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九·設方 (3)
卷第十九·設方 (3)
1. 知祝由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四第十三《移精變氣論》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古之治病者,唯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也;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上古之時有疾,但以祝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今代之人,苦於針藥而療病不愈者,為是病有輕重?為是方術不妙?平按:《素問》無於岐伯三字。古之治病者,者字《素問》無,而已下無也字。
)岐伯曰:往古民人,居禽獸之間,(上古禽獸多而人少,人在禽獸之間,巢居以避禽獸,故稱有巢氏也。平按:《素問》曰上有對字,人上無民字。)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以躁勝寒,故動作以避寒。以靜勝熱,故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申宦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入也,故毒藥不治其內,針石不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也。(既為恬惔之世,有性莫不恬惔自得。
恬然自得,內無眷慕之情;惔然至樂,外無申宦之役。申宦不役於軀,故外物不形;眷慕不勞於志,故內欲不累。內外恬惔,自然泰和,外邪輕入,何所深哉?是以有病以祝為由,移精變氣去之,無假於針藥也。平按:申宦《素問》作伸官,惔作憺,新校正云:全元起伸作臾。
注既袁刻作此。新校正云:「全元起云:祝由,南方神。」)當今世不然,憂患琢其內,苦形傷其外,(眷慕起於心,則憂其內;申宦苦其形,則傷於外也。平按:《素問》世上有之字,琢作緣。)又失四時之逆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陰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故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者,故祝由不能已也。黃帝曰:善。
(夏則涼風以適情,冬則求溫以從欲。不領四時逆順之宜,不依冬夏寒暑之適,由是賊風至於腠理,虛邪朝夕以傷體。虛邪傷體,內入臟而客髓,賊風開腠,外客肌以傷竅,所以微疾積而成大病也。加而致死,苦之針藥尚不能愈,況祝由之輕其可遣也。平按:逆順《素問》作從逆,虛上無陰字。
)
白話文:
平按:這篇文章從頭到尾,出自《素問》卷四第十三篇《移精變氣論》。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古代治療疾病,只要轉移精神、改變氣息,用祝禱的方法就可以了。現在治療疾病,用毒藥治療身體內部,用針灸治療身體外部,有時能治好,有時卻治不好,這是為什麼呢?」 (上古時代生病,只要用祝禱的方法就能去除病因,病就好了。現在的人,苦於針藥卻治不好病,是因為病有輕重之分?還是因為方法不夠好? 平按:《素問》裡沒有「岐伯」這兩個字。「古之治病者」的「者」字,《素問》裡沒有,「而已」之後也沒有「也」字。)
岐伯說:「遠古時代的人民,居住在禽獸之間,(上古時代禽獸多而人少,人居住在禽獸之間,住在巢穴裡躲避禽獸,所以稱作有巢氏。 平按:《素問》說『上』有『對』字,『人』字上面沒有『民』字。)他們活動身體來躲避寒冷,在陰涼處來躲避暑熱。(用動來戰勝寒冷,所以活動身體來躲避寒冷。用靜來戰勝炎熱,所以在陰涼處躲避暑熱。)他們內心沒有思念的煩惱,外在沒有官職的束縛。那是一個平靜淡泊的時代,邪氣無法侵入。所以不需要用毒藥治療身體內部,也不需要用針灸治療身體外部,只要轉移精神、用祝禱的方法就可以了。」 (因為是平靜淡泊的時代,人們的本性都是平靜淡泊、自得其樂。 內心平靜自然,沒有思念煩惱;心境淡然至樂,沒有官職束縛。不被官職役使身體,所以外物不影響;不為思念勞累心志,所以內心沒有慾望的拖累。內外都平靜淡泊,自然泰然平和,外來的邪氣容易侵入嗎?因此有病只要用祝禱的方法,轉移精神、改變氣息就可以去除,不需要藉助針藥。 平按:「申宦」在《素問》裡寫作「伸官」,「惔」寫作「憺」。新校正說:「全元起說『伸』應該寫作『臾』。」 註解依照袁刻本寫的。新校正說:「全元起說:『祝由,是南方之神。』」)現在的社會不是這樣,憂愁煩惱侵蝕內心,勞累身體損傷外部,(思念之情從心而起,就會憂慮內心;官職束縛勞累身體,就會損傷外部。 平按:《素問》「世」字上面有「之」字,「琢」字寫作「緣」。)又沒有順應四季變化、寒暑適宜的生活方式,邪風時常侵襲,陰虛之氣早晚影響身體,邪氣進入五臟骨髓,外部損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一定會變得嚴重,大病一定會死亡,祝禱的方法就沒有用了。」黃帝說:「說得好。」
(夏天吹涼風來適應心情,冬天尋求溫暖來滿足慾望。不順應四季的變化,不依照冬夏寒暑的適宜,因此邪風侵入皮膚紋理,虛邪之氣早晚損傷身體。虛邪之氣損傷身體,進入內臟而停留在骨髓,邪風開啟皮膚紋理,外部侵入肌肉而損傷孔竅,所以小病積累會變成大病,而且會導致死亡。即使使用針藥都不能治癒,更何況是祝禱這種比較輕微的方式呢? 平按:「逆順」在《素問》裡寫作「從逆」,「虛」字上面沒有「陰」字。)
2. 知針石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神無營於眾物,見《素問》卷八第二十五《寶命全形論》篇,又見《甲乙》卷五第四。
自黃帝曰願問禁數至逆之有咎,見《素問》卷十四第五十二《刺禁論》篇,《甲乙》同上。自黃帝曰願聞九針虛實之道至四方各作解,見《素問》卷十四第五十四《針解》篇,又見《甲乙》卷五第四及卷五第二,惟意是而編次不同。自黃帝問岐伯曰有病頸癰者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
黃帝問岐伯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所疾,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患之,余欲以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天地之間,人最為貴,人君眾庶,莫不寶身。然不知病之脆微,留連骨髓,故請療之方也。
平按:所疾《素問》作疾病,患作慮。新校正云:《太素》慮作患。)岐伯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陳者,其葉落髮;病深者,其聲噦。(言欲識病徵者,須知其候。鹽之在於器中,津泄於外,見津而知鹽之有咸也。聲嘶,知琴瑟之弦將絕。
葉落者,知陳木之已蠹。舉此三物衰壞之徵,以比聲噦識病深之候也。平按:木陳者其葉落髮《素問》作木敷者其葉發,新校正引《太素》亦作木陳者其葉落,王履《溯洄集》所引木陳二句,亦無發字。注兩徵字《素問》新校正引楊注均作微,袁刻同。津下《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有液字。
葉落下者知二字袁刻誤作如。)人有此三者,是謂壞腑,毒藥毋嬰治,短針毋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異。(人有聲噦同三譬者,謂是腑壞之候也。腑者中腑,謂五臟也。壞者,則聲噦也。中腑壞者,病之深也。其病既深,故針藥不能取也,以其皮肉血氣各不相得故也。平按:《素問》治上無嬰字,爭異作爭黑,新校正云:「詳岐伯之對與黃帝所問不相當。
」因引《太素》自夫鹽之味至血氣爭異一段,謂《太素》與此經只三字不同,而注意大異。復引楊注自言欲知病徵者至各不相得故也,謂楊氏注義與黃帝上下問答義相貫穿,王氏解鹽咸器津,義雖淵微,至於注弦絕音嘶,木敷葉發,殊不與帝問相協,不若楊義之得多也。)黃帝曰:余念其病,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為殘賊,為之奈何?(余念微病淫留至深,眾庶不知,遂著骨髓。余痛其心,反甚於病,不能去已,故曰不可更代。
百姓聞此積微成大壞腑之言,莫不以為殘賊之深,欲知為之奈何也。平按:余念其病《素問》作余念其痛。)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天與之氣,地與之形,二氣合之為人也。故形從地生,命從天與。是以人應四時,天地以為父母也。
)荷主萬物者,謂之天子。(天地所貴者人,人之所歸者聖,唯聖荷物,故號曰天子也。平按:荷主二字《素問》作知。)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此言天子所知,凡有二合四能。天有十二時,分為陰陽,子午之左為陽,子午之右為陰,人之左手足六大節為陽,右手足六大節為陰,此為一合也。)天有寒暑,人有虛實。
(十二爻寒暑之氣,十一月陽氣漸息,陰氣漸消;至四月陽氣在盈,陰氣正虛;至五月陰氣漸息,陽氣漸消;至十月陰氣在盈,陽氣正虛。陰陽即為寒暑者也,盈虛以為虛實者也。人亦如之,消息盈虛,有虛有實,為二合也。)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故能知天地陰陽變化,理與四時合契,此一能也。
)能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知人陰陽十二節氣與十二時同,循之而動,不可得失,雖有聖智,不能加也。欺,加也。此二能也。平按:《素問》知上無能字,欺下有也字。)能存八動之變者,五勝更立;(八動,八節之氣也。八節之氣,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更廢更立,血氣亦然,此三能也。
)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能達寒暑之氣虛實相移者,則壽蔽天地,能獨出死地,獨入長生。其言也,呿吟至真微妙之道;其智也,目察秋毫深細之理。此四能也。呿,音去,即露齒出氣。平按:《素問》新校正引楊注云:「呿謂露齒出氣。」與此同。
)黃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盡從三氣而生,故人之形不離陰陽也。)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從道生一,謂之樸也。一分為二,謂天地也。從二生三,謂陰陽和氣也。
從三以生萬物,分為九野四時日月乃至萬物。一一諸物皆為陰陽氣之所至,故所至處不可勝量。不可量物並有虛虛實實之談,請言其道。方,道也。)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水而達,萬物盡然,不可勝竭。(言陰陽相分,五行相剋,還復相資。如金以剋木,水以剋火,土以剋水,始土剋水,得水通易,餘四時皆然,並以所克為資,萬物皆爾也。平按:土得水而達,《素問》水作木。
而達下《素問》有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二句。)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也,(故針等利人之道,凡有五利也。)黔首共飲食,莫知之也。(黔,黑也,渠廉反。人之首黑,故名黔首也。飲食,服用也。黔首服用此道,然不能得其意也。平按:飲食《素問》作餘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餘食作飽食,注云:愚人不解陰陽,不知針之妙,飽食終日,莫能知其妙益。又《太素》作飲食,楊上善云:黔首服用此道,然不能得其意。
」)一曰治神,(存生之道,知此五者以為攝養,可得長生也。魂神意魄志,以神為主,故皆名神。欲為針者,先須理神也。故人無悲哀動中,則魂不傷,肝得無病,秋無難也;無怵惕思慮,則神不傷,心得無病,冬無難也;無愁憂不解,則意不傷,脾得無病,春無難也;無喜樂不極,則魄不傷,肺得無病,夏無難也;無盛怒者,則志不傷,腎得無病,季夏無難也。
是以五過不起於心,則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臟,則壽近遐算,此則針布理神之旨也,乃是崆峒廣成子之道也。平按:注先須理神也《素問》新校正引此注作先須治神。各安其臟,其字原抄作甚,依新校正所引作其。壽近遐算新校正所引作壽延遐算。)二曰治養身,(飲食男女,節之以限,風寒暑濕,攝之以時,有異單豹巖穴之害,即內養身也;實恕慈以愛人,和塵勞而不跡,有殊張毅高門之傷,即外養身也。內外之養周備,則不求生而久生,無期壽而壽長也,此則針布養身之極也。
玄元皇帝曰:太上養神,其次養形。斯之謂也。平按:養身,《素問》新校正云:「《太素》身作形。」此仍作身。注巖穴新校正所引作外雕,恕慈作慈恕,養身身字均作形,壽長作長壽。又按注單豹、張毅事見《淮南子·人間訓》。)三曰知毒藥藥為真,(藥有三種:上藥養神,中藥養性,下藥療病。
此經宗旨養神養性,唯去怵惕之慮、嗜欲之勞,其生自壽,不必假於針藥者也。有病生中無出毒藥以為真惡,故須知之。平按:《素問》藥字不重。)四曰制𥦖石大小,(東方濱海水旁,人食鹽魚,多病癰腫,故制𥦖石大小,用破癰也。平按:《素問》𥦖作砭。)五曰知輸臟血氣之診。
(輸,為三百六十五穴者也。臟,謂五臟血氣。診,謂經絡脈診候也。平按:《素問》輸作腑。)五法俱立,各有所先。(此五法各有所長,故用之各有所先也。)今末世之刺,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之。(粗工守形,實者瀉之,虛者補之,斯乃眾人所知,不以為貴也。
平按:《素問》泄作泄,知之作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者,知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刺虛實之道,法天地以應萬物,若響應聲,如影隨形,得其妙,得其機,應虛實而行補瀉也。平按:《素問》、《甲乙》動下無者字,知作和。)道無鬼神,獨往獨來。(應天地之動者,謂之道也。
有道者其鬼不神,故與道往來,無假於鬼神也。平按:獨往獨來《素問》、《甲乙》作獨來獨往。)黃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乃緩存針。(凡得針真意者,必先自理五神,五神既理,五臟血氣安定,九候已備於心,乃可存心針道,補瀉虛實。平按:九候已備《甲乙》作九候已明。
乃緩存針《素問》作後乃存針,《甲乙》同。)眾脈弗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毋以形先,(病人眾病脈候不見於內,諸病聲候不聞於外,內外相得為真,不唯形之善惡為候也。平按:弗見《素問》作不見,《甲乙》作所見,弗聞《甲乙》作所聞。)可梲往來,乃施於人。
(梲,五骨反,動也。先知內外相得之理,動而往來,乃可施人也。平按:梲《素問》、《甲乙》作玩。)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五,謂皮肉脈筋骨也。此五皆虛,勿近瀉之;此五皆實,勿遠而不瀉。平按:人有虛實《甲乙》作虛實之要。)至其當發,間不容眴,(至其氣至機發,不容於眴目也,容於眴目即失機,不得虛實之中。眴音舜。
平按:眴《素問》、《甲乙》作瞚,新校正云:「《甲乙》瞚作暄,全元起本及《太素》作眴。」)手動若務,針耀而眴,(手轉針時,專心一務。平按:眴《素問》、《甲乙》作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可以靜意,無勞於眾物也。視其義利,觀其適當,知氣之行變動者也。
)是謂冥冥,莫知其形,(此機微者,乃是⿰火⿱龷早冥眾妙之道,淺識不知也。)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見其雜,(烏烏稷稷,鳳凰雄雌聲也。鳳凰群雜而飛,雄雌相和,不見其雜。有觀鳳者,別其聲殊,辨其形異,故曰不雜。譬善用針者,妙見針下氣之虛實,瞭然不亂也。
平按:烏烏袁刻誤作鳥鳥。雜《素問》、《甲乙》作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如橫弩者,比其智達妙術也。起如機者,比行之得中。平按:起如《甲乙》作起若。)黃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也,刺實者須其虛也,(虛為病者,補之須實;實為病者,瀉之須虛也。)終氣以至,慎守勿失,(得氣補瀉,終時慎之,勿使過與不及也。
平按:終《素問》、《甲乙》作經。)深淺在志,(志,記也。計針下深淺,可記之,不得有失。深淺有失,更增其病,故須記。)遠近若一,(使之得中,不可過與不及,故曰若一也。)形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行針專務,設二喻以比之:一如臨深淵,更營異物,必有顛墜之禍;亦如握虎不堅,定招自傷之害。故行針調氣,不可不用心也。
平按:《素問》、《甲乙》無形字。)
黃帝曰:願聞禁數。岐伯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五臟之氣所在,須知針之為害至要,故欲察而識之。)肝生於左,(肝者為木在春,故氣生左。)肺藏於右,(肺者為金在秋,故氣藏右也。肝為少陽,陽長之始,故曰生也。肺為少陰,陰藏之初,故曰藏也。平按:注生也藏也《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無兩「也」字。
)心部於表,(心者為火在夏,居於太陽,最上故為表。)腎治於裡,(腎者為水在冬,居於太陰,最下故為里也。心為五臟部主,故得稱部。腎間動氣,內理五臟,故曰里也。平按:注內理五臟,《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理作治,故曰里也,里作治。)脾為之使,(脾者為土,王四季。
脾行穀氣以資四臟,故為之使也。)胃為之市。(胃為脾腑也。胃貯五穀,授氣與脾,以資四臟,故為市也。)膈肓之上,中有父母,(心下膈上謂肓。心為陽,父也。肺為陰,母也。肺主於氣,心主於血,共營衛於身,故為父母也。平按:注謂肓,《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作為肓。
)七節之旁,中有志心,(脊有三七二十一節,腎在下七節之旁。腎神曰志,五臟之靈皆名為神,神之所以任物,得名為心,故志心者,腎之神也。平按:志心《素問》作小心,新校正云:「《太素》作志心。」注「五臟之靈皆名為神,神之所以任物,得名為心」,袁刻脫此十八字。
「物,得名為心,故志心者,腎之神也」十三字,新校正所引作「得名為志者,心之神也」九字。)順之有福,逆之有咎。(人之上順血氣,下順志心,有長生之福;逆之,有入死地之禍也。平按:順《素問》作從。)
黃帝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請解九針應於九數虛實之道也。)岐伯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刺寒虛者,得針下熱,則為實和也。平按:熱也下《素問》有氣實乃熱也五字。)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刺熱實者,得針下寒,則為虛和也。平按:寒也下《素問》有氣虛乃寒也五字。
)宛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宛陳,惡血。平按:宛《素問》、《甲乙》作菀。)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也。(勿按者,欲泄其邪氣也。)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也。(瀉法徐出針為是,只為疾按之,即邪氣不泄,故為實。平按:注疾下袁刻重一疾字。)疾如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也。
(補法疾出針為是,只是徐徐不即按之,令正氣泄,故為虛也。平按:疾如徐《素問》、《甲乙》作疾而徐。)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言寒溫二氣,偏有多少,為虛實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言病若有若無,故難知也。平按:不可知袁刻作不可不知。注故下袁刻增一甚字。
)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知相傳之病先後者。)為虛與實者,工守勿失其法。(刺虛欲令實,刺實欲使虛,工之守也。平按:《素問》無守字。)若得若失者,離其法。(失其正法,故得失難定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要在各有所宜。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閉相合也。
(補閉瀉開,合熱為時。平按:《素問》閉作闔。)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官其所之當補瀉。(九針之形及名別者,以官主病之別,又補瀉殊用也。平按:《素問》官作窮,所下無之字,瀉下有也字。)刺其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降至,乃去針也。(刺於熱實,留針使針下寒,無熱乃出針。
平按:《素問》實上無其字,降作隆。)刺其虛須其實者,陽氣降至,針下熱,乃去針也。(刺於寒虛,留針使針下熱,無寒乃出針也。平按:《素問》虛上無其字,降作隆。)降之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寒溫之氣,降至針下,勿令太過不及,使之變為余病也。平按:降之《素問》作經氣,更下有也字。
)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下針淺深得氣,即知病在臟腑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深淺得候,即知閤中,不令過與不及。)形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恐其失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專務甚也。)神毋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毋左右視也。(言志一不亂也。
)義毋邪下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不自御神,為義邪下。平按:「義毋邪下者,」下《素問》有「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二句。)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付之者,舉膝分易見也。(言三里付陽穴之所在也。付陽穴在外踝上三寸,舉膝分之時,其穴易見也。
又付三里所在者,舉膝分其穴易見也。平按:付《素問》作跗,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跗之作低胻,《太素》作付之。按《骨空論》,跗之疑作跗上。」又按《素問》王注云:「三里,穴名,正在膝下三寸,䯒外兩筋肉分間。極重按之,則足跗上動脈止矣,故曰舉膝分易見。
」)巨虛者,搖喬足胻獨陷者也。下廉者,陷者也。(在三里下三寸,足胻外獨陷大虛之中,名曰巨虛。巨虛之中,上廉足陽明脈與大腸合,下廉足陽明脈與小腸合。喬,高也,謂此外踝上高舉處也,搖而取之。平按:《素問》無搖字,喬作蹺,獨陷者也作獨陷者,陷者也作陷下者也。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而以為常。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此舉天地陰陽之數。平按:《素問》而以為常作以為常也。)人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人形應於九數,故曰各別有所宜。
平按:《素問》人形作身形。)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之筋應時,(平按:《素問》筋上無之字。)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平按:《素問》王注:人面應七星,所謂面有七孔應之也。新校正云:此注乃全元起之辭也。)人出入氣口應風,(平按:《素問》無口字。
)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言人九分應九數也。)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也,各有所主也。(人身既應九數,行針亦有九別也。調陰陽者,應六律也。益精者,益五臟精。
應七星,謂北斗七星。除風,應八風。通九竅,應三百六十五節之氣九野者也。以其人身有主合之也。平按:《素問》謂下無也字,注野下袁刻脫者字。)人心意應八風,人邪氣應天地,(心意邪氣,應天地之中八風也。平按:人邪氣應天地《素問》作人氣應天。)人面應七星,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人肝目應之九,九竅三百六十五。(肝主於目,在天為日月,其數當九,故九竅合九野三百六十五數也。
平按:《素問》無人面應七星一句。新校正云:全元起本無九竅下七字。)人一以觀動靜,(九數各有九分義,故人之一分法動靜也。)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毋澤也,(天之二分之義候五色,七星分發皆天之候。平按:《素問》無也字。)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五音一分之義,以候人之五聲也。
)六律有餘不足應之,(六律升降,以候虛實。)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地之一分之義,以候高下有餘也。)九野一節輸應之以候閉,(九野一分之義,候三百六十五節氣輸穴閉之不泄也。)三人變一分候齒,泄多血少,(人九變一分之義,候齒及泄多血少。平按:《素問》三上有節字,一分下有人字。
)十分角之變,(九數各九之,此言十分未詳,或字誤。十分之義,角音之變也。)五分以候緩急,(五分之義,以候緩急也。)六分不足,(六分以候不足。)三分寒關節,(三分以候寒關節也。平按:關袁刻誤作開,《素問》亦作關。)人九分四時節人寒溫燥濕,(人第九之分,以候四時節,寒溫燥濕也。
平按:《素問》人九分作第九分,時下無節字。)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時一分,以候相反。平按:相反下袁刻脫一字。)四方各作解。(四時一分,以候四方作解。此之九數,一一各有九分,取之作解,多少不等,或取一,或取二三四等,章句難分,但指句而已也。
平按:《素問》王注云:「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簡爛文,義理殘缺,莫可尋究,而上古書,故且載之,以佇後之具本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云一百二十四字,今有一百二十三字,又亡一字。
」據本書自九竅三百六十五起至四方各作解止,與《素問》校,毋澤下本書多一「也」字,三人變一分上本書少一「節」字,下少一「人」字,九分四時下本書多一「節」字,仍止一百二十三字。楊氏亦謂章句難分,但指句而已。則其不可尋究,故不自今日始也,姑存之以待來者。
)
黃帝問岐伯曰: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以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同稱癰名,針灸石等異療之。平按:《素問》針上無以字。《甲乙》其真安在作其治何在,異上有而字。)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息者,增長也。癰氣長息,宜以針刺開其穴,瀉去其氣。
平按:《素問》、《甲乙》去下有之字。)夫氣盛血聚,宜石而瀉之,皆所謂同病異治者。(氣盛血聚,未為膿者,可以石熨,瀉其盛氣也。氣盛膿血聚者,可以砭石之針破去也。平按:《素問》、《甲乙》聚下有者字,皆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