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2)

1. 雜診

黃帝問岐伯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診法在旦凡有五要。故須旦以診色脈肺氣行至手太陰十二經絡所有善惡之氣。皆集寸口。故曰未動未入。諸陽脈中。故曰。未散此為一也。)飲食未進。(進飲食已其氣。即行善惡散。而難知故曰。未進食此為二也。)經脈未盛。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診斷的方法通常在清晨,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散發的時候。(清晨診斷有五個要點。所以必須在清晨診視面色和脈象。肺氣運行到手太陰經絡,十二條經絡的所有好壞氣息都匯集在寸口。所以說陰氣尚未活動,還未進入各個陽脈之中。所以說陽氣尚未散發。這是第一點。)食物尚未進食。(飲食後,氣血就會流動,好壞氣息就會散發,因此難以診察。所以說飲食未進。這是第二點。)經脈還未充盛。

(未進飲食。故十二經氣未盛。此為三也。)絡脈調均。(以經未盛。大絡亦未盛。故絡脈調均。此為四之也。)氣血未亂。故乃可診。(衛氣營血相參。以行其道故名為亂。今並未行即氣血。未亂此為五也。平旦有斯五義。故取平旦。察色診脈易知。善惡之也。)有過之脈。

白話文:

  1. 未進飲食,十二經氣未盛。

  2. **絡脈調和平衡。**因為經絡氣血未盛,所以絡脈也未盛,因此絡脈調和平衡。

  3. **氣血未亂,因此可以診脈。**衛氣和營血相互交錯,沿著經絡運行,稱為「亂」。現在氣血尚未運行,所以氣血未亂。

  4. **平旦時分具備這五種特點,因此以平旦時分觀察面色和診脈容易辨別病情。**有過度耗損的脈象。

切脈動靜。(營衛將諸脈善惡行手太陰過寸口時。以手切按其脈動靜。即知其善惡之也。)而視精明察五色。(視其面部及明堂臟腑分肉精明天惡五色之別。)觀五臟有輸余不足。五府強弱形之盛衰。(五府謂頭背腰膝髓。五府者也。以此切脈察色。視知五臟氣之虛實。五府氣之強弱及身形盛衰之也。

白話文:

切脈搏動的狀況。(營氣和衛氣將各種脈象好壞傳達到手太陰肺經的寸口時,用手切按脈搏的動靜,就能知道脈象的好壞。)

觀察精神面貌和臉色。(觀察面部和明堂,分辨臟腑分肉的精明天惡以及五色的區別。)

看五臟氣血是否充盈或不足,五府的強弱和身體的盛衰。(五府指頭、背、腰、膝、髓,切脈觀察面色,就能瞭解五臟氣血的虛實,五府氣血的強弱,以及身體的盛衰狀況。)

)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以此平旦切脈察色。知臟腑形氣。參伍商量以決人之死生之分之也。)夫脈者血之府。(以下切脈也。谷入於胃化而為血行於經脈以奉生身。故經脈以為血之府之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寸口之中滿九分者。為長八分七分為短也。)數則為煩心。

白話文:

以這種方式相互綜合判斷。確定生死之分。(這是早晨切脈察看氣色。瞭解臟腑的形狀和氣息。通過綜合考慮來判斷人的生死之分。)脈是血液的倉庫。(以下是切脈的方法。食物進入胃中消化後變成血液,在經脈中運行以維持身體,因此經脈被認為是血液的倉庫。)脈長則氣順,脈短則氣虛。(寸口脈中脈搏達九分者為長,八分七分者為短。)脈數則心煩。

(動疾曰數。)大則病進。(洪盛曰大。)上盛則氣高。(人迎脈不時盛。)下盛則氣脹。(寸口脈不盛氣脹充也。)代則氣衰。(久而一至為代。)滑則氣少。(脈滑利故氣少。)澀則心痛。(脈之動難為澀也。)渾渾單至如湧泉病進。(如湧泉上衝人手也。)而絕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

白話文:

**動疾曰數:**脈搏跳動過快。

大則病進: 脈搏大盛,表示病情惡化。

上盛則氣高: 脈搏在上部跳動強烈,表示氣上沖。

下盛則氣脹: 脈搏在下部跳動強烈,表示氣下陷。

代則氣衰: 脈搏斷斷續續,表示氣虛。

滑則氣少: 脈搏滑利,表示氣不足。

澀則心痛: 脈搏澀滯難動,表示心臟疼痛。

渾渾單至如湧泉病進: 脈象沉重,如湧泉般上衝,表示病情惡化。

而絕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 脈象細微無力,如斷弦般,表示死亡。

(弊弊綽綽未詳。脈來卒去。比之絃斷。此為死候有本絕為化之也。)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次察色者也。五行之氣變為精華之色。各見於面及明堂部。內明堂鼻之也。)赤欲如以帛裹。朱不欲如赭也。白欲如白璧之澤。不欲如堊也。一曰白欲如鵝羽。不欲如塩黃欲如羅裹。

白話文:

(有徵兆卻不具體。脈搏忽來忽去,就像弦斷了一樣。這是死亡的徵兆,有根本斷絕而轉化的意思。)氣血精華外顯為五色。(其次觀察氣色。五行之氣轉化為精華的光澤,分別顯示在臉上和明堂部位。內明堂指的是鼻子。)紅色應像紅絹包裹,朱紅色不應像赭石那樣。白色應像白璧的色澤,不應像白堊那樣。有人說,白色應像鵝毛,不應像鹽那樣。黃色應像羅紗包裹,不應像黃連那樣。

雄黃不欲如黃土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也。一曰如地。青欲如青。璧之澤不欲如藍青也。(赭赤土也堊。白土阿洛反。)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精明五色微暗象見者。名曰色夭壽命不久之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

白話文:

雄黃不應該像黃土那樣顏色。黑色要像濃黑的漆,不應該是像木炭那樣。有一種說法認為黑色應該像黑色土壤的顏色。青色應為青色,像玉的顏色,不應該是像藍靛那樣的藍青色。(赭石是赤土,堊石是白色土壤。)五種顏色精華細微的變化都能看得到。顏色過於鮮明,壽命不會長久。(精氣旺盛時五色會顯得鮮明,而精氣衰弱時五色會變暗淡,這種現象被稱為「色夭」,預示著壽命不長。)精氣旺盛的人,能夠看清萬物,區分黑白,判斷長短。如果一個人把長看成短,把白看成黑,這就說明精氣衰退了。

是精則衰矣。(萬物精明。則黑白辨矣。若不精明。則黑白不分。是夭色也。)五臟者中之府也。中盛滿氣傷恐音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次聽聲者也。六腑貯於水谷以為外腑。五臟藏於精神。故為中腑五臟之氣有餘。盛滿將有驚恐。有傷者乃是中氣。得濕上衝胸嗌。

白話文:

當精華耗盡時,就會衰敗。(萬物精明時,能辨識黑白。若不精明,黑白不分,是衰老的象徵。)五臟是身體中重要的器官,主管著精氣。當五臟氣盛而充滿時,就會出現驚恐,聲音像從房間裡傳出的,這是中氣被濕邪所傷的徵兆。(其次,聽聲音也能辨別病情。六腑儲藏飲食物,是外在的器官。五臟儲藏精氣神,是內在的器官。五臟之氣過盛,就會充盈脹滿,可能出現驚恐。受傷後出現這些症狀,是中氣濕邪上衝胸腔和喉嚨的表現。)

故使聲重如室中言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言聲微小又不用言者當是有所奪氣。氣少故爾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是其陽明之氣熱盛為病心亂故其身不知所為其言不識善惡以其五神失守故也。)倉廩所藏是門戶不惡也。(脾胃之氣失守。

白話文:

因此導致聲音沉重,像在房間內說話一樣。)說了話後過了一整天才能恢復說話的,這是元氣被奪所致。(說話聲音很小,又不說話,應該是元氣有所虧損。元氣不足,所以才會這樣。)衣物被褥不整理。說話好壞不避諱親疏。這是神明混亂的表現。(這是因為陽明之氣過熱,導致心神混亂,所以身體不知如何行動,言語不辨善惡,這是因為五神失守所致。)穀倉裡的東西被藏起來,門戶也不關好。(這是因為脾胃之氣失守。

則倉廩不藏。以其咽口門戶不自要約遂食於身不便之物也。)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水泉小便也人之小便不能自禁者以浘胞不能藏約故遺尿不止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如前之病神明不亂得守者生。其神明亂失守者死也之。)夫五臟身之強也。(五臟藏神。藏神為身主故是身之強也。

白話文:

如果倉庫不儲藏糧食,是因為倉庫的出入口沒有適當的看守,就任由各種不適於儲藏的東西進來。

如果水泉不斷流,是因為膀胱(水泉是指小便)不能儲藏。人的小便無法控制,是因為膀胱無法收縮,所以會一直漏尿。

如果能夠固守(精神),就能存活;如果不能固守(精神),就會死亡。(就像前面說的,如果精神沒有錯亂,就能存活;如果精神錯亂了,就會死亡。)

五臟是身體的堅強後盾。(五臟儲藏神,儲藏神就是身體的主宰,所以是身體的堅強後盾。)

)頭者精明之府也。頭憊視深精將奪矣。(頭為一身之天天有日月人之頭有二目五臟之精皆成於目故人之頭為精明府所以精明將奪力極頭傾視深力意視也憊蒲介反。)背者胸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心肺二輸在上當背太陽故背為胸府背曲肩隨而乘胸臆將壞也之。)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白話文:

頭部是精明的所在。頭部過度低頭凝視,會導致精氣被奪取。(頭部是人體的最高部位,有兩個眼睛、五個感官,這些精氣都集於眼睛,所以頭部被稱為精明的所在,因此精明將會被奪取,過度低頭凝視會導致精神力耗盡。)

背部是胸部的保護。背部彎曲、肩膀過於寬闊,會導致胸部被損壞。(心肺兩臟位於上背部,因此背部被稱為胸部的保護,如果背部彎曲、肩膀過於寬闊,就會壓迫胸部,導致胸部被損壞。)

腰部是信息的傳輸樞紐。腰部轉動不靈活,會導致信息傳輸受阻。(腰部是人體中樞,負責傳輸信息,如果腰部轉動不靈活,就會阻礙信息傳輸。)

(腎在腰脊之中故腰不隨腎將憊矣憊病也。)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跗筋將憊矣。(身之大筋聚結於膝膝之屈伸不能行則曲腰向跗皆是膝筋急緩故知筋將病也。)髓者骨之府也不能久立行則掉標骨將憊。(髓為骨液髓高則脛疼不能久立行則掉標戰動即知骨將病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白話文:

腎臟位於腰椎中,所以腰部不能轉動,腎臟就衰弱了。衰弱就是疾病。

膝蓋是筋的倉庫,不能彎曲伸展,行走就彎腰朝向腳背,這都是因為膝蓋的筋太緊或太鬆,所以可以知道筋快生病了。

骨髓是骨的倉庫,不能長時間站立行走,就會晃動,骨頭就衰弱了。骨髓是骨液,骨髓液高,就會脛骨疼痛,不能長時間站立行走,就會晃動戰慄,這就知道骨頭快生病了。

得到力量就會存活,失去力量就會死亡。

(攝養前之五府得身強者為生失者為死也。)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上黃帝將問自說其義周備故岐伯言強之得失所以人雖失強反於四時得有餘者則五臟精勝為生人之失強得不足者則五臟消損為死。)應大過不足為精有餘為消。(寸口人迎相過一倍以上為應大過也大過得氣不足則五臟精勝氣過有餘則熱故五臟消損之也。)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白話文:

五臟調和,身體強健,才能健康存活;五臟失調,就會死亡。岐伯說:違背四時規律的,有餘氣血化為精氣,不足氣血則化為虛損。

黃帝將要詢問後,岐伯就述說了這個道理,所以岐伯說五臟強健或失調的得失,人雖然失去了強健之氣,但如果順應四時規律,就能獲得有餘之氣,那麼五臟精氣就能充盛,成為生命;如果失卻了強健之氣而獲得不足之氣,那麼五臟就會虛損,導致死亡。

寸口脈和人迎脈相差一倍以上,稱為應大過。應大過得到不足之氣,則五臟精氣充盛;應大過得到有餘之氣,則化為熱氣,導致五臟虛損。

陰陽不相協調,疾病就叫做關格。

(人迎寸口四倍以上曰陰陽不相應不相應者陽氣外格陰氣內關之病也。)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痛多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寒熱也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癉。(血脈者絡脈也癉音丹內黃病也。)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足太陽經從目內眥上額故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者太陽之絡令人目痛當療太陽。

白話文:

人迎穴的脈搏比寸口脈搏的速率高出四倍以上,表明陰陽不協調,陽氣外盛,陰氣內虛。

診脈時,如果脈搏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說明是久痹症。脈搏多赤、多黑、多青,同時出現寒熱症狀。身體疼痛,面色微黃,牙齒上有黃垢,指甲上也有黃色斑塊。(脈搏中的絡脈也會有這些症狀,黃癉即內黃病。)

診眼痛時,如果脈搏從上往下、從下往上的方向跳動,屬於太陽經的病症。(足太陽經的經脈從眼睛內眥到額頭,所以會有赤脈從上往下、從下往上貫穿瞳孔的情況。這是太陽經絡脈導致的眼痛,應針對太陽經進行治療。)

)從下上者陽明病。(手足陽明之經並從鼻至目內眥故有赤脈從下上者陽明之絡令目有痛當療陽明之也。)從外走內者少陽病。(手足少陽經皆從目外來去於目銳眥走於目內故有赤脈從外入目者少陽之絡令目有痛當療少陽。)診寒熱赤脈從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白話文:

從下往上流動的紅色脈絡是陽明病。(手足陽明經脈從鼻子延伸到眼睛內側,因此會有紅色脈絡從下往上流動,這是陽明經的絡脈導致眼睛疼痛,應治療陽明經。)

從外面流向裡面的紅色脈絡是少陽病。(手足少陽經都從眼睛外面經過,延伸到眼睛外側再流到眼睛裡面,因此會有紅色脈絡從外面流入眼睛,這是少陽經的絡脈導致眼睛疼痛,應治療少陽經。)

診斷寒熱時,如果紅色脈絡從上下流向瞳孔,則根據脈絡的條數,預測死亡的時間:

  • 一條脈絡:一年後死亡
  • 一條半脈絡:一年半後死亡
  • 兩條脈絡:兩年後死亡
  • 兩條半脈絡:兩年半後死亡
  • 三條脈絡:三年後死亡

(赤脈從上下者太陽之絡也太陽絡脈從上下至瞳子三脈一時至者至三年死乃至唯見一脈至一年死者三陽者太陽也太陽之氣最大故獨見者至一年死二陽者陽明也。至陽明有二絡見其氣不大故二年死一陽者少陽也至少陽有三絡見其陽氣少故得三年死也。)診齲齒痛按其陽明之脈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白話文:

紅色脈絡從上下方向延伸的是太陽經的絡脈。太陽經絡脈從上下延伸到瞳孔,三條脈絡同時到達瞳孔的,至多活三年;只看到一條脈絡到達的,至多活一年;顯示三陽經脈(太陽、陽明、少陽)的,是太陽經。太陽經的氣血最旺盛,所以單獨出現時,至多活一年;顯示二陽經脈(陽明、少陽)的,至多活二年;顯示一陽經脈(少陽)的,至多活三年。

診治蛀牙疼痛: 按壓陽明經脈的脈,如果有過度熱象,按脈的部位依次為:單側發熱在左、左右發熱、上方發熱、下方發熱、下方發熱。

(手陽明脈從左右手指上行入下齒中上至於鼻足陽明脈從鼻下行入上齒中下至左右足指手足二陽明脈有病經所部過時獨熱者二脈一葙獨偏熱也手足陽明獨熱在左葙者即左葙熱也獨熱在右葙者即右葙熱也得手陽明脈熱即知下齒齲也足陽明左右得熱准手陽明可知然得足陽明熱即知上齒齲也獨熱在頭在左為上在足在右為下准手則足之左右可知齲者上下牙齒腫痛或出膿血此皆因熱風氣所致故得熱為候也據此正經兩葙俱診陽明即太陰兩手俱有如何脾肺獨出於右理必不然也。)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

白話文:

手陽明經脈從雙手手指向上運行,經過下排牙齒內側,最後到鼻子。足陽明經脈從鼻子向下運行,經過上排牙齒內側,最後到雙腳腳趾。手足兩條陽明經脈有病,在特定時間獨自發熱的,是這兩條經脈中的其中一條單獨偏熱。手足陽明經絡單獨發熱在左邊的,就是左邊陽明經絡發熱;單獨發熱在右邊的,就是右邊陽明經絡發熱。得知手陽明經脈發熱,就說明下排牙齒有齲齒。足陽明經脈左右發熱,可以參照手陽明經脈來判斷。但是,得知足陽明經脈發熱,就說明上排牙齒有齲齒。發熱單獨在頭部,在左邊則為上面,在右邊則為下面。參照手陽明經脈的左右方向,就可以知道足陽明經脈左右發熱的位置。齲齒是指上下牙齒腫痛或流膿出血,這都是因為熱風氣所導致,所以發熱是齲齒的症狀。根據這個原理,正經兩側都診斷為陽明經脈,那麼太陰經脈兩側(指人體兩側)都存在,脾和肺怎麼能只在右側出現呢?這個道理肯定不成立。

嬰兒如果頭發都豎著往上翹,那麼肯定會死。

(腎主於血腎腑足太陽脈上頭以榮頭毛嬰兒血衰將死故頭毛逆上也。)耳間青脈起者瘛痛。(耳間青脈足少陽膽脈也嬰兒無病則絡陷有病則起起者瘛痛之候也。)大便赤青辨食泄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易已也。(嬰兒大便所出青赤辨異者名曰飧泄飧音孫脈小手足冷者飧泄難已脈小為順手足溫陽氣榮四末故易已也。)黃帝問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白話文:

(腎臟掌管血液,腎臟屬足太陽脈,向上滋養頭部毛髮。嬰兒如果血氣衰竭,將近死亡時,頭部的毛髮會豎立起來。)耳間出現青筋的人,會頭痛或耳痛。(耳間青筋屬於足少陽膽脈。嬰兒健康時,青筋會隱沒,如果生病,青筋會隆起,這是頭痛或耳痛的徵兆。)大便顏色青赤不同,可以區分出食滯造成的泄瀉。手腳冰涼者,泄瀉難以痊癒,脈象細小,手腳溫暖者,泄瀉容易痊癒。(嬰兒大便青赤不同,稱為「飧泄」。脈象細小,手腳冰冷的「飧泄」,難以痊癒。脈象細小表示陽氣不足,手腳溫暖表示陽氣運行順暢,所以容易痊癒。)黃帝問:如何知道孕婦即將臨盆?岐伯答:孕婦身體有病,但脈象卻沒有病邪。

(以子在身故雖病其病之氣不至於脈故無邪脈也。)黃帝問岐伯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答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曰何以言之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黃帝曰善。(診得心脈心為陽也急為寒也寒氣在心太陽小腸故少腹有形形疝積者也。)黃帝曰診得胃脈疝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白話文:

如果孩子在身體狀況不好時,即使生病了,病氣也不會到達脈搏,所以沒有邪脈。

黃帝問岐伯說:「診斷出心脈急促,這是什麼病?病症表現如何?」

岐伯回答說:「這種病叫做心疝,少腹會有形狀。」

黃帝問:「為什麼會這樣說?」

岐伯回答:「心臟是主臟,小腸是它的輔助器官,所以說少腹會有形狀。」

黃帝說:「很好。」

黃帝又問:「診斷出心脈急促,因為心臟屬陽,急促代表寒氣,寒氣在心臟和太陽小腸,所以少腹會有形狀,形成疝積。」

黃帝問:「診斷出胃脈,疝形表現如何?」

岐伯回答:「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胃脈軟弱為平今得胃氣實脈即知胃中脹滿若得胃氣虛脈即知泄利胃虛故脈虛也。)曰病成而變何如。(人病成極變為他病未知變作何病之也。)曰風成為寒熱。(風病在中成極變為諸寒熱病也。)癉成為消中。(癉脾胃熱也脾胃內熱日久變為消中消中湯飲內消病也。)厥成為癲疾。

白話文:

胃脈虛弱,通常是胃氣實的脈象,這時會感到胃中脹滿。如果胃氣虛的脈象,則會出現腹瀉。胃虛所以脈虛。

古人說:病發展到極端會轉變,轉變成了什麼病?

(人的疾病發展到極致,會轉變為其他疾病,不知道會轉變為哪種疾病。)

古人又說:風寒的病發展到極致,會轉變為各種寒熱病。

(風病在人體內發展到極致,會轉變為各種寒熱病。)

(癉)脾胃發熱,(癉)脾胃內熱時間久了,會轉變為內消病。(內消病是一種虛熱消瘦的病。)

(厥)發作,(厥)會演變成癲疾。(厥是一種抽搐昏厥的病,會演變成癲疾。)

(陽明熱厥成極上實下虛變為癲疾也。)久風為飧泄。(春傷於風在腸胃之間日久變為泄利之病。)賊風成為癘。(賊風入腠不泄成極變為癘亦之謂大疾眉落鼻柱等壞之也。)病之變化不可勝數。(夫病變為他疾有斯五種若隨心隨物㬅衍多端不可勝數但可以智量處調之取中縱醫方千卷未足以為當之也。)黃帝曰有病厥者診右脈沉左脈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診之右脈固當沉緊此應四時。

白話文:

(陽明經的熱症達到極點,上實下虛,會轉變成癲癇。)

久風會導致飧泄。(春天因風寒侵犯到腸胃,時間久了會轉變為腹瀉的疾病。)

賊風會變成癘病。(賊風侵入腠理,不能發散排泄,達到極點就會變成癘病,又稱大疾,會導致眉毛脫落、鼻樑塌陷等症狀。)

疾病的變化是難以盡數的。(疾病轉變為其他疾病有這五種類型,如果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變,變化無窮,難以全部列舉出來。但只要用智慧和能力去調治,取其中庸之道,即使有千卷醫方,也不足以應付得了。)

黃帝說:有厥症的病人,診右脈沉細,左脈不同,請問疾病的主因在哪裡呢?

岐伯答道:在冬季診脈,右脈本應沉緊,這是應合四時規律的。

(厥寒厥也左手不得沉緊得浮遲故曰不然也冬陰也右手亦陰也沉緊亦陰也冬時右手得沉緊之脈固當順四時也。)左浮而遲此逆四時在左當主病診在腎頗在肺當腰痛。(左陽也浮肺脈也冬時得左手肺脈虛邪來乘故腎病腰痛頗在於肺此即是左手有肺脈之也。)曰何以言之曰少陰脈貫腎上胃肓絡肺今得肺脈腎為之病故腎為腰痛黃帝曰善。

白話文:

(手腳冰冷稱為厥,左手脈搏既不得沉實,又不得浮緩,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這是冬天陰寒的緣故。右手也是陰,脈搏沉實也是陰,在冬天,右手脈搏沉實是可以隨著四季變化而順應的。)左手脈浮而遲緩,這是逆應四季的,在左手主病,診斷應在腎,原因在於肺,應表現為腰痛。(左手屬陽,浮脈屬肺脈。在冬天,左手出現肺脈,說明肺有虛邪侵襲,因此腎病腰痛,原因在於肺,這是左手有肺脈的表現。)有人問:為什麼這樣說?回答說:少陰脈通於腎,上通胃肓,聯絡肺。現在出現肺脈,說明腎有病,所以腎產生腰痛。黃帝說:說得好。

(腎脈足少陰從腎上膈入肺中故冬時左手得肺脈腎為腰痛也。)厥陰有餘病陰痹。(足厥陰肝脈也脈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上抵少腹故脈氣有餘者是其陰氣盛故為陰痹者謂陰器中寒而痛。)不足病生熱痹。(厥陰脈氣虛者少陽來乘陰器中熱而痛也痹痛之也。)滑則狐疝風。(厥陰脈氣滑者陽氣盛微熱以其氣盛微熱乘陰故為狐疝風也風氣也狐夜不得尿日出方得人之所病與狐同故曰狐疝一曰孤疝謂三焦孤腑為疝故曰孤疝也。)澀則病少腹積厥氣也。

白話文:

腎脈: 足少陰腎脈從腎臟向上通過橫膈進入肺部,所以冬季時左手會感受到肺部的脈絡,腎臟虛弱會導致腰痛。

厥陰有餘: 厥陰肝脈氣過盛,會導致陰部痹痛。

厥陰不足: 厥陰肝脈氣虛弱,會導致少陽膽脈氣上乘,陰部會因熱氣而疼痛,稱為痹痛。

厥陰滑: 厥陰肝脈氣滑順,陽氣過盛,微熱,會因陽氣盛熱而侵犯陰部,導致狐疝風(一種會導致夜間小便困難、白天小便通暢的疾病),因為其症狀與狐貍相似,所以稱為狐疝,又稱孤疝,表示三焦孤腑出現疝氣,故而得名。

厥陰澀: 厥陰肝脈氣澀滯,會導致少腹積聚厥陰之氣。

(澀多血少氣微寒以其厥陰多血少氣有寒故少腹中血積厥氣也。)少陰有餘病皮痹隱軫。(少陰足少陰腎脈也從足湧泉上貫肝入歸中肺主皮毛故少陰陰氣有餘病於皮痹又病皮中隱軫皮起風疾也。)不足病腎痹。(少陰之肺虛受寒濕之氣入腎故為腎痹也。)滑則病腎風疝。(少陰氣虛太陽氣乘微熱故為腎風疝痛也。

白話文:

澀多血少氣微寒,以其厥陰多血少氣有寒,故少腹中血積,厥氣也。

=> 血便便祕、貧血、體質虛寒,原因是厥陰經氣血不足,有寒氣,導致小腹中血氣瘀滯,出現厥氣。

少陰有餘,病皮痹隱軫。

=> 腎經氣血旺盛,導致皮膚痺痛、隱約抽搐。少陰指足少陰腎經。腎經從湧泉穴向上貫通肝經,到達中焦,歸屬肺經。肺經主皮毛,所以腎經氣血旺盛時,會影響皮毛,導致皮膚痺痛和隱約抽搐。

不足,病腎痹。

=> 肺經虛弱,受寒濕之氣侵襲,導致腎經痺痛。

滑則病腎風疝。

=> 腎經氣血虛弱,太陽經氣乘虛而入,導致腎經風熱而痛,出現腎風疝痛。

)澀則病積溲血。(氣少微寒為血多為血積盛而浘血。)太陰有餘則病肉痹寒中。(足太陰脾脈也主肉故太陰盛以為肉痹寒中也。)不足病脾痹。(太陰不足即脾虛受邪故為脾痹也。)滑則病脾風疝。(得足太陰脈滑則是脾虛陽明氣乘故脾病風疝之也。)澀則病積心腹時脹滿。

白話文:

(氣)收斂不通暢,就會導致疾病積聚,小便帶血。(氣息微弱寒冷,通常是氣血多、血積嚴重而導致血尿。)太陰脾經氣血過多,就會導致肌肉麻痺、寒氣中阻。(太陰脾經主要支配肌肉,所以太陰脾經過盛會導致肌肉麻痺和寒氣中阻。)太陰脾經氣血不足,就會導致脾臟麻痺。(太陰脾經不足,表示脾臟虛弱受到邪氣侵擾,因此導致脾臟麻痺。)(太陰脾經)濡滑,就會導致脾風疝。(如果摸到太陰脾經脈象濡滑,表示脾臟虛弱,陽明胃經之氣侵入脾經,因此導致脾臟疾病、風疝等症狀。)(太陰脾經)收斂不通暢,就會導致疾病積聚在心腹部,時常出現腹脹飽滿。

(得太陰脈澀即少氣微寒多血故為血積太陰脈注心中心腹時脹滿也。)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胃足陽明脈正別上至脾入腹裡屬胃散而之脾上通於心故陽明有餘不足心有病也心主於脈是以陽明有餘為脈痹身時之熱者也。)不足病心痹。(陽明氣虛不足太陰乘故為心痹。)滑則病心風疝。

白話文:

  • 太陰脈(脾經)的脈象表現為澀,表示氣血不通暢,會導致氣短、輕微的寒性反應,還有可能會出現血瘀(血積)。太陰脈會流注到心,因此出現這種脈象時,容易出現胸腹脹滿。
  • 陽明脈(胃經)偏盛時,會出現脈絡痹阻的症狀,身體容易發熱。這是因為胃足陽明脈從脾臟延伸到胃部,然後散佈到脾臟,再上行到心臟。所以陽明脈偏盛,就會影響心臟的運作,導致脈絡痹阻和身體發熱。
  • 陽明脈偏虛時,會出現心痹的症狀。這是因為陽明脈氣血不足,太陰脈(脾經)就會乘虛而入,導致心氣鬱結,出現心痹。
  • 如果脈象表現為滑,則容易出現心風疝的症狀。

(陽明氣盛微熱故心病風疝也。)澀則病積時善驚。(陽明氣虛陰乘微寒血多為積積氣時上衝心故喜驚之也。)太陰有餘病骨痹身重。(足太陽膀胱脈也足太陽脈氣有餘盛乘於少陰少陰主骨今少陰病名曰骨痹寒濕在骨故身重之也。)不足病腎痹。(太陽虛而不足則少陰腎氣使盛故為腎痹。

白話文:

  • 陽明氣盛會導致輕微發熱,所以陽明病的人容易出現風疝。澀氣影響氣血運行,就會導致積滯,容易出現驚悸。
  • 陽明氣虛,陰氣偏盛導致輕微寒症,血瘀積滯,氣血上衝心臟,就會導致喜驚。
  • 太陰脾胃之氣盛,會導致骨痹和身體沉重。因為脾胃屬足太陽膀胱經,氣盛則會影響到相鄰的少陰腎經,少陰腎經主骨,所以會出現骨痹,寒濕入骨,導致身體沉重。
  • 太陰脾胃之氣虛,少陰腎經之氣就會偏盛,導致腎痹。

)滑則為腎風疝。(太陽脈滑則陽盛微熱乘腎腎病風疝之。)澀則病積善時癲疾。(診得太陽脈澀則少氣微寒多血下為血積也善積氣時上衝頭則為癲疾之也。)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足少陽膽脈也肝主筋也足少陽盛陰病故為筋痹肝病脅滿也。)不足病肝痹。(陽虛陰盛故為肝痹也。

白話文:

腎主腰背(太陽主腎,腎主腰背)。澀宜滋(太陽主澀,宜滋養)。脅痛屬膽(膽主脅,痛屬膽)。不足乃虛(虛則不足)。

)滑則病肝風疝。(得少陽滑者則少陽氣盛微熱乘肝故肝病風疝也。)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得少陽脈澀少陽氣少微寒多血為積也足少陽脈起目銳眥故脈寒筋急目痛也。)

白話文:

滑脈則容易導致肝風疝氣。(如果少陽脈出現滑脈,說明少陽氣盛偏熱,上擾肝臟,導致肝風疝氣。)澀脈則容易導致積塊、筋脈拘急和眼睛疼痛。(如果少陽脈出現澀脈,說明少陽氣弱偏寒,血瘀形成積塊,足少陽脈起於目銳眥,所以脈寒的話,筋脈就會拘急,眼睛也會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