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四(卷首缺)·診候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卷首缺)·診候之一 (4)

1. 四時脈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名曰逆四時,見《素問》卷六第十九《玉機真臟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經脈》第一下篇。自黃帝問於岐伯曰脈其四時至持脈之大法也,見《素問》卷五第十七《脈要精微論》篇,《甲乙》同上。又自是故陰盛則夢涉大水至肺氣甚則夢哀,見《甲乙》卷六第八《正邪襲內生夢大論》。

自春得秋脈至末,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又見《甲乙》卷四《經脈》第一中篇。

白話文:

說明:

這篇文章從開頭到「名曰逆四時」,都可以在《素問》第六卷第十九章〈玉機真臟論〉中找到。此外,還可以在《甲乙經》第四卷〈經脈〉第一下篇看到。

黃帝問岐伯說「診脈對於四時,對持脈的原則非常重要」,這段話可以在《素問》第五卷第十七章〈脈要精微論〉以及《甲乙經》中找到。

「是故陰盛則夢涉大水」到「肺氣甚則夢哀」這段,可以在《甲乙經》第六卷第八章〈正邪襲內生夢大論〉中找到。

繁體中文

春得秋脈,秋得春脈,冬得夏脈,夏得冬脈。脈亂經病,氣亂病正。脈亂於外,氣亂於內。脈亂氣亂,病傳四旁。

春天感受到秋天的脈象,秋天感受到春天的脈象,冬天感受到夏天的脈象,夏天感受到冬天的脈象。脈象混亂,會造成經絡疾病;氣息混亂,會造成正氣的疾病。脈象混亂在外,氣息混亂在內。脈象和氣息都混亂,疾病會傳播到身體四肢。

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之肥瘦,氣之大小,色之澤夭,脈之盛衰,病之新故,凡療病者,以此五診,診病使當,為合其時,不當,為後其時也。)形氣相得,謂之可治;(形瘦氣大,形肥氣小,為不相得;形肥氣大,形瘦氣小,為相得也。)脈色澤以浮,謂之易已;(其病人五色,浮輕潤澤,其病易已。

白話文:

在治療疾病時,需要觀察病人的體型、氣色、脈象的強弱、疾病的發作時間等,才能對症下藥,不能延誤時機。(病人的體型瘦胖、氣息大小、面部氣色,脈象的強弱,疾病的發作時間,這些都是診斷疾病的五種方法。根據這些方法來診斷疾病,符合時機就是合時,不符合時機就是後時。)如果體型和氣色相符,說明可以治療;(體型瘦弱但氣息強大,體型肥胖但氣息微弱,說明不相符;體型肥胖且氣息強大,體型瘦弱且氣息微弱,說明相符。)脈象、氣色浮輕潤澤,說明疾病容易康復

平按:《素問》無脈字。)脈順四時,謂之可治;(四時王脈,皆有胃氣,無他來克,故曰順時。平按:順《素問》作從。)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趣之以時。(四時之脈皆柔弱滑者,謂之胃氣,依此療病,稱曰合時也。平按:「趣之以時」《素問》作「取之以時」,《甲乙》作「治之趨之,無後其時。

白話文:

我們的註解:在《素問》中沒有「脈」這個字。

脈搏與四季相應,表示可以治療;(四季的脈象都有胃氣,沒有其他病邪剋制,所以說順應時節。我們的註解:順在《素問》中寫作從。)

脈搏微弱而滑利,表示有胃氣,稱為容易治療,遵循時節治療。(四季的脈象都柔和滑利,稱為胃氣,根據此脈象來治療,叫做符合時節。我們的註解:「遵循時節治療」在《素問》中寫作「取法於時」,在《甲乙經》中寫作「治療時要快,不要錯過時機。)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謂之不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勿趣以時。(此之四診,趣之為難,可明告病人,宜以變常設於療法,不得依常趣之以時也。平按:謂之不治《素問》作為不可治,無「勿趣以時」句。《甲乙》無必察四難以下十二字。

白話文:

形體和氣血相脫離,說明疾病難以治癒。面色暗淡無光澤,說明疾病難以根除。脈搏有力而堅硬,說明病情會加重。脈搏與四時相反,說明疾病無法治癒。必須觀察這四種情況後明確告知病人,不要按時服藥。(這些診斷的治療都很困難,可以明確告知病人,應該根據病情的變化來制定治療方案,不能按時服藥。)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四時皆得勝來克己之脈,己脈懸絕沉澀,失四時和脈,雖未有病臟之形,不可療也。平按:命曰《甲乙》作名曰。)春夏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此脈反四時也。

白話文:

所謂違背四季的意思是:春季應該得到肺脈,夏季應該得到腎脈,秋季應該得到心脈,冬季應該得到脾脈。但是,如果這些脈象都極度微弱和澀滯,就稱為「違背四季」,是沒有臟腑病變的,(因為每個季節都能得到過盛的脈象來剋制自己,自己的脈象微弱和澀滯,喪失了四季和諧的脈象,即使沒有病臟的表現,也無法治療。平按:《甲乙經》中將「命曰」寫作「名曰」。)春季、夏季的脈象微弱和澀滯,而秋季、冬季的脈象浮大,(這樣的脈象與四季相反。)

平按:《素問》、《甲乙》春上有於字。浮大下《素問》有「名曰逆四時也」六字。)病熱脈凊靜,(熱病脈須熱而躁也,今反寒而靜。凊,寒也。平按:《素問》、《甲乙》無凊字。)泄而脈大,(人之泄利,脈須小細,今為洪大也。)脫血而脈實病在中,(人之脫血,脈須虛弱,今反強實,病在中也。

白話文:

平按:《素問》、《甲乙經》的春天篇有「於」字。(浮大脈下有《素問》的「稱為逆四時」六個字。)病気發熱而脈象卻平靜,(熱病的脈象應當是熱而躁動的,現在卻是寒冷而平靜。凊,寒冷的意思。)腹瀉而脈象卻強大,(人的腹瀉,脈象應當是細小的,現在卻是洪大的。)失血而脈象卻實大,(人的失血,脈象應當是虛弱的,現在卻相反強實,說明病在中焦。)

)而脈實堅病在外,(脫血脈實堅,病在外也。)而脈不實堅為難治,名曰逆四時。(脫血而脈不實不堅,難療也。以上七診,皆逆四時也。平按:為難治《素問》作皆難治。又按《素問》新校正云:「按《平人氣象論》云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與此相反,此經誤,彼論為得。自未有臟形春夏至此,與《平人氣象論》相重,注義備於彼。

」)

白話文:

如果脈象堅實有力,病症就表現在外。如果脈象不堅實有力,就難以治療,這稱為逆四時。

黃帝問於岐伯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知?請問此六者,可得聞乎?(六,謂六問。此中唯有五問,當是脫一問也。平按:《素問》請上無知字,六作五。據本篇下經文「此六者持脈之大法」,應作六。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

  1. 脈象隨四季而動,如何知道?

  2. 疾病的所在位置,如何知道?

  3. 疾病的變化,如何知道?

  4. 疾病剛發生在內部,如何知道?

  5. 疾病剛發生在外表,如何知道?

請問這六個問題,可以聽我說嗎?

楊注云當是脫一問,於義正合。)岐伯對曰:請言其與天轉運。(量下答中,文當有六,故為六合也。人身合天,故請言人身與天合氣轉運之道也。平按:與天轉運《素問》作與天轉運大也。)夫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萬物各受一形,自萬物一形之外,從於六合苞裹之內,皆是天地為其父母,變化而生,故萬物皆與天地之氣應而合也。平按:《素問》無夫字。

白話文:

楊氏注中認為這是一個沒有解答的問題,符合原意。)岐伯回答說:請您說說人體與天地轉化的關係。(依據後文提供的答案,原文應分為六個部分,故稱為六合。人體與天地相應,所以請說明人體與天地氣候轉化之間的關係。平按:《素問》中寫作「與天轉運大」。)天地一切萬物外面的事物,六合之內,天地之間的變化,陰陽之間的呼應,(每種萬物都有不同的形體,在所有萬物的形體之外,都在六合的範圍之內,這些都是天地作為它們的父母,通過變化而生的,所以萬物都與天地之氣相應和。)平按:《素問》中沒有「夫」字。

《甲乙》無夫萬物之外五字。)彼春之暖,為夏之暑,(春夏者,陰氣終始也。春之三月,陽氣之始,氣和日暖。夏之三月,陽盛暑熱,乃是春暖增長為之也。平按:注陰氣終始,陰字當是陽字之誤。)彼秋之急,為冬之怒,(秋冬者,陰氣終始也。秋之三月,陰氣之始,風高氣切,故名為急。

白話文:

去掉《甲乙》中的「無夫萬物之外」五個字。春天的溫暖,是夏天暑熱的來源。(春秋兩季,是由陽氣逐漸增長後的結果。春季三 個月,陽氣開始生長,空氣溫和,天氣暖和。隨著時間推移,陽氣逐漸旺盛,到了夏 季三 個月,天氣變得炎熱,這是春季溫暖的結果。平註:注釋中「陰氣終始」,應該是「陽氣終始」的筆誤。)秋季的寒涼,是冬天嚴寒的源頭。(秋冬兩季,是由陰氣逐漸增長後的結果。秋季三 個月,陰氣開始生長,風大氣爽,所以稱為「急」。)

冬之三月,陰氣嚴烈,乃是秋涼增長為之也。平按:急《素問》、《甲乙》作忿,王注云:忿一作急。注氣切,切字恐是勁字之誤。)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暖暑急怒,是天之運四氣變動,人之經脈,與彼四氣上下變動亦不異也。春夏之脈,人迎大於寸口,故為上也;寸口小於人迎,故為下也。

白話文:

冬季這三個月,陰氣特別盛行,這是因為秋天的涼意逐漸增強的緣故。按《素問》、《甲乙經》的記載,「急」字原本是寫作「忿」,王冰注釋說:「『忿』字又作『急』字。」「注氣切」中的「注」字,恐怕是「勁」字的筆誤。

天地的四時變動,人體的脈象也會跟著上下變化。(春夏秋冬的溫暑變化,是大自然中四種氣候的變動,人體的經絡脈象,也隨著這四種氣候的變化而上下變動。春天和夏天的脈象,人迎脈比寸口脈大,所以叫做「上」;寸口脈比人迎脈小,所以叫做「下」。)

秋冬之脈,寸口大於人迎,故為上也;人迎小於寸口,故為下也。此乃盛衰為上下也,此答初問也。平按:注秋冬之脈至故為下也五句,袁刻脫,依原抄補入。)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春三月時,少陽之氣用,萬物始生未正,故曰應規也。夏三月時,太陽之氣用,萬物長正,故曰應矩也。

白話文:

秋冬天的脈象:寸口脈比人迎脈大,所以是上;人迎脈比寸口脈小,所以是下。這表示旺盛和衰敗是上下之別,這是回答最初的問題。

平按:從「秋冬之脈」到「故為下也」的注釋,袁刻本脫漏,根據原來的抄本補入。

春季的脈象符合規矩,夏季的脈象符合矩形。春季的時候,少陽之氣發用,萬物開始生長,尚未正盛,所以說符合規矩。夏季的時候,太陽之氣發用,萬物生長正盛,所以說符合矩形。

)秋應中衡,冬應中權。(秋三月時,少陰之氣用,萬物長極,故曰應衡也。冬三月時,太陰之氣用,萬物歸根,故曰應權也。平按:衡原抄作沖,注同,謹依《素問》、《甲乙》作衡。)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冬至以後,陽氣漸長,故曰微上;陰氣漸降,故曰微下也。)夏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下,陰氣微上。

白話文:

秋天對應中衡,冬天對應中權。(秋天的三個月,陰氣開始盛行,萬物生長到極盛,所以說是應衡。冬天的三個月,陰氣開始主導,萬物歸根,所以說是應權。更正:衡字原本抄寫為沖,註解相同,為了與《素問》、《甲乙經》一致,謹改為衡字。)因此,冬至後四十五天,陽氣開始微弱上升,陰氣開始微弱下降。(冬至後,陽氣逐漸增強,所以說微弱上升。陰氣逐漸減弱,所以說微弱下降。)夏至後四十五天,陽氣開始微弱下降,陰氣開始微弱上升。

(夏至以後,陰氣漸長,故曰微上;陽氣漸降,故曰微下也。)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陰陽以有四時,四時與脈為期,為期在於四時相得失處,即知四時之脈,分在四時之際,脈分四時有期,則死生之期可知,此答第二病所在也。平按:知脈所分,知字原抄作和,謹依《素問》、《甲乙》及本注作知。

白話文:

夏至之後,陰氣逐漸增長,因此說「微上」;陽氣逐漸減弱,因此說「微下」。

陰陽有規律,與脈搏相應。當陰陽相交的時候,如果能瞭解脈搏的變化,就能知道死亡的時間。(陰陽各有四時,四時與脈搏相應,相得失時,就能瞭解四時的脈象,脈象在四時之間變化,就能瞭解生死之期,這就是回答第二個病症所在的原因。按:瞭解脈象變化,原抄本「和」字更正為「知」字,依據《素問》、《甲乙經》及本注更正。)

)微妙在脈,亦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欲知人之死生者,無勝察之妙,察脈綱紀,必以陰陽為本也。平按:《素問》、《甲乙》無亦字。)始之有經,從五行生,(陰陽本始,有十二經脈也。十二月經脈,從五行生也。)生之有度,四時為數,(五行生十二經脈,各有法度。

白話文:

脈絡的微妙之處在於脈象,不可不觀察。觀察脈象是有規律的,從陰陽開始。想要知道一個人的生死,沒有一種方法比觀察脈象更妙的了。察看脈象的綱要,必定要以陰陽為根本。

陰陽是本源,有十二經脈。十二條經脈是從五行中產生的。五行生十二經脈,各有法度,以四時為數。

脈從五行生,木生二經。足厥陰、足少陽也。火生四經,手少陰、手太陽、手厥陰、手少陽也。土生二經,足太陰、足陽明也。金生二經,手太陰、手陽明也。水生二經,足少陰、足太陽也。此為五行生十二經脈。法度者,春有二經,夏有四經,季夏有二經,秋有二經,冬有二經,故十二經脈以四時為數也。平按:《素問》數作宜,新校正云:按《太素》宜作數。

白話文:

脈絡的生成與五行相生息息相關。木氣生出兩條經脈,分別是足厥陰經和足少陽經。火氣生出四條經脈,分別是手少陰經、手太陽經、手厥陰經和手少陽經。土氣生出兩條經脈,分別是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金氣生出兩條經脈,分別是手太陰經和手陽明經。水氣生出兩條經脈,分別是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這就是五行生出十二經脈的原理。

按照規律,春天應當有兩條經脈,夏天應當有四條經脈,季夏應當有兩條經脈,秋天應當有兩條經脈,冬天應當有兩條經脈。因此,十二經脈的數量與四季相呼應。

根據《素問》的記載,這裡的「宜」字應當是「數」字。新校正版本指出,應當參考《太素》的記載,將「宜」字改為「數」字。

)循數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誠,以知死生。(於寸關尺三部之中,循十二經之脈,得其弦鉤浮營四時之氣而不失錯,與天地氣宜然為一,如此則能了知死生之期也。平按:循數《素問》作補瀉,誠作情。自「始之有經」至「以知死生」,《甲乙》無此八句。)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白話文:

遵循人體的規律,不要偏離,與天地運行一致,就能領悟生命的真諦,知道生死。

(在寸、關、尺三部脈位中,順著十二經絡脈象,辨識弦、鉤、浮、營四種脈象變化,掌握四季氣候變化而不失誤,與天地間的氣機相符,這樣就能預知死亡時間。平註:原作「循數」改為「補瀉」,「誠」改為「情」。從「始之有經」到「以知死生」,《甲乙經》中沒有這八句話。)

因此,音樂中的五音和諧,顏色與五行相配,脈象則反映著陰陽之氣。

(人之音聲,合於五音,人之形色,合於五行,人之脈氣,合於陰陽,此答第三知病之所變也。平按:注知病,知字原抄作之,據上經文宜作知。)是故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揚,(平按:《素問》、《甲乙》無揚字。)下盛則夢墮墜;(平按:《素問》、《甲乙》無墜字。

白話文:

人的聲音與五音相應,人的形貌與五行相應,人的脈象與陰陽相應,這就是回答第三個問題,知道疾病變化所在的原因。註解:注中「知」字,原抄本寫作「之」,根據上文宜改為「知」。

因此,陰氣旺盛的人會夢見涉水而恐懼,陽氣旺盛的人會夢見大火焚燒,陰陽兩氣都旺盛的人會夢見互相殘殺和毀傷;上身旺盛的人會夢見飛揚,下身旺盛的人會夢見墜落。

)甚飽則夢予,甚飢則夢取;肝氣甚則夢怒,肺氣甚則夢哀;(平按:甚《素問》《甲乙》作盛。《素問》哀作哭,《甲乙》作哭泣恐懼飛揚。)短蟲多則夢眾,長蟲多則夢相擊破傷。(凡夢有三種:人有吉凶,先見於夢,此為徵夢也;思想情深,因之見夢,此為想夢也;因其所病,見之於夢,此為病夢也。此十一種夢,皆病夢也,並因陰陽氣之盛衰、內有飢飽、肝肺氣盛、長短蟲多以為夢也。

白話文:

吃得太飽就會夢到給予別人東西,餓得太久就會夢到取得東西;肝氣盛就會夢到生氣,肺氣盛就會夢到悲傷;如果體內有許多短蟲就會夢到許多人,有許多長蟲就會夢到相互打鬥造成傷亡。

這十一種夢都是病夢,都是因為陰陽氣盛衰、內有飢飽、肝肺氣盛、長短蟲多所導致的。

此所以因傷致夢,即以夢為診也,此為夢診,可為四答問之脫也。平按:《甲乙》無短長蟲多二句,《素問》新校正云:詳此二句,亦不當出此,應他經脫簡文也。)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持脈之道,虛心不念他事,凝神靜慮,以為自保,方可得知脈之浮沉、氣之內外也。

白話文:

因此,根據受傷部位的夢境,就可以以夢境當作診斷。這稱為「夢診」,可以作為四種問診方法之外的補充。

註:在《甲乙經》中沒有「短長蟲多」這兩句話,《素問》的校正版也說:這兩句話不應出現在這裡,可能是從其他經文脫落過來的。

所以,診脈有其方法,保持虛靜才能自我保全。(診脈的方法是,虛靜不胡思亂想,專心沉思,以保全自己,這樣才能瞭解脈搏的浮沉和氣的內外。)

平按:《甲乙》無是故二字,保作寶。)春日浮,如魚之遊在皮;夏日在膚,沉沉乎萬物有餘;(春時陽氣初開,脈從骨髓流入經中,上至於皮,如魚游水,未能周散。夏時陽氣榮盛,脈從經溢入孫絡膚肉之中,如水流溢,沉沉盛長,萬物亦然,茂盛有餘。此答第五病在外也。

白話文:

春天浮脈,就像魚在皮膚下游動;夏天的脈浮在皮膚上,沉載著萬物旺盛的能量。這是因為春天陽氣剛剛開始,脈從骨髓流入經絡,浮於皮膚,就像魚在水中游動,還沒有完全散開。到了夏天,陽氣強盛,脈從經絡溢入細小的絡脈,布滿皮膚和肌肉,就像水流溢一樣,沉沉地增長著,萬物也如此,生長茂盛,能量充沛。這是回答第五個問題,病在體表。

平按:皮《素問》、《甲乙》作波。)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固密,君子居室。(秋日陽氣從膚漸伏於內,故曰下膚。蟄蟲趣暖入穴,故曰將去。是時陰氣從內出在皮膚,腠理將開也。冬日陽氣內伏,蟄蟲閉戶固密,君子去堂居室,人之脈氣行骨,故持脈者深按得之。

白話文:

秋天的時候,陽氣逐漸從皮膚向內部轉移,所以說「陽氣下降到皮膚」。蟄居的蟲子開始尋找溫暖的地方鑽入洞穴中過冬,所以說「蟄蟲將要離開」。這時,陰氣從內部向外發散出來,皮膚上的毛孔將要張開。

冬天的時候,陽氣完全內斂,蟄居的蟲子緊閉洞口,隱藏起來。君子也應該離開大廳,搬入居室中居住。因為人的脈氣在冬天會運行在骨骼中,所以把脈者必須按得深纔能夠摸到。

此答第六病乍在內也。平按:固《素問》、《甲乙》作周。)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秋冬脈氣為陰在內,故按得綱紀;春夏脈氣為陽在外,故趣得終始也。春夏之脈為秋冬脈終,即為陽之始也。)此六者,持脈之大法也。(以為診脈大法。)

白話文:

這段話講的是診脈時第六種病症初起時在人體內部的症狀。

按:古代醫書《素問》、《甲乙經》中把「周」字寫作「固」。

所以說懂內部病症的,按下脈搏就能找出規律;懂外部病症的,根據脈搏的變化就能判定病情發展的始末。(秋冬時節,脈氣屬陰,在人體內部,所以按脈搏就能掌握它的規律;春夏時節,脈氣屬陽,在人體外部,所以根據脈搏的變化就能瞭解病情發展的始末。春夏的脈氣是秋冬脈氣的終點,也是陽氣的起點。)

這六種方法是診脈的大原則。(可以作為診脈的基本方法。)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秋得春脈,冬得夏脈,陰出之陽,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皆賊邪來乘也。秋得春脈,冬得夏脈,雖是微邪來乘,以秋冬得之,陰出之陽交爭者,不療也。平按:《素問》夏得冬脈下有「長夏得春脈」五字,秋得春脈作秋得夏脈,冬得夏脈作冬得長夏脈,陰出上有「名曰」二字,《甲乙》同。又《甲乙》死不治上無命字。

白話文:

春天出現秋季的脈象,夏天出現冬季的脈象,秋天出現春季的脈象,冬天出現夏季的脈象,這些都是「陰出之陽」的脈象。陽氣失常而發生的疾病,患者容易發怒且無法治療,這就是五邪。春、夏出現秋、冬的脈象,都是外邪入侵所致。秋、冬出現春、夏的脈象,雖然是輕微的外邪侵襲,但因為在陰氣旺盛的秋冬時節出現,屬於「陰出之陽」的脈象,難以治療。

注釋:

  • 「五邪」:指上述五種逆時出現的脈象。
  • 「皆同命死不治」:指這五種脈象都預示著病重難治,乃至有性命之危。
  • 「陰出之陽」:指陰氣過盛,陽氣被壓制在外,導致脈象出現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