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二·九針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九針之二 (1)

1. 刺法

平按:此篇自皇帝曰持針縱舍奈何以上,袁刻及別抄本均缺。楊惺吾氏日本卷子抄本自篇目刺法左一行上二字仍缺,第三字至第七字有「問岐伯曰余」五字,以下至注「半反衝也」上覆缺,計共缺六行,每行十八字,除去「問岐伯曰餘五字」並問字上所空二格外,下共缺一百零一字,應空一百零一格。

白話文:

旁註:這一段文字從「皇帝說:持針縱舍是什麼意思」開始,袁刻本和其餘抄本裡都缺失了。楊惺吾先生所藏的日本卷子抄本,從篇名《刺法》左邊一行上的第二個字開始仍舊缺失,第三個字到第七個字有「問岐伯曰:我」五個字,以下到註解「半反衝也」上方的文字都缺失,共缺六行,每行十八個字,除去「問岐伯曰:我」五個字以及「問」字上方的兩個空白格,總共缺失一百零一個字,應該空白一百零一個格。

自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至故拘攣,見《靈樞》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又見《甲乙經》卷五第七。自黃帝問岐伯曰余聞針道於夫子至則經可通也,見《靈樞》卷六第三十八《逆順肥瘦》篇,又見《甲乙經》卷五第六。自黃帝問曰逆順五體至末,見《靈樞》卷二第五《根結》篇,《甲乙經》同上。

白話文:

黃帝說:「拿針的時候,應該怎麼進怎麼退呢?」這個問題出自《靈樞》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也在《甲乙經》卷五第七。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針灸之道,只要針刺得當,經脈就能通暢,是這樣嗎?」這個問題出自《靈樞》卷六第三十八《逆順肥瘦》篇,也在《甲乙經》卷五第六。

黃帝問道:「逆順五體,到最後會怎樣?」這個問題出自《靈樞》卷二第五《根結》篇,《甲乙經》也有記載。

□□問岐伯曰余□□□□□□□□□□□□□□□□□□□□□□□□□□□□□(□□□□□□□□□□□□□□□□□□□□□□□□□□□□□□□□□□□□□□□□□□□□□□□□□□□□□□□□□□□□□□□□□□□□□□□□半反,沖也。謂沖皮也。)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岐伯對曰:必先明知十二經之本末,(起處為本,出處為末。

白話文:

某人問岐伯說:「我……」 (以下省略) …… (省略) ……半反,沖也。謂沖皮也。」黃帝說:「持針縱舍要怎麼做?」 岐伯回答:「必須先明白十二經的本末,(起點為本,終點為末。)

)膚之寒熱,(皮膚熱即血氣通,寒即脈氣壅也。平按:膚上《靈樞》、《甲乙》有皮字。)脈之盛衰滑澀。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而持,(陽氣盛而微熱,謂之滑也。多血少氣微寒,謂之澀脈□□細微□□□□□平按:而持《靈樞》、《甲乙》作以持。)大以澀者為痛痹,(多氣少血為大,多血少氣為澀,故為痛痹也。

白話文:

皮膚的熱度(皮熱即血氣通暢,皮寒即脈氣壅塞)。脈搏的盛衰、順暢與否。脈搏滑順且強盛,病情日益加重;而脈搏虛弱且細微,病情時常持續(陽氣旺盛而微熱,稱為滑脈。血多氣少而微寒,稱為澀脈)。脈搏粗壯且澀滯,表示疼痛和麻木(氣多血少為脈粗,血多氣少為脈澀,所以會導致疼痛和麻木)。

)陰陽如一者瘤,難治其本末。(陰陽之脈不可辨,故如一也。瘤,懸疣□類也。以不可辨,故本末難療也。平按:瘤《靈樞》、《甲乙》作病。其上《甲乙》有察字。)上熱者病尚在,其熱以衰者,其病亦去矣。(頭及皮膚熱也。其頭及皮膚熱衰,病必去。平按:上熱《靈樞》作尚熱,《甲乙》作上下熱。

白話文:

陰陽脈絡不明顯的,就像是一個腫瘤一樣,難以從根源上治癒。(因為陰陽脈絡無法分辨,所以就像一個腫瘤一樣。腫瘤,就像懸在皮膚上的疣類。因為無法分辨,所以難以從根本上治療。注:瘤在《靈樞》、《甲乙》中稱作病。)

頭部和皮膚發熱,說明病情還在,如果發熱消退,說明病情也已經消退了。(頭部和皮膚發熱。頭部和皮膚發熱減退,病情一定會消退。注:上熱在《靈樞》中稱作尚熱,《甲乙》中稱作上下熱。)

以衰《靈樞》、《甲乙》作已衰。注去上袁刻脫必字。)因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小大、滑澀、寒溫、燥濕也。(持尺皮膚,決死生也。平按:持上《靈樞》無因字。)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五臟之精華,並歸於目,心□□□□□藏□□)視其血脈,察其五色,以知其寒熱痛痹。

白話文:

用陳舊的《靈樞》、《甲乙》經確認為衰老(注:去掉袁刻本脫漏的「必」字)。因此持尺測量,觀察肌肉的堅韌或脆弱、大小、滑潤或澀滯、寒熱、乾燥或濕潤(持尺測量皮膚,可以判斷生死。平按:持上《靈樞》中沒有「因」字)。然後觀察眼睛的五種顏色,以此瞭解五臟狀況並判斷生死(五臟的精華都歸於眼睛,心)。查看血脈,觀察五種顏色,以此瞭解是否存在寒熱、疼痛和麻痹症狀。

(候色脈尺□□□□平按:《甲乙》無其字。注右方有候色脈尺四字,左方缺,應空四小格。)黃帝曰:持針縱舍,余未得其意也。(□□□□□□針縱舍故重問也。)岐伯曰: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持針當穴,故端正。以志不亂,故安靜也。)先知虛實,而行疾徐,(補瀉所由也。

白話文:

(觀察)面色、脈象、寸口太陰脈(平按:《甲乙經》中沒有這幾個字。注:右邊有「候色脈尺」四字,左邊有缺失,應留空四個小格。)黃帝說:關於拿針和針刺的位置與深度,我還沒有明白其中的道理。((缺失處)應是關於針刺的位置與深度,所以再次詢問。)岐伯回答:拿針的方法,要求端正,安詳沉著,(持針應該對準穴位,所以要求端正;心神專注不亂,所以要求安詳沉著。)事先了解穴位的虛實,再決定進針的快慢,(這是補瀉的依據。

)左指執骨,右手修之,毋與肉果之,(□□堅固,故曰執骨之□手修□不可傷肉果也。果音顆。平按:《靈樞》、《甲乙》左指作左手,修之作循之,果下無之字。)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直入直出,故曰端正。□□□□□□□□□平按:端下《甲乙》無以字。補袁刻誤作萌。

白話文:

左手的食指觸及骨頭,右手的拇指沿著骨頭循行,不要觸及皮肉。(指骨堅固,所以叫做觸及骨頭,手的拇指循行時,不可損傷皮肉。注:「果」音同「顆」。平按:《靈樞經》、《甲乙經》中,左指指左手,循之指沿著。)瀉氣的方法是直接進出,補氣的方法是一定要閉合皮膚。(瀉氣直接進出,所以叫做端正。補氣閉合皮膚,可以□□□□□□□。平按:端字下《甲乙經》沒有「以」字。補字,袁刻本誤作「萌」。)

注直入上原缺二字,上一字不可辨,下一字右方有欠字,平據經文擬作瀉欲二字。)轉針導氣,邪得淫泆,真氣得居。(□□□□□□□□□□□□淫泆泄出,令真氣居而不散也。平按:邪得淫泆《甲乙》作邪氣不得淫泆。)黃帝曰:扞皮開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在別其膚,(膚,皮也。

白話文:

通過針灸疏導氣血,邪氣就能夠流動散發,正氣就能夠安居。邪氣流動散發,真氣才能安定而不散逸。

黃帝問:怎樣才能祛除病邪,疏通腠理?

岐伯答:根據肌肉走向,分辨皮膚,用針刺,就能夠疏通腠理了。(皮膚就是皮。)

以手按得分肉之穴,當穴皮上下針,故曰在別其膚也。平按:在別《靈樞》、《甲乙》作左別。)微內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黃帝曰:善。(瀉法雖以□□□□□□審詳為先,故曰微內而徐正之□□□□□□得□□□□酒調也。平按:注雖以下原缺六字,上三字不可考,下三字右方作必余余,平擬作「端正而必徐徐」六字。)

白話文:

用手指按壓能分開肌肉的穴位,針應該穿過穴位上方的皮膚,所以說是在分離皮膚。平時按壓的時候,應該稍微往裡推,然後慢慢地把針尖伸進去,讓針氣集中,病邪才能去除。黃帝說:很好。(瀉法雖然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仔細判斷,所以要稍微往裡推,然後慢慢地把針尖伸進去,讓針氣集中,病邪才能去除,然後用酒調和藥物。平時按壓的時候,註解中雖然缺少六個字,前三個字不可考證,後三個字右邊寫著「必余余」,我推測應該是「端正而必徐徐」六個字。)

黃帝問岐伯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臟。(八虛者,兩肘、兩腋、兩髀、兩膕。此之虛,故曰八虛。以其虛,故真邪二氣留過,故為機關之室。真過則機關動利,邪留則不得屈伸,故此八虛,候五臟之氣也。平按:各何以候袁刻作各以何候,曰上袁刻脫答字。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人的身上有八個空虛之處,它們是怎麼察覺的?岐伯回答說:通過察覺五臟的氣息。

(八個空虛之處,指的是兩臂肘部、兩腋下、兩大腿根、兩小腿肚。這些地方容易空虛,所以稱為八虛。由於它們容易空虛,正氣和邪氣都會滯留在這裡,成為病邪聚集的地方。正氣充足,則肢體活動自如;邪氣滯留,則無法屈伸,所以這八個空虛之處,可以察覺五臟的氣息變化。)

)黃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兩肘,肺脈手太陰、心脈手少陰二脈所行,故肺心有邪,肘為候也。)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兩腋脅下,肝氣在中,肝有邪,腋為候也。)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脾足太陰脈,循股內前廉入腹,故脾有邪,髀為候也。

白話文:

黃帝問:「怎麼觀察身體部位來判斷病症呢?」

岐伯答:「肺和心有疾病,它的氣會停留在兩肘。」(兩肘是肺脈和心脈通過的地方,因此肺和心有病,肘部會出現徵兆。)

「肝有疾病,它的氣會停留在兩腋下。」(兩腋下是肝氣所在的地方,肝有病,腋下會出現徵兆。)

「脾有疾病,它的氣會停留在兩腿。」(脾經循著大腿內側進入腹腔,因此脾有病,大腿會出現徵兆。)

)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腎脈足少陰,出膕內廉,故腎有邪,膕為候也。)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因不得住留,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痀攣。(此八大節相屬虛處,乃是□□之動□機關又□□□□□□□□□□機關之室。

痀,其俱反,曲脊背偃也。平按:因不得住留《靈樞》作固不得住留。故痀攣《靈樞》作故病攣也。)

白話文:

如果腎臟有邪氣,它的氣血就會停留在大腿後側。(腎臟經脈為足少陰經,從大腿後側內側經過,所以腎臟有邪氣,會在大腿後側出現徵兆。)凡是這八個虛弱之處,都是身體機關的所在,真氣流經之處,血脈運行之處。邪氣和惡血因無法停留,停留就會損傷筋脈,骨節機關無法屈伸,所以會導致肢體攣縮。

駝背,兩者皆是背反,曲背且背部倒伏。

註釋:由於無法久留,《靈樞經》寫成無法久坐不動,所以駝背攣縮《靈樞經》寫成因此生病而攣縮。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針道於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於物而生乎?(據,依也。堅,定也。言夫子所說九針之應,曲從物理而變,似未有定為也。夫子所問所學,從誰得乎?□□□□□□□□□心手也。平按:《靈樞》應上有道字,而生乎作而心生之乎。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從您那裡聽到的針灸學問,已經非常全面細緻了。但您所說的應變方法好像不夠明確,而依據也不夠堅定。您學到的知識來源在哪裡?是從您自己觀察事物中產生的嗎?」

)岐伯答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合理乃後傳之,三合而為法度,故可傳也。)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水平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

白話文:

岐伯回答說:聖人所追求的道理,上與天相應,下與地相應,中間與人事相應。這其中必定有著明確的規律來確定度量,並且有法式約束,然後才能傳授。所以工匠離開了尺子和量角器,就無法判斷長短;拋棄了墨線和水平儀,也無法確定水平。同樣的,木工拋棄了圓規,就不能畫出圓形;如果沒有矩尺的約束,也不能做出方形。

(匠人□尺寸之度非以意而為短長准□□□□不有私而□水□□為□巧也工□為□□置□□□□欲為□□為棄矩而□妙此為大工也聖人之為教也法自然之至理以起法度□為而□稱聖人也,平按:注匠人下原缺一字,謹擬作準。不有私上原缺四字,謹依經文作繩墨之法四字。水字上原缺一字,水字下原缺二字,為下原缺一字,謹依經文作而起水平以為技巧也。

白話文:

工匠在測量尺寸時,並不是憑著主觀的想法來決定長短準確與否,而是遵循繩墨之法,不帶有私心,並且使水準保持水平,以此作為巧妙的技巧。工匠製作器物時,也會擺放規矩,希望做出精美的物品,如果為了追求奇巧而拋棄規矩,那就會失去精妙,這就不是大工匠了。聖人教化百姓,也遵循自然界的至理,以此制定法度,因此稱之為聖人。

工下原缺一字,為下原缺二字,置下原缺四字,謹依經文作工欲為員無置規而為能。無棄矩上原缺二字,而下原缺一字,謹依經文作欲為方亦無棄矩而為妙。法度下原缺一字,謹擬作之。稱上原缺一字,謹擬作後。)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繩墨非他,亦自然之繩墨,因其自然,故其教用易,是故違之則為逆,順之得常也。

白話文:

工匠想要做成圓形沒有圓規也無法做到。不能丟棄規矩,才能做出方形。各種法則,必須仔細的審察觀察。懂得利用這些法則,本來就是符合自然規律,容易使用的道理,符合事物發展變化的一般原則。(繩墨並非另類,也是自然產生的繩墨,因為它是自然的,所以容易運用,如果違背它就是逆道,遵循它才能符合常理。

平按:固自然之物,據注固應作因。注違之袁刻作遵之。)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岐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沖而經可通。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夫自然者,非為自能與也,所謂因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通之如臨深決水,取自然之便而水可竭,故曰自然也。平按:循掘,掘字原缺,《靈樞》、《甲乙》作掘,下經文亦作掘,袁刻作地恐誤。

白話文:

原來「固自然之物」,應該寫成「因自然之物」,這是根據注釋而修正的。注釋中提到袁刻版本寫作「遵之」,是錯誤的。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自然之道是什麼?岐伯回答:面對深水,不費力氣就能讓水流盡;順著地勢開鑿水渠,就能暢通無阻。這是在說氣的滑利與阻塞,血的清淨與濁污,流動的順逆。(自然之道,並不是說它能自行運作,而是指遵循氣的滑利與阻塞,血的清淨與濁污,流動的順逆,就像面對深水,利用自然地勢就能讓水流盡一樣,因此稱為自然之道。注釋中提到「循掘」,原本缺少「掘」字,《靈樞》、《甲乙》版本都有「掘」字,下文也寫作「掘」,袁刻版本寫作「地」可能是錯誤的。)

決衝下《甲乙》有不顧堅密四字。此言,此字原缺,《靈樞》、《甲乙》作此,袁刻作於恐誤。注夫自然者,袁刻脫自字。)黃帝曰: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少長,各有數乎?(白黑,色異也。肥瘦,形異也。少長,強弱異也。刺之淺深多為分不同,故曰有數也。平按:注多下恐脫少字。

白話文:

《決衝》的《甲乙經》中有「不顧堅密」這四個字。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四個字本來就缺失,《靈樞經》、《甲乙經》是這麼寫的,袁刻本的寫法恐怕是錯的。(註解:自然,袁刻本脫落「自」字。)黃帝說:我想知道人的白黑肥瘦、大小長短,是不是各有定數?(白黑,指的是膚色不同。肥瘦,指的是體型不同。大小長短,指的是體格不同。針灸時刺針的深淺,因為這些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所以說是有定數的。平按:註解中「多」字下恐怕脫落了一些字。)

)岐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為肥人。平按:盈《甲乙》作盛。注此為肥人《靈樞》、《甲乙》作經文。)廣肩腋項,肉薄皮厚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而濁,其氣澀,其為人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此黑色人也。

白話文:

平按:皮厚《靈樞》、《甲乙》作厚皮。臨臨然下《甲乙》有者字。澀下《靈樞》、《甲乙》有以遲二字。取與《甲乙》作取予。)黃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刺瘦人者薄皮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瘦人,謂夭□□皮也。

一般來說,古籍《靈樞》和《甲乙經》都將「皮厚」寫作「厚皮」。下文「臨臨然」後,《甲乙經》有「者」字。「澀」字後,《靈樞》和《甲乙經》都有「以遲」二字。另,「取與」一詞,《甲乙經》寫作「取予」。

黃帝問道:「針刺瘦弱之人的方法如何?」岐伯回答:「瘦弱之人,皮膚薄且面色蒼白,肌肉消瘦而緊縮,嘴脣薄且說話輕微,其氣血虛弱,容易氣脫血虛,因此針刺時應淺刺並快速。

白話文:

黃帝問道:「針刺瘦弱之人的方法如何?」岐伯回答:「瘦弱之人,皮膚薄且面色蒼白,肌肉消瘦而緊縮,嘴脣薄且說話輕微,他們的氣血虛弱,容易氣脫血虛,因此針刺時應當淺刺並快速。」

平按:注夭下原缺二字,謹依經文擬作色薄二字。袁刻夭作天,皮作人。)黃帝曰:刺常人奈何?岐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長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之。(常,謂平和不肥瘦人。刺之依於深淺常數,不深之不淺之也。平按:長厚《靈樞》作敦厚,《甲乙》作純厚。

白話文:

《靈樞》經經常寫作「常數」,《甲乙經》寫作「其常數」。黃帝問:刺壯年男子堅固的骨頭時,應該怎麼辦?岐伯答:刺壯年男子的堅固骨頭時,肌肉堅硬,肌節鬆弛,這樣的人體重,氣血渾濁,刺這裡時,要刺得深一些,並且留針時間長一點,多增加針刺次數。(壯士,指骨骼強壯大的人。按:「緩節」一詞在《靈樞》、《甲乙經》中寫作「緩節」;「堅堅」一詞在《甲乙經》中寫作「驗驗」,注:「又作監監」)

常數之《靈樞》作常數也,《甲乙》作其常數。)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縱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壯士,骨□堅大者也。平按:縱節《靈樞》、《甲乙》作緩節。堅堅《甲乙》作驗驗,注:「一作監監。

」注骨下原缺一字,謹擬作節。)勁則氣滑血清,刺此淺而疾之。(勁,急也。)黃帝曰:刺嬰兒奈何?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豪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可也。(刺嬰兒日再者,不得過多也。)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岐伯曰:血清氣滑,疾瀉之則氣竭焉。

白話文:

當針灸刺入骨下時,氣就會流暢,血會清澈,刺入這個部位後,立刻拔針。(立刻拔針,動作要快。)黃帝說:針刺嬰兒應如何操作?岐伯說:嬰兒肌肉稚嫩,血氣較少,針刺時應使用小針,淺刺後快速拔除,一天可針刺兩次。(針刺嬰兒一天兩次,不可過多。)黃帝說:在水深處施針該怎麼辦?岐伯說:血清氣滑,如果快速進針,會導致氣息過度。

(自有血清氣滑,刺之如臨深決水,不可行也。若血濁氣澀而形壯氣盛,可取自然之便,刺而瀉之,如臨深決水。平按:氣滑《靈樞》、《甲乙》作氣濁。)黃帝曰:循掘決沖奈何?岐伯曰: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也。(循其血氣,掘決其沖,瀉而通之,使其平也。)

白話文:

當人體氣血運行順暢時,如果行針,就像在深水中決水,無法進行。如果氣血運行不暢,但體質健壯,氣機旺盛,就可以趁勢而行針,來疏通經絡,就像在深水中決水一樣。

黃帝問:如果循著經絡行針,決開瘀堵的經脈,應該如何操作?

岐伯回答:當氣血瘀滯不通暢時,快速地疏通它,經絡就能暢通無阻。(循著氣血的走向,疏通瘀堵的經脈,疏通後就能使氣血運行順暢。)

黃帝問曰:逆順五體,言人骨節之小大,肉之堅脆,皮之薄厚,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平按:逆順五體《甲乙》作逆順五體經絡之數,直接下文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無言人骨節之小大及余已知之矣數句。

白話文:

黃帝問道:關於逆順五體,你所說的,包括人骨節的大小、肌肉的堅韌與脆弱、皮膚的薄厚、血液的澄澈與混濁、氣息的通暢與不暢、脈絡的長短、血液的多少、經絡的數量,這些我已經瞭解了。這些都是普通百姓所知道的。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耎弱,血氣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乎?(平按: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甲乙》作血食者三字,注云:「《九墟》作血食之君。」《靈樞》耎弱作軟弱。)岐伯答曰:夫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則出疾,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刺大人者微以徐,此皆因氣慓悍滑利者也。

白話文:

那些貴族達官天天大魚大肉,身體嬌生慣養,肌肉鬆弛無力,血氣運行快速順暢。對於他們,針灸的深淺快慢多少,能和普通老百姓一樣嗎?

岐伯回答說:貴族和老百姓的飲食哪能一樣呢?氣血運行順暢,針灸就出針快;氣血運行不暢,針灸就用大針深刺。針刺深了,就要停留時間長一點;針刺淺了,就要動作快一點。由此可見,針灸老百姓要深一點,讓針留在體內的時間長一些;針灸達官顯貴要淺一點,動作慢一點。這都是根據他們氣血運行快速順暢的特點來決定的。

(脈氣五十動有代者,順也;不滿五十動一代者,逆也。言大人食以膏粱,布衣□□□□□□□□故刺之深淺去留之異也。平按:氣滑則出疾下《靈樞》有「其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甲乙》同,惟氣澀上無其字。注布衣二字下原缺八字,袁刻補食以菽藿四字,仍與缺處未盡合,謹依經文擬作「匹夫之士食以菽藿」八字。)黃帝問曰: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答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

白話文:

脈搏每分鐘跳動五十次,有規律地跳動,這是順勢的;跳動次數少於五十次,或者沒有規律,這是逆勢的。

大人們吃的是膏粱厚味,而布衣百姓吃的是粗茶淡飯,所以針灸刺入的深淺和施針時間長短也有所不同。

脈搏滑利的話,針刺會出針快。就像《靈樞》中所說的:「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甲乙經》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不過並沒有提到「氣澀」二字。

布衣二字後面原本缺了八個字,袁刻本補充為「食以菽藿」。不過這個補充與缺失的文字仍不完全吻合,我們可以根據經文推測為「匹夫之士食以菽藿」。

黃帝問:形氣的順逆如何判斷?岐伯回答:形氣不足,病氣有餘,這是邪氣勝過正氣,需要緊急瀉出。

(急瀉邪氣,補形氣也。)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急以正氣補之,氣實則病除也。)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俱不足者,不可行刺,宜以湯藥調也。

白話文:

瀉掉邪氣,補益身體形質和氣血。如果形質氣血旺盛,病氣已經減弱,就要趕快補益身體。(用正氣趕緊補足,氣血旺盛,疾病就能去除。)如果形質氣血不足,病氣也已經減弱,這是陰陽氣血都不足,不能針灸治療,針灸只會讓身體更虛弱,虛弱到極點,陰陽氣血都會枯竭,血液氣血都消失,五臟空虛,筋骨骨髓枯竭,老人會因此死去,壯年人也會元氣大傷。(氣血都虛弱的情況下,不能進行針灸,應該用湯藥來調理。)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實虛。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形氣為陽,病氣為陰,□俱有餘者,可以瀉邪氣以調形氣使和也。平按:注陰下原缺一字,右方剩氣字半形,謹擬作氣,袁刻脫。)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薄。

白話文:

如果體內陽氣和病邪都過剩,這種情況就是陰陽都過剩。這時要趕緊把病邪瀉掉,調理體內的虛弱。所以說過剩的就瀉掉,不足的就補回來,這就是這個意思。(陽氣稱為形氣,病邪稱為病氣,□都過剩的情況,可以瀉掉病邪來調節形氣,使其調和。)所以說針灸如果不知道順逆,就會使正氣和邪氣互相消耗。

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瞋,陰陽相錯。(滿而補之,陰陽之氣,滿於□□故曰四溢。腸胃氣聚,所以脹而充郭。肝肺俱滿,故曰內瞋。叱鄰反。陰陽俱盛,所以相錯也。平按:《甲乙》四溢作血氣皆溢,內瞋作內脹。注滿於下原缺二字,上一字不可考,下一字下半剩又字,謹擬作四肢二字。

白話文:

當身體過度飽滿而進補時,身體內的陰陽之氣就會盈溢,腸胃會過度飽滿,肝肺也會過度充盈,導致陰陽之氣混亂。

原因是:

  • 身體過度飽滿時,陰陽之氣會盈溢到四肢。
  • 腸胃氣血過度聚積,會導致腹部過度飽滿。
  • 肝肺過度飽滿時,就會出現內部過度充盈的情況。
  • 陰陽之氣都過於旺盛,所以會互相干涉。

)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攝闢,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攝闢,腸胃無氣也。攝,紙輒反。平按:竭枯《甲乙》作枯竭。攝《靈樞》作㒤,《甲乙》作懾。焦《靈樞》作膲。)故曰用針之要,在乎知調,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

白話文:

如果扎針時虛弱而瀉血,則經脈會空虛,血氣會枯竭,腸胃會收縮緊閉,皮膚會變得薄而脆弱,毛孔會枯萎潰爛,人會早死。(收縮緊閉:指腸胃沒有氣。收,讀作攝。平按:竭枯在《甲乙經》中寫作枯竭。攝,在《靈樞》中寫作㒤,在《甲乙經》中寫作懾。焦,在《靈樞》中寫作膲。)所以說,使用針灸的關鍵,是要了解調和,調和陰陽,精氣才能充盈,形體和氣合二為一,使神靈內藏。

(光,章盛貌。神內藏者,五神守藏也。平按:知調下原缺一字,《靈樞》作陰與陽調陰與陽七字,《甲乙》重調字,謹依《甲乙》擬作調。乃光《甲乙》作乃充。使神內藏,使字原缺,謹依《靈樞》、《甲乙》補作使,袁刻作五。)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經,下工絕氣危生,故下工不可不慎也。

白話文:

(光亮,形容氣血充盛的樣子。內藏的神氣,指五臟守住它的功能。)平按:原本缺少了一個字,應該寫成「調和陰陽」。所以說上等醫生能調和氣血,中等醫生會擾亂經絡,下等醫生會導致氣絕危及生命,所以下等醫生不能不謹慎。

(平氣,致氣和也。下工守形,不知□氣,傷口□實,故不可不慎也。平按:《甲乙》無「故下工」三字。注氣傷上原缺一字,謹依經文擬作平。傷下原缺二字,謹擬作生損二字。)必審其五臟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粗,而後取之。(五脈,五時之脈也。

白話文:

平氣可以使氣血和順流暢。施術者只關注外形,不明白氣的根本,會損傷傷口或加重病情,所以不可不謹慎。

務必仔細地診斷五臟的變化、脈象的變化、經絡的虛實、皮膚的柔韌粗糙,然後再進行針灸或推拿治療。

(五脈是指一天中不同時間的脈象。)

柔粗,謂調尺之皮膚柔弱粗強也。平按:審下《靈樞》無其字。《甲乙》審作察,變化上有之字,下無之病二字,應上有相字,皮下有膚字。)

白話文:

柔粗,是指調​​理尺膚的皮膚質地柔弱粗糙的程度。

平按:《靈樞》中沒有「柔粗」這個詞。

《甲乙經》中記載:「審查」,並有「變化上有之」幾個字,但沒有「下無之病」這幾個字;應該是「相上」兩個字,皮下還有「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