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二·九針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九針之二 (4)

1. 五節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五《刺節真邪》篇。自黃帝曰刺節言振埃至血變而止,見《甲乙經》卷九第三。自黃帝曰刺節言發矇至必應其針,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五。自黃帝曰刺節言去爪至故命曰去爪,見《甲乙經》卷九第十二。自黃帝曰刺節言徹衣至疾於徹衣,見《甲乙經》卷七第一。

自黃帝曰刺節言解惑至疾如解惑,見《甲乙經》卷十第二。

白話文:

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都是取自《靈樞》第十一卷第七十五篇《刺節真邪》。其中,「黃帝曰刺節言振埃至血變而止」,出自《甲乙經》第九卷第三篇;「黃帝曰刺節言發矇至必應其針」,出自《甲乙經》第十二卷第五篇;「黃帝曰刺節言去爪至故命曰去爪」,出自《甲乙經》第九卷第十二篇;「黃帝曰刺節言徹衣至疾於徹衣」,出自《甲乙經》第七卷第一篇;「黃帝曰刺節言解惑至疾如解惑」,出自《甲乙經》第十卷第二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節奈何?岐伯對曰:固有五節:一曰振埃,二曰發矇,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節,約也,謂刺道節約也。此言其名也。平按:固有五節,固字袁刻作刺。)黃帝曰:子言五節,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以下言刺道五節之意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針灸有五個步驟,是怎麼回事?」

岐伯回答道:「確實有五個步驟:

  1. 振埃:針刺外經,去除陽性病症。

  2. 發矇:針刺內經,去除陰性病症。

  3. 去爪:針刺經穴,去除病痛。

  4. 徹衣:針刺經穴,深入治本。

  5. 解惑:針刺經穴,解除疑惑。

(「節」指「約束」,意思是針灸的步驟是有規律的。上面提到的五個步驟是針灸的名稱。)

黃帝說:「您所說的五個步驟,我還不知道它們的意思。」

岐伯解釋道:振埃是指針刺外經,治療陽性病症。

外經者,十二經脈入腑臟者以為內經,行於四肢及皮膚者以為外經也。平按:外經,經字《靈樞》無。)發矇者,刺腑輸,去腑病也。(六腑三十六輸,皆為腑輸也。)去爪者,刺關節之支絡也。(關,四肢也。四關諸節,人余大節也。支絡,孫絡也。平按:關袁刻誤作開。

白話文:

外經:十二經脈進入內臟的部分稱為內經,行於四肢和皮膚的部分稱為外經。

發矇:針刺內臟輸穴,治療內臟疾病。

去爪:針刺關節的支脈,治療關節疾病。關指四肢,關節是人體大的節點;支絡是孫絡,即經絡的末梢分支。

注人余恐系人身之誤。)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諸陽奇輸,謂五十九刺,故曰盡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瀉陰補陽,瀉陽補陰,使平,故曰相傾移也。)

白話文:

關於「注人」,我懷疑可能是「注身」(指注射之誤)。「徹衣」是指刺穿所有陽經的奇經。陽經的奇經共有59個,所以所謂「盡刺」也就是指刺遍所有奇經。

「解惑」是指完全理解如何調整陰陽,讓有餘的地方適當減少,不足的地方適量補充,使陰陽相互轉化。這種調節包括瀉陰補陽、瀉陽補陰,讓陰陽平衡,所以稱之為「相傾移」。

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余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岐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滿於胸中,煩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䭇不得息,(以下問答解釋五刺節義。埃,塵微也。謂此三種陽疾,惡於埃塵煙氣,其病令人氣滿閉塞,得喘息,言其埃也。

白話文:

黃帝說:「刺節(穴位)說治療浮塵症,您卻說刺外經可以治療陽病,我不明白您說的是什麼,請您詳細解釋。」

岐伯回答:「浮塵症是指陽氣逆行,充滿胸部,出現煩躁、呼吸困難、氣上逆、喘息、坐臥不安的症狀,病人厭惡塵埃和煙氣,無法平息呼吸。」(以下為問答,解釋五種刺節的含義。浮塵,指微小的塵埃。這裡指的是三種陽性疾病,使人氣息不通暢,導致喘息,所以稱之為浮塵。)

䭇音噎也。平按:《靈樞》、《甲乙》大逆下有上字,煩瞋作憤瞋。病惡埃煙《甲乙》作病咽噎不得息。)請言振埃而疾于振埃也。(以上言其振埃也。刺之去病,疾于振埃,故曰振埃也。平按:而《靈樞》作尚。)黃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也。(天容,在耳下曲頰後,足少陽脈氣所發也。

白話文:

咳嗽吐痰。平按:《靈樞》、《甲乙經》的大逆條例中「上」字,煩躁生氣作生氣憤怒。疾病厭惡灰塵煙霧,《甲乙經》作患咽喉阻塞而不得喘息。)請您說說振咳而比振咳更快的做法。(以上是說治療振咳的方法。針刺去病,比振咳更快,所以說是振咳。平按:而《靈樞經》作尚。)黃帝說:好。怎麼取呢?岐伯說:從天容穴取。天容穴,位於耳下頰後,是足少陽經氣所發之處。

)黃帝曰:其咳上氣窮詘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也。(詘音屈。窮詘,氣不申也。廉泉,在頷下結喉上也。廉,斂鹽反。)黃帝曰:取之有數乎?岐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而止。取廉泉者,血變而止。黃帝曰:善。(一里,一寸也。故《明堂》刺天容□一寸也。

平按:無過一里而止《靈樞》作無過一里,《甲乙》作深無一里。)

白話文:

黃帝問道:「對於咳嗽上氣、氣短胸痛的患者,應該如何治療?」

岐伯答道:「取廉泉穴治療。」

黃帝問道:「取穴有數量要求嗎?」

岐伯說:「取天容穴的話,不可超過一寸深。取廉泉穴的話,放血直到血液變色為止。」

黃帝說:「好。」

平按:不能超過一里而停。(《靈樞》作「無過一里」,《甲乙》作「深無一里。」)

黃帝曰:刺節言發矇,余未得其意。夫發矇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腑輸,何使然?願聞其故。(矇,莫東反,謂目不明也。平按:輸《甲乙》作俞。腑輸下《靈樞》有去腑病三字,何下有輸字,《甲乙》同。)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約,針之極也,神明類也,(刺節發矇,謂□刺去矇者也。

白話文:

黃帝說:「刺節(針灸治療某些穴位)可以治癒失明,我還不太明白。失明的人耳不能聽見,眼不能看見,您說刺灸腑俞穴,這是什麼道理?請告訴我。」

岐伯說:「您的問題太精妙了。刺節是針灸的精微技巧,是針灸的最高境界,它能夠像神一樣通達。

神明,謂是耳目去矇得明,故曰神明類也。)口說書卷,猶不敢及也,(發矇愈疾之速得於神,言書所不及也。平按:敢《靈樞》作能。)請言發矇,尚疾於發矇也。(岐伯望請自言發矇之速也。)黃帝曰:善。願手受之。(平按:《靈樞》作願卒聞之。)岐伯曰: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

白話文:

神明:指耳朵和眼睛沒有障礙,所以看得很清楚,故稱「神明類」。用嘴說書上的話,還是不敢提到(發矇的治療方法,因為書上沒有提到,比用神治療的發病速度更快)。請談談發矇(的治療),比發矇的治療速度更快。(岐伯請求自己說明發矇的治療方法。)黃帝說:好。希望親自接受指導。(《靈樞》作:希望全部聽聞。)岐伯說:針刺這穴位的人,一定要在中午,針刺聽宮穴,刺中瞳孔,聲音聽進耳朵,這就是它的輸穴。

(平按:《甲乙》日中作白日中,聽宮作耳聽,注:一作聽宮。聲聞於耳,耳作外。)黃帝曰:善。何謂聲聞於耳?岐伯曰:邪刺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針也。(平按:《甲乙》邪刺作已刺,而疾偃其聲作令疾偃其聲,必應於針作必應於中。)黃帝曰: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得者矣。

白話文:

(編輯按:〈甲乙經〉中,「日中」指白天,「聽宮」指耳朵,「注」:另一版本寫作「聽宮」。聲音傳入耳朵,耳朵是外部的。)黃帝說:很好。怎樣叫做聲音傳入耳朵?岐伯說:用手指用力按住邪氣所侵犯的部位,再快速地抬起手指,聲音必定應和於針刺所到之處。(編輯按:〈甲乙經〉中,「已刺」指已經被刺,「令疾偃其聲」指讓聲音迅速停止,「必應於中」指必定應和於內部。)黃帝說:很好。這就是所謂的不見而能知,不看而能明,取之於神明就會得到的啊。

(日中正陽,故開耳目,取日中也。手太陽脈支者,至目銳眥,卻入耳中。手足少陽脈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故此三脈皆會耳目聽宮,俱連目中眸子。眸子,目中瞳子也。刺聽宮輸時,朦朧速愈,故得聲聞於耳也。針聽宮時按鼻仰臥者,感氣合出於耳目,即耳通目明矣。

此之妙者,得之於神明,非由有目而見者也。)

白話文:

白天正值陽氣旺盛,所以眼睛和耳朵都睜開,這也取決於中午的時間。手太陽經的支脈到達眼睛的內眼角,然後進入耳朵。手足少陽經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朵,從耳前出來,到達眼睛的內眼角。因此,這三條經脈都連接耳目,並與眼睛中的瞳孔相連。瞳孔就是眼睛中的黑眼球。在刺激「聽宮」穴時,視力模糊會迅速恢復,因為耳朵可以聽到聲音。 針刺「聽宮」穴時,讓病人平躺並按住鼻子,感受氣息從耳目中散發出來,耳朵就能通暢,眼睛就能明亮。

此之妙處,乃得之於神明,而非由有眼的凡人所能看見。

黃帝曰: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之支絡,願卒聞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股胻者,人之所以趨翔也,莖垂者,中身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爪,謂人之爪甲,肝之應也。肝足厥陰脈循於陰器,故陰器有病,如爪之餘,須去之也。或水字錯為爪字耳。

白話文:

黃帝說:「刺節」就是去除指甲,夫子您卻說刺關節的支脈,希望能仔細聽聽您的說法。岐伯回答:「腰脊」是人體重要的關節,「股胻」是人走動蹲下的關鍵,「莖垂」是身體的樞紐,是陰精的表徵,也是津液運行的途徑。(「爪」指人的指甲,是肝臟的應象。肝臟足厥陰脈循行於陰器,所以陰器有病,就像指甲上的餘孽,需要去除。或許是「水」字寫錯成「爪」字了。)

腰脊於手足關節為大,故曰大關節也。陰莖在腰,故中身。陰莖垂動有造化,故曰機也。精從莖中出,故為陰精□□為津液道也。平按:去爪《甲乙》作去衣。股胻者《靈樞》作肢脛者。莖垂者《甲乙》作莖睪者。中身之機《靈樞》、《甲乙》作身中之機。注陰精下所缺二字,據經文應作之候二字。

白話文:

不通上氣者,是因為上方的氣流不通。不通下氣者,是小便和氣往下都不能排出。

)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飲食不節,言飲食過度。言其喜怒不時,反春夏也。)津液內溢,乃下溜於𦤎,(言飲食多,水溢,流入陰器囊中也。𦤎音高。平按:《甲乙》作津液內流而下溢於睪。《靈樞》溜作留。)水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不上不下,(水道既閉,日日長大也。滎然,水聚也。

不上者,上氣不通。不下者,小便及氣下不泄也。平按:日大不休《甲乙》作炅不休息。注小便,袁刻小誤作水。)䤵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黃帝曰:善。(以下言去爪也。蔽,塞也。言下䤵針,使水形不得匿而不通,不常閉塞。平按:䤵《靈樞》作鈹,《甲乙》常作裳故,命曰作名曰。

䤵石取穴時,穴位形狀不能隱藏,常常不會閉塞,所以命名為「去爪」。

黃帝說:「很好。」(以下說明「去爪」的意思。蔽,指閉塞。意思是說,刺入䤵針,讓水液形狀不能隱藏而阻塞,不會經常閉塞。)

白話文:

當在䤵石上取穴時,穴位的形狀不能夠隱藏,經常不會閉塞,因此命名為「去爪」。

黃帝說:「好。」(以下說明「去爪」的意思。蔽,指閉塞。意思是說,刺入䤵針,讓水液的形狀不能夠隱藏而阻塞,不會經常閉塞。)

黃帝曰: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岐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與熱相薄,熱於懷炭,外重絲帛衣,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不汗,舌焦唇槁臘,嗌乾欲飲,不讓美惡也。(臟之陰氣在內,腑之陽氣在外。

白話文:

黃帝說:「你提到『刺節』要貫穿衣服,你卻只說刺盡陽經的奇經,沒有提到固定的部位,希望你能詳細說明。」岐伯說:「這是因為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就會內熱,陽氣有餘就會外熱,它們相互逼迫,就像懷抱著炭火,外面又穿著厚重的絲織衣服,不能貼近身體,也不能靠近蓆子,皮膚毛孔閉塞,不流汗,舌頭發焦,嘴脣乾枯,喉嚨乾渴想喝水,不挑剔味道好不好。」(臟器的陰氣在內,腑器的陽氣在外。)

陰氣在外,陰氣不足,陽乘之,故內熱薄停也。重絲帛衣,復衣也。臘,肉乾也。內熱甚渴,故飲不擇美惡也。臘,性亦反。平按:與熱相薄《靈樞》作內熱相薄,《甲乙》作兩熱相薄。外重絲帛《靈樞》作外畏綿帛,《甲乙》無此句。《甲乙》衣下有熱字,又不可近席作身熱不可近席。

白話文:

陰氣外散,體內陰氣不足,陽氣乘虛而入,因此內部產生虛熱而停滯。穿重疊的絲綢衣物,會加重體內熱量。臘肉,是指風乾的肉。內部火熱,會極度口渴,所以喝東西時就不會挑剔好壞。臘肉,性質也是相反的。

平注:與熱相薄,《靈樞》記載為「內熱相薄」,《甲乙》記載為「兩熱相薄」。外重絲帛,《靈樞》記載為「外畏綿帛」,《甲乙》沒有這句話。《甲乙》「衣」字下面有「熱」字,另外「不可近席」應作「體熱不得近席」。

《靈樞》不汗作則汗不出,《甲乙》作而不汗。槁臘《甲乙》作稿䘁,注云:「《黃帝古針經》作稿臘。」嗌乾欲飲《靈樞》作干嗌燥。飲下《甲乙》無不讓美惡也五字。)黃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其府大杼三痏,有刺中膂以去其熱,(大杼、內輸,皆是足太陽脈氣所發,瀉陽氣之要穴也。平按:其府《靈樞》、《甲乙》作天府。

白話文:

《靈樞經》記載,如果身體不發汗,就不要發汗,《甲乙經》記載,發汗後也不出汗。

身體發乾,口渴想喝水,《靈樞經》記載為「乾嗌燥」,《甲乙經》記載為「稿䘁」,有註解說:「《黃帝古針經》記載為稿臘。」

黃帝說:很好。如何取穴?岐伯說:取天府穴(在背部,脊椎旁開 1.5 寸)、大杼穴(在背部,第 1 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三焦穴(在背部,第 12 胸椎棘突下旁開 3 寸)。用針刺中大杼穴,可以消除身體的熱氣。(大杼穴和內輸穴都是足太陽經上的穴位,是瀉陽氣的重要穴位。)

《靈樞經》和《甲乙經》記載的「其府」都是指天府穴。

有刺《靈樞》作又刺。)補手足太陰以出其汗,熱去汗希,疾於徹衣。黃帝曰:善。(手太陰主氣,足太陰主穀氣。此二陰氣不足,為陽所乘,陰氣不泄以為熱病,故瀉盛陽,補此二陰,陽去二陰得實,陰氣得通流液,故汗出熱去得愈,疾於徹衣,故曰徹衣也。平按:以出其汗《靈樞》、《甲乙》作以去其汗。

希《靈樞》作稀,《甲乙》作晞。)

白話文:

用针刺(《灵枢》中写的是“又刺”),补益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使汗液排出,热退汗少,病很快就好了,就像脱掉衣服一样轻松。黄帝说:好!

(手太阴经主宰呼吸之气,足太阴经主宰谷气。这两种阴气不足,就会被阳气所乘,阴气不能疏泄而导致热病,所以要泻掉过盛的阳气,补益这两种阴经,阳气消退,两阴经得实,阴气畅通流利,所以汗液排出热退而病愈,如同脱掉衣服般轻松,因此叫做“彻衣”。

平按:以出其汗,《灵枢》和《甲乙经》中都写的是“以去其汗”。

希,《灵枢》中写的是稀,《甲乙经》中写的是晞。)

黃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大風,(謂是痱風等病也。)輕重不得,傾側宛伏,(手足及身不能傾側也。宛,謂宛轉也。)不知東西,又不知南北,(心無知也。

白話文:

黃帝說:你教我針灸治療節脈的方法來解除疑惑,你卻說盡知調和陰陽,補充不足,瀉去多餘,使它們相互平衡。這樣,我的疑惑怎麼能解除呢?

岐伯回答:患有大風病的人,血脈偏虛,虛弱的地方不足,強盛的地方多餘。由於大風(指的是痱風等疾病)的影響,身體輕重不平衡,身體傾斜不能伸展。(手腳和身體不能傾斜,宛:曲折之意。)患者分不清東西南北,(心智不清醒。)

平按:《甲乙》作不知東西南北。)乍上乍下,乍反復,顛倒無常,甚於迷惑。(志昏性失也。平按:乍反復《靈樞》作乍反乍復,《甲乙》無乍字。)黃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針若此,疾如解惑。(盡知陰陽虛實,行於補瀉使和也。

)黃帝曰:善。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靈蘭之室,黃帝藏書之府,今之蘭臺故□者也。)

白話文:

《甲乙經》寫的是:不知道東西南北。忽冷忽熱,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反反覆覆,顛三倒四,比迷失方向還要嚴重。(志意昏沉,本性迷失。乍反復:忽反忽復,《靈樞經》中是這麼寫的。《甲乙經》中沒有「乍」這個字。)黃帝說:很好。如何治療呢?岐伯說:瀉掉多餘的,補上不足的,使陰陽平衡。使用針灸的方法也是這樣,疾病就像迷惑得到解除一樣。(要徹底瞭解陰陽虛實,根據情況進行補瀉,使其調和。)

黃帝說:「好。請將它收藏在靈蘭之室,不敢隨意取出。」(靈蘭之室,是黃帝收藏書籍的地方,今之蘭臺就是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