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四(卷首缺)·診候之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卷首缺)·診候之一 (5)

1. 人迎脈口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無勞用力也,見《靈樞》卷八第四十八《禁服》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經脈》第一上篇。自雷公曰病之益甚至傷於食飲,見《靈樞》卷八第四十九《五色》篇,《甲乙》同上。自一日一夜五十營至乍數乍疏也,見《靈樞》卷二第五《根結》篇,《甲乙》同上。

白話文:

平註:本文從篇首到「無勞用力也」的這一段,見《靈樞》卷八第四十八《禁服》篇,也見《甲乙經》卷四《經脈》第一上篇。從「雷公曰病之益甚至傷於食飲」開始的這一段,見《靈樞》卷八第四十九《五色》篇,《甲乙經》與此相同。從「一日一夜五十營」到「乍數乍疏也」的這一段,見《靈樞》卷二第五《根結》篇,《甲乙經》與此相同。

自黃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氣至治之無功矣,見《素問》卷三第十一《五藏別論》篇,又見《甲乙》卷二《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下篇。自凡刺之道至取之其經,見《靈樞》卷二第九《終始》篇,又見《甲乙》卷五第五《針道終始》篇。自人迎一盛至命曰關格,又見《素問》卷三第九《六節藏象論》篇。

白話文:

黃帝說:「氣口為什麼特別被認為是五臟之根本,卻對治療疾病沒有什麼作用?」(出典:《素問》卷三第十一《五藏別論》篇,又見《甲乙》卷二《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下篇)

凡針刺的方法,都要找到要治療的經絡。(出典:《靈樞》卷二第九《終始》篇,又見《甲乙》卷五第五《針道終始》篇)

如果人迎脈搏特別強盛,則稱為「關格」。(出典:《素問》卷三第九《六節藏象論》篇)

自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病胃管至故胃管為癰帝曰善,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八《邪氣聚於下脘發內癰》篇。自安臥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四《論疾診尺》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六《五氣溢發消渴黃癉》篇。

白話文:

黃帝曰:善,五常聚合,善,五味 常合, 善,五氣 常合,善,五色 常合,善,五度 常合, 善,五經 脈常通,黃 常《論 疾》篇, 善《聚 邪》 篇。

雷公問於黃帝曰:細子得之受業,通九針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遠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於意矣。(南方來者,九針之道有六十篇,其簡之書,遠年者編有斷絕,其近年者簡生塵垢,言其深妙,學久日勤,未能達其意也。平按:遠者《靈樞》作久者二字。

白話文:

雷公向黃帝請教道:我得到了一套古書,名叫《九針》,共六十篇,我一直勤奮學習,早晚都讀。但近期的部分書簡已經斷裂,遠期的則布滿塵垢。儘管如此,我仍然不斷朗誦,但還是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來自南方的版本,《九針》一書有六十篇,書簡都很古老,有些已經斷裂,有些則布滿塵垢。書中內容深奧精妙,我學習了很久,仍不能完全理解其用意。按照《靈樞》的說法,「遠者」應為「久者」。)

近遠二字,據注宜互易。)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其所謂也。(揣,初委反,度也。渾,戶昆反,合也。束,總要也。五臟六腑吉凶善惡,其氣在內,循手太陰脈總合為一,見於寸口外部之中,可以手按度量,令人得知者,未通其意也。)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內,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束之奈何?(經脈之氣,合天地之數,與道通洞,苞裹六合,故大無外也。氣貫毫微,則小無內也。

白話文:

「遠、近」兩字,根據注釋宜互換。有人從字面解釋為渾圓包束成一體,我不知道他所謂的究竟是什麼。(「揣」是推測之意;「渾」是合在一起的意思;「束」是總括的意思。五臟六腑的吉凶善惡,其氣在體內,循行於手太陰脈,總和為一體,顯現於寸口外部,可以手脈診斷,讓人得知,但是他並沒有通達其中的道理。)大則沒有外部,小則沒有內部,大小沒有極限,高低沒有標準,怎麼能把它們包束在一起呢?(經脈之氣,與天地之道相通,包含了整個宇宙,所以大到沒有外部。氣貫穿微小之處,所以小到沒有內部。

然則無形不可以大小極,不可以高下測,欲以總為一者,殊不可知也。平按:注與道通洞四字,袁刻脫。)士之才力或有厚薄,知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於學未若細子,細子恐其散於後世,絕於子孫也,敢問約之奈何?(褊,鞭緬反。人之所學,未若細子,惟恐其至道絕於後代,無及子孫,故問其要,傳之不朽也。

白話文:

但是,無形的東西不能用大小來極盡,不能用高低來測量。想要用一個概念將其概括起來,實在是不可知的。(平按:注與「道通洞」四字,袁刻版本中缺失。)人的才力和能力或有厚薄,見識和思考褊狹淺薄,不能廣博深奧,自己努力學習不如傳給子孫,擔心它在後世分散散失,斷絕在子孫後代,冒昧請問如何扼要地傳承它?

(褊:讀音「鞭緬反」。人的所學,不如傳給子孫,只擔心到後世道統失傳,無益於子孫,所以詢問其中的要領,將其傳承下去永不磨滅。)

細子者,雷公自謙之辭也。平按:若上《靈樞》無未字。)黃帝答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為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齊乎?(平按:歃原作𡙇,恐傳寫之訛,謹依《靈樞》作歃。為盟《靈樞》作之盟,齊作齋,下同。)雷公再拜而起曰:請聞命矣。

白話文:

「細子」是雷公自謙的說法。

我仔細看了看,發現《靈樞》中並沒有「未」這個字。

黃帝回答說:「問得好!這是先師禁止私下傳授的秘術,要割臂歃血立誓才能傳授。如果你想要學,為什麼不先做好準備呢?」

我仔細查看了一下,發現「𡙇」應該是寫錯了,應該是「歃」。另外,「為盟」應該是「之盟」,「齊」應該寫成「齋」,以下都以此為準。

雷公連忙跪下拜謝並起身說:「請您指教!」

於是乃齊宿三日而請曰:敢問今日正陽,細子願以受盟。黃帝乃與俱入齊室,割臂歃血。黃帝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敢背此言者,必受其殃。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曰:慎之慎之,(上古貸季傳至岐伯,岐伯授之黃帝,故貸季為先師也。非其人不可授道,故須禁之坐私傳也。

白話文:

於是過了三天,雷公便拜見黃帝,請求說:「請問今天是正陽日,我希望能以此為盟約。」黃帝便與雷公一同進入齋戒室,割臂歃血。黃帝念誦盟誓:「今天是正陽,歃血傳授醫方,敢違背此言者,必遭殃。」雷公再拜:「弟子謹受。」黃帝左手握住雷公的手,右手授予他書,並告誡說:「謹慎啊,謹慎啊。(上古貸季傳授祕方給岐伯,岐伯再傳授給黃帝,因此貸季是先師。不能把醫方傳授給不相宜的人,所以必須嚴禁私自傳授。)

方,要道。以盟誓授人。)吾為子言之。凡刺之理,經脈為始,(吾方愈病,各為其要,聖人雜合行之,以針為輕小,能愈大疾,故先言之。人之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經絡於身,營衛陰陽氣之經墜,生之夭壽,莫不由之,故為始也。平按:注墜字恐系隧字傳寫之誤。

白話文:

方法,是治病的關鍵道路。透過誓言將其授予他人。)讓我為你解說。關於針刺治療的基本原則,首先要從經脈開始講起,(我所說的這些方法都是為了治愈疾病,每一項都是關鍵所在。古代的智者綜合運用各種療法,其中以針灸為最精妙且影響深遠,能夠治療重大的疾病,因此首先談及它。人體中有十二條正經、八條奇經以及十五條絡脈,這些經絡遍布全身,負責調節營氣和衛氣,以及陰陽之氣的運行。人的生命週期、健康狀況乃至壽命長短,都與這些經絡息息相關,所以說治療時要從經脈開始。註釋中提到的「墜」字,可能是「隧」字在傳抄過程中的誤寫。)

)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刺之理者,必須經營循十二經諸絡脈等所行之氣,並知脈之長短度量也。平按:注脈之長短,脈字袁刻誤作肺。)內次五臟,別其六腑,(從於臟腑,流出經脈行身外,故臟腑稱內。知內之道,先次五臟內中之陰,次別六腑內中之陽也。平按:注知內袁刻誤作知道。

白話文:

(針灸治療)應瞭解經脈的走向和長度,(針刺的原理是,必須瞭解循行於十二經脈和其他絡脈中的氣的走向,以及這些脈絡的長短長度。)內部連接五臟,區分六腑,(從臟腑流出,在體表運行於經脈,所以臟腑稱為內。瞭解內部的原理,首先要區分五臟的陰,再區分六腑的陽。)

)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乃止瀉其血絡,血絡盡而不殆。(次知衛氣為陽行外,受諸邪氣以為百病,次欲知經絡虛實,實者乃止而瀉之,先瀉大小血絡,血邪盡已,得無危殆也。平按:虛實下《靈樞》重虛實二字。血絡盡而不殆《靈樞》作血盡不殆矣。)雷公曰:此皆細子之所以通也,未知其所約也。

白話文:

審查衛氣,它是一百種疾病的根源。調整其虛實,然後才能停止瀉掉它的血脈,血脈全部瀉光也不會危及生命。(其次要知道衛氣是陽氣運行在體外,會受到各種邪氣侵襲而產生各種病症,再就是要瞭解經絡的虛實,實則止而瀉,先瀉大小血絡,一旦血邪完全清除,就能夠避免危及生命。平按:《靈樞》中的「虛實」兩字重複出現。血脈全部瀉光也不會危及生命。《靈樞》中記載為「血盡不殆矣」。)雷公說:這些都是細節,所以才能通達,但是不知道它所指約的範圍。

黃帝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不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弗與俱。(約,節量也。方,法也。方以診氣,囊以盛氣,故得比之。囊滿不為節約,必泄其氣;診法成已,不為節約,以泄神氣。神氣去矣,不與周運,故曰不俱也。)雷公曰:願為下材者,勿滿而約之。黃帝曰: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天下師焉。

白話文:

黃帝說:制定方劑就像繫緊口袋一樣,口袋塞滿瞭如果不繫緊,就會漏氣;治療方法已經確立了,如果不嚴謹謹慎,神氣就會離開。

雷公說:希望成為好的醫生,不要自滿而放鬆。

黃帝說:還沒達到目標就懂得節制,認為這樣很專業,但這樣的人不足以成為天下人的老師。

(攝生之道,材有上下。診法成已,節約合理,得長生久視,材德之上,可為天下之師;診法未能善成,故曰未滿而能節而行,得為國師,是按脈而知病生所由,稱之為工,材之不下也。平按:《靈樞》天下上有為字。)雷公曰:願聞為工。(為工是持脈之道,故問也。)黃帝曰:寸口主中,按此《九卷》、《素問》肺臟手太陰脈動於兩手寸口中、兩手尺中。

白話文:

養生的方法,有高下之分。如果診脈技術完善,合理節制,便能長生不老,達到醫術的最高境界,可以作為天下的老師;如果診脈技術還不完善,那也能在沒有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合理節制自己的行為,可以成為國家的醫生。這是在按脈後能知道疾病發生的原因,這種技術稱為「工」,是醫術的較低境界。

雷公說:我願意請教「工」的技術。(「工」是把脈的方法,所以雷公這樣問。)

黃帝說:寸口主宰心肺,根據《九卷》、《素問》的記載,肺臟的手太陰脈動在雙手寸口和尺中。

夫言口者,通氣者也。寸口通於手太陰氣,故曰寸口。氣行之處,亦曰氣口。寸口氣口更無異也。中,謂五臟,臟為陰也。五臟之氣,循手太陰脈見於寸口,故寸口脈主於中也。人迎主外,(結喉兩箱,足陽明脈迎受五臟六腑之氣以養於人,故曰人迎。下經曰:人迎,胃脈也。

白話文:

談論「口」,它具有暢通氣息的功能。寸口與手太陰之氣相通,因此稱之為「寸口」。氣息運行的地方,也稱為「氣口」,寸口與氣口沒有不同。

「中」指五臟,五臟屬於陰。五臟之氣,循著手太陰脈顯現於寸口,所以寸口脈主導「中焦」。

人迎主導「外」,(喉結兩側,足陽明脈迎接並承受五臟六腑之氣,用以滋養人體,因此稱之為「人迎」。《難經》中說:「人迎,胃脈也。」

又云:任脈之側動脈,足陽明,名曰人迎。《明堂經》曰:頸之大動脈,動應於手,挾結喉,以候五臟之氣。人迎胃脈,六腑之長,動在於外,候之知內,故曰主外。寸口居下,在於兩手,以為陰也;人迎在上,居喉兩旁,以為陽也。《九卷·終始》篇曰:平人者,不病也;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應四時者,上下相應,俱往俱來也。脈口,謂是手太陰脈行氣寸口,故寸口脈口亦無異也。

白話文:

另外,在任脈旁邊的動脈,屬於足陽明經,叫做「人迎」。《明堂經》說:頸部的大動脈,動脈會跟手相應,挾住喉嚨,用來探測五臟的氣。人迎穴屬於胃脈,是六腑的首領,動脈顯露在外,根據它的脈象可以知道身體內部的情況,所以說它是負責外在的。寸口穴位於手臂下端,在兩隻手之間,所以屬陰;人迎穴位於手臂上端,在喉嚨兩旁,所以屬陽。《九卷·終始》篇說:身體健康的人,不會生病;不生病的人,寸口脈和人迎脈會隨著四季變化而相應;隨著四季變化而相應的人,寸口脈和人迎脈上下的脈動會相應,同時出現,同時消失。寸口,指的是手太陰脈行氣到寸口,所以寸口脈和寸口穴沒有區別。

既上下俱往俱來,豈以二手為上下也。又《九卷·終始》篇云: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即知手太陰無人迎也。又《素問》第五捲雲胃管癰診,岐伯曰:當得胃脈沉細,胃沉細者氣逆,氣逆者人迎甚盛,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管為癰。

白話文:

此經所言人迎寸口之處數十有餘,竟無左手寸口以為人迎,右手關上以為寸口,而舊來相承,與人診脈,縱有小知,得之別注,人多以此致信,竟無依據,不可行也。平按:注兩胃管,管字袁刻均誤作營。

白話文:

這本醫書中提到了很多關於「人迎穴」和「寸口穴」的記載,但是都沒有提到左手寸口就是人迎穴,右手關上穴就是寸口穴。過去流傳下來的說法認為,給人診脈的時候,即使稍微瞭解一些,也是從其他書裡看來的。大多數人相信這個說法,卻沒有依據,是不可以採用的。按《平按》:注兩胃管,管字袁刻本都錯寫成營。

)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小大齊等,(寸口人迎兩者,上下陰陽雖異,同為一氣,出則二脈俱往,入則二脈俱來,是二人共引一繩,彼牽而去,其繩並去,此引而來,其繩並來,寸口人迎,因呼吸牽脈往來,其動是同,故曰齊等也。)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此者名曰平人。

白話文:

人迎穴和寸口脈相呼應,一起往一起來,就像拉著一根繩子,大小一致。(寸口脈在手上為「陰」,人迎穴在手上為「陽」,它們雖屬陰陽,但屬於同一個氣,呼出時兩條脈一起往外,吸入時兩條脈一起往內,就像兩個人一起拉同一段繩子,一個人往前拉,另一個人也跟著往前拉,反之亦然。寸口脈和人迎穴受呼吸影響而牽動脈動,它們的動向相同,所以說它們一致。)春夏時人迎穴脈象微大,秋冬時寸口脈象微大,這樣的狀況稱為「平人」。

(譬彼引繩之動,大小齊等,細尋其動,非無小異,故此牽此動之端為大,彼端微小,彼動之端為大,此端微小;脈亦如之,上下雖一,因呼吸而動,以春夏之陽,秋冬之陰,故微有大小。春夏陽氣盛實,故脈順之,微大為平;秋冬陰氣盛實,故脈順之,微大為平。平者,和氣無病者也。

白話文:

就像拉動繩子,不管大小,動起來都一樣,但仔細觀察,其實還是有點差別:牽引繩子的那端動得大,另一端動得小。

脈象也像這樣,雖然上下兩端看起來差不多,但受呼吸影響而產生變化。春天和夏天陽氣旺盛,脈象也會順應陽氣,微微偏大為正常;秋天和冬天陰氣旺盛,脈象也會順應陰氣,微微偏小為正常。

正常的情況下,脈象和諧,表示身體沒有疾病。

平按:注故微有大小,袁刻脫微字。)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少陽;人迎二倍,病在太陽;人迎三倍,病在陽明。(計春夏人迎大於寸口少半已去,少陽即已有病,其病猶微,故未言之。成倍方言,以病成可名,故曰病在少陽,言一倍等。按不病之人,寸口人迎脈動大小一種,春夏之時,人迎之動微大寸口,以為平好。

白話文:

平脈脈象:注釋(這裡寫小字是因為袁刻本漏掉了「微」字。)人迎脈動比寸口脈動大一倍,說明病在少陽經;人迎脈動比寸口脈動大兩倍,說明病在太陽經;人迎脈動比寸口脈動大三倍,說明病在陽明經。(按照春季和夏季的脈象,人迎脈動比寸口脈動小一半已經是很微弱了,就是少陽經已經有病,但病還不嚴重,所以沒有明確說明。用倍數來表示,是因為病症可以明確,所以說病在少陽經,等於說脈動大一倍。正常情況下,沒有病的人,寸口脈動和人迎脈動大小一樣,到了春夏時節,人迎脈動比寸口脈動稍大,這纔是正常的脈象。

人迎之脈漸大小半、大半至於一倍,即知少陽有病。少陽盛氣未大,故得過陰一倍,名曰少陽之病,致使人迎之脈一倍大於寸口。少陽病氣漸盛,過於陰氣二倍,名曰太陽之病,則人迎之脈二倍大於寸口。太陽病氣漸盛,過於陰氣三倍,名曰陽明之病,則人迎之脈三倍大於寸口也。

白話文:

「人迎」這個脈象逐漸變大,小於寸口半倍、大於半倍到達一倍的時候,就可以知道少陽經出了問題。少陽經的病氣還不是很嚴重,所以脈象可以大過寸口一倍,稱為「少陽之病」,使人迎脈變得比寸口大一倍。少陽經的病氣漸漸嚴重,超過寸口的兩倍,稱為「太陽之病」,人迎脈就會比寸口大兩倍。太陽經的病氣再嚴重一點,超過寸口的三倍,稱為「陽明之病」,人迎脈就會比寸口大三倍。

平按:《靈樞》「病在少陽」作「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病在太陽」作「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病在陽明」作「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甲乙》二倍作再倍。)盛則為熱,(陽氣內盛為熱,故人迎脈盛也。)虛則為寒,(陽氣內虛,陰乘為寒,故人迎脈虛也。

白話文:

原書《靈樞》中記載的「病在少陽」,如果出現在足少陽經,會導致情緒煩躁並且加倍;如果出現在手少陽經,也會出現煩躁症狀。

記載的「病在太陽」,如果出現在足太陽經,會導致情緒煩躁並且兩倍;如果出現在手太陽經,也會出現情緒煩躁的症狀。

記載的「病在陽明」,如果出現在足陽明經,會導致情緒煩躁並且三倍;如果出現在手陽明經,也會出現情緒煩躁的症狀。

《甲乙經》中記載的「再倍」,是指兩倍。

(陽氣)旺盛時會導致發熱,(正氣內盛導致陽氣內盛,所以人迎脈跳動也強盛。)(陽氣)虛弱時會導致發寒,(正氣虛弱導致陽氣虛弱,寒氣乘機侵入,所以人迎脈跳動也弱)。

)緊則為痛痹,(其氣動緊似急也。此肌肉之間有寒溫氣,故為痛痹也。平按:注寒溫,溫字依下注寒濕氣居,恐系濕字傳寫之訛。)代則乍甚乍間。(代,止也。脈絕不來,故曰代也。代者,邪氣客於血絡之中,隨飲食而變,故病乍甚乍間也。)盛則瀉之,(人迎一盛者瀉於少陽,二盛瀉於太陽,三盛瀉於陽明也。

白話文:

如果你身體緊繃,就會導致疼痛痺痛(因為氣血運行的緊繃感類似於急迫感。肌肉之間有寒氣或溫熱的氣息,所以會產生疼痛痺痛。)

如果你身體出現時好時壞的狀況(時好時壞的意思是停止發生。脈搏停止不來了,所以說是時好時壞。時好時壞的意思是,邪氣入侵了血絡,隨著飲食而變化,所以疾病時好時壞。)

如果你症狀嚴重,就要瀉出血來治療(人迎脈搏一盛,瀉出血在少陽部位;兩盛,瀉出血在太陽部位;三盛,瀉出血在陽明部位。)

)虛則補之,(人迎虛者,人迎小於寸口也。小於寸口一倍補於少陽,二倍補於太陽,三倍補於陽明也。)緊痛則取之分肉,(分肉之間,寒濕氣居。)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邪在血絡,致令脈代,可刺去邪血,飲湯實之。)陷下則灸之,(謂其諸脈血氣不滿,陷下不見,是中寒,故須灸之。

白話文:

虛則補之

如果脈象虛弱,則需要補益。

  • 人迎脈虛弱:表示脈象比寸口脈小。如果比寸口脈小一倍,則補少陽經;小兩倍,則補太陽經;小三倍,則補陽明經。

緊痛則取之分肉

如果脈象緊痛,則需要在肌肉分界處(分肉)進行針灸。

  • 分肉之間:寒濕之氣容易滯留。

代則取血絡且飲藥

如果脈象出現代脈(有時跳,有時不跳),則需要刺破血絡,並服用湯藥進行治療。

  • 邪在血絡:導致脈象代脈。刺破血絡可以祛除邪血。服用湯藥可以充實氣血。

陷下則灸之

如果脈象陷下(摸不到),則需要進行灸治療。

  • 脈血氣不滿,陷下不見:表示中寒。因此需要灸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不盛不虛,正經自病也。假令心痛,中風得之,肝來乘心,從後而來,名為虛邪。飲食勞倦,脾來乘心,從前來者,名為實邪。傷寒得之,肺來乘心,從所不勝來者,名曰微邪。中濕得之,腎來乘心,從所勝來者,名曰賊邪。以上四病,皆是他邪為之,須視心之虛實,補瀉他經。

白話文:

如果(心臟)不亢盛也不虛弱,由此經絡施針,稱為「經刺」。(不亢盛也不虛弱,表示正經本身有病。假設心痛是中風引起的,肝臟來侵犯心臟,從後面侵襲過來,稱為「虛邪」。飲食勞倦,脾臟來侵犯心臟,從前面侵襲過來,稱為「實邪」。傷寒引起的,肺臟來侵犯心臟,從心臟所不勝的部位侵襲過來,稱為「微邪」。中濕引起的,腎臟來侵犯心臟,從心臟所勝的部位侵襲過來,稱為「賊邪」。以上四種病症,都是其他經絡的邪氣所引起的,應視心臟的虛實,針對其他經絡進行補瀉。

傷暑得病,起於自藏,以為正邪,宜療自經,故曰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也。)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外格,死不治。(人迎三倍,各病一陽,至四倍,其陽獨盛,外拒於陰,陰氣不行,故曰格陽。格,拒也。陽氣獨盛,故大而且數。以無陰氣,獨盛必衰,故死不療。平按:《靈樞》名曰下有「溢陽,溢陽為」五字。

白話文:

暑熱傷人導致疾病,起於人體本身的藏府機能失調。由於病因是內在的正氣和邪氣,因此治療應從經絡下手,所以稱為「經刺」。

人迎穴脈搏四倍於常,且脈搏又大又快,這種情況稱為「外格」,無法治癒。

(解釋:「人迎」三倍於常,表示人體的陽氣有一部分外溢。但如果達到四倍,就表示陽氣過度旺盛,排斥陰氣,導致陰氣無法正常運行,所以稱為「格陽」。「格」有阻隔之意。陽氣過於旺盛,必定會衰竭,所以無法治癒。平按:《靈樞》經中提到,「溢陽」一詞後還有「溢陽為」三個字。)

)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必須審按人迎寸口內外本末,察其脈中寒暑,然後驗知臟腑中之病也。)寸口大於人迎一倍,病在厥陰;寸口二倍,病在少陰;寸口三倍,病在太陰。(秋冬寸口大於人迎少半已去,厥陰即已有病,其病猶微,故未言之。以病成可名,故曰病在厥陰,言一倍等。

白話文:

必須仔細檢查脈象從人迎到寸口的變化,觀察脈象的寒熱,以此來判斷臟腑的病症。

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說明厥陰經有病;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說明少陰經有病;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說明太陰經有病。

(秋冬季節,寸口脈通常會比人迎脈略小一些,此時厥陰經可能已經有病,但病症還很輕微,所以不提。隨著病情的加重,病症變得明顯,所以說「病在厥陰」等。)

按不病人,寸口人迎脈動大小一種,秋冬之時,寸口之動微大人迎,以為平好。寸口之脈至於一倍,即知厥陰有病。厥陰之氣衰少,故得過陽一倍,名曰厥陰之病,致使寸口之脈一倍大於人迎。陰氣雖少,得過陽氣二倍,名曰少陰之病,則寸口之脈二倍大於人迎。太陰最大,過於陽氣三倍,名曰太陰之病,則寸口之脈三倍大於人迎也。

白話文:

對於身體健康的人,寸口脈和人迎脈的跳動幅度大小是一致的。在秋冬季節,如果寸口脈的跳動比人迎脈弱,則身體健康狀況良好。

如果寸口脈的跳動幅度比人迎脈大一倍,說明厥陰經有病。這是因為厥陰經氣較弱,超過陽氣一倍,故稱厥陰之病,導致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

如果寸口脈的跳動幅度比人迎脈大兩倍,說明少陰經有病。這是因為少陰經氣較弱,超過陽氣兩倍,故稱少陰之病,導致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

如果寸口脈的跳動幅度比人迎脈大三倍,說明太陰經有病。這是因為太陰經氣較強,超過陽氣三倍,故稱太陰之病,導致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

平按:《靈樞》「病在厥陰」作「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病在少陰」作「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病在太陰」作「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甲乙》二倍作再倍。又《甲乙》無「寸口三倍,病在太陰」八字。)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寸口陰氣大於人迎三倍,病在太陰,太陰之病自有虛實,是以寸口陰盛,則腹中寒氣脹滿,有寒中食不化也。平按:寒中食不化《甲乙》作寒則食不消化。

白話文:


根據《靈​​ ​​ ​​ ​​​​ ​​​​​​​​ ​​ ​​ ​​ ​​ ​​​​​​​​ ​​ ​​ ​​ ​​ ​​ ​​​​​​​​ ​​ ​​​​​​​​》記載,如果疾病位於足​​ ​​ ​​ ​​​​ ​​​​​​​​ ​​ ​​ ​​ ​​ ​​​​​​​​ ​​ ​​ ​​ ​​ ​​ ​​​​​​​​ ​​ ​​ ​​ ​​ ​​​​​​​​ ​​ ​​​​​​​​,脈象會增強一倍,並在手上的心主經出現異常現象。

如果疾病位於足​​ ​​ ​​ ​​​​ ​​​​​​​​ ​​ ​​ ​​ ​​ ​​​​​​​​ ​​ ​​ ​​ ​​ ​​ ​​​​​​​​ ​​ ​​ ​​ ​​ ​​​​​​​​ ​​ ​​​​​​​​,脈象會增強兩倍,並在手上的少陰經出現異常現象。

如果疾病位於足​​ ​​ ​​ ​​​​ ​​​​​​​​ ​​ ​​ ​​ ​​ ​​​​​​​​ ​​ ​​ ​​ ​​ ​​ ​​​​​​​​ ​​ ​​ ​​ ​​ ​​​​​​​​ ​​ ​​​​​​​​,脈象會增強三倍,並在手上的太陰經出現異常現象。

《甲乙經》中,將「兩倍」改為「再倍」。另外,在《甲乙經》中,沒有「寸口三倍,病在太陰」這句話。

如果脈象中的陰氣比人迎脈的脈象強三倍,則疾病位於太陰經。太陰經的疾病分為實證和虛證,因此寸口脈的陰氣如果過於旺盛,則會導致腹中寒氣過盛,出現腹中飽滿、寒氣過重、消化不良等症狀。

注:

  • 《靈​​ ​​ ​​ ​​​​ ​​​​​​​​ ​​ ​​ ​​ ​​ ​​​​​​​​ ​​ ​​ ​​ ​​ ​​​​​​​​ ​​ ​​ ​​ ​​ ​​​​​​​​ ​​ ​​​​​​​​》是一部中醫典籍,記載了中醫理論和技術。
  • 《甲乙經》也是一部中醫典籍,記載了中醫的脈診理論。
  • 寸口脈:位於手腕內側,可以通過它來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況。
  • 人迎脈:位於脖子兩側,可以通過它來判斷身體的陽氣狀況。

)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陰虛陽氣來乘,腸胃中熱,故大便出強如黃糜。少陰氣虛,故少氣溺色黃也。平按:注出強如黃糜袁刻作出糜如黃疽。)緊則為痹,(風寒濕氣,留於分肉間為痹,故令寸口脈緊實也。)代則乍痛乍止。(寸口脈動而中止不還曰代。邪客分肉,致令衛氣之行乍行乍止,故令其痛乍有乍止也。

白話文:

  • 如果虛弱(陽氣不足),就會出現發熱、大便黏稠如粥、氣短、小便顏色改變(發黃)。(因為陰虛陽氣旺盛,導致腸胃中發熱,所以大便排出黏稠如黃色的粥。少陰之氣虛弱,所以氣短,小便發黃。)
  • 如果緊實(脈搏有力),就會形成痹證(風寒濕氣滯留在肌肉關節之間,導致痹證,所以寸口脈會變得緊實。)
  • 如果交替出現(脈搏忽動忽止),就會出現時而疼痛時而停止的症狀。(寸口脈搏動時而停止,不規律地出現,稱為「代」。邪氣侵犯肌肉關節,導致衞氣運行時而通暢時而受阻,所以疼痛也時有時無。)

平按:《甲乙》作「代則乍寒乍熱,下熱上寒」,注云:《太素》作代則乍痛乍止。)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下言療方,盛瀉之法,惟人迎可知也。)緊則先刺而後灸之,(緊有痹痛,先以痛為輸滎,針刺已,然後於其刺處灸之。平按:注滎袁刻作營。刺處袁刻作刺後。)代則取血絡而泄之,(代則乍痛乍止,故刺去邪血之絡也。

白話文:

平時按壓:古籍《甲乙經》記載為「代則乍寒乍熱,下熱上寒」,注釋中說:《太素》記載為代則乍痛乍止。病情嚴重時,就用瀉法治療;身體虛弱時,就用補法治療。(下面講治療方法,病情嚴重時用瀉法,只要人迎穴位就可以知道。)氣血運行不暢時,先針刺後灸。(氣血運行不暢有痹痛,先以疼痛部位為輸滎穴,針刺後,再在針刺處灸。)代則取血絡而泄之。(代則乍痛乍止,所以刺破邪血所在的絡脈。)

平按:而泄之《靈樞》作而後調之,《甲乙》同,注云:「《太素》作泄。」注乍痛袁刻誤作乍病。)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徒,空也。諸脈陷下不見,是脈中寒,血結聚,宜空灸之,不假先刺也。平按:徒灸《甲乙》作從灸。注血結袁刻作血倍,不假誤作不復。

白話文:

平氏按語:而泄之的《靈樞經》中作「而後調之」,《甲乙經》也相同,注釋中說:「《太素經》作「泄」。」注釋中「乍痛」字樣,袁刻本作「乍病」是錯誤的。陷入之下則只用灸的方法。陷入是指脈絡中的血凝結在中間,裡面有積血,血寒因此適宜灸。(「徒」,空也。各種脈絡陷入之下都不見,是脈中寒冷,血凝結,適宜空灸,不需要先刺。)平氏按語:徒灸的《甲乙經》作「從灸」。注釋中「血結」字樣,袁刻本作「血倍」,「不假」字樣作「不復」是錯誤的。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准人迎可知也。)寸口四倍,名曰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陰氣三倍大於陽氣,病在三陰,至於四倍,陰氣獨盛,內皆閉塞,陽不得入,故為內關。關,閉也。寸口大而又數,即陰氣將絕,故死不療也。平按:內關袁刻誤作內閒,注同,依原本更正。

白話文:

)必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臟腑之病,(必察寸口人迎大小終始寒溫,則知內外臟腑之病也。平按:之寒溫《甲乙》作察其寒熱。)通其滎輸,乃可傳於大數,大數日盛則徒瀉,虛則徒補,(候知五臟六腑病之所在,先須針藥通其滎輸,然後傳於灸刺大數,謂空補瀉之數也。平按:《甲乙》大數日盛作大曰盛,虛上有小曰二字,兩徒字均作從。

白話文:

必須觀察患者身體內外寒熱的變化,以判斷內部臟腑的病症。(必須觀察寸口脈和人迎脈的大小和寒熱變化,就能知道內外臟腑的病症。平按:「之寒溫」《甲乙》作「察其寒熱」。)打通經絡上的滎穴和輸穴,然後才能進行大範圍的治療。大範圍治療如果過度,就只會造成虛弱;如果不及,就只能補充元氣,(瞭解五臟六腑病症所在後,首先要通過針灸打通滎穴和輸穴,然後再針對大範圍的病症進行治療,也就是虛症就補充,實症就瀉下的治療。)

)緊則灸刺且飲藥,(脈之緊者,三療俱行。緊,謂動而中止。小數中有還者,曰結也。)陷下則徒灸之,(准前人迎。平按:《甲乙》徒作從。)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不盛不虛,經療之法,亦三療俱行之。平按:亦曰《甲乙》作亦用。)脈急則引,(引,挽也。

白話文:

**緊脈:**如果脈象緊,則艾灸、針刺和服藥同時進行。(緊脈是指脈象有力且有阻滯感,在小脈中可見往復的跳動,稱為「結脈」。)

陷脈: 如果脈象下陷,則只艾灸。(在人迎穴進行檢查,如果與脈率相同則為陷脈。)

不盛不虛的脈象: 根據經絡理論進行治療,飲藥或艾灸、針刺都可以。(不盛不虛指脈象不強不弱,按經絡理論治療,也可以同時進行艾灸、針刺和服藥。)

脈急: 如果脈象急促,則需要舒緩。(舒緩指通過按摩或手法調整,使脈象平緩下來。)

寸口脈急,可以針導引令和也。)脈代以弱則欲安靜,無勞用力也。(脈衰代絕,至復微弱,不欲煩動者,宜安靜恬逸,不得自勞也。平按:《靈樞》代作大。《甲乙》無以弱二字。)

白話文:

寸口的脈搏急促,可以針灸引導治療。(脈搏逐漸變弱,則要安靜休息,避免勞累。(脈搏衰弱以至於斷絕,重新出現時微弱,不適宜劇烈活動,應該安靜休養,不得自找麻煩。(注:根據《靈樞》,「代」應改為「大」。《甲乙經》中沒有「以弱」二字。

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何如?(問其切脈知病衰甚。)黃帝曰:外內皆在焉。(外腑內臟,並有甚衰,故曰皆在。)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其病益甚,在中;(脈口,陰位也。滑為陽也。小緊沉者,皆為陰也。按於脈口,得一陽三陰,則陰乘陽,故病益甚。病在五臟,故曰在中也。

白話文:

雷公說:疾病越來越嚴重,是病情加重還是藥效減退?黃帝說:內外都有(指外在的臟腑和內在的臟腑,都可能嚴重衰竭,所以說內外都有)。切他的脈搏,如果滑小緊而沉的,病情加重,在體內(脈搏的脈口,是陰位。滑脈屬陽。小脈、緊脈、沉脈都屬陰。在脈搏的脈口切到一種陽脈和三種陰脈,那麼陰脈多於陽脈,所以病情加重。疾病在五臟,所以說在體內)。

)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人迎,陽位也。緊為陰也。大浮,陽也。二陽一陰,則陽乘陰,故病益甚。病在六腑,故曰在外也。)其脈口滑而浮者,病日損;(滑浮皆陽,在於陰位而得二陽,其氣以和,故病日日瘳損也。平按:滑而浮《靈樞》作浮滑。)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一陰一陽在於陽位,其氣易和,故病損。

白話文:

人迎穴的氣息緊繃而浮動者,病情會加重,疾病在體表。(人迎穴屬陽位,緊繃屬陰,浮動屬陽。兩個陽位一個陰位,表示陽氣壓抑陰氣,所以病情加重。疾病在六腑,所以說在體表。)

脈象口滑而浮動者,病情會好轉。(口滑和浮動都屬陽,在陰脈的位置卻得到兩個陽脈,其氣息調和,所以病情日益好轉。)

人迎穴的氣息沉穩而口滑者,病情也會好轉。(一個陰脈一個陽脈在陽脈的位置,其氣息容易調和,所以病情好轉。)

)其脈口滑以沉者,其病日進,在內;(一陰一陽在於陰位,故病日漸進,在五臟。)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滑盛浮等俱為陽也,又在陽位,名曰太過,病增,在於六腑也。)脈之浮沉及人迎寸口氣小大等者,其病難已。(諸有候脈浮沉及人迎寸口中氣大小齊等者,是陰陽不得相傾,故病難已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沉滑,那麼疾病會逐漸加重,病竈在內臟。(一陰一陽都處於陰位,所以疾病會逐漸加重,位於五臟。)如果人迎脈滑盛而浮,那麼疾病會逐漸加重,病竈在外。(滑盛浮都屬陽性,又位於陽位,稱為「太過」,疾病加重,位於六腑。)脈象的浮沉以及人迎寸口氣的大小等情況一樣,那麼疾病難以治癒。(所有有脈象浮沉以及人迎寸口氣大小都一樣的徵兆,是陰陽不能相互傾斜,所以疾病難以治癒。)

平按:注相傾袁刻作相顧。)病之在臟,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人迎寸口之中候之,知病在於內五臟中,其脈且沉且大,是為陰陽氣和,雖病易已;其脈沉而小者,純陰,故逆而難已也。)病之在腑,浮而大者,病易已。(候之知病在外六腑中,其脈浮而且大,得其時易已。

白話文:

中醫經驗:

對於臟腑的疾病,表現為脈搏沉穩有力的,病情容易好轉;脈搏沉弱的,為純陰證,病情頑固難愈。

對於腑臟的疾病,表現為脈搏浮揚有力的,病情容易好轉。

)人迎盛緊者,傷於寒;(人迎盛為陽也,緊則為陰也,謂冬因蟄寒氣入腠,名曰傷寒,春為溫病也。平按:盛緊《靈樞》作盛堅,下同。)脈口盛緊者,傷於食飲。(盛為陰也。脈口盛而緊者,是因飢多食,傷臟為病也。平按:《靈樞》、《甲乙》無飲字。)

白話文:

人迎脈盛而緊的,是因受寒而傷;(人迎脈盛是陽氣,緊是陰氣,意思是說冬季因冬眠而寒氣入侵身體,稱為傷寒,春季則稱為溫病。按:盛緊,《靈樞》作盛堅,下同。)寸口脈盛而緊的,是因飲食而傷;(盛是陰氣。寸口脈盛而緊,是因飢餓之後暴飲暴食,傷害臟腑而致病。按:《靈樞》、《甲乙經》沒有「飲」字。)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也。(營氣一日一夜,周身五十,營於身者也,經營五臟精氣,以奉生身。若其不至五十營者,五臟無精,雖生不久,故曰狂生。)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矣;(脈口,寸口,亦曰氣口。

白話文:

一日一夜,氣血運行五十個周天,供養五臟的精華。如果達不到這個數字,就叫做「狂生」。所謂五十個周天,就是五臟都得到了氣血的滋養。(營氣一日一夜在全身運行五十週,供養身體,滋養五臟精氣,以維持生命。如果不到五十週,五臟就沒有精氣,即使出生也不會活多久,所以稱之為「狂生」。)檢查脈搏,數它的跳動次數,五十下跳動而沒有停頓的,就說明五臟都得到了氣血的滋養;(脈搏,就是寸口脈,也叫氣口。

五十動者,腎臟第一,肝臟第二,脾臟第三,心臟第四,肺臟第五,五臟各為十動,故曰從脈十動,以下次第至腎,滿五十動,即五臟皆受於氣也。持脈數法,先將不病人之脈口以取定數,然後按於病人脈口,勘知病人脈數多少,謂從平旦,陰氣未散,陽氣未行,按於脈口,以取定數也。

白話文:

測量脈搏的跳動次數:腎臟排第一,肝臟排第二,脾臟排第三,心臟排第四,肺臟排第五。五臟各有十次跳動,所以說,從脈搏跳動十次開始,依次到腎臟,滿五十次跳動,就表示五臟都接受到了氣。測量脈搏次數的方法:先測量健康人的脈搏次數確定標準,然後按在病人的脈搏上,瞭解病人的脈搏次數。所謂從早晨,陰氣未散,陽氣未行,按在脈搏上,就是為了確定標準。

)四十動而一代者,一臟無氣矣;(其脈得四十動已,至四十一動已去,有一代者,即五十數少,故第一腎臟無氣也。)三十動而一代者,二臟無氣矣;(其脈得三十動已,至三十一動已去,有一代者,即四十數少,故第二肝臟無氣。)二十動而一代者,三臟無氣矣;(其脈得二十動已,至二十一動已去,有一代者,即三十數少,故第三脾臟無氣。

白話文:

(如果)脈搏跳動四十次後停頓一次,表示一個臟腑已經沒有氣了。(因為脈搏跳動四十次後就停止,再跳動四十一次後又停止,表明有停一次,即五十的倍數少了一次,所以第一個腎臟沒有氣了。)

(如果)脈搏跳動三十次後停頓一次,表示兩個臟腑已經沒有氣了。(因為脈搏跳動三十次後就停止,再跳動三十一次後又停止,表明有停一次,即四十的倍數少了一次,所以第二個肝臟沒有氣了。)

(如果)脈搏跳動二十次後停頓一次,表示三個臟腑已經沒有氣了。(因為脈搏跳動二十次後就停止,再跳動二十一次後又停止,表明有停一次,即三十的倍數少了一次,所以第三個脾臟沒有氣了。)

)十動而一代者,四臟無氣矣;(其脈得十動已,至十一動已去,有一代者,即二十數少,故第四心臟無氣。)不滿十動而一代者,五臟無氣矣,(其脈不滿十數,有一代者,即十數少,故第五肺臟無氣。)予之短期。(肺主五臟之氣,肺氣既無,所以五臟氣皆不至,故與之短期也。

白話文:

脈動十次休息一次,表示四臟沒有氣了。(脈搏跳動十次後,到第十一次就停了。一次表示二十次脈動少了一次,所以第四臟-心臟沒有氣了。)脈動少於十次休息一次,表示五臟沒有氣了。(脈搏跳動不到十次就停了。一次表示十次脈動少了一次,所以第五臟-肺沒有氣了。)我給他開短期藥方。(肺掌管五臟之氣,肺氣沒有了,所以五臟之氣都運送不到位了,因此給予短期藥方。)

平按:予《甲乙》作與,下同,袁刻誤作子。)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蓋是五臟終始,常道之要也。)以知五臟之期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與短期者,謂五臟脈乍疏乍數,不合五十之數,故可與之死期也。)

白話文:

平按:我寫《甲乙》這本書時,用「與」字,下面內容也是一樣,袁刻本誤寫成「子」。這其中的關鍵在於「終始」,也就是所謂的「五十動而不一代」,作為常規。(「五十動而不一代」是說,五臟功能終始流轉,是常理的要求。)這關係到五臟壽命的長短。我所說的「短期」的人,是指他們的脈搏時而疏鬆時而緊密。(「與短期」是指,五臟的脈搏時而疏鬆時而緊密,不符合「五十動而不一代」的規律,因此可以預測他們的死亡時間。)

黃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氣?(謂九候各候五臟之氣,何因氣口獨主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等氣也。平按:《素問》、《甲乙》主下無氣字。)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也,六腑之大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白話文:

黃帝問道:為什麼只有氣口能掌管五臟之氣?(指九氣候法中各候法對應五臟之氣,為什麼只有氣口能獨自主管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精氣呢?)岐伯回答說:胃是水穀之海,是六腑中最大的臟器。各種食物入口後,儲藏在胃中以滋養五臟,氣口也屬於太陰經。因此,五臟六腑的氣味,都源自於胃,並顯現於氣口上。

(胃為水穀之海,六腑之長,出五味以養臟腑。血氣衛氣行手太陰脈至於氣口,五臟六腑善惡,皆是衛氣所將而來,會手太陰,見於氣口,故曰變見也。平按:《素問》、《甲乙》大下有源字,五氣作五臟氣。)故五臟氣入於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谷入於胃,以養五臟,上熏入鼻,藏於心肺,鼻中出入,鼻為肺官,故心肺有病,鼻氣不利也。)故曰:凡治病者,必察其上下,適其脈候,觀其志意,與其病能。

白話文:

胃部是儲存食物和水谷的地方,是六腑之首。胃部吸收五味精華,滋養五臟六腑。氣血通過手太陰經到達氣口,五臟六腑的好壞,都是氣血輸布到這些地方的結果,這些變化會在手太陰經的氣口上表現出來,所以稱為「變見」。

按《素問》和《甲乙經》的記載,五氣(金、木、水、火、土)對應五臟(肺、肝、腎、心、脾)的精氣。因此,五臟的精氣會進入鼻子,儲存在心肺之中。如果心肺有病,鼻子就會受到影響。

(胃部消化食物,滋養五臟,食物蒸化上升進入鼻子,儲存在心肺之中。鼻子負責呼吸,是肺部的器官,所以心肺有病,鼻子的氣息就會不利。)

因此,治病時必須觀察病人的上下狀態,根據脈象判斷病情,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和對病情的認識。

乃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治。(療病之要,必須上察人迎,下診寸口,適於脈候。又觀志意有無,無志意者,不可為至。及說療疾,復觀其人病態,能可療以否。若人風寒暑濕為病,乃情繫鬼神,斯亦不可與言也。平按:《素問》察其上下作察其下三字,脈下無候字,病下無能字。

白話文:

那些迷信鬼神的,不能與他們談論如何治好疾病。(治療疾病的最重要之處,必須要向上察看患者的神情,向下診斷寸口脈,並適應脈象的變化。還要觀察患者的志向意願,沒有志向意願的,不能達到最好。等到說到治療疾病,還要觀察患者的病情,是否能夠醫治。如果患者因風寒暑濕而生病,卻迷信鬼神,這種情況也不適合與他們討論治療方法。)《素問》中記載「察其上下」改為「察其下三字」,「脈下」沒有「候」字,「病下」沒有「能」字。

袁刻能誤作態。《素問》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必察其上下,適其脈候,觀其志意,與其病能。」與此正合。又至治《素問》作至德。)惡於鑱石者,不可與言至巧。治病不許治者,病不必治也,治之無功矣。(鑱,仕監反,鈹也。其病非針石不為而惡之者,縱岐黃無所施其功。

其病可療而不許療者,縱倉扁不可為其功也。平按:鑱原抄作鏡,據注應作鑱,《素問》作針。)

白話文:

袁刻可能錯誤地寫成「態」。《素問》新校正本中說:「根據《太素》,應當考察其上下脈候,適應其脈象,觀察其心志,以及其病因。」這與此處所說一致。(另外,《素問》中「至治」應作「至德」。)厭惡於針灸的人,不能與他們談論精妙的醫術。對於不願意接受治療的病人,即使是病也不一定需要治療,治療也不會有效。(「鑱」,音「仕監」,是針灸用的針。如果病人厭惡於針灸,即便是扁鵲華佗也沒有辦法施展他們的醫術。)

這種病可以治療,但不能治療,即使是神醫扁鵲也無法為此發揮作用。平注:鑱原抄寫作「鏡」,根據注釋應寫作「鑱」,《素問》作「針」。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凡刺之道,其要須窮陰陽氣之終始。人之陰陽氣終始者,必本五臟以為綱紀,以五臟藏神居身,故為陰陽氣之綱紀,即陰陽定矣。)陰者主藏,陽者主腑,(陰氣主於五臟,在內;陽氣主於六腑,在外也。)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

白話文:

陽氣盛在手腳,陰液過多流入內臟六腑,所以陽氣從手腳末端吸收精氣。陰液少從五臟產生,陽氣多在手腳循環,所以陰液從五臟吸收精氣。

(清陽實於四肢,濁陰者走於六腑,故陽受氣於四末也。清陰起於五臟,濁陽者營於四肢,故陰受氣於五臟也。平按:《甲乙》末作肢。)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故補瀉之道,陰陽之氣,實而來者,迎而瀉之,虛而去者,隨而補之,人能知此隨迎補瀉之要,則陰陽氣和,有疾可愈也。

註解:古書《甲乙經》中提到手腳末端,所以瀉法要配合手腳脈象,補法要順著手腳脈象。掌握了迎氣和補氣的方法,就能使氣血和諧。和諧氣血的方法,必須調理陰陽之氣,(所以補洩的原則是,實而過盛的陰陽之氣,就要迎而洩之,虛而不足的陰陽之氣,就要隨而補之。一個人如果能掌握好迎補洩補的法則,就能使陰陽之氣和諧,就能治好疾病。

白話文:

繁體中文:

《甲乙經》雲:「手足末脈,故瀉法隨手足脈,補法從手足脈。迎氣補氣,氣血調和。調和氣血,精微陰陽。陽勝陰衰,迎而瀉之;陰盛陽衰,隨而補之。迎補瀉補之功,陰陽調和,病可治也。」

古書《甲乙經》中說:「治療手腳末梢的部位,瀉法的運用要根據手腳的脈象,補法的運用要順著手腳的脈象。掌握了調理氣血的方法,氣血就能夠和諧。調理氣血的方法,必須調理陰陽之氣。」(因此補洩的原則是,實而過盛的陰陽之氣,就要迎而瀉之,虛而不足的陰陽之氣,就要隨而補之。一個人如果能掌握好補洩的規律,就能使陰陽之氣和諧,就能治好疾病。

)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後代,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敬其傳方,令守道去私也。平按:《靈樞》後代作後世。《甲乙》無傳之後代以下六句。)謹奉天道,請言終始,(言其奉誡,因請五臟終始之紀也。)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白話文:

五臟屬陰,六腑屬陽,世代相傳,血脈為盟約,尊重它們的人興旺,怠慢它們的人滅亡。不要做出不道德的私心之事,否則必遭夭折。(這句話是要人們敬重傳承的中醫藥方,遵守醫德,摒棄私心。)

我謹遵天意,請您講解事物終始的緣由。(其中「終始」指的是五臟的運行規律。)終始是由經脈來規定的,通過把脈測量人迎脈,可以知道陰陽盛衰、氣血是否平衡,這樣就掌握了天道的奧妙了。

(五臟終始紀者,謂經脈也。欲知經脈為終始者,可持脈口人迎動脈,則知十二經脈終始陰陽之氣有餘不足也。)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春夏人迎微大寸口,秋冬寸口微大人迎,即應四時也。平按:注兩微字原作後,依前經文應作微。)上下相應而俱往俱來也,(人迎在結喉兩旁,故為上也。

白話文:

(記載五臟始終運行規律的,就是經脈。想要知道經脈的始終規律,可以把脈,看人迎動脈。那麼就可以知道十二經脈始終陰陽之氣的盛衰了。)所謂健康的人是不生病的,不生病的人,他們的脈搏和人迎動脈順應著四季的變化。(春天和夏天,人迎動脈微微鼓脹而寸口脈略小;秋天和冬天,寸口脈微微鼓脹而人迎動脈略小。這就是順應四季變化。注釋:兩處「微」字原寫作「後」,根據前面的經文應更正為「微」。)上下相對應,而且同時往來。(人迎在喉結兩旁,所以稱為「上」。)

寸口在兩手關上,故為下也。上下雖別,皆因呼吸而動,故俱往來也。往謂陽出,來謂陰入也,往來雖別異,同時而動,故曰俱也。平按:《靈樞》、《甲乙》來上無俱字。)六經之脈不結動也,(陰陽之脈俱往來者,即三陰三陽經脈動而不結。)本末之寒溫相守司也,(春夏是陽用事,時溫,人迎為本也。

白話文:

寸口位於兩手關節上方,所以稱為「下」。上寸口和下寸口雖然位置不同,但都因為呼吸而動,所以都往來浮現。往指的是陽氣浮出,來指的是陰氣沉入。往來雖然不同,但是同時進行,所以說「俱也」。

六經的脈搏是不結動的。(陰陽之氣同時往來,也就是三陰三陽經脈的脈動是不結住的。)本末的寒溫相互維持主導。(春天和夏天是陽氣主事,天氣溫暖,人迎脈為本脈。)

秋冬是陰用事,時寒,脈口為本也。其二脈不來相乘,復共保守其位,故曰相守司也。平按:《靈樞》溫下有之字。《甲乙》作本末相過,無之字。)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形,謂骨肉色狀者也。肉,謂肌膚及血氣□者也。衰勞減等□□好即為相稱也。如前五種皆為善者,為平人。

白話文:

秋冬時節,陰氣旺盛,天氣寒冷,脈象以太陰脈為基礎。如果手太陰肺脈和足太陰脾脈的脈象沒有變化,而且互相配合,維持在各自的位置上,這就是所謂的「相守司脈」。

一般情況下,身體的形狀、氣色和脈象應該是互相匹配的,這就叫做「平人」。(形狀:指骨骼肌肉的形狀。氣色:指皮膚和血氣的顏色。如果身體消瘦、氣血不足,或者身材過胖,氣血過盛,這都屬於不匹配的情況。像前面提到的五種脈象都是好的,所以屬於「平人」。)

平按:注血氣下原缺一字,上半作四。衰勞,勞字原校作榮。)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則陰陽俱不足。(脈口,寸口也。寸部有九分之動,尺部有一寸之動。今秋冬寸口反小於人迎,即寸口不稱尺寸也。春夏人迎反小於寸口,即人迎不稱尺寸也。如此勘檢,則知臟腑陰陽二氣俱少也。

白話文:

平按:註解中「注血氣下元」少了一個字,寫作「四」。衰老,原先校對時寫作「榮」)氣血不足的人,脈搏寸部和人迎部都弱而不能和尺部相稱,這樣陰陽氣血兩方面都不足。(脈口指寸口。寸部有九份脈動,尺部有十分脈動。現在是秋季和冬季,寸口反而比人迎弱,即寸口不能與尺部相稱。在春季和夏季,人迎反而比寸口弱,即人迎不能與尺部相稱。這樣一比對,就知道臟腑陰陽氣血兩方面都虛弱。

平按:注勘袁刻誤作甚。)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愈,可飲以至齊。(夫陽實陰虛,可瀉陽補陰;陰實陽虛,可瀉陰補陽。今陰陽俱虛,補陽,其陰益以竭,瀉陰之虛,陽無所依故陽脫。所以不可得於針石,可以甘善湯液將扶補之,若不已,可至於齊也。

白話文:

根據袁刻的註釋,這裡面有很多錯誤。補充陽氣就會導致陰氣枯竭,瀉掉陰氣就會導致陽氣脫落。這種情況可以用甘甜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沒有效果,就只能飲用至齊湯來治療。

(陽氣旺盛而陰氣不足,可以瀉掉陽氣來補充陰氣;陰氣旺盛而陽氣不足,可以瀉掉陰氣來補充陽氣。現在陰陽都虛弱,補充陽氣,陰氣會更加枯竭;瀉掉陰氣,陽氣沒有依託就會脫落。所以不能用針灸和藥石來治療,只能用甘甜的湯藥來扶持和補益,如果還是不行,就只能飲用至齊湯來治療。)

平按:《靈樞》、《甲乙》無愈字,齊作劑。注甘善袁刻作甘藥。)如此者弗灸不已,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如此二皆是虛,可以湯液補者,日漸方愈,故曰不久不已。若不如此,即用針瀉,必壞五臟之氣也。為不灸於義不順,灸當為久也。)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在手少陽;(病在足少陽。

白話文:

一般來說,《靈樞》、《甲乙》這兩本書中沒有「愈」字,都寫成「劑」。注釋中甘善袁刻本寫成「甘藥」。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不灸治,就會一直不好,如果因此用瀉法治療,就會損壞五臟的氣。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都是虛證,可以用湯藥補益,就會逐漸好轉,所以說不久就會好。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就要用針灸瀉法治療,否則就會損壞五臟之氣。因為不灸治不合乎道理,灸治是為了長期調理。如果人迎脈搏跳動有力,疾病位於足少陽經;如果脈搏跳動有力而且躁動,則疾病位於手少陽經;疾病位於足少陽經。

足少陽病,大於足厥陰一倍,故人迎盛於寸口一倍。一盛而躁,病在於手少陽經也。)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躁,手道反,擾也。陽氣漸大,在足太陽。足太陽病,大於足少陰二倍,故人迎盛於寸口二倍也。)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在手陽明;(陽氣更盛,在足陽明。

白話文:

足少陽經病症,比足厥陰經病症嚴重一倍,所以人迎脈較寸口脈盛一倍。(假如脈盛而浮躁,病症在手少陽經。)人迎脈兩條都盛,病症在足太陽經,兩盛而浮躁,病症在手太陽經。(浮躁,手道反過來,表示騷擾。陽氣逐漸增大,在足太陽經。)人迎脈三條都盛,病症在足陽明經,三盛而浮躁,病症在手陽明經。(陽氣更盛,在足陽明經。)

足陽明病,大於足太陰三倍,故人迎盛於寸口三倍也。平按:注足太陰,陰字原抄作陽,據上注擬作陰。)人迎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人迎盛至四倍,大而動數,陽氣盈溢在外,格拒陰氣不得出外,故曰外格也。平按:《素問》作四盛以上為格陽。

白話文:

足陽明疾病的症狀比足太陰疾病嚴重三倍,所以「人迎」(面部動脈脈象)的脈搏強烈程度也比「寸口」(手部寸脈脈象)強盛三倍。人迎脈象異常強盛,而且脈搏又大又快,這種情況稱為「溢陽」,「溢陽」屬於外格。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足厥陰盛病大於足少陽一倍,故脈口盛於人迎一倍也。)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足少陰盛病大於足太陽二倍,故脈口盛於人迎二倍也。)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少陰;(足太陰盛病大於足陽明三倍,故脈口盛於人迎三倍也。平按:手少陰《靈樞》、《甲乙》均作手太陰,依經文亦應作太,當系傳寫之誤。

白話文:

脈口只有顯著跳動時,是足厥陰經有問題,如果同時還伴有煩躁,則問題在手心主經;(足厥陰經病症大於足少陽經一倍,所以脈口跳動的強度大於人迎穴部位一倍。)脈口顯著跳動的情況有兩個時,是足少陰經有問題,如果同時還伴有煩躁,則問題在手少陰經;(足少陰經病症大於足太陽經兩倍,所以脈口跳動的強度大於人迎穴部位兩倍。)脈口顯著跳動的情況有三個時,是足太陰經有問題,如果同時還伴有煩躁,則問題在手少陰經;(足太陰經病症大於足陽明經三倍,所以脈口跳動的強度大於人迎穴部位三倍。)(平按:在《靈樞》和《甲乙經》中,手少陰均作手太陰,根據經文的意思也應該是寫作「太」,可能是傳抄時寫錯了。)

)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命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陰氣四盛於陽,脈口大而且數,陰氣盈溢在內,關閉陽氣不得復入,名曰內關,不可療也。)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者,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脈口,寸口也。陽盛四倍,格而不關,陰盛四倍,關而不格,皆與死期。

白話文:

脈象顯示陰氣過盛,脈搏又大又快,稱之為「溢陰」,形成內關,導致陽氣無法迴流,將會死亡且無法醫治。(陰陽失衡,陰氣過盛,脈象大而數,陰氣在體內過剩,阻礙了陽氣的回歸,稱為內關,無法治療。)

如果人迎穴和太陰脈的脈象都比正常情況下增強四倍以上,則稱為「關格」,「關格」者只能活一段極短的時間。(脈象是指寸口脈。陽氣過盛四倍以上,會阻礙而不會形成內關;陰氣過盛四倍以上,會形成內關而不會阻礙,兩者都會導致死亡。)

脈口人迎俱四倍以上,稱曰關格,死之將近,故與短期。此云人迎與太陰脈口,即知手太陰脈無人迎也。平按:關字袁刻均誤作開。)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人迎一倍大於脈口,即知少陽一倍大於厥陰,故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余皆準此也。)二瀉一補,(其補瀉法,陽盛陰虛,二瀉於陽,一補於陰。

白話文:

脈搏跳動的脈口和人迎穴的跳動都超過平常的四倍,稱為「關格」,這是即將死亡的徵兆,所以預後很差。這裡所說的「人迎」和「脈口」,即太陰肺經的脈搏,說明手太陰肺經沒有「人迎」脈搏。

「人迎」脈搏盛大的話,瀉掉足少陽膽經的氣血,同時補益厥陰心包經的氣血。(人迎脈搏比脈口大一倍,表示足少陽膽經氣血比厥陰心包經大一倍,所以瀉掉足少陽膽經,同時補益厥陰心包經,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

瀉掉兩個經脈的氣血,補益一個經脈的氣血。(補瀉的方法是,陽氣旺盛陰氣虛弱時,瀉掉兩個陽經的氣血,補益一個陰經的氣血。)

陰盛陽虛,一瀉於陰,二補於陽。然則陽盛得二瀉,陽虛得二補,陰盛得一瀉,陰虛得一補,療陽得多,療陰得少,何也?陰氣遲緩,故補瀉在漸;陽氣疾急,故補瀉在頓,倍於療陽也。余放此也。平按:注放此,放字原作故,謹擬作放,袁刻作做。)日一取之,(一取,一度補瀉也。

白話文:

陰氣強盛,陽氣虛弱,就用一劑治療陰氣,兩劑治療陽氣。那麼,陽氣強盛得到兩劑治療,陽氣虛弱得到兩劑治療,陰氣強盛得到一劑,陰氣虛弱得到一劑,治療陽氣的藥劑多,治療陰氣的藥劑少,為什麼呢?陰氣運行緩慢,所以治療陰氣的藥劑使用時間長;陽氣運行急促,所以治療陽氣的藥劑使用時間短,治療陽氣的藥劑量是治療陰氣的兩倍。這是我的看法。平按:注釋「放此」,「放」字原寫作「故」,《類聚方廣義》作「放」,《袁刻本》作「做」。每天服一劑(一劑,就是治療一次)。

足太陽盛,足少陰虛,足少陰盛,足太陽虛,此二經者氣血最少,故二日一補瀉也。足少陽盛,足厥陰虛,足厥陰盛,足少陽虛,此二經者血氣次多,故日一補瀉也。足陽明盛,足太陰虛,足太陰盛,足陽明虛,此二經者血氣最富,故日二補瀉,以為例准。厥陰血氣最少,少陰次多,太陰最多。

白話文:

足太陽經氣血旺盛,足少陰經氣血衰弱;足少陰經氣血旺盛,足太陽經氣血衰弱。這兩個經脈的氣血最少,所以每兩天補一次氣血。

足少陽經氣血旺盛,足厥陰經氣血衰弱;足厥陰經氣血旺盛,足少陽經氣血衰弱。這兩個經脈的氣血次多,所以每天補一次氣血。

足陽明經氣血旺盛,足太陰經氣血衰弱;足太陰經氣血旺盛,足陽明經氣血衰弱。這兩個經脈的氣血最多,所以每兩天補一次氣血。根據這個原則類推。

厥陰經的氣血最少,少陰經次多,太陰經最多。

此中少陰二日一取,厥陰一日一取,太陰一日二取,或經錯耳。)必切而驗之,必須切診人迎脈口,以取驗也。躁取之上,(人迎躁而上行,皆在手脈,故曰取上。取者,取於此經所發穴也。平按:躁《靈樞》、《甲乙》作疏,下同。)氣和乃止。(瀉實補虛,令陰陽氣和乃止,亦為例也。

白話文:

對於少陰經,每兩天取穴一次;對於厥陰經,每天取穴一次;對於太陰經,每天取穴兩次,或者根據經絡錯亂的情況來取穴。

必須依據人迎脈在口部的診狀來取穴驗證。躁熱之氣上升的部位,(人迎脈躁熱而上升,這一切都出現在手脈,所以稱為「取上」。「取」是指取該經絡所發出的穴位。註:靈樞經和甲乙經中的「躁」字寫作「疏」。)氣血平衡後,躁熱之氣就會停止。(疏通實氣、補充虛氣,使陰陽氣血平衡,躁熱之氣就會停止,這也是一個例子。

)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白話文:

人迎脈出現兩個盛脈,瀉泄足太陽經,補充少陰經。兩次瀉泄,一次補充,每兩天取穴一次,一定要切合證候後施針,才能見效。如果取穴太急,會導致氣血上逆,必須等到氣血平穩後再施針。

人迎脈 出現三個盛脈,瀉泄足陽明經,補充太陰經。兩次瀉泄,一次補充,每天取穴兩次,一定要切合證候後施針,才能見效。如果取穴太急,會導致氣血上逆,必須等到氣血平穩後再施針。

脈口脈 出現一個盛脈,瀉泄足厥陰經,補充少陽經。兩次補充,一次瀉泄,每天取穴一次,一定要切合證候後施針,才能見效。如果取穴太急,會導致氣血上逆,必須等到氣血平穩後再施針。

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陰主胃,大富於穀氣,故日二取。(釋此二經多取所由也。平按:太陰主胃《靈樞》作陽明主胃。

白話文:

脈象兩個部位強盛,則瀉足少陰經,補足太陽經。 兩補一瀉,兩天取一次脈,必須仔細切診驗證,躁動的取氣行為適可而止。

脈象三個部位強盛,則瀉足太陰經,補足陽明經。 兩補一瀉,一天取兩次脈,必須仔細切診驗證,躁動的取氣行為適可而止。

之所以一天取兩次脈, 是因為足太陰經主治胃,胃中富含穀氣,所以一天取兩次脈。(解釋這兩個經脈取氣次數較多的原因。平時註解:足太陰經主治胃,《靈樞》中記載為足陽明經主治胃。)

《甲乙》谷下無氣字。)人迎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疾矣。(人迎脈口俱三倍以上,未至四倍,陰陽俱有溺溢,當爾之時,必須以針開瀉通之;若不開者,氣無所行;淫溢反流,內傷五臟,不可灸也。平按:三倍以上《甲乙》作四倍以上,注:《靈樞》作三倍。

白話文:

如果人迎脈和口脈都比正常情況盛大三倍以上,稱為陰陽俱溢。這種情況不進行治療,就會導致血脈阻塞,氣血無法流通,在體內亂竄,損傷五臟。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用艾灸治療,反而會導致其他疾病。

如果人迎脈和口脈比正常情況盛大三倍以上,但未達到四倍,稱為陰陽有溺溢。這種情況必須用針刺瀉血通暢;如果不治療,氣血無法流通,就會反流入內,損傷五臟,不能用艾灸。

注:原本記載中,三倍以上的地方有版本記載為四倍以上。但《靈樞》中記載的是三倍。

注當爾,爾字袁刻作診。)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夫瀉陰為易,補陰為難,補陽為易,瀉陽為難,刺法補陰瀉陽,二氣和者,即可停止也。(平按:注瀉陰,陰字袁刻誤作陽。)音氣並章,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身中。(陰陽和者,言音清朗,吐納和暢,故曰並章。

白話文:

針刺治療的方法,在氣血調和時停止,補陰瀉陽,瀉陰容易,補陰困難,補陽容易,瀉陽困難。針刺的方法是補陰瀉陽,兩氣調和後就可以停止。(平注:注釋中說瀉陰,陰字在袁刻本中誤寫為陽。)聲音氣息都響亮清晰,耳目聰明,與此相反的,說明血氣在身體中運行不暢。(陰陽調和時,說明聲音清朗,呼吸順暢,所以說並章。)

七竅開通,所以耳目聰明;反此為逆,故血氣不行也。平按:音氣並章《靈樞》作音氣益彰,《甲乙》作音聲益彰。《靈樞》、《甲乙》無身中二字。注為逆袁刻作者逆。)所謂氣至而有效者,(針入膚肉,轉而待氣,氣至行補瀉而得驗者,謂有效也。平按:效《甲乙》作效。

白話文:

當七竅暢通時,因此耳朵和眼睛才會靈敏聰明;相反的情況為逆,所以血脈氣息難以運行。平注:音聲和氣息同時彰顯,這段文字在《靈樞》中被寫作「音氣愈發顯著」,在《甲乙經》中被寫作「音聲愈發顯著」。《靈樞》和《甲乙經》中都沒有「身中」這兩個字。注釋:「為逆」表示袁刻本是作者所寫的「逆」。所謂氣到達而見效的,(針刺入皮膚和肌肉,轉而等待氣的到來,氣到達後進行補瀉治療而見效,這就是所謂的「見效」。平注:「效」這個字在《甲乙經》中被寫作「效」。

)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以其有實,所以須瀉,瀉者益虛損實。其實損者,其脈大如故而脈中不堅,即為損實也。若瀉已脈大如故、脈中仍堅者,去針適雖以損稱快,病未除也。平按:快《靈樞》作故。)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大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

白話文:

如果瀉針會使虛弱的人更虛弱,那麼虛弱的人脈搏會和以前一樣大,但較軟弱。脈搏和以前一樣有力,表示即使針刺治療後感覺好轉,但疾病還未痊癒。(因為還有實氣,所以需要瀉針,瀉針會使虛弱加重,損傷實氣。真實的損害是脈搏和以前一樣大,但脈中不強勁。如果瀉針後脈搏和以前一樣大,但仍強勁,表示針刺治療雖然聲稱損傷後會感覺好轉,但疾病並沒有痊癒。)

如果補針會使實熱的病情加重,那麼實熱的人脈搏會和以前一樣大,但強勁程度會增加。脈搏和以前一樣大,但較軟弱,表示即使針刺治療後感覺好轉,但疾病還未痊癒。

(以其有虛,所以須補,補者補虛益實者也。其得實者,脈大如故而脈中堅,即為得實。若補已脈大如故、脈不中堅,去針適雖快,病未愈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故補則補虛令實,瀉則瀉實令虛,補瀉未盡其工,去針適雖言瘥,病未除也;若補瀉窮理,其痛雖不隨針去,病必衰去也。平按:針下《甲乙》有減字。

白話文:

因為身體有虛弱的地方,所以需要補充,補充就是為了補虛益實。如果真的補充成功了,脈象就會像之前一樣大,但脈搏會變得堅實有力,這就是補充成功了。如果補充後脈象雖然跟之前一樣大,但脈搏卻沒有變得堅實有力,即使針灸後感覺很快樂,但病還沒好。

所以,補充就會使身體變得實,瀉法就會使身體變得虛,雖然疼痛沒有隨著針灸而消失,但病一定會逐漸減輕。

因為補充就是為了補虛令實,瀉法就是為了瀉實令虛,如果補瀉沒有做到位,即使針灸後感覺好轉,病也沒有真正去除;如果補瀉完全符合道理,即使疼痛沒有隨著針灸而消失,病一定會逐漸減輕。

(補註:針灸書中《甲乙》二經裡有一個「減」字。)

)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十二經病所由通之者,知諸邪氣得之初始,亦知萬病所瘥之終,是以可得傳於終始,貽諸後代也。平按:經下《甲乙》無脈字,傳上無得字。)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是故學者須知陰陽虛實不相傾移者,可取十二經脈行補瀉也。

平按:傾袁刻誤作頎,注同。)

白話文:

必先了解十二經脈所引發的疾病,然後才能傳承這個知識。

(十二經絡生病的原因通曉後,可以知道各種邪氣侵襲的身體之初,也知道各種疾病痊癒的最終原因,因此可以將這些知識傳承下去,留給後人。平按:經下《甲乙》版本中沒有「脈」字,傳上沒有「得」字。)

因此,陰陽不互相轉化,虛實不互相傾斜,可以根據經絡來採取補瀉措施。(因此,醫者須知陰陽虛實不互相轉移,可以根據十二經脈進行補瀉。)

平(按:傾袁刻誤作頎,注同。)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病胃管癰者,診當何如?岐伯曰:診此者當得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管為癰。黃帝曰:善。(胃管癰者,胃口有熱,胃管生癰也。得胃脈者,寸口脈也。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也,故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所終始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胃管生癰的人,應該如何診斷?」

岐伯回答:「診斷胃管癰時,應該探取胃脈,它的脈象應該是沉細的。沉細的脈象表示氣機逆亂,逆亂就會導致人迎脈搏跳動得很劇烈,脈搏劇烈跳動就表示有熱,人迎脈是胃脈,逆亂而劇烈跳動,就表示熱氣聚積在胃口而無法運行,所以才會導致胃管生癰。」

黃帝說:「很好。」(胃管癰是胃口有熱,胃管才會生癰。所謂的胃脈,就是寸口脈。寸口脈是諸脈會合的地方,是手太陰經脈動脈的起點,所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從這裡開始和結束。)

平人手之寸口之中,胃脈合浮與大也。今於寸口之中,診得沉細之脈,即知胃有傷寒逆氣,故寸口之脈沉細,上之人迎洪盛者也,盛則胃管熱也。上人迎者,在喉兩邊,是足陽明胃脈者也。胃氣逆者,則手之寸口沉細,喉邊人迎盛大,故知熱聚胃口不行為癰。紆恭反,腫也。

平按:胃管《素問》、《甲乙》作胃脘。沉細《甲乙》作沉澀,《素問》新校正云:《太素》作沉細。)

白話文:

在手寸口脈位,胃經的脈象應浮而寬大。如果號脈發現寸口脈沉細,就表明胃中有寒氣逆行。寸口脈沉細,而喉嚨兩側的「人迎脈」洪盛,說明胃中發熱。人迎脈位於喉嚨兩側,是由足陽明胃經的脈絡所組成的。當胃氣上逆時,手寸口脈會沉細,喉邊的人迎脈會洪盛,因此可以判斷熱氣積聚在胃中,導致胃氣運行不暢,形成癰瘡(腫脹)。

胃脘:胃的管道,《素問》、《甲乙》稱為胃脘。 沉澀:沉重不暢,《甲乙》稱為沉澀,《素問》新校正版本說:《太素》稱為沉細。

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澀,脾病,故不嗜食也。平按:澀《靈樞》作澀。)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大小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寸口,即脈口也。人病,寸口之脈,秋浮冬沉,人迎之脈,春小夏大,縱病易已;四時大小浮沉皆同,即四時脈亂,故難已也。平按:《靈樞》大小作小大等三字。)

白話文:

  1. 安靜地躺著,小便黃赤,脈搏微弱遲澀,沒有食慾。(安靜地躺著,小便黃赤,脈搏微弱遲澀,脾臟有病,所以沒有食慾。)

  2. 人得了病,如果寸口脈和人迎脈的大小和浮沉狀態相同,那麼疾病難以痊癒。(寸口脈就是橈動脈,位於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凹陷處。人迎脈位於頸部的兩側,耳垂下5寸。健康人的脈搏,春季寸口脈浮起,冬季沉沒;春季人迎脈微小,夏季強盛。即使生病,不同的季節也會出現不同的脈象,所以疾病容易康復。如果一年四季的脈象都一樣,說明四時脈象紊亂,所以難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