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一·九針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一·九針之一 (1)

1. 九針要道

黃帝問岐伯曰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終屬有疾病餘欲勿令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五方療病各不同術今聖人量其所宜雜令行之取十全故次言之子者聖人愛百姓猶赤子也中有邪傷屬諸疾病不終天年有療之者行於毒藥或以砭石傷膚毒藥損中可九種微針通經調氣以傳後代也。)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醫生的任務是照顧老百姓,收取他們的稅收,我憐憫他們不能盡其天年,生病了想要避免使用有毒的藥物和鋒利的針石,而希望用細小的針灸來疏通經脈,調理氣血,調和陰陽,讓醫術代代相傳。(周朝有五種不同的醫療方法,各有其長,現在聖人根據病人的情況綜合使用,以期十全十美,所以稱為『子者』。聖人愛護百姓猶如自己的赤子,若百姓有所傷病,未得善終,就會設法治療,避免使用毒藥或傷及肌膚,而用細小的針灸貫通經絡,調節氣血,以傳授後代。)必須明確這個方法,徹底執行,長久不滅。

(法令即針經法也。)易用難忘。(毒藥砭石粗術之法難用易忘九種針要道易用難忘也。)為之經紀。(可為微針之經紀也。)異其篇章。(可為微針篇目章句也。)別其表裡。(取其腑輸為表臟輸為里。)為之終始。(微針之數始之於一終之九也。)令各有形先立針經願聞其情。

白話文:

(醫學上的法令就是針灸經典中的規律。)容易使用卻不容易忘記。(有毒的藥物、鋒利的砭石以及粗糙的手術方法難以使用且容易忘記,而針灸的九種基本方法則容易使用而不容易忘記。)可以做為針灸的指南。(可以做為微針治療的指南。)區分針刺的部位。(把經脈輸出的部位分為表層和深層。)設定針灸的開始和結束。(微針治療的針數從一數到九。)讓每一種針法都有明確的形狀。請先制定針灸的基本規律,我願意瞭解它的內容。

(為前五法必須各立形狀立前五形之本須作仿經法故請先立針經欲聞敘針之情也。)岐伯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而終於九請言其道。(次之者推九針之序綱紀之次也。)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也粗守形工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視其疾惡知其源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工守機機之動不離空空中之機清靜以微其來不可迎其往不可追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抧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眇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但九針要道下成解中自當其釋也之。

白話文:

(使用前五種針法必須區分具體形狀,建立前五種形狀的基礎,必須依循經典方法,因此請先建立針經,想要了解下針的原理。)

岐伯說:我將詳細論述,使之有條理,從一到九順序進行,請您講述其道理。(詳細論述是指闡述九種針法的順序和條理。)

細針的用法雖然容易說明,但卻難以掌握。粗略地觀察形體的工法很容易,要掌握神機妙用卻很難。妙不可言的變化在於,神機妙用就好像客人在門口,尚未看到病症的具體表現,怎麼能知道病情的根源?

刺針的奧妙在於快慢的掌握。粗略地觀察關節的工法很容易,要掌握機遇的微妙變化卻很難。機遇的運轉不會偏離空靈的境界。空靈中的機遇清靜微妙,到來時無法預料,離去時也無法挽留。懂得機遇之道的人不會拘泥於外在事物,不懂機遇的人強行施為也不會觸發機遇。

知道機遇的去來,最重要的是掌握時機。粗略把握機遇,只能模糊不清,細緻把握機遇,卻只有施術者能領會。機會來臨時,針法逆行;機會離去時,針法順行。清楚知道逆與順,針法就能正確執行。不能提前迎合機遇,也不能在機遇離去後追趕,否則就會徒勞無功。

)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逆順察之於陰陽迎奪施之於補瀉。)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亡若存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言以意調於補瀉則針道可窮矣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

白話文:

(行針時)順勢而迎,隨意而應,針法便已完成。(根據陰陽的順逆變化而針刺,迎刺和奪刺可以用於補瀉。)凡用針的人,虛症則補,實症則瀉,陳舊的病則消除,邪氣盛則瀉虛。大體而言,緩慢的針刺可以補,快速針刺可以瀉。補瀉之理,如同有意無意,察覺之後才發現,似亡非亡,纔算虛實。補瀉得當,猶如得到又失去。(用意念調節補瀉,則針法便能達到極致。)虛實的關鍵,在於九種針法的妙用。補瀉的時候,用針來進行。

(五方別療莫先於針所以補瀉以針為之也。)瀉曰必持而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出針疾氣得泄。(凡瀉之道內針必持出針必放之搖火其穴排陽耶而出針疾病之氣得泄謂之瀉也。)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以手按其所針引之後暖氣內聚以心持針不令營血得散外閇其門令衛氣不得泄出謂之補也。

白話文:

診治五臟時,針灸是首選。針灸的補與瀉,是通過針的作用來實現的。

瀉法:必須拿住針並向內刺入,然後放開針柄並向外刺出,使陽氣排出,病氣得到宣洩。

(一切瀉法的原則:針刺時必須拿住針柄,出針時必須放開針柄,並晃動或艾灸針孔,引出陽氣,這樣病氣才能得到宣洩,這就是瀉法。)

補法:按住並拔出針,這樣會使內部溫熱,血液不能散開,氣體不能排出。

(用手法按住針刺部位,拔出針後溫暖的氣血聚於內部,並用意識控制住針孔,使營血無法散逸,衛氣無法洩出,這就是補法。)

)補曰隨隨之意若忘之。(隨氣呼吸而微動針之也。)若行若悔如蚊虻上。(欲去欲作為行悔也針在皮膚之中去來微動如彼蚊虻止又皮膚微覺有之也。)如留如還。(針在皮膚之中若似留停人如還去此皆言其候氣者也。)去如絕弦。(得氣已去即此補陰□補得之也即疾出針如絕弦者言其速也。

白話文:

補充說明:

  1. **隨隨之意若忘之:**隨著氣息呼吸,輕微地移動針具,讓人感覺不到。

  2. **若行若悔如蚊虻上:**針在皮膚中,讓人感覺似動似停,猶如蚊子停在皮膚上。

  3. **如留如還:**針在皮膚中,讓人感覺像是停留在那裡,又像是在移動。這些都表示針已與氣相通。

  4. **去如絕弦:**當針得氣後,立刻拔出,猶如撥動琴絃時發出的聲音,迅速而果斷。

)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左手按穴右手行針內氣已補右手出針左手閇門使氣相續不滅也屬續也。)外門已閇中氣乃實。(痏孔為外門也補已不泄故內氣得實也。)必無留血急取誅之。(補者留其氣也不可留於客邪血也邪血留者可刺去之故曰急誅之也。)持針之道堅者為實。(持針不堅則氣散不從針。

白話文:

左手按穴,右手行針,讓內氣得到補充。右手出針時,左手封閉針孔,讓氣息相續不斷。

外門(針孔)已經封閉,中氣(內氣)才得以充足。邪氣已經補完,就不會再外洩。

如果有留血,要馬上刺出。補強身體的目的是留下元氣,而不是留下客邪之血。客邪之血若滯留,可以用針刺出,所以說要馬上刺出。

持針的方法,要堅定有力,纔不會讓氣散掉,而無法隨著針行。

)正指直刺針無左右。(刺者欲中其病若針入左右不當於穴其病不愈也。)神在秋豪。(秋豪謂秋時兔新生豪毛其端銳微也謂怡神在針端調氣故曰神在秋豪也。)屬意病者。(念其針下病無邪也。)審視血脈刺之無殆。(審視十二經脈及諸絡虛實刺之無殆也殆危也。)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衡神屬勿去知病存亡。

白話文:

正針直刺,沒有左右之分。(刺針時,必須準確刺中病竈。如果針刺太淺太深,或偏離穴位,就不能治癒疾病。)神靈集中於針尖。(秋豪指秋天兔子初生的細毛,其尖端極細,意指神意集中在針尖,調和氣血。因此說神靈集中於針尖。)專心致志於病患。(用心觀察針下病竈,是否有邪氣作祟。)審視氣血經絡,刺針時避免危險。(仔細檢查十二經脈及其他絡脈的虛實,避免刺針傷及重要部位。殆指危險。)刺針時,一定要在懸陽穴位和兩衡穴位之間,神意專注,不要離開,才能洞察病情的生死存亡。

(以所言方刺之時先觀氣色者也懸陽鼻也懸于衡下也鼻為明堂五臟六腑氣色皆見明堂及與眉上兩衡之中故將針者先觀氣色知死生之候然後刺也。)血所在輸橫居視之獨滿切之獨堅。(血脈絡脈也有脈橫居輸穴之中視之滿實切之獨堅者是橫居絡脈也。

白話文:

中醫治療時,首先觀看病人的氣色。鼻子懸於眉下,猶如面部的明堂,可以顯示五臟六腑的氣色。因此,針灸時先觀察氣色,判斷病人的生機,然後再進行針刺。

如果某個部位有明顯的血,橫貫在輸穴處,看起來很滿,切下去特別堅硬,說明是橫居絡脈。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甚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含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實無虛虛無損不之而益有餘是謂重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恇區方反怯也氣少故怯針害者言前所禁甚也。

白話文:

人體內的氣在脈絡中分佈如下: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因此,針灸治療時,針刺淺層脈絡則邪氣會排出,針刺中層脈絡則濁氣會排出,針刺過深則邪氣會向下沉降,病情會加重。所以說,皮肉筋脈各司其職,病症也有不同的部位,針刺的方法也要根據不同的部位和病症,不能一概而論。不能過於實,也不能過於虛,不能損害,也不能過度,這樣纔能有益無害,反之則會加重病情。如果過度取穴於五臟之脈者會死亡,過度取穴於三臟之脈者會精神恍惚,取穴於陰脈過多者會死亡,取穴於陽脈過多者會發狂。如果針刺操作不當,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甚數刺之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候若風之吹雲照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針入不得其氣無由補瀉故轉針以待氣不問其數也得氣行補瀉已即便出針其病愈速故譬惡風吹雲見蒼天也。)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輸五五二十五輸六腑六輸六六三十六輸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也。(二十七氣所行皆有五輸。

白話文:

(治療時)刺針下去如果氣沒有到達,不管刺了多少針,都要繼續刺,直到氣到達為止,然後才拔針,不要再針灸了。每一種針灸方法都有其適宜的部位和不同的形式,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針灸的要點是,氣到達了才會有效果。效果就像風吹散雲彩,眼前豁然開朗,看到藍天一樣。針灸的方法到此已經完成了。(針入體內沒有達到氣,無法進行補瀉,因此轉動針頭等待氣至,不管轉動多少次。獲得氣後進行補瀉,然後立即拔針,這樣治病見效快,所以用「風吹散雲見到藍天」來比喻。)黃帝說,希望聽到五臟六腑的經絡。岐伯說,五臟有五輸,共二十五輸;六腑有六輸,共三十六輸;經脈有十二,絡脈有十五,總共二十七條經絡。以上這些氣脈從上往下走行,初出之處為井,流動時為滎,注入其他經絡處為輸,循行之路為經,進入其他經絡處為合。(二十七條氣脈走行時,都有五輸。)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推之而御持之氣至而去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病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又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則必其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掖與膺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又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言刺必須診也。

白話文:

春秋兩季交替時,三百六十五個節氣,懂得其中要理的人,一句話就能說完;不懂得要理的人,說再多也是徒勞無功。所說的節氣,是指人體神氣流動出入的規律,而不是指皮肉筋骨。要觀察人體的氣色眼睛,就知道神氣的離散和回歸;要聽人的動作聲音,就能辨別正氣或邪氣。要從右邊按摩,再從左邊按摩,從而掌握神氣,讓氣血流通,排除病邪。凡是用針之前,都必須先診脈,判斷氣血的盛衰,然後纔可以治病。如果人體內部五臟之氣已絕,而用針者又在體外加針,這叫加重病症。加重病症,病人必定會死。此時,治病者應讓氣息平靜,尋找氣息的出入口,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救治。如果人體外部五臟之氣已絕,而用針者又在體內加針,這叫逆亂病情。逆亂病情,病人也必定會死。此時,治病者應採取相反的方法,針刺四肢末梢進行救治。

)刺之害中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不中病中精故精泄不中病病雖暫去史致弗氣為癰瘍也精泄病甚故恇也。)

白話文:

如果針刺後,身體中的邪氣沒有去除,就會導致精液洩漏。如果邪氣去除,就會導致氣血洩漏。如果精液或氣血洩漏,疾病就會加重,發生瘡瘍。(如果針刺不中病位,精液就不會洩漏;如果針刺中病位,但疾病暫時緩解,邪氣沒有完全清除,就會導致氣血凝滯,形成瘡瘍。精液洩漏會加重病情,所以會出現神志恍惚的症狀。)

2. 九針要解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言者甚易行之難著。)粗守形者守刺法也工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守刺規矩之形故粗守血氣中神明故工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神者玄之所生神明者也神在身中以為正氣所以身中以神為主故邪為客也邪來乘於正故為會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白話文:

所謂「易陳」就是容易說出來,「難入」就是難以被人理解。(說起來很容易,但實行起來很難讓人理解。)

「粗守形」是指遵循針灸刺穴的方法,「工守神」是指關注人的血氣,並針對不足給予補充。(遵循針刺規範就是粗淺的層次,關注血氣中的神明就是高深的層次。)

「神客」是指正氣和邪氣同時存在,「神」是指正氣,「客」是指邪氣。(神是玄妙之氣所生,神明存在於身體中,擔任正氣的作用,因此身體以神為主人,邪氣就成為客人。邪氣來襲會侵犯正氣,所以叫做「會」。)

「在門」是指邪氣循著正氣出入的身體部位。

(門者腠理也循正氣在腠理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正邪何經之病。(未睹病之已成即能先知正邪之發在何經脈中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先知何注有病之微療之處所惡知言不知也。)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刺之微妙之機在於徐疾也數疾也。

白話文:

(腠理就是皮毛,正氣在腠理中出入。)還沒看到病症,就能預先知道正邪侵犯哪條經脈。

(還沒看到病症已經形成,就能預先知道正邪在哪些經脈中發作。)

(先知道哪個穴位有病邪的微小徵兆,就可以治療該處所。)

(針灸的方法精妙之處在於緩慢和快速。)

)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五臟六腑出於四肢粗守四肢臟腑之輸不知營衛正之與邪往來虛實故為粗也。)工守機者知守氣也。(機弩牙也主射之者守於機也知司補瀉者守神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以因於空所以機動由於孔穴知神氣虛實得行徐疾補瀉也。

白話文:

粗守關者

守關者守住四肢,監察血氣正邪的往來。五​​藏六​​府通過四肢,(守關者)控制四肢,(五藏六府)輸布的營衛之氣和正邪往來,虛實變化,因此稱為「粗守」。

工守機者

(工守機者)知道守住氣,機指機弓的發射裝置,射箭的人守住發射裝置,(工守機者)知道如何補益和宣發,守住人的神氣。

機的動作不能離開它的空,(工守機者)通過機的空隙來知道氣的虛實,從而運用針刺的徐疾手法,根據空隙的變化,知道神氣虛實,適當地採用徐(緩慢)或疾(快速)的手法,進行補益或宣發。

)空中之機清靜以微者針已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神在孔穴針頭候得氣已神清志靜密意守氣行於補瀉不令有失故為微也。)其來不可迎者氣盛不可補也。(氣盛不可補之補之實實也。)其往不可追者虛不可以瀉也。(氣往而虛不可瀉之瀉之虛虛也。)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

白話文:

當針尖刺入時,感到空靈清淨而微妙,這說明針已得氣,要專心守住這股氣息,不要讓它散失。(神守在針孔,等待得氣,然後神情放鬆專心守住氣息運行於補瀉,不讓它失控,所以稱為「微妙」。)

當針尖刺入時,如果氣息猛烈而盛大,就不要再補氣了。(氣盛不可補,補之會造成氣實。)

當針尖刺入時,如果氣息微弱而虛弱,就不要再瀉氣了。(氣虛不可瀉,瀉之會造成氣更加虛弱。)

不要過度施針,因為氣息容易散失。

(利機掛以絲髮其機即發神氣如機微邪之氣如發微邪來觸神氣之謂之掛也微邪來至神智即知名曰智機不知即失故曰易也。)叩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血氣已盡而不下也。(不知機者謂鈍機也鈍機也叩之不發謂無智之人行於補瀉邪氣至而不知有害血氣皆盡而疾不愈下愈也。)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可取之時也。

白話文:

(利機用絲線懸掛著,絲線一動機關就會發動,神氣就好像機關一樣靈敏,邪氣就像細微的頭髮,邪氣來觸動神氣,就稱為「掛」。邪氣輕微到達神智,馬上就能知道,這稱為「智機」。如果不知道,就會失去先機,所以說「機會易失」。)敲打身體卻沒有反應的,說明不知道補瀉的意義,氣血已經耗盡也無法落針。(不知道機會的人,稱為「鈍機」。鈍機的人敲打身體也不會有反應,表示沒有智慧的人在補瀉時邪氣來了也不知道有害,氣血都耗盡了,疾病還是沒有好轉,病情反而更嚴重。)知道氣血的來去變化,就能知道氣的順逆、盛衰。要等待時機,就要知道氣可以採取的時機。

(知虛實可取之時為知往來要期也。)粗之暗乎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眇哉上獨有之者蓋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少少者逆來為順言形氣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知所取之處也。(往者氣散故少氣逆也來者氣集故氣實順也明知氣之逆順即行補瀉更亦不須問者謂善知處也。)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白話文:

(知道虛實和可取穴位的時候,就能瞭解氣血流動的規律。)一般的人都很愚昧,不知氣血的微妙變化。只有高明的醫生,才能明白針灸的原理。

往者(氣血流動)為逆,說明氣血虛弱、不足;來者為順,說明氣血平和。明白氣血的逆順,就可以在正確的地方進行治療。

(往者,氣血散亂,所以氣血虛弱,逆行;來者,氣血聚集,所以氣血充實,順行。明白氣血的逆順,就可以進行補瀉,不必再詢問。)

迎著氣血流動的方向取穴位,是瀉法;追著氣血流動的方向取穴位,是補法。

(迎而奪之致虛追而濟之令實故皆不可。)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診寸口脈虛當補所由之經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診寸口脈實當瀉所由之經也。)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宛陳謂是經及絡脈聚惡血也。)邪勝則虛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

白話文:

既要補氣,又要奪氣,這樣會導致身體虛弱;既要追趕,又要幫助,這樣會導致身體實熱。所以,兩種做法都不行。

所謂「虛則補之」,是指氣口虛弱,需要補氣。(如果寸口脈虛弱,就應該補虛該脈絡所屬的經絡。)

所謂「滿則泄之」,是指氣口強盛,需要瀉氣。(如果寸口脈強盛,就應該瀉掉該脈絡所屬的經絡。)

所謂「宛陳則除之」,是指祛除血脈中的瘀血。(「宛陳」是指經絡和絡脈中聚集的壞血)

如果邪氣盛,則應該瀉掉虛弱的經絡中的邪氣。

(有客邪在諸經皆瀉去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此言其補。)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徐出也。(此言其瀉)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也虛者無氣也。(若有氣實若無氣虛也。)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尚存也。(若先實者瀉而已之令後虛也若先虛者補而存之便後實也。

白話文:

(當有外邪入侵各種經絡時,)應採取瀉法將其排出體外。

「徐而疾」是指實證,說明邪氣進入體內較慢,但排出較快。(這句話說明補法的特點。)

「疾而徐」是指虛證,說明邪氣進入體內較快,但排出較慢。(這句話說明瀉法的特點。)

「實」與「虛」如果若有若無,說明實證是有氣的,虛證是無氣的。(如果有氣的是實證,如果無氣的是虛證。)

觀察病情的過去與現在,如果氣好像消失了又出現,說明病人的氣虛實,以及補瀉的先後順序。觀察病人的氣是已經排出還是仍然存留。(如果病人先有實證,就要瀉法使其後虛;如果病人先有虛證,就要補法使其後實。)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則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補之得於神氣故佖然也佖文一反色儀和也瀉失於邪氣故恍然也。)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在上也。(高在頭風熱邪氣多中人頭也故曰在上也。)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氣留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

白話文:

虛與實:指那些虛實不明、忽好忽壞的人。補益的話,病人就會覺得好轉,好像得到什麼;瀉除的話,病人就會感覺虛弱,好像失去什麼。(補益讓精神氣色好轉,所以會感覺好轉;瀉除會讓邪氣流失,所以會感覺虛弱。)

邪氣在脈 :邪氣在脈中的位置,取決於邪氣的性質。

  • 邪氣在上:指邪氣侵犯到人體的上部(多指頭部)。因為邪氣入侵,所以會導致頭風熱等症狀。
  • 濁氣在中:指水穀(食物)進入胃中後,精氣上升到肺部,而濁氣(廢物)滯留在腸胃中。這種情況多是由於飲食不當或不適應寒溫變化引起的腸胃問題。

(谷入於胃化為二氣清而精者上注於肺以成呼吸行諸經隧其濁者留於腸胃之間因於飲食不調為病故曰在中也。)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之氣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清寒氣也寒濕之氣多從足上故在下也。)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上謂上脈頭及皮膚也。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後轉化為兩種氣體,清澈而精華的部分上升至肺部,促進呼吸並流經各條經脈。較為混濁沉重的部分殘留在腸胃中,如果飲食不節制,就會形成疾病,因此中醫認為疾病存在於身體的中部。

清氣在下,說明清澈稀薄的氣體進入人體時必定從足部開始,因此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清寒之氣也,寒凝之氣多從足部上升,故在下。)

針刺陷脈(指脈絡深陷),邪氣就會被驅出。(這裡的「上」指脈絡的頭部和皮膚。)

)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陽明合也。(中者中脈謂之陽明是胃脈也陽明之合者胃足陽明合三里至巨虛上廉與大腸合至巨虛下廉與小腸合也。)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疾不欲深刺也深則邪從之入故曰反沉也。(針過其分邪從針入病更益深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言經絡各有所生也。

白話文:

如果針灸中脈(陽明經),使得濁氣排出,就取合陽明合穴。(中脈指的是陽明經,也就是胃經。陽明合 穴包括胃(手陽明)合穴三里,至巨虛上廉與大腸經合穴,至巨虛下廉與小腸經合穴。)

針刺太深,邪氣反而沉降,這是因為針刺太深會導致淺表的疾病無法得到治療,讓邪氣從針刺處進入,所以說會沉降。(針刺過度,邪氣從針孔進入,病情會加重,所以稱為沉降。)

皮肉筋脈各有其所在,指的是經絡各有其起始部位。

(言經在筋肉絡在皮膚也。)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五臟中虛用針者大瀉五臟之脈陰絕故死也。)取三脈者恇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人恇然不復也。(一時盡三陽之脈陽絕故恇然不復也。)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五里在肘上不在尺中而言尺之五里者寸為陽尺為陰也陰尺動脈動於五里故曰取尺五里也五往者五瀉也。)奪陽者狂正言。

白話文:

(經絡位於肌肉,脈絡位於皮膚。)取五脈的人會死亡,因為這表示疾病在中氣不足,但卻針灸大量瀉出血脈(即陰脈)。(五臟虛弱而使用針灸的人會死亡,因為大量瀉出血脈導致陰脈中絕。)取三脈的人會昏迷,因為這表示大量瀉出三陽之氣,讓病人昏昏沉沉而無法恢復。(一次瀉出血脈導致三陽之脈中絕,所以病人昏昏沉沉無法恢復。)取走陰脈的人會死亡,意思是取尺脈的五里五寸(五里在肘部以上,不在尺部中間,但古人稱尺脈五里是因為寸為陽,尺為陰,陰尺動脈會在五里處跳動,所以稱為取尺五里)。取走陽脈的人會狂躁,這是正言。

(奪陽陽虛故狂此為禁之正言。)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觀其明堂五色察其目之形色則病之聚散可知也復聚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相五色於目謂一其形也相目之形有五色別以知一形也調尺寸之脈六變謂聽其動靜也聽動靜者謂神思脈意也。)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

白話文:

陽氣被奪導致陽氣虛衰,進而發狂。這句話是中醫治療狂症的基本原則。

  1. 觀察面部氣色和眼神:
  • 判斷陽氣散亂或聚集。
  • 仔細觀察「明堂」(兩眼之間的部位)的五種顏色和眼球的具體形狀,可以知道疾病的具體情況:病氣是散亂還是聚集。
  1. 具體形狀和動靜:
  • 高明的醫生能夠根據五種不同的眼色判斷相應的疾病。
  • 觀察脈象的具體形狀和動靜,可以判斷病情的緩急、邪氣的具體性質。
  1. 辨別虛實邪正:
  • 判斷疾病是屬於虛証(正氣不足)還是實證(邪氣過盛);是屬於正邪夾雜的虛實夾雜,還是邪氣過盛的實証。

(正邪者謂人因飢虛用力汗出腠理開發逢風入者名曰正邪也。虛邪者謂八正虛邪氣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右手推針出入左手持而御也。)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氣若不至久而待之氣若至者依數行補瀉去其實虛也。)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

白話文:

現代

正邪是指人體因飢餓衰弱、勞動出汗,皮膚毛孔開張,遇風侵襲而引起的疾病。虛邪是指身體八種正氣虛弱所引起的疾病。

右手推動針刺進出,左手拿著並控制。

氣到(病竈)就瀉掉,氣不到(病竈)就補氣。等待氣到一定時間後,再按照一定的次序進行補瀉,去除虛邪。

調整氣息的關鍵是始終保持一顆專注的心。

(持心在於終始故為一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脈絡之滲灌諸節者也。(數人骨節無三百六十五此名神氣遊行出入之處為節非皮肉筋也故絡脈滲灌三百六十五空穴以為節會也。)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即死也矣其死無氣以動矣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致反取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也陰氣有餘故。

白話文:

(思考從始到終,所以氣血循環是一致的。)人體關節交接處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是經絡貫通、滋養全身各個關節的地方。(人體骨骼的關節數量並非三百六十五個。所謂關節是指神氣流動出入的地方,並不是指皮肉筋骨。所以經絡溝通的三百六十五個空穴形成關節的交會處。)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是指脈搏上的氣機在內部中斷,無法到達體表。反過來,如果在體外病處取穴,並且與陽經相通,使用留針的方法,可以引導陽氣到達病處。陽氣到達後,內部氣機就會耗盡,人就會死亡。因為死亡後,體內沒有氣機可以運動了,所以身體會安靜不動。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是指脈搏上的氣機在體外中斷,無法滋養四肢。反過來,如果在四肢的輸穴取穴,並且與陰經相通,使用留針的方法,可以引導陰氣到達病處。陰氣到達後,陽氣就會迴流入內。陽氣入內就會導致氣機逆亂,從而導致死亡。這是因為陰氣過剩造成的。

(八十一難五臟氣已絕於內者謂腎肝之氣為陰在內也而醫之用針反實心肺心肺為陽也陰氣虛絕陽氣盛實是為實實虛虛故死心肺為外心肺之氣已絕用針者實於腎肝亦為實實虛虛所以致死之也。)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循明。(目為五臟使候也循增也察目五色增明即知無病者也。

)循明則聲章聲章者言聲與生平異五色增明異常明五聲辨章別於生平蓋是旡病之候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的五臟氣息在內部已經斷絕,這是因為腎和肝的陰氣在內。然而,醫生卻用針灸治療實證的心肺。心肺屬陽,陰氣衰絕而陽氣盛實,這就是實實虛虛,因此導致死亡。

心肺屬於外部,當心肺的氣息已斷絕,而醫生卻用針灸治療實證的腎和肝,也是一種實實虛虛,所以導致死亡。

因此,通過觀察眼睛可以瞭解五臟的情況。眼睛是五臟的使者,可以通過觀察眼睛的顏色來判斷五臟的健康狀況。如果眼睛的顏色增亮,說明身體沒有疾病。

遵循明辨原則就能理清聲章。所謂的聲章是指聲音與常態不同,五色加深變得異常鮮明,五種聲音辨別分明,有別於常態。這通常是沒有生病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