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1. 卷第二十四·補瀉
2. 天忌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論》篇。新校正云:「《八正神明論》又與《太素·知官能》篇大意同,文勢小異。」檢本書十九卷《知官能》篇與本篇《天忌》及下篇《本神論》文意多同,亦可互證。又自是故天寒無刺五句,見《甲乙經》卷五第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岐伯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服,事也。光為三光。)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定者,候得天地正氣曰定,定乃刺之。)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涘泣而衛氣沉也。(淖,大卓反,濡甚也,謂血濡甚通液也。
衛氣行於脈外,故隨寒溫而邪浮沉滑澀。泣音漝。平按:涘泣《素問》作凝泣。氣易行袁刻誤作氣日行。注脈外袁刻誤作脈中。)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血氣者,經脈及絡中血氣者也。衛氣者,謂是脈外循經行氣也。精者,謂月初血氣隨月新生,故曰精也。但衛氣常行而言始行者,亦隨月生,稱曰始行也。
)月郭滿,則血氣盛,肌肉堅;(脈中血氣及肉,皆隨月堅盛也。)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故所以因天時而調血氣者也。(經脈之內,陰氣隨月皆虛,經絡之外,衛之陽氣亦隨月虛,故稱為去,非無衛氣也。形獨居者,血氣與衛雖去,形骸恆在,故曰獨居。
故謂血氣在於時也。)是故天寒無刺,天溫無疑,(天溫血氣淖澤,故可刺之,不須疑也。平按:《甲乙》天寒作大寒,天溫作大溫,無疑作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生,血氣始精微弱,刺之虛虛,故不可瀉。月滿,人氣皆盛,刺之實實,故不可補也。)月郭空無療,是謂得時而調之。
(無療者,治之亂經,故無療也。是謂得時法也。平按:無療《素問》、《甲乙》均作無治。)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正立待之,伺其氣也。)故曰月生而瀉,是謂臟虛;(月生,臟之血氣精微,故刺之重虛也。平按:臟虛,《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臟作減,當作減。
)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經有留止,命曰重實;(揚溢,盛也。月滿刺之,經溢流血,故曰重實也。平按:經有留止《素問》作絡有留血。)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月郭空者,天光盡也。肌肉並經絡及衛氣陰陽皆虛,真邪氣交錯相似不能別,無刺之則邪氣沉留,絡脈外虛,經脈內亂,於是淫邪得起也。平按:注無刺之,無字恐衍。
)黃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日月之行度,有以二十八宿為制度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以八方正位,候八種虛邪之風也。四時者,分陰陽之氣為四時,以調血氣也。
)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形及血氣年加皆虛,故曰身虛。身虛與虛邪相感,為病入深,故至於骨傷五臟也。法天候之以禁,故曰天忌也。平按:注身虛身虛與虛邪相感袁刻作身之虛虛與虛邪相感。
)黃帝曰:善。
白話文:
天時禁忌
這篇文章從頭到尾,是出自《素問》卷八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論》篇,有人認為它跟《太素·知官能》篇的意思很接近,只是文字稍微不同。可以對照本書第十九卷的《知官能》篇,還有這篇《天忌》以及下一篇《本神論》的內容,會發現它們之間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可以互相印證。另外,「是故天寒無刺」這五句話,也出現在《甲乙經》卷五第一。
黃帝問岐伯:「使用針刺治療,一定有它的法則吧?現在的法則是甚麼呢?」岐伯說:「要效法天地的運行規律,配合日、月、星三光。」(這裡的「服」是指遵循,「光」指的是日、月、星三光。)黃帝說:「我希望能詳細了解。」岐伯說:「凡是針刺的方法,一定要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以及四時八方的正氣。等到氣穩定之後才能進行針刺。」(這裡的「氣定」,指的是觀察到天地正氣穩定後才能針刺。)所以,天氣溫暖、陽光明媚的時候,人體的血液會變得稀薄、流動快速,衛氣也容易浮於體表,因此血液容易被瀉出,氣也容易運行;天氣寒冷、陰暗的時候,人體的血液會變得凝滯,衛氣也會沉於體內。(「淖」是濕潤的意思,指血液流動順暢。衛氣運行在經脈之外,所以會隨著天氣的寒溫而呈現浮、沉、滑、澀的狀態。這裡的「涘泣」在《素問》中寫作「凝泣」。)
月亮剛開始出現時,人體的血氣開始滋生,衛氣也開始運行。(這裡的「血氣」,指的是經脈和絡脈中的血氣。「衛氣」指的是在經脈外循經運行的氣。這裡的「精」是指月初血氣隨著月亮的出現而新生,所以說「精」。而衛氣本來就一直在運行,這裡說「始行」也是指它隨著月亮的出現而有所變化。)月亮圓滿時,人體的血氣旺盛,肌肉也變得堅實。(脈絡中的血氣和肌肉,都隨著月亮的圓滿而變得堅實強盛。)月亮虧缺時,肌肉會消減,經絡會虛弱,衛氣會離散,只剩下形骸獨存。所以,我們要根據天時的變化來調節自身的血氣。(經脈內部的陰氣會隨著月亮的虧缺而虛弱,經絡外部的衛氣陽氣也隨著月亮的虧缺而虛弱,所以說「去」,但並非衛氣完全消失。這裡的「形獨居」是指血氣和衛氣雖然虛弱,但形骸依然存在。)這就是說,人體的血氣是會受到時間的影響而變化的。
因此,天氣寒冷的時候不要進行針刺,天氣溫暖的時候就可以進行針刺。(天氣溫暖時,血氣流通順暢,所以可以進行針刺,不需要猶豫。《甲乙經》中,「天寒」寫作「大寒」,「天溫」寫作「大溫」,「無疑」寫作「無凝」。)月亮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不要進行瀉法;月亮圓滿的時候,不要進行補法。(月亮剛開始出現時,血氣精微虛弱,針刺會使它更虛,所以不可以瀉。月亮圓滿時,人體的氣血旺盛,針刺會使它更實,所以不可以補。)月亮虧缺時,不要進行治療,這樣才能順應天時來調養身體。(這裡的「無療」指的是治療會擾亂經絡,所以說不能治療。這就是所謂的順應天時的法則。《素問》和《甲乙經》中,「無療」都寫作「無治」。)我們要順應天地的運行規律,了解氣血盛衰的時間,觀察光影的變化,站立好等待時機。(這裡的「正立待之」指的是等待氣機變化。)
所以說,月亮剛出現的時候進行瀉法,就會造成臟腑的虛弱。(月亮剛出現時,臟腑的血氣精微虛弱,針刺會使它更加虛弱。《素問》的新校正版認為,「臟虛」應該寫作「臟減」。)月亮圓滿的時候進行補法,就會使血氣過盛,停留在經絡中,這樣就會造成「重實」的現象。(「揚溢」指的是氣血盛滿。月亮圓滿時針刺,會使經脈的血氣過盛,所以說是「重實」。《素問》中,「經有留止」寫作「絡有留血」。)月亮虧缺的時候進行治療,就會擾亂經絡,導致陰陽失調,正邪不分,邪氣就會沉積在體內,導致外虛內亂,邪氣就會趁機而入。(月亮虧缺時,天地之光已經消失。肌肉和經絡以及衛氣陰陽都處於虛弱狀態,正氣和邪氣混雜在一起,無法分辨,如果針刺就會導致邪氣沉積,經絡外部虛弱,經脈內部紊亂,這樣就會導致邪氣入侵。注釋中的「無刺之」中的「無」字,可能是衍文。)
黃帝問:「星辰八方的正氣,要如何觀察呢?」岐伯說:「星辰是用来制约日月的运行的。(日月运行的度数,是以二十八星宿为标准。)八正,是用来观察八方虚邪之风何时到来的。四时,是用来区分春夏秋冬四季之气的所在,并依此来调理身体的。(八方正位,是指观察八种虚邪之风。四时,是指将阴阳之气分为四季,并以此来调理血气。)一定要避开八方正位的虚邪之风,不要冒犯它。如果自身虚弱,又遇到天地虚弱之时,两虚相感,邪气就会深入骨髓,侵犯五脏。如果医生懂得观察,及时救治,才不会造成伤害。所以说,这是天时的禁忌,不可不知啊。(形体和血气随着年龄增长而虚弱,所以说身体虚弱。如果身体虚弱又遇到虚邪之气,就会使病情加重,深入骨髓,伤害五脏。所以,要效法天地的运行规律,以此为禁忌。注釋中,「身虛身虛與虛邪相感」有可能是「身之虛虛與虛邪相感」之誤。)
黃帝說:「好。」
3. 本神論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論》篇,與上篇相接。自瀉必用方以氣方盛至末,又見《甲乙經》卷五第四。
黃帝曰:其法星辰者,余以聞之,願聞法往古者也。(帝問師古攝生之道。)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往古伏羲氏始畫八卦,造書契,即可制《針經》攝生救病之道。)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盛虛也,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制《針經》之旨獲驗於來今者,由先知寒溫盛虛,以候脈氣浮沉,次用針調之,以取其驗也。
)觀於冥冥者,言形氣營衛之不形於外,(形之肥瘦,血氣盛衰,營衛之行,不見於外,故曰冥冥也。平按:營《素問》作榮。)而工獨知之,以與日之寒溫,月之盛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焉。以下解觀也。工人以神,得彼形氣營衛之妙,不可知事,參伍相合調之,符合外不知,故曰觀冥冥。
平按:以與日之寒溫,《素問》無與字。通於無窮者,可以傳於後世。(無窮者,謂血氣之妙也。有通之者,可傳於萬代。不通之者,以殺生人,故不能傳之。)是故工之所以異也,然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之。(良工觀於冥冥,所知眾妙,俱不可知之。平按:不形袁刻作形不。
)視之無形,嘗之無味,故曰冥冥,若神彷彿。(冥冥之道,非直目之不可得見,亦非舌所得之味。若能以神彷彿,是可得也,此道猶是黃帝之玄珠,罔象通之於彷彿。)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入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胃中無谷曰飢。飢及汗出虛,因腠理開,虛風得入。虛風入時難知,故曰冥冥也。平按:《素問》身形下無飢字,其中入微作其中人也微。)上工救其萌芽,必先知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救之。(萌芽,未病之病,病之微也。先知三部九候調之,即療其微,故不敗也。平按:必先知,《素問》知作見。
不敗救之《素問》作不敗而救之。)故曰下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氣以相失,有因而疾敗之。(疾者,言其速也。平按:《素問》故曰下有「上工」二字,下工下有「救其已成,救其已敗」八字。之氣以相失作「之相失」三字,有因而疾敗之作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其邪形也。(但察三部九候,得其病脈,見其邪形,即便療之,以守其門戶,更不須問其情也。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補瀉,未得其意。岐伯曰: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也,而內針,(方,正也。氣正盛時,月正滿時,日正溫時,身正安時,息正吸時,此之五正,是內針時也。)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之,(此之一正,是乃轉針時也。
)乃復候其方呼也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乃行焉。(此之一正,是出針時也。瀉用七法,即邪氣行出也。平按:其方呼也而徐引針,袁刻呼誤作吸,引誤作出。)補者必用其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營,復以吸也。(員之與方,行針齊實也。行補之法,刺中營氣,留針補也。
因吸出針,移氣使氣實也。平按:補者必用其員者行也《素問》作補必用員員者行也,《甲乙》作補者行也。營《素問》、《甲乙》作榮,吸下均有排針二字。)故員與方也,排針也。(員之與方,行針之法,皆推排針為補瀉之。平按:排針《素問》作非針,王注云:「所言方員者,非謂針形,正謂行移之義。
」檢本書《知官能》篇經云瀉必用員,補必用方,與此不同。楊注云:「員謂之規,法天而動,瀉氣者也。方謂之矩,法地而靜,補氣者也。瀉必用方,補必用員,彼出《素問》,此是《九卷》方員之法,神明之中,調氣變不同故爾。」據此則方員之義,一言其法,一言其用,不必執也。
)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養神之道:一者須知形之肥瘦,二者須知營衛二氣所行得失,三者須知經絡血有盛衰。知此三者調之,神自養矣。平按:營《素問》、《甲乙》作榮。)黃帝曰:妙哉論也!(妙者,言得其神之精秘者也。
)辭合人形於陰陽、四時、虛實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言微妙之辭,以人形合於陰陽,一也;合於四時,二也;合於虛實,三也;合於冥冥,四也。非夫子窮微極妙之通,孰能為此論也?平按:《素問》合上無辭字。)然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願卒聞之。
(知形為粗,知神為細,粗細莫辨。故須問之。)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形乎形者,言唯知病之形與形,不見其妙,故曰冥冥也。平按:冥冥《甲乙》作瞑瞑。)問其所痛,索之於經,惡然在前?(言粗無知,問病所以診索經脈,何能知其病之在前?平按:《素問》問其所痛作問其所病,《甲乙》作捫其所痛。惡然《素問》、《甲乙》作慧然。
據本注何能知其病之在前,應作惡平聲。)按之不得,復不知其情,故曰形。(按人迎寸口,不知病情,故但知形。)黃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不耳聞,目明心開為志先,(能知心神之妙,故曰神乎神也。神知則既非耳目所得,唯是心眼開於志意之先耳。
平按:《素問》、《甲乙》不耳聞作耳不聞,為志先作而志光。)慧然獨悟,口弗能言,(神得內明,言名之所不能及也。平按:《甲乙》悟作覺。)俱見獨見,(眾庶俱見,而工獨見。平按:俱見《素問》、《甲乙》作俱視。)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適將若在昏中,昭然獨明。
又解起惑除,若風吹雲。如斯得者,因謂之神也。平按:《甲乙》適作象。)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三部九候為神得之原,九針之論粗而易行,故不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