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五·診候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診候之二 (3)

1. 尺寸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五第十八《平人氣象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惟編次小異。

白話文:

平人氣象論

此篇內文,自始至終見於《素問》卷五第十八《平人氣象論》篇,又見於《甲乙經》卷四第一章,唯編排稍有不同。

黃帝問岐伯曰:平人何如?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人一吸脈亦再動,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論法也。(平人病法,先醫人自平,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是醫不病調和脈也。然後數人之息,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即是彼人不病者也。若彼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等,名曰不及,皆有病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健康人是什麼樣的?」岐伯回答:「健康的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兩次;吸氣一次,脈搏也跳動兩次,這就是健康人。健康的人是不生病的。醫生自己不生病,才能給病人平息疾病,制定治療方案。(檢查健康人的方法,醫生自己先要平靜自己,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兩次;吸氣一次,脈搏跳動兩次,說明醫生自己不生病,脈搏調和。然後再檢查病人的呼吸,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兩次;吸氣一次,脈搏跳動兩次,說明病人也是不生病的。如果病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一次;吸氣一次,脈搏跳動一次,則叫做『不及』,都有疾病。)

故曰:醫不病,為病人平息者也。平按:《素問》、《甲乙》一吸上無人字,命曰上有「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十一字。醫不病上《素問》有「常以不病調病人」七字,《甲乙》有「常以不病之人,以調病人」十字。以論法也《素問》作「以調之為法」五字,《甲乙》作「以調之」三字。

白話文:

因此說:醫生不是治療疾病本身,而是為病人平息疾病。

平按:《素問》和《甲乙經》書中「一吸上」原本沒有「人」字,應加上「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這十一字。而在「醫不病」上,《素問》有「常以不病調病人」這七字,《甲乙經》有「常以不病之人,以調病人」這十字。可以用來論證這個方法。《素問》中寫的是「以調之為法」這五字,《甲乙經》中寫的是「以調之」這三字。

)人一呼脈一動,人一吸脈一動者,曰少氣。(呼吸皆一動,名曰不及,故知少氣。平按:一吸上《素問》、《甲乙》無人字。)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及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風,澀曰痹。(脈之三動,以是氣之有餘,又加躁疾,尺之皮膚復熱,即陽氣盛,故為病溫。

白話文:

一個人呼氣時脈搏跳動一次,吸氣時脈搏也跳動一次,叫做少氣。如果呼吸時脈搏都跳動一次,叫做不及,所以知道是少氣。一個人呼氣時脈搏跳動三次,吸氣時脈搏也跳動三次,而且躁動並且尺脈熱,叫做病溫;如果尺脈不熱,脈象滑利叫做風,脈象澀滯叫做痹。脈搏跳動三次,是因為氣血充盈,再加上躁動和尺脈發熱,代表陽氣盛,所以叫做病溫。

病溫,先夏至日前發也;若後夏至日發者,病暑也。一呼三動而躁,尺皮不熱,脈滑曰風,脈澀曰痹也。平按:《甲乙》無「一吸脈三動」五字。躁下《素問》、《甲乙》無及字,風上有病字。《素問》澀上有脈字。《甲乙》無澀曰痹三字。)人一呼脈四至曰死,(四至陽氣獨盛,陰氣絕衰,故死。

白話文:

溫病,在夏至日前發作;如果在夏至後發作,那就是暑病。

發作時每呼吸一次脈搏就會動三次,浮躁不安,尺脈不熱,脈搏滑利的是風溫,脈搏澀滯的是痹症。

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次,就是死亡的徵兆。(因為陽氣過盛,陰氣極弱,所以會死亡。)

平按:四至《素問》作四動以上,《甲乙》同。)脈絕不至曰死,(以手按脈,一來即絕,更不復來,故死。)乍疏乍數曰死。(乍疏曰陰,乍數曰陽,陰陽動亂不次,故曰死也。)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曰死。(和平之人,五臟氣之常者,其氣各各稟承胃氣;一一之臟若無胃氣,其脈獨見為逆,故致死。平按:無胃氣上《甲乙》作「人常廩氣於胃脈,以胃氣為本」十二字。

白話文:

如果脈搏完全消失不再跳動,就代表死亡(用手指按脈搏,脈搏出現後立即消失,不再回來,所以表示死亡)。

如果脈絡混亂,陰陽失衡,也代表死亡(疏通為陰,數急為陽,陰陽混亂,所以表示死亡)。

健康的人,五臟之氣都由胃氣調和。胃氣是健康人的常有之氣,如果一個人沒有胃氣,就叫做「逆」,「逆」則代表死亡(健康的人,五臟之氣都依賴胃氣而運作;如果沒有胃氣,一種臟腑之氣就會異常出現,導致死亡)。

)春胃微弦曰平,(胃者,人迎胃脈也。五臟之脈,弦鉤代浮石,皆見於人迎胃脈之中。胃脈即足陽明脈,主於水谷,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長,所以五臟之脈欲見之時,皆以胃氣將至人迎也。胃氣之狀,柔弱是也。故人迎五脈見時,但弦鉤代毛石各各自見,無柔弱者,即五臟各失胃氣,故脈獨見,獨見當死。春脈胃多弦少曰微,微曰平人。

白話文:

春天時,胃脈輕微的弦脈纔算正常。(胃脈,是指人迎穴上的胃脈。五臟的脈象,弦脈、鉤脈代替了浮脈、石脈,這些脈象都可以在人迎穴上的胃脈上看到。胃脈就是足陽明脈,主導水谷,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中的主脈,所以每當五臟的脈象想要顯現時,都是因為胃氣將要到達人迎穴。胃氣的狀態是柔弱的。因此,當人迎穴上的五種脈象顯現時,只要弦脈、鉤脈、浮脈、石脈能各自分別顯現,而不出現柔弱的脈象,就說明五臟都沒有失去胃氣,所以單獨顯現脈象,單獨顯現脈象的人會死亡。春天時,胃脈多弦少浮稱之為「微」,「微」表示人健康。

)弦多胃少曰肝病,(弦多胃少,即肝少穀氣,故曰肝病也。)但弦無胃曰死,(肝無穀氣,致令肝脈獨見,故死也。)胃而有毛曰秋病,(春胃見時,但得柔弱之氣,竟無有弦,然胃中有毛,即是肝時有肺氣來乘,以胃氣弦,故至秋有病。平按:注故至秋,故字袁刻誤作欲。

白話文:

如果脈象偏弦,但胃氣不足,這是肝病的徵兆。(脈象偏弦而胃氣不足,說明肝氣弱,所以說是肝病。)但是如果脈象偏弦,卻沒有胃氣,這就代表了死亡。(肝氣不足,導致肝脈單獨顯現,所以會死亡。)如果胃氣中帶有毛刺,這說明是秋天的疾病。(春天時胃氣生長,但只能得到柔弱之氣,因此不會出現脈弦,但是如果胃氣中帶有毛刺,就表示肝木季節受到肺金季節的侵襲,導致胃氣偏弦,因此到了秋天就會發病。平按:註釋中的「故至秋」,「故」字是袁氏刻本的錯誤,應該是「欲」字。)

)毛甚曰金病,(春得毛脈甚於胃氣,以金剋火,故曰金病也。平按:金《素問》、《甲乙》作今。注火字,恐系木字傳寫之訛。)臟真散於肝,肝臟筋之氣。(臟真者,真弦脈也。弦無胃氣曰散,弦脈不能自散,以其肝臟散無胃氣,所以真臟散於肝也。故肝藏神,藏於魂也;肝藏氣者,藏筋氣也。

白話文:

毛甚(一種脈象)說明是金病,(春天)毛脈過於胃氣,因為金剋火,所以說金病。

臟真(脈象)散於肝,肝藏筋脈之氣。(臟真指真弦脈。弦脈中沒有胃氣叫散,弦脈本身不能自行散發,是因為肝臟散發出的無胃氣,所以真臟散於肝。因此肝藏神魂,也藏筋氣。

平按:《素問》、《甲乙》筋下有膜字。)夏胃微鉤曰平,夏脈人迎胃多鉤少曰微鉤,微鉤曰平也。鉤多胃少曰心病,(心病食少穀氣少,令脈至人迎鉤多胃少,故知心病也。平按:注令字袁刻作今。)但鉤無胃曰死,(心病害食,心無穀氣,致令鉤無胃氣,故死。)胃而有石曰冬病,(心,火也。

白話文:

據《素問》和《甲乙經》記載,筋脈下方有膜狀物。夏季的胃氣微弱,稱為「平」。夏季脈象在人迎穴處胃脈偏弱而心脈偏強,稱為「微鉤」,也就是「平」。如果心脈比胃脈強,則為心病(心病導致食慾不振,穀氣不足,使得脈象在人迎穴處心脈偏強而胃脈偏弱,因此可以診斷出心病)。如果脈象只有心脈而沒有胃脈,則預後較差(心病影響飲食,心臟沒有穀氣,導致脈象中只有心脈而沒有胃脈,因此預後較差)。如果脈象中有胃氣但有阻滯,則為冬病(心屬火,火氣旺盛)。

夏心王時遂得腎脈,雖有胃氣,唯得石,冬時當病,以水剋火。)石甚曰今病,(夏有胃氣,雖得石脈,至秋致病;今夏得石脈甚,少胃氣,賊邪來克,故曰今病。)藏真痛於心,心藏血脈之氣。(心無胃氣,即心有痛病,致令藏真脈見人迎,故曰臟真痛於心也。故心藏神,藏於神氣也;心藏氣,藏血脈之氣也。

白話文:

在夏天的時候,腎脈得以通暢,即使有胃氣,但只得到砂石,到了冬天就會生病,因為水剋火。砂石很盛的話,就是現在的病了。(夏天有胃氣,即使得到砂石脈,到了秋天也會導致疾病;現在夏天砂石脈很盛,胃氣很少,邪氣來克,所以說現在生病了。)藏真脈在心臟疼痛,心臟儲藏著血脈之氣。(心臟沒有胃氣,那麼心臟就有疼痛的疾病,導致藏真脈出現在人迎穴,所以說藏真脈在心臟疼痛。所以心臟儲藏神明,儲藏在神氣中;心臟儲藏氣血,儲藏在血脈之氣中。)

平按:痛《素問》、《甲乙》作通。)長夏胃微耎弱曰平,胃少弱多曰脾病,(耎,而免反,柔也。長夏,六月也。脾行胃氣以灌四臟,故四臟脈至於人迎皆有胃氣,即四臟平和也;若脾病,不得為胃行氣至於人迎,即四臟之脈各無胃氣,故四臟有病也。問曰:長夏是脾用事,此言胃氣,不言脾者,何也?答曰:脾為其君,不可自見,是以於長夏時得胃氣者,即得脾氣。故於長夏胃氣見時微有不足,名曰平好。

白話文:

平時按說,痛(《素問》、《甲乙》中寫作通)。長夏時節,胃氣略微虛弱稱為平,胃氣比較虛弱稱為脾病。(耎,音“免”,意思是柔軟。長夏,指的是六月。脾臟運化胃氣,滋養四臟,所以四臟的脈絡到人迎處都有胃氣,也就是說四臟平和。如果脾臟有病,就無法幫助胃氣運行到人迎處,四臟的脈絡也就沒有胃氣,因此四臟就會生病。有人問道:長夏是脾臟主令的季節,這裡為何說胃氣,而不說脾氣呢?回答說:脾臟是君主,不能自己顯露,所以在長夏時節,能得到胃氣,也就是得到了脾氣。因此,在長夏時節,胃氣稍微不足,就稱為平好。)

若更胃少復虛弱者,即是脾病,致使胃氣少而虛弱也。平按:胃少弱多《素問》作弱多胃少《甲乙》作耎弱。注為胃行氣,袁刻作氣行。若更胃少復虛弱者,袁刻胃作至,復作腹。)但代無胃曰死,(人之一呼出心與肺,脈有二動;一吸入肝與腎,脈有二動。人呼吸已定息之時,脾受氣於胃,輸與四臟以為呼吸,故當定息。

白話文:

如果更進一步表現為胃氣不足而且虛弱,那就是脾臟有病,導致胃氣減少而虛弱。

注釋:

「胃少弱」:胃氣不足、虛弱。

「脾受氣於胃」:呼吸時,脾臟從胃部接收氣。

「定息」:呼吸平穩的時候。

脾受氣時,其脈不動,稱之曰代。代,息也。當代之時,胃氣當見;若脈代時無胃氣,則脾無穀氣,所以致死也。)耎弱有石曰冬病,(長夏脾胃見時,中有腎脈,是為微邪來乘不已,至秋當病也。平按:注至秋,秋字依經文應作冬。)弱甚曰今病,(脾胃之脈虛弱,其穀氣微少,故即今病也。

白話文:

脾臟受到寒氣時,它的脈搏不會跳動,這種現象稱為「代」。「代」的意思是「停止」。在出現「代」的同時,應該能看到胃氣;如果在脈搏「代」的時候沒有胃氣,說明脾臟沒有能量,這是致命的。

體弱無力,出現結石,稱為「冬病」,(長夏時節脾胃虛弱,體內有腎脈,這是微弱邪氣持續入侵的表現,到了冬天就會發病。平按:注中「至秋」的「秋」字,根據經文應改為「冬」。)體弱到極點的,稱為「今病」,(脾胃的脈搏很虛弱,它的能量也很少,所以現在就病了。)

平按:弱《甲乙》作耎,注云:《素》作弱。)臟真傳於脾,脾藏肌肉之氣。(脾臟真脈謂之唯代,之無胃氣,唯代之脈,從脾傳來,至於人迎也。故脾臟藏神,藏於意也;脾臟藏氣,藏肌肉氣也。平按:傳《素問》、《甲乙》作濡。注之無胃氣,之字袁刻作若。)秋胃微毛曰平,(秋時人迎胃多毛少,曰平人也。

白話文:

之前記載:「弱」,《甲乙經》作「耎」,註解說:古本《素問》作「弱」。臟腑的真氣傳導到脾臟,脾臟儲藏肌肉的氣息。(註解:脾臟的真脈稱為「唯代」,沒有胃氣時,「唯代」之脈從脾臟傳過來,通到「人迎」穴。因此,脾臟儲藏神靈,儲藏在「意」中;脾臟儲藏氣息,儲藏肌肉的氣息。之前記載:「濡」,《素問》、《甲乙經》作「濡」。註解:沒有胃氣時,「之」字,袁刻本寫成「若」。)秋天「胃中微毛曰平」的意思是,(秋天時,人迎穴處的胃氣微小,毛髮稀少,這樣的人稱之為「平」體質。

)胃少毛多曰肺病,(穀氣少也。平按;胃少毛多《素問》、《甲乙》作毛多胃少。)但毛無胃曰死,(真臟見脈。)毛而有弦曰春病,(肝來乘肺,是邪來乘不已,至春木王之時當病。平按:注是邪,依上下注應作微邪。)弦甚曰今病,(有胃無毛,但有弦者,是木反剋金,故曰今病。

白話文:

()胃氣較少,毛髮較多,表示肺部有病。(穀氣不足。)(平按;《素問》和《甲乙經》中「胃少毛多」寫作「毛多胃少」。)而只有毛髮沒有胃氣,表示必死。(真氣已經表現在脈象上。)如果既有毛髮又有緊脈,表示春季發病。(肝氣侵犯肺氣,是病邪侵犯不斷,到春季木氣旺盛時會發病。平按:注釋為邪氣,根據上下注釋,應為輕微的邪氣。)緊脈非常明顯,表示現在發病。(有胃氣沒有毛髮,只有緊脈,表示木氣反過來剋制金氣,因此說現在發病。

)臟真高於肺,以行營衛陰泄曰死。(臟真之脈見時,高於肺藏和平之氣。高,過也。肺為陰也。無胃之氣,既過肺之和氣,即是肺傷。肺主行營衛,肺既傷已,即是陰氣泄漏,故致死也。平按:陰泄曰死《素問》、《甲乙》作陰陽也三字。)冬胃微石曰平,(冬人迎脈,胃耎弱氣多,石脈微者,名曰平人。

白話文:

臟腑的真氣比肺氣高,如果營氣和衛氣都泄漏,就會導致死亡。因為臟腑真氣的脈象出現時,比肺臟平和的氣息還要高,這裡的「高」是指超過的意思。肺屬於陰,如果沒有胃氣,真氣就超過了肺的平和之氣,這就代表肺部受傷了。肺主導著營氣和衛氣的運行,肺部受傷後,就會導致陰氣泄漏,所以就會導致死亡。冬天的時候,胃部比較虛弱,脈象微弱,這就是平和狀態。

)胃少石多曰腎病,(腎少穀氣,故令耎弱氣少,堅石脈多,故知腎病。平按:胃少石多《素問》作石多胃少。)但石無胃曰死,(臟真脈見,故致死也。)石而有鉤曰夏病,(石脈,水也。鉤脈,火也。石脈見時,有鉤見者,微邪來乘不已,至夏當病也。)鉤甚曰今病,(雖有胃氣,鉤甚,所以今病也。

白話文:

如果胃部脈象較弱而脈中有堅硬的脈象較多,說明是腎臟疾病。(因為腎氣不足,導致身體虛弱脈象不強,容易出現堅硬的脈象,所以可以得知是腎臟疾病。注:原句中的「胃少石多」在《素問》中寫作「石多胃少」。)但如果脈象中只有堅硬的脈象而沒有胃氣,就代表會死亡。(因為臟腑的真脈出現,表示身體狀況非常差。)如果脈象中有堅硬的脈象和鉤形的脈象,表示在夏天會生病。(堅硬的脈象代表水,鉤形的脈象代表火。出現堅硬的脈象時,如果同時出現鉤形的脈象,表示邪氣趁虛而入,到了夏天就會發病。)如果鉤形的脈象很重,表示現在已經發病。(雖然有胃氣,但鉤形的脈象很重,所以現在已經發病了。)

)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腎為五臟和氣之下,今腎無胃氣,乃過下於腎也。故腎臟藏神,藏於志也;腎臟藏氣,骨髓氣也。自此以上,即是人迎胃脈候五臟氣也。)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下診胃絡之脈。虛音墟。虛里,城邑居處也。

白話文:

腎藏精華之氣,是五臟之氣中最下等的。(腎為五臟和氣的下方,現腎沒有胃氣,是過分下於腎的緣故。所以腎藏神,藏的是志氣;腎藏氣,是指骨髓之氣。從這裡以上,就是人迎胃脈應五臟之氣的意思。)胃的絡脈,名叫虛裏,貫通膈肌連接肺部,從左乳之下而出,動脈跳動時能感應到衣物。

此胃大絡,乃是五臟六腑所稟居處,故曰虛里。其脈出左乳下,常有動以應衣也。平按:應衣《甲乙》作應手。注胃絡之脈,脈字原缺右方,左方有月字,當是脈字,袁刻作法。)脈宗氣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宗,尊也。此之大絡,一身之中血氣所尊,故曰宗氣。其脈動如人喘數而絕者,病在臟中也。

白話文:

這個胃的大通路,是五臟六腑居住的地方,所以稱為「虛裏」。它的脈絡從左乳下方出來,經常隨著呼吸而動,就像回應衣服一樣。

註釋:應衣,《甲乙》書中寫成應手。

注:胃絡的脈絡,原先寫著「脈」字但右邊缺了,左邊有「月」字,應該是「脈」字,袁氏刻本錯寫成「法」字。

脈宗氣如果盛大到喘息、數息、氣絕,則病症在中間(宗,尊貴的意思。這個大通路是人體中血氣最尊貴的地方,所以稱為宗氣。它的脈搏動就像人喘息、數息、氣絕,病症就在臟器中了。

平按:脈宗氣《素問》作脈宗氣也,《甲乙》作脈之宗氣也。)結而橫,有積矣;(此脈結者,腹中有積居也。積,陰病也。)絕不至曰死。(此虛里脈,來已更不復來,是胃氣絕,所以致死。平按:曰死下《素問》有「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十一字,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無此十一字,《甲乙經》亦無。」本書在後。

白話文:

《素問》中記載的「脈宗氣」,在《甲乙經》中寫作「脈之宗氣」。如果脈象結實橫行,表示體內有積滯;(這種結脈的情況,是腹部中有積聚的疾病。積滯屬於陰性疾病。)脈象完全消失而沒有再次出現,表示死亡。(這種脈象是胃虛脈,脈象出現後就消失了,表示胃氣斷絕,所以會導致死亡。)

)欲知寸口脈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上來診人迎法,以下診寸口法,故曰欲知診寸口之脈有病,唯有太過與不及也。口者,氣行處也。從關至魚一寸之處,有九分之位,是手太陰氣所行之處,故曰寸口。其脈之動,不滿九分,故曰短也。短者陽氣不足,故頭痛也。

白話文:

如果要了解寸口脈過盛或不足的情形,寸口脈裡手太陰這部分脈象短小的人,會出現頭痛症狀。(前一段敘述診人迎穴的脈象,後一段敘述診寸口脈的方法,所以說如果想知道診寸口脈是否有病,只有過盛或不足兩種情況。口指的是氣息流動的地方,從關脈至魚際穴這一寸的部位,有九個位置,是手太陰肺經氣息流動的地方,所以稱為寸口。這一段脈象的跳動,短於九分,所以稱為短。脈象短小表示陽氣不足,所以會頭痛。)

平按:《甲乙》無「欲知寸口脈太過與不及」十字。)乳之下,其動應於衣,宗氣泄。(乳下虛里之脈,若陽氣盛溢,其脈動以應衣,是為宗氣泄溢者也。)寸口之脈中手長者,足脛痛;(寸口之脈過九分以上,曰長。長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故脛痛也。)喘數絕不至,曰死。

白話文:

平按:古籍《甲乙經》中沒有「欲知寸口脈太過與不及」這十個字。

乳房下方的脈搏,如果動起來像拂衣服,表示宗氣外洩。(乳房下方的空虛部位有脈動,如果陽氣過剩,脈動就會像拂動衣服,這是宗氣外洩的表現。)

寸口脈中,手掌較長的一段,如果出現疼痛,表示小腿痠痛。(寸口脈超過九分以上,稱為長。手長表示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所以小腿會疼痛。)

呼吸短促且間隔不勻,直到消失,就是死亡。

(長而喘,所以致死。平按:《素問》無此句。)寸口脈中手如從下上擊者,曰肩背痛。(脈從下向上擊人手,如從下有物上擊人手,是陽氣盛,陽脈行於肩背,故知肩背痛也。平按:如從下上擊者《素問》作促上擊者,《甲乙》作促上數者,注云:《素問》作擊。又按從下,下字袁刻作物。

白話文:

(長而喘,所以致死。(平按:《素問》沒有這句話。)寸口脈中,手部脈搏像從下方向上被人擊打一樣的,稱為肩背疼痛。(脈搏從下方向上擊打手部,好像下面有東西向上擊打手部,這是表示陽氣旺盛,陽脈運行於肩背,所以知道有肩背疼痛的徵兆。)(平按:像從下方向上的脈象,《素問》作「促上擊者」,《甲乙》作「促上數者」,注釋雲:《素問》作「擊」。又按「從下」中的「下」字,袁刻本寫作「物」。)

)寸口脈中手沉而緊者,曰病在中;(沉緊者,陰脈也。病在於臟,故沉緊也。平按:《素問》無中手二字,緊作堅。)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浮盛,陽也。病在於腑,故浮盛也。)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沉,陰氣盛也。弱,陽氣虛也。陰盛陽虛,故有寒熱,疝瘕病、少腹痛也。

白話文:

如果寸口脈搏沉穩而緊實,表明疾病在身體內部,沉緊的脈象代表陰脈,疾病位於臟腑,因此脈象沉穩緊實。

如果寸口脈搏浮動而強盛,表明疾病在身體表面,浮動強盛的脈象代表陽脈,疾病位於腑臟,因此脈象浮動強盛。

如果寸口脈搏沉穩而微弱,表明有寒熱、疝氣、瘕瘤、小腹疼痛等疾病。沉穩的脈象代表陰氣旺盛,微弱的脈象代表陽氣虛弱。陰盛陽虛,因此會出現寒熱、疝氣、瘕瘤、小腹疼痛等病症。

)寸口之脈沉而橫堅,曰胠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其脈沉橫而堅者,陰盛,故知胠下有積。積,陰病也。橫,指下脈橫也。胠側箱,即下穴處也。又其陰病,少腹中有橫積也。平按:《素問》無堅字。胠下《素問》、《甲乙》作脅下。《甲乙》沉作緊,注云:《素問》作沉而橫。

白話文:

寸口的脈象沉降而橫堅,稱為「脅下有積」,腹部有橫向積塊疼痛。(這種脈象沉降、橫向且堅硬,表示陰氣旺盛,因此可以判斷脅下有積塊。積塊是陰症,橫向是指脈象下的脈絡橫走。脅側箱,也就是脅下的穴位處。此外,這類陰症還會導致小腹中有橫向積塊。)

腹中上《甲乙》無有積二字。注即下穴處也,別本作腋下耎處也。)寸口脈盛滑堅者,病曰甚,在外;(寸口陽也,滑亦陽也,堅為陰也,陽盛陰少,故病曰甚,在六腑也。平按:寸口下《素問》有脈沉而喘曰寒熱七字,本書在後。)脈小實而堅者,病曰甚,在內;(小實為陰,堅亦為陰,故病曰甚,在五臟也。

白話文:

腹中的《甲乙經》中沒有「積」這個字。(注:指針灸穴位天樞穴,別的版本寫作「腋下鳩尾處」。)

寸口脈搏有力、滑利、堅實,病情嚴重,在體表。(寸口屬陽,滑也是陽,堅是陰,陽盛陰少,所以病情嚴重,在六腑。)

脈搏細小、有力、堅實,病情嚴重,在體內。(細小有力是陰,堅實也是陰,所以病情嚴重,在五臟。)

平按:《素問》無曰甚二字。)有胃氣而和者,病曰無他。(寸口之脈雖小實堅,若有胃氣和之,雖病不至於困也。平按:《素問》無此條。《甲乙》有胃氣上有病甚二字。)脈小弱以澀者,謂之久病;(小弱以澀,是陰陽虛弱,故是久病。)脈澀浮而大疾者,謂之新病。(澀為陰也,浮大陽也,其脈雖澀,而浮流利,即知新病。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有胃氣,而且胃氣平和,那麼他的病症就會很輕微,沒有什麼大問題。即使寸口脈搏雖然細小但堅實有力,只要有胃氣平和的調和,即使生病也不至於感到虛弱無力。脈搏細弱而澀滯,表示是久病;脈搏澀滯浮大而快速,表示是新病。澀滯代表陰氣,浮大代表陽氣,雖然脈搏澀滯,但浮大流利,就可以知道是新病。

平按:澀浮而大疾《素問》作滑浮而疾,《甲乙》作浮滑而實大,注云:《素問》作浮而疾。)脈滑曰風,(氣虛而行利,即是風府之候也。平按:《素問》脈滑上有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九字,本書在後。注風府別本作風病。)脈緩而滑曰熱中,(緩滑,陽也。指下如按緩繩,而去來流利,是熱中候者。

白話文:

平注:澀緊浮滑,病情較重;《素問》中寫作滑而浮動,病情較重;《甲乙經》中寫作浮滑而實大,注云:《素問》中寫作浮動,病情較重。

脈搏滑利表示有風氣,(氣虛而運行流暢,便是風濕的徵兆。平注:《素問》中滑脈前面有「脈急者」三個字,表示疝氣、腹痛。注:風濕另有寫作「風病」。)脈搏緩慢而滑利表示有熱在體內,(緩慢滑利,屬於陽。手指按上去就像按著一條緩慢移動的繩子,流動順暢,這是熱在體內的徵兆。

)脈澀曰痹,(澀,陰也。按之指下澀而不利,是寒濕之氣聚為痹也。)脈盛而緊曰脹。(寸口脈盛緊實者,是陰氣內積,故為脹也。)脈順陰陽,病易已;(人迎脈口大小順四時者,雖病易愈也。平按:順《素問》作從。)脈逆陰陽脫者,病難已;(人迎寸口大小不順四時,既逆陰陽,故病難已也。

白話文:

  • 脈搏澀滯,稱為痹症。(澀,指陰氣。按壓時在手指下感覺澀滯不順暢,是寒濕之氣聚集形成痹症的緣故。)
  • 脈搏強勁而緊實,稱為脹痛。(寸口脈搏強盛緊實,代表陰氣內聚,所以會脹痛。)
  • 脈搏順應陰陽,疾病容易康復。(寸口脈和人迎脈的粗細強弱符合四季規律,即使生病也容易治癒。 )
  • 脈搏逆亂陰陽脫離,疾病難以康復。(寸口脈和人迎脈的粗細強弱不符合四季規律,與陰陽相違背,因此疾病難以治癒。 )

平按:《素問》無脫者二字。)脈逆四時,病難已。(春夏人迎小於寸口,秋冬寸口小於是人迎,即知是脈反四時,故病難已也。平按:此條《素問》作「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甲乙》同,惟脈字作按寸口三字,難已作死。)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按其脈如按弓弦,是陰氣積,故知疝瘕少腹痛也。

白話文:

在《素問》中沒有「脫者」二字。脈象與四時顛倒,病情難以痊癒。(春天和夏天,人迎脈比寸口脈細小,秋天和冬天,寸口脈比人迎脈細小,這表明脈象與四時相反,所以病情難以痊癒。)

脈象急促,表示疝氣、少腹疼痛。(按其脈象就像按弓弦,是陰氣積聚導致的,所以能確診為疝氣和少腹疼痛。)

)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沉,陰氣也。脈動如人喘者,是為陽也。即知寒熱也。平按:《素問》此條在前有橫積痛下。)臂多青脈曰脫血。(臂,尺地也。尺地絡脈青黑為寒,即知脫血,以其陽虛,陰盛乘陽,故脈青。)尺脈緩澀者,謂之解㑊安臥;(緩為陽也,澀為陰,以從關至尺取一寸以為尺部,尺部又陰,以陰氣多,懈惰安臥也。平按:注以從關,以字袁刻脫。

白話文:

  1. 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
  • 寸口脈搏深沉,伴有喘氣,表示寒熱併發。
  1. 臂多青脈曰脫血
  • 手臂上有許多青色的脈絡,表示脫血。
  1. 尺脈緩澀者,謂之解㑊安臥
  • 尺脈跳動緩慢和澀滯,表示身體疲乏,安然臥牀。

)尺脈盛,謂之脫血。(尺脈盛,謂陰氣盛,陽氣虛,故脫血也。平按:上安臥二字《素問》王注作屬下尺脈盛解釋。)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之皮膚粗澀,尺之脈滑,是謂陽盛陰虛,數故泄汗也。)尺寒脈細,謂之後泄;(尺之皮膚冷,尺脈沉細,是為內寒,故後泄也。

白話文:

如果尺脈很盛,就叫做脫血。因為尺脈盛代表陰氣盛,陽氣虛,所以才會失血。

尺脈摸起來粗糙,而脈搏滑利,就叫做多汗。因為尺脈粗糙代表陽氣盛,而尺脈滑利代表陰氣虛,所以才會容易出汗。

尺脈摸起來冰冷,而脈搏沉細,就叫做後泄。因為尺脈冰冷代表內寒,所以才會容易腹瀉。

)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脈之尺地皮膚粗,又常熱,是其熱中也。)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是謂真臟見,皆死。(真臟各見被克之時,故皆死也。)頸脈動疾喘咳曰水,(頸脈,是胃脈人迎也。人迎常動,今有水病,故動疾可見喘咳也。

白話文:

尺脈粗糙且經常發熱: 這種情況稱為熱中。(脈象的尺部皮膚粗糙,且經常發熱,表示熱症在中焦。)

真臟見克: 肝臟見庚金辛金時衰弱,心臟見壬水癸水時衰弱,脾臟見甲木乙木時衰弱,肺臟見丙火丁火時衰弱,腎臟見戊土己土時衰弱。這種情況稱為真臟被克,都處於衰弱狀態。(真臟見被自身相剋的五行時,表示真臟虛弱衰敗。)

頸動脈搏動快,伴有氣喘咳嗽: 這種情況表示有水氣。(頸動脈,也就是胃脈的人迎穴。人迎穴通常是搏動的,現在有水氣病,所以搏動加快,可以看到氣喘咳嗽的症狀。)

有本為腎脈動也。)目果微腫如臥起之狀曰水,(目果,目上下瞼也。瞼之微腫,水之候。平按。《素問》果作裹,臥下有蠶字,)足脛腫曰水。(寒濕氣盛,故足脛腫,水之候也。)目黃者,曰黃疸也;(三陽脈在目,故黃疸熱病,目為黃也。疸,多但反。平按:足脛二句《素問》在面腫曰風之下。

白話文:

有的人腎氣脈動。

眼睛上下眼瞼稍微腫脹,好像睡醒的感覺,這叫做水腫。(眼睛上下眼瞼微腫,是水腫的徵兆。平按:《素問》中「果」作「裹」,「臥」下有「蠶」字。)

足脛腫脹,這叫做水腫。(寒濕之氣旺盛,所以足脛腫脹,是水腫的徵兆。)

眼睛發黃的,叫做黃疸。(三條陽經通過眼睛,所以黃疸病,眼睛會發黃。疸,多但反。平按:足脛兩句在《素問》中在「面腫曰風」之下。)

)溺黃安臥者,曰黃疸;(腎及膀胱中熱,安臥不勞者,黃疸病候也。平按:《素問》黃下有赤字。)已食如飢者,胃疸也。(胃中熱消食,故已食如飢,胃疸病。)面腫曰風。(風,陽也。諸陽在面,故風病面先腫也。)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任子也。(手少陰脈,心經脈也。

白話文:

  • 尿液發黃,且臥牀不起的人,稱為黃疸。(腎臟和膀胱有熱,休息而不出力,就會出現黃疸症狀。平按:《素問》黃疸中「下」字後面還有「赤」字。)
  • 吃飽後仍覺得飢餓的人,是胃疸。(胃中有熱導致食物消化過快,所以吃飽後仍然飢餓,這就是胃疸病。)
  • 面部浮腫稱為風。(風屬陽,陽氣都集中在面部,所以風病首先表現為面部浮腫。)
  • 女子手少陰脈搏動得很顯著的人,是懷孕了。(手少陰脈是心經的脈絡。)

心脈主血,女子懷子,則月血外閉不通,故手少陰脈內盛,所以動也。平按:《素問》任作妊。注月血袁刻作經血。)脈有逆順,四時未有臟形。(寸口人迎,且逆且順,即四時未有真臟脈形也。)春夏而脈瘦者,秋冬浮大。(春夏人迎微大為順,今反瘦小為逆;秋冬人迎微小為順,今反浮大為逆也。

白話文:

心脈掌管血液,女子懷孕後,月經停止外流,導致手少陰脈氣血充盈,所以會出現胎動。

脈象有順有逆,四季之間沒有固定的臟腑形體。(寸口和人迎脈,有時順有時逆,這說明四季沒有真正固定的臟腑脈象。)

春夏時節,脈象細小是正常的,秋冬時節,脈象浮大才是正常的。(春夏人迎脈微大爲順,現在反而細小爲逆;秋冬人迎脈微小爲順,現在反而浮大爲逆。)

平按:浮大下《素問》有命曰逆四時也六字。)風逆而脈盛,(脈盛者,風熱之病也。平按:盛《素問》作靜。)泄而脫血。(風熱之病虛,故多脫泄血脫也。)脈實者病在中,(是陽虛陰實,故病在五臟。平按:《素問》脈實二字屬上文,實下無者字。)脈虛者病在外。(陰虛陽實,故病在六腑也。

白話文:

按:浮而脈搏強大的症狀,《素問》上記載為「逆四時」六個字。)風邪逆行而脈搏強盛,(脈搏強盛的,是風熱之症。按:原典中「盛」字應為「靜」。)拉肚子脫血。(風熱之症虛弱,所以常有拉肚子和脫血的現象。)脈搏飽滿的,病在體內,(這是陽虛陰實,所以病在五臟。)脈搏虛弱的,病在體外,(這是陰虛陽實,所以病在六腑。)

平按:《素問》脈虛二字屬上文,虛下無者字。)脈澀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者也。(脈澀及堅二者,但陰無陽,故皆難療,名曰反四時之脈也。平按:《素問》新校正云:「自前未有臟形春夏至此五十三字,與後《玉機真藏論》文相重。」本書見十四卷《四時診脈》篇。)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反四時之脈,無水穀之氣者,致死。

白話文:

注意:素問經中「脈」和「虛」這兩個字應該屬於上一段的內容,而「虛」字後面沒有「者」字。

脈象堅硬緊實且無力,都很難醫治,這樣被稱為「反四時」的脈象。(脈象緊實和堅硬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陰脈中沒有陽氣,所以都很難治療,被稱為「反四時」脈象。注意,《素問經》考證版說:「從前面提到『未有』到『至此』這五十三個字,與後面的《玉機真藏論》一文內容重複。」本書參考了第十四卷《四時診脈》篇。)

人以飲食為生存基礎,所以如果人斷絕飲食就會死亡。(反四時脈象的人,沒有飲食之氣,就會導致死亡。

)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肝不弦,腎不石也。(雖有水穀之氣,以臟有病無胃氣者,肝雖有弦,以無胃氣不名乎弦也,腎雖有石,以無胃氣不名乎石,故不免死也。平按:肝不弦上《素問》有脈不得胃氣者六字。)太陽脈至,鴻大以長;(以手按人迎脈鴻大以長者,是太陽也,即手足太陽小腸膀胱脈之狀也。平按:鴻《素問》、《甲乙》作洪。

白話文:

古文:

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肝不弦,腎不石也。雖有水穀之氣,以臟有病無胃氣者,肝雖有弦,以無胃氣不名乎弦也,腎雖有石,以無胃氣不名乎石,故不免死也。平按:肝不弦上《素問》有脈不得胃氣者六字。太陽脈至,鴻大以長;


脈搏中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沒有胃氣,就是隻摸到臟腑的脈搏,而摸不到胃氣,即肝脈不緊張,腎脈不堅硬。即使有食物和水氣,但由於臟腑有病而沒有胃氣,即使肝脈有緊張感,但由於沒有胃氣,也不能稱為緊張;即使腎脈有堅硬感,但由於沒有胃氣,也不能稱為堅硬,所以必定會死亡。註解:肝脈不緊張,《素問》中提到,脈搏中沒有胃氣的案例有六種。太陽經脈的脈搏特點是:脈搏有力、寬闊、悠長;

注人迎脈別本作尺脈。)少陽脈至,乍疏乍數,乍短乍長;(按之乍疏乍數、乍短乍長者,少陽脈也,即手足少陽三焦及膽脈之狀。平按:乍疏乍數《素問》、《甲乙》作乍數乍疏。)陽明脈至,浮大而短,是謂三陽脈也。(按之浮大而短者,陽明脈也,即手足陽明胃及大腸之候也。

白話文:

人迎脈,古書中也稱為尺脈。少陽脈到時,脈象忽疏忽數,忽短忽長。按脈時,忽疏忽數、忽短忽長,這就是少陽脈,也就是手足少陽三焦經和膽經的表現。平時按脈,忽疏忽數,在《素問》和《甲乙經》中寫作忽數忽疏。陽明脈到時,脈浮大而短,這就是三陽脈。按脈時,浮大而短,就是陽明脈,也就是手足陽明胃經和大腸經的徵兆。

是謂三陽脈之形。平按:《素問》、《甲乙》無是謂三陽脈也六字。《素問》新校正云:「詳無三陰脈,應古文闕也。按《難經》云: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以敦。」)

白話文:

這是所說的三陽脈的形狀。

注: 在《素問》和《甲乙經》中都沒有「是謂三陽脈也」這六個字。《素問》新校正本說:「仔細看,裡面沒有三陰脈,應該是古文缺失了。根據《難經》所說:太陰脈的脈象,緊大而長;少陰脈的脈象,緊細而微;厥陰脈的脈象,沉短而敦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