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六(卷首缺)·臟腑之一 (1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卷首缺)·臟腑之一 (15)

1. 臟腑氣液

)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五臟在內為主,六腑在外為使,使之行於水穀也。)所謂五臟者,藏精神而不瀉者也,故滿而不能實。(精神遍於臟中不離,故不瀉而滿也。雖滿常虛,故不實。平按:精神《素問》作精氣。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精氣作精神。

與此正合。)六腑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穀之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腸胃更滿,故為實也;更虛,故不滿也。飽食未消,腸中未有糟粕,即胃實腸虛也;食消以下於腸,胃中未有食入,即腸實胃虛也。以其胃虛,故氣得上也;以其腸虛,故氣得下也。

氣得上下,神氣宣通,長生久視。平按:六腑者下《素問》、《甲乙》均有傳化物而不藏句。)

問曰:太陰陽明,表裡也,脾胃脈也,生病異何也?(足太陰足陽明脾胃二脈,諸經之海,生病受益以為根本,故別舉為問也。平按:太陰上《甲乙》有足字。表裡上《素問》、《甲乙》有為字。生病異,《甲乙》作生病異者,《素問》作生病而異者。)答曰:陰陽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順,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

(太陰為陰,陽明為陽,即異位也。春夏陽明為實,太陰為虛,秋冬太陰為實,陽明為虛,即更虛實也。春夏太陰為逆,陽明為順;秋冬陽明為逆,太陰為順也。手三陰,從內向外也;手三陽,從外向內也。足之三陰,從外向內;足之三陽,從外向內也。十二經脈陰陽六種不同,生病固亦多也。

平按:更實更虛更逆更順《素問》作更虛更實更逆更從。又按:《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與此正合。)黃帝曰:願聞其異狀。(問其病異。)答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陽為天氣主外,故陽道實也。陰為地氣主內,故陰道虛也。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風寒暑濕虛邪外入腠理,則六陽之脈受之。飲食男女不節,則六陰受之。平按:《甲乙》陽受之下有則入腑三字,陰受之下有則入臟三字,本書在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六陽受於外邪,傳入六腑;六陰受於內邪,傳入五臟也。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六腑陽氣在外,故身熱也。陽盛晝眠不得至夜,故不時臥也。陽氣盛於上,故上為喘呼也。平按:不時臥《甲乙》作不得眠。)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陰邪在中,實則䐜脹腸滿,閉塞不通,虛則下利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肺為天也,喉出肺中之氣呼吸,故主天。脾為地,咽出脾胃噫氣,故主地。)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風從上下,故陽受之;濕從下上,故陰受之。)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至足。(足三陰脈,從足至頭,走頭下胸,橫出腋下,循臂至指端,為手三陰脈也。

白話文:

五臟的功能就像是六腑的使者,負責將水穀消化利用,因此水穀不會在五臟久留。(五臟在內是主導,六腑在外是使者,使者負責運送水穀。)所謂的五臟,是儲藏精神而不向外排泄的器官,因此它們是飽滿的但並非實質充滿。(精神遍布於五臟之中而不離開,所以不會向外排泄而顯得飽滿。雖然飽滿,但內裡卻是空虛的,所以並非實質充滿。註:這裡的「精神」有些版本寫作「精氣」,意思相近。)六腑的特性則是實質充滿但不會一直保持飽滿。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食物進入口中,胃會變得充實而腸道是空虛的;食物下行到腸道,則腸道充實而胃會變空虛,所以說六腑是實質充滿但不會一直保持飽滿。(腸胃交替充實,所以說它是實;交替空虛,所以說它不滿。飽食後食物還沒消化,腸道內還沒有糟粕,這時胃是實的而腸是虛的;食物消化後下行到腸道,胃裡沒有新的食物進入,這時腸道是實的而胃是虛的。因為胃是空虛的,所以氣會上升;因為腸是空虛的,所以氣會下降。氣能上下流通,神氣暢通,就能健康長壽。)

有人問:太陰和陽明,是一組表裡的關係,脾和胃是它們的脈絡,為何發生的疾病症狀會不同?(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是所有經脈的根本,生病時會影響整體,所以特別提出來發問。太陰經有版本稱足太陰經。表裡關係,有些版本加為「為表裡」。關於「生病異」有些版本作「生病異者」或「生病而異者」。)回答說:陰陽的位置不同,它們會交替呈現充實和虛弱的狀態,也會有順和逆的變化,病邪侵入的途徑有從內或從外,由於病邪入侵的途徑不同,所以疾病的名稱和症狀也不同。(太陰屬陰,陽明屬陽,這就是位置不同。春夏季節陽明經氣盛而呈現充實的狀態,太陰經則相對虛弱;秋冬季節太陰經氣盛而呈現充實的狀態,陽明經則相對虛弱,這就是交替虛實。春夏季節太陰經氣機是逆行的,陽明經氣機是順行的;秋冬季節陽明經氣機是逆行的,太陰經氣機是順行的。手三陰經脈的氣機從內向外走,手三陽經脈的氣機從外向內走。足三陰經脈的氣機從外向內走,足三陽經脈的氣機從外向內走。十二經脈的陰陽氣機有六種不同,所以發生的疾病自然也很多樣。)

黃帝說:我想聽聽具體的不同症狀。(問它們疾病的差異。)回答說:陽,代表天氣,主管身體的外部;陰,代表地氣,主管身體的內部。所以陽氣的運行通道是充實的,陰氣的運行通道是虛弱的。(陽氣代表天氣,主管身體的外部,所以它的運行通道是充實的;陰氣代表地氣,主管身體的內部,所以它的運行通道是虛弱的。)因此,遭受外來邪風侵襲,或感受虛邪之氣,通常是陽經受到影響;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通常是陰經受到影響。(風寒暑濕等邪氣從外侵入皮膚肌肉,就會影響六陽經脈。飲食男女沒有節制,就會影響六陰經脈。有些版本在此處增加了文字說明,陽受邪氣會進入六腑,陰受邪氣會進入五臟。)陽經受到影響,邪氣就會進入六腑;陰經受到影響,邪氣就會進入五臟。(六陽經脈受到外邪侵襲,會傳到六腑;六陰經脈受到內邪侵襲,會傳到五臟。)邪氣進入六腑,就會出現身體發熱、無法正常睡眠、呼吸急促等症狀;(六腑陽氣在外,所以身體會發熱。陽氣過盛導致白天無法入睡到晚上,所以會出現失眠。陽氣上盛,所以會出現呼吸急促等症狀。有些版本記載為「不得眠」。)邪氣進入五臟,就會出現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暢、腹瀉、甚至長期的腸道疾病。(陰邪在體內,如果邪氣實,就會腹脹腸滿,大小便不通暢;如果邪氣虛,就會腹瀉,甚至出現腸道疾病。)因此,喉嚨主管天氣,咽喉主管地氣。(肺屬於天,喉嚨呼出的氣體來自肺,所以說喉嚨主管天氣。脾屬於地,咽喉發出的聲音來自脾胃,所以說咽喉主管地氣。)因此,陽經容易感受風氣,陰經容易感受濕氣。(風氣是從上往下流動的,所以陽經容易感受;濕氣是從下往上流動的,所以陰經容易感受。)因此,陰經的氣從腳向上運行到頭部,再從頭部向下沿著手臂運行到指尖;陽經的氣從手向上運行到頭部,再從頭部向下運行到腳。(足三陰經脈的氣從腳到頭,經過胸部,橫向走到腋下,再沿著手臂到指尖,成為手三陰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