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七(卷首缺,只餘卷尾,篇目亦缺)·證候之一
卷第十七(卷首缺,只餘卷尾,篇目亦缺)·證候之一
1. 卷第十七(卷首缺,只餘卷尾,篇目亦缺)·證候之一
平按:此篇自此五色之死也以上殘缺,篇目亦不可考,故自心之合脈也至白如枯骨者死,從《素問·五藏生成》篇補入。自此五色之死也至針之緣而去也,見《素問》卷三第十《五藏生成》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五,惟編次小異。自目色赤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四《論疾診尺》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四。
白話文:
編輯注:本文從「此篇自此五色之死也以上殘缺」到「故自心之合脈也至白如枯骨者死」的部分已經遺失,篇名也不可考,因此從「自此五色之死也」到「白如枯骨者死」的內容從《素問·五藏生成》篇中補充。從「自此五色之死也」到「針之緣而去也」的內容見於《素問》卷三第十《五藏生成》篇,也見於《甲乙經》卷一第十五,只是編排略有不同。從「目色赤」到最後的內容見於《靈樞》卷十一第七十四《論疾診尺》篇,也見於《甲乙經》卷十二第四。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合,五臟之氣也。
白話文:
心和血管相通,氣色是心的表徵,腎 是心的根本。
肺和皮膚相通,毛髮是肺的表徵,心 是肺的根本。
肝和筋骨相通,指甲是肝的表徵,肺 是肝的根本。
脾和肌肉相通,嘴脣是脾的表徵,肝 是脾的根本。
腎和骨骼相通,頭髮是腎的表徵,脾 是腎的根本。
所以,過度食用鹹味,會導致血管堵塞和麪色改變;過度食用苦味,會導致皮膚乾燥和毛髮脫落;過度食用辛味,會導致筋骨僵硬和指甲枯萎;過度食用酸味,會導致肌肉萎縮和嘴脣乾裂;過度食用甘味,會導致骨骼疼痛和頭髮脫落。這些都是過度食用五味所造成的傷害。
因此,心宜食用苦味,肺宜食用辛味,肝宜食用酸味,脾宜食用甘味,腎宜食用鹹味。這是五味和五臟氣息的搭配原則。
(平按:《素問》作「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臟之氣」,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此五味之合五臟之氣也。連上文。《太素》同。」)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炱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以上從《素問·五藏生成》篇補入。)此五色之死也。
白話文:
如果青色像青草一樣,黃色像枳實一樣,黑色像煤灰一樣,紅色像凝固的血一樣,白色像枯骨一樣,那便是死亡的徵兆。(以上補自《素問·五臟生成》篇)這些都是五種顏色的死亡徵兆。
(茲,青之惡色也。炱音苔,謂草煙棲聚炱煤,黑之惡色也。衃,凝惡之血也。枯骨,白之惡色也。平按:《素問》之下有見字。)青如翠羽者生,黑如烏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此五色見而生者也。此五者,皆病候不死者色也。(平按:《素問》黑如烏羽者生在白如豕膏者生下,見而生者也作之見生也。
白話文:
青色:青色偏綠,像翠鳥的羽毛一樣。
黑色:黑色發亮,像烏鴉的羽毛一樣。
紅色:紅色鮮豔,像雞冠一樣。
黃色:黃色鮮明,像螃蟹的腹部一樣。
白色:白色膩白,像豬油一樣。
這五種顏色出現,表示患者身體狀況良好,不會死亡。
《甲乙》羽下、冠下、腹下、膏下,均無「者生」二字。)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榮也。(縞,工道反,白練。此五者,皆是無病平人之色也。平按:《甲乙》樓作蔞,蔞下有實字。
白話文:
《甲乙經》中記載,羽下、冠下、腹下、膏下的部位,都沒有「者生」兩個字。
生長在心的顏色,就像用白絹包裹著硃砂;生長在肺部,就像用白絹包裹著硃砂;生長在肝臟,就像用白絹包裹著藍靛;生長在脾臟,就像用白絹包裹著栝蔞(一種瓜果);生長在腎臟,就像用白絹包裹著紫色。這些都是五臟所生成的榮華之色。(縞,音工道,指白色絲織品。這五種顏色都是健康平穩之人的氣色。)(註:在《甲乙經》中,「樓」作「蔞」,「蔞」下有「實」字。)
《素問》榮上有外字《甲乙》同。)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此言五味藏色所當也。平按:《素問》味上有色字。)故白當皮,赤當脈,黃當肉,青當筋,黑當骨。(此言五事五色所當也。平按:《素問》青當筋在黃當肉上。)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肝,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諸脈、髓、筋、血、氣等五屬血氣,皆於四肢八溪朝夕往來。
白話文:
《素問》中「榮」字的上方寫有「甲乙」兩字,表示同義。
不同的顏色對應不同的臟腑:白色對應肺(味辛),紅色對應心(味苦),青色對應肝(味酸),黃色對應脾(味甘),黑色對應腎(味鹹)。(這是指五味藏色之間的對應關係)
因此,白色對應皮膚,紅色對應脈搏,黃色對應肌肉,青色對應筋腱,黑色對應骨骼。(這是指五事五色之間的對應關係)
所有的脈絡都屬於眼睛,所有的骨髓都屬於大腦,所有的筋腱都屬於肝臟,所有的血液都屬於心臟,所有的氣體都屬於肺臟。這些都是四肢和八條經絡的每天往來循環。
八溪,八脈也。平按:《素問》肝作節。)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捕。(人臥之時,肝、足、掌、手指四事,皆受作於四,能有所用也。平按:捕《素問》作攝。注指上手字,據經文肝足掌指四事,疑衍。)臥出而風吹之,血涘而膚者為痹,涘於脈者為泣,涘於足者為厥,(出不覆身也。
白話文:
八溪,指的是人體的八條經脈。
素問經說:肝臟主掌生髮,所以人睡覺時,血會流回肝臟。肝臟儲藏了血,才能讓我們有視力。雙腳儲藏了血,才能讓我們行走。手掌儲藏了血,才能讓我們握拳。十指儲藏了血,才能讓我們抓取東西。人睡覺的時候,肝臟、雙腳、手掌、十指這四個部位,都能夠受血滋養,所以發揮正常的功能。
人一旦醒來,風吹到身體上,導致血凝結在皮膚上,會引發痺症。血凝結在經脈中,會引發泣證。血凝結在雙腳上,會引發厥證(因身體得虛弱而無法移動身體)
臥不覆身,為風所吹,寒風入腠,血寒凝聚,積膚為痹,積脈血澀,積足為厥。厥,逆也。平按:涘《素問》作凝。而膚,而字《素問》作於,應依《素問》為允。)此五者,血行而不得反其故空,為厥痹。(此諸五者,為得寒邪,入血凝澀,不得流入空竅中,故聚為足厥之病。
白話文:
睡覺時不蓋被子,就會被風吹到,寒風進入肌膚,血液受寒凝結,在皮膚表面積聚就形成痹症,在血管中積聚就導致血脈瘀滯,在足部積聚就會造成厥症。厥症就是逆流的意思。平時按壓:涘字,《素問》中寫作凝。而膚字,《素問》中寫作於,應該依照《素問》的寫法。這五種情況,都是血液運行受阻,無法返回原處,造成空虛,形成厥痹。這五種情況,都是因為受到寒邪侵襲,導致血液凝結,無法流入空竅,所以聚集起來,形成足厥之症。
有三無五,五當字誤也。平按:五《素問》作三,故空《素問》作空故,據本注,應依《素問》為允。)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小十二關,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容也,針之緣而去也。(小曰溪,大曰谷,溪谷皆流水處也。故十二經脈名為大谷,三百六十五絡名曰小溪,據前後體例,無五十四。
白話文:
「有三無五」,「五」字應該是錯誤的。根據《素問》記載,應該是「三」,所以「空《素問》作空故」中的「空」也應該是「三」。根據這個注解,應該要按照《素問》的記載才是正確的。
人體有十二條主要的經脈,就像大的山谷一樣;有三百六十五條細小的經脈,就像小的溪流一樣。這三百六十五條細小的經脈又叫做「小十二關」,這些都是衛氣停留的地方,也是邪氣容易入侵的地方。用針灸可以疏通經絡,驅散邪氣。
「小」指的是溪流, 「大」指的是山谷,溪流和山谷都是流水的地方。所以十二條主要的經脈叫做「大谷」,三百六十五條細小的經脈叫做「小溪」。根據前後文的意思,「三百六十五」應該是正確的,沒有「五十四」這個說法。
手足十二大節,名十二關。此等溪谷關節,皆是氣之行止之處,故為衛氣所留,邪氣所容,緣此針石行之,以去諸疾也。平按:小十二關《素問》作少十二俞,新校正云:「《太素》俞作關。」容《素問》作客。針之緣而去也《素問》作針石緣而去之。)
白話文:
手指腳趾的十二個大關節,稱為十二關。這些關節就像谿谷,是氣血運行停留的地方,因此衛氣會在這裡停留,風邪邪氣也會在這裡停留。所以用針灸治療這些部位,可以消除各種疾病。
按:小十二關在《素問》中稱為少十二俞,新校正的版本指出《太素》中的「俞」字應該作「關」字。容字在《素問》中作「客」字。用針灸治療這些部位是因為風邪邪氣會在這裡停留。
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惡黃之色不可譬喻言之,言之故不可名之也。平按:《甲乙》白青黃黑下均有色者病三字。)
白話文:
眼睛發紅,是因為心臟有病;發白,是因為肺臟有病;發青,是因為肝臟有病;發黃,是因為脾臟有病;發黑,是因為腎臟有病。發黃但無法確定是什麼黃色的,是因為胸中有病。(惡黃色,無法用言語形容,所以無法命名。平按:《甲乙經》中「白、青、黃、黑」後均有「色者病」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