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九·設方 (4)
卷第十九·設方 (4)
1. 知湯藥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四第十四《湯液醪醴論》篇。
黃帝問岐伯曰:法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舍於皮膚。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也,良藥不能及也,今良工皆持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可謂不早乎?(精,謂有而不虛也。但有病在皮膚,微小精實不虛,若不療者,定成大病,故良工稱為病成。
以其病者精志眷慕於親戚,耳目玩樂於聲色,日久病成,不可療也,由其不破於脆微也。平按:《素問》法病作夫病,必先舍作必先入結,持法作得其法,可謂作何暇,新校正云:「按別本暇作謂。」注有而不虛原抄作有而虛不,原校作不虛。精實不虛,虛字袁刻誤作無。)岐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若本無病,則亦無療方,故知有病為本,然後設工,是則以病為本,以工為末也。標,末也。風寒暑濕所生之病以為本也,工之所用針石湯藥以為標也。故病與工相契當者,無大而不愈;若工病不相符者,雖微而不遣,故曰不得,邪不服也。)黃帝問曰:其病有不從豪毛生,而五臟傷以竭,(有病不以風寒暑濕外邪襲於豪毛腠理入而為病而五臟傷竭,此為總言。平按:《素問》有上無病字,生而作而生,傷以竭作陽以竭也。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陽作傷,義亦通。」)津液虛廓,(腎傷竭也。廓,空也。平按:虛廓《素問》作充郭。廓袁刻誤作廊。)其魂魄獨,(心傷竭也。平按:其魂魄獨《素問》作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雖有五臟之精,而外少吐納之氣。耗,少也,肺傷竭也。
)形別不與衣相保,(皮膚不仁,不與衣相近,脾傷竭也。保,近也。平按:形別不與衣相保《素問》作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亟急而動中,是氣巨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此四候即是五臟傷竭,病生於內,故曰動中。亟,數也。是為五臟大氣數發,病生於內,病形施外,療之奈何也。
平按:《素問》亟作極,鉅作拒。注巨,大氣也,應作巨,袁刻作拒。)岐伯曰:卒治權衡,(卒,終也。權衡,臟腑陰陽二脈也。病從內起,終須調於臟腑陰陽二脈,使之和也。平按:《素問》作平治於權衡。)去宛陳,(宛陳,惡血聚也。有惡血聚,刺去也。)莖微動中四亟,(腎間動氣得和,則陰莖微動,四竭得生,故本標得,邪氣服。
平按:《素問》莖作莝,新校正云:「《太素》莝作莖。」與此正同。動下無中字,亟作極。)濕衣繆處以復其形,(繆,異也。衣肉不相保附,故曰繆處。調之既得腎氣動已,則衣肉相得,故曰復其形也。平按:濕衣繆處《素問》作溫衣繆刺其處。)開鬼門,(五神通之者也。
)潔淨府,潔,清靜也。心之不濁亂。精以時,(命門所藏之精既多,以時而有。)服五湯,有五疏,修五臟,(五湯,五味湯也。藥有五味,以合五行,相剋相生,以為補瀉,五氣得有疏通,以修五臟也。平按:《素問》五湯作五陽,有五疏修五臟作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黃帝曰:善哉。(腎間動氣,人之生命,故氣之和則精生,精生則形盛,形精既盛則骨肉相親,於是大氣平和,是為病形雖成,療之有驗。平按:注下精生,精字袁刻脫。)
白話文:
這篇從頭到尾,內容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第四卷第十四篇《湯液醪醴論》。
黃帝問岐伯說:疾病剛開始產生時,非常細微,一定會先在皮膚上顯現。現在好的醫生都說病已經成了,稱作「逆」,這時針灸和砭石就無法治療了,好的藥物也無法到達病灶。現在好的醫生都只知道遵循固定的法則,對於親戚兄弟這些近在眼前、每天聽得到聲音、看得到氣色的人,卻沒有辦法治好他們的病,這是不是太晚了呢?(「精」的意思是病有實質,並非虛弱。只是病在皮膚時,非常微小而且實在,若不治療,一定會變成大病,所以好的醫生會說病已經成了。)
因為病人總是把心思放在親戚身上,眼睛和耳朵只顧著玩樂聲色,日子久了,病就成了,無法醫治了,都是因為沒有在疾病很微小的時候就治療。
岐伯說:疾病是根本,醫生是枝末。如果沒有把握根本和枝末,邪氣就不會被驅除,這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病,也就沒有治療方法,所以要先知道有病這個根本,然後才設立醫生這個枝末。病是指風寒暑濕等引起的疾病,是根本,醫生所用的針灸和藥物是枝末。所以疾病與治療方法相合,就沒有治不好的;如果治療方法和疾病不相符,即使病很輕微也無法痊癒,所以說沒有把握根本和枝末,邪氣就不會被驅除。)
黃帝問:有的病不是從皮膚毛髮開始,而是直接傷及五臟,導致五臟功能衰竭。(有些病不是由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皮膚進入身體,而是直接傷及五臟導致衰竭,這是總括性的說法。)體內的津液也變得空虛。(這是腎臟衰竭的表現。「廓」是空虛的意思。)精神和魂魄也孤單無依。(這是心臟衰竭的表現。)精氣滯留在體內,而體外卻沒有氣力。(雖然五臟仍有精氣,但體外缺少吐納之氣,這是肺臟衰竭的表現。)身體不與衣服貼合,(皮膚麻木,不與衣服相親近,這是脾臟衰竭的表現。)這四種情況都非常急迫而且快速發展,這是因為體內氣機旺盛,但卻反應在外表,該如何治療呢?(這四種情況是五臟衰竭的表現,疾病產生於體內,所以說是快速發展。這是因為五臟的氣機大量湧現,疾病產生於體內,但卻在外表顯現,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說:最終的治療方法是平衡陰陽。(最終的意思是最後,平衡是指調整臟腑陰陽二脈,使之協調。疾病從內部產生,最終都需要調和臟腑的陰陽二脈。)去除體內的淤血。(淤血是指惡血聚集,有惡血聚集,就要用針刺去除。)如果腎間的動氣恢復正常,陰莖就會微微地動,四種衰竭的狀況也能恢復,這樣就把握了根本和枝末,邪氣就會被驅除。(「莖微動中四亟」是指腎間動氣恢復正常,則陰莖微動,四臟衰竭的狀況也能恢復。)用溫暖的衣服覆蓋身体,讓它恢復原來的樣子。(「繆」是不同的意思,身體的皮膚和肌肉不能貼合,所以叫做「繆處」。調和身體後,腎氣動起來,皮膚和肌肉就會相親近,所以說恢復原來的樣子。)打開身體的通路。(指五神通暢通。)清潔精神的居所。(「潔」是指清靜,指心臟不混亂。)精氣按時產生。(命門所藏的精氣充足,就會按時產生。)服用五味湯藥,疏通五氣,修復五臟。(五味湯藥是指五種味道的藥材,用來配合五行,相生相剋,達到補瀉的效果,使五氣疏通,從而修復五臟。)這樣精氣就會自然產生,形體就會自然強盛,骨肉就會互相親近,體內的氣機也就恢復平和。
黃帝說:說得太好了。(腎間的動氣是人生命的根本,所以氣機平和,精氣就能產生,精氣產生,形體就能強盛,形精強盛,骨肉就能相親,這樣體內的氣機就平和了,這就是說,即使疾病已經形成,治療也是有效的。)
2. 知官能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三《官能》篇,又見《甲乙經》卷五第四《針道》篇。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受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言道之博大,不可勝數,余學之於子,推尋窮問其理,十有二載。余今司而誦之,以示於子,其言有不當不可,余必當合理,余望傳乎所授之人,傳之後代,使久而利物也。平按:請受其道《靈樞》作請正其道。
)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道在岐伯,授之與帝,帝得之於神,故是聖王之道也。)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帝誦岐伯所授針理章句,凡有四十七章。形之所在肥瘦,氣之所在虛實。一也。)左右上下;(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居其里,男女左右,陰陽上下,並得知之。二也。
)陰陽表裡;(五臟為陰居里,六腑為陽居表。三也。)血氣多少;(三陰三陽之脈,知其血氣之多少。四也。)行之逆順;(營氣順脈,衛氣逆行。五也。)出入之合;(血氣有出入合處。六也。誅伐有過,誅伐邪氣惡血。七也。平按:誅《靈樞》作謀。)知解結;(結謂病脈堅緊,破而平之。
八也。)知補虛瀉實上下之氣;(能知補瀉上下之氣。九也。平按:《靈樞》之氣作氣門。)明於四海,審其所在;(髓、血、氣、谷四海,審知虛實所在。十也。平按:《靈樞》明下有通字。)審寒熱淋露;(因於露風,生於寒熱,故曰寒熱淋露。十一也。平按:《靈樞》寒上無審字。
)滎輸異處;(五行滎輸有異。十二也。平按:滎《靈樞》作以。)審於調氣;(審吐納導引以調氣。十三也。)明於經隧;(經,正經、奇經也。隧,諸絡也。故曰瀉其經隧,無傷其經,即其信也。十四也。)左右支絡,盡知其會;(支絡,小絡也。皆知小絡所歸,大絡會處。
十五也。平按:《靈樞》支作肢。)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陰陽之氣不和者,皆能和之。十六也。)虛與實鄰,和決而通之,(鄰,近也。虛實二氣不和,通之使平。十七也。平按:《靈樞》和作知。)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把,持也。人身左右脈不調者,可持左右寸口人迎,診而行之,了知氣之逆順,乃可療之。
十八也。平按:《靈樞》注云:「把一作犯。」注了字袁刻脫。)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奇,分也。陰陽之脈相併,渾而不分,候之知其病起之時。十九也。)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妙通標本,則知寒熱二邪所在,故無危殆,是為官主九針之道。二十也。
)明於五輸,徐疾所在;(明臟腑之經各有五輸,輸中補瀉徐疾所在,並須知之。二十一也。)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行針之時,須屈須伸,針之入出條數,並具知之。二十二也。)言陰與陽,合於五行;(知分陰陽之氣,以為五行。二十三也。)五臟六腑,亦有所藏;(五臟藏五神,六腑藏五穀。
二十四也。)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八風,八節之風也。四時八節之氣,各在陰陽之位,併合明堂,處於五行五色之部。明堂,鼻也。二十五也。)五臟六腑;(候五色之部,察知五臟六腑。二十六也。)察其所痛,左右上下;(察五色,知其痛在五臟六腑上下左右。
二十七也。)知其寒溫,何經所在;(知十二經所起寒溫各有主。二十八也。)審尺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言能審候尺之皮膚。二十九也。平按:《靈樞》尺作皮膚二字。)鬲有上下,知氣所在;(谷入於胃,清氣上肺,故在鬲上;濁氣留入胃中,在於鬲下。三十也。平按:《靈樞》鬲作膈,知下有其字。
《甲乙》作知其氣之所。)先得其道,希而疏之,稍深以留之,故能徐之;(為補之道,希疏深留,徐動其針。三十一也。平按:希《靈樞》作稀。《甲乙》作布而涿之,注云:「《太素》作希而疏之。」《靈樞》、《甲乙》徐下有入字。)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視前病者,常先取之;(視病熱之上下,瀉而去之。三十二也。
)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寒在皮膚,留針使針下熱,寒入骨髓,亦可留針使熱,瀉出寒熱氣。三十三也。)針所不為,火之所宜;(脈之陷下,是灸所宜,不可針也。三十四也。平按:火《靈樞》、《甲乙》作灸。)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上氣不足,謂膻中氣少,可推補令盛。
揚,盛也。下氣不足,謂腎間動氣少者,可補氣聚。積,聚也。從,順也。三十五也。)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經陷下,火即當之;(火氣強盛,能補二虛。三十六。平按:經陷下火即當之《靈樞》作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甲乙》作經陷下者即火當之。
)結絡堅緊,火之所治;(絡脈結而堅緊,血寒,故火攻療。三十七也。平按:《靈樞》緊作下,火之所治作火所治之。注攻字袁刻脫。)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陽女陰,良工所禁,針論畢矣;(有病不知所痛,可取陰陽二蹺之下。二蹺之下,男可取陰,女可取陽,是療不知所痛之病。
男陽女陰,二蹺之脈,不可取之。三十八也。平按:男陽女陰《靈樞》作男陰女陽。)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闢奇邪;(服,學習也。學用針法,須上法日月星辰之光,下司八節正風之氣,以除奇邪。三十九也。)而觀百姓,審於虛實,無犯其邪,是天之露,遇歲之虛,救而弗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而令百姓不犯虛實二邪歲露之忌,可謂得針之旨耳。天露者,歲之八正虛邪風雨也。
四十也。平按:《靈樞》是天之露,天上有得字,弗勝作不勝。)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火⿱龷早冥,通於無窮,粗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彷彿;(法於往古聖人所行,逆取將來得失之驗,亦檢當今是非之狀,又觀⿰火⿱龷早冥微妙之道,故得通於無窮之理,所得皆當,不似粗工以意,唯矚其形,不見於道,有同良才神使,獨鑑其所貴,彷彿於真。四十一也。
)邪氣之中人也,洫泝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無若亡若存,在形無形,莫知其精;(洫,謂溝渠,即腠理也。泝,謂水之逆流,即邪氣入腠理也。八正虛邪氣入腠理時振寒起於豪毛動形者也。正邪者,因身形飢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中人,微而難知,莫見其精。
四十二也。平按:《靈樞》洫泝作灑淅,不知於身作不知於其身,若無上有若有二字,其精作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也,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邪氣初客,未病之病,名曰萌芽,上工知之。其病成形,下工知之。四十三也。)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謂知邪氣,處氣處於皮膚脈肉筋骨所在,守其空穴門戶療之。四十四也。
)明於調氣補瀉所在,除疾之意,所取之處;(明於調氣補瀉處所,是處可補,是處可瀉,不妄為之。四十五也。)瀉必用員,切而傳之,(平按:員《甲乙》作方,注云:《太素》作員。切而傳之《靈樞》、《甲乙》作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入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平按:方《甲乙》作員,注云:《太素》作方。
)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員謂之規,法天而動,瀉氣者也。方謂之矩,法地而靜,補氣者也。樞,謂針動也。瀉必用方,補必用員,彼出《素問》,此是《九卷》方圓之法,神明之中,調氣變不同故爾。四十六也。
)用針之要,無忘養神。(用針之道,下以療病,上以養神。其養神者,長生久視,此大聖之大意。四十七也。以上四十七章,內經之大總,黃帝受之於岐伯,故誦之以閱所聞也。平按:養神《靈樞》作其神。注閱袁刻作明,按《說文》閱,察也。《博雅》云:閱,數也。又《前漢書·文帝紀》閱天下之義理多矣。
注:閱,猶更歷也。亦通。)
雷公問於黃帝曰:《針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黃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願聞官能奈何?(人受命於天,各不同性,性既不同,其所能亦異,量能用人,則所為必當,故因問答,以通斯德者也。平按:注德字袁刻作道。
)黃帝曰:明目者,可使視也。(人之所能,凡有八種。視面部五行變色,知其善惡,此為第一明人也。平按:《靈樞》也作色。)聰耳者,可使聽音。(聽病人五音,即知其吉凶,此為第二聰聽人也。)接疾辭給者,可使傳論而語餘人;(其知接疾,其辨敏給,此可為物說道以悟人,此第三智辨人也。平按:《靈樞》接疾辭給者作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而語餘人作可使傳論語。
)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神清性明,故安靜也。動合所宜,明手巧者妙察機微,故審諦也。此為第四靜慧人也。平按:《靈樞》安靜上有徐而二字。)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身則緩節柔筋,心則和性調順,此為第五調柔人也。
調柔之人,導引則筋骨易柔,行氣則其氣易和也。)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祝病。(心嫉毒,言好輕人,有此二惡,物所畏之,故可使之唾祝,此為第六口苦人也。平按:《靈樞》祝作咒。)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爪手苦毒,近物易傷,此為第七苦手人也。
)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章;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師無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此之謂。(各用其能,以有所當,故曰得人。如不得人,道不可傳也。平按:《靈樞》章作彰,謂下有也字。)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於器之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甘手者,復生如故。
(毒手按器而龜可死,甘手按之而龜可生,但可適能而用之,不可知其所以然也。此為第八甘手人也。平按:《靈樞》器下無之字,如故下有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