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五·診候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診候之二 (2)

1. 色脈尺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一第四《邪氣臟腑病形》篇,又見《甲乙》卷四第二上篇。

白話文: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一第四《邪氣臟腑病形》篇,又見《甲乙》卷四第二上篇。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答曰:虛邪之中身也,洫泝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黃帝曰:善。(虛邪,謂八虛邪風也。正邪,謂四時風也。四時之風,生養萬物,故為正也。八虛之風,從虛鄉來,傷損於物,故曰虛風。

白話文:

黃帝問:外邪侵襲人的身體後,會有哪些症狀?

岐伯回答:虛弱的外邪侵入人體時,會引起身體不適。

致病的邪氣和人體正氣之間的較量非常微妙,一開始只會表現在面色上,而身體本身尚未察覺。這種徵兆若有若無,似有似無,沒有明確的形狀,也很難察覺其病因。

黃帝說:說得好。(虛邪,指八種虛邪之風;正邪,指四時之風。四時之風滋養萬物,所以稱為正氣;八虛之風來自虛空之中,會損害身體,所以稱為虛風。)

虛正二風,性非穀氣,因腠理開輒入,故曰邪風。虛邪中人,入腠理,如水逆流於洫,毛立動形,故為人病。正邪中人,微而難識,先見不覺於身,故輕而易去也。平按:《甲乙》無黃帝曰至岐伯答曰十六字。洫泝《靈樞》、《甲乙》作灑浙。《甲乙》無若有若無四字。)

白話文:

虛風與正風,本質上並非來自飲食,而是藉由毛孔的開合而進入人體,因此稱為邪風。虛邪進入人體,會侵入毛孔,就像水倒流進溝渠一樣,導致毛髮豎起、身體發抖,因此會引發疾病。正邪進入人體,症狀輕微不易察覺,一開始不會有明顯的病症,所以也容易去除。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而知其處,命曰工。余願聞之,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察色之明,按脈之神,審問之工,為診之要,故並請之。平按:《甲乙》無此一段及下岐伯答曰四字。問其病,問字原抄作間,謹依《靈樞》及本注作問。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醫生)看到病人的氣色,就能知道病因,叫做『明察』;按脈就能知道病因,叫做『神技』;詢問病人病情就能知道病竈所在,叫做『妙工』。我希望聽聽你的意見,要怎麼才能做到:看到就能知道病因,按脈就能判斷病因,詢問就能徹底瞭解病因呢?」(觀察氣色達到明察、按脈達到神技、詢問達到妙工,是診斷疾病的關鍵,所以我一併請教你。平按:《甲乙經》沒有這一段和後面的「岐伯回答說」四個字。詢問病情,「間」字原本抄寫錯,現已根據《靈樞》和本注改為「問」字。)

)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桴,伏留反,擊鼓槌也。答中色、脈及尺,以為三種,不言問也。色,謂面色。脈,謂寸口。尺,謂尺中也。五臟六腑善惡之氣,見於色部、寸口、尺中,三候相應,如槌鼓、形影、聲響,不相失也。

白話文:

岐伯回答說:面部氣色、脈象和尺脈這三者的相互應對之關係,就像鼓和鼓聲的相互感應一樣,是缺一不可的。(注:「麾」,讀音同「伏」,意為擊鼓。「麾」字在此句中指鼓聲。岐伯在回答中提到了「色」、「脈」和「尺」,這三者,並沒有明確說明是哪位醫生提出的問題。其中「色」指面部氣色,「脈」指寸口脈,「尺」指尺脈。五臟六腑的健康或病變之氣都會反映在面部氣色、寸口脈和尺脈上,這三種徵候相互應對,就像鼓、鼓聲、人和影子、聲音和迴響,是密不可分的。

如肝色面青,寸口脈弦,尺膚有異,內外不相失也。平按:尺之下《甲乙》有皮膚二字。)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此則尺地以為根莖,色脈以為枝葉,故根死枝葉枯變。平按:《甲乙》根上無故字。注莖袁刻作基。)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形肉,即是尺之皮膚。

白話文:

如果肝臟出問題,面色會發青,寸口脈搏會弦緊,尺部皮膚會有異狀,內外之間的聯繫不會斷絕。(平按:尺部下方《甲乙經》有「皮膚」二字。)這也反映了本末根葉的出現徵兆,因此根部枯萎則葉子就會凋謝。(這將尺部視為根莖,面色和脈象視為枝葉,所以根部枯萎枝葉就會枯萎變色。平按:《甲乙經》根部上方沒有「故」字。註釋:「莖」字袁刻本寫作「基」。)面色、脈象和形體肌肉不能斷絕聯繫。(形體肌肉,也就是尺部的皮膚。)

色、脈、尺膚三種不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故但知問極一者,唯可為工;知問及脈二者,為神;知問及脈,並能察色,稱曰神明也。平按:注可原作有,旁改作可,袁刻可有二字並列,非是。)黃帝問曰:願卒聞之。岐伯答曰:(平按:《甲乙》無色脈形肉至岐伯答曰三十九字。

白話文:

表情、脈象、皮膚狀態三者缺一不可。只知道一種方法的人,只能成為技藝高超的工匠;知道兩種方法的人,可以成為出色的醫生;知道三種方法的人,就是神醫了。(所以,只知道一種方法的,只能成為技藝高超的工匠;知道脈象這第二種方法的,可以成為出色的醫生;而知道脈象,還能觀察表情的,就是神醫了。注:有的版本中的“可”字應該是“有”字,袁刻本中有“可”字,這是錯誤的。)黃帝問道:請您再給我仔細講一講。岐伯回答道:

)色青者其脈弦,(青為肝色,弦為肝脈,故青、弦為肝表也。問色、脈、尺三種之異,今但答色、脈不言尺者,以尺變同脈故也。)色赤者其脈鉤,(赤為心色,鉤為心脈,赤、鉤為心表也。)色黃者其脈代,(黃為脾色,代為脾脈,黃、代為脾表也。)色白者其脈毛,(白為肺色,毛為肺脈,白、毛為肺表也。

白話文:

臉色發青,脈搏像琴絃一樣緊繃。(青色代表肝臟,弦脈代表肝臟脈搏。因此,青色和絃脈是肝臟的表現。)臉色發紅,脈搏像鉤子一樣彎曲。(紅色代表心臟,鉤形脈代表心臟脈搏。因此,紅色和鉤形脈是心臟的表現。)臉色發黃,脈搏時斷時續。(黃色代表脾臟,代脈代表脾臟脈搏。因此,黃色和代脈是脾臟的表現。)臉色發白,脈搏像細毛一樣柔弱。(白色代表肺臟,毛脈代表肺臟脈搏。因此,白色和毛脈是肺臟的表現。)

)色黑者其脈石。(黑為腎色,石為腎脈,黑、石為腎表也。石一曰堅,堅亦石也。)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假令肝病得見青色,其脈當弦,反得毛脈,是肺來乘,肝被克,故死。餘臟准此也。)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假令肝病見青色,雖不見弦而得石脈,石為腎脈,是水生木,是得相生之脈,故病已也。

白話文:

  • 顏色發黑的,脈象應該是「石脈」。(黑色是腎臟的顏色,石脈是腎臟的脈象,黑色和石脈都是腎臟的表徵。石還有一種說法是堅硬,堅硬也是石脈。)
  • 看到了顏色但沒有找到對應的脈象,反而找到了相剋的脈象,那麼病人就會死亡。(比如,肝臟疾病呈現青色,其脈象應該是弦脈,但是卻摸到了毛脈,這表示肺氣來侵犯,肝臟被剋制,所以會死亡。其他臟腑也以此類推。)
  • 找到了相生的脈象,那麼疾病就會好轉。(比如,肝臟疾病呈現青色,雖然沒有看到弦脈,但是卻摸到了石脈,石脈是腎臟的脈象,水可以滋養木,所以這是相生的脈象,病人就會好轉。)

)黃帝問岐伯曰:五臟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必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欲知五臟所生變化之病,先定面之五色、寸口五脈,即病可知矣。)黃帝問曰:色脈已定,別之奈何?岐伯答曰: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雖得本臟之脈,而一脈便有六變,觀其六變,則病形可知矣。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導致五臟受傷的原因是什麼?症狀是怎樣的?

岐伯答:必須先確定五種面部顏色和寸口的脈象與五臟的對應關係,然後纔可以辨別疾病。

黃帝問:顏色和脈象確定之後,如何區分病症?

岐伯答:根據脈搏的緩急、小大、滑澀來判斷,病情的變化就會確定。

平按:小大《甲乙》作大小,病變作病形。注矣字袁刻脫。)黃帝問曰:調之奈何?岐伯答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急者,寸口脈急也。尺之皮膚者,從尺澤至關,此為尺分也;尺分之中,關後一寸動脈,以為診候尺脈之部也;一寸以後至尺澤,稱曰尺之皮膚。尺皮膚下,手太陰脈氣從臟來至指端,從指端還入於臟,故尺下皮膚與尺寸脈六變同也。

白話文:

黃帝問:如何調理?岐伯答:脈急的話,尺部的皮膚也會緊張。悲者是因為厥陰。查看是否有過多或不足的氣息,若脈道受阻則為少陰。若有氣結,則表示不足。足太陽經從至陰開始,沿著京骨流動,進入崑崙,並抵達天柱。足少陽經從竅陰起始,流至丘墟,然後注入陽輔,再進入天容。足陽明經從厲兌根部開始。

皮膚者,以手捫循尺皮膚,急與寸口脈同。)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寸口脈緩,以手捫循尺皮膚緩也。)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寸口脈小,尺之皮膚減而少氣也。)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寸口脈大,尺之皮膚賁起能大。一曰亦大,疑是人改從大。平按:亦賁而起《甲乙》作亦大。

白話文:

皮膚的變化與手腕寸口脈象有關。

  • **脈象急迫:**皮膚摸起來緊繃。
  • **脈象緩慢:**皮膚摸起來鬆弛。
  • **脈象微弱:**皮膚摸起來薄弱,氣血不足。
  • **脈象強勁:**皮膚摸起來厚實,氣血充盈。

)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按寸口脈滑,即尺皮膚亦滑。平按:脈滑上《甲乙》有「脈沉者,尺之皮膚亦沉」九字。)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寸口脈來蹇澀,尺之皮膚亦澀不滑也。)凡此六變者,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口,(寸口與尺各有六變,而六變各有微甚,可審取之。前調寸口脈六變,又調於尺中六變,方可知病。

白話文:

脈搏滑利的人,尺脈的皮膚也光滑;(按住寸口脈,如果脈搏滑利,那麼尺脈的皮膚也會光滑。注:在《甲乙經》中,「脈搏沉著的人,尺脈的皮膚也沉著」這九個字。 )脈搏澀滯的人,尺脈的皮膚也澀滯。(寸口脈跳動蹇澀,尺脈的皮膚也不光滑。)凡是這六種變化,都有輕微和明顯的程度,所以善於調和尺脈的人,不必只依賴寸口脈,(寸口脈和尺脈各有六種變化,而且六種變化各有輕重,可以分別審察。先調和寸口脈的六種變化,再調和尺脈的六種變化,才能瞭解病情。)

若能審調尺之皮膚六變,即得知病,不假診於寸口也。平按:《靈樞》、《甲乙》變上無六字,寸下無口字。)善調脈者,不待於色。(善調寸口之脈知病,亦不假察色而知也。)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察色、診脈、調尺,三法合行,得病之妙,故十全九,名曰上工。

白話文:

如果能仔細辨別寸口的皮膚六種變化,就能得知疾病,不用再診斷手腕上的寸口脈了。

注: 《靈樞》、《甲乙》中,關於「六變」和「寸口」的文字有出入。

精通診脈之人,不必再看病人的面色。(精通診斷寸口脈之人,也能知道疾病,不必再觀察面色。)

能將以上三種方法融會貫通並運用的人,可稱得上是上乘的醫生,上乘醫生十次診斷能準確九次;能運用兩種方法的人,可稱得上是中乘的醫生,中乘醫生十次診斷能準確七次;只能運用一種方法的人,只能稱得上是下乘的醫生,下乘醫生十次診斷只能準確六次。(觀察面色、診斷脈象、辨別寸口三種方法同時運用,診斷疾病的準確率極高,因此稱為上乘醫生。)

但知尺、寸二者,十中全七,故為中工。但明尺一法,十中全六,以為下工也。平按:《甲乙》上工、中工、下工不重,全下均有其字。)

白話文:

只有掌握了「尺、寸」,在實踐中十次有七次能取得正確,所以被稱為「中工」。只瞭解「尺」這一方法的,在實踐中十次有六次能取得正確,所以被稱為「下工」。

2. 尺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四《論疾診尺》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二上篇,惟編次小異。

白話文:

平按:這篇文章從篇首到結尾,記載於《靈樞》卷十一第七十四章《論疾診尺》,也記載於《甲乙經》卷四第二上篇,只是編排順序略有不同。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無視面之五色,無持寸口之脈,唯診尺脈及尺皮膚,帝欲從外知內病生所由。)岐伯答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尺之緩急等,謂尺脈及尺皮膚緩、急、小、大、滑、澀六種別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想不看面色、不把脈於寸口,只探查尺脈,就能瞭解疾病,從外觀察內部,怎樣才能做到呢?」(不查看面色五色,不把脈於寸口,只診斷尺脈和尺部皮膚的變化,黃帝想要從外在觀察瞭解內部病情的根源。)

岐伯回答:「仔細觀察尺脈和尺部皮膚的緩急、大小、滑澀等變化,以及肌肉的堅實或鬆脆,就可以確定病情的形狀和特徵。」(尺脈和尺部皮膚的緩急等變化,指的是尺脈和尺部皮膚緩、急、小、大、滑、澀六種不同的狀態。)

肉堅脆者,謂尺分中肉之堅脆也。知此八者,即內病可知也。平按:注即內病,即字袁刻誤作知。)視人之目果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目果,眼瞼也。癰,微腫起也。頸脈,足陽明人迎也。動不以手,按之見其動也。窅,焉蓼反,深也。

白話文:

肉質堅硬脆嫩,是指一寸肉中肉質的堅硬脆嫩程度。瞭解這八種情況,就可以推斷出內在的病症。

平時按壓注,即可知內病,注字袁刻誤寫為知。

觀察患者的眼睛,如果眼瞼上有微小腫脹,如同剛睡醒的樣子,頸動脈搏動時會咳嗽,按壓患者的手腳,深陷不能抬起,這些都是風水導致的皮膚腫脹。

不起者,手足腫脈按之久而不起,如按泥也。此為風水膚脹者。平按:目果《靈樞》作目窠。《甲乙》無自黃帝問至膚脹也一段。)尺濕以淖澤,風也。(尺分之中有潤,故濕也。淖澤,光澤也。此風之候也。平按:尺下《靈樞》、《甲乙》有膚字。濕《靈樞》作滑,《甲乙》作溫,注云:「一作滑。

白話文:

水腫:按壓手腳腫脹處長時間不回彈,好像按在泥土裡一樣。這是水腫的徵兆。

脈象:尺脈濕潤、油滑,這是風邪的徵兆。(尺脈中段有濕潤感,所以說濕。油滑指脈象有光澤,也是風邪的徵兆。)

」以《靈樞》作其。)尺肉弱者,解㑊安臥。(解㑊,懈惰也。尺肉耎弱者,身體懈惰而欲安臥。平按:㑊下《甲乙》有也字。)脫肉者,寒熱不治。(骨寒熱病,羸瘦脫肉,不可療也。平按:《甲乙》熱下有也字,無不治二字,注云:一本下作不治。)尺膚滑澤脂者,風也。

白話文:

根據《靈樞》的說法:

  • 尺骨肌肉無力:表示身體懶惰,喜歡平躺休息。(懶惰的意思。尺骨肌肉瘦弱無力,表示身體懶惰無力,喜歡平躺休息。)
  • 肌肉消瘦:表示寒熱病症無法治癒。(寒熱骨病,身體瘦弱肌肉消瘦,無法治療。)
  • 尺骨皮膚光滑油膩:表示受到風邪。

(尺之膚滑而潤澤有脂者,內有風也。平按:《靈樞》滑下有而字。《甲乙》無滑脂二字,風下有痹字。)尺膚澀者,風痹。(尺膚澀者內寒,故有風痹也。平按:《甲乙》無此句。)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泆飲,謂是甚渴暴飲,水泆腸胃之外、皮膚之中,名曰泆飲。

白話文:

  • 尺膚滑潤有油脂者,是體內有風。(註:《靈樞》中「滑」字後有「而」字。《甲乙經》中沒有「滑脂」二字,而「風」字後有「痹」字。)

  • 尺膚乾燥者,是風痹。(註:《甲乙經》中沒有這句話。)

  • 尺膚粗糙如枯魚鱗者,是水腫。**(註:水腫是指嚴重口渴後大量喝水,水溢出腸胃,滲入皮膚中,形成水腫。)

尺分之膚,粗如魚鱗者,以為候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濕也;(尺分皮膚甚熱,其一寸之內,尺脈盛躁,濕病候也。平按:濕《靈樞》、《甲乙》作溫,依下篇《尺寸診》云尺熱曰病溫,應作溫,袁刻亦作溫。)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一寸之內,尺脈盛而滑者,汗將出。

白話文:

用尺規量取一寸的皮膚,如果粗糙如魚鱗,可以作為診脈的依據。

如果一寸內的尺部皮膚發熱嚴重,尺脈跳動得厲害且急躁,說明有濕病;

如果一寸內的尺脈跳動得厲害且滑潤,說明將出汗。

平按:《靈樞》汗作病。)尺膚寒甚,脈小者,泄、少氣也。(尺膚冷、尺脈小者,其病泄利,又少氣也。平按:甚《靈樞》作其。《甲乙》脈小作脈急,注云:一作小。)尺膚⿰火匡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按尺皮膚,先熱後冷,病寒熱也。平按:⿰火匡然《靈樞》作炬然,《甲乙》作燒灸人手四字,注云:一作炬然。

白話文:

(平按:根據《靈樞經》的說法,出汗也是一種疾病。)小腿皮膚非常寒冷,脈搏微弱,這可能是腹瀉和氣虛的表現。(小腿皮膚寒冷,小腿脈搏微弱,其疾病可能是腹瀉和氣虛。平按:甚在《靈樞經》中是其。《甲乙經》中脈小寫作脈急,注釋中提到:一作小。)小腿皮膚灼熱,然後又寒冷,這可能是寒熱病的表現。(按小腿皮膚,先發熱後發冷,其疾病可能是寒熱病。平按:灼熱在《靈樞經》中寫作炬然,《甲乙經》中寫作燒灸人手四個字,注釋中提到:一作炬然。)

)尺膚先寒,久持之而熱者,亦寒熱候者也。(尺皮膚先冷,久持乃熱,亦是寒熱之病也。平按:《靈樞》、《甲乙》無候字。)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當肘皮膚獨熱者,即腰以上至頭熱也。)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腕以前為手也,手之獨熱,主腰以下熱。從肘向手為肘前,獨熱者,主胸前熱也。

白話文:

  • 尺膚先感到寒冷,久持後轉熱,這也是寒熱病的徵候。(註:靈樞和甲乙經沒有「候」字。)
  • 肘部獨自發熱,表示腰部以上發熱;
  • 手部獨自發熱,表示腰部以下發熱;
  • 肘部前端獨自發熱,表示胸前發熱。(腕部以前的部位稱為「手」,手部獨自發熱表示腰部以下發熱。從肘部到手腕的部分稱為「肘前」,肘前獨自發熱表示胸前發熱。)

平按:腰以下《甲乙》作腰以上,注云:一作下。)肘後獨熱者,背熱;(從肘向肩為肘後,肘後皮膚熱者,主肩背熱也。平按:背上《靈樞》、《甲乙》有肩字。)臂中獨熱者,腰腹熱;(從肘至腕中間為臂,當臂中央熱,腰腹熱也。)肘後粗以下三四寸者,腹中有蟲。(從肘後下向臂三四寸許,皮膚粗起,是腹中有蟲之候也。

白話文:

平按:腰以下(《甲乙經》作腰以上),注曰:一作「下」。

肘後獨熱,表示背部發熱;(從肘部向肩膀方向為肘後,肘後皮膚發熱,主治肩背發熱。)

手臂中央獨熱,表示腰腹發熱;(從肘部到手腕的中間為手臂,當手臂中央發熱時,表示腰腹發熱。)

肘後從下方四到五寸的地方皮膚粗糙,表示腹部有蟲。(從肘後向下到手臂四到五寸左右,皮膚粗糙凸起,是腹部有蟲的徵兆。)

,平按:粗《甲乙》作廉。《靈樞》、《甲乙》寸下有熱字,腹均作腸。)掌中熱者,腸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掌中冷熱,主大腹小腹冷熱。平按:腸《靈樞》、《甲乙》作腹。)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青脈主寒,故胃中寒。平按:魚上《甲乙》作魚際。

白話文:

手掌發熱者,腸中發熱;手掌發涼者,腹中發涼。(手掌的冷熱狀態,可以反映大腹和小腹的冷熱情況。)

魚際部位的白肉上有青色的血脈,說明胃中發寒。(青色的脈絡主寒,因此胃中發寒。)

)尺⿰火匡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之皮膚⿰火匡然而熱,喉邊人迎復大於常者,奪血之候也。平按:《甲乙》尺下有膚字。⿰火匡《靈樞》、《甲乙》作炬。)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因加,立死。(尺之皮膚堅而賁大,寸脈反少,主於少氣而悗,若更因加少氣悗者,立當死也。

平按:甚下《甲乙》有則字。《靈樞》無因字,有因加《甲乙》作有加者。注反少,依經文應作反小。)

白話文:

尺部皮膚灼熱明亮,喉嚨部位的人迎穴比平常大,就要放血。(尺部的皮膚灼熱明亮,喉嚨邊的人迎穴大於平常,這是放血的徵兆。註解:根據《甲乙經》,尺部下面有「膚」字。灼熱在《靈樞經》和《甲乙經》中寫作「炬」。)尺部皮膚堅硬而膨脹,寸脈卻很弱小,氣息微弱而且有加劇的跡象,立刻就會死亡。(尺部的皮膚堅硬而浮腫,寸脈反而微弱,說明氣息微弱而急促,如果症狀進一步加劇,就會立即死亡。)

按:「甚」的下面,《甲乙經》有「則」字。《靈樞經》沒有「因」字,有「因加」字,因此《甲乙經》將其作為「有加」字。注釋中「反少」應音為「反小」,依經文應作「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