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二·九針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九針之二 (3)

1. 三變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二第六《壽夭剛柔》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一。

白話文:

壽夭剛柔 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二第六〈壽夭剛柔〉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一。

黃帝問曰:余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黃帝問曰:刺三者奈何?(平按:《靈樞》三下有變字。)伯高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刺營見血,出惡血也;刺衛見氣,出邪氣也;刺痹見熱,故曰三變。

白話文:

黃帝問:「我聽說針刺有『三變』,請問這是指什麼?」

伯高回答:「有針刺皮下組織的,有針刺衛氣的,有針刺寒痹留滯經絡的。」

黃帝又問:「這三者該如何針刺?」

伯高說:「針刺皮下組織出血,針刺衛氣出氣,針刺寒痹留滯經絡時會產生內熱。」

(針刺皮下組織見血,是排出壞血;針刺衛氣見氣,是排出邪氣;針刺寒痹產生熱,因此稱為「三變」。)

寒溫之氣停留於經絡,久留針使之內熱,以去其痹也。平按:注寒溫,溫字恐系濕字傳寫之誤。)黃帝問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行。(怫愾,上扶物反,下訢氣反,氣盛滿貌。

白話文:

寒濕之氣積留在經絡中,長時間針灸使其溫熱,以此去除痺證。

黃帝問道:營衛受寒濕而引起的痹證,症狀如何?

伯高回答道:營氣受病,會出現寒熱、氣虛,血液上下運行不暢。衛氣受病,會出現時發時止的氣痛,胸中鬱結煩躁,風寒入侵腸胃作祟,寒濕之氣積滯不散,時常疼痛且皮膚麻木,向上部返上氣,向下部返下氣,氣血充盛,表現出滿面紅光的樣子。

賁響,腹脹貌也。平按:氣痛時來時去《靈樞》作氣通時來時去,《甲乙》作氣血時來去。皮不行《靈樞》、《甲乙》作皮不仁。)黃帝問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曰:刺布衣者必火焠,刺大人者藥熨之。

白話文:

賁響,就是腹部脹滿的樣子。平按:氣痛有時發作,有時停止。《靈樞》中寫作「氣通」有時發作,有時停止,《甲乙經》中寫作「氣血」有時發作,有時停止。皮膚沒有知覺。《靈樞》、《甲乙經》中寫作皮膚沒有知覺。

黃帝問道:針灸治療寒痹而內有熱症應該怎麼辦?伯高答道:針灸治療平民百姓的寒痹,必須用火烤熱針灸。針灸治療達官顯貴的寒痹,則要用藥物熨熱針灸。

(平按:《靈樞》、《甲乙》必火焠作以火焠之,藥上有以字。)黃帝問曰:藥熨之奈何?伯高曰:用醇酒二十升,蜀椒四升,乾薑一升,桂一升,(平按:醇酒,二十升《靈樞》作二十斤。蜀椒,四升《靈樞》、《甲乙》作一升。乾薑,一升《靈樞》作一斤。桂一升《靈樞》作桂心一斤。

白話文:

黃帝問道:「如何用藥熨?」

伯高回答:「用二十升醇酒,一升蜀椒,一升乾薑,一升桂。」

)凡四種,皆㕮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平按:《甲乙》皆㕮咀作各細㕮咀,漬酒中作著清酒中,四丈下有二尺二字。)皆並內酒中。置酒馬矢溫中,蓋封塗、勿使泄。(平按:溫《靈樞》、《甲乙》作熅。蓋《甲乙》作善。《甲乙》泄上有氣字。)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復漬,以盡其汁。

白話文:

有四種藥材,全部都細細地咀嚼,泡在清酒中。再加入一斤棉絮,四丈長的細白布,這些東西都浸泡在酒中。把酒放在馬糞上加溫,用蓋子蓋緊封好,不要讓氣體洩漏。經過五天五夜後,取出布和棉絮,曬乾後再浸泡,直到把藥材的汁液全部泡出來。

(平按:《甲乙》絮上無綿字。《靈樞》曝乾下有之干二字。)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平按:乃出干,《靈樞》干下重一干字,《甲乙》作乃出布絮干之。)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平按: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甲乙》作與絮布長六七尺為六巾。

白話文:

每次浸泡都記錄浸泡的日期,然後取出晾乾。(《靈樞》中「曝乾」之下有「幹」字。)然後同時使用沉澱物和棉絮,再用布包裹起來,既可製成六七尺長的六七條手巾。(《甲乙經》中寫作「與絮布長六七尺為六巾」。)

)即用之生桑炭灸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平按:《甲乙》所刺作所乘。)令熱入於病所,(平按:《靈樞》、《甲乙》入下有至字。)寒復灸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即汗出,灸巾以拭身,(平按:《靈樞》作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法,病已矣,此所謂內熱者也。

白話文:

(血刺後)立即用燃燒的桑木炭灸熱手巾,敷貼在寒冷痹痛發作的地方,(另有版本記載為「熱敷在寒邪入侵的地方」)讓熱氣深入病痛部位,(另有版本記載為「熱氣深入到」病痛部位)寒氣消散後再灸熱手巾敷貼,連續三十次後停止。隨後當汗水流出時,用灸熱的手巾擦拭身體,(另有版本記載為「汗水流出後用熱手巾擦拭身體」)同樣連續三十次後停止。然後起身回到室內,避免著涼。每次血刺後都要按照這個方法熱敷,疾病就會痊癒,這就是所謂的「內熱療法」。

(酒、椒、薑、桂四物,性熱又泄氣,故用之熨身,皮腠適而可刺也,此在冬日血氣不流之時,熨之令通也。㕮,弗禹反。咀,才與反。㕮咀,謂調粗細分等也。晬,祖賴反,一日周時也。平按:如此法病已矣,《靈樞》、《甲乙》無法字。矣《甲乙》作失。)

白話文:

酒、花椒、生薑、肉桂這四種東西,性質溫熱,又能發散氣血,所以用它們敷貼身體,皮膚和腠理就會適應,從而可以針刺治療。這是因為在冬季,氣血運行不暢的時候,用這些東西敷貼可以讓氣血通暢。調配時,要根據粗細程度分等級使用。晬,指一天的時辰。

注:按這個方法,病已經好了,《靈樞》、《甲乙經》中沒有「無法字」。《甲乙經》中,「矣」字寫作「失」。

2. 五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二第七《官針》篇,又見《甲乙經》卷五第二。

白話文:

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都是出自《靈樞》第二卷第七篇《官針》,另外也在《甲乙經》第五卷第二篇中出現過。

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髮針,令針傷多,如拔髮爪,以取皮氣,此肺之應。(凡刺不減一分,今言半刺,當是半分,故以拔髮爪,欲令淺刺,多則恐傷氣也。平按:毋令針傷多《靈樞》、《甲乙》作無針傷肉。發爪《靈樞》作毛狀,取上無以字。

白話文:

所有的针灸都有五种方法,用来对应五脏。第一种叫做半刺,半刺指的是浅浅地刺入,然后迅速地拔出针,让针伤多一些,就像拔头发或指甲一样,目的是取得皮部的气血,这是对应肺脏的方法。所有的针灸深度不能少于一分,现在说半刺,应该是指针刺深度的二分之一,所以用拔头发或指甲来比喻,目的是要浅刺,如果刺得太多,就可能伤到气血。平按:不要让针伤太多,《灵枢》、《甲乙》中都写着“无针伤肉”。“发爪”在《灵枢》中写着“毛状”,“取上”没有“以”字。

《甲乙》爪作狀。)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刺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左右前後針痏,狀若豹文,故曰豹文刺也。中經及絡,以出血也。平按:《靈樞》、《甲乙》左右上無刺字。)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開刺,一曰豈刺。(刺關身之左右,盡至筋上,以去筋痹,故曰關刺,或曰開刺也。

白話文:

爪狀,稱為爪刺。第二種叫做豹文刺,豹文刺指的是在左右前後刺針,針刺到經脈,目的是要取經絡的血,這是心的反應。第三種叫做關刺,關刺指的是直刺左右,一直刺到筋的上面,用來治療筋痹,要小心不要出血,這是肝的反應。關刺也有人叫做開刺,還有人叫做豈刺。

平按:開刺《靈樞》作淵刺,《甲乙》同,惟或曰淵刺又曰豈刺八字,在四曰合刺之下。)四曰合刺,合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刺身左右分肉之間,痏如雞足之跡,以合分肉間之氣,故曰合刺也。平按:合刺《靈樞》、《甲乙》作合谷刺。

白話文:

平按:針刺的方法,《靈樞》稱為「淵刺」,《甲乙經》與《靈樞》相同,只不過有人說「淵刺」又叫「豈刺」,這八個字在「四合刺」之下。」四合刺,是指左右雞足,針刺在肌肉分開的縫隙間,以治療肌肉麻痹,這是脾臟的反應。(針刺在左右的分肉之間,腫脹的形狀像雞爪的痕跡,用以調和分肉之間的氣血,因此稱為「合刺」。平按:合刺在《靈樞》和《甲乙經》中被稱為「合谷刺」。)

)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依於輸穴,深內至骨,以去骨痹,故曰輸刺也。平按:輸刺《甲乙》作腧刺。)

白話文:

第五種針灸術是「輸刺」,它是直刺直出,深入骨頭,以取出骨中淤血,這是對應「輸穴」的針法。(按照輸穴進行針刺,深入骨頭,以去除骨中的淤血,所以稱之為「輸刺」。注:輸刺在甲乙本中作「輸刺」。)

3. 五臟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五邪》篇,又見《甲乙經》卷九自第三至第八等篇。

白話文:

這篇文章從開頭到結尾,都可以在《靈樞》第五卷第二十篇《五邪》篇中找到,也可以在《甲乙經》第九卷的第三篇到第八篇中找到。

邪在肺,則病皮膚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肺病有五。平按:皮膚下《靈樞》有痛字,《甲乙》有痛發二字。)取之膺中外輸,背三椎五椎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起之。(膺中內輸,在膺前也。膺中外輸,肺輸也,在背第三椎兩旁,心輸在第五椎兩旁,各相去三寸,按之快然,此為輸也。肺之五病,取於肺輸及肺缺盆中也。

白話文:

如果邪氣入侵肺部,患者就會出現皮膚忽冷忽熱、呼吸急促、喘息、出汗、咳嗽時肩膀和背部疼痛的症狀。這種肺病有五種。

針灸治療時,應該在胸部外側的肺經輸穴,以及背部第三、五椎骨兩旁的穴位進行。用手指快速按壓,感到明顯的酸脹感,就可以針刺。也可以在鎖骨上窩的缺盆穴針刺,以提振肺氣。

胸部內側的穴位稱為「膺中內輸」,位於胸前;胸部外側的穴位稱為「膺中外輸」,也就是肺經輸穴,位於背部第三椎骨兩旁;心經輸穴位於第五椎骨兩旁,兩者相距三寸。按壓時感到明顯的酸脹感,就代表找到輸穴了。治療肺部的五種病症,就需要在肺經輸穴和缺盆穴針刺。

平按:輸《靈樞》作腧,《甲乙》作俞。三椎五椎《靈樞》作三節五臟,《甲乙》無五椎二字。以起之《靈樞》、《甲乙》作以越之。)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者,善瘛節時腫。(肝病有四也。平按:則兩脅中痛《甲乙》作則病兩脅中痛。行者善瘛節時腫《靈樞》作行善掣節時腳腫,《甲乙》作胻節時腫善瘛。

白話文:

說明:輸字,《靈樞》作腧,《甲乙》作俞。三椎五椎,《靈樞》作三節五臟,《甲乙》沒有「五椎」二字。以起之,《靈樞》、《甲乙》作以越之。

邪氣在肝,就會兩脅痛,寒邪入侵,惡血在體內流動,容易出現間歇性腫痛。(肝病有四種。)

說明:則病兩脅中痛,《甲乙》作則病兩脅中痛。行善掣節時腳腫,《靈樞》作行善掣節時腳腫,《甲乙》作胻節時腫善瘛。

)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行間,足厥陰脈滎,肝脈也,在大趾間。肝在脅下,故引兩脅下痛,與《明堂》少異也。)補三里以溫胃中,(三里,足陽明胃脈。人病寒中,陽虛也。故取三里補足陽明,即胃中溫也。)取血脈以散惡血,(惡血在內上下行者,取其病處脈血見者,刺而散之也。

白話文:

針灸時,在行間穴位下針,可以引導疼痛至脅下。行間穴是足厥陰肝經的滎穴,位於大腳趾縫隙間。肝臟位於脅下,因此針刺行間穴可以治療兩脅疼痛,與《明堂》記載略有不同。

針灸時,在足三里穴位下針,可以溫暖胃部。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人體患有寒症,屬於陽氣虛弱,因此針刺足三里穴可以補益陽明經,進而溫暖胃部。

針灸時,在患處的脈搏上放血,可以散瘀血。瘀血停留在體內,上下流動,針刺患處的脈搏,放出瘀血,可以達到散瘀的目的。

)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痹。(耳間青脈,附足少陽脈瘈脈,一名資脈,在耳本,如雞足青脈絡,刺出血如豆,可以去痹也。平按:痹《靈樞》作掣,《甲乙》作瘈。注附袁刻作跗。)邪在脾胃,則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里。(陽氣,即足陽明也。

白話文:

取耳廓與乳突間的青脈,可以治療麻痺。(耳廓與乳突間的青脈,屬於足少陽膽經的瘈脈,又稱資脈,在耳根部,像雞爪一樣的青色脈絡。刺出血像豆子大,可以治療麻痺。平按:痹在《靈樞》中作掣,《甲乙經》中作瘈。注:附在袁刻中作跗。)邪氣在脾胃,就會肌肉疼痛。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就會發熱,容易飢餓;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就會受寒,腸鳴,腹痛;陰陽都過盛,或者都不足,就會有寒有熱,都可以在足三里穴調理。(陽氣,即足陽明胃經。

陰氣,即足太陰也。此脾之七病,皆取三里以行補瀉,故曰調之。平按:則肌肉痛《靈樞》、《甲乙》作病肌肉痛。善飢袁刻誤作善肌。皆調於三里《甲乙》作皆調其三里。)邪在腎,則骨痛陰痹。陰痹者,按如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白話文:

陰氣,也就是足太陰經。這七種脾的疾病,都用三里穴來進行補瀉,所以稱為「調之」。

平按:如果肌肉疼痛,《靈樞》、《甲乙經》中記載為「病肌肉痛」。容易飢餓,袁刻本中誤作「善肌」。都用三里穴來治療。(甲乙經)中記載為「皆調其三里」。)

邪氣在腎,就會出現骨頭疼痛和陰寒痹症。陰寒痹症的表現為,按壓時感覺不到疼痛,腹部脹痛,腰部疼痛,大便困難,肩背頸項疼痛,時常頭暈目眩。這時取湧泉穴和崑崙穴,看到有血跡的地方就全部放血。

(湧泉,足少陰脈井,足心陷中,屈足卷趾宛中。崑崙,足太陽經,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腎之痹病,皆取此二穴,刺去血也。平按:則骨痛《靈樞》、《甲乙》作則病骨痛,按如不得作按之而不得。頸項痛《甲乙》作頸項強痛。)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

(心病三種,皆調其手心主經脈之輸也。平按:《甲乙》喜悲作善悲,而調之其輸作而調其俞。)

白話文:

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原穴,位於足心的凹陷處,屈足卷趾時宛若深陷。崑崙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位於外踝後方跟骨上的凹陷處。

對於腎臟疾病,都可以使用這兩個穴位,刺破皮膚放出血,會有治療效果。

平按:指用手指按壓,如果感到骨頭疼痛(《靈樞》和《難經》記載為「病骨痛」),應按壓該部位,如果仍然疼痛。頸項疼痛(《難經》記載為「頸項強痛」)。

如果邪氣在心,就會引起心痛、情緒喜怒無常、偶爾感到頭暈目眩。需要根據身體的餘邪不足情況,調整相關穴位的治療。

心臟相關疾病有三類,皆應調理手心主經脈的輸穴。

註解:平按,《甲乙經》記載的「喜悲」應為「善悲」,而「輸」字應為「俞」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