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二·九針之二 (3)
卷第二十二·九針之二 (3)
1. 三變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二第六《壽夭剛柔》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一。
黃帝問曰:余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黃帝問曰:刺三者奈何?(平按:《靈樞》三下有變字。)伯高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刺營見血,出惡血也;刺衛見氣,出邪氣也;刺痹見熱,故曰三變。
寒溫之氣停留於經絡,久留針使之內熱,以去其痹也。平按:注寒溫,溫字恐系濕字傳寫之誤。)黃帝問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行。(怫愾,上扶物反,下訢氣反,氣盛滿貌。
賁響,腹脹貌也。平按:氣痛時來時去《靈樞》作氣通時來時去,《甲乙》作氣血時來去。皮不行《靈樞》、《甲乙》作皮不仁。)黃帝問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曰:刺布衣者必火焠,刺大人者藥熨之。
(平按:《靈樞》、《甲乙》必火焠作以火焠之,藥上有以字。)黃帝問曰:藥熨之奈何?伯高曰:用醇酒二十升,蜀椒四升,乾薑一升,桂一升,(平按:醇酒,二十升《靈樞》作二十斤。蜀椒,四升《靈樞》、《甲乙》作一升。乾薑,一升《靈樞》作一斤。桂一升《靈樞》作桂心一斤。
)凡四種,皆㕮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平按:《甲乙》皆㕮咀作各細㕮咀,漬酒中作著清酒中,四丈下有二尺二字。)皆並內酒中。置酒馬矢溫中,蓋封塗、勿使泄。(平按:溫《靈樞》、《甲乙》作熅。蓋《甲乙》作善。《甲乙》泄上有氣字。)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復漬,以盡其汁。
(平按:《甲乙》絮上無綿字。《靈樞》曝乾下有之干二字。)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平按:乃出干,《靈樞》干下重一干字,《甲乙》作乃出布絮干之。)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平按: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甲乙》作與絮布長六七尺為六巾。
)即用之生桑炭灸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平按:《甲乙》所刺作所乘。)令熱入於病所,(平按:《靈樞》、《甲乙》入下有至字。)寒復灸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即汗出,灸巾以拭身,(平按:《靈樞》作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法,病已矣,此所謂內熱者也。
(酒、椒、薑、桂四物,性熱又泄氣,故用之熨身,皮腠適而可刺也,此在冬日血氣不流之時,熨之令通也。㕮,弗禹反。咀,才與反。㕮咀,謂調粗細分等也。晬,祖賴反,一日周時也。平按:如此法病已矣,《靈樞》、《甲乙》無法字。矣《甲乙》作失。)
白話文:
[三變刺]
**說明:**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都可以在《靈樞》卷二第六篇《壽夭剛柔》篇,以及《甲乙經》卷十第一篇中找到。
黃帝問道:我聽說針刺有三種變化,什麼是三變呢?
伯高回答說:有針刺針對營氣的,有針刺針對衛氣的,還有針刺針對寒濕痹症停留在經絡的。
黃帝問道:這三種針刺方式是怎樣進行的呢?
伯高說:針刺營氣會出血,針刺衛氣會出氣,針刺寒痹會使體內發熱。 (針刺營氣看到血,是為了排出不好的血;針刺衛氣看到氣,是為了排出邪氣;針刺痹症看到發熱,所以說有三種變化。)寒冷或溫熱的氣停留在經絡中,如果滯留很久,就用針刺使其產生內熱,藉此來去除痹症。(註:這裡的「溫」字,可能是「濕」字的筆誤。)
黃帝問道:營氣、衛氣和寒痹這三者發病時會有什麼狀況?
伯高回答說:營氣發病時,會出現忽冷忽熱、氣短、血脈上下亂竄的現象;衛氣發病時,會出現氣痛,時而發生時而停止,胸悶氣喘,腹部有聲響,風寒侵入腸胃;寒痹發病時,會停留不去,時常疼痛而且皮膚感覺麻木不靈活。(胸悶氣喘,指氣盛滿的樣子。腹部有聲響,指腹脹的樣子。皮膚感覺麻木不靈活,也有說法是皮膚感覺不仁。)
黃帝問道:用針刺來治療寒痹,使體內發熱,應該怎麼做呢?
伯高說:給一般百姓針刺的時候,要先用火燒灼針;給地位高的人針刺時,要用藥物來熱敷。
黃帝問道:藥物熱敷應該怎麼做?
伯高說:用醇酒二十升,蜀椒四升,乾薑一升,桂一升,這四種藥材都搗碎,浸泡在酒中。再用棉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也都放入酒中。然後把酒放在馬糞的餘溫中,蓋好密封,不要讓氣跑出來。過了五天五夜,取出布和棉絮,曬乾後再浸泡,直到藥汁完全被吸收。每次浸泡都要足夠一天的時間,再拿出來曬乾。然後把藥渣和棉絮一起,用布包裹做成敷巾,長約六七尺,做成六七條敷巾。接著用燃燒的桑樹炭加熱敷巾,熱敷在針刺寒痹的地方,使熱力滲透到病處,當寒氣復發時,再加熱敷巾熱敷,反覆三十次就停止。當身體出汗時,用熱敷巾擦拭身體,也擦拭三十次就停止。之後起身在室內活動,不要吹到風。每次針刺都必須用這種方法熱敷,病就好了,這就是所謂的使體內發熱的方法。
(用酒、蜀椒、乾薑、桂這四種藥材,因為它們性熱又可以散氣,所以用來熱敷身體,使皮膚腠理適宜,這樣就可以進行針刺。這是在冬天血氣不流通的時候,用熱敷的方法使其通暢。㕮咀,是指把藥材搗碎使其粗細均勻。晬,是指一天的時間。說明:這裡說的用這種方法病就會好,《靈樞》和《甲乙》中都沒有「法」這個字,而《甲乙》中將「矣」字寫成了「失」字。)
2. 五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二第七《官針》篇,又見《甲乙經》卷五第二。
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髮針,令針傷多,如拔髮爪,以取皮氣,此肺之應。(凡刺不減一分,今言半刺,當是半分,故以拔髮爪,欲令淺刺,多則恐傷氣也。平按:毋令針傷多《靈樞》、《甲乙》作無針傷肉。發爪《靈樞》作毛狀,取上無以字。
《甲乙》爪作狀。)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刺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左右前後針痏,狀若豹文,故曰豹文刺也。中經及絡,以出血也。平按:《靈樞》、《甲乙》左右上無刺字。)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開刺,一曰豈刺。(刺關身之左右,盡至筋上,以去筋痹,故曰關刺,或曰開刺也。
平按:開刺《靈樞》作淵刺,《甲乙》同,惟或曰淵刺又曰豈刺八字,在四曰合刺之下。)四曰合刺,合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刺身左右分肉之間,痏如雞足之跡,以合分肉間之氣,故曰合刺也。平按:合刺《靈樞》、《甲乙》作合谷刺。
)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依於輸穴,深內至骨,以去骨痹,故曰輸刺也。平按:輸刺《甲乙》作腧刺。)
白話文:
五種針刺法,對應五臟:
第一種叫「半刺」,這種針法是將針淺淺刺入,然後快速出針,讓針造成的傷口較多,就像拔頭髮或指甲一樣,目的是為了取得皮膚的氣,這種針法對應肺。 (一般來說,針刺至少要刺入一分深,這裡說的半刺,應該是半分,所以才用拔頭髮或指甲來比喻,是為了淺刺,刺太深怕會傷到氣。這裡要注意的是,不要讓針傷到太多肉。《靈樞》和《甲乙經》的說法是「不要讓針傷到肉」,「髮爪」在《靈樞》中寫成「毛狀」,「取上」少了「以」字。《甲乙經》中,「爪」寫成「狀」。)
第二種叫「豹文刺」,這種針法是在患處的左右前後都刺針,讓經脈成為中心,目的是為了取出經絡中的血,這種針法對應心。(在患處的左右前後刺針,形狀像豹子的斑紋,所以叫豹文刺,是為了讓經絡出血。《靈樞》和《甲乙經》中,左右上沒有「刺」字。)
第三種叫「關刺」,這種針法是直接在左右兩邊刺針,到達筋的上面,目的是為了去除筋的麻痺,要小心不要出血,這種針法對應肝,也有人叫它「開刺」,或者叫「豈刺」。(在身體的左右兩邊刺針,直到筋的上面,為了去除筋的麻痺,所以叫關刺,也有人叫它開刺。《靈樞》中「開刺」寫成「淵刺」,《甲乙經》也一樣,只有「或曰淵刺又曰豈刺」這八個字,是在第四種針法「合刺」的下面。)
第四種叫「合刺」,這種針法是在左右兩側的肌肉之間像雞腳一樣刺針,目的是為了去除肌肉的麻痺,這種針法對應脾。(在身體左右兩側的肌肉之間刺針,傷口像雞腳的痕跡,是為了匯合肌肉間的氣,所以叫合刺。《靈樞》和《甲乙經》中,「合刺」寫成「合谷刺」。)
第五種叫「輸刺」,這種針法是直接刺入再直接拔出,針刺入的深度要到骨頭,目的是為了去除骨頭的麻痺,這種針法對應腎。(依照輸穴的位置,深刺到骨頭,以去除骨頭的麻痺,所以叫輸刺。《甲乙經》中,「輸刺」寫成「腧刺」。)
3. 五臟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五邪》篇,又見《甲乙經》卷九自第三至第八等篇。
邪在肺,則病皮膚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肺病有五。平按:皮膚下《靈樞》有痛字,《甲乙》有痛發二字。)取之膺中外輸,背三椎五椎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起之。(膺中內輸,在膺前也。膺中外輸,肺輸也,在背第三椎兩旁,心輸在第五椎兩旁,各相去三寸,按之快然,此為輸也。肺之五病,取於肺輸及肺缺盆中也。
平按:輸《靈樞》作腧,《甲乙》作俞。三椎五椎《靈樞》作三節五臟,《甲乙》無五椎二字。以起之《靈樞》、《甲乙》作以越之。)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者,善瘛節時腫。(肝病有四也。平按:則兩脅中痛《甲乙》作則病兩脅中痛。行者善瘛節時腫《靈樞》作行善掣節時腳腫,《甲乙》作胻節時腫善瘛。
)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行間,足厥陰脈滎,肝脈也,在大趾間。肝在脅下,故引兩脅下痛,與《明堂》少異也。)補三里以溫胃中,(三里,足陽明胃脈。人病寒中,陽虛也。故取三里補足陽明,即胃中溫也。)取血脈以散惡血,(惡血在內上下行者,取其病處脈血見者,刺而散之也。
)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痹。(耳間青脈,附足少陽脈瘈脈,一名資脈,在耳本,如雞足青脈絡,刺出血如豆,可以去痹也。平按:痹《靈樞》作掣,《甲乙》作瘈。注附袁刻作跗。)邪在脾胃,則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里。(陽氣,即足陽明也。
陰氣,即足太陰也。此脾之七病,皆取三里以行補瀉,故曰調之。平按:則肌肉痛《靈樞》、《甲乙》作病肌肉痛。善飢袁刻誤作善肌。皆調於三里《甲乙》作皆調其三里。)邪在腎,則骨痛陰痹。陰痹者,按如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湧泉,足少陰脈井,足心陷中,屈足卷趾宛中。崑崙,足太陽經,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腎之痹病,皆取此二穴,刺去血也。平按:則骨痛《靈樞》、《甲乙》作則病骨痛,按如不得作按之而不得。頸項痛《甲乙》作頸項強痛。)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
(心病三種,皆調其手心主經脈之輸也。平按:《甲乙》喜悲作善悲,而調之其輸作而調其俞。)
白話文:
五臟刺
這篇文章從頭到尾,內容出自《靈樞》第五卷第二十篇的《五邪》篇,也見於《甲乙經》第九卷的第三到第八篇。
肺的病邪
如果病邪在肺,會出現皮膚發冷發熱、呼吸困難、喘氣、出汗、咳嗽時牽動肩背的症狀。(肺的病症有五種。這裡指的是皮膚有疼痛感。)治療方法是:取胸部外側的肺俞穴,以及背部第三和第五椎骨旁邊的穴位,用手快速按壓,如果感覺舒適,就針刺這些穴位;再取鎖骨上的缺盆穴來結束治療。(胸部內側的肺俞穴在胸前;胸部外側的肺俞穴是背部第三椎骨兩側,心俞穴在第五椎骨兩側,兩者間隔三寸。按壓這些穴位如果感覺舒適,就代表穴位正確。治療肺的五種病症,都要取肺俞穴和缺盆穴。)
肝的病邪
如果病邪在肝,會出現兩脅疼痛、身體發冷、體內有瘀血運行、容易抽搐、關節時常腫脹。(肝的病症有四種。這裡指的是兩脅疼痛。瘀血在體內運行,會導致抽搐,關節時常腫脹。)治療方法是:取腳上的行間穴來疏導脅下的氣機(行間穴位於腳大趾間,屬於肝經的穴位。肝在脅下,所以取行間穴來疏導兩脅疼痛,這與《明堂》的記載稍有不同);再補足三里穴來溫暖胃部(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人體如果虛寒,陽氣會不足,所以補足三里穴能溫暖胃部);再取體表的血脈來散開瘀血(如果體內有瘀血上下運行,就取病灶附近的血脈,刺破來散開瘀血);再取耳邊的青筋來去除麻痹(耳邊的青筋,是足少陽膽經的支脈,又叫資脈,位於耳根,像雞腳一樣的青色脈絡,刺破出血可以去除麻痹感)。
脾胃的病邪
如果病邪在脾胃,會出現肌肉疼痛。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會導致體內發熱、容易飢餓;陽氣不足而陰氣過剩,會導致體內發冷、腸鳴、腹痛;陰陽俱過剩或俱不足,會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這些都可以透過針刺足三里穴來調整。(陽氣指足陽明經的氣,陰氣指足太陰經的氣。脾的七種病症,都可以取三里穴來進行補瀉,所以說可以調整這些病症。)
腎的病邪
如果病邪在腎,會出現骨痛、陰部麻痹。陰部麻痹時,按壓感覺不到,同時會腹脹腰痛、大便困難、肩背頸項疼痛、時常頭暈。治療方法是:取腳底的湧泉穴和外踝後的崑崙穴,如果看到有瘀血,就盡量刺破來排除。(湧泉穴位於腳底,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崑崙穴位於外踝後,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腎的麻痹病症,都取這兩個穴位來刺血。)
心的病邪
如果病邪在心,會出現心痛、容易悲傷、時常頭暈暈倒。治療方法是:根據病情是過剩還是不足,來調整手少陰心經的俞穴。 (心有三種病症,都是調手心主經絡的輸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