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四(卷首缺)·診候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卷首缺)·診候之一 (2)

1. 四時脈形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六第十九《玉機真臟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經脈》第一上篇。

白話文:

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都能在《素問》第六卷第十九篇《玉機真臟論》找到,也能在《甲乙經》第四卷第一上篇《經脈》中找到。

黃帝問岐伯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脈者肝脈也,東方木也,萬物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濡弱軟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凡人之身,與天地陰陽四時之氣皆同,故內身外物雖殊,春氣俱發。肝氣春王,故春脈來,比草木初出。其若琴絃之調品者,不大緩,不大急,不大虛,不大實,不澀不曲。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 春天脈搏像琴絃,這是什麼原因?

岐伯回答: 春天脈搏是肝脈,屬於東方木氣,萬物開始生長的時候。它的氣息來臨時,滋潤、柔軟、虛弱、平滑,而且端正細長,所以稱為「弦」。與此相反,就是有病。

(天地間萬物生靈,與天地陰陽四季的氣息是一樣的,所以人體內外雖然不同,但春天的氣息共同出現。肝氣是春天的君主,所以春天脈搏的到來,就像草木剛剛萌發。它就像調過音的琴絃,不太鬆,不太緊,不太虛,不太實,不澀不曲。)

肝氣亦然,濡潤、柔弱、軟小、浮虛、輕滑、端直,而尺部之上,長至一寸,故比之弦。軟,如遄反。平按:《素問》、《甲乙》濡弱作耎弱,軟虛作輕虛。注調品袁刻作調和。)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大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其春脈堅實勁直,名為來實而強,此為春脈少陽有餘,邪在膽腑少陽,故曰在外。

白話文:

肝氣也是一樣,它濕潤、柔軟、細小、空虛、輕滑、筆直,並且尺部的上方長達一寸,所以把它比作琴絃。柔軟,就像「遄」字相反。平按:《素問》、《甲乙》中「濡弱」寫作「耎弱」,「軟虛」寫作「輕虛」。注釋調品袁刻寫作調和。

黃帝問: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相反呢?岐伯回答:如果肝氣來勢強勁有實,這種情況叫做「大過」,病在體外;如果肝氣來勢微弱無實,這種情況叫做「不及」,病在體內。(春季的脈象堅實充滿,又筆直,這叫做來勢強勁有實。這是因為春季的脈象少陽過盛,邪氣在膽腑少陽部位,所以說「在外」。)

一曰而弦,疑非也。其春脈厥陰脈來,雖然不實而更微弱,此為不足,邪在肝臟厥陰,故曰在中也。)黃帝曰:春脈大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過則令人喜忘,忽忽眩冒而癲疾;(春脈大過,以邪在膽少陽,少陽之脈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又抵角上頭,故喜忘、忽忽眩冒而癲也。

白話文:

有人說春天應該按弦脈診斷,我覺得不對。春天是厥陰脈當令,雖然脈象不實,但更微弱,這是氣虛不足的表現,邪氣侵犯肝臟厥陰,所以說邪氣在裡面。

黃帝問道:春天脈象過盛和不足,分別會造成什麼病症?岐伯回答:脈象過盛會讓人喜忘,頭昏眼花,神志恍惚,甚至出現癲癇。春天脈象過盛,是因為邪氣侵犯膽少陽,少陽脈循行胸腔,與膽相連,散布到肝臟,貫穿心臟,又到達頭部,所以會出現喜忘、頭昏眼花、癲癇等病症。

平按:喜忘《素問》、《甲乙》作善忘,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木大過,甚則忽忽善怒。忘當作怒。」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黃帝曰:善哉。肝虛則胸痛引背,兩脅胠滿,皆肝臟病也。胠,去居反。腋下三寸以下,脅也;脅不至八間之外,胠也。

平按:胸痛《甲乙》作胸滿,注云:「一作痛。」注胸痛,胸字袁刻誤作胃。)

白話文:

請注意:過去《素問》、《甲乙經》中認為「喜忘」就是容易忘記,而新校正的版本指出:根據《氣交變大論》所說:「肝氣過旺,嚴重時就會恍惚容易發怒。因此『忘』應該是『怒』字。」肝氣不足時則會導致胸痛連帶牽扯到背部,下部則會出現兩側肋骨下(脅部)有脹滿的感覺。黃帝說:太好了。肝臟虛弱才會導致胸痛延伸到背部,還有肋骨下(脅部)脹滿,這些都是肝臟疾病的症狀。肋骨下(脅部)指的是腋下三寸以下的地方;肋骨下(脅部)外不超過八寸間的地方,稱為「胠」(音同居)。

按:胸痛,在《甲乙經》中寫作「胸滿」,注釋說:「有的寫作『痛』。」注釋「胸痛」,「胸」字在袁刻本中誤寫為「胃」。

黃帝問岐伯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對曰:夏脈者心脈也,南方火也,萬物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夏陽氣盛,萬物不勝盛長,遂復垂下,故曰鉤也。夏脈從內起,上至於手,不勝其盛,回而衰遲,故比之鉤也。)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大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來去俱盛,太陽氣盛也,邪在少陽太陽,故曰在外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夏天的脈象就像一個鉤子,為什麼像鉤子?」

岐伯回答:「夏脈就是心脈,代表南方火氣,萬物因此而生長旺盛。所以,夏脈的氣息來時很盛,去時會衰退,因此稱為鉤脈。脈象與此相反的就代表生病了。」

黃帝又問:「怎麼會相反?」

岐伯回答:「脈氣來時很盛,去時也同樣很盛,這種情況稱為『大過』,病症在外。脈氣來時不盛,去時反而很盛,這種情況稱為『不及』,病症在內。」

其來不盛,陽氣有衰,脈行衰遲,去反盛者,陰氣盛實,病在心臟也,故曰病在中。平按:《素問》新校正云:詳越人肝心肺腎四臟脈,俱以強實為太過,虛微為不及,與《素問》不同。)黃帝曰:夏脈大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過則令人身熱而骨痛,為浸淫;(腎主骨,水也。今太陽大盛,身熱乘腎,以為微邪,故為骨痛。

白話文:

如果陽氣不足,脈象就會衰弱。如果脈象突然轉為強勁,表示陰氣旺盛,病竈在心臟,所以說病在中。

黃帝問:夏季的脈象過於強壯和過於微弱,會導致什麼樣的疾病?

岐伯回答:脈象過於強壯會讓人發熱、骨痛,成為逐漸加重的病症。

浸淫者,滋長也。平按:骨痛《素問》作膚痛。)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噬唾,下為氣。黃帝曰:善哉。(陽虛陰盛,故心煩也。心脈入心中,系舌本,故上見噬唾。噬,市滯反,謂嚼唾也。氣,謂廣腸泄氣也。平按:《素問》噬作咳,氣下有泄字,《甲乙》同。)

白話文:

浸淫:滋潤增長。(平按:《素問》記載的骨痛,《靈樞》作「膚痛」)如果沒有達到適當的滋潤度,就會讓人感到煩悶,口腔上部有黏稠的唾液,下面有氣體充盈的感覺。黃帝說:說得好。(這是因為陽氣虛弱、陰氣旺盛,所以才會心煩。心脈進入心裡,繫著舌頭的根部,所以口腔上面才會出現黏稠的唾液。噬,同「市」,發音為「市滯反」,指咀嚼唾液。氣,指大腸排出氣體。)平按:《素問》記載「噬」為「咳」,「氣」下面還有「泄」字,《甲乙經》與此相同。

黃帝問於岐伯曰: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對曰:秋脈者肺脈也,西方金也,萬物所以收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其氣來急去皆散,故曰浮,反此者病。(秋時陽氣已衰,陰氣未大,其氣輕虛,其來以急,其去浮散,故曰如浮也。平按:《素問》、《甲乙》收下有成字,其氣來急去皆散作來急去散。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秋天脈象浮起,這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說:「秋天的脈象是肺部的脈象,西方屬金,萬物收斂,所以氣息輕浮虛弱,來得快去得也快,散開了,所以叫浮。反之則生病。」(秋天陽氣衰退,陰氣尚未盛大,氣息輕浮虛弱,來得快去得也快,散開了,所以叫浮。按:《素問》、《甲乙》原本收下有「成」字,其氣來急去皆散作「來急去散」。)

)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大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其脈來如以手按毛,毛中央堅,此為陽盛,病在大腸手陽明,故曰在外。如手按毛,毛中央微,肺氣衰微,故曰在中也。)黃帝曰:秋脈大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過則令人氣逆而背痛溫溫然;(府陽氣盛,則氣逆連背痛。溫溫然,熱不甚也。

白話文:

**黃帝問:**怎樣才能逆轉這種情況?

岐伯答: 氣脈象觸摸汗毛一樣,中間堅實,兩側空虛,叫做「大過」,疾病在外。

氣脈象觸摸汗毛一樣,力度微弱,叫做「不及」,疾病在內。

(註: 如果脈搏摸起來像手指按在汗毛上,中間堅硬,說明陽氣旺盛,疾病在大腸經手陽明經,故稱「在外」。如果摸起來像手指按在汗毛上,中間虛弱,說明肺氣衰弱,故稱「在內」。**)

黃帝問: 秋季出現「大過」和「不及」脈象,會導致什麼樣的疾病?

岐伯答: 「大過」脈象會導致氣逆、背痛和溫熱感。(府陽氣旺盛,就會導致氣逆和背痛。溫熱感不嚴重。)

平按:《素問》、《甲乙》氣逆作逆氣,溫溫作慍慍。)其不及,則令人喘呼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黃帝曰:善哉。(肺氣不足,喘呼咳而上氣,唾而有血,下聞胸中喘呼氣聲也。平按:呼下《素問》有吸少氣三字,《甲乙》有少氣二字。)

白話文:

按《素問》、《甲乙經》記載,肺氣逆行就稱為逆氣,溫和的肺氣逆行就稱為慍慍。肺氣不足,就會讓人氣喘咳嗽,上氣時吐血,下氣時會聽到胸中的喘息聲。黃帝說:說得好啊。(肺氣不足,會出現氣喘、咳嗽、上氣、咳血,以及下氣時聽到胸中的喘息聲。按:根據《素問》,「呼」下應該有「吸少氣」三字,《甲乙經》中有「少氣」二字。)

黃帝問於岐伯曰: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對曰:冬脈腎脈也,萬物所以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營,聚也。謂萬物收藏歸根,氣亦得深搏骨,沉聚內營,故曰如營也。平按:萬物上應脫北方水也四字,依前春夏秋三段經文,均有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等句,宜據《素問》、《甲乙》補入。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冬天脈象像收藏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呢?」岐伯回答說:「冬天的脈象是腎經的脈象,萬物都在這個時候收藏起來,所以氣息下沉而搏動,因此稱為收藏。如果與此相反,就是有病了。」(收藏的意思是聚集。指的是萬物收藏歸根,氣息也深沉搏動骨骼,聚集在內部,所以叫做收藏。)

沉以搏《甲乙》作沉以濡,按《素問》新校正云:搏當從《甲乙經》作濡,以脈沉而濡,濡古軟字,乃冬脈之平調脈;若沉而搏擊於手,則冬脈之太過脈。又引越人云:冬脈石者,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盛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脈來沉濡而滑,故曰石也。)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大過,病在外;(其脈如石,以為平也。

白話文:

沉以搏這個詞在《甲乙經》中寫作沉以濡。根據《素問》的新校正版本,搏應該從《甲乙經》修改為濡,因為這裡指的是「沉而濡」的脈。濡這個字在古代表示柔軟,是冬季脈搏的正常平調脈。如果脈搏沉重而有搏擊感,則說明冬季脈搏過盛。

另外,根據越人的說法,冬季的脈搏像石頭一樣,這是因為北方屬水,萬物藏匿其中。在嚴冬時節,水凝結得像石頭一樣硬,所以脈搏會表現為沉濡而滑利,因此稱為「石脈」。

黃帝問:「如果脈搏出現相反的情況,會怎樣?」

岐伯答道:「如果脈搏來得像彈射的石頭,這是脈搏過盛的表現,表示疾病在體外;而如果脈搏像石頭一樣堅硬,則認為是正常的脈搏。」

彈石,謂令石脈上來彈手,如石擊手,如彈之以石,謂腎太陽氣有餘,病在膀胱太陽,故曰在外也。)其氣去如毛者,此謂不及,病在中。(腎氣不足,故其氣去,按之如按於毛,病在於腎,故曰在中。一曰如數也。平按:如毛《素問》、《甲乙》作如數。)黃帝曰:冬脈大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過則令人解㑊、腹痛而少氣不欲言;(大過,足太陽盛,太陽之脈行頭背腳,故氣盛身解㑊也。解音懈,㑊相傳音亦,謂怠惰運動難也。

白話文:

「彈石」是指讓石經脈從體內彈到手指上,就像用石頭彈打手指一樣,意味著腎太陽經氣有餘,但膀胱太陽經有病,所以說病在體外。

「其氣去如毛」是指腎氣不足,所以氣會散開,按壓時像按在毛上一樣,病在腎臟,所以說病在體內。還有人認為「如毛」應作「如數」。

黃帝問:「冬天的脈象過盛或不足,會帶來什麼樣的疾病?」

岐伯回答:「脈象過盛會令人肢體懶散、腹痛,氣短不想說話。」(過盛是指足太陽經氣盛,太陽經的脈絡從頭部、背部到腳部,氣盛時會讓人身體疲軟懶散。)

太陽既盛,腎陰氣少,氣少故不欲言也。平按:腹痛《素問》、《甲乙》作脊脈痛。)不及則令人心如懸病飢,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黃帝曰:善哉。(腎脈上入於心,故腎虛心如懸狀,如病於飢。當脊中腎氣不足,故痛也。又小腹虛滿,小便變色也。平按:心如懸病飢《素問》、《甲乙》作心懸如病飢。

飢下《素問》有䏚中清三字。《甲乙》無脊中痛以下三句。)

白話文:

當太陽陽氣旺盛時,腎陰不足。陰氣少,因此不想說話。

平按:《素問》和《甲乙》記載腹痛為「脊脈痛」。

如果腎陰不足,會導致心神不寧,像懸著一樣,且感到飢餓。脊中疼痛,小腹脹滿,小便顏色改變。

黃帝說:說得很好。

(腎經上通於心,因此腎虛會導致心神不寧,就像懸著一樣,好像生病了而且飢餓。脊中腎氣不足,所以疼痛。同時,小腹虛滿,小便顏色改變。)

平按:《素問》和《甲乙》記載「心懸如病飢」。

《素問》有「脊中清」三字。《甲乙經》沒有「脊中痛以下三句」。

黃帝曰:四時之序,逆順之變異矣,然脾脈獨何主乎?(四時四臟氣,候脈之逆順、弦鉤浮營、大過不及等,變異多端,已聞之矣。然四臟之脈於四時而王,未知脾脈獨主何時也。平按:《素問》順作從。)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孤,尊獨也。五行之中,土獨為尊,以王四季。

白話文:

黃帝問:四季輪轉,寒暑交替,變化多端,但脾脈獨自掌管什麼呢?

岐伯答:脾屬土,是獨立運作,盈滿四方的臟腑。

脾為土也,其味甘淡,為酸苦辛鹹味液,滋灌四旁之臟,其脈在關中宮,獨四時不見,故不主時也。)黃帝曰:然則脾之善惡,亦可得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見,惡者可見。(善,謂平和不病之脈也。弦鉤浮營四脈見時,皆為脾胃之氣滋灌俱見,故四臟脈常得和平。然則脾脈以他為善,自更無善也,故曰善者不可見也。

白話文:

脾臟就像土地一樣,味道甘甜淡而無味,但它能分泌酸、苦、辛、鹹等各種味道的液體,來滋養周圍的臟器。脾臟的脈絡位於關中穴位,但是一年四季都看不到,所以不會支配一年中的時節變化。黃帝問:「那麼,脾臟的好壞也能看到嗎?」岐伯回答:「好的脾臟看不出來,不好的脾臟纔看得出來。」(這裡的「好」是指脈象平和而無病。「弦、鉤、浮、營」等四種脈象出現時,都表示脾胃之氣得到了滋養,所以四臟的脈象通常是平和的。但是脾臟的脈象以其他臟腑的脈象為準,本身沒有好脈,因此說「好的脾臟看不出來」。

惡者病脈也,脾受邪氣,脈見關中,診之得知,故曰可見也。平按:注「惡者病脈也」五字,袁刻脫。)黃帝曰:惡者何如可見也?岐伯曰:其來如水流者,此謂大過,病在外;其來如鳥之啄者,此謂不及,病在中。(當關指下有脈,如水之流動,即脾氣大過也,此陽氣病在胃足陽明,故曰在外。

白話文:

所謂邪惡,是疾病的徵象。脾氣受到邪氣,脈象會在關脈部位顯現。診脈就可以得知,所以說邪惡是可以被看見的。(平按:註文中「邪惡,疾病的徵象」五字,袁刻本中脫漏。)

黃帝說:邪惡怎麼會被看出來呢?

岐伯說:脈象像水流一樣的,叫做「大過」,這是病在外;脈象像小鳥啄食一樣的,叫做「不及」,這是病在內。(當關部位指下,脈象像水流動,這就是脾氣大過,陽氣病在胃足陽明,所以說是病在外。)

其脈來時如鳥啄指,此為脾虛受病,故曰在中。一曰鳥距,如鳥距隱人指也。平按:《素問》、《甲乙》在外下無其來二字,啄均作喙。)黃帝曰:夫子之言脾之孤臟也,中央土也,以灌四旁,其大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過則令人四肢不舉,(胃氣雖盛,脾病不為行氣四肢,故曰四肢不舉也。)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白話文:

如果脈搏跳動起來像是鳥啄手指一樣,這就是脾臟虛弱導致疾病,所以說病在脾臟。還有一種脈象叫做「鳥距」,就像鳥的腳趾隱藏在手指裡一樣。

黃帝問道:老師剛才說脾臟是孤獨的臟器,是中央的土,負責滋養四肢,如果脾臟的功能過於旺盛或不足,會產生什麼疾病呢?

岐伯回答:脾臟功能過於旺盛,會導致四肢無力,即使胃氣很旺盛,脾臟有病,也無法讓氣血運行到四肢,所以會出現四肢無力的症狀。如果脾臟功能不足,會導致九竅不通,稱為「重強」。

(脾虛受病,不得行氣於九竅,故不通也。不行氣於身,故身重而強也。巨兩反。)黃帝懼然起,再拜稽首,(懼,敬起也。道大於天,故受道拜而稽首也。平按:懼《素問》作瞿。注受道二字袁刻誤作再。)曰: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弦鉤浮營等脈,大過不及之理,名曰脈之大要。

白話文:

脾氣虛弱而得病,不能使氣運行於九竅,所以會不通暢。氣不能運行全身,所以身體沉重而僵硬。(巨兩:反語,表示身體不重不硬)

黃帝驚恐地起身,再拜伏首。(懼:敬畏並起身,表示對道的尊敬,因為道比天還偉大,所以接受道時要拜伏)

他說:我得到了脈象的要領,天下最大的規律。(弦、鉤、浮、營等脈象,過度或不足的道理,稱為脈象的要領)

至數,至理也。平按:《素問》曰下有善字。)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數,神轉而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唯是血氣一脈,隨四時而變,故曰脈變。方欲切脈以求,謂之揆也。以四時度之,得其病變,謂之度也。有病不得以四時死者,曰奇也。

白話文:

"至數",指的就是至理。

根據《素問》,脈象的變化,都要根據奇、恆、一數來推算。神氣變化而不反轉,反轉就不會變化,這就失去了時機。掌握至數的關鍵,需要細微地逼近。

(特別是血氣這條脈,會隨著四時變化,所以稱為脈變。想要切脈來探求病變,稱為"揆"。用四時來推算脈象,得到病變,稱為"度"。如果得了疾病不是因為四時的原因而死亡,稱為"奇"。)

得以四時死者,曰恆也。雖有此二種不同,道在一數。言一數者,謂之神轉,神轉謂是神動而營,神而營者不可動,曲而不動則失神藏機。機,微也。故脈診至理,近機微也。平按:脈上《素問》有五色二字,神轉上《素問》無數字。注謂是,是字袁刻作動。)著之玉版,藏之於腑,每旦讀之,名曰生機。

(書而藏之,日日讀之,以為攝生機要,故曰生機也。平按:《素問》於腑作臟腑,生機作玉機。)

白話文:

死於四季交替時節的人,稱為因「常道」而死。雖然有這兩種不同的情況,但道理只有一個。所說的「一個道理」,是指神氣執行。神氣執行就是神氣運動而營運全身。神氣運動而營運全身不可隨意亂動,稍有差錯便會失去神氣藏納機微的作用。機微,就是微小的變化。所以脈診的至高道理,就是接近微小的變化。

註釋:

  • 《素問》上有「五色」二字。
  • 《素問》上沒有「數字」二字。
  • 「是」字,袁刻本作「動」。將此紀錄刻在玉版上,藏於內臟。每天早晨誦讀,稱為「生機」。

書籍收藏著,日日閱讀,當作養生祕訣,故稱作生機。平按:《素問》中「腑」作「臟腑」,「生機」作「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