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五(卷首缺)·人合 (4)
卷第五(卷首缺)·人合 (4)
1. 陰陽合
臟陰在內,腑陽居外,故為上者也。)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至陰,是腎少陰脈也,是陰之極,陽生之處,故曰至陰。太陽接至陰而起,故曰根於至陰。上行絡項,聚於目也。結,聚也。平按:《素問》根下有起字。)名曰陰中之陽。(少陰水中而有此陽氣,故曰陰中之陽也。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身中表之上,名曰廣明。脾臟足太陰脈,從足至舌下,太陰脈在廣明裡,故為下也。廣明為表,故為上也。)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結於顙大,(陽明脾腑之脈,在太陰表前,從足指厲兌,上行聚於顙上額顱。顙,額也,蘇蕩反。
平按:結於顙大,《素問》無此句,《靈樞》作「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甲乙經》作「結於頏顙,頏顙者鉗大,鉗大者耳也」。原抄本作顙大,又本書卷十《經脈根結》亦作顙大,袁刻作顙上。)名曰陰中之陽。(人腹為陰,陽明從太陰而起,行於腹陰,上至於顙,故為陰中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結於窗籠,名曰陰中之少陽。(厥陰之脈,起於足大趾藂毛之上,循陰股上注於肺,陰藏行內也。少陽肝腑之脈,起足竅陰,上聚於耳,為表陽腑也。以少陽屬木,故為陰中少陽也。平按:《素問》無結於窗籠四字。)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關,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三陽離合為關闔樞以營於身也。夫為門者具有三義:一者門關,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陽脈主禁津液及於毛孔,故為關也。二者門闔,謂是門扉,主關閉也。胃足陽明脈令真氣止息,復無留滯,故名為闔也。三者門樞,主轉動者也。膽足少陽脈主筋,綱維諸骨,令其轉動,故為樞也。
平按:太陽為關,關字《甲乙經》、《素問》、《靈樞》均作開。日本抄本均作閞,乃關字省文。玩楊注門有三義,一者門關,主禁者也。主禁之義,關字為長,若開字則說不去矣。
再考《靈樞·根結》篇及《甲乙經·經脈根結》篇於太陽為開之上,均有「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闔而走」之文,本書卷十《經脈根結》與《靈樞》、《甲乙》同,則是前以關樞闔三者並舉,後復以為關為闔為樞分析言之,足證明後之為關關字即前之折關關字無疑矣。下太陰為關與此同義,不再舉。
再按嘉祐本《素問》新校正云:「《九墟》太陽為關。」作關。)三經者,不得相失,搏而勿傳,命曰一陽。(惟有太陽關者,則真氣行止留滯、骨搖動也。惟有陽明闔者,則肉節敗、骨動搖也。惟有少陽樞者,則真氣行止留滯、肉節內敗也。相得各守所司,同為一陽之道也。
搏,相得也。傳,失所守也。平按:傳《素問》作浮。)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者,名曰太陰,太陰根起隱白,結於太倉,名曰陰中之陰。(沖在太陰之下,少陰脈上。足太陰脈從隱白而出,聚於太倉,上至舌本。是脾陰之脈,行於腹陰,故曰陰中之陰也。
白話文:
臟腑的陰氣在內,腑的陽氣在外,所以腑氣居於上。太陽經的根源在至陰穴,結束於命門穴。(至陰穴是腎的少陰經脈,是陰氣的極點,也是陽氣開始產生的地方,所以叫做至陰。太陽經接著至陰穴而生起,所以說根源在至陰穴。太陽經向上走到頸項,聚集在眼睛。)這稱為陰中的陽。(因為少陰水中有陽氣產生,所以稱為陰中的陽。)
身體的中部向上,叫做廣明,廣明之下叫做太陰。(身體中部表層的上方叫做廣明。脾臟的足太陰經脈,從腳走到舌下,太陰經脈在廣明裡面,所以說太陰在廣明的下方。廣明在表層,所以居上。)太陰的前方叫做陽明。陽明經的根源在厲兌穴,結束於額頭。(陽明是胃腑的經脈,在太陰經脈的表面前方,從腳趾的厲兌穴開始,向上聚集到額頭。顙就是額頭。)這稱為陰中的陽。(人的腹部屬於陰,陽明經從太陰經而生起,行走在腹部的陰部,向上到額頭,所以稱為陰中的陽。)
厥陰經的表面叫做少陽,少陽經的根源在竅陰穴,結束於耳前,這稱為陰中的少陽。(厥陰經脈,從腳大拇指上的毛叢開始,沿著大腿內側向上注入肺臟,是陰經脈,在體內行走。少陽是肝腑的經脈,從腳的竅陰穴開始,向上聚集在耳朵,是屬於表層的陽腑。因為少陽屬於木,所以稱為陰中的少陽。)所以說三陽經的離合,太陽經是關,陽明經是闔,少陽經是樞。(三陽經的離合關閉和樞轉來維持身體的運行。所謂的「門」有三種意思:第一種是門關,主要的功能是禁止。膀胱的足太陽經脈主要負責控制津液和毛孔的開合,所以叫做關。第二種是門闔,指的是門扇,主要的功能是關閉。胃的足陽明經脈使真氣停止,沒有滯留,所以稱為闔。第三種是門樞,主要的功能是轉動。膽的足少陽經脈主要負責筋,維繫骨骼,使之能夠轉動,所以叫做樞。)
這三條經脈,不能互相違背,互相配合而不要傳遞偏差,這稱為一陽。(只有太陽經的關的功能,才能讓真氣的運行停止和留滯,以及骨頭能夠搖動。只有陽明經的闔的功能,才能使肌肉關節不會壞敗,骨頭不會動搖。只有少陽經的樞的功能,才能讓真氣的運行停止和留滯,肌肉關節不會敗壞。三者互相配合,各自守住各自的功能,共同組成一陽的運行規律。)
想聽聽關於三陰經脈的說明。岐伯說:外面的屬於陽,裡面的屬於陰,那麼中間就是陰,它的衝力在下,叫做太陰。太陰經的根源在隱白穴,結束於太倉,叫做陰中的陰。(這個衝力在太陰之下,少陰經脈的上面。足太陰經脈從隱白穴發出,聚集在太倉,向上到達舌根。這是脾陰的經脈,行走在腹部陰部,所以叫做陰中的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