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四(卷首缺)·診候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卷首缺)·診候之一 (4)

1. 四時脈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名曰逆四時,見《素問》卷六第十九《玉機真臟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經脈》第一下篇。自黃帝問於岐伯曰脈其四時至持脈之大法也,見《素問》卷五第十七《脈要精微論》篇,《甲乙》同上。又自是故陰盛則夢涉大水至肺氣甚則夢哀,見《甲乙》卷六第八《正邪襲內生夢大論》。

自春得秋脈至末,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又見《甲乙》卷四《經脈》第一中篇。

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之肥瘦,氣之大小,色之澤夭,脈之盛衰,病之新故,凡療病者,以此五診,診病使當,為合其時,不當,為後其時也。)形氣相得,謂之可治;(形瘦氣大,形肥氣小,為不相得;形肥氣大,形瘦氣小,為相得也。)脈色澤以浮,謂之易已;(其病人五色,浮輕潤澤,其病易已。

平按:《素問》無脈字。)脈順四時,謂之可治;(四時王脈,皆有胃氣,無他來克,故曰順時。平按:順《素問》作從。)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趣之以時。(四時之脈皆柔弱滑者,謂之胃氣,依此療病,稱曰合時也。平按:「趣之以時」《素問》作「取之以時」,《甲乙》作「治之趨之,無後其時。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謂之不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勿趣以時。(此之四診,趣之為難,可明告病人,宜以變常設於療法,不得依常趣之以時也。平按:謂之不治《素問》作為不可治,無「勿趣以時」句。《甲乙》無必察四難以下十二字。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四時皆得勝來克己之脈,己脈懸絕沉澀,失四時和脈,雖未有病臟之形,不可療也。平按:命曰《甲乙》作名曰。)春夏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此脈反四時也。

平按:《素問》、《甲乙》春上有於字。浮大下《素問》有「名曰逆四時也」六字。)病熱脈凊靜,(熱病脈須熱而躁也,今反寒而靜。凊,寒也。平按:《素問》、《甲乙》無凊字。)泄而脈大,(人之泄利,脈須小細,今為洪大也。)脫血而脈實病在中,(人之脫血,脈須虛弱,今反強實,病在中也。

)而脈實堅病在外,(脫血脈實堅,病在外也。)而脈不實堅為難治,名曰逆四時。(脫血而脈不實不堅,難療也。以上七診,皆逆四時也。平按:為難治《素問》作皆難治。又按《素問》新校正云:「按《平人氣象論》云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與此相反,此經誤,彼論為得。自未有臟形春夏至此,與《平人氣象論》相重,注義備於彼。

」)

黃帝問於岐伯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知?請問此六者,可得聞乎?(六,謂六問。此中唯有五問,當是脫一問也。平按:《素問》請上無知字,六作五。據本篇下經文「此六者持脈之大法」,應作六。

楊注云當是脫一問,於義正合。)岐伯對曰:請言其與天轉運。(量下答中,文當有六,故為六合也。人身合天,故請言人身與天合氣轉運之道也。平按:與天轉運《素問》作與天轉運大也。)夫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萬物各受一形,自萬物一形之外,從於六合苞裹之內,皆是天地為其父母,變化而生,故萬物皆與天地之氣應而合也。平按:《素問》無夫字。

《甲乙》無夫萬物之外五字。)彼春之暖,為夏之暑,(春夏者,陰氣終始也。春之三月,陽氣之始,氣和日暖。夏之三月,陽盛暑熱,乃是春暖增長為之也。平按:注陰氣終始,陰字當是陽字之誤。)彼秋之急,為冬之怒,(秋冬者,陰氣終始也。秋之三月,陰氣之始,風高氣切,故名為急。

冬之三月,陰氣嚴烈,乃是秋涼增長為之也。平按:急《素問》、《甲乙》作忿,王注云:忿一作急。注氣切,切字恐是勁字之誤。)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暖暑急怒,是天之運四氣變動,人之經脈,與彼四氣上下變動亦不異也。春夏之脈,人迎大於寸口,故為上也;寸口小於人迎,故為下也。

秋冬之脈,寸口大於人迎,故為上也;人迎小於寸口,故為下也。此乃盛衰為上下也,此答初問也。平按:注秋冬之脈至故為下也五句,袁刻脫,依原抄補入。)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春三月時,少陽之氣用,萬物始生未正,故曰應規也。夏三月時,太陽之氣用,萬物長正,故曰應矩也。

)秋應中衡,冬應中權。(秋三月時,少陰之氣用,萬物長極,故曰應衡也。冬三月時,太陰之氣用,萬物歸根,故曰應權也。平按:衡原抄作沖,注同,謹依《素問》、《甲乙》作衡。)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冬至以後,陽氣漸長,故曰微上;陰氣漸降,故曰微下也。)夏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下,陰氣微上。

(夏至以後,陰氣漸長,故曰微上;陽氣漸降,故曰微下也。)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陰陽以有四時,四時與脈為期,為期在於四時相得失處,即知四時之脈,分在四時之際,脈分四時有期,則死生之期可知,此答第二病所在也。平按:知脈所分,知字原抄作和,謹依《素問》、《甲乙》及本注作知。

)微妙在脈,亦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欲知人之死生者,無勝察之妙,察脈綱紀,必以陰陽為本也。平按:《素問》、《甲乙》無亦字。)始之有經,從五行生,(陰陽本始,有十二經脈也。十二月經脈,從五行生也。)生之有度,四時為數,(五行生十二經脈,各有法度。

脈從五行生,木生二經。足厥陰、足少陽也。火生四經,手少陰、手太陽、手厥陰、手少陽也。土生二經,足太陰、足陽明也。金生二經,手太陰、手陽明也。水生二經,足少陰、足太陽也。此為五行生十二經脈。法度者,春有二經,夏有四經,季夏有二經,秋有二經,冬有二經,故十二經脈以四時為數也。平按:《素問》數作宜,新校正云:按《太素》宜作數。

)循數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誠,以知死生。(於寸關尺三部之中,循十二經之脈,得其弦鉤浮營四時之氣而不失錯,與天地氣宜然為一,如此則能了知死生之期也。平按:循數《素問》作補瀉,誠作情。自「始之有經」至「以知死生」,《甲乙》無此八句。)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人之音聲,合於五音,人之形色,合於五行,人之脈氣,合於陰陽,此答第三知病之所變也。平按:注知病,知字原抄作之,據上經文宜作知。)是故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揚,(平按:《素問》、《甲乙》無揚字。)下盛則夢墮墜;(平按:《素問》、《甲乙》無墜字。

)甚飽則夢予,甚飢則夢取;肝氣甚則夢怒,肺氣甚則夢哀;(平按:甚《素問》《甲乙》作盛。《素問》哀作哭,《甲乙》作哭泣恐懼飛揚。)短蟲多則夢眾,長蟲多則夢相擊破傷。(凡夢有三種:人有吉凶,先見於夢,此為徵夢也;思想情深,因之見夢,此為想夢也;因其所病,見之於夢,此為病夢也。此十一種夢,皆病夢也,並因陰陽氣之盛衰、內有飢飽、肝肺氣盛、長短蟲多以為夢也。

此所以因傷致夢,即以夢為診也,此為夢診,可為四答問之脫也。平按:《甲乙》無短長蟲多二句,《素問》新校正云:詳此二句,亦不當出此,應他經脫簡文也。)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持脈之道,虛心不念他事,凝神靜慮,以為自保,方可得知脈之浮沉、氣之內外也。

平按:《甲乙》無是故二字,保作寶。)春日浮,如魚之遊在皮;夏日在膚,沉沉乎萬物有餘;(春時陽氣初開,脈從骨髓流入經中,上至於皮,如魚游水,未能周散。夏時陽氣榮盛,脈從經溢入孫絡膚肉之中,如水流溢,沉沉盛長,萬物亦然,茂盛有餘。此答第五病在外也。

平按:皮《素問》、《甲乙》作波。)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固密,君子居室。(秋日陽氣從膚漸伏於內,故曰下膚。蟄蟲趣暖入穴,故曰將去。是時陰氣從內出在皮膚,腠理將開也。冬日陽氣內伏,蟄蟲閉戶固密,君子去堂居室,人之脈氣行骨,故持脈者深按得之。

此答第六病乍在內也。平按:固《素問》、《甲乙》作周。)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秋冬脈氣為陰在內,故按得綱紀;春夏脈氣為陽在外,故趣得終始也。春夏之脈為秋冬脈終,即為陽之始也。)此六者,持脈之大法也。(以為診脈大法。)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秋得春脈,冬得夏脈,陰出之陽,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皆賊邪來乘也。秋得春脈,冬得夏脈,雖是微邪來乘,以秋冬得之,陰出之陽交爭者,不療也。平按:《素問》夏得冬脈下有「長夏得春脈」五字,秋得春脈作秋得夏脈,冬得夏脈作冬得長夏脈,陰出上有「名曰」二字,《甲乙》同。又《甲乙》死不治上無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