺傷活人而無法傳承下去。)所以醫術高明的人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們能洞察到常人看不見的奧妙,因此其他人也無法理解他們的醫術。(高明的醫者能看到深奧的事物,理解許多精妙的理論,但這些都是常人無法知道的。平注:袁刻本的「形」字為「不形」。)

)視之無形,嘗之無味,故曰冥冥,若神彷彿。(冥冥之道,非直目之不可得見,亦非舌所得之味。若能以神彷彿,是可得也,此道猶是黃帝之玄珠,罔象通之於彷彿。)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入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白話文:


看不到它,品嘗不到它的味道,所以稱之為冥冥,像是神一樣飄渺不定。(冥冥之道,不僅眼睛看不到,舌頭也嘗不到。如果能夠用神識感受,猶如黃帝的玄珠,可以模模糊糊地接近它。)虛邪之氣,是指身體內的八正部位的虛弱氣息。正邪之氣,是指身體飢餓,或用力出汗,毛孔張開,遇到虛弱的風氣,便潛入微細之處,所以難以察覺它的本質和形狀。

(胃中無谷曰飢。飢及汗出虛,因腠理開,虛風得入。虛風入時難知,故曰冥冥也。平按:《素問》身形下無飢字,其中入微作其中人也微。)上工救其萌芽,必先知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救之。(萌芽,未病之病,病之微也。先知三部九候調之,即療其微,故不敗也。平按:必先知,《素問》知作見。

白話文:

如果你的胃中一無所有,就會感到飢餓。飢餓到出汗虛弱時,毛孔會打開,虛風就能進入。虛風進入時難以察覺,所以說它是冥冥的。根據《素問》的記載,形態篇中沒有「飢」字,其中「入微」作「其中人也微」。水平高超的醫生要救治疾病的萌芽,必須先知道三部九候之氣都調整好了,沒有敗壞後再救治。萌芽,就是未發病的病,病的細微階段。先知道三部九候調整好了,也就是治療細微的病,所以不會敗壞。根據《素問》的記載,知作見。

不敗救之《素問》作不敗而救之。)故曰下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氣以相失,有因而疾敗之。(疾者,言其速也。平按:《素問》故曰下有「上工」二字,下工下有「救其已成,救其已敗」八字。之氣以相失作「之相失」三字,有因而疾敗之作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其邪形也。(但察三部九候,得其病脈,見其邪形,即便療之,以守其門戶,更不須問其情也。

白話文:

《素問》中記載:不厲害的痛苦,治療後就能恢復,所以說低級的醫生拯救已經發作的疾病,是因為不知道三部九候的氣候相應關係,導致疾病進展迅速而死亡。(「疾」表示疾病進展快)

知道疾病所在的人,能通過診斷三部九候發現疾病脈象,從而加以治療,所以應該守護住病邪出入的門戶,而不必探求病人具體的病因,只要看到病邪的表現即可。(只要觀察三部九候,找出病脈,發現病邪的表現,就立刻治療,守護住病邪出入的門戶,不用詢問病人的具體情況)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補瀉,未得其意。岐伯曰: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也,而內針,(方,正也。氣正盛時,月正滿時,日正溫時,身正安時,息正吸時,此之五正,是內針時也。)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之,(此之一正,是乃轉針時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聽過補瀉之法,但還不知道其確切含義。」

岐伯說:「瀉法必須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所謂『方正』,是指:

  • 氣候正盛之時
  • 月份正滿之時
  • 天氣正好溫和之時
  • 身體正處安和之時
  • 呼吸正處吸氣之時

在符合這五個『方正』之時,進行內針(針灸),然後再觀察患者的呼吸是否正處於吸氣階段,再進行轉針。」

)乃復候其方呼也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乃行焉。(此之一正,是出針時也。瀉用七法,即邪氣行出也。平按:其方呼也而徐引針,袁刻呼誤作吸,引誤作出。)補者必用其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營,復以吸也。(員之與方,行針齊實也。行補之法,刺中營氣,留針補也。

白話文:

至於拔針時,一定要符合治療方法所需要的力度,才能讓邪氣順利排出。(這是正針術的步驟之一,適用於拔針時。)拔針時使用七種方法,都是為了讓邪氣排出。

補充治療法一定要使用圓針,因為圓針具有行氣的作用,行氣就是移動的意思,針刺必須刺中營氣,並且需要通過吸氣的方式。(圓形和方形是行針時針具的形狀。行補之法,是指刺中營氣,留針以進行補益。)

因吸出針,移氣使氣實也。平按:補者必用其員者行也《素問》作補必用員員者行也,《甲乙》作補者行也。營《素問》、《甲乙》作榮,吸下均有排針二字。)故員與方也,排針也。(員之與方,行針之法,皆推排針為補瀉之。平按:排針《素問》作非針,王注云:「所言方員者,非謂針形,正謂行移之義。

白話文:

因為針刺後拔出針,移動氣血,使氣血充實。

註解:

  • 補針必須使用圓形針頭。
  • 圓形針和方形針都是排針的方法。(圓形和方形針都是行針的方法,推排針就是補瀉之法。)

註釋:

  • 「員」和「方」:行針的方法,包括圓形針頭和方形針頭。
  • 「排針」:一種行針手法,指推動針體。

」檢本書《知官能》篇經云瀉必用員,補必用方,與此不同。楊注云:「員謂之規,法天而動,瀉氣者也。方謂之矩,法地而靜,補氣者也。瀉必用方,補必用員,彼出《素問》,此是《九卷》方員之法,神明之中,調氣變不同故爾。」據此則方員之義,一言其法,一言其用,不必執也。

白話文:

「《知官能》篇的經文上說:瀉法必須使用圓形工具,補法必須使用方形工具,這與我們這裏的說法不同。楊上善注釋說:『員』是指南規,規仿照天運轉,是瀉氣的工具。『方』是指矩尺,矩尺效法地靜止,是補氣的工具。瀉法必須使用方形工具,補法必須使用圓形工具,這是出自《素問》,而我們這是來自《九卷》中的方員之法。在神明的作用中,調氣的方式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也不同。」根據這段經文,方員的意義在於說明方法和用途,不必拘泥於具體的工具。

)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養神之道:一者須知形之肥瘦,二者須知營衛二氣所行得失,三者須知經絡血有盛衰。知此三者調之,神自養矣。平按:營《素問》、《甲乙》作榮。)黃帝曰:妙哉論也!(妙者,言得其神之精秘者也。

白話文:

養生的人,必須瞭解自己的體形肥瘦,營衛之氣和血氣的盛衰。血氣滋養神魂,不可不妥善調養。

《養神之道》:首先要知道自己的體形肥瘦,其次要知道營衛二氣的運行是否正常,最後要知道經絡中的血氣是否旺盛或衰弱。瞭解這三點並調和它們,神魂就會得到滋養。

註: 《素問》、《甲乙》中「營」字作「榮」。

黃帝說:這是一番精妙的論述!

)辭合人形於陰陽、四時、虛實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言微妙之辭,以人形合於陰陽,一也;合於四時,二也;合於虛實,三也;合於冥冥,四也。非夫子窮微極妙之通,孰能為此論也?平按:《素問》合上無辭字。)然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願卒聞之。

白話文:

這些話把人體與陰陽、四季、虛實的變化聯繫起來,其中包含著深奧的規律,如果沒有您的教導,誰能明瞭呢?(意思是指微妙的言語,把人體與陰陽相聯繫,這是第一點;與四季相聯繫,這是第二點;與虛實相聯繫,這是第三點;與深奧複雜的事物相聯繫,這是第四點。除了您精通微妙深奧的規律,誰還能提出這樣的論述呢?註:查閱《素問》,合上並沒有「辭」字。)但是您多次提到形與神,請問什麼是形?什麼是神?希望能聽您詳細說明。

(知形為粗,知神為細,粗細莫辨。故須問之。)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形乎形者,言唯知病之形與形,不見其妙,故曰冥冥也。平按:冥冥《甲乙》作瞑瞑。)問其所痛,索之於經,惡然在前?(言粗無知,問病所以診索經脈,何能知其病之在前?平按:《素問》問其所痛作問其所病,《甲乙》作捫其所痛。惡然《素問》、《甲乙》作慧然。

白話文:

(瞭解形體是粗淺的,瞭解精神是細微的,粗細難以分辨。因此需要詢問。)岐伯說:請您談談形體,只是看到形體,雙目昏沉,(只看到形體的人,只知道疾病的形狀和形體,看不到它的奧妙,所以說昏沉。平按:昏沉,在《甲乙經》中寫作瞑瞑。)詢問疼痛部位,在經絡上尋找,(言外之音是粗淺無知,詢問病症因此在經絡上診斷,怎麼能知道疾病存在於前面?平按:《素問》中「詢問疼痛部位」寫作「詢問疾病位置」,《甲乙經》中寫作「詢問疼痛位置」。惡然,在《素問》和《甲乙經》中寫作慧然。)

據本注何能知其病之在前,應作惡平聲。)按之不得,復不知其情,故曰形。(按人迎寸口,不知病情,故但知形。)黃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不耳聞,目明心開為志先,(能知心神之妙,故曰神乎神也。神知則既非耳目所得,唯是心眼開於志意之先耳。

白話文:

根據這段經文,怎麼知道疾病的病竈在前,應該發出「惡」的聲音,再仔細按壓病竈,就能知道病人的病情,所以說「形像異常」。黃帝問:「神是什麼呢?」岐伯回答:「請先說說神,所謂的神啊,不是耳朵聽到的,不是用肉眼看到的,而是心靈洞開在意識的前面,(能洞悉心神的奧妙,所以說『神乎神』,神只的感應是不受耳目所知的,唯靠心靈在意識的前面洞開啊。

平按:《素問》、《甲乙》不耳聞作耳不聞,為志先作而志光。)慧然獨悟,口弗能言,(神得內明,言名之所不能及也。平按:《甲乙》悟作覺。)俱見獨見,(眾庶俱見,而工獨見。平按:俱見《素問》、《甲乙》作俱視。)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適將若在昏中,昭然獨明。

白話文:

平按:根據《素問》、《甲乙經》,「不耳聞」不是指耳朵聽不到,而是指心意先感知,而心意清明。慧然領悟,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因為神的境界是內在明晰,語言無法形容。平按:《甲乙經》中的「悟」是覺悟的意思。)所有人都看到,而能工巧匠卻看到獨特之處。(眾人都看到,而工匠卻獨具慧眼。平按:《素問》、《甲乙經》中的「俱見」是「俱視」的意思。)好像處在昏暗之中,只有自己看得很清楚,就像風吹散了雲霧一樣,這就是神。

又解起惑除,若風吹雲。如斯得者,因謂之神也。平按:《甲乙》適作象。)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三部九候為神得之原,九針之論粗而易行,故不必存。)

白話文:

又有能疏解迷惑、消除疑慮,像風吹散雲一樣。如此得道之人,因此被稱為神仙。平按:《甲乙》書中本來寫成「象」。三部九候纔是神得道之本,九針的理論太粗淺而且易於施行,因此不必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