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九·設方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設方 (3)

1. 知祝由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四第十三《移精變氣論》篇。

白話文: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篇末,均見於《素問》卷四第十三《移精變氣論》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古之治病者,唯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也;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上古之時有疾,但以祝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今代之人,苦於針藥而療病不愈者,為是病有輕重?為是方術不妙?平按:《素問》無於岐伯三字。古之治病者,者字《素問》無,而已下無也字。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古代治病的人,只要改變氣血,就能用祝由術治癒疾病;現在治病,用毒藥治療內部,用針灸治標,有的治癒了,有的沒治癒,這是為什麼?」(古代有疾病,只用祝由術來去除病因,疾病就會痊癒。現在的人,受針藥之苦卻無法治癒疾病,是因為疾病有輕重之分嗎?還是因為醫術不精妙?)

)岐伯曰:往古民人,居禽獸之間,(上古禽獸多而人少,人在禽獸之間,巢居以避禽獸,故稱有巢氏也。平按:《素問》曰上有對字,人上無民字。)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以躁勝寒,故動作以避寒。以靜勝熱,故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申宦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入也,故毒藥不治其內,針石不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也。(既為恬惔之世,有性莫不恬惔自得。

白話文:

岐伯說:在上古時代,人們生活在鳥獸之間(上古時鳥獸多而人少,人居住在鳥獸之間,築巢居住以躲避鳥獸,因此被稱為有巢氏。平按:《素問》中應該加上「上」字,人前面沒有「民」字)。通過活動來避免寒冷,在陰涼的地方居住來躲避炎熱(通過運動來抵禦寒冷,所以通過活動來避免寒冷。通過保持安靜來抵禦炎熱,所以居住在陰涼的地方來躲避炎熱)。內心沒有眷戀的牽累,外部沒有追名逐利的慾望。這是安逸無憂的時代,邪氣不能入侵。因此有毒的藥物不能治療他們的內在,針灸和石藥不能治療他們的外部。所以人們只需要遷移精神、祈禱祝由即可(由於是安逸無憂的時代,所以人們的本性都安逸舒適,自得其樂)。

恬然自得,內無眷慕之情;惔然至樂,外無申宦之役。申宦不役於軀,故外物不形;眷慕不勞於志,故內欲不累。內外恬惔,自然泰和,外邪輕入,何所深哉?是以有病以祝為由,移精變氣去之,無假於針藥也。平按:申宦《素問》作伸官,惔作憺,新校正云:全元起伸作臾。

白話文:

保持平和的心態,內心淡泊無牽掛;樂於無為,不受世俗的束縛。不受外物束縛,自然不會被外物所累;不為慾望所擾,內心也不會感到疲憊。內外平和安適,自然就能達到身心和諧,外來的邪氣難以入侵,更不會深入體內。因此,遇到疾病,可以用祝禱的方式來治療,通過調整精神和氣血,讓疾病自行消失,而不必依賴針灸藥物。

注既袁刻作此。新校正云:「全元起云:祝由,南方神。」)當今世不然,憂患琢其內,苦形傷其外,(眷慕起於心,則憂其內;申宦苦其形,則傷於外也。平按:《素問》世上有之字,琢作緣。)又失四時之逆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陰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故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者,故祝由不能已也。黃帝曰:善。

白話文:

(注:這是袁刻本中所寫。新校正本雲:「全元起雲:祝由,南方神。」)如今不是這樣,憂愁困擾著內心,苦役勞作損傷了身體(憂愁會引發內心的困擾;役宦勞作會令身體受傷)。又忽視了四時順逆、寒暑往來,賊風頻繁侵襲,導致陰虛邪氣日夜糾纏,內傷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定嚴重,大病必定致命,因此祝由術也無法治癒。黃帝說:好。

(夏則涼風以適情,冬則求溫以從欲。不領四時逆順之宜,不依冬夏寒暑之適,由是賊風至於腠理,虛邪朝夕以傷體。虛邪傷體,內入臟而客髓,賊風開腠,外客肌以傷竅,所以微疾積而成大病也。加而致死,苦之針藥尚不能愈,況祝由之輕其可遣也。平按:逆順《素問》作從逆,虛上無陰字。

白話文:

夏天享受涼風,冬天追求溫暖。不順應四季更迭,不適應寒暑變化,因此毒風侵入肌膚,虛弱的邪氣日夜侵害身體。虛弱的邪氣傷害身體,會侵入臟腑損害骨髓,毒風侵襲身體,在肌肉表面侵犯孔竅,因此一開始的輕微疾病累積起來就成為大病。如果再導致死亡,痛苦的針灸藥物都無法治癒,何況只是輕微的祝由科儀能夠治療呢?趙平按:逆順,《素問》作「從逆」;虛上沒有「陰」字。

夏天用涼爽的風來讓心情舒暢,冬天則追求溫暖來滿足慾望。如果不能順應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也不依照冬夏寒冷暑熱的適宜,這樣賊風就會入侵皮膚腠理,虛邪也會在朝夕間損傷身體。虛邪損傷身體,會內入臟腑而蓄積於骨髓,賊風打開了皮膚腠理,會從外侵犯肌肉而損傷孔竅,所以細微的疾病積累起來就會變成大病。加上耗盡元氣直至死亡,即使使用針藥也難以根治,更何況祝由之法輕易地就能消除這種疾病呢?平按:《素問》中「逆順」作「從逆」,「虛」字上沒有「陰」字。

白話文:

夏季,用清涼的風來使精神爽利;冬季,追求溫暖來滿足慾望。如果不能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也不順應冬夏寒冷暑熱的適當,這樣賊風就會侵入皮膚腠理,虛邪也會在朝夕間損傷身體。虛邪損傷身體,會深入內臟而積聚於骨髓,賊風打開了皮膚腠理,會從外侵入肌肉而損傷孔竅,所以細微的疾病累積起來就會變成大病。加上耗盡元氣直至死亡,即使使用針藥也難以根治,更何況祝由之法輕易地就能消除這種疾病呢?

平按:《素問》中「逆順」作「從逆」,「虛」字上沒有「陰」字。

2. 知針石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神無營於眾物,見《素問》卷八第二十五《寶命全形論》篇,又見《甲乙》卷五第四。

白話文:

此篇自篇首至神無營於眾物,見《素問》卷八第二十五《寶命全形論》篇,又見《甲乙》卷五第四。

這篇文章自篇首到「神不執著於萬物」,見於《素問》卷八第二十五篇《寶命全形論》,也見於《甲乙》卷五第四篇。

自黃帝曰願問禁數至逆之有咎,見《素問》卷十四第五十二《刺禁論》篇,《甲乙》同上。自黃帝曰願聞九針虛實之道至四方各作解,見《素問》卷十四第五十四《針解》篇,又見《甲乙》卷五第四及卷五第二,惟意是而編次不同。自黃帝問岐伯曰有病頸癰者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

白話文:

黃帝說:

  • 我想知道禁止針灸的時間,違背禁令會有什麼過錯?

(見《素問》第十四卷第五十二章《刺禁論》,《甲乙經》卷同上。)

黃帝說:

  • 我想聽聽九針虛實之道,以及各個方位對應的解法。

(見《素問》第十四卷第五十四章《針解》,又見《甲乙經》卷五第四章和卷五第二章,只是編排順序不同。)

黃帝問岐伯:

  • 有病人患有頸部癰腫,詳細病情如下(省略)。

(見《素問》第十三卷第四十六章《病能論》,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章。)

黃帝問岐伯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所疾,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患之,余欲以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天地之間,人最為貴,人君眾庶,莫不寶身。然不知病之脆微,留連骨髓,故請療之方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天地包容萬物,其中最珍貴的是人。人是由天地之氣所生,四時變化所形成,無論君王還是百姓,都渴望身體健康。但是,身體的疾病,人們並不瞭解其真實情況,疾病日積月累,深入骨髓,心中深感憂慮。我想要用針灸來治療他們的疾病,您覺得該怎麼辦呢?(天地之間,人最為珍貴。無論君王還是百姓,都愛惜自己的身體。但不知疾病的微小細微,深入骨髓,所以請教治療方法。)

平按:所疾《素問》作疾病,患作慮。新校正云:《太素》慮作患。)岐伯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陳者,其葉落髮;病深者,其聲噦。(言欲識病徵者,須知其候。鹽之在於器中,津泄於外,見津而知鹽之有咸也。聲嘶,知琴瑟之弦將絕。

白話文:

按照《素問》的說法,應該寫作「疾病」,而不是「患病」,而「慮」應該寫作「患」。新校正本認為,《太素》中「慮」應該寫作「患」。岐伯說:鹽的味道是鹹的,它會讓器皿裡的汁液流出來;琴弦快要斷了,就會發出嘶啞的聲音;木頭腐爛了,葉子就會掉落;病入膏肓了,就會發出喘息的聲音。想要了解疾病的徵兆,就必須掌握這些徵兆。鹽在器皿裡,汁液流到外面,看到汁液就知道鹽是鹹的。聲音嘶啞,就知道琴瑟的弦快要斷了。

葉落者,知陳木之已蠹。舉此三物衰壞之徵,以比聲噦識病深之候也。平按:木陳者其葉落髮《素問》作木敷者其葉發,新校正引《太素》亦作木陳者其葉落,王履《溯洄集》所引木陳二句,亦無發字。注兩徵字《素問》新校正引楊注均作微,袁刻同。津下《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有液字。

白話文:

樹葉凋落,是知道老樹已經腐朽了。舉出這三種衰敗的徵兆,來比喻聲音嘶啞是識別疾病嚴重程度的徵候。

注釋:

  • 「木陳」:腐朽的樹木。
  • 「發」:生長。
  • 「微」:衰弱。
  • 「津下」:津液下行。

葉落下者知二字袁刻誤作如。)人有此三者,是謂壞腑,毒藥毋嬰治,短針毋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異。(人有聲噦同三譬者,謂是腑壞之候也。腑者中腑,謂五臟也。壞者,則聲噦也。中腑壞者,病之深也。其病既深,故針藥不能取也,以其皮肉血氣各不相得故也。平按:《素問》治上無嬰字,爭異作爭黑,新校正云:「詳岐伯之對與黃帝所問不相當。

白話文:

葉子掉落這樣寫才正確,袁刻本錯寫成「如字」。

人有了這三種症狀,就是內臟已經破損。用毒藥治療無效,用短針針灸也沒用,因為這些都會損傷皮膚和肌肉,使血液和氣血出現紊亂。(人有了「聲噦」等三種徵兆,表示內臟已經破損。內臟指五臟六腑。破損就是「聲噦」的症狀。內臟破損,病情已經很嚴重。這種病症非常嚴重,所以用針灸和藥物都無法治療,因為皮膚、肌肉、血液和氣血之間不相協調。

注釋:《素問》一書中「治療」一節沒有「無嬰」字,將「爭異」改為「爭黑」。新校正本中指出:「仔細對照岐伯的回答,發現與黃帝所提出的問題並不相符。

」因引《太素》自夫鹽之味至血氣爭異一段,謂《太素》與此經只三字不同,而注意大異。復引楊注自言欲知病徵者至各不相得故也,謂楊氏注義與黃帝上下問答義相貫穿,王氏解鹽咸器津,義雖淵微,至於注弦絕音嘶,木敷葉發,殊不與帝問相協,不若楊義之得多也。)黃帝曰:余念其病,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為殘賊,為之奈何?(余念微病淫留至深,眾庶不知,遂著骨髓。余痛其心,反甚於病,不能去已,故曰不可更代。

白話文:

黃帝說:「我憂慮自己的疾病,心亂如麻,反而加重病情,無法自拔。百姓聽說後,會認為我是暴君,該怎麼辦呢?我擔心小病會變成大病,深陷其中,百姓不知,最後深入骨髓。我痛心疾首,反而比生病更嚴重,無法消除,所以說無法自拔。」

百姓聞此積微成大壞腑之言,莫不以為殘賊之深,欲知為之奈何也。平按:余念其病《素問》作余念其痛。)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天與之氣,地與之形,二氣合之為人也。故形從地生,命從天與。是以人應四時,天地以為父母也。

白話文:

民眾聽到這種積小病成大病、傷害內臟的說法,都認為這是極深的殘害,想知道該如何應對。按語:我認為這裡的「病」字在《素問》中應該是「痛」。

岐伯說:人誕生於大地,生命受制於上天,天地之氣結合,稱之為人。人能順應四季變化,天地就視為父母。(上天賦予氣,大地賦予形體,兩氣結合而成人的。所以說形體由大地產生,生命由上天賦予。因此,人順應四季變化,天地便視為自己的父母。)

)荷主萬物者,謂之天子。(天地所貴者人,人之所歸者聖,唯聖荷物,故號曰天子也。平按:荷主二字《素問》作知。)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此言天子所知,凡有二合四能。天有十二時,分為陰陽,子午之左為陽,子午之右為陰,人之左手足六大節為陽,右手足六大節為陰,此為一合也。)天有寒暑,人有虛實。

白話文:

(擔負萬物的運作,稱為天子。(天地所珍貴的是人,人的歸宿是聖人,只有聖人才能負擔萬物,所以稱呼為天子。備註:荷主二字在《素問》中寫作知。)天有陰陽,人有十二個關節;(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子所知道的,總共有二合四個能力。天有十二個時辰,分為陰陽,子午的左邊為陽,子午的右邊為陰,人的左手足六個大關節為陽,右手足六個大關節為陰,這是二合之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

(十二爻寒暑之氣,十一月陽氣漸息,陰氣漸消;至四月陽氣在盈,陰氣正虛;至五月陰氣漸息,陽氣漸消;至十月陰氣在盈,陽氣正虛。陰陽即為寒暑者也,盈虛以為虛實者也。人亦如之,消息盈虛,有虛有實,為二合也。)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故能知天地陰陽變化,理與四時合契,此一能也。

白話文:

每年的十二個月,會有不同的寒熱變化。十一月時,陽氣逐漸減弱,陰氣逐漸增長。到了四月時,陽氣達到最盛,陰氣最弱。到了五月時,陰氣逐漸減弱,陽氣逐漸增長。到了十月時,陰氣達到最盛,陽氣最弱。陰陽變化形成寒暑,盈虛變化形成虛實。

人體也一樣,有盈有虛,有虛有實,形成二合(陰陽結合)。

能夠順應天地陰陽變化的人,不會錯過四時(春夏秋冬)。天地相合所產生的生命稱為人,人因此能夠瞭解天地陰陽的變化,並與四季協調一致,這是人的能力之一。

)能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知人陰陽十二節氣與十二時同,循之而動,不可得失,雖有聖智,不能加也。欺,加也。此二能也。平按:《素問》知上無能字,欺下有也字。)能存八動之變者,五勝更立;(八動,八節之氣也。八節之氣,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更廢更立,血氣亦然,此三能也。

白話文:

(1)能明白十二節氣規律的人,即使是聖賢也無法欺矇;(因為他明白人體的陰陽變化與十二節氣相呼應,遵循節氣變化行動,不會得失調和,即使聖賢也無法加以幹預。欺:幹預,加害。這是兩項能力。)

(2)能適應八動變化的,五行更替運作;(八動,指八節之氣。八節之氣與五行金木水火土相應,不斷更替,血氣運行也如此。這是第三項能力。)

)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能達寒暑之氣虛實相移者,則壽蔽天地,能獨出死地,獨入長生。其言也,呿吟至真微妙之道;其智也,目察秋毫深細之理。此四能也。呿,音去,即露齒出氣。平按:《素問》新校正引楊注云:「呿謂露齒出氣。」與此同。

白話文:

(只有)能掌握虛實變化的,能獨自出生入死,探究極其微妙的事物,細微得像秋毫(鳥羽上的絨毛)一樣清晰可見。(能掌握寒暑之氣虛實交替的人,壽命將超過天地,能獨自從死地中走出,獨自走入長生久存。他的言語也微妙真切,他的智慧也能洞察極其細微的事物。這有四種能力。呿(ㄑㄩˇ)就是露出牙齒呼氣。按照《素問》的新校正本,楊注說:「呿就是露出牙齒呼氣。」與這裡的說法相同。

)黃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盡從三氣而生,故人之形不離陰陽也。)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從道生一,謂之樸也。一分為二,謂天地也。從二生三,謂陰陽和氣也。

白話文:

黃帝說:人體是有形狀的,與陰陽息息相關。(所有事物都包含陰陽兩氣,融合沖氣後達到和諧,所有的生物都是由這三種氣息產生的,所以人體也不離陰陽。)天地配合陰陽之氣,形成了九個區域,分為四季,月亮有大小之分,太陽有長短之別,各種事物同時存在,數量龐大,虛實之間變幻無常,請問這其中的規律是什麼?(從道產生一,叫做樸。一化為二,就是天地。天地再化為三,就是陰陽和合之氣。)

從三以生萬物,分為九野四時日月乃至萬物。一一諸物皆為陰陽氣之所至,故所至處不可勝量。不可量物並有虛虛實實之談,請言其道。方,道也。)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水而達,萬物盡然,不可勝竭。(言陰陽相分,五行相剋,還復相資。如金以剋木,水以剋火,土以剋水,始土剋水,得水通易,餘四時皆然,並以所克為資,萬物皆爾也。平按:土得水而達,《素問》水作木。

白話文:

從包含「三」的「道」,生出萬物,並按照九個地區和四個季節的順序分化出來。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為陰陽之氣的作用而產生,因此,它們出現在不同的區域,數量極其龐大。對於這些數量龐大的事物,有虛有實的說法。現在,我將解釋它們的規律。(方,指規律。)岐伯說:木被金剋制而被砍伐,火被水剋制而熄滅,土被水剋制而疏通,所有的事物都是這樣,不勝枚舉。(說明陰陽相互分化,五行相互剋制,但又相互依存。比如,金剋制木,水剋制火,土剋制水。一開始,土剋制水,但是如果水太多,反而能疏通土壤。其他四個季節也都是這樣,並且它們都以自己剋制的東西為依靠,所有的萬物都是如此。)(注:文中「土得水而達」一句,《素問》中「水」應為「木」。)

而達下《素問》有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二句。)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也,(故針等利人之道,凡有五利也。)黔首共飲食,莫知之也。(黔,黑也,渠廉反。人之首黑,故名黔首也。飲食,服用也。黔首服用此道,然不能得其意也。平按:飲食《素問》作餘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餘食作飽食,注云:愚人不解陰陽,不知針之妙,飽食終日,莫能知其妙益。又《太素》作飲食,楊上善云:黔首服用此道,然不能得其意。

白話文:

《素問》中提到,金不能沒有火,水不可沒有土。因此,針灸有五種利人之道:

  1. 懸灸天下:針灸技術廣泛流傳,惠及眾生。

  2. 黔首共飲食:普羅大眾都受益於針灸,但卻不瞭解其中的奧妙。

  3. 「黔首」在這裡指黑頭百姓。

  4. 「飲食」指服用針灸之法。

  5. 百姓享受針灸的好處,卻無法領悟其中的原理。

」)一曰治神,(存生之道,知此五者以為攝養,可得長生也。魂神意魄志,以神為主,故皆名神。欲為針者,先須理神也。故人無悲哀動中,則魂不傷,肝得無病,秋無難也;無怵惕思慮,則神不傷,心得無病,冬無難也;無愁憂不解,則意不傷,脾得無病,春無難也;無喜樂不極,則魄不傷,肺得無病,夏無難也;無盛怒者,則志不傷,腎得無病,季夏無難也。

白話文:

中醫有五種休養生息的方法:

一、調治精神:生命養生的關鍵在於知道這五種方法並用於自我調養,即可長生不老。魂、神、意、魄、志中,以神為主,所以都統稱為神。想要成為針灸師,首先必須調治好自己的精神。

因此,人若不悲傷哀愁,則魂魄不傷,肝臟不會有疾病,秋天不會出現問題;不驚恐不安和過度思考,則神不會受傷,心臟不會有疾病,冬天不會出現問題;不憂愁苦惱,則意念不會受傷,脾臟不會有疾病,春天不會出現問題;不極度喜樂,則魄不會受傷,肺臟不會有疾病,夏天不會出現問題;不盛怒,則志不會受傷,腎臟不會有疾病,季夏(初夏)不會出現問題。

是以五過不起於心,則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臟,則壽近遐算,此則針布理神之旨也,乃是崆峒廣成子之道也。平按:注先須理神也《素問》新校正引此注作先須治神。各安其臟,其字原抄作甚,依新校正所引作其。壽近遐算新校正所引作壽延遐算。)二曰治養身,(飲食男女,節之以限,風寒暑濕,攝之以時,有異單豹巖穴之害,即內養身也;實恕慈以愛人,和塵勞而不跡,有殊張毅高門之傷,即外養身也。內外之養周備,則不求生而久生,無期壽而壽長也,此則針布養身之極也。

白話文:

因此,如果五種過錯不產生於心中,那麼神志就會清明,智性就會顯現。五臟的神各安於其臟器,那麼壽命就會接近天數。這就是針灸調理神志的要旨,也是崆峒派廣成子們的道理。

平時按語:注釋先行調理神志。《素問》新校正引用此注釋,作先行治理神志。各安於其臟器,其字原抄作「甚」,依據新校正所引用,作「其」。壽命接近天數,新校正所引用,作壽命延長天數。)

其次是調理身體。(飲食男女,應節制有度,風寒暑濕,應適時防範,有無異於山野中豹子的危害,即為內部調理身體;實在仁慈寬厚以愛人,和諧塵勞而不留痕跡,有無異於高門大戶張毅之傷,即為外部調理身體。內外調理周全,那麼不需要追求長壽就能長壽,不必設定壽限就能壽命延綿,這就是針灸調理身體的極致。

玄元皇帝曰:太上養神,其次養形。斯之謂也。平按:養身,《素問》新校正云:「《太素》身作形。」此仍作身。注巖穴新校正所引作外雕,恕慈作慈恕,養身身字均作形,壽長作長壽。又按注單豹、張毅事見《淮南子·人間訓》。)三曰知毒藥藥為真,(藥有三種:上藥養神,中藥養性,下藥療病。

白話文:

玄元皇帝說:最高境界是養神,其次是養身。這就是養生的道理。

平氏按語:養身,《素問》新校正版說:「《太素》把『身』寫作『形』。」這裡仍然寫作「身」。注釋:巖穴新校正版引用的本子把「外雕」寫作「外雕」,恕慈寫作「慈恕」,養身兩個「身」字都寫作「形」,壽長寫作「長壽」。又按:注釋提到的單豹、張毅的故事見於《淮南子·人間訓》。)三是要認識毒藥和藥物,才能真正治病。(藥物有三種:上藥養神,中藥養性,下藥治療疾病。

此經宗旨養神養性,唯去怵惕之慮、嗜欲之勞,其生自壽,不必假於針藥者也。有病生中無出毒藥以為真惡,故須知之。平按:《素問》藥字不重。)四曰制𥦖石大小,(東方濱海水旁,人食鹽魚,多病癰腫,故制𥦖石大小,用破癰也。平按:《素問》𥦖作砭。)五曰知輸臟血氣之診。

白話文:

這套經書的要旨是培養精神和修養品性。只有去除恐懼、憂慮和慾望的困擾,人的生命才能得到延長,而無需依賴針灸和藥物。有病產生在身體裡面,不是由外來的毒藥引起的,所以必須明白這一點。(平按:《素問》中「藥」字沒有重複。)第四項:瞭解砭石的大小(東方臨海的人常吃鹽魚,容易得癰腫,因此用砭石破癰)。(平按:《素問》中「𥦖」作「砭」。)第五項:瞭解輸送臟腑氣血的診斷方法。

(輸,為三百六十五穴者也。臟,謂五臟血氣。診,謂經絡脈診候也。平按:《素問》輸作腑。)五法俱立,各有所先。(此五法各有所長,故用之各有所先也。)今末世之刺,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之。(粗工守形,實者瀉之,虛者補之,斯乃眾人所知,不以為貴也。

白話文:

輸,指三百六十五個穴位。臟,指五臟的血氣。診,指經絡脈象的診察。

五行俱備,各有其優先順序。(因為這五種方法各有其優點,所以使用時各有其優先順序。)

當今的針灸,虛弱的補之,飽滿的瀉之,這是所有工匠都知道的。(粗淺的工匠固守外形,實的瀉之,虛的補之,這是眾人所知的,不認為它珍貴。)

平按:《素問》泄作泄,知之作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者,知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刺虛實之道,法天地以應萬物,若響應聲,如影隨形,得其妙,得其機,應虛實而行補瀉也。平按:《素問》、《甲乙》動下無者字,知作和。)道無鬼神,獨往獨來。(應天地之動者,謂之道也。

白話文:

平按:《素問》中「泄」是泄瀉,「知」是知覺。

如果按照天地的法則活動,順應天地運行,那麼知悉事物的人就像回聲一樣隨著變化,跟隨事物的人就像影子一樣緊隨其後。(鍼灸虛實的方法,以天地的法則對應萬物,就像回聲應答聲音,如影子跟隨形體,掌握了其中的奧妙和契機,就能靈活運用補瀉法治療虛實。)

平按:《素問》、《甲乙經》中「動」字後面沒有「者」字,「知」作「和」。

大道沒有神鬼,獨自存在並運行。(與天地運行相應的人,稱之為道。)

有道者其鬼不神,故與道往來,無假於鬼神也。平按:獨往獨來《素問》、《甲乙》作獨來獨往。)黃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乃緩存針。(凡得針真意者,必先自理五神,五神既理,五臟血氣安定,九候已備於心,乃可存心針道,補瀉虛實。平按:九候已備《甲乙》作九候已明。

白話文:

具有道法的人不會受到鬼神的控制,因此他與道進行交流,不需要藉助鬼神。黃帝說:希望聽到他的道法。岐伯說:凡是針刺的真諦,必須先調理精神,五臟已安定,九候準備齊全,才從容下針。(凡是掌握了針刺真意的人,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五神,五神既管理好,五臟血氣安定,九候已準備在心,這纔可以用心去掌握針道,根據虛實進行補瀉。九候準備齊全,應當是「九候已明」。)

乃緩存針《素問》作後乃存針,《甲乙》同。)眾脈弗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毋以形先,(病人眾病脈候不見於內,諸病聲候不聞於外,內外相得為真,不唯形之善惡為候也。平按:弗見《素問》作不見,《甲乙》作所見,弗聞《甲乙》作所聞。)可梲往來,乃施於人。

白話文:

於是慢慢地把針留著(《素問》寫作「後乃存針」,《甲乙》也是一樣)。所有的脈象都看不出來,所有的凶兆都聽不到,內外協調一致,不要只憑外貌來判斷病情。(病人身上多種疾病的脈象和徵兆都看不出來,各種疾病的聲音和徵兆也聽不到,內外協調一致才是真,不能只看外表的善惡來判斷病情。《素問》寫作「不見」,《甲乙》寫作「所見」,《甲乙》寫作「所聞」。)可以慢慢地來回施針,然後才施針給病人。

(梲,五骨反,動也。先知內外相得之理,動而往來,乃可施人也。平按:梲《素問》、《甲乙》作玩。)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五,謂皮肉脈筋骨也。此五皆虛,勿近瀉之;此五皆實,勿遠而不瀉。平按:人有虛實《甲乙》作虛實之要。)至其當發,間不容眴,(至其氣至機發,不容於眴目也,容於眴目即失機,不得虛實之中。眴音舜。

白話文:

現代

「梲」的意思是動。「先知」指的是醫生要有「內外相得」的道理,根據氣機的動靜變化來治療。

人有虛實之分,五臟虛的時候不要靠近治療,五臟實的時候不要遠離而不治療。(五,指的是皮、肉、脈、筋、骨。這五者都虛的時候,不要靠近瀉;這五者都實的時候,不要遠離而不瀉。)

等到該瀉治的時候,時機稍縱即逝,不容眨眼。(等到氣機發動的時候,時機不容你眨眼,眨眼就會錯失時機,無法把握虛實的變化。眴:一眨眼)

平按:眴《素問》、《甲乙》作瞚,新校正云:「《甲乙》瞚作暄,全元起本及《太素》作眴。」)手動若務,針耀而眴,(手轉針時,專心一務。平按:眴《素問》、《甲乙》作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可以靜意,無勞於眾物也。視其義利,觀其適當,知氣之行變動者也。

白話文:

手在操作針灸時,要專注於一件事。靜下心來觀察針灸的意義,留意病症的變化。

)是謂冥冥,莫知其形,(此機微者,乃是⿰火⿱龷早冥眾妙之道,淺識不知也。)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見其雜,(烏烏稷稷,鳳凰雄雌聲也。鳳凰群雜而飛,雄雌相和,不見其雜。有觀鳳者,別其聲殊,辨其形異,故曰不雜。譬善用針者,妙見針下氣之虛實,瞭然不亂也。

白話文:

這是指深奧難明的道,它的形狀無法得知。(這種微妙的東西,就是難以捉摸的精妙道理,淺薄的人不會知道的。)看到它黑乎乎的,聽到它鳴叫,看起來它飛翔著,但卻看不見混雜。(黑乎乎的是雄鳳凰,鳴叫的是雌鳳凰,鳳凰羣體混雜著飛翔,但雄性和雌性呼應和諧,看不見混雜。有觀察鳳凰的人,能夠分辨出它們不同的聲音,辨別出它們不同的形狀,所以說它們不混雜。就像善於使用針灸的人,能夠巧妙地看出針灸下氣的虛實,清晰明瞭而不混亂。)

平按:烏烏袁刻誤作鳥鳥。雜《素問》、《甲乙》作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如橫弩者,比其智達妙術也。起如機者,比行之得中。平按:起如《甲乙》作起若。)黃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也,刺實者須其虛也,(虛為病者,補之須實;實為病者,瀉之須虛也。)終氣以至,慎守勿失,(得氣補瀉,終時慎之,勿使過與不及也。

白話文:

平按:烏烏袁刻誤寫成鳥鳥。(《素問》、《甲乙經》雜作「誰」)伏下身體像拉滿的弩,起身迅速如發動機關。(像拉滿的弩,比喻其智慧通達奧妙。迅速如機關,比喻針刺手法得當。平按:起如《甲乙經》寫作「起若」)黃帝問道:怎樣判斷虛實,怎樣治療虛實?岐伯回答:針刺治療虛症需要針對實症,治療實症需要針對虛症。(如果是虛症,治療需要補益;如果是實症,治療需要瀉泄。)一直堅持到氣感出現,仔細把握,不要錯過。(等到氣感出現進行補瀉,收尾時要仔細把握,不要過度或不足。)

平按:終《素問》、《甲乙》作經。)深淺在志,(志,記也。計針下深淺,可記之,不得有失。深淺有失,更增其病,故須記。)遠近若一,(使之得中,不可過與不及,故曰若一也。)形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行針專務,設二喻以比之:一如臨深淵,更營異物,必有顛墜之禍;亦如握虎不堅,定招自傷之害。故行針調氣,不可不用心也。

平按:《素問》、《甲乙》無形字。)

白話文:

注釋: 終《素問》、《甲乙》皆作經。)

針刺深度要依病情的輕重而定。(志,意指記憶。要記住針刺的深度,不可有誤差。深度不對,會加重病情,所以必須記住。)

針刺的進退距離要適中。(要掌握好針刺的進退距離,不能過深或過淺,所以說要適中。)

行針時,神志要專注,就像面對深淵一樣小心謹慎,雙手要握針像握著老虎一樣有力,神志不要被其他事物分散。

(行針時要注意專注,用兩個比喻來形容:一個是像面對深淵,如果分心其他事物,必定會掉下去;另一個是像握著老虎,如果不握緊,肯定會被老虎傷到。所以行針調氣時,一定要全神貫注。)

《素問》、《甲乙》中沒有「無形字」的記載。

黃帝曰:願聞禁數。岐伯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五臟之氣所在,須知針之為害至要,故欲察而識之。)肝生於左,(肝者為木在春,故氣生左。)肺藏於右,(肺者為金在秋,故氣藏右也。肝為少陽,陽長之始,故曰生也。肺為少陰,陰藏之初,故曰藏也。平按:注生也藏也《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無兩「也」字。

白話文:

黃帝說:我希望瞭解針灸的禁忌。岐伯回答:五臟有重要的部位,必須仔細觀察,(五臟之氣所在之處,必須知道針灸對它的危害至關重要,因此應該仔細觀察和認識它。)肝臟位於左側,(肝臟屬木,在春天生發,所以氣生於左側。)肺臟位於右側,(肺臟屬金,在秋天收藏,所以氣藏於右側。肝臟為少陽,陽氣生長的開始,因此說「生」;肺臟為少陰,陰氣收藏的開始,因此說「藏」。平按:注釋「生」和「藏」,《素問》新校正所引用的楊注沒有兩個「也」字。)

)心部於表,(心者為火在夏,居於太陽,最上故為表。)腎治於裡,(腎者為水在冬,居於太陰,最下故為里也。心為五臟部主,故得稱部。腎間動氣,內理五臟,故曰里也。平按:注內理五臟,《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理作治,故曰里也,里作治。)脾為之使,(脾者為土,王四季。

白話文:

心臟主管人體表層。(因為心臟五行屬火,夏季陽氣旺盛,位於太陽經,所以最上而屬於表。)腎臟主管人體裡層。(因為腎臟五行屬水,冬季陰氣旺盛,位於太陰經,所以最下而屬於裏。心臟是五臟的君主,所以稱為「心部」。腎臟通過氣血運行,調理內部五臟,所以稱為「裏」。

脾臟作為心臟的使者。(脾臟五行屬土,統領四季。)

脾行穀氣以資四臟,故為之使也。)胃為之市。(胃為脾腑也。胃貯五穀,授氣與脾,以資四臟,故為市也。)膈肓之上,中有父母,(心下膈上謂肓。心為陽,父也。肺為陰,母也。肺主於氣,心主於血,共營衛於身,故為父母也。平按:注謂肓,《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作為肓。

白話文:

脾臟運送穀物化生的氣血營養全身四臟,因此是四臟的上司和推動者。胃是四臟的市場。(胃是脾臟的屬官。胃儲藏五穀,將穀物轉化的氣血提供給脾臟,再由脾臟滋養四臟,因此胃是市場。)橫膈和肓膜的上方,有我們的身體之父(心)和之母(肺)。(橫膈膜下方,膈膜以上的地方稱為肓。心屬陽,是父親。肺屬陰,是母親。肺主氣,心主血,共同營運和保護身體,因此是我們的父母。)

)七節之旁,中有志心,(脊有三七二十一節,腎在下七節之旁。腎神曰志,五臟之靈皆名為神,神之所以任物,得名為心,故志心者,腎之神也。平按:志心《素問》作小心,新校正云:「《太素》作志心。」注「五臟之靈皆名為神,神之所以任物,得名為心」,袁刻脫此十八字。

白話文:

在脊椎的二十一節中,腎位於下七節旁。腎的神稱為「志」,五臟的神靈都稱為神,「神」之所以能負擔萬物,被稱為「心」,因此「志心」指的就是腎的神。

註解:志心,《素問》中記載為「小心」,《新校正》雲:「《太素》作志心。」「五臟之靈皆名為神,神之所以任物,得名為心」這十八字在袁刻本中缺失。

「物,得名為心,故志心者,腎之神也」十三字,新校正所引作「得名為志者,心之神也」九字。)順之有福,逆之有咎。(人之上順血氣,下順志心,有長生之福;逆之,有入死地之禍也。平按:順《素問》作從。)

白話文:

事物被稱為「心」,所以志向、意志屬於腎臟的神。

順應自然法則就會有福報,違背自然法則就會有禍患。人體上半身要順應氣血運行,下半身要順應意志,這樣才能長生不死;違背自然法則,就會招致死亡。

黃帝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請解九針應於九數虛實之道也。)岐伯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刺寒虛者,得針下熱,則為實和也。平按:熱也下《素問》有氣實乃熱也五字。)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刺熱實者,得針下寒,則為虛和也。平按:寒也下《素問》有氣虛乃寒也五字。

白話文:

黃帝說:希望能瞭解九針的方法,以及虛實的道理。

岐伯回答道:針刺虛寒的人,會讓他們感到熱,這是因為針下有熱氣。

針刺熱實的人,會讓他們感到寒,這是因為針下有寒氣。

)宛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宛陳,惡血。平按:宛《素問》、《甲乙》作菀。)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也。(勿按者,欲泄其邪氣也。)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也。(瀉法徐出針為是,只為疾按之,即邪氣不泄,故為實。平按:注疾下袁刻重一疾字。)疾如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也。

白話文:

●瘀血癥狀明顯時,就要除去它,也就是把瘀血清除掉。

●正氣不足、邪氣過盛時,就要空虛它,意思是刺針後不要立即按壓,讓邪氣自行散發。

●虛症時,針刺後要緩慢拔針,快速按壓;實症時,針刺後要快速拔針,緩慢按壓。

(補法疾出針為是,只是徐徐不即按之,令正氣泄,故為虛也。平按:疾如徐《素問》、《甲乙》作疾而徐。)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言寒溫二氣,偏有多少,為虛實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言病若有若無,故難知也。平按:不可知袁刻作不可不知。注故下袁刻增一甚字。

白話文:

用針灸治療疾病時,應該緩慢施針,不要急於按壓,這樣可以讓正氣緩慢排出,避免造成虛弱。

"疾如徐",《素問》和《甲乙》這兩本書都寫作"疾而徐"。

所謂實和虛,指的是寒熱之氣的多少。

寒熱之氣的偏多偏少,就是虛實的表現。

如果病症若有若無,就難以確診。

)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知相傳之病先後者。)為虛與實者,工守勿失其法。(刺虛欲令實,刺實欲使虛,工之守也。平按:《素問》無守字。)若得若失者,離其法。(失其正法,故得失難定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要在各有所宜。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閉相合也。

白話文:

觀察病情的後續發展和之前的病狀,瞭解疾病的演變過程。(知道疾病傳變的順序。)虛證和實證的辨證,施術時要遵循法則,不可偏廢。(治療虛證要讓它變成實證,治療實證要讓它變成虛證,這是施術的基本原則。平按:《素問》中沒有「守」字。)如果得法或失法,是因為沒有遵循法則。(失去了正確的法則,所以很難判斷得失。)虛實證的關鍵,九種針法是最精妙的,因為它們各有所用。(關鍵在於針對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方法。治療時)需要配合氣機的開合。

(補閉瀉開,合熱為時。平按:《素問》閉作闔。)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官其所之當補瀉。(九針之形及名別者,以官主病之別,又補瀉殊用也。平按:《素問》官作窮,所下無之字,瀉下有也字。)刺其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降至,乃去針也。(刺於熱實,留針使針下寒,無熱乃出針。

白話文:


(補益、閉塞、瀉除、疏通,與熱氣相應,構成疾病。平按:原來的《素問》中的「閉」字寫作「闔」。)九種針的稱呼,形狀各不相同,由針灸醫師根據病症的需要選擇補瀉的針法。(九種針的形狀和名稱不同,根據不同的病症和所需補瀉,針灸醫師會選擇合適的針。平按:原來的《素問》中的「官」字寫作「窮」,下面沒有「之」字,「瀉」字下面有「也」字。)針灸實熱症時,需要在虛症時針刺,留針,讓陰氣下降後,再拔出針。(在實熱時針刺,留針讓針下產生寒氣,熱氣消除後再拔出針。

平按:《素問》實上無其字,降作隆。)刺其虛須其實者,陽氣降至,針下熱,乃去針也。(刺於寒虛,留針使針下熱,無寒乃出針也。平按:《素問》虛上無其字,降作隆。)降之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寒溫之氣,降至針下,勿令太過不及,使之變為余病也。平按:降之《素問》作經氣,更下有也字。

白話文:

扎針時,要扎在有實氣的地方,當陽氣下降到針下,針下感到熱的時候,就要拔針。扎在寒虛的地方,就要留針,直到針下感到熱,寒氣消散之後才拔針。當陽氣下降到針下後,要小心謹慎,不要讓它走失,也不要改變它的狀態。寒溫之氣下降到針下,要避免過度或不足,以免產生新的疾病。

)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下針淺深得氣,即知病在臟腑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深淺得候,即知閤中,不令過與不及。)形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恐其失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專務甚也。)神毋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毋左右視也。(言志一不亂也。

白話文:

健康是第一財富。(身體是重要的。)為了健康。(健康不能等。)不要輕易放棄生命。(勇敢。)要堅強。(堅強。)不要讓病人影響你。(消極。)

)義毋邪下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不自御神,為義邪下。平按:「義毋邪下者,」下《素問》有「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二句。)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付之者,舉膝分易見也。(言三里付陽穴之所在也。付陽穴在外踝上三寸,舉膝分之時,其穴易見也。

白話文:

)不能勉強俯身往下看的原因,是為了仔細觀察病人的眼睛,控制病人的精神,讓氣息容易流通。(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就會變成勉強俯身向下。)平按:「不能勉強俯身向下」這句話,在《素問》中有「希望端正以符合規矩。一定正視病人的精神。」兩句話。)

所謂「三里」,是膝蓋以下三寸的地方。所謂「付之」,是抬高膝蓋,將穴位顯露出來。(這句話指的是三里穴位於付陽穴的位置。付陽穴在外踝上三寸,抬高膝蓋分開時,這個穴位就會更容易被看到。)

又付三里所在者,舉膝分其穴易見也。平按:付《素問》作跗,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跗之作低胻,《太素》作付之。按《骨空論》,跗之疑作跗上。」又按《素問》王注云:「三里,穴名,正在膝下三寸,䯒外兩筋肉分間。極重按之,則足跗上動脈止矣,故曰舉膝分易見。

白話文:

另外,三里穴的位置,只要抬起膝蓋,將其穴位分開就能輕鬆見到。

備註:

  • 《素問》中寫作跗,而《新校正》一書中認為:「全元起原本把跗寫成低胻,《太素》中寫作付。根據《骨空論》的看法,跗字可能是跗上。」
  • 《素問》王注中記載:「三里,穴位名稱,正好位於膝蓋下方三寸的地方,在小腿外側兩條肌肉之間。大力按壓時,腳跗上的動脈會停止搏動,因此說抬起膝蓋就能輕鬆看到。

」)巨虛者,搖喬足胻獨陷者也。下廉者,陷者也。(在三里下三寸,足胻外獨陷大虛之中,名曰巨虛。巨虛之中,上廉足陽明脈與大腸合,下廉足陽明脈與小腸合。喬,高也,謂此外踝上高舉處也,搖而取之。平按:《素問》無搖字,喬作蹺,獨陷者也作獨陷者,陷者也作陷下者也。

白話文:

「巨虛」穴位於外踝上方凹陷處,這裡只有骨頭,沒有肌肉。

「下廉」穴位於外踝下方凹陷處,肌肉較薄,容易塌陷。

具體位置:

  • 巨虛:外踝上方約三寸,外側肌肉凹陷處的中央。
  • 下廉:外踝下方三寸,外側肌肉凹陷處。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而以為常。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此舉天地陰陽之數。平按:《素問》而以為常作以為常也。)人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人形應於九數,故曰各別有所宜。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有九種針灸療法,它們與天地、四時、陰陽相應,希望能聽聽它們的作用,好傳給後人作為長久的醫術。」

岐伯回答:「天有九層,地有九處,人有三才,四季有九種,音律有九種,宮廷禮儀有九等,北斗七星有九顆,風有九種,廣闊的荒野有九區。人的身體也與這些數字相應,所以九種針灸療法各有各的用處,所以稱為九針。」

平按:《素問》人形作身形。)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之筋應時,(平按:《素問》筋上無之字。)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平按:《素問》王注:人面應七星,所謂面有七孔應之也。新校正云:此注乃全元起之辭也。)人出入氣口應風,(平按:《素問》無口字。

白話文:

按《素問》所說,人形與宇宙萬物相應對應。)人皮對應於天,人肉對應於地,人血脈對應於季節,人筋對應於時辰,人音對應於音律,人的陰陽之氣對應於律呂,人齒面目對應於星宿,人的呼吸對應於風。

)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言人九分應九數也。)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也,各有所主也。(人身既應九數,行針亦有九別也。調陰陽者,應六律也。益精者,益五臟精。

白話文:

人類有九個孔竅,三百六十五條經絡相互連結。(意指人體的各種機能都與九這個數字有關。)因此,第一針刺入皮膚;第二針刺入肌肉;第三針刺入脈搏;第四針刺入肌腱;第五針刺入骨頭;第六針調整陰陽平衡;第七針滋養精氣;第八針驅除風邪;第九針疏通九個孔竅,解除三百六十五個節氣的影響,這就是針灸的原理,每個針灸點都有其特定的作用。(人體既然與九數相應,行針也有九種不同的作用。調整陰陽平衡的針灸點與六律相應;滋養精氣的針灸點可以滋養五臟的精氣。

應七星,謂北斗七星。除風,應八風。通九竅,應三百六十五節之氣九野者也。以其人身有主合之也。平按:《素問》謂下無也字,注野下袁刻脫者字。)人心意應八風,人邪氣應天地,(心意邪氣,應天地之中八風也。平按:人邪氣應天地《素問》作人氣應天。)人面應七星,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人肝目應之九,九竅三百六十五。(肝主於目,在天為日月,其數當九,故九竅合九野三百六十五數也。

白話文:

「應七星」是指北斗七星。

「除風」是指應對八種風。

「通九靈」是指應合人體六十五個關節和九個孔穴的氣機。

因為人體與這些事物有互相應合的關係。

《素問》中說:「下無也字」,注釋中說「野」字下面的「者」字是袁刻本遺漏的。

人的心思意念應合八種風,人的邪氣應合天地(人的心思意念和邪氣,應合天地之中的八種風)。

人的面部應合七星,人的頭髮、牙齒、耳朵、眼睛、五種聲音應合五音六律,人的陰陽脈絡、血氣應合大地,人的眼睛和肝應合九陽,九個孔穴應合六十五個部位(肝與眼睛相應,在天為日月,其數為九,因此九個孔穴應合九陽六十五個部位)。

平按:《素問》無人面應七星一句。新校正云:全元起本無九竅下七字。)人一以觀動靜,(九數各有九分義,故人之一分法動靜也。)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毋澤也,(天之二分之義候五色,七星分發皆天之候。平按:《素問》無也字。)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五音一分之義,以候人之五聲也。

白話文:

按《素問經》中沒有「無人面應七星」一句。新校正本中說:原來的版本沒有「九竅下」這七個字。人是用來看動靜的。(九這個數字有九種不同的意義,所以人這個字體現了動靜的意思。)天是用來觀察五種顏色的,七星對應的是觀察是否發光。五音是用來觀察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階的。(五音這個數字有五種不同的意義,用來觀察人的五種聲音。)

)六律有餘不足應之,(六律升降,以候虛實。)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地之一分之義,以候高下有餘也。)九野一節輸應之以候閉,(九野一分之義,候三百六十五節氣輸穴閉之不泄也。)三人變一分候齒,泄多血少,(人九變一分之義,候齒及泄多血少。平按:《素問》三上有節字,一分下有人字。

白話文:

六律的盈亏对应着身体的变化,(六律升降,以此来判断虚实。)两地一对应着高低和盈亏,(地之一分的含义,以此来判断高低和盈亏。)九野一节对应着经络的闭合,(九野一分的意思,对应着三百六十五个节气经络穴位闭合而不泄露。)三个人变化对应着牙齿的变化,泄多血少,(九个人变化对应着牙齿和泄多血少。平按:《素问》三上有节字,一分下有人字。)

)十分角之變,(九數各九之,此言十分未詳,或字誤。十分之義,角音之變也。)五分以候緩急,(五分之義,以候緩急也。)六分不足,(六分以候不足。)三分寒關節,(三分以候寒關節也。平按:關袁刻誤作開,《素問》亦作關。)人九分四時節人寒溫燥濕,(人第九之分,以候四時節,寒溫燥濕也。

白話文:

)十分角的變化,(各個九的數目,這句話中十分的意思不明確,或有文字錯誤。十分的含義,是指角音的變化。)五分來觀察緩急,(五分的含義,用來觀察緩急。)六分不足,(六分用來觀察不足。)三分寒關節,(三分用來觀察寒關節。平按:關袁刻版中誤作開,《素問》中也作關。)人第九的十分,用來觀察四時節氣人的寒溫燥濕。

平按:《素問》人九分作第九分,時下無節字。)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時一分,以候相反。平按:相反下袁刻脫一字。)四方各作解。(四時一分,以候四方作解。此之九數,一一各有九分,取之作解,多少不等,或取一,或取二三四等,章句難分,但指句而已也。

白話文:

註解:《素問》記載:「人體按九分比例,如今九字已沒。」

春夏秋冬四季的規律影響人體,按照相反的規律推算,(一季一分,按照相反的規律推算。註解:袁刻本「相反」後脫落一字。)四方各按不同的方式解讀。(一季一分,按照四方不同的位置解讀。這九個數字,每個都有九個小分,取用時各不相同,或取一,或取二、三、四等,章句難以區分,只能指出句意而已。

平按:《素問》王注云:「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簡爛文,義理殘缺,莫可尋究,而上古書,故且載之,以佇後之具本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云一百二十四字,今有一百二十三字,又亡一字。

白話文:

原書註解:

《素問》的王注說:「這 124 個字,由於簡牘腐朽,文字殘缺,因此意思殘缺不全,難以探究。由於是上古時期的書籍,所以姑且記載下來,期待後代找到完整的版本。」

校正本註解:

王氏提到有 124 個字,但是現在只有 123 個字,少了一個字。

」據本書自九竅三百六十五起至四方各作解止,與《素問》校,毋澤下本書多一「也」字,三人變一分上本書少一「節」字,下少一「人」字,九分四時下本書多一「節」字,仍止一百二十三字。楊氏亦謂章句難分,但指句而已。則其不可尋究,故不自今日始也,姑存之以待來者。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有頸部生癰疽的人,有人用石頭治療,有人用針灸治療,都治好了,哪個纔是真正的方法?」岐伯回答:「這個問題是同名異治的情況。(同稱癰疽,但針灸石頭等治療方法不同。注:《素問》中的針上沒有「以」字。《甲乙》本中「其真安在」作「其治何在」,「異」上多一個「而」字。)癰疽的氣勢旺盛,應該用針刺開排出。(旺盛,指增長。癰疽的氣勢增長,應該用針刺開它的膿穴,排出它的膿氣。

平按:《素問》、《甲乙》去下有之字。)夫氣盛血聚,宜石而瀉之,皆所謂同病異治者。(氣盛血聚,未為膿者,可以石熨,瀉其盛氣也。氣盛膿血聚者,可以砭石之針破去也。平按:《素問》、《甲乙》聚下有者字,皆作此。)

白話文:

注釋:《素問》、《甲乙經》中都沒有「者」字。)如果正氣旺盛,血氣積聚,應該用針石療法來疏通它們。這些都是同病異治的例子。(正氣旺盛、血氣積聚,但還沒化成濃的,可以用針石來熱敷,疏通旺盛的正氣。正氣旺盛、濃血積聚的,可以用針石療法來刺破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