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三·九針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三·九針之三 (1)

1. 量繆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八第六十三《繆刺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五第三。

白話文:

古代文字:

刺之平按,針下證也。

刺針的平按手法,是對已經刺針後的徵象進行按壓。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繆刺,未得意也,何謂繆刺?岐伯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更盛,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此陰陽二邪俱盛,從於皮毛,至於五臟,故以五臟為次也。平按:《甲乙》無「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九字。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過繆刺,但我不太明白,什麼是繆刺?」

岐伯回答:「邪氣侵犯人體時,首先會停留在皮膚毛髮上,久留不去。然後進入淺層脈絡,久留不去。再深入到較深的脈絡,久留不去。最後進入經脈,內連五臟,散佈到腸胃。陰陽之氣過盛,五臟就會受傷。這是邪氣從皮膚毛髮入侵,最終到達五臟的過程。」(這裡的陰陽二邪指的是風邪和寒邪,它們從皮膚毛髮入侵,達到五臟後,五臟就成為邪氣的目標。)

陰陽更盛《素問》、《甲乙》作陰陽俱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焉。(平按:《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云:大絡,十五絡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與經相干,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輸,命曰繆刺。(如此至經,可療經之脈輸。

白話文:

當陽氣或陰氣特別盛行時,《素問》和《甲乙經》認為陰陽都受到影響。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治療其經絡。現在邪氣停留在皮膚表層,進入身體淺層的絡脈,滯留不散,阻塞不通,無法進入經絡之中,只能在較大的絡脈中流竄,就會產生奇怪的病症。(平按:根據《素問》的新校正本,全元起注釋說:「大絡,就是十五絡。」)邪氣停留在較大絡脈中,會左右流竄,上下與經絡相連,分佈在四肢末端,其氣無一定所在,不會進入經絡脈輸,稱為「繆刺」。(這樣邪氣如果進入經絡,就可以治療經絡脈輸中的病症。)

若邪客皮毛孫絡,溢於大絡,而生奇病,左右相注,與經相干,乃至於布四末,其氣居無常處而不入經,可以繆刺之。平按:輸《素問》、《甲乙》作俞。命曰《甲乙》作名曰。注生奇病,生字袁刻作主。)黃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為之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此問繆刺、巨刺之異。平按:《甲乙》無願聞繆刺,為之奈何二句。

白話文:

如果寒邪侵襲皮膚和肌肉筋絡,蔓延到大經絡,產生奇特的疾病,左右互相影響,與經絡相交連,甚至波及四肢末梢,這種邪氣居無定所,不循經絡而行,可以用繆刺法治療。

按語: 《素問》和《甲乙經》中把「輸」字寫成「俞」。「名曰」出自《甲乙經》。注:奇病,袁刻本寫作「主」。

黃帝說: 我想知道繆刺法,如何用左手取右手,用右手取左手?它與巨刺法有什麼區別?(此處詢問繆刺法和巨刺法的不同。)

按語: 《甲乙經》中沒有「願聞繆刺,為之奈何」這兩句話。

《素問》無為之二字。)岐伯曰:邪客於經也,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先言巨刺也。邪氣中乎經也,左箱邪氣有盛,則刺右之盛經。以刺左右大經,故曰巨刺。巨,大也。)病亦有易移者,左病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中經,非絡脈也。(左箱病已,右箱次病,名後病。

白話文:

我知道中文(包括繁體中文), 但不知道你在問什麼。請提供更多背景或文字內容。

今左箱病之未已,即右箱病起,故曰先病,名曰易移,如此之類,可巨刺之。平按:病亦有易移者《素問》作亦有移易者,注云:《甲乙》作病易且移。今本《甲乙》作亦有易且移者。左病未已《素問》、《甲乙》作左痛未已。必中其中經《素問》、《甲乙》作必中其經。)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名曰繆刺矣。

白話文:

現在左側的痛症未癒,右側的痛症就已經發作了,因此稱之為「先發」,名稱為「易移」,像這一類的(痛症),可以用巨刺(穴位)來治療。

按語:疾病中也有容易轉移的,《素問》一書中說「也有轉移」的,注釋說:《甲乙經》中說「病容易且轉移」。現存的《甲乙經》中寫為「也有容易且轉移」的。左側的痛症未癒,《素問》和《甲乙經》中說「左側疼痛未癒」。一定要選擇準確的經脈,因此「絡脈」生病時,它的疼痛與經脈的交錯之處相連接,所以稱為「繆刺」了。

(痛病在於左右大絡,異於經絡,故名繆。繆,異也。平按:《甲乙》注云:巨刺者刺其經,繆刺者刺其絡。)黃帝曰:願聞繆刺奈何?取之如何?(以上請廣言繆刺也。平按:注以上恐系以下傳抄之訛。)岐伯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足少陰直脈,從腎上入肺中,支者,從肝出絡心,注胸中,故卒心痛也。從腎而上,故暴脹也。

白話文:

痛病發生在人體左右兩側的大絡脈上,不同於經絡,因此稱之為「繆脈」。「繆」有「不同的」意思。注釋:「甲乙經》中說:巨刺針對經脈,繆刺針對絡脈。

黃帝說:請告訴我繆刺治療的方法,如何尋找穴位?

岐伯回答:邪氣侵襲足少陰絡脈,會讓人突然心痛、暴脹,胸脅部滿塞脹痛。(足少陰經絡直通肺部,支脈從肝臟而出與心脈相連,連接到胸中,因此會突然心痛。從腎臟向上,所以會暴脹。)

注於胸中,胸脅支滿也。以足少陰大鐘之絡旁經而上,故少陰脈行處,絡為病也。平按:《甲乙》支作反。)毋積者,刺然骨之前出其血,如食頃而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五日已。(聚,陽病也。積,陰病也。其所發之病,未積之時,刺然骨前出血也。然骨在足內踝下大骨,刺此大骨之前絡脈也。

白話文:

當這種疾病集中在胸膛,導致胸肋兩側腫脹滿塞時,淤血沿著足少陰經的旁路經脈上行,因此病症會出現在少陰經循行的部位和旁路經脈附近。

「毋積」是指在疾病初期,刺破然骨前方的經絡,放出少量血。如果左邊有病,就刺右邊的經絡,反之亦然。如果疾病剛發作,五天內就可以痊癒。

「聚」指陽症,「積」指陰症。疾病在尚未形成積聚之前,刺破然骨前方的經絡出血。然骨位於足內踝下的大骨,刺破這個大骨前方與少陰經相絡的經絡即可。

平按:出其血《素問》、《甲乙》無其字。《素問》左取右上有不已二字,五日上有取字,病新發袁刻作新病發。)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煩心,臂內廉痛,手不及頭,刺小趾次指爪甲上內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者也。

白話文:

一般認為:刺血放血的說法,《素問》和《甲乙經》中沒有這個字。《素問》中寫的是“左取右,右手上有『不已』二字,五日上有『取』字,『病新發』袁刻本寫作『新病發』”。邪氣侵入少陽經的絡脈,會導致喉嚨腫脹、舌頭不能吐出、口乾、心煩、手臂內側疼痛、手不能舉過頭。可以在小腳趾旁的第二個腳趾甲上面,向裡刺入像柳葉那樣深的傷口各一個,年紀大的等一會兒就好了,年紀輕的會立刻見效。左腳刺右腳,右腳刺左腳,這種方法適用於幾天內的急性病症。

(手少陽外關之絡,從外關上繞臂內廉,上注胸,合心主之脈,胸中之氣上熏,故喉痹舌卷、口乾煩心、臂內廉痛、手不上頭也。老者氣血衰,故有頃已也。平按:手少陽《甲乙》作手少陰,注云:「一作陽。」煩心《素問》、《甲乙》作心煩。小指《素問》、《甲乙》作手中指,《素問》王注云:「謂關衝穴,少陽之井也。

白話文:

外關穴的絡脈,從外關穴向上環繞手臂內側,到達胸部,與心臟的脈絡相連接。當胸中的氣血向上升騰時,就會導致喉嚨疼痛、舌頭卷縮、口乾舌燥、心煩意亂,以及手臂內側疼痛、手無法抬到頭部以上。對於老年人來說,氣血衰弱,所以這些症狀會在短時間內緩解。

更正:

  1. 「手少陽」應為「手少陰」。

  2. 「心煩」應為「煩心」。

  3. 「小指」應為「手中指」。其中,「關衝穴」是指少陽經的井穴,位於小指內側第一節的掌面。

」新校正云:「關衝穴出手小指次指之端,今言中指者,誤也。」注外關袁刻誤作外開,《甲乙經》:外關,手少陽絡,在腕後二寸陷者中,別走心者。)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乃已,左取右,右取左。(足厥陰亟溝之絡,其別者循脛上鼻結於莖,故病卒疝暴痛也。

白話文:

新校正本上說:「關衝穴位於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指尖,現在說在中指上的,是錯誤的。」(注:外關穴:手少陽經的絡脈,位於腕後,向後凹進的地方,二寸深的距離。此絡脈另有支脈通往心臟。)

如果邪氣侵襲了足厥陰經的絡脈,會導致人突然發作疝氣,疼痛劇烈。這時,刺足大趾趾甲上與肉交界的地方,每個位置各刺一針,男性立即見效,女性過一會兒才會見效。左側的痛點,用右側針刺;右側的痛點,用左側針刺。(足厥陰經的亟溝絡脈,其支脈沿著小腿向上,經過鼻子,連接到生殖器官,所以病邪會導致疝氣突然發作,疼痛劇烈。)

疝痛者,陰之病也。女子陰氣不勝於陽,故有頃已也。平按:注亟溝,查足厥陰無亟溝,《甲乙經》云:「蠡溝,足厥陰之絡,在足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亟溝恐系蠡溝傳抄之訛。又注循脛上鼻,《素問》王注作循脛上睪,鼻恐系睪字傳抄之誤。又注故病袁刻誤作故痛。

白話文:

疝痛是一種陰性疾病。陰氣無法勝過陽氣,所以有時會好轉。

《平按》:

  • 註解中的「亟溝」,在足厥陰經上查不到,而《甲乙經》中記載的「蠡溝」是足厥陰經的絡穴,位於足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經。猜測「亟溝」可能是「蠡溝」傳抄時產生的錯誤。
  • 註解中的「循脛上鼻」,《素問》王注寫作「循脛上睪」,「鼻」可能是在傳抄過程中誤寫成「睪」。
  • 註解中的「故病」,袁刻本誤作「故痛」。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痛肩痛,刺足小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足太陽支正之絡,別者上走肘絡肩髃,故頭項痛也。足小趾甲上與肉交處,此絡所出處也。外踝下,亦此絡行處也。平按:右取左下《素問》、《甲乙》有如食頃已四字。

白話文:

如果外邪侵犯了足太陽經絡,會導致頭部、頸項、肩膀疼痛,可以刺足小趾指甲與肉相交處各一個穴位,疼痛就能立即緩解。如果疼痛尚未緩解,再刺外踝下三寸處,左腳取右腳的穴位,右腳取左腳的穴位。足太陽經絡的分支沿肘部向上走,與肩和後頸相連,所以會引起頭部和頸項疼痛。足小趾指甲與肉相交處,是這條經絡分出的地方。外踝下也是這條經絡經過的地方。

註解: 「食頃已」四個字在《素問》和《甲乙經》中已經有記載。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手陽明偏歷之絡,其支者,上臂垂肩髃上曲頰。不言至於胸胠,而言胸胠痛者,手陽明之正,膺乳別上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故胸滿喘息支胠胸熱也。以此推之,正別脈者皆為絡。

白話文:

如果外邪侵襲手陽明經絡,就會讓人感覺胸口氣滿,喘不過氣且手腳抽搐,胸口發熱。刺破大拇指和食指的指甲上方,就會出現像韭菜葉一樣的兩個膿包,從左取膿到右邊,從右取膿到左邊,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就好了。(手陽明經循行於身體的外側,其支脈上行於上臂、經過肩關節,並在耳後向上外曲繞過臉頰。文中沒有明確提到會影響到胸口,但講到會胸痛,這是因為手陽明經的主脈從胸前正中上行進入鎖骨下,經過大腸並連接到肺,因此會出現胸口氣滿、喘息、支胠和胸熱的症狀。由此可以推論出,正經和別脈都是由經絡組成的。)

平按:注柱骨《甲乙》作巨骨,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者中,手陽明蹺脈之會。)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痏數,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六日十四痏。(腕前為掌,腕後為臂,手外踝後,是手陽明脈所行之處,有脈見者是手陽明絡,臂掌不得屈者,取此絡也。平按:二日二痏下《素問》、《甲乙》有十五日十五痏六字。

白話文:

平註:注釋中寫「柱骨」但在《甲乙經》中寫作「巨骨」,它位於肩頭上方的兩個分叉骨之間的凹陷處,是手陽明經的蹺脈匯聚之所。)邪氣侵犯手臂和手掌之間,導致無法彎曲,可以在腳後跟刺入,先用手指按壓疼痛的位置再刺入,按照月亮盈虧的週期來計算針刺次數:月亮新生的第一天針刺一次,第二個月針刺兩次,十六天針刺十四次。(手腕的前面是手掌,後面是手臂;手的外側腳踝後方是手陽明經循行的地方,有脈絡顯現的地方是手陽明絡,手臂和手掌無法彎曲的,取這條經絡。)平註:在《素問》和《甲乙經》中,在「二日二痏」下面有「十五日十五痏」六個字。

)邪客於陽蹺,令人目痛從內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合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頃而已。(陽蹺從足上行,至目內眥,故目痛刺足外踝之下中脈所生絡也。平按:注中脈當系申脈傳寫之訛,《素問》王注:「謂申脈穴,陽蹺之所生也。」《甲乙經》:申脈,陽蹺所生,在足外踝下陷者中。

白話文:

如果邪氣侵襲陽蹺經脈,會導致眼睛疼痛,疼痛從眼角開始。此時,在足外踝骨下方半寸處,對應陽蹺經絡的兩條支脈進行針刺:左腳外踝刺右腳支脈,右腳外踝刺左腳支脈。大約行十里路後,疼痛就會消失。

(註解:陽蹺經脈由足部向上行,直到眼睛內角,因此眼睛疼痛時可以在足外踝骨下方,也就是陽蹺經脈所生的絡脈處進行針刺。申脈應該是申脈穴的筆誤,申脈穴是陽蹺經脈所生的,位於足外踝骨下陷的部位。)

別本亦作中。)人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人有墮傷,惡血在腹中,不得大小便者,可飲破血之湯,利而出之。

白話文:

另一本古籍的記載也有類似的內容。當有人從高處墜落受傷,體內有瘀血積聚,導致腹中脹滿,大小便不通暢。此時,應先服用瀉藥通便,但這會損傷厥陰脈(位於胸腹部)和少陰絡脈(位於腹部)。因此,可以在腳內踝骨下方,距骨前方的經脈處刺血放血;如果仍不出血,則可以在足背動脈上方刺出三個出血點,看到出血後症狀立馬就會消失。如果右側受傷,則刺左側;如果左側受傷,則刺右側。(有人因墜落受傷,瘀血聚積在腹中,導致大小便不通暢,可以服用通血化瘀的湯藥,使瘀血排出體外。)

若不愈者,可刺足內踝之下,大骨之前,足少陰之絡,又取三毛厥陰之絡。平按:惡血在內《素問》作惡血留內,《甲乙》作惡血留於內。血脈出血,《素問》新校正疑血脈脈字是絡字之誤。刺足跗上,《甲乙》無足字。左刺右,右刺左《甲乙》刺作取。)善悲善驚不樂,刺如右方。

白話文:

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刺穿腳內踝下方,大骨前方,足少陰經的絡脈,也可以取三毛厥陰經的絡脈。

按語:「惡血在內」,《素問》中寫作「惡血留內」,《甲乙經》中寫作「惡血留於內」。「血脈出血」,《素問》新校正版本懷疑「血脈」中的「脈」字是「絡」字的誤寫。

「刺足跗上」,《甲乙經》中沒有「足」字。

「左刺右,右刺左」,《甲乙經》中寫作「取」字而非「刺」字。

善悲善驚不樂,就刺穿身體的右側。

(厥陰之脈入眼,故傷厥陰,虛而善悲及不樂也。志主驚懼,故傷少陰之脈,令人驚喜。俱用前方,刺三處也。平按:善悲善驚《素問》作善悲驚,《甲乙》作善驚善悲。)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手陽明偏歷之絡,別者入耳會於宗脈,故邪客令人耳聾也。

白話文:

厥陰經脈進入眼睛,所以損傷厥陰經會表現為哭泣和不開心。意志主管驚恐,所以損傷少陰經會讓人驚恐。同時使用前面提到的穴位,刺三處即可。

感邪於手陽明經的絡脈,會導致耳聾有時聽不見,刺手大拇指和食指的指甲根端各一針,即可立即聽見。如果還沒有好,可刺中指指甲和肉相交處,即可立即聽見。如果是偶爾聽不見,則不可針刺。

手陽明經的偏行絡脈,別出的分支進入耳朵,會於宗脈中,所以感邪會導致耳聾。

不時間者,病成不可療。平按:時不聞《素問》、《甲乙》聞下有音字。刺中指爪甲上《素問》王注疑是小指爪甲上,新校正以王氏之說非是,詳《素問》注中。)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人覺耳中有風出者,是邪客手陽明絡,故用方同之。平按:生風袁刻誤作出風。

白話文: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疾病就會發展到無法醫治的地步。《素問》和《甲乙》中記載,刺中指爪甲上,王注認為是指小指爪甲上,新校正認為王氏說法不正確,可以參考《素問》注中的詳細解釋。耳中生風的,也用這種方法刺幾次,左邊刺右邊,右邊刺左邊。(如果人感覺耳中有風吹出,這是邪氣侵犯手陽明經絡,所以用同樣的治療方法。)

左刺右,右刺左,《甲乙》刺作取。)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有痹往來手陽明絡分肉間,為痛痹也。從月一日至十五日,為月生也。從十六日至三十日,為月死也。平按:痹上《素問》、《甲乙》有凡字。往來行《甲乙》作行往來。

白話文:

(治療方法是)左手刺右手,右手刺左手。(《難經》中的《甲乙經》這樣記載刺絡的方法。)當肌肉之間的痹證(疼痛)時好時壞,沒有固定位置的,就在肌肉之間刺絡治療,根據陰陽之氣消長的規律(即月圓為生,月缺為死)計算次數。(也就是說,當痹證疼痛從手陽明經的絡脈肌肉之間經過時,就會出現疼痛加劇。從農曆初一到十五日,為月生,陽氣生發,疼痛減輕。從十六日到三十日,為月死,陽氣減退,疼痛加重。)

)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針過其月數則脫氣,不及月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如法,(用針之數,隨氣盛衰,盛則益數,衰則減數,輒過其數,必即脫氣,不增其數,邪氣不瀉,增減病仍不愈,刺如前法也。平按:月數《素問》、《甲乙》作日數。

白話文:

使用針灸時,應根據氣血的盛衰來確定針刺的次數。如果針刺次數超過了氣血的盛衰規律,就會導致氣血脫失;如果針刺次數少於氣血的盛衰規律,就會導致氣血不能排出。針刺時,先從左側刺,再從右側刺,直到疾病消失。如果疾病沒有消失,就按照之前的規律再次針刺。

病已止不已《甲乙》作病如故三字。)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月生氣血漸增,故其痏從增至十五日也。十六日後月減,人氣漸衰,故從十四痏減至月盡,名曰月死也。平按:《素問》二痏下,有漸多之三字;十四痏下,有漸少之三字。)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衄下齒寒,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白話文:

疾病已經停止卻又沒有完全好轉,《甲乙》中寫的是「病如故」這三個字。月圓的第一天生一個痏,第二天生兩個痏,十五天就生十五個痏,十六天就生十四個痏。因為月圓時氣血逐漸增加,所以痏從第一天開始逐漸增多到十五天。十六天後月亮開始變小,人體的氣血也逐漸衰退,所以痏從十四天開始逐漸減少到月底,這叫做月死。我根據《素問》的記載,在「二痏」後面加上「漸多」三個字,在「十四痏」後面加上「漸少」三個字。

邪氣停留在足陽明經絡,會讓人流鼻血、牙齒發冷,用針刺中指爪甲與肉交界處各一痏,左邊刺右邊,右邊刺左邊。

(足陽明豐隆之絡,別者上絡頸,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故從鼽入於下齒,所以邪客令人鼽衄下齒冷也。手陽明經入下齒中,足陽明經入上齒中,不入下齒。今言齒寒者,足陽明絡入下齒也。又尋絡之生病處,不是大絡行處者,乃是大絡支分小絡發病者也。平按:《素問》絡作經,下齒作上齒,中趾作中趾次趾,王注謂中趾當是大趾傳寫之誤。

白話文:

足陽明經的豐隆穴有別絡,向上絡於頸部,與其他經絡之氣相合,向下絡於喉嚨,所以寒邪入侵時會導致流鼻血和下排牙齒發冷。手陽明經絡入下排牙齒中,足陽明經絡入上排牙齒中,不絡入下排牙齒。現在所說牙齒發冷,是指足陽明經絡入侵下排牙齒。再探究絡脈致病的具體位置,並不是大絡脈循行的區域,而是狹義上的支脈小絡脈發病。注釋:按《素問》原本記載為「經」而非「絡」,「下齒」應為「上齒」,「中趾」應為「中趾次趾」,王注認為「中趾」應該是「中趾次趾」傳抄時寫錯了。

《甲乙經》注云:「《素問》注云:刺大趾次趾。」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刺足中趾爪甲上,無次趾二字,蓋以大趾次趾為中趾義,與王注同。」平按:繆刺乃刺絡所生病,故上文經云: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名曰繆刺。王氏以足陽明之絡作經,故下齒亦作上齒,復以中趾為大趾次趾之誤,謂宜刺厲兌穴,是直以絡病為經病矣,不若楊注為允。

白話文:

《甲乙經》的註解中說:「《素問》的註解中說:刺大腳趾和大腳趾旁邊的腳趾。」校正後的註解中說:「按照《甲乙經》的說法,刺的是腳中趾的指甲上,沒有大腳趾和大腳趾旁邊的腳趾這兩個字。這可能是把大腳趾和大腳趾旁邊的腳趾當成中趾來理解的,與王氏的註解相同。」我個人的看法是:繆刺是針刺絡脈而引發的疾病,所以上文中經文說:絡脈發病,它的疼痛與經脈繆亂的地方相應,所以稱為繆刺。王氏把足陽明經絡當成經脈,所以下齒也當成上齒,又把中趾誤認為是大腳趾和大腳趾旁邊的腳趾,認為應該針刺厲兌穴,這簡直是把絡脈病當成經脈病了,不如楊氏的註解正確。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咳汗出,刺足小趾次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之如法。(又足少陽光明之絡,去足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不至於脅。足少陽正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上挾咽,故脅痛也。

白話文:

當邪氣侵犯足少陽經絡時,會導致胸口疼痛、咳嗽和出汗。此時,在足小趾和次趾的指甲與肉交接處各刺一個血點,疼痛立刻就能停止,出汗也會立刻止住。咳嗽的人用溫暖的衣物飲食保暖,一天後就能康復。如果左側疼痛,就刺右側,反之亦然。這種治療方法立竿見影。如果疼痛沒有消除,則按原法再次刺血。

(補充:足少陽經的絡脈光明,距離腳踝五寸,分支出厥陰經,向下與足跗相連,不會到達脅部。足少陽經的正別經脈,進入季脅之間,沿著胸腔內側與膽相連,散佈到肝臟,貫穿心臟,向上經過咽喉,因此會引起胸口疼痛。)

貫心上肺,故咳也。貫心,故汗出也。與肉交處刺絡邪客處不得息者,亦肺病也。肺以惡寒,故刺出血已,須溫衣暖飲食也。平按:脅痛下《素問》、《甲乙》有不得息三字。《甲乙》無次趾二字。)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咽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足少陰大鐘之絡,別者旁經上走心包,故咽痛不能內食也。

白話文:

肺與心相通。所以咳嗽,是因為肺氣上逆,貫通到心。心肺相通,所以出汗。

與肌肉交界處有刺絡,邪氣侵襲由此出息,這也是肺病。肺怕寒,所以刺絡放血後,必須用溫衣、熱食溫養肺氣。

按:脅痛,《素問》、《甲乙經》中寫作「脅息」,沒有「次趾」這兩個字。

邪氣侵犯足少陰經的絡脈,會引起咽痛、進食困難,莫名其妙地發怒,氣往上走,胸部緊繃。刺足下「督之脈」各三痏,共六次刺絡,立刻就好。左側刺右側,右側刺左側,刺絡於足少陰經的大鐘穴的絡脈,因為邪氣從其他經絡上走,侵犯心包,所以導致咽痛、進食困難。

少陰正經,直者上貫肝膈,絡既旁經而上,故善怒氣走賁上也。賁,膈也。足下中央有湧泉穴,少陰脈也。平按:《素問》咽作嗌。賁《素問》王注謂氣奔,新校正引《難經》謂胃為賁門,楊玄操云:賁,膈也。與此注同,《素問》王注非是。注足下袁刻誤作足上。)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足太陰公孫之絡,別者入絡腸胃。

白話文:

少陰經 的經脈運行直線,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它的絡脈從側面向上運行,所以(肝鬱)容易發怒,導致氣往上沖到橫膈膜。橫膈膜又稱賁門。

足底中央的湧泉穴屬於少陰經。

按語: 《素問》中將「咽」寫作「嗌」。《素問》王注將「賁」解釋為氣奔。新校正引《難經》的說法,認為胃就是賁門。楊玄操也說:「賁,膈也。」與本注的解釋相同。《素問》王注的解釋並不正確。

注: 足下這個詞,袁氏刻本錯誤地寫作「足上」。

如果邪氣侵犯足太陰經的絡脈,會導致腰痛,並牽引到下腹部,導致少腹控䏚。(足太陰經的公孫穴的絡脈,分支進入腸胃絡。)

足太陰別,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絡於咽,貫舌中。故舌中央脈者,即足太陰別脈者也。此絡既言至髀上行,則貫腰入少腹過䏚,所以腰痛引少腹控䏚者也。平按:《素問》此節上有嗌中腫至左刺右右刺左二十九字,本書在後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之上,王氏以為錯簡而遷於此節之上。)不可以仰息,刺其腰尻之解,兩胂之上,以月死生為痏數,髮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白話文:

足太陰經的別絡,向上延伸到大腿,與陽明經的別絡並行,向上連接咽喉,貫穿舌頭中部。所以舌頭中央的脈絡,就是足太陰經的別脈。這條別絡既然說到達大腿向上走行,那麼就會貫穿腰部進入少腹,經過小腹。所以腰痛牽引到少腹、小腹疼痛的,就是因為足太陰經的別脈不通。

平時按語:《素問》這一段上面有「嗌中腫至左刺右,右刺左」二十九個字,本書在講述「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之上」的時候,王氏認為這是錯簡而移到了這一節的上面。

(患者)不能仰頭呼吸,刺其腰部和臀部的交界處,兩條腿根部上方,按照月亮的生滅變化為針刺的次數,用髮針(刺入)即可痊癒,左邊刺入右邊,右邊刺入左邊。

(尻解之兩胂上,此絡之腰刺也。胂,以真反。平按:仰息袁刻誤作作息。以月上《素問》、《甲乙》有是腰俞三字,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舊無此三字。)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內引心而痛,(足太陽飛揚之絡,去踝七寸,別走少陽,不至腰膕。足太陽正別,入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從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於項,復屬太陽,故邪客拘攣背急引脅引心痛。

白話文:

在臀部兩側的凹陷處,這是足太陽經的絡脈刺痛點。

邪氣侵犯足太陽經的絡脈,會導致抽筋、背部僵直,疼痛延伸到脅部,並引發心痛。(足太陽經的飛揚絡脈,距離腳踝七寸的位置,分出走少陽經,不到腰部和臀部。足太陽經的正支,進入臀部中部,其中一條分支向下延伸五寸,進入肛門,通向膀胱,散佈於腎臟,從脊柱旁向上進入胸腔,直達心臟,再從脊柱旁向上延伸到頸部,重新與太陽經相連。因此,邪氣侵犯時會導致抽筋、背部僵直,疼痛延伸到脅部和心臟。)

平按:內引心而痛,《素問》無此五字,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均有此五字,據此則本書與全本同。)刺之從項始,數脊椎挾背疾按之,應手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脊有二十一椎,以兩手挾脊當椎按之,痛處即是足太陽絡,其輸兩旁,各刺三痏也。平按:應手而痛刺之,《素問》而痛作如痛,《甲乙》刺之作刺入。

白話文:

按:書中提到「內引心而痛」,《素問》中並沒有這五個字,新校正本說全元起本和《甲乙經》都有這五個字,根據這個,這本書和全本是一致的。

針灸從項部開始,沿著脊椎兩側按壓,哪裡疼痛就按壓哪裡,應手而痛,就在痛處旁邊各刺三針,病馬上就治好了。脊椎有二十一節,用雙手沿著脊椎兩側按壓,疼痛的地方就是足太陽經絡,它的輸穴就在兩旁,各刺三針。

按:書中提到「應手而痛刺之」,《素問》中寫的是「而痛作如痛」,《甲乙》中寫的是「刺之作刺入」。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舉,刺樞中以豪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痏數,立已。(又足少陽光明之絡,去踝五寸,別走少陰,不至樞中。足少陽正別,繞髀入毛際,合厥陰,別者入季肋間,故髀樞中久痛及髀不舉也。留,停久也。豪針,如毫毛也,如蟲虻喙也,靜以徐往,微養之久留,以取痛痹也。

白話文:

如果邪氣侵襲足少陽經絡,會導致樞中(大腿內側)疼痛不已,大腿舉不起來。用毫針刺樞中,如果患者是寒性體質,就久留針,以月經週期為治療次數,扎一針就會好。(另外,足少陽光明經絡,距離腳踝五寸處分出支脈,通往足少陰經,但不經過樞中。足少陽正經的分支,繞過大腿,進入陰毛邊緣,與足厥陰經相連,而支脈則進入肋間,所以樞中疼痛時間長,以及大腿不能抬舉,都是因為這些經絡受阻引起的。停久:停滯時間長。毫針:像毫毛一樣的細針,也像蟲子嘴巴那樣尖,很細,慢慢扎入,停留的時間長一點,可以祛除疼痛和麻痹。)

平按:不舉《素問》作不可舉,《甲乙》作不得氣。為痏數,《素問》無痏字。)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痛,則繆刺之。(刺十二經所過之處不痛者,病在於絡,故繆刺也。平按:《甲乙》諸經上無治字。不痛《素問》、《甲乙》作不病。)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

白話文:

按照一般的原則:不引用《素問》來作證明是因為不能引用,《甲乙經》作「不得氣」。這是一種痏病,在《素問》中沒有「痏」字。)如果針灸十二經脈所經過的地方沒有疼痛,那麼就進行錯穴針刺。(針灸十二經所經過的地方沒有疼痛說明病症在絡脈,所以要錯穴針刺。按照一般的原則:《甲乙經》十二經脈上方沒有「治」字。沒有疼痛,《素問》和《甲乙經》作「不病」。)耳聾,針刺手陽明經,如果沒有好轉,再針刺與耳前相通的經脈。

(巨刺手陽明並商陽等穴,不已,巨刺手太陽出走耳聽會之穴也。平按:《甲乙》通脈作過脈。)齒齵,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者,立已。(刺手陽明輸三間等穴,不已,刺手陽明兌端穴。平按:刺手陽明下《甲乙》有立已二字。《素問》齒中下無者字。注兌端穴,查《甲乙經》手陽明無兌端穴,惟手三里穴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兌端恐即手三里穴。

白話文:

先針刺手陽明經的商陽等穴位,如果症狀仍未缓解,就應當針刺手太陽經,並且要針到耳朵旁的聽會穴位。這裡有一個注釋說明:在《甲乙經》中,「通脈」被誤寫為「過脈」。

對於牙齦問題,首先針刺手陽明經的穴位,如果效果不佳,就應當針刺沿著脈絡進入牙齒中的穴位,這樣一來,症狀就會立刻緩解。(原文中的「刺手陽明輸三間等穴」之後,《甲乙》版本有添加「立已」二字。而《素問》在提到「齒中」後面並沒有「者」字。至於「兌端穴」的註釋,經過查閱《甲乙經》,手陽明經中並無「兌端穴」,但是在手三里穴的位置,它位於曲池穴下二寸,按壓時肌肉隆起,這可能是「兌肉之端」的意思,因此推測「兌端穴」可能是指的手三里穴。)

)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脈,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五臟之脈,引而有痛,視其左右病脈所在,可繆刺之。手足爪甲上,十二經脈井之絡脈,故取之也。亦是取經井以療絡病也。平按:病脈,脈字《素問》無。

白話文:

如果邪氣侵犯五臟之間,就會導致以下症狀:脈絡牽引疼痛,時有時無。觀察其患病的脈象,在手足爪甲上用針刺放血。觀察脈絡走勢,將血液引出。隔日針刺一次,若一次無效,則重複針刺五次,就能刺到五臟對應的脈絡,牽拉引起疼痛。觀察疼痛對應哪條病脈,即可在手足爪甲上進行鍼刺放血。手足爪甲上的脈絡和經絡井穴的絡脈相連,所以選擇此處刺血。這實際上也是通過刺經井穴來治療絡脈疾病。

注釋:

  • 脈字《素問》無:原文《素問》中並沒有出現「脈」字,應該是後人誤抄所致。

)繆傳刺上齒。(足陽明絡,左病右痛,右病左痛,可刺上齒足陽明絡。平按:《素問》刺作引。)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手陽明脈,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足陽明脈,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故取手陽明血絡,以去齒唇痛也。足中趾爪甲上,足陽明絡,故亦取之。

白話文:

(繆刺法)用針刺上牙齒。(足陽明經的絡脈,左側疼痛右邊痛,右側疼痛左側痛,可以刺足陽明經絡的上牙齒。平按:根據《素問》,「刺」字應為「引」)牙齒和嘴脣疼痛寒冷,觀察手背上的脈絡血色,將它刺出血就會好;在足陽明經中指的指甲上刺一針,手上的大拇指和食指指甲上各刺一針,立即使疼痛痊癒。左邊疼痛取右邊,右邊疼痛取左邊。(手陽明脈,進入下牙齒中間,再出來夾著嘴脣,交叉於人中穴;足陽明經脈,進入上牙齒中間,再出來夾著嘴脣環繞於脣周,下邊交叉於承漿穴,所以刺出血手陽明脈的血絡,就可以消除牙齒和嘴脣的疼痛。腳趾中間指甲上,是足陽明經絡,所以也取穴於此。

手大指次指爪甲上,亦是手陽明絡,故亦取之。皆視其病左右,繆刺之。平按:齒唇寒痛《甲乙》無痛字,注云:「《素》多一痛字。」足陽明上《甲乙》有刺字。)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繆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足少陰經,出然骨而上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故嗌中腫,刺然骨前絡脈也。

白話文:

手的中指和食指指甲上也有手陽明經的絡脈,所以也可以從這裡取穴。根據病情的左右側,進行斜刺。

注:齒脣疼痛(《甲乙經》沒有「痛」字,但注釋中說:「《素問》多了一個「痛」字。」)

足陽明經(上篇《甲乙經》有「刺」字)。咽喉腫痛,不能把唾液吞進去,有時也吐不出來,可以斜刺然骨前面的穴位讓它出血,立刻就能痊癒。左邊痛就刺右側,右邊痛就刺左側。(足少陰經從然骨出來,往上進入肺中,經過喉嚨,緊貼舌根,所以咽喉腫痛,可以刺然骨前方的絡脈來治療。)

平按:《素問》此節在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之上,唾者下無繆字。《甲乙》左刺右右刺左,刺作取。)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手少陰、足少陰、手太陰、足太陰、足陽明,此五經脈,手少陰通里,入心中,系舌本,孫絡至耳中。足少陰經至舌本,皮部絡入耳也。

白話文:

按照《素問》的記載,這個章節講的是邪氣停留在足太陰經絡上,唾液往下流,沒有「繆」這個字。

《甲乙經》提到,左邊刺右邊,右邊刺左邊,刺入後立即取針。

邪氣停留在手少陰、足少陰、手太陰、足太陰、足陽明經絡,這五條經絡都匯聚於耳朵,向上連接左邊的太陽穴。

手少陰經脈通向里,進入心臟,連接到舌根,分支經絡到達耳朵。足少陰經脈到達舌根,皮膚部分的經絡也通入耳朵。

手太陰正別,從喉嚨,亦孫絡入耳中。足太陰經,連舌本下,散舌下,亦皮部絡入耳中。足陽明經,上耳前,過客主人前,亦皮部絡入耳中。此之五絡,入於耳中,相會通已,上絡於左角。左角,陽也。)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如屍厥,(此之五絡,為身綱紀,故此脈絕,諸脈亂動,形不知人,與屍厥死之相似,非屍厥也。平按:其狀若屍厥《素問》、《甲乙》作「其狀若屍,或曰屍厥」。

白話文:

手太陰經脈從喉嚨開始,分支經由耳孫絡入耳。足太陰經脈連接舌根,散布於舌下,也經由皮部絡入耳。足陽明經脈上行至耳前,經過客主人穴,也經由皮部絡入耳。這五條經脈都通入耳中,互相交匯,然後向上連接到左角。左角屬於陽氣。

當這五條經脈都衰竭時,會導致全身脈搏跳動,但身體卻沒有知覺,形狀就像屍體一樣。這五條經脈是人體的綱紀,因此當它們斷絕時,其他經脈就會亂動,身體失去知覺,與屍體一樣,但並非真正死亡。古代醫典中也有記載,這種情況看起來像屍體,或者說像屍厥。

)刺足大趾內側甲下去端如韭葉,此刺足太陰隱白穴也。平按:甲下《素問》、《甲乙》作爪甲上。)後刺足心,(刺足少陰湧泉穴也。)後刺足中趾甲上各一痏,(刺足陽明厲兌穴也。平按:中趾下《素問》、《甲乙》有爪字。)後刺手大指之內去端如韭葉,(刺手太陰少商穴也。

白話文:

刺足大拇指內側指甲下端的部位,像韭葉一樣,這裡刺的是足太陰隱白穴。註釋:古書《素問》、《甲乙經》上寫的是刺在指甲上。

接著刺足底中心(刺足少陰湧泉穴)。

接著刺足中指指甲上方的每個凹陷處(刺足陽明厲兌穴)。註釋:古書《素問》、《甲乙經》上寫的是刺在中指下方,帶有「爪」字。

最後刺手大拇指內側離指尖像韭葉一樣的部位(刺手太陰少商穴)。

平按:之內《素問》作內側。)後刺少陰兌骨之端各一痏,立已,(刺手少陰神門穴也。此前五刺,皆中其經穴,以調絡病。平按:此節上《素問》有後刺手心主五字,王注謂中衝穴,新校正謂《甲乙》不刺手心主,此五絡亦不及手心主,王氏相隨注之,非是。)不已,以竹筒吹其兩耳,鬄其左角之發方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止。

白話文:

依據《素問》原書,在肘內側切口。接著針刺手腕內側的少陰經兌骨末端各一灸點,立刻就能痊癒。(這是針刺手少陰經的神門穴。前面提到的五處針刺,都是針對經絡上的穴位,以調整絡脈的病症。)如果未痊癒,就用竹筒吹氣吹進雙耳,並用艾灸在左耳後的頭髮上一寸見方的範圍燒灼,再喝下一杯美酒,不能自行飲用的就灌進去,立刻就能止痛。

(鬄,恥歷反,除也。耳中,五絡會處也。左角,五絡絡處也。平按:《甲乙》耳下有中字,鬄作剔。《素問》竹筒作竹管,方寸作方一寸。)凡刺之數,必先視其經脈,切而順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不調者,偏有虛實也。偏有虛實者,可從經穴調其氣也。

白話文:

針灸治療時,在決定針灸具體部位前,必須先觀察病人的經脈,順著經脈走向切入,仔細分辨經脈的虛實,並根據虛實情況調節,如果經脈失調,就要從經絡穴位進行針灸治療。(這裡的失調是指經脈存在偏虛或偏實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刺激經絡穴位來調節氣血。)

平按:切而順之,順《素問》作從,《甲乙》作循。)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循經候之不見有病,仍有痛者,此病有異處,故左痛刺右等,名曰繆刺。)因視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繆刺之處皮部絡邪血,皆刺去之,名曰繆刺之法。數,法也。平按:因《甲乙》作目。

《素問》因視下有其字,《甲乙》同。)

白話文:

平時操作方法:刺針時要順著經絡方向進行,(《素問》中寫作「從」,《甲乙經》中寫作「循」)。如果有疼痛,但經絡上沒有發現異常,就進行繆刺。(順著經絡檢查卻沒有發現病變,但仍然有疼痛,說明病變在其他地方,所以左邊痛就要刺右邊,這叫做繆刺。)根據皮膚上的血絡情況,把所有血絡都刺破,這就是繆刺的方法。(繆刺的地方都是皮膚上有邪氣和瘀血的地方,把這些東西都刺出來,這就是繆刺的方法。數,是指方法。)平時操作方法:因,在《甲乙經》中寫作「目」。

甲組和乙組的結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