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五·診候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診候之二 (4)

1. 五臟脈診

平按:此篇自肝脈弦至是謂五臟脈,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經脈》上篇。自平心脈來至腎死,見《素問》卷五第十八《平人氣象論》篇,《甲乙》同上。自岐伯曰心脈揣堅而長至身寒有痹,見《素問》卷五第十七《脈要精微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中、下篇。

白話文:

註解:

本段從肝脈弦開始到是說五臟脈,見於《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經脈》上篇。從平心脈來開始到腎死,見於《素問》卷五第十八《平人氣象論》篇,《甲乙》同上。從岐伯曰心脈揣堅而長開始到身寒有痹,見於《素問》卷五第十七《脈要精微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中、下篇。

自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至調其甘藥,見《靈樞》卷一第四《邪氣臟腑病形》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二《病形脈診》下篇。自肝滿腎滿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論》篇。自肝滿腎滿至偏枯,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八。自心脈滿大至末,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經脈》下篇。

白話文:

現代臟腑分類

第四層:肺、大腸

第三層:脾、胃

第二層:腎、小腸

第一層:心、肝

肝脈弦,心脈勾,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脈。(肝心脾三脈,《素問》、《九卷》上下更無別名。肺脈稱毛,又名浮,腎脈稱石,又名營,是五脈同異。若隨事比類,名乃眾多也。平按:《素問》肝脈上有「五脈應象」四字,五臟下有之字。《甲乙》無「是謂五臟脈」五字。)

白話文:

如果肝的脈搏緊,心的脈搏彎曲,脾的脈搏間歇,肺的脈搏浮游,腎的脈搏堅硬,這就稱為五臟脈象。

(肝、心、脾三臟的脈象,《黃帝內經素問》和《靈樞九卷》上沒有其他不同的名稱。肺脈稱為「毛」,又名「浮」;腎脈稱為「石」,又名「營」,這是五種脈象的同異之處。如果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比喻,名稱就會有很多。)

(註:根據平按,在原來的《黃帝內經素問》中,肝脈象上有「五脈應象」四個字,五臟之下有「之」字。《甲乙經》中沒有「是謂五臟脈」這五個字。)

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心脈,夏脈也。夏日萬物榮華,故其脈來,累累如連珠,以手按之,如循琅玕之珠,以為平和之脈也。而稱勾者,曲也,珠連高下,不如弦直,故曰勾也。平按:《素問》平心脈上有夫字,《甲乙》無平字,曰心平作曰平。)夏以胃氣為本;(胃為五臟資糧,故五時之脈,皆以胃氣為本也。

白話文:

當心臟的脈搏平穩跳動時,脈象綿密連續,就像一串串珍珠串在一起,又好像摸到光滑的玉珠,這種脈稱為「心平」。(心脈是夏季的脈搏,夏季萬物繁茂,因此脈象累累如連珠,用手按上去,就像摸到琅玕珠一樣,所以認為這是一條平和的脈搏。而稱為「勾」,是因為脈象曲折,珍珠穿連的高低不一,不如琴絃那麼平直,因此稱之為「勾」。)夏季以胃氣為基礎。(胃是五臟六腑的糧倉,因此五時(春夏秋冬)的脈象都以胃氣為基礎。)

)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病心脈來,動如人喘息連屬,然指下微覺曲行,是謂心之病脈者也。平按:《甲乙》無夏以胃氣為本病心脈來十字,喘喘作累累,曰心病作曰病,下同。)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勾,曰心死。(心脈來時,按之指下覺初曲後直,如操捉帶勾前曲後直,曰心死脈。

白話文:

生病的心脈脈象 :脈象喘促連續,指下稍有彎曲,稱為心病脈。

已死亡的心脈脈象 :脈象開始彎曲,後面直行,好像抓著帶子勾,稱為心死脈。

居,直也。平按:《甲乙》無死心脈來四字,前曲作前鉤,曰心死作曰死,下同。)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厭,伊葉反。聶,尼䔾反。厭厭聶聶,如人以手按已落榆莢,得之指下者,曰肺平脈也。平按:《甲乙》平肺脈來作肺脈來,落榆莢作循榆葉,曰肺平作曰平,無「秋以胃氣為本」六字。

白話文:

「居」表示正直。

平按:《甲乙經》沒有「死心脈來」這四個字。前面「前曲」後改為「前鉤」,「曰心死」後改為「曰死」,後面同理。

平肺脈的脈象,按起來會感覺鬆軟無力,就像落下榆莢的感覺一樣。這就是所謂的「肺平脈」。秋季以胃氣為根本養生之本。

)病肺脈來,不下不上,如循雞羽,曰肺病;(按於毛脈,如人以手摩循雞翅之羽得於心者,以為肺之病脈也。平按:《甲乙》無「病肺脈來」四字。不下不上《素問》作不上不下,《甲乙》同。)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之吹毛,曰肺死。(脈之動也,如芥葉之浮於水,若輕毛而逐風移,如斯得者,曰死脈者也。

白話文:

如果摸到脉搏,它不上不下,像沿着鸡毛一样移动,这就是肺病。

如果摸到脉搏,它像物体漂浮一样,像风吹着羽毛一样,这就是肺已经死亡。

夫五色有形,目見為易;五聲無形,耳知為難;五脈之動,非耳目所辨,斯最微妙,唯可取動指下以譬喻之,亦得在於神,不可以事推之也。平按:《甲乙》無死肺脈來四字。《素問》吹上無之字,《甲乙》同。注「以譬喻之,亦得在於神」,之亦二字,原抄作亦知二字,平按亦知恐系之亦二字顛倒,謹擬作之亦,之字屬上句讀。)平肝脈來,濡弱招招,如揭長竿,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揭,奇哲反,高舉也。

肝之弦脈,獨如琴瑟調和之弦,不緩不急,又如人高舉行竿之梢,招招勁而且耎,此為平也。)

白話文:

五種顏色有形體,用眼睛看很容易辨別。五種聲音無形體,用耳朵傾聽很難分辨。五種脈搏的跳動,既不能用耳朵聽,也不能用眼睛看,這是最微妙的。只能用手指觸診來比喻它,它也在於體內的元神,不能用外物來類推它。

平按:《甲乙經》沒有「死肺脈來」四個字。《素問》中「吹上無之」這句話沒有「之」字,《甲乙經》也是一樣。注釋中「以譬喻之,亦得在於神」,「之」字和「亦」字,原來的抄本寫成「亦知」兩字。平按:「亦知」恐怕是「之亦」兩字顛倒了,謹擬定為「之亦」,「之」字屬於上句。

平肝脈的脈象是,濡弱而且細長,就像舉起一根長竿子,這表示肝臟平和,春天以胃氣為根本。

肝之弦脈,猶如琴瑟上的弦線調和之時,不緊不鬆,又似人高舉竿頭,舉動敏捷有力,這纔算正常。

(平按:《甲乙》肝脈上無平字。《素問》濡作耎,竿下有末梢二字,《甲乙》同,無「春以胃氣為本」六字。)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盈,滿實也。肝氣實滑,如循長竿,少於胃氣,故肝有病也。平按:《甲乙》無「病肝脈來」四字。)死肝脈來,急而益勁,如新張弦,曰肝死。

白話文:

(編者按:《甲乙經》的肝脈脈相中沒有「平」字。《素問經》中「濡」字寫作「耎」,並在「竿」字下方有「末梢」二字,《甲乙經》與此相同,沒有「春以胃氣為本」這六個字。)當肝脈脈象出現時,感覺飽滿有力且滑利,就像沿著一根長竿行走,這種脈象說明肝臟健康。

肝脈病變情況:

(「盈」指飽滿充實。肝氣飽滿滑利,就像沿著一根長竿行走,這種脈象比胃氣脈象弱,所以肝臟有病。)當肝脈脈象出現時,感覺急促而有力,就像新張開的弓弦,這種脈象說明肝臟已經死亡。

(肝真臟脈來,勁急猶如新張琴瑟之弦,無有濡弱,是無胃氣,故為死候也。平按:《甲乙》無「死肝脈來」四字。《素問》弦上有弓字,《甲乙》同。)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按脾脈和柔,胃氣也。相離中間空者,代也,如雞行踐地跡中間空也。

白話文:

肝臟真實的脈象,勁道有力急促,就像新張的琴絃一樣,沒有絲毫柔弱,這是因為沒有胃氣,所以是死亡前的徵兆。(註:《甲乙經》中沒有「死肝脈來」這四個字。《素問》的「弦」字前面有「弓」字,《甲乙經》中也一樣。)

脾臟正常的脈象,和緩而柔和,像雞走在地上留下的痕跡,稱為「脾脈平穩」。在長夏時期,胃氣是主要的。

(註:脾脈和緩柔和,是胃氣充足的表現。脈象中間空虛,代表著間隙,就像雞走在地上留下的痕跡中間空著一樣。)

中間代者,善不見也。平按:《甲乙》脾脈上無平字,曰下無脾字,無「長夏以胃氣為本」七字。脈下袁刻脫來字。)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實而盈數,如雞之舉足爪聚,中間不空,聚而惡見,比之無代,故是脾病也。平按:《甲乙》無「病脾脈來」四字,曰下無脾字。

白話文:

脈的中央模糊不清,我看不清楚。

註解:平按:按《甲乙經》,脾脈上沒有「平」字,下沒有「脾」字,也沒有「長夏以胃氣為本」七個字。脈文下袁刻本脫了「來」字。

脾脈來臨,脈象實而盈數,如同雞抬起腳一樣,這表示脾臟有病。(實而盈數,就像雞抬起腳,爪子聚攏,中間沒有空隙,聚而看不清楚,比喻看不清脈的中央,所以是脾臟有病。平按:《甲乙經》沒有「病脾脈來」四個字,下也沒有「脾」字。)

)死脾脈來,堅兌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水之流,如屋之漏,曰脾死。(按脾脈來,堅尖聚兌而不相離,上觸人指,如鳥喙,如水流動,如屋漏之滴人指,脾脈死候也。平按:《甲乙》無「死脾脈來」四字,堅兌《素問》作銳堅。鳥之喙,《素問》、《甲乙》鳥作烏《千金》作雞。

白話文:

如果診斷出脾臟脈搏堅硬且聚集,如鳥喙般尖銳,如鳥爪般僵直,如流水般流動,如屋頂漏水般滴落在手指上,則表明脾臟已死。

(按:脾臟脈搏診斷法如下:堅硬且尖銳聚集,不相互分離,觸診到患者手指時,如同鳥喙般尖細,如同流水般流動,如同屋頂漏水般滴落在手指上,這些都是脾臟死亡的徵兆。平按:原典《甲乙經》中沒有「死脾脈來」四個字,「堅兌」一詞在《素問》中作「銳堅」。「鳥之喙」在《素問》、《甲乙經》中「鳥」作「烏」,《千金要方》中「鳥」作「雞」。)

如屋之漏《素問》、《甲乙》在如水之流上。)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旬,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旬,平也。手下堅實而平,此為石脈之形,故為平也。有本為揣揣果果之也。平按:《甲乙》腎脈上無平字。如旬《素問》作如鉤,《甲乙》同。曰下《甲乙》無腎字,無「冬以胃氣為本」六字。

白話文:

就像房子漏水《素問》、《甲乙經》,水會持續流出。)腎經脈搏平穩而有力,呼吸困難,連續數天,用手按壓感到堅硬,稱為腎平脈,冬季應以胃氣為根基。(數天,與平穩之意相同。用手按壓堅實且平坦,這是石脈的形狀,因此稱為平脈。有根基則能穩穩地按壓它。平按:只有《甲乙經》提到腎脈,沒有「平」字。只有《素問》記載「如旬」,《甲乙經》相同。只有《甲乙經》記載「曰」,沒有「腎」字,也沒有「冬季應以胃氣為根基」這六個字。)

)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而益堅,曰腎病;(腎之病脈,按之如按引葛,逐指而下也。益堅,始終堅者。是謂腎平。初耎後堅,故是腎病也。平按:《甲乙》無「病腎脈」三字,曰下無腎字。)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腎之石脈來,指下如索,一頭系之,彼頭控之,索奪而去,如以彈石彈指辟辟之狀,是腎之死脈候也。平按:《甲乙》無「死腎脈來」四字,曰下無腎字。

發字袁刻脫。)

白話文:

如果摸到脈象像是拉著葛藤,按下去反而更硬,這就是腎臟有病。

如果摸到脈象像是斷裂的繩子,彈跳起來像彈石一樣,這就是腎臟已經壞死。

岐伯曰:心脈揣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揣,動也。長,謂寸口脈長一寸也。此為心脈盛動堅。心脈上至舌下,故盛動堅,舌卷不能言。平按:《素問》、《甲乙》無岐伯曰三字。揣《素問》作搏,下同。《甲乙》無當字。)其耎而散者,當消渴自已。(動而堅者病舌卷,耎而散者病消渴,以有胃氣,故自已,由手少陰貫腎絡肺系舌本故也。

白話文:

岐伯说:心脏的脉搏强劲而有力,应该会得舌头卷曲不能说话的病。(强劲,指脉搏跳动有力。有力,指的是寸口脉搏长一寸。这是指心脏的脉搏强劲有力。心脏的脉搏向上到达舌头下面,所以强劲有力,舌头就卷曲不能说话。平心而论:《素问》、《甲乙》都没有“岐伯曰”这三个字。揣在《素问》中写作“搏”,下面都一样。《甲乙》中没有“当”字。)如果脉搏软弱而散乱,应该会得消渴症,但是可以自己痊愈。(脉搏跳动有力,就会得舌头卷曲的病,脉搏软弱而散乱,就会得消渴症,由于有胃气,所以可以自己痊愈,这是因为手少阴经脉穿过肾脏,连接肺脏,并与舌根相连的缘故。)

平按:《甲乙》當作病。《素問》消渴作消環,新校正云:《甲乙》環作渴。)肺脈揣堅而長,當病唾血;(肺脈浮短,今動堅長,知血絡盛傷,故唾血也。平按:《甲乙》無當字。)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以肺氣虛,故脈耎散也。虛故腠理相逐,汗出如灌,至令不復也。

白話文:

平按:古籍《甲乙經》中將「病」寫作「病」,而《素問》中將「消環」寫作「消環」。新校正本註解:「《甲乙經》中將『環』寫作『癉』。」

肺脈浮動、堅硬且細長,預示著血脈將會受損。(肺脈原為浮短,現在轉變為浮動堅長,說明血絡受到了嚴重損傷,因此預示著血脈會受損。)

平按:古籍《甲乙經》中沒有「預示著」這三個字。

肺脈膨脹且散漫,預示著將會大汗淋漓,甚至無法發散。(由於肺氣浮動,所以脈絡膨脹散漫。由於經絡相連,所以汗液會像灌溉一樣流出,甚至無法散發。)

平按:《甲乙》無當字。《素問》至令作至今。)肝脈揣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善喘;(肝脈耎而弦,今動堅而長,其色又不相應者,是人當有墜傷,墜傷損血在脅下,又令喜喘故也。平按:《甲乙》無當字。《素問》、《甲乙》善喘作喘逆。)若耎而散者,其色澤,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

白話文:

平按:古書《甲乙經》中沒有「當」這個字。《素問》中「至令」寫作「至今」。

如果肝脈觸摸起來很硬很長,顏色也不青,那麼這個人可能是摔傷了,而且摔傷導致血瘀在脅部之下,這會導致他氣喘。

如果肝脈又細又散,顏色又發白,那麼這個人可能是得了水腫,水腫是因爲過度口渴而大量飲水,導致水分滲透到肌肉、皮膚和腸胃之外導致的。

(易音亦。若脈耎散,色又光澤者,當因大渴暴飲,水溢腸胃之外,易入肌皮之中,名曰溢飲之病也。平按:若耎而散其色澤《素問》、《甲乙》作其耎而散色澤者。《甲乙》暴渴作渴渴,易作溢。)胃脈揣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胃脈耎弱,今動堅長,又他色來克,當病折髀,以足陽明脈行髀故也。平按:《甲乙》無當字。

白話文:

易音(指脈象)也稱溢飲。如果脈象浮散,面部又紅潤光澤,這時可能是因為劇烈口渴而暴飲,導致水液溢出腸胃之外,進入肌肉皮膚之中,稱為溢飲病。

平註:《素問》、《甲乙》經中提到,如果脈浮散而顏色光澤,則稱為浮散而色澤。《甲乙》經中,暴渴寫作渴渴**,寫作** 溢**。

胃脈摸起來堅硬而細長,顏色發紅,這時可能是骨折(因為胃脈浮弱,現在變得堅硬細長,而且有其他顏色來剋制,所以可能會有骨折,因為足陽明脈循行於大腿。

平註:《甲乙》經中沒有** 當**字。

其耎而散者,當病食痹、臏痛。(胃虛不消水穀,故食積胃中,為痹而痛。又脈行膝,故病膝臏痛。臏,膝端骨也。平按:《素問》無臏痛二字,《甲乙》無當字,臏痛作痛髀。)脾脈揣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脾脈耎弱,今動堅長,雖得本色,以其陽虛,故病少氣。平按:《甲乙》無當字。

白話文:

如果脈象柔軟散漫,就容易得食積痺痛、膝蓋疼痛的病症。這是因為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導致食物積聚在胃中,形成痺痛。而且脾經循行經過膝蓋,所以也會導致膝蓋疼痛。膝蓋前端的骨頭叫做髕骨。

脾經脈象堅硬而長,顏色發黃,就容易得氣虛的病症。這是因為脾經原本虛弱,現在卻呈現堅硬長的脈象,雖然脈色正常,但因為陽氣不足,所以容易氣虛。

注陽虛袁刻作陽盛。)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足太陰脈循胻,故脾虛色不澤者,胻腫若水之狀也。平按:《甲乙》無當字。)腎脈揣堅而長,其色黃而赤,當病折腰;(腎脈沉石,今動堅長,黃色賊邪及赤色微邪來克,故病腰痛,以足少陰脈營腰故也。平按:《素問》赤下有者字,《甲乙》有者字,無當字。

白話文:

如果陽氣虛弱(注:袁刻本誤作陽氣旺盛),面色蒼白浮腫,沒有光澤,應當患有腿部浮腫,就像水腫一樣。(足太陰脾經循行腿部,所以脾虛面色無光,腿部就會浮腫如水。平注:甲乙本沒有「當」字。)腎臟經脈脈象堅硬且長,面色黃中帶紅,應當患有腰痛;(腎臟經脈沉於石下,現在脈象堅硬發長,黃色代表賊邪加害,紅色代表微弱的邪氣來侵犯,所以會引起腰痛,因為足少陰腎經分佈在腰部。平注:《素問》「赤」字下面有「者」字,《甲乙》本有「者」字,沒有「當」字。)

)其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陰盛太陽氣虛,故少血。得之在久,至今不復也。平按:《甲乙》無當字,今作令。以下《素問》有帝曰論得心脈至以其勝治之愈也百六十七字,新校正云:「此一段,全元起本在《湯液》篇。」據此,則本書無此一段,與全元起本同。

白話文:

如果(脈象)寬大而鬆散,表明病人有貧血,而且至今都無法恢復。(因為陰氣過盛,陽氣虛弱,所以貧血。這病拖了很久,至今仍無法恢復。)

)黃帝問於岐伯曰: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其病發於五臟,有傷其候五色,何以知其久病新暴之別?平按:《素問》黃帝問於岐伯曰作帝曰,曰下有有字,傷下有脈字。《甲乙》無此一段。)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故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邪始入於五脈,故脈小,未甚傷於血氣,故部內五色不奪,是知新病。平按:《素問》故作徵,下同。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各種疾病影響五臟時,由於損傷其應對的五行之氣,怎樣才能區分長期和突然發作的疾病呢?」岐伯回答說:「您的問題問得很好。脈象微弱,面部氣色不受損的,是新發的疾病。」

《甲乙》無岐伯至故其十一字。)故其脈不奪,其色奪者,久病也;(脈為其本,色為標也,本受邪氣已,方受與標,故脈本不奪,色甚奪者,知是久病。平按:《甲乙》無故字及二其字。)故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內之五脈,外之五色,二俱奪者,知病已成在久。

白話文:

《甲乙經》沒有「故」字和兩個「其」字。所以脈搏不紊亂,面色暗淡的是久病的表現;(脈搏反映本質,面色反映表象,本質先受到邪氣影響,表象才會受到影響。所以脈搏本身不會紊亂,但面色異常暗淡者,說明是久病。)所以脈搏和五色都暗淡的,這是久病的表現;(體內的五脈,體外的五色,如果都暗淡,說明疾病已經形成很久了。)

平按:《甲乙》無故其二字,久上無此字。)故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人之有病,五脈五色二俱不奪者,其病未行血氣,故知新病也。平按:《甲乙》無故其二字。)故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擊傷不見血,見血而濕若水中也。(弦石俱至而色見青赤,其人當病被擊內傷。

白話文:

根據《甲乙經》記載,當脈象和五色都不變時,說明是新發的疾病。(人的疾病,五脈五色都不變時,說明疾病還未影響血氣,因此知道是新發的疾病。)

如果肝脈和腎脈同時出現,顏色為青赤,那麼患者應該是被擊傷,但沒有出血,或者出血了血色淡薄如水。

其傷見色,故青赤也。若被擊出血,血濕若居水中者,此為候也。平按:《素問》、《甲乙》肝上無故字,見血而濕作已見血濕。)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從關至尺澤為尺也。季脅之部當在尺中央兩旁,不在尺外兩旁,季脅有病當見此處。)尺外以候腎,(尺中兩旁之外,以候兩腎之有病,當見此部也。

白話文:

青紅色通常是外傷所致。若受傷出血,血液如在水中浸泡般濕潤,這就是徵兆。

尺骨內側兩邊是屬於季脅部位。(從關節到尺澤之間為尺部。季脅部位應在尺骨中央兩側,不在尺骨外側兩側,季脅有病應該在這個部位顯示症狀。)

尺骨外側可以察看腎臟。(尺骨中央兩側之外,可以察看兩腎是否有病,應該在那裡顯示症狀。)

)尺裡以候腹中,(自尺內兩中間,總候腹中。)跗上以候胸中,(跗當為膚,古通用字,故為跗耳。當尺裡以上皮膚,以候胸中之病。平按:《素問》作「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白話文:

(用「尺裡」的部位來觀察腹中的病症,(從尺骨的兩邊中心,總的觀察腹中的疾病。)用「跗上」的部位來觀察胸中的病症,(「跗」應為「膚」,古字通用,所以才寫成「跗」。也就是「尺裡」以上的皮膚,用來觀察胸中的疾病。平按:在《素問》中記載:「附上,左邊外側觀察肝,內側觀察膈;右邊外側觀察胃,內側觀察脾。上附上,右邊外側觀察肺,內側觀察胸中;左邊外側觀察心,內側觀察膻中。」

」《甲乙》同。)前候前,後候後。(當此尺裡跗前,以候胸腹之前,跗後以候背後。平按:《素問》、《甲乙》作前以候前,後以候後。)跗上,膈上也;(當尺裡跗上皮膚,以候膈上也。一曰竟上,疑錯。)膈下者,腹中事也。(當尺裡膚上以下,以為膈下之分,即腹中事。

白話文:

「《甲乙經》與《素問》相同。)尺骨腕關節前面,對應人體前面胸腹部位,後面對應後面背部。平按:《素問》、《甲乙經》寫作:尺骨腕關節前面對應前面,後面對應後面。尺骨腕關節上面,對應橫膈膜上面;尺骨腕關節上方的皮膚,對應橫膈膜上面。一說是「竟」上,疑有誤。橫膈膜下面,對應腹中的臟腑。尺骨腕關節皮膚上方以下的部分,代表橫膈膜以下的部位,也就是腹中的臟腑。

平按:「附上,膈上也,膈下者,腹中事也」《素問》作「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甲乙》同,惟脛下無足字。)粗發者,陰不足,陽大有餘,為熱中,跗之下也。(尺之皮膚文理粗發者,是陰衰陽盛,熱氣熏膚,致使皮膚粗起,故為熱中。

白話文:

平註:「附上,指的是膈膜上面;膈下,指的是腹中的部位。」《素問》中記載:「上竟上者,指的是胸喉中的部位;下竟下者,指的是少腹、腰股、膝脛足中的部位。」《甲乙經》的記載相同,只是在脛下沒有「足」字。)皮膚粗糙的人,是陰氣不足、陽氣過盛所致,因而導致熱中,也就是足跗以下部位的熱症。

平按:《素問》粗發作粗大,陽下無大字,熱中下無「跗之下」三字,《甲乙》同。)來疾去徐者,上實下虛,為厥癲疾;(來疾陽盛,故上實也。去徐陰虛,故下虛也。上實下虛,所以發癲疾也。)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上虛受風,故惡風也。)有俱沉細數者,少陰厥;(沉細皆陰,故沉細數,少陰厥逆。

白話文:

原本註解:《素問》中「粗發作粗大」的「粗」字沒有,而「陽下無大字」和「熱中下無『跗之下』三字」,《甲乙經》也相同。

疾來得快去得慢的,是上面實下面虛,屬於厥癲病。(疾來得快是因為陽盛,所以上面實。去得慢是因為陰虛,所以下面虛。上面實下面虛,所以發作癲病。)

疾來得慢去得快的,是上面虛下面實,屬於惡風病。(上面虛容易受風,所以惡風。)

有既沉細又數的(脈象),是少陰厥逆。(沉細都是陰的表現,所以沉細數,是少陰厥逆。)

平按:《素問》、《甲乙》有上有「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九字,俱上有脈字。)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沉細,陰也,散為陽,故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眴僕。(眴,玄遍反,目搖。)諸浮而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右躁者在左手;(浮躁皆陽,故在陽則為熱也。諸陽絡脈,左者絡右,右者絡左,故其右躁而病,本在左手也。

白話文:

根據《素問》、《甲乙經》,原有的文句是:「受到風邪而致病者,是陽氣所受的影響。」兩本經典都寫成「脈上」。

脈象沉細而虛散的,是寒熱病。(沉細屬陰,虛散屬陽,所以會得寒熱病。)

脈象浮而虛散的,是玄暈病。(玄暈,音ㄒㄩㄢˇ,眼睛搖動。)

所有脈象浮躁的都在陽經,因此會發熱,而且右邊脈象躁動的話,病根在左手上。(脈象浮躁都是陽氣的表現,所以出現在陽經就會發熱。陽經的經絡互相連通,左邊的連右邊,右邊的連左邊,所以右邊脈象躁動發病,病根其實在左手上。)

平按:而躁《素問》作不躁,《甲乙》作而不躁。右躁《素問》、《甲乙》作有躁,手上均無左字。)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細之與沉,皆是陰脈,主於骨痛。)其有靜者在足。(其脈沉細仍靜者,在足骨痛也。)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溏泄及便膿血。(三動已去稱數,數動一代息者,陽脈虛也。

白話文:

平按:然而躁動,《素問》寫成不躁動,《甲乙》寫成而且不躁動。(註:右手躁動,《素問》、《甲乙》寫成有躁動,手上都沒有「左」字。)所有細小而沉穩的脈象都在陰部,則為骨痛。(細小與沉穩,都是陰脈,主導骨痛。)如果有靜穩的脈象在足部。(如果脈象沉細而靜穩,則骨痛在足部。)數次跳動就停止的脈象,疾病在陽脈,伴有腹瀉和大便膿血。(跳動三次以後稱為「數」,數次跳動就停止,說明陽脈虛弱。)

故數動一息,即是陰實陽虛,故溏泄便膿血也。平按:《素問》脈下無溏字,有也字,《甲乙》有也字,無溏泄及便膿血六字。注三動袁刻作三陽。)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稱過,陽過之脈應浮而滑,更澀者,以其陽氣太盛,故極反成澀。平按:《甲乙》無「諸過者切之」五字,澀上有其字。

白話文:

因此(脈搏)動動停停一次,就是陰實陽虛,所以拉肚子並排出膿血。

平按:《素問》中「脈下」沒有「溏」字,有「也」字;《甲乙經》有「也」字,沒有「溏泄便膿血」六個字。注:三動,袁刻本寫作「三陽」。

切脈時感到阻澀,是陽氣過盛的象徵。(陽氣過盛稱為「過」,陽過之脈應浮而滑,但如果更澀,是因陽氣太盛,所以極端地反過來變成澀脈。)平按:《甲乙經》沒有「切脈時感到阻澀」五個字,「澀」字上面有「其」字。

)滑者陰氣有餘也;(陰脈沉澀,今反滑者,以陰過極,反成滑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陽盛有餘,極反為陰,外閉腠理,故汗不出,其身熱也。)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氣有餘,極反為陽,外開腠理,故汗多出,其身寒也。平按:身寒下《素問》有「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九字。

白話文:

**滑脈:**陰氣過多。

(**脈象沉澀,現在卻轉為滑脈,**是因為陰氣過盛,反而導致脈象滑動。)

陽氣過多: 身體發熱,不流汗。

(陽氣過剩,盛極反衰,轉為陰性,導致毛孔閉塞,汗液無法排出,所以身體發熱。)

陰氣過多: 大量出汗,身體發冷。

(陰氣過盛,盛極反衰,轉為陽性,導致毛孔打開,汗液大量排出,所以身體發冷。)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者,有熱。(五臟為內,陰也。六腑為外,陽也。用針者欲瀉陰補陽,即推而外也,而內實難瀉,即內而不外,故知心腹病積也。欲瀉陽補陰,即推而內之也,而外實難瀉,即外而不內,故知外有熱。平按。有熱《素問》作身有熱也,《甲乙》作中有熱也。

白話文:

如果推向身體外部,卻無法深入,這表示有心腹積聚;如果推向身體內部,卻無法深入,這表示有熱氣。(五臟屬於內,屬陰;六腑屬於外,屬陽。針灸治療想要瀉陰補陽,就是推向外部,但內部實證難以瀉,也就是無法深入,因此可以知道有心腹積聚。想要瀉陽補陰,就是推向內部,但外部實證難以瀉,也就是無法深入,因此可以知道有外熱。)

注釋:

《素問》:中醫經典著作之一

《甲乙》:中醫經典著作之一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凊;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頭項痛。(上為頭項,下為腰足。推下向上,氣不能下,故知腰足冷也。推上向下,氣不能上,故知頭項痛也。平按:《素問》凊作清,《甲乙》同。上而不下《甲乙》作下而不上,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寒有痹。

白話文:

(按摩時)向上推,上面通而不通向下面,腰腳會發冷;(按摩時)向下推,下面通而不通向上面,頭頸會痠痛。(向上為頭頸,向下為腰腳。往下向上推,氣不能向下,所以知道腰腳發冷。往上向下推,氣不能向上,所以知道頭頸痠痛。平時按壓:《素問》中「凊」作「清」,《甲乙》中相同。向上通而不通向下面《甲乙》中寫作通向下面而不通向上面,通向下面而不通向上面中寫成通向上而不通向下面。)按壓時如果發現骨脈處氣血不足,會導致腰脊痠痛並伴有身體寒冷和麻痹。

(脈之沉細,按之至骨,少得其氣,即知有寒,腰脊為痛,身寒痹也。平按:《素問》身下無寒字,《甲乙》同。)

白話文:

摸脈時深入細微,按壓到骨頭,只感覺到很微弱的脈搏,就知道是受寒,導致腰和脊椎疼痛,身體也怕冷又麻痺。

平按:在《素問》中沒有「身寒」二字,《甲乙經》中也有相同的記載。

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形何如?(請問五臟之脈,各有六變,以候病形。)岐伯曰:臣請言五臟之變病也。心脈急甚者為瘛;(心脈鉤,脈緩大滑等三變為熱,陽也;急小澀等三變為寒,陰也。夏時診得心脈如新張弦急甚者,寒也,筋脈急痛以為瘛也。下言急者,皆如弦急,非急疾也。

白話文:

黃帝問:請問脈象緩慢、急促、弱小、強大、滑利、澀滯等病變分別代表什麼樣的病症?

岐伯答:我現在來說說五臟的脈象變化對應的病症吧。

心脈的六變:

  • 急促有力:寒熱病
  • 緩慢、強大、滑利:熱症,屬陽
  • 急促、弱小、澀滯:寒症,屬陰

夏天診脈時,發現心脈像新張的弦一樣急促有力,這表示寒症,經脈急痛,導致寒熱病。

平按:變病《靈樞》作病變。《甲乙》無「臣請言五臟之變病也」九字。瘛下《靈樞》、《甲乙》有瘲字。)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其心脈來,如弦微急,即脈微弦急,心微寒,故心痛引背心輸而痛,胸下寒,咽中不下食也。)緩甚為狂笑;(心脈緩甚者,緩為陽也,緩甚熱甚也,熱甚在心,故發狂多笑。

白話文:

一般來說,「變病」在《靈樞》中寫作「病變」。而《甲乙》則沒有「臣請言五臟之變病也」這九個字。至於「瘛下」,在《靈樞》和《甲乙》中都寫作「瘲」。輕微急促的脈象,表示心痛並且會牽連到背部,食慾不振。這是因為心脈的跳動就像弦一樣輕微而急促,表示心氣虛寒,所以會出現心痛、疼痛傳到背部、胸部以下寒冷、咽喉不適、無法吞嚥食物的情況。如果脈象緩慢而嚴重,則會導致狂笑。這是因為脈象緩慢代表陽氣不足,而緩慢且嚴重則代表陽氣不足且熱度過高,這股熱氣集中在心臟,就會導致精神失常、經常發笑。

)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心脈微緩,即知心下熱聚,以為伏梁之病,大如人臂,從齊上至於心,伏在心下,下至於齊,如彼橋梁,故曰伏梁。其氣上下行來,衝心有傷,故時唾血。平按:時上《靈樞》有行字,《甲乙》有行有二字。)大甚為喉吤;(心脈至氣甚,氣上衝於喉咽,故使喉中吤吤而鳴也。

白話文:

  • (心脈)微弱緩慢,是熱量積聚在心下,形成像橋樑一樣的病竈。

  • (熱氣)擴散上下時會衝擊血液,導致時常吐血。

  • (心脈)氣勢異常強盛時,會衝上喉嚨,導致喉嚨發出咕嚕咕嚕的鳴叫聲。

吤,古介反。)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心脈微盛,發風濕之氣,衝心為痹痛,痛後引背輸及引目系,故喜淚出也。平按:《甲乙》淚下無出字。)小甚為善噦,(小為陰也,小甚,心之氣血皆少,心氣寒也。心氣寒甚,則胃嚥氣有聚散,故為噦也。噦,於月反。)微小為消癉。

白話文:

胸悶,像小石頭卡在胸口導致後背疼痛,還容易流淚。(這是因為心脈氣血微盛,引發風邪,衝上心臟引起疼痛,疼痛後蔓延到後背和眼睛,所以容易流淚。注:據《甲乙經》記載,流淚應為「流」而非「出」字。)症狀較輕者容易乾嘔。(「小」代表陰,症狀較輕,說明心氣血皆不足,心寒。心氣寒甚,會導致胃氣上逆,因此乾嘔。乾嘔讀音:於月)症狀較輕者容易消瘦。

(小而不盛曰微。小者,陰也。心氣內熱而有寒來擊,遂內熱更甚,發為消癉。癉,熱也。內熱消瘦,故曰消癉。癉音丹。)滑甚為善渴;(滑,陽也。陽氣內盛,則中熱喜渴也。)微滑為心疝引齊,少腹鳴。(陽氣盛,內有微熱衝心之陰,遂發為心疝,痛引少腹腸鳴者也。

白話文:

  • 輕微微熱但不嚴重:

輕微指陰性,心氣內熱時被寒氣入侵,導致內熱加劇,發作為消渴症。消渴指熱盛導致消瘦。

  • 滑脈明顯:

滑脈指陽性,陽氣內盛,則中熱導致口渴。

  • 微滑脈:

微滑脈表示陽氣過盛,內有微熱衝擊心臟的陰性,導致心痛引發少腹腸鳴。

)澀甚為喑;(澀,陰也。澀者,血多氣少。心主於舌,心脈血盛上衝於舌,故喑不能言也。)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癲疾。(微澀,血微盛也。血微盛者,溢於鼻口而出,故曰血溢。維厥,血盛陽維脈厥也。陽維上衝則上實下虛,故為耳鳴癲疾。)

白話文:

舌頭很澀則會失聲。(澀,陰性。舌澀者,血多氣少。心主司舌,心脈血氣上衝於舌,因此失聲不能說話。)舌頭微澀為血外溢,陽維脈厥,耳鳴,癲疾。(微澀,血氣微盛。血氣微盛者,外溢於鼻口而出,故稱血溢。陽維脈厥,血氣盛於陽維脈而厥。陽維上衝則上實下虛,因此導致耳鳴癲疾。)

肺脈急為癲疾;(肺脈毛,脈有弦急,是為冷氣上衝,陽瞋發熱在上,上實下虛,故為癲疾。平按:急下《靈樞》、《甲乙》有甚字。)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宿肉不通。(肺以惡寒弦急,即是有寒乘肺,肺陽與寒交戰,則二俱作病,為肺寒熱也。肺病不行於氣,身體怠惰。

白話文:

肺部脈搏急促,會導致癲癇。

輕微急促的脈搏,表示肺部有寒熱,患者會感到疲倦、咳嗽、吐血,並牽引到腰背和胸部。如果鼻腔中有息肉阻塞,也會引起肺部脈搏急促。

(肺部怕冷,脈絡弦急,表示有寒氣入侵肺部。肺部的陽氣和寒氣交戰,就會同時發病,導致肺寒熱。肺部病症會影響氣血運行,使身體疲倦。)

肺得寒,故發咳。咳甚傷中,故唾血。咳復引腰及背輸而痛。肺病出氣壅塞,因即鼻中生於宿肉也。平按:宿《靈樞》、《甲乙》作息。)緩甚為多汗;(緩為陽也,肺得熱氣,外開腠理,故為多汗。)微緩為痿,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肺脈行於兩手,肺得於熱,故手痿緩。

白話文:

肺部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導致咳嗽。咳嗽嚴重會損傷身體,導致咳血。咳嗽還會牽連腰背,引起疼痛。

肺部疾病會導致氣息不暢,在鼻腔中生長出贅肉。

如果肺部虛弱,就會出很多汗;(虛弱屬陽虛,肺部缺乏陽氣,皮膚腠理鬆弛,就會出很多汗。)

如果肺虛比較嚴重,就會出現痿軟、漏風的症狀,全身除了頭部都會出汗。 (肺脈分佈在雙手中,肺虛引起陽氣不足,就會導致手部痿弱。)

又肺脈不上於頭,故肺之熱開腠,自頭以下漏風汗不止也。平按:漏風《靈樞》作瘻偏風,《甲乙》同,止上無可字。)大甚為脛腫;(肺氣甚,故曰肺大甚也。肺脈手太陰與足太陰相通,足太陰行脛,故肺氣熱甚,上實下虛,故為脛腫也。)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肺氣微大,又得秋時寒氣,故發為痹痛,前引胸,後引背輸。

白話文:

肺部的經脈不會向上延伸到頭部,因此肺部有熱會打開皮膚腠理,從頭以下洩漏風汗不止。

大熱會導致小腿腫脹;(肺氣過盛,所以說肺熱嚴重。肺部經脈與腳部經脈相通,腳部經脈經過小腿,因此肺氣過熱,上面實而下面虛,就會導致小腿腫脹。)微熱會導致肺部痺痛,蔓延到胸背,在惡劣的天氣中發作。肺氣微熱,再加上秋季的寒氣,因此發作痺痛,向前貫通到胸部,向後貫通到背部。

以是陰病,故引胸背,起不用見日光也。惡,焉故反。平按:《靈樞》、《甲乙》日下有光字。)小甚為泄,(肺之氣血小甚,即是氣寒,即是胃氣甚,不消水穀,故泄利矣。)微小為消癉。(腸肺之氣血微小也。虛寒傷肺,反為熱病,消肌肉也。)滑甚為息賁上氣,(滑甚,陽氣盛也。

白話文:

由於風邪入侵身體引發的陰寒之症,因此會侵襲胸背,導致起身後不能曬太陽。惡寒,因此反覆發作。

(按:《靈樞》、《甲乙經》中記載,此處應有「日光」二字。)

如果病情較輕,會導致腹瀉。(肺部氣血虛寒,導致胃氣過盛,無法消化食物,因此出現腹瀉。)

如果病情較輕微,會導致肌肉消瘦。(腸胃和肺部的氣血虛寒,虛寒會損傷肺部,反而會誘發熱病,消耗肌肉。)

如果病情嚴重,則會導致氣喘和上氣。(病情嚴重,陽氣旺盛。)

陽盛擊陰為積,左右箱近膈,猶如覆杯,令人上氣喘息,故曰息賁。賁,膈也,音奔。)微滑為上下出血。(陽氣微盛則內傷絡脈,絡脈傷則上下出血,陽絡傷則上衄血,陰絡傷則下泄血也。)澀甚為歐血;(氣為陽也,血為陰也,澀為陽也,今得澀脈,即知血盛衝於肺腑陽絡,陽絡傷便歐血也。平按:歐《靈樞》、《甲乙》作嘔。

白話文:

陽氣過盛壓制陰氣,導致「積」症,左右兩側胸腔靠近橫膈膜,猶如扣蓋的杯子,讓人感到胸悶氣喘,所以稱為「息賁」。賁,指橫膈膜,讀音同「奔」。

如果脈象微滑,則會導致上下出血。(陽氣稍微過盛,會內傷脈絡,脈絡受損就會上下出血,陽絡受傷會上鼻出血,陰絡受傷會下泄血。)

如果脈象澀實,則會導致嘔血。(氣屬陽,血屬陰,澀也屬陽,此時脈象澀實,表明血氣旺盛衝擊肺腑陽絡,陽絡受傷便會嘔血。)

平按: 《靈樞》、《甲乙經》中「歐」字作「嘔」。

)微澀為鼠瘻,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能喜酸。(微澀,血微盛也。血微盛者,循肺腑手陽明脈上脛為瘻,又循肺手太陰脈下支腋之間為瘻,其脈下虛不勝上實,金實遂欲剋木,為味故喜酸也。酸,木味也。平按:其能喜酸《靈樞》作其應善酸矣,《甲乙》作甚能善酸。

白話文:

  • 肝脈跳動非常急促,這是惡心或口出惡言的徵兆。(當診得弦脈急促,表示寒氣侵襲肝臟,魂神煩亂,所以容易惡言相向。)
  • 肝脈跳動微微急促,這是積聚脂肪的徵兆,位於左脅下方,形狀像覆蓋的杯子。(肝脈微急,表示肝臟受寒,積累在左脅下方,形狀像覆蓋的杯子,稱為肥氣。)
  • 肝脈跳動非常緩慢,這是喜歡嘔吐的徵兆。(肝脈緩慢,表示肝臟發熱,熱氣衝到咽喉,所以容易嘔吐。)

平按:喜歐《靈樞》、《甲乙》作善嘔。)微緩為水、瘕、痹也。(陽氣微熱,肝氣壅塞,飲溢為水,或結為瘕,或聚為痹。)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大甚氣盛,熱氣結為內癰也。肝氣上逆,故喜嘔喜衄。)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少腹。(微大,少陽微盛擊肝,乃為陰病肝痹者也。

白話文:

平素按:喜歐《靈樞經》和《甲乙經》中都寫作善訕。微緩症狀屬於水病、瘕病、癰病(陽氣微熱,肝氣鬱結,飲水溢出為水病,或凝結成瘕病,或聚集為癰病)。症狀嚴重者屬於內熱病,喜打嗝和犯困(大氣盛旺,熱氣積聚為內熱病。肝氣上逆,所以喜打嗝和犯困)。症狀較輕微者屬於肝氣陰虛,咳嗽並牽引小腹(微大,少陽經氣微盛,衝擊肝臟,導致陰病肝氣陰虛)。

陰寒故筋縮,又發肝咳,循厥陰下引少腹痛。平按:陰縮,陰字原抄脫,謹據《靈樞》、《甲乙》補入,袁刻作筋縮,據注應作筋縮。)小甚為多飲,(肝脈小甚,是為氣血皆少,故渴而多飲也。)微小為消癉。(微小氣血俱少,有寒氣衝肝氣,遂發熱為癉,消肌肉。)滑甚為頹疝,(滑甚,少陽氣盛也。

白話文:

因寒氣導致筋縮,也會誘發咳嗽,循著足厥陰經下行而引起小腹疼痛。

平按: 「陰縮」一詞原先脫漏,根據《靈樞》、《甲乙》補入。袁刻本作「筋縮」,但根據注釋應是「陰縮」。

如果病勢較輕,患者會多飲水。(肝脈輕微受損,表示氣血不足,因此會口渴多飲。)如果病勢較重,患者會消瘦。(氣血極度不足,寒氣侵犯肝氣,導致發燒並消耗肌肉。)如果病勢滑脫,患者會出現下墜的疝氣。(滑脫主因是少陽氣過於旺盛。)

少陽氣盛則肝虛不足,發為頹疝,丈夫小腹中為塊,下衝陰痛。平按:頹《靈樞》作㿉,《甲乙》作㿗。)微滑為遺溺。(陽氣微盛,陰虛不禁,故為遺寒也。平按:注寒,依經文應作溺。)澀甚為溢飲,(肝脈澀者,肝氣血多寒也。肝血多而寒,不得泄,溢入腸胃皮膚之外,故為溢飲也。

白話文:

當少陽之氣旺盛時,肝氣虛弱不足,會導致下腹部形狀似塊狀的腹疝痛,男性患者會感到下腹隱痛。

如果腹疝按壓時有些滑動感,則表現為小便失禁(由於陽氣稍旺,陰津不足,導致小便不禁)。

如果按壓時感到非常乾澀,則會出現溢液(肝經脈絡乾澀,說明肝氣血寒盛。肝血過多且寒盛,無法宣洩,溢出至腸胃、皮膚等部位,於是出現溢液)。

)微澀為瘛攣筋。(微澀,血多而寒,即厥陰筋寒,故瘛急而攣也。平按:《靈樞》筋下有痹字。《甲乙》瘛作瘈瘲。)

白話文:

微澀(微微發澀)會導致抽搐和肌肉痙攣。(微微發澀,表示血液多而寒,也就是厥陰經筋脈寒涼,所以抽搐和痙攣。平按:《靈樞》筋脈篇中記載過「痹」字。《甲乙》把「瘛」寫作「瘈瘲」。)

脾脈急甚為瘛瘲;(診得代脈急甚,多寒為病,手足引牽來去,故曰瘛瘲也。平按:《甲乙》瘛作瘈。)微急為鬲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微急者,微寒也。脾氣微寒,即脾胃中冷,故食入還嘔出,大便沃冷沫也。鬲中當咽,冷不受食也。平按:鬲《靈樞》作膈。注即袁刻作則。

白話文:

如果脾脈急促異常,則為瘛瘲症(手足引攣拘急,來回抽搐);

如果脾脈微急,則為鬲中食飲返流,後面會吐出泡沫(脾氣微寒,脾胃中冷,所以食物吃進去後會嘔吐出來,大便也會排出冷泡沫。鬲中指咽喉,冷則不能進食)。

)緩甚為痿厥;(緩甚者,脾中虛熱也。脾中主營四肢,脾氣熱不營,故曰四肢痿弱。厥,逆冷也。)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微緩,脾中微熱也。脾中有熱受風,營其四肢,令其痿弱不用。風不入心,故心慧然明瞭,安若無病。平按:支《靈樞》、《甲乙》作肢。

白話文:

古文:

緩甚為痿厥;(緩甚者,脾中虛熱也。脾中主營四肢,脾氣熱不營,故曰四肢痿弱。厥,逆冷也。)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微緩,脾中微熱也。脾中有熱受風,營其四肢,令其痿弱不用。風不入心,故心慧然明瞭,安若無病。平按:支《靈樞》、《甲乙》作肢。


(1)病情嚴重者出現手腳痿弱無力、手腳發冷(痿厥),(這是因為脾臟虛熱所致。脾臟主管四肢的運作,脾氣過熱就會導致四肢無力。厥,指逆冷。)

(2)病情較輕者出現風濕痿弱,手腳無法活動,但心智清醒,好像沒有生病。(微緩,指脾臟微熱。脾臟有熱受到風邪,侵襲了四肢,導致四肢痿弱無法活動。風邪沒有侵入心臟,所以心智仍然清晰,就像沒有生病一樣。平按:支氏認為《靈樞》和《甲乙經》中的「支」字應作「肢」字。)

)大甚為擊僕;(脾脈大甚,是脾氣盛血里,當是被擊,或是倒僕有傷,故發此候。)微大為疝氣,腹裡大膿血,在腸胃之外。(脾氣微大,即知陰氣內盛為疝,大腹裡膿血,在腸胃之外也。)小甚為寒熱,(脾脈小甚,氣血皆少,是病諸寒熱病也。)微小為消癉。(微小氣血俱少,故多內熱,熱消肌肉也。

白話文:

)脾脈非常強大,是因為受到撞擊;(脾脈強大,說明脾氣盛,血液充足,可能是被撞擊或摔倒受傷所致。)稍微強大則為疝氣,腹中膿血很多,位於腸胃之外。(脾氣稍強,說明陰氣內盛導致疝氣,腹中有很多膿血,位於腸胃之外。)稍微弱小則為寒熱病,(脾脈稍弱,氣血不足,是患有寒熱病的徵兆。)非常弱小則為肌肉消瘦。(脾脈非常弱,氣血都很少,所以體內熱多,熱量會消耗肌肉。)

)滑甚為頹𤸇,(滑甚者,陽氣盛熱也。陰氣虛弱,發為頹𤸇。𤸇,淋也,音隆。平按:頹𤸇《靈樞》、《甲乙》作㿉癃。)微滑為蟲毒蛔蠍腹熱。(微滑,陽氣微盛有熱也。蛔,胡灰反,腹中長蟲也。蠍,胡竭反,謂腹中蟲如桑蠹也。陽盛有熱,腹內生此二蟲,為病絞作腹中。

白話文:

如果大便非常滑利,就叫做頹𤸇,這是因為陽氣過盛而導致熱症,而陰氣虛弱導致的。頹𤸇就是指小便失禁,讀音是「隆」。微滑則表示陽氣微盛,體內有熱,就會導致蟲毒,可能是蛔蟲或蠍子,這些蟲子在肚子裡會引起絞痛。

平按:注桑蠹袁刻作長蠹。)澀甚為腸頹;(頹,徒回反。脈澀,氣少血多而寒,故冷氣衝下,廣腸脫出,名曰腸頹,亦婦人帶下病也。平按:頹《靈樞》作潰,《甲乙》作㿗,注云:一作潰。)微澀為內潰,多下膿血。(微澀,是血多聚於腹中,潰壞而下膿血也。)

白話文:

平註:注釋《桑蠹》袁刻本寫作「長蠹」)。脈搏極度澀滯表明腸道下垂(頹,讀作徒回反。脈搏澀滯,是因為氣血不足而寒冷,所以寒氣衝擊下方,導致直腸脫出,稱為腸頹,也就是婦女的帶下病。平註:頹字在《靈樞》中寫作潰,《甲乙經》中寫作㿗,注釋說:一作潰)。脈搏稍澀表明內部潰爛,會排出很多膿血。(微澀,表示腹中積聚過多血液,潰爛後排出膿血)。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診得石脈急甚者,是謂寒氣乘腎陽氣走骨而上,上實下虛,故骨癲也。平按:《甲乙》骨下有痿字。)微急為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後。(微急者,腎冷發沉厥之病,足腳沉重逆冷不收,膀胱大腸壅閉,大小便亦不通。平按:《靈樞》沉厥下有奔豚二字,《甲乙》奔豚二字在沉厥上。

白話文:

腎脈跳動劇烈,會導致骨癲病;

腎脈跳動稍急,會導致沉厥,足部無法收縮,無法前後移動。

腎脈跳動稍急,是腎氣過寒,寒氣侵襲腎陽之氣而上走於骨頭,上半身實熱,下半身虛寒,所以導致骨癲。

平按:《甲乙經》在「骨」字下面有「痿」字。

腎脈跳動稍急,是腎氣過寒,引起沉厥之症,足部沉重冰冷,無法收縮,膀胱、大腸鬱閉,導致大小便不通。

平按:《靈樞經》在「沉厥」下面有「奔豚」二字,《甲乙經》的「奔豚」二字在「沉厥」上面。

)緩甚為折脊;(陽氣盛熱,陰氣虛弱,腎受寒氣,致令腰脊痛如折。)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腎脈從腎而上,貫肝膈,循喉嚨,故腎有熱氣,則下津液不通,上衝喉嗌,通洞不禁,其食入腹還出。平按:二洞字下《甲乙》均有泄字。)大甚為陰痿;(大甚多氣少血,太陽氣盛,少陰血少,精血少故陰痿不起也。

白話文:

(腰痛、背痛)嚴重時會像腰折一樣;(陽氣旺盛,陰氣虛弱,腎臟受寒,導致腰脊疼痛劇烈。)稍微緩解的疼痛會出現「洞洩」,洞洩是食物無法消化,吃了之後會從食道原路返回。(腎經從腎臟向上延伸,貫穿肝臟和膈肌,連接喉嚨,因此腎臟有熱氣時,向下流動的津液就會不通暢,向上衝到喉嚨,造成「洞洩」,吃進腹中的食物會從口中吐出來。平按:兩個「洞」字之後,甲乙本都有「泄」字。)非常嚴重時會出現陽痿;(非常嚴重時陽氣過盛,陰血不足,太陽經氣盛,少陰經血虛,精血不足,所以會陽痿而無法勃起。)

平按:注精字袁刻誤作積,起下脫也字。)微大為石水,起齊以下,至少腹垂垂然,上至胃管,死不治。(太陽氣盛,血少,津液不得下通,結而為水,在少腹之中。垂垂,少腹垂也。其水若至胃脘,盛極故死也。平按:《靈樞》少腹作小腸,垂垂作腄腄,管作腕。《甲乙》少腹作小腹。

白話文:

平注:注釋中的「精」字,袁刻本誤作「積」,而「起齊以下」後漏掉「也」字。

輕微腫脹的是水腫,從齊以下部位開始腫脹,至少腹下垂,向上延伸到胃管,如果水腫到達胃脘,過度脹滿而導致死亡。(陽氣旺盛,血液減少,津液無法向下運行,積聚成水,在小腹中。垂垂,指小腹下垂。如果水腫到達胃脘,則病情過於嚴重而導致死亡。

平注:根據《靈樞》,將「小腹」改為「小腸」,「垂垂」改為「腄腄」,「管」改為「腕」;《甲乙經》將「小腹」改為「小腹」。

)小甚為洞泄,(腎氣小甚,是血氣皆少也。腎之血氣皆少,則上下俱冷,故食入口還出,故曰洞泄。)微小為消癉。(血氣俱少,是謂陰虛陽盛,熱為消癉。)滑甚為𤸇頹;(滑甚,太陽熱甚,少陽虛而受寒,故為𤸇頹也。平按:《靈樞》頹作㿉,《甲乙》作癰㿗。)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目毋所見。

白話文:

  • **腎氣稍微虛弱時會出現洞泄:**這是因為腎氣血氣都比較少所致。腎之血氣不足,上下都會發冷,所以吃進去的食物還會排出體外,因此稱為洞泄。
  • **腎氣極為虛弱時會出現消癉:**血氣都少,這是陰虛陽盛,故熱氣就會消癉。
  • **陽氣稍微過剩時會出現𤸇頹:**陽氣過剩,太陽經陽氣非常旺盛,少陽經虛弱且受寒,就會導致𤸇頹。
  • **陽氣極為過剩時會出現骨痿:**這是坐都不能起身,起身後也無法看清楚東西。

(微滑,太陽微盛,熱入骨髓,發為骨痿骨弱,坐不能起也。太陽自目內眥而起,上衝於目,故目無見也。平按:《靈樞》、《甲乙》目上有則字。《甲乙》所見下有「視黑丸」三字。)澀甚為大癰;(澀甚多血少氣不宣,故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沉痔。(微澀者,血微盛也。

血多氣少不通,故女月經不得以時下也。又其氣少血聚,復為廣腸內痔也。沉,內也。)

白話文:

(微滑,太陽(熱邪)微盛,熱氣侵入骨髓,發為骨頭痿軟無力,坐也不能起來。太陽(熱邪)從眼睛內眥而發,上沖入目中,所以眼睛失明看不見東西。平按:《靈樞》、《甲乙經》書中,目上當有「則」字。《甲乙經》見到的文字下有「視黑丸」三字。)澀甚者形成大癰。(澀甚多血少氣不暢通,所以積聚成大癰)微澀者為閉經,久痔。(微澀的人,血氣略盛。

血多而氣少,氣血不通,所以女性月經不能按時來。又因為氣少血聚,所以也形成大腸內痔瘡。(沉,指內部)

黃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問前五脈各有六變補瀉之道。平按:《甲乙》曰上無黃帝二字,病之六變作病亦有甚變。)岐伯曰:諸急者多寒,(脈之弦急,由於多寒,有甚有微,即五臟急合有十種,故曰諸急。自余諸變,皆放此也。)緩者多熱。(由其當藏多熱,致脈遲緩。

白話文:

黃帝問:疾病有六種變化,針灸應該如何處理?

岐伯答:凡是脈搏急促的,大多是寒氣所致。脈搏緩慢的,大多是熱氣所致。

)大者多氣少血,(由其當藏氣多血少,致令脈有洪大。)小者血氣皆少。(由其當藏血氣皆少,故令脈衰小也。)滑者陽氣盛,微有熱;(由其當藏陽盛熱微,故令脈有滑疾也。)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由其當藏血多氣少,微寒,故令脈澀。)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

白話文:

體格大的人多氣血少,這是因為體內應該儲存很多氣血,卻只有很少,導致脈象洪大。體格小的人血氣都很少,這是因為體內本該儲存很多的血氣都很少,所以導致脈象細小。脈象滑的人陽氣旺盛,稍微有點發熱,這是因為體內應該儲存的陽氣旺盛,發熱輕微,所以導致脈象滑疾。脈象澀的人,血多氣少,稍微有點發寒,這是因為體內應該儲存的血多氣少,發寒輕微,所以導致脈象澀。所以,針刺治療時,手法要快速,針要深刺入體內,並停留較長時間。

(寒則氣深來遲,故深內而久留也。)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以其熱。(熱退氣淺行疾,故淺內疾發。平按:以其熱《靈樞》、《甲乙》作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毋出其血。(大者氣多,故須微瀉;以其少血,故不出血。)刺滑者,疾髮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

白話文:

當身體寒冷時,氣血運行緩慢遲滯,因此會深入體內而停留較久。

刺法緩慢的人,針刺較淺,拔針較快,因為他們的氣血較弱。

刺法大的人,會稍微瀉出一些氣,但不會放血。 (因為他們氣血較多,所以只需要稍微瀉氣;因為他們血氣較少,所以不能放血。)

刺法滑的人,拔針較快,針刺較淺,目的是瀉出陽氣和熱氣。

(以其氣盛而微熱,故淺內針仍疾發之。平按:《甲乙》寫作瀉。)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捫而循之,已髮針,疾按其痏,毋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脈澀,即多血也。以其多血,故先須以手捫循,然後刺之中其脈血。隨其逆冷者,久而留針。以其氣少,恐其泄氣,故髮針已,疾按其痏。

白話文:

因為患者元氣旺盛,身體略有發熱,所以針刺深度稍淺,還能快速發揮治療效果。一般來說,刺入穴位後會感到滯澀,這說明針頭刺中了經脈。這時,根據經脈氣血的運行方向,適當延長留針時間。在針刺前,必須先用手指觸摸、按循穴位,確認位置後再下針。下針後,快速按壓針孔處,防止出血,這樣可以疏通經脈。(脈絡滯澀,說明血氣充盈。因為血氣充盈,所以先用手觸摸、按循,然後才能在刺中脈絡後留針。對於氣血運行逆冷的患者,要延長留針時間。因為患者氣血較少,如果留針時間太短,容易泄氣,所以下針後要快速按壓針孔處。)

痏,於軌反,謂瘡瘢之也。平按:捫《靈樞》、《甲乙》作按,以髮針,以作已。《甲乙》其血出作出血,脈上有諸字。注逆冷,依經文應作逆順)。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調其甘藥。(諸脈小者,五臟之陰,六腑之陽,及骨肉形,並其氣海之氣,四者皆悉虛少。

白話文:

痏,讀音與「軌」相近,指的是傷口或疤痕。平按:在《靈樞》和《甲乙經》中,記載了使用髮針治療痏的方法,並指出治療成功後痏就會消失。《甲乙經》中提到「出血」和「脈上有」等字樣。

如果是輕微的痏,表示陰陽之氣和血氣都不足,不適合用針刺治療,應該服用甘味藥物調理。如果是多條脈絡變小,表示五臟陰氣、六腑陽氣、骨肉形體以及氣海之氣這四方面都非常虛弱。

若引陰補陽,是則陰竭,引陽補陰,即使陽盡,陰陽既竭,形氣又微,用針必死,宜以甘味之藥調其脾氣,脾胃氣和,即四臟可生也。平按:小上《甲乙》無諸字。調其甘藥《靈樞》作而調以甘藥也,《甲乙》作而調之以甘藥。)

白話文:

如果從陰補充陽氣,那麼陰氣就會耗盡,如果從陽補充陰氣,那麼陽氣就會耗盡。當陰陽都耗盡,形體和精氣都會衰微,用針灸治療必死無疑。此時應該使用甘味藥物來調整脾胃之氣,脾胃之氣平衡,那麼四臟就可能得到滋養。

(注:小上《甲乙經》沒有「諸」字。《靈樞經》中「調其甘藥」寫作「而調以甘藥」,《甲乙經》寫作「而調之以甘藥」。)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皆為腫:(此三臟之滿實,皆為癰腫。平按:皆為腫《素問》、《甲乙》作即為腫。)肺之癰,喘,兩脅滿;(肺以主氣,故肺生癰有喘也。肺脈上膈近脅,故肺癰脅滿也。平按:《素問》癰作雍,脅作胠,《甲乙》作脛,注云:《素問》作胠。)肝癰,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兩胠,謂在側箱兩肋下空處。

白話文:

如果肝臟、腎臟和肺臟都滿了,全是實熱,就會腫脹:

(這三個臟器的積滿都是膿腫所致。作者注:所有腫脹,《素問》和《甲乙經》都寫作「即為腫」)

肺部膿腫:會喘,兩側肋骨下脹滿;(肺主宰呼吸,所以肺部生膿腫就會喘。肺部的經絡上達橫膈膜靠近肋骨,所以肺部膿腫時肋骨下會脹滿。作者注:在《素問》中,「癰」寫作「雍」,「脅」寫作「胠」;在《甲乙經》中寫作「脛」,註解說:《素問》中寫作「胠」)

肝臟膿腫:兩側肋骨下空處脹滿,躺下就會驚醒,小便困難;(兩側肋骨下空處,是指位於側胸部的肋骨下空隙)

肝腑足少陽脈行在脅下,故肝癰兩胠滿也。足少陽別脈上肝貫心,故熱盛為癰,因即心驚也。肝脈環陰,故肝病熱甚,不得小便。有本作小和,字誤。平按:癰《素問》作雍。《甲乙》胠作脅下二字。)腎癰,胠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督脈上至十四椎,屬於帶脈,行兩胠,故從兩胠至少腹滿。

白話文:

肝癰

肝臟的足少陽經脈行經兩脅之下,所以肝臟化膿就會導致兩脅腫脹。足少陽經脈有一條分支上通於肝臟,連接於心臟,所以肝臟熱盛化膿,就會引起心悸。肝經環繞陰器,所以肝病熱盛,就會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有版本將「小便」誤寫為「小和」。

腎癰

腎臟化膿,會導致從脅下到小腹腫脹,小腿粗細不一,大腿和臀部腫大,行動不便,容易偏癱。(督脈向上延伸至第十四個椎骨,與帶脈相連,行經兩脅,所以從兩脅到小腹都會腫脹。)

以少陰脈虛,受病行於兩腳,故脛大小,脾胻大跛。左右二腳更病,故為易也。又為偏枯病也。胻稱膝胻、股胻、髀胻,謂胻通膝上下也。平按:癰《素問》作雍,胠作腳。《甲乙》胻作脛,無大字。)心脈滿大,癇瘛筋攣。(心脈滿實仍大,是則多氣熱盛,故發小兒癇病。

白話文:

少陰脈虛弱,病邪在雙腳行進,所以小腿和膝蓋腫脹,導致跛腳。左右兩腳輪流發病,所以容易轉移部位,也稱為偏癱。

胻是指膝蓋胻、大腿胻、臀部胻,即胻連通著膝蓋上下。

此外,有以下注意事項:

  • 《素問》中「癰」字應為「雍」,「胠」應為「腳」。
  • 《甲乙經》中「胻」應為「脛」,沒有「大」字。

說明:

  • 心脈滿大,是氣熱旺盛的表現,容易引起小兒癇病,導致筋攣。

以其少血陰氣不足,故寒而筋攣也。平按:《甲乙》瘛作痓,下同。)肝脈小急,癇瘛筋攣。(小則陰陽二氣不足,急即為寒,是為虛寒熱乘為癇,及寒為筋攣。)肝脈驚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肝至有驚氣者,是因驚魂,失喑不言或脈不至,皆不療自已也。

白話文:

由於他氣血不足,陰氣虛弱,所以才會感到寒冷,導致筋脈抽搐。

肝脈細小而緊促,會引發癇疾和筋脈抽搐。(細脈表示陰陽二氣不足,緊脈則為寒氣,這是虛寒之氣發作導致癇疾,以及寒氣引起筋脈抽搐。)

肝脈異常跳動,受到驚嚇後,脈搏微弱或消失,導致失語,不需要治療也能自行恢復。(肝脈出現驚氣,是因為驚恐驚魂而失語或脈搏微弱,這些情況都能自行恢復。)

平按:驚暴《素問》作騖暴,《甲乙》作騖暴。)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不鼓,皆為瘕。(腎肝二脈小急及心脈不鼓,皆內虛寒氣,故為瘕也。平按:《素問》、《甲乙》不鼓上有小急二字。)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腎肝二脈大為多氣少血,急沉皆寒,是為寒氣內盛,故為疝病也。

白話文:

按: 驚恐害怕,《素問》寫作「騖暴」,《甲乙經》寫作「驚暴」。

腎脈(氣血)流動緩慢急促,肝脈(氣血)流動緩慢急促,心脈不鼓動有力,這些都屬於瘕疾。腎肝兩脈流動緩慢急促,以及心脈不鼓動有力,都是由於體內虛寒之氣造成的,所以是瘕疾。

按: 《素問》、《甲乙經》中「不鼓」二字上有「小急」二字。

腎脈(氣血)流動急促有力且沉降,肝脈(氣血)流動急促有力且沉降,這些都屬於疝氣。腎肝兩脈氣血充實而血液較少,急促有力且沉降都屬於寒證,這是因為體內寒氣過盛,所以形成疝氣。

平按:腎脈大急沉上《素問》有「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二十一字,新校正云:「詳腎肝並沉至下並小弦欲驚,全元起本在《厥論》中,王氏移於此。」本書見卷二十六《經脈厥》篇,據此則本書與全元起本同。)心脈揣滑急為心疝,(揣,動也。

白話文:

註解:腎脈大而急,沉在上面。《素問》中記載:「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這二十一個字,新校正中說:「詳細說明腎肝並沉至下面並小弦欲驚,此句原本出自《厥論》,王氏將它移到這裡。」《靈樞》中在卷二十六《經脈厥》篇中提到此事,根據這點,可知此書與全元起的《靈樞》本相同。

心脈顫動、滑急為心疝。(顫動,意為跳動。)

滑,陽氣盛而微熱。急為多寒。心氣寒,寒盛而微熱,寒勝故結為心疝也。平按:揣《素問》作搏,下同。)肺脈沉揣為肺疝。(肺脈應虛浮,今更沉,寒多故為肺疝也。平按:肺疝下《素問》有「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二十一字,新校正云:「詳三陽急為瘕至為驚,全元起本在《厥論》,王氏移於此。」本書見卷二十六《寒熱相移》篇。

白話文:

滑脈:陽氣旺盛,微熱。急脈:病寒較多。心氣寒盛,寒氣過盛,微熱,寒氣勝出,所以形成心疝(平按:揣度《素問》原作「搏」,以下同)。肺脈沉滯虛弱,說明肺疝(肺脈應當虛浮,現在反而沉滯,寒氣較多,所以形成肺疝。平按:肺疝之後,《素問》有「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二十一個字,新校正本說:「詳三陽急為瘕至為驚,全元起本在《厥論》,王氏移於此。」本書見卷二十六《寒熱相移》篇。

)脾脈外鼓沉為腸闢,久自已;(脾脈向外鼓,外鼓仍沉,沉寒為利,胃氣強盛,故久自已也。平按:闢《素問》、《甲乙》作澼,下同。)肝脈小緩為腸闢,易治;(肝脈氣血雖少,胃氣強盛,故療易瘥也。)腎脈小揣沉為腸闢,下血、溫身熱者死;(腎脈氣血俱少,仍冷利下血者,胃氣虛冷,故死。下血、溫身熱,皆胃氣散去也。

白話文:

脾脈向外鼓起但沉下去,表示腸道痞塞,過一段時間會自行復原。

肝脈氣血虛弱,導致腸道痞塞,容易治療。

腎脈氣血虛弱,且沉下去,表示腸道痞塞,如果出現便血和身體發熱的症狀,則會死亡。原因是腎氣虛弱,導致胃氣散失,不能溫養身體。

平按:《素問》血字重。《甲乙》溫作濕,注:《素問》作溫。)心肝闢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心肝二氣共為腸闢下血,是母子相扶,故可療也。身熱以胃氣散去,遠至七日死。平按:可治下《素問》、《甲乙》有「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八字。

白話文:

註解:《素問》中「血」字較為重要。《甲乙經》將「濕」寫成「溫」,註解中《素問》則寫成「溫」。

心肝同時出現毛病,也會導致腸道下血。如果這兩個臟器同時生病,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患者出現發熱症狀,則會在七天後死亡。(心肝二氣共同作用於腸道導致下血,屬於母子相輔,所以可以治療。如果出現發熱,表示胃氣已經散失,所以會在七天後死亡。)

註解:

《素問》和《甲乙經》中都有「其脈小沉澀為腸澼」這八個字,意思是患者脈象小、沉、澀,表示腸道中有積血。

熱見《甲乙》作熱甚,注云:《素問》作熱見。)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順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胃脈足陽明,陽也。胃脈反更沉細,鼓動而澀。澀,寒也。其脈向外而鼓,其氣傷多。

白話文:

熱見,在《甲乙經》中記載為熱甚,註釋中說:《素問》中記載為熱見。)胃脈沉細,同時有鼓動感和澀感,胃部外圍凸起,心脈細小,堅硬而急促,這些都是膈症偏枯引起的,男子發病在左側,女子發病在右側,如果沒有失語和舌頭不能活動,則可治癒,病情從發作開始經過三十天,如果病情順利,失語的症狀三年以後才能出現,如果年齡不滿二十歲,則三年內會死亡。(胃脈屬於足陽明經,屬陽性。胃脈反而更加沉細,有鼓動感和澀感。澀,表示有寒證。脈象向外凸起,說明氣傷較重。

如此診得足陽明脈沉鼓而寒,向外鼓而氣多,又得心脈血氣俱少,堅實而寒。然則胃之與心,二者同病,名鬲偏枯。男子發於左箱,女子發於右箱。若喑不能言、舌不轉者,死。若能言、轉舌者,療之三十日能行。雖喑,舌轉順者,三年得瘥。若年不至二十,得前病者,三年而死也。

白話文:

如果診斷出足陽明脈沉實而寒冷,向外鼓動而氣息多,同時發現心脈血氣不足,堅硬而寒冷,那麼胃和心同時出現了疾病,稱為「鬲偏枯」。如果男性發生在左側胸腔,女性發生在右側胸腔,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說話或舌頭不能轉動,預示著死亡。如果能夠說話和轉動舌頭,經過 30 天的治療可以行走。即使無法說話,但是舌頭轉動順利,3 年後可以康復。如果發病時年齡不足 20 歲,3 年後會死亡。

平按:《甲乙》轉下有者字。順《素問》、《甲乙》作從。)脈至而揣,血衄身有熱者,死。(脈至而動,又陽虛衄血,身體應冷,而衄血身熱,虛為逆,故死也。平按:血衄《甲乙》作衄血。《素問》熱上無有字。)脈來懸勾浮為脈鼓。(夏秋二脈並至,以為脈鼓。平按:浮為脈鼓《素問》作浮為常脈,《甲乙》作浮者為熱。

白話文:

平按:《甲乙經》轉下去有「者」字。順著《素問經》、《甲乙經》寫作「從」。脈跳動且按壓,出血且身體發熱的人,會死亡。(脈跳動卻鬆動,而且陽氣虛弱而流鼻血,身體本該寒冷,但卻流鼻血且身體發熱,虛弱轉為反常,所以會死亡。平按:流鼻血,《甲乙經》寫作「衄血」。《素問經》中的「熱」字上面沒有「有」字。)脈來懸勾浮動,是脈鼓動。(夏秋二脈並至,認為是脈鼓動。平按:浮動是脈鼓動,《素問經》寫作「浮動是常脈」,《甲乙經》寫作「浮動的是發熱。」

)脈至如喘,名曰氣逆者,不知與人言。(氣厥不知言也。平按:氣厥者《素問》、《甲乙》作「暴厥,暴厥者」。)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卒驚不療,三四日自已也。平按:如數《甲乙》作而數。)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與經氣予不足,微見,九十日死。

白話文:

(1)脈搏跳動得像喘氣一樣,叫做氣逆,病人不能說話。(氣厥不會說話。注:氣厥在《素問》、《甲乙經》中寫作「暴厥」,即突然昏厥。)

(2)脈搏跳動得很急促,令人突然驚悸,三、四天後自行緩解。(突然驚厥,無法治療,三、四天後自行緩解。注:如數在《甲乙經》中寫作「而數」。)

(3)脈搏浮而快,浮快如數,一息之間跳動十次以上,這是因為經氣不足,徵兆不明顯,九十天後死亡。

(浮合之脈,經氣不足,微而見,九十日即死也。平按:《素問》、《甲乙》是下無與字,足下有也字。)脈至如火新燃,是心精之予奪也,草乾死。(心脈如鉤,今如火新燃,是心脈急疾,火精奪,故至草乾——水時,被克而死。平按:新燃《素問》作薪然,《甲乙》作新然。

白話文:

浮合之脈

如果脈搏浮於皮膚表面,但摸起來力量不足,微弱而明顯,這種情況下會在90天內死亡。

平按: 《素問》和《甲乙經》中沒有「與」字,《素問》中有「也」字。

脈如火新燃

脈搏來得急促,像新燃燒的火焰,這是心的精氣被剝奪,就會像草木乾枯而死。

(心脈如鉤,今如火新燃,是心脈急疾,火精奪,故至草乾——水時,被克而死。平按:新燃《素問》作薪然,《甲乙》作新然。 )

平按:

  • 《素問》中「新燃」寫作「薪然」。
  • 《甲乙經》中「新燃」寫作「新然」。

《素問》、《甲乙》死上有而字。)脈至如散採,肝氣予虛也,木葉落死。(肝脈如弦,今散如五采,變見不定,是為肝木氣之虛損,至木葉落——金時,被克而死,有本為藂棘、散葉也。平按:散採《素問》作散葉,《甲乙》作藂棘。)脈至省容者,脈寒如鼓也,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死。

白話文:

如果脈象像散亂的樹葉一樣,表示肝氣虛弱,就像樹葉在秋天掉落一樣,人也會在金氣旺盛的秋季死去。原本樹木就容易枯萎、落葉,現在又因為肝氣虛弱,更容易被金氣剋制而死亡。

如果脈象微弱,摸起來像鼓一樣冰冷,表示腎氣不足,就像冬天果樹上的果實掉光了一樣,人也會在冬天死去。

(腎脈如石,今如省容,寒而鼓動,是為腎之水氣有傷,故至棗華——土時,被克而死也。平按:省容《素問》、《甲乙》作如省客。脈寒《素問》作脈塞。)脈至如丸泥,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莢,兼牒反,如豆莢等草實。胃脈耎弱,今反如丸泥,干堅之丸,即是胃土氣之有損,故至榆莢--木時而死也。

白話文:

(五脈跳動如石,現在出現如見客人狀,而且寒冷而搏動,這是因為水的寒氣受到傷害,所以到了木旺之時,被剋制而死亡。

脈象寒涼,脈來如球狀、黏滯,說明胃中津液不足,水濕凝滯而死亡。

胃脈虛弱,現在反而像堅硬的球狀,即是胃中氣血不足,所以到了木旺之時而死亡。

)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膽脈如弦,今如橫格之木,即是木之膽氣有損,故至禾熟——秋金時,被克而死也。)脈至如弦縷,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心胞脈至如鉤,今如弦之縷線,散而不聚,是為心胞火府有損,故至霜雪--水時,被克而死。不好言者,心氣未盡,故可療也。

白話文:

脈搏像橫放的竹竿,表示膽氣不足,會在稻米成熟時死亡。(膽經脈象原本如弦,現在卻像橫放的竹竿,表示膽氣受損,到了稻米成熟(秋季金旺)時,就會被金氣剋制而死亡。)

脈搏像細線,表示腎精不足,容易說話,會在霜降時死亡;如果難以說話,還能治療。 (心包脈象原本像魚鉤,現在卻像細線,散而不聚,表示心包火氣受損,到了霜雪(水旺)時,就會被水氣剋制而死亡。如果難以說話,表示心氣還有餘,因此可以治療。)

)脈至如交莢,交莢者,左右旁至也,微見,三十日而死。(莢,兼牒反,如豆莢等草實也。脈至如相交,左右旁至是次轉,故微見三十日死也。平按:莢《素問》作漆,《甲乙》作棘。注次轉二字疑有誤。)脈至如泉浮鼓胞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華死。(足太陽是腎之府脈,今如泉之浮鼓而動,即膀胱胞氣水之不足,故至韭莢華--土時,被克而死。一曰韭英也。

白話文:

脈象像豆莢一樣相交 。脈象像豆莢一樣相交,意思是左右旁側的脈象相交,脈象微弱難見,30天後會死亡。(「莢」讀作「兼牒」,像豆莢等植物果實。脈象像豆莢相交,左右旁側的脈象相交後再轉回,因此脈象微弱,30天後會死亡。按:在《素問》中,「莢」寫作「漆」,在《甲乙經》中寫作「棘」。注釋中「次轉」二字可能誤寫。)

脈象像泉水浮動在腹部 。太陽之氣不足,脈象像泉水一樣浮動在腹部,少氣乏力,像韭華凋謝一樣死去。(足太陽經是腎臟所屬的經脈。如果脈象像泉水一樣浮動,即膀胱之氣水不足,因此到了韭英(或韭華)盛開的季節,就會被剋制而死亡。韭英是一種植物的花蕾。)

平按:泉上《素問》有湧字,《甲乙》有湧字。胞中《素問》、《甲乙》作肌中。韭華死《素問》作韭英而死,《甲乙》作韭花生而死。)脈至如委土之狀,按之不得,肌氣予不足,五色先見黑白累發死。(脾脈代,如雞足踐地,中間代絕。今按止如委土之狀,無有脾胃耎弱之氣,又先累見黑白之色,是肺腎來乘,故死也。

白話文:

平按:泉上本的《素問》有「湧」字,《甲乙》本也有「湧」字。胞中本的《素問》、《甲乙》本作「肌中」。韭華死本的《素問》作「韭英而死」,《甲乙》本作「韭花生而死)。脈搏來勢好像鬆散的泥土,按壓時摸不到,肌氣不足,先見黑白相間的顏色,最後死亡。(脾脈代,脈搏像雞爪踐踏在地面上,中間斷絕。現在按,脈象只像鬆散的泥土一樣,沒有脾胃虛弱之氣,又先後見到黑白之色,這是肺腎來乘,所以死亡。

平按:委土《素問》作頹土。不得《甲乙》作不足。累發《素問》作壘發。)脈至如懸離,懸離者,浮揣切之益大,十二輸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亟。(浮實切之益大,此是懸離之狀。懸離脈見,即五臟六腑、十二經輸氣皆不足。十二經輸皆屬太陽,故至水凍--冬時而死。

白話文:

按:《素問》中寫作「頹土」,而《甲乙》則寫作「不足」。《素問》中寫作「壘發」。脈象如懸空般分離,懸離是指脈浮而摸起來很大,表示十二經脈的氣血不足,水液凝結,很快就會死亡。脈浮而摸起來很大,這就是懸離的表現。懸離脈象出現,表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氣血都不足。十二經脈都屬於太陽經,所以到了冬天水結冰時,就會死亡。

亟,急也。病至水凝而死亟。居力反。平按:懸離《素問》作懸雍,《甲乙》作懸癰,《素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懸雍作懸離,元起注云:懸離者,言脈與肉不相得也。」水凝《甲乙》作水凍。《素問》無亟字,《甲乙》同。)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小急,按之堅急大,五臟宛熟寒熱,獨並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浮之小急,按之堅急大者,此是偃刀之狀也。

白話文:

「亟」指急迫。疾病發展到水凝結成,很快就會死亡。

脈搏表現就像偃刀,偃刀指脈象浮小而急促,按壓時卻堅硬而跳動劇烈。五臟虛弱衰竭,寒熱交替,獨獨腎臟狀態特殊,出現這種脈象的人無法坐下,到春天就會死亡。(浮小急、按壓堅急大,是偃刀脈的表現。)

浮手取之即小,為氣血俱少,按之堅實急大,多氣少血,即知五臟宛熟寒熱之氣,唯並於腎,至春實邪來乘致死。平按:《素問》浮下有之字,急大作大急,宛熟作菀熟,《甲乙》作寒熱,注云:《素》作菀熟。)脈至如丸,滑不直,手按之不得也,膽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

白話文:

如果脈搏浮起後輕輕一按就縮小,這是氣血都虧虛的徵兆。如果按壓脈搏時堅硬緊實且跳動劇烈,這是氣多血少的徵兆。這樣就可以知道五臟的旺盛或衰退、寒氣或熱氣,這些徵兆都集中在腎臟上。到了春天,如果實邪入侵併發,就會導致死亡。

麥瑞的《素問》註解:原文中「浮」字下有「之」字,「急大」應為「大急」,「宛熟」應為「菀熟」,《甲乙》版本作「寒熱」,註解中說:《素問》版本作「菀熟」。

如果脈搏跳動起來像圓球一樣,滑動不順,按壓時感覺不到,這是膽氣不足的徵兆,就像棗葉長出後又枯萎一樣。

(直,當也。脈如彈丸,按之不可當於指下,此是滑不直,膽氣病脈狀也。至於孟夏棗葉生,實邪來乘而死。平按:膽原抄作瞻,注同,疑是膽字之誤。《素問》、《甲乙》作大腸,查大腸為肺之腑,屬金;膽為肝腑,屬木。本注云:「至於孟夏棗葉生,實邪來乘而死。」按《五十難》曰:「邪從前來者為實邪。

白話文:

(直,指順暢。脈搏像彈丸一樣,按壓時指下無法阻擋,這是滑而不順暢的脈象,是膽氣疾病的徵兆。至於孟夏時節棗葉生長,實邪乘虛而來,就會導致死亡。)

注釋:

  • 《膽原抄》原先誤寫成「瞻」,可能是筆誤,應為「膽」字。
  • 《素問》、《甲乙經》中記載為「大腸」,而大腸是肺臟的腑臟,屬金;膽是肝臟的腑臟,屬木。
  • 「至孟夏棗葉生,實邪來乘而死」:根據《五十難》記載,「邪從前來者為實邪」。

」滑氏本義云:「我生者相,氣方實也,居吾之前而來為邪,故曰實邪。」孟夏火旺之時,為木所生,乃木之實邪,應從膽為是。再按上注「並於腎,至春實邪來乘致死。」腎為水臟,水來生木,為腎之實邪,其義正同。)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小腸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白話文:

「滑氏本義」中說:「我所看到的表象,是氣血充盈的狀態。邪氣在我前方出現並進攻,所以稱之為實邪。」孟夏時節火勢旺盛,是木氣旺盛的時期,也就是木氣的實邪,所以應該從膽論治。

再根據上文的註解:「邪氣並於腎臟,到了春天實邪到來,導致死亡。」腎臟屬水,水滋生木,所以腎臟的實邪也是木氣,這與前面的說法是一致的。

脈象像花一樣跳動,會讓人恐懼不安,不願坐臥,總是站立或行走,這是小腸氣血不足的緣故,秋天就會死亡。

(脈之浮散,故如華也。心腑小腸虛小,故多恐坐臥不安。心虛耳中如有物聲,故恆聽。至於季秋,為肺氣來乘,遂致於死也。平按:如華《甲乙》作如舂。)

白話文:

浮散脈象,就像舂米一樣跳動。這是因為心腑和小腸虛弱,所以容易產生恐懼感,坐臥不安。心虛時,耳中會出現類似物品碰撞的聲音,因此經常傾聽。到了秋季,肺氣盛行,就會進一步加重,導致死亡。

注: 《甲乙經》中將「如華」寫作「如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