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二·九針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九針之二 (5)

1. 五邪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五《刺節真邪》篇。又自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邪至真氣存,見《甲乙經》卷五第二。自請言解論至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見《甲乙經》卷七第三。自大熱偏身至所謂推而散之者也,見《甲乙經》卷七第二。自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至末,見《甲乙經》卷十第一下篇。

白話文:

注: 這篇文章從開頭到結尾,都見於《靈樞經》第十一卷第七十五章《刺節真邪》。此外,從「黃帝曰:我聽說針刺有五種邪氣」到「真氣存在」,見於《甲乙經》第五卷第二章。從「請您解釋」到「所謂引出體外」,見於《甲乙經》第七卷第三章。從「大熱遍及全身」到「所謂推而散去」,見於《甲乙經》第七卷第二章。從「黃帝曰:有一條經脈產生了幾十種疾病」到結尾,見於《甲乙經》第十卷第一下篇。

惟自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以下至末,袁刻及別抄本均缺,平從日本仁和寺宮御所藏殘卷十三紙中檢出補入,經文楊注缺而復完,洵堪寶貴也。

白話文:

只有從當時善於醫治水氣的醫生開始,直到最後,袁刻本和別的抄寫本都缺失了。我從日本仁和寺宮御所收藏的十三張殘卷中找出補入,經文中楊氏注釋缺失後又完整了,實在是非常珍貴。

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岐伯曰:疾有時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黃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癉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痹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五法須別為章也。癉,熱病也,音丹。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針灸治療有五種邪氣,什麼是五邪?

岐伯回答:疾病中有的會出現膿腫,有的會變大,有的會變小,有的會發熱,有的會發寒,這就是所謂的五邪。

黃帝說:如何針灸治療五邪?

岐伯回答:針灸治療五邪的方法不外乎五種,熱症可以消退,腫脹可以消散,寒痹可以溫暖,小腫可以壯陽,大腫必須消除,請讓我來說明具體的方法。(五種方法需要分章節說明。癉,指熱病,讀音為「丹」。)

平按:時癰《靈樞》、《甲乙》作持癰。有容大者,有狹小者,《甲乙》無容、狹二字。)凡刺癰邪無迎隴,(隴,大盛也。癰之大盛將有膿,不可迎而瀉之也。平按:無迎隴上《甲乙》有用鈹針三字。)易俗移性不得膿,詭道更行,行去其鄉,不安其處所乃散亡。(易其常行法度之俗,移其先有寒溫之性,更量膿之所在,上下正旁,以得為限,故曰去其鄉,不安於處一,病乃散亡也。平按:詭《靈樞》作脆,《甲乙》作越。

白話文:


平時所說的「癰」在《靈樞》和《甲乙經》中被稱為「持癰」。有體積大的,也有體積小的。其中,《甲乙經》沒有「容」和大盛「盛」兩個字。

在治療癰時,針刺不要刺向大盛處(大盛處將有膿,不可迎而瀉之)。如果改變了平常的治療方法和膿液的性質,膿液改變流向,移到其他地方,病菌就會失去生存的根基,腫瘤自然就會消散。

行字《靈樞》、《甲乙》不重。處所,處字袁刻脫。注處一恐是一處傳寫之誤。)諸陰陽過癰所者,取之其輸瀉之。(諸陰陽之脈過癰所者,可取癰之所由之輸瀉之也。平按:過《甲乙》作遇,《靈樞》癰下無所字。)凡刺大邪,曰以小泄,奪有餘,乃益虛,慄其道,針干其邪肌肉親,(大邪者,實邪也,行瀉為易,故小泄之,益虛取和也。於針之道,戰慄謹肅,以針干邪,使邪氣得去。

白話文:

行字在《靈樞》和《甲乙》中出現的次數不同。處所,這個詞在袁刻本中缺失。(注:處一可能是寫作時的一個錯誤。)各種各樣的經絡過於癰瘡的地方,可以取它的輸送和輸注處來治療。(各種經絡過於癰瘡的地方,可以取癰瘡的輸送和輸注處來治療。平按:過在《甲乙》中作遇,《靈樞》中癰字後面沒有所字。)凡是針刺大的邪氣,叫做用小針放血,減少多餘的邪氣,才能幫助虛弱,戰戰兢兢地按照針刺的方法,將針深入邪氣所在的肌肉。 (大邪氣是指實邪,用瀉針放血容易,所以用小針放血,幫助虛弱恢復平衡。對於針刺的方法,要戰戰兢兢地謹慎行事,用針深入邪氣所在的肌肉中讓邪氣得以排出。)

肌肉相附也。親,附也。平按:大邪下《甲乙》有用鋒針三字。《靈樞》慄其道作剽其通。《甲乙》慓作標。《靈樞》、《甲乙》無干字,袁刻干作於,注同。)視之無有反其真。(視邪氣無有,反其真氣乃止也。平按:反其真《甲乙》作乃自真道四字。)刺諸陽分肉間。(刺大邪所在也。

白話文:

肌肉相互依附著。親,就是依附的意思。

注意:大邪之下,《甲乙經》中用的是「鋒針」三字。《靈樞經》中「慄其道」作「剽其通」。《甲乙經》中「慓」作「標」。《靈樞經》和《甲乙經》中都沒有「幹」字,袁刻本中的「幹」作「於」。注釋中兩者意思相同。

觀察之後沒有東西,真氣自然恢復。(觀察邪氣沒有了,恢復了真氣就停止。注意:《甲乙經》中「反其真」作「乃自真道」四字。)

刺入陽分肉的間隔處。(刺到大邪所在的地方。)

)凡刺小邪曰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小邪,虛邪也,行補為難也,故曰大補,使其實也。平按:小邪下《甲乙》有用員針三字,補下有益字。)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不得外,(界,畔際也。視虛實畔界,量真氣遠近,須引至虛中令實,不得外而不至也。平按:注須下原不缺,袁刻誤空四格。

白話文:

對於治療虛邪,應當使用大補之法,補其不足纔不會有危害。(虛邪是指虛弱的邪氣,行補之法很難,所以說大補,讓它充實起來。平按:「小邪」下文《甲乙經》寫作「用員針」,「補」下文寫作「益」。)觀察虛實的邊界,遠近都到達不能外溢。(邊界,指虛實交界處。觀察虛實交界,量度真氣的遠近,必須引導真氣到達虛弱處以充實之,不能外溢而不到達。)

)侵而行之乃自費。(侵,過也。補須實,知即止,補過即損正氣。費,損也。平按:費《甲乙》作貴,注云:一作費。)刺分肉之間也。(刺小邪所在也。)凡刺熱邪越而滄,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道乎,(刺熱之道,瀉越走氣,□覺滄然,熱氣不歸,病則愈也。平按:熱邪下《甲乙》有用鑱針三字。

白話文:

針刺的深度要深入筋肉之間,但不要過度(侵),否則會損傷正氣(費)。刺針部位要選在邪氣停留的地方(刺分肉之間)。

對於熱性邪氣,如果針刺後感到清爽(滄),表示邪氣已經排出而不會再回流,則說明病情會好轉。因為針刺開通了邪氣的去路(開道乎),讓邪氣能排出體外。

滄《靈樞》作蒼,開道作開通。注走氣,袁刻缺走字。覺上原缺一字,謹擬作便。)闢門戶,使邪得出疾乃已。(闢,開也。平按:闢《甲乙》作闢。)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疾去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真氣存。(刺寒之道,日日使溫,徐往而入,得溫氣已,去疾而出針,以致神氣為意也。

白話文:

《靈樞》中寫作“作”,解作開通。《難經》中註解運轉氣血的“注”字,袁刻本缺少“走”字。覺悟上原本缺少一個字,倪桂芳補作“便”。打開穴位門戶,讓邪氣排出,疾病才能痊癒。(“開”是打開的意思。平按:《甲乙經》寫作“作”。)對於刺寒邪的治療,每天都要溫灸,慢慢刺入,驅除病邪,得到溫氣後,刺出針灸,以使人體的神氣得以調和。(刺寒邪的治療方法是,每天都要溫灸,徐緩刺入,得到溫氣後,驅除病邪,刺出針灸,以使神氣調和為目的。)

平按:寒邪下《甲乙》有用豪針三字,疾去《靈樞》作徐來。)黃帝曰:官針奈何?岐伯曰:刺癰者用鈹針,刺大者用鋒針,刺小者用員利針,刺熱者用鑱針,刺寒者用豪針。(刺五邪者,九針之中,用此五針,是所宜也。平按:《甲乙》無此一段。)

白話文:

一般來說,治療寒邪應該使用豪針,這點在《甲乙》中也有記載,而《靈樞》則提到治療寒邪的針灸方法是緩慢地進針。

黃帝問道:針對不同的病症應該使用哪種針呢?岐伯回答:治療癰疽的應該使用鈹針,治療較大的病灶應該使用鋒針,治療較小的病灶應該使用員利針,治療熱症應該使用鑱針,治療寒症應該使用豪針。針對五種邪氣,九種針法中,應該使用這五種針,這是適宜的。不過,在《甲乙》中並沒有這一段文字。

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人法天地,故可為解。人應天地之數,故請言之。)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洳,汝據反。漸洳,潤濕之氣也。見葦蒲之茂悴,知漸洳之多少;觀人形之強弱,識血氣之盛衰。)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而在上,根荄少汁。

白話文:

請說明解毒的原理,人體與天地相應,與四季相配合,所以可以作為解毒的參考依據。(因為人體遵循天地的規律,所以可以作為解毒的依據。人的身體與天地相呼應,所以請說明這個原理。)如果地面潮濕,就會長出蘆葦和蒲草,這是知道氣血盛衰的方法。(潮濕,唸作「汝據」。潮濕,是潤濕的氣體。看見蘆葦和蒲草的生長茂盛或枯槁,就能知道潮濕的程度;觀察人的身體健壯或虛弱,就能瞭解氣血的盛衰。)所謂的陰陽,就是寒暑,天氣炎熱時,水分就會上升到人體的上部,根部就會缺少水分。

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泄,汗大泄,肉淖澤。(春夏,陽而暑也,草木陽氣,滋其枝葉,根莖少汁也。荄,莖也。有本荄為葉者,非也。人亦如之,氣溢於外,皮腠開湊,大汗泄出,血氣內竭。平按:《靈樞》、《甲乙》滋下有雨字。荄《甲乙》作莖,注云:《靈樞》作荄。

白話文:

當人體的氣血流竄在外表,皮膚鬆弛,毛孔打開,血氣外泄,大量出汗,肌肉鬆弛。

(就像春夏時節,陽氣旺盛導致天氣炎熱,草木的陽氣滋養枝葉,根莖中的水分就會減少。荄,指植物的莖。有些植物的莖看起來像是葉子,但實際上並不是。人的情況也類似,氣血充盈在外表,皮膚毛孔張開,大量出汗,導致體內血氣耗竭。)

)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秋冬,陰而寒也,陽氣下降,寒氣在地,地凍水冰,人氣亦然,暖氣入臟,陰氣在於皮膚,故腠理閉塞,血□□□肉堅澀也。平按:以下從殘篇中檢出補入。)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而脈涘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水之性流,故謂之往,言水可往而冰不可流。

白話文:

(當)寒冷時,大地凍結,水結成冰,人體的氣血在身體內部,皮膚緊緻,毛孔閉塞,不生汗,血液旺盛,肌肉結實緻密。(秋冬季節,天氣陰冷,陽氣下降,寒氣在地上,大地凍結,水結成冰,人體的氣血也是這樣,溫熱之氣進入臟腑,陰氣在於皮膚,所以毛孔閉塞,血液強勁,肌肉結實緻密。注:以下從殘篇中檢出補入。)在這種情況下,擅長行水的,不能在冰面上行走;擅長鑽地的,不能鑿開凍土;擅長針灸的,也不能針灸治癒四肢凍傷;而脈搏僵硬結實,血氣不流動的,也不能立即使其鬆軟。 (水的性質是流動的,所以說往,表示水可以流動而冰不能流動。

人之在冬□□冷脈□肉□故不行針也□之鑿者發寒之□□□而針傷肌破肉,更增他病,可不哀歟!四厥四肢□冬也。平按:穿地《甲乙》作窮地,四厥作四逆。而脈涘結《靈樞》、《甲乙》作血脈凝結。《甲乙》未可作不可。)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

白話文:

在冬季,人體氣血閉藏,脈絡收緊,肌肉僵硬,所以不能進行針灸。如果勉強針灸,就會發出寒氣而加重病情,還會導致肌肉破損,這樣只會帶來更多的疾病,豈不可悲!四厥是指四肢冰冷,是冬季常見的現象。四厥的成因是脈絡凝結,所以要行針治療,必須等到天氣回暖,冰雪消融,脈絡疏通,才能進行針灸。

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常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若行水穿地者,必待春夏也。冬月用針者,須姜椒桂酒之巾,熨令經脈淖澤調適,然後可行針。凡兩掌、兩腋、兩肘、兩腳膕膝、項之與脊、□之□□經脈所行要處,熨通脈道也。

白話文:

人的脈絡就像水渠,治療痺症,必須先熨貼推拿,調理經絡,經常對腋窩、手肘、腳、頸項和脊背進行調治,讓火氣流通,血脈就能運行,然後根據病症,脈絡鬆軟濕潤的,就用針刺放血平衡,(針刺就像水流穿過地面,一定要等到春天或夏天。冬天使用針灸,必須用薑、椒、桂和酒的熱毛巾熨貼,讓經脈鬆軟濕潤調和,然後才能進行針灸。總之,兩手掌、兩腋窩、兩手肘、兩腳膕膝、頸項和脊背,這些經脈循行的重要部位,都要熨通脈絡。)

平按:《甲乙》凍解上有窮地者必待五字,而字下無水可行三字,穿作窮,熨下有火以二字。常《靈樞》、《甲乙》作掌,據本注亦宜作掌,恐傳抄之誤。以調之《甲乙》作以調其氣。火氣通《靈樞》作火氣已通,《甲乙》作大道已通。)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以解結者也。

白話文:

注意:

《甲乙經》中在「凍解」上有一處寫著「窮地者必待」,下面沒有「水可行三」字,因此「窮」字被穿改為「熅」。「熨」下有「火以二字」的記載。

通常,《靈樞經》和《甲乙經》中都寫作「掌」,根據本書的注釋,也應該寫作「掌」,可能是抄寫時遺漏了。

《甲乙經》中「以調之」寫作「以調其氣」。

《靈樞經》中「火氣通」寫作「火氣已通」,《甲乙經》中寫作「大道已通」。

用力按壓可以將堅硬的地方破散開,使氣體流動下去才會停止,這也是解開僵局的方法。

(病之堅緊,因適破散□□□□因□□經。平按:散之《甲乙》作決之。)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之不調則病,故療病者在於調氣也。)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胃受水穀,以生於氣,故水穀之氣積於此也。衛氣起胃之□□,營氣起於胃之內口,營行於脈中,衛行脈外,今用針調於胃氣,通於營衛,使各行其道也。

白話文:

疾病的頑固不化,是因為適應性地打破了經脈。針灸等治療方法,在於調節氣血,(氣血不調就會生病,因此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調氣)。氣血積聚在胃部,通過打通營氣和衛氣,讓它們各自運行於自己的通路中。(胃部接受水穀,產生氣血,因此水穀之氣積聚在胃部。衛氣從胃部的外口產生,營氣從胃部的內口產生,營氣運行在經脈中,衛氣運行在經脈外,現在用針灸來調節胃氣,疏通營氣和衛氣,讓它們各自運行於自己的通路中)。

)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谷入於胃,其氣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流於胃,胃之氣上出於口,以為噫氣,肺之宗氣留積氣海,乃胸間動氣也。動氣下者,注於氣街,生肺脈者也。平按:《甲乙》留於海作留積在海。)其上者走於息道。(肺之清氣積於海者,走於息道,以為呼吸也。

白話文:

宗氣儲存在胸腔,往下的氣流注於氣街,(食物進入胃部後,清氣上升注於肺,濁氣下降流入胃部,胃氣從口中排出,作為嘔氣,肺的宗氣積聚在氣海,也就是胸中的運動之氣。運動之氣向下流動,注入氣街,生出肺脈。平按:《甲乙經》中「留於海」寫作「留積在海」。)往上的氣流流向呼吸道。(肺中清氣積聚在氣海的,流向呼吸道,作為呼吸。

平按:《甲乙》作上行者注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涘而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厥,謂逆冷。胸之動氣,不循脈行下至於足,故曰涘而止也。冬日不用火調,不可取也。平按:涘而止《靈樞》、《甲乙》作凝而留止。《甲乙》弗能取之作針弗能取。

白話文:

說明:

此外,《甲乙經》中「上行者」的註釋在「息道」中。(所以)厥症在於足部,宗氣不下降,脈中氣血凝聚而停止,不以火調和,則無法取之。(厥,指逆冷。胸中的動氣,不順著經脈運行而下降到足部,所以說氣血凝聚而停止。冬天的時候不使用火調和,無法取出血。)

說明:

《靈樞》、《甲乙經》中「凝聚而停止」作「凝而留止」。《甲乙經》中「無法取出」作「針灸無法取出血」。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如循之,按而彈之,視其變動者,乃後取而下之。(用針之法,必先察經絡虛實,實則切循其脈,虎則按其所針之處,以手彈之,視其變動,然後取而下之也。平按:切如循之《靈樞》、《甲乙》作切而循之。變動《靈樞》、《甲乙》作應動。

白話文:

針灸施針之前,必須先診察經絡的虛實。如果是實證,就沿著經絡切脈;如果是虛證,就在針刺部位按壓,然後彈壓,觀察其應變情況。根據應變情況,再決定施針並刺入的深度。

取下《靈樞》有之字。)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三陽三陰六經相得,不可有病,雖客邪為病,必當自已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者也。(一經,十二經中隨是何經也。大經隨身上下,故為從也。

白話文:

摘自《靈樞》,經絡通暢且協調的人,稱為健康,即使生病,也能自癒。(因為三陽三陰六條經脈相得益彰,不應該生病,即使被外邪入侵而生病,也一定能自癒。)如果一條經絡上實下虛不通暢,原因必定是橫絡盛於大經,導致其不通,察看並治療它,這就是所謂的解結。(一條經絡,指十二經脈中的任何一條。大經指身體上半身或下半身的經脈,所以說「從」。)

絡脈旁引,故為橫也。正經上實下虛者,必是橫絡受邪,盛加大經以為病者,必視瀉之,故為解結也。平按:《甲乙》瀉之下有通而決之四字。)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寒,腰以上寒。下熱,腰以下熱。

白話文:

經絡旁生的脈絡,所以稱為「橫絡」。

正經上部實熱、下部虛寒者,一定是橫絡受到了邪氣,邪氣旺盛加重了正經的病情,必須觀察後瀉去邪氣,所以稱為「解結」。

平按:《甲乙經》中「瀉」字的下面還有「通而決之」四個字。

上半身寒涼、下半身燥熱,先針刺項部的太陽穴,久留針後拔出,然後熱敷項部和肩胛,使熱氣往下運行,症狀才會消失,這稱為「推而上之」。(上寒:指腰部以上的部位寒涼;下熱:指腰部以下的部位燥熱。)

項太陽之太陽脈也。久留針者,推別熱而使之上也。熱既聚於肩項,須令和之,故熨使下也。推熱令上,故曰推而上之也。平按:已則熨《靈樞》作已刺則熨,《甲乙》作已刺則火熨。下合,合字《甲乙》注云:一本作冷。)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白話文:

太陽經是頭項的經脈。長時間扎針,是為了推散熱氣,讓它上升。熱氣集中在肩項後,需要使它散開,所以用熱敷讓熱氣向下散去。推動熱氣向上,所以說「推而上之」。

平時沒有扎針,用熱敷。(《靈樞》中寫作「已刺則熨」,《甲乙經》中寫作「已刺則火熨」。)

上熱下寒,根據虛弱的脈象而選擇陷於經絡的穴位進行治療,氣息下降之後,症狀就會停止,這就是所謂的「引而下之」。

(腰以上熱,腰以下冷,視腰以下有虛脈陷於余經及絡者,久留針使氣下乃止,故曰引而下之者也。平按:陷下《靈樞》作陷之。)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足陽明主氣,其氣強盛,狂妄見聞及妄言多因此脈,故取陽明正經及絡以去之也。平按:狂而妄見妄聞妄言《甲乙》作故狂言而妄見妄聞。

白話文:

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冰冷,觀察下半身脈象虛弱,陷於其他經絡,可以長時間留針,讓氣往下走,才能止住症狀,所以稱為「引而下之」。

全身發熱,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看到不存在的事物,聽到不存在的聲音,可以取足陽明經和其絡脈。足陽明經主氣,氣勢強盛,胡言亂語、幻覺、幻聽多半是由於此經脈的問題,所以取陽明經及其絡脈來治療。

)虛者補之,血實者瀉之,因令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俠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復上如前,熱去乃止,所謂推而散之者也。(□足陽明上實下虛為狂等病□補下虛經也。上之血絡盛而實者,可刺去血以瀉之。因令偃臥,以手按人迎之脈□下至缺盆中,復上來去,使熱氣泄盡,乃可休止,故曰推而散之也。有本為腹上如前,恐錯也。

白話文:

虛弱的人要補,瘀血的人要瀉。因此讓病人仰臥,坐在他的頭部前面,用兩手四指並排按壓頸動脈很長時間。按的時候要捲起來施加壓力,從上推壓到缺盆處,再從缺盆處推上來,如此反覆,直到熱氣散去爲止。這就是所謂的“推而散之”的方法。(□足陽明上實下虛引起發狂等疾病□需要補益下虛的經絡。上面血絡充盛實滯的人,可以扎針放血以瀉之。讓病人仰臥,用手按人迎穴脈搏□從上推壓到缺盆處,再從缺盆處推上來,使熱氣散盡,就可以停止,所以稱爲“推而散之”。有版本作“腹上如前”,恐怕有誤。)

平按:血實者《靈樞》作血而實者,《甲乙》作血如實者。因令偃臥《靈樞》作因其偃臥。俠按頸動脈,《靈樞》俠作挾,《甲乙》作按其頸動脈。復上《靈樞》、《甲乙》作復止。)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寒熱、或癢痹、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上經十二經脈,生病各異。

白話文:

按:中醫經典《靈樞》中記為「血而實者」,《甲乙經》中記為「血如實者」。讓患者平躺,《靈樞》中記為「因其偃臥」。按壓頸動脈,《靈樞》中「俠」寫作「挾」,《甲乙經》中寫作「按其頸動脈」。(後句「復上」,《靈樞》和《甲乙經》中都寫作「復止」)

黃帝說:有一種脈象可以導致數十種疾病,或疼痛、或化膿、或發熱、或瘙癢麻痹、或感覺異常,變化多端,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這些都是邪氣所引起的疾病。(上部經脈有十二條,它們所發生的疾病各不相同。)

此言一脈生數十種病,變化無窮者,十二經生病,非無有□至於變化,亦不可窮,故欲取者,甚須審察,不可輕然以定是非也。平按:《靈樞》或寒熱作或寒或熱,或癢痹作或癢或痹。)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條經脈可以引發數十種疾病,變化無窮。十二經生病,並不是沒有標準,但是對於這些變化,也沒法窮盡。所以,想要了解這些變化,必須仔細觀察,不能輕易下定論。

註解:《靈樞》中提到,寒熱病可以表現為寒或熱,癢痹病可以表現為癢或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