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四(卷首缺)·診候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卷首缺)·診候之一 (1)

1. 卷第十四(卷首缺)·診候之一

平按:此篇自形氣相得者生以上殘缺,袁刻據《素問·三部九候論》自黃帝問曰余聞九針於夫子至胸中多氣者死補入。檢《素問》原文,自上部天至下部人足太陰也一段,詳本書篇末,乃宋臣林億等所移,玩《素問》新校正自明。此篇若據《素問》篇首補入,則上部天至下部人足太陰也一段,未免重複。

白話文:

平時按語:此篇從「自形氣相得者生」以上的部分殘缺不全。袁刻的版本根據《素問·三部九候論》自「黃帝問曰:餘聞九針於夫子」至「胸中多氣者死」的部分補入。

但經查閱《素問》原文,自「上部天」至「下部人足太陰也」一段,已詳見本書篇末,是宋臣林億等人所移入的。

《素問》新校正本自明以後,此篇若據《素問》篇首補入,則「上部天」至「下部人足太陰也」一段便會重複出現。

茲據《素問》及《甲乙經》「帝曰決死生奈何」以下補入,證以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名此篇為決死生,於義亦合。自形義相得以下,見《素問》卷六第二十《三部九候論》,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三《三部九候》篇。

白話文:

根據《素問》和《甲乙經》中「帝曰決死生奈何」以下的內容進行補充,並佐證新校正版本名為《決死生》,內容也相符。從「自形義相得」以下的內容,出自《素問》第6卷第20篇《三部九候論》,同時也見於《甲乙經》第4卷第3篇《三部九候》篇。

帝曰:決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以上從《素問·三部九候論》及《甲乙經·三部九候》篇補入。)形氣相得者生;(形盛氣盛、形瘦氣細者得生,三也。)參伍不調者病;(謂其人形氣,有時相得,有時不相得,參類品伍不得調者,其人有病,四也。)以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三部九候不得齊一,各各不同,相失故死,五也。

白話文:

唐堯問道:「如何預測人的生死?」岐伯回答道:

  1. 身體強壯,但脈搏細弱,呼吸微弱的人,性命危險。

  2. 身體瘦弱,但脈搏強大,胸中氣息旺盛的人,會死亡。

  3. 身體和氣息相適合的人,可以存活。(身體強壯氣息旺盛,以及身體瘦弱氣息細弱者,都能存活,這是第三種情況。)

  4. 身體和氣息時好時壞,配合不協調的人,會生病。(指人的身體和氣息,有時配合得好,有時配合得不好,配合不協調的人會生病,這是第四種情況。)

  5. 三部九候的檢查結果全部不一致的人,會死亡。(三部九候的檢查結果不齊全,各不相同,所以會死亡,這是第五種情況。)

平按:《素問》、《甲乙》無以字。)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參舂者病甚;(三部九候之脈,動若引繩□□前後也。今三部在頭為上,三部在足為下,左手三部為左,右手三部為右,脈之相應參動,上下左右,更起更息,氣有來去,如碓舂不得齊一(又舂,其脈上下參動,東恭反)所以病甚,六也。平按:《素問》、《甲乙》參上有如字。

白話文:

依照《素問》、《甲乙經》的記載,沒有「以」字。上下左右的脈象互相呼應,跳動參差不齊,這是嚴重的病症。(三部九候之脈)搏動起來就像拉動繩索一樣,前後不一致。現在三部在頭部為上,三部在足部為下,左手的三部為左,右手的三部為右。脈象互相呼應,參差不齊,上下左右,交替出現,氣息忽來忽去,就像碓舂不得均勻一致(又解舂,脈象上下參差不齊,發音「冬工」反)。所以這是嚴重的病症,這是第六條。

依照《素問》、《甲乙經》的記載,參字上面有「如」字。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上下左右脈動各無次第,數動脈不可得者,脈亂故死,七也。)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藏相失者死;(肺心胸中以為中部,診手太陰、手陽明、手少陰,呼吸三脈調和,與上下部諸臟之脈不相得者為死,八也。平按:眾袁刻作諸。)中部之候相減者死;(中部手太陰、手陽明、手少陰三脈動數,一多一少,不相同者為死,九也。)目內陷者死。

白話文:

  1. 上下左右脈搏都無秩序跳動,無法計算脈數的,會死亡。(因為脈象混亂,所以死亡,這是第七種死證。)

  2. 中部位的脈象雖然單獨正常,但與其他臟腑的脈象不協調的,會死亡。(肺、心、胸部的脈象屬於中部位,診斷手太陰、手陽明、手少陰這三條經脈,呼吸的脈象協調,但與上下部的臟腑脈象不相配合的,為死證,第八種死證。按:袁刻本中「眾」字作「諸」。)

  3. 中部位的脈象強弱不同,會死亡。(手太陰、手陽明、手少陰三條經脈的脈動數目一個多一個少,不相同的,會死亡,第九種死證。)

  4. 眼睛凹陷的,會死亡。

(五臟之精皆在於目,故五臟敗者為目先陷,為死也。以上十候,決死生也。)黃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病之所在,在於死生,與決死生,亦不易也,但決有多端,故復問也。)岐伯對曰:察其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脈獨陷者病;(以次復有一十八候,獨小大等即為七也。九候之脈,上下左右,均調若一,故偏獨者為病也。

白話文:

(人的)五臟精氣都反映在眼睛上,所以五臟衰敗,眼睛先凹陷,這是死亡的徵兆。以上十種徵兆,可以判斷生死。

黃帝問:怎麼知道病在什麼地方?

岐伯回答:觀察九種脈象,其中有單獨偏小的,有單獨偏大的,有單獨偏快的,有單獨偏慢的,有單獨偏熱的,有單獨偏寒的,有脈象單獨凹陷的,這些都是病象。(還有十八種脈象,單獨偏小偏大等七種脈象。九種脈象的脈搏,上下左右,都調和一致,所以偏獨的脈象就是病象。)

平按:察下《素問》、《甲乙》無其字。)以左手上去踝五寸而按之,右手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藚然者不病;(脈和調也。人當內踝之上,足太陰脈見,上行至內踝上八寸,交出厥陰之後,其脈行胃氣於五臟,故於踝上五寸,以左手按之,右手當踝彈之,左手下藚調動,其人不病,為候八也。藚藚,動不盛也。

白話文:

, ○,蓋

藚,而勉反。平按:《素問》左手下有足字,《甲乙》有於左足三字。按之上《素問》無而字,下有庶字,右手下有足字。藚《素問》、《甲乙》作蠕蠕。又檢《素問》宋臣林億等引全元起注云:「內踝之上,陰交之出,通於膀胱,繫於腎,腎為命門,是以取之,以明吉凶。今文少一而字,多一庶字及足字。

白話文:

蠕動的脈象,象徵著反覆不定的變化。

註:

《素問》中「左手」下有「足」字,《甲乙》中「左手」後有「於左足」三字。

《素問》中沒有「而」字,下有「庶」字,右手下有「足」字。

《素問》、《甲乙》中「蠕」字寫作「蠕蠕」。

查閱《素問》時,宋朝大臣林億等人引用的全元起注中說:「內踝上方,陰交經絡的出處,與膀胱相通,與腎臟相連,腎臟為生命之門,所以從這裡取脈象,以判斷吉凶。現在的《素問》正文中缺少一個「而」字,多出一個「庶」字和一個「足」字。

王注以手足皆取為解,殊為穿鑿。當從全元起注舊本及《甲乙經》為正。」)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彈之,左手之下渾渾動而不調者病,其候九也。)中手徐徐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者,彈之不應者死;(足太陰血氣微弱,彈之徐徐者有病;不至五寸,不應其手者為死,十也。平按:徐徐下《素問》、《甲乙》有然字。

白話文:

王氏注中說手足都可以取穴來治療,這顯然過於牽強附會。應該從全元起注舊本和《甲乙經》中尋找正確的記載。(針刺手部的穴位,如果感覺渾渾然,說明有病;用彈撥法檢查,左手的下方渾渾然動而不規律,說明有病,這是第九種徵兆。)針刺手部的穴位,如果感覺徐徐然,說明有病,相應的徵兆是上不能舉到五寸;用彈撥法檢查,沒有反應,說明會死亡。(足太陰經的血氣微弱,彈撥時感覺徐徐然,說明有病;如果不能舉到五寸,彈撥後沒有反應,說明會死亡,這是第十種徵兆。平按:在《素問》和《甲乙經》中,徐徐然的下面有「然」字。)

)脫肉身不去者死;(去者,行也。脫肉羸瘦,身弱不能行者為死,十一也。平按:原抄無不字,據本注應有《素問》、《甲乙》均作不去,謹補入。)中部乍疏乍數者死;(中部謂手太陰、手陽明、手少陰,乍有疏數為死,十二也。)其脈代而勾者,病在絡脈;(中部之脈,手太陰,秋脈也;手少陰,夏脈也。

白話文:

  1. 肉體脫離(指極度消瘦、體弱無力)走不動的,會死亡;(「去」指「行走」。脫肉消瘦、身體虛弱,不能行走的,表示死亡,是第十一條。)

  2. 中部的脈象時而稀疏時而頻數的,會死亡;(中部指手太陰、手陽明、手少陰,脈象時有時無,時快時慢,表示死亡,是第十二條。)

  3. 脈象交替出現而彎曲的,說明疾病在絡脈上;(中部之脈,手太陰是秋脈;手少陰是夏脈。)

秋脈王時,得於脾脈,土來乘金,名曰虛邪,故為病也。夏脈王時得脾脈者,土來乘火,名曰實邪,故為病也。夏脈其病皆在絡脈,可刺去血,為病十三也。平按:其脈代三字《甲乙》作代脈二字。

白話文:

在秋天,脈搏跳動明顯的時候,如果出現脾脈強盛的情況,表示土元素過度影響金元素,這就是虛邪,會導致疾病。

在夏天,脈搏跳動明顯的時候,如果出現脾脈強盛的情況,表示土元素過度影響火元素,這就是實邪,也會導致疾病。

夏天出現的疾病大多與絡脈有關,可以通過針刺放血來治療,這是疾病的第十三條法則。

備註: 《甲乙》版本中,原文的「代三」寫作「代脈」,意指脈象連續跳動。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察其病臟,以知死生之期;(九候上下動脈,相應若一,不得相失,忽然八候相應俱動,一候在後,即有一失,故病。二候在後,不與七候俱動,即為二失,故病甚也。

白話文:

三,、應時,後不

三候在後,不與六候俱動,即為三失,故病危也。三候在後為病,宜各察之,是何臟之候,候之即知所候之臟,病有間甚,死生之期。三候在後為病有三失,為十六也。平按:《素問》、《甲乙》病臟作腑臟。

白話文:

三候延遲不與六候同時發動,即為三失,所以病情危急。三候延遲發動會導致疾病,應仔細辨別屬於哪個臟器的三候。根據三候的具體表現,可以判斷病症的輕重緩急,預測生或死。三候延遲發動的疾病有三種情況,都屬於危重疾病。

注:《素問》和《甲乙經》中,記載的臟腑名稱,有時將「臟」誤寫成了「腑臟」。

)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真臟脈見勝者死;(欲依九候察病,定須先知十二經脈及諸絡脈行所在,然後取於九候,候諸病脈,有真臟脈,無胃氣之柔,獨勝必當有死,為十七也。平按:勝者死《素問》作者勝死,《甲乙》作「者邪勝死也」五字。注無胃氣,無字袁刻誤作見。

白話文:

()必須先了解經脈,然後才能瞭解病脈,有真實臟腑脈象出現而亢盛的會死亡;(想要依據九候來觀察病症,一定要先了解十二經脈和諸絡脈的分佈位置,然後從九候中取出,觀察各個病脈,如果有真實臟腑脈象,卻沒有胃氣的柔順,獨自亢盛一定會死亡,這是第十七條。平按:亢盛的就死亡,《素問》原作者寫成「勝死」,《甲乙經》寫作「者邪勝死」五個字。註釋:「沒有胃氣」中「沒有」字是袁刻版本錯誤,應該是「見」字。

)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足太陽脈,從目絡頭至足,故其脈絕,腳不屈伸,戴目而死,為十八也。)黃帝曰:冬陰夏陽奈何?(九候之脈並沉細絕微,為陰也,然極於冬分,故曰冬陰;九候之脈盛躁喘數,故為陽也,極於夏分,故曰夏陽。請陳其理也。

白話文:

(足太陽經)氣絕的人,腳部無法彎曲伸展,死的時候必定瞪著眼睛。(足太陽脈從眼睛連接到腳,因此脈絕的話,腳就不能彎曲伸展,死的時候兩眼睜大,這是十八種預後情況之一。)黃帝問道:為何冬至時陰氣盛而夏至時陽氣盛?(九候之脈在冬至時都細微極細,這是陰氣的表現;極盛於冬至,所以稱為「冬陰」;九候之脈在夏至時強盛而急促,這是陽氣的表現;極盛於夏至,所以稱為「夏陽」。請詳細說明其中的道理。

)岐伯對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深按得之,曰沉。動猶引線,曰細。來如斷繩,故曰懸絕。九候之脈皆如此者,陰氣勝。陽氣外絕,陰氣獨行,有里無表,死之於冬,陰極時也。夜半死者,陰極時也。此一診也。)盛躁而喘數者為陽,主夏,以日中死;(其氣洪大,曰盛。

白話文:

岐伯回答說:九種脈象都沉細而幾乎摸不到的,主陰,主冬季,所以會在半夜死亡。深按才能摸到,叫做沉脈;脈動像拉引細線一樣,叫做細脈;脈氣來的時候就像斷線一樣,所以叫做懸絕脈。九種脈象都出現這種情況的,是陰氣盛。陽氣外散中斷,只有陰氣運行,體內有陰寒而體表無熱象,會在冬季陰氣最盛的時候死亡。半夜死亡的,也是陰氣最盛的時候。這是其中一種診斷方法。脈氣壯盛且喘息急促者主陽,主夏季,會在中午死亡。脈氣強盛宏大,叫做盛脈;

去來動疾,曰躁。因喘數而疾,故曰喘數。九候皆如此者,皆陽氣勝。陰氣內絕,陽氣獨行,有表無里,死之於夏,陽極時也。日中死者,陽極時也。此為二診。)是故寒熱者,以平旦死;(脾病寒熱,死於平旦,平旦木也,木克於土,故脾病至平旦死,此為三診也。平按:「是故寒熱者以平旦死」九字,原抄在注二診下,均作小字,混入注中,應據《素問》、《甲乙》作經,方與本注三診之義合。

白話文:

過度激動或動作過快,稱之為「躁」。因為呼吸困難而動作過快,所以也稱為「喘數」。如果九種診斷方法都出現這種情況,都是因為陽氣過盛。陰氣內絕,陽氣獨行,表盛裏虛,這種情況在夏季,陽氣最盛的時候容易導致死亡。中午死亡,也是陽氣最盛的時候。這屬於第二個診斷。

因此,寒熱病的人,容易在清晨死亡。(脾病患者死於清晨,因為清晨屬木,木剋土,所以脾病在清晨死亡,這是第三個診斷。)【平按:「是故寒熱者以平旦死」這九個字,原本抄寫在第二個診斷的註釋下面,都寫成小字,混入註釋中,應該根據《素問》、《甲乙》版本作為經文,才能與本註釋的第三個診斷的含義相符。】

袁刻於九字中,依《素問》、《甲乙》加一病字,作大字,移刻與上經文「以日中死」相連,復於二診下,仍存此九字於注中,既嫌重複,亦失真相。茲於注二診下,將原抄小字,改書大字作經,庶上注二診、下注三診眉目朗然。又寒熱下《素問》、《甲乙》有病字。寒熱上《甲乙》無是故二字。

白話文:

袁氏在九字旁,依照《素問》、《甲乙經》加上一個「病」字,寫成大字,移刻和上篇經文中「於日中死亡」相連,又在第二診的下方,依然在註文中保留這九個字,既顯得重複,也失去了原意。現在在第二診的註文下方,將原本抄寫的小字改寫成大字作為經文,這樣上文第二診、下文第三診的眉目就清晰了。此外,「寒熱」一項在《素問》、《甲乙經》中有「病」字。「寒熱」一項在《甲乙經》的上文沒有「是故」兩個字。

)熱中及熱病,以日中死;(肺中熱,傷寒熱病,皆是陽病,故死於日中陽極時也,此為四診也。平按:病下《素問》、《甲乙》有者字。注日中二字袁刻重,極下脫時字。)風病者,以日夕死;(風為肝病,酉為金時,金克於木,故日夕死,此為五診也。平按:風病《素問》、《甲乙》作病風。

白話文:

如果熱病發作,患者會在正午時分死亡。風病患者則會在日落時分死亡。

)病水者,以夜半死;(水病,陰病也。夜半子時,陰極死也。此為六診。)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以日乘四季死,(脾者土也,王於四季,平和時,脈在中宮,靜而不見,有病見時,乍疏乍數,故以日乘四季時死也。平按;《素問》疾下有者字,無以字,《甲乙》有者字。

白話文:

(水病)在半夜死亡;(指的)水病是陰寒之病。夜半是子時,是陰氣達到極點而死亡。這是六診法的一部分。

(水病的)脈搏滑軟、虛緩、浮數、沉遲,在每天不同的時辰(代表一年四季)都會發病,導致死亡。(滑數屬土,在四季中掌管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平穩時脈搏在中宮,靜止而無形,患病時則出現滑軟、虛緩、浮數、沉遲的脈象,所以根據每天的時辰(四季)判斷死亡時間。)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土為肉也,肉為身主,故脈雖調,肉脫故死,此為七診也。平按:《甲乙》調下有者字。)七診雖見,九候皆順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間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雖有七診死徵,九候之脈順四時者,謂之不死。

白話文:

身體已經潰爛,雖然九種脈象正常,仍然會死亡。(中醫認為脾屬土,土生肉,肉主體身,因此即使脈象正常,但肉體潰爛,仍然會死亡,這是七診中的第七診。平按:《甲乙經》「調」字下方有「者」字。)雖然出現了七診中的死亡徵兆,但九種脈象都順利通暢者,不會死亡。這裡所說的「不會死亡」,是指風氣病和經間病引起的症狀,類似於七診中的死亡徵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此說「不會死亡」。如果確實有七診中的死亡徵兆,其脈象也衰敗者,將會死亡,並且會發生嘔吐或打嗝。

言七診見脈順生者,謂風及氣並經脈間有輕之病,見徵似於七診,非真七診,所以脈順得生。若有七診,其脈覆敗,不可得生。五臟先壞,其人必發噦而死也。平按:《素問》順作從。經間《素問》、《甲乙》作經月。)必審問其故,所始、所病、與今之所方病,(候病之要,凡有四種:一者望色而知,謂之神也;二者聽聲而知,謂之明也;三者尋問而知,謂之工也;四者切脈而知,謂之巧也。

白話文:

古書上說,如果脈搏調和順暢,病情輕微,表現出的症狀類似於七種診斷症狀,但並非真正的七種診斷症狀,所以脈搏調和順暢,病情可以痊癒。如果出現真正的七種診斷症狀,脈搏就會呈現混亂衰敗的狀態,無法痊癒。五臟先受損,此人一定會嘔吐而死。

註釋:

  1. 《素問》中「順」字作「從」。

  2. 《素問》、《甲乙經》中「經間」作「經月」。

  3. 必須仔細詢問病因、病起時間及現在的症狀(探查疾病的要訣有四種:一是觀察面色知病,稱為神;二是聽取聲音知病,稱為明;三是詢問病史知病,稱為工;四是切脈知病,稱為巧)。

此問有三:一問得病元始,謂問四時何時而得,飲食男女因何病等;二問所病,謂問寒熱痛熱痛癢諸苦等;三問方病,謂問今時病將作種種異也。平按:"其故,所始、所病「《素問》、《甲乙》作其所始病。)而後切循其脈,(先問病之所由,然後切循其脈,以取其審。

白話文:

這個問題有三個層面:

一、詢問生病的最初原因,也就是詢問在何時、因何食物或情慾而導致發病;

二、詢問具體的症狀,例如寒熱、疼痛、發癢等;

三、詢問不同時間段出現的不同疾病。經文記載:「原因是,(詢問)病情的起因、症狀(《素問》、《甲乙經》中寫作「其所始病」),然後仔細切脈,(先詢問病情的起因,然後仔細切脈,以便更準確地判斷病情。

切,謂切割,以手按脈,分割吉凶;循,謂以手切脈,以心循歷脈動所由,故曰切循其脈也。平按:切上《素問》有各字。注分割袁刻作分別。)視其經絡浮沉,(經,謂十二經並八奇經。絡,謂十五大絡及諸孫絡。切循之道,視其經脈浮沉,絡脈浮沉,沉者為陰,浮者為陽,以知病之寒溫也。

白話文:

切,是指切脈,用手指按住脈搏,區分吉凶;循,是指用手觸摸脈搏,用心地追尋脈動的來源,所以說切脈循脈。

註解:切字在《素問》中有多個寫法。

觀察經絡的浮沉,(經,指十二經脈和八條奇經。絡,指十五個大絡脈和各種孫絡脈。)切脈循脈的方法,是要觀察經脈的浮沉和絡脈的浮沉,沉脈為陰脈,浮脈為陽脈,藉此判斷疾病的寒熱屬性。

)以上下逆順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上,謂上部;下,謂下部。亦上,謂咽之左右;下,謂手之左右。寸口脈從臟起,下向四肢者,名之為順;脈從四肢,上向臟者,稱之為逆。切循上下順逆之脈,疾行應數,謂之不病;上下有失,遲不應數,謂之病也。

白話文:

不論是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只要順著脈絡走向去檢查,如果脈搏跳動快而有力,表示健康;如果脈搏跳動慢而無力,表示生病;如果脈搏完全沒有跳動,表示死亡;如果皮膚呈現深黑色,也表示死亡。(上,指上半身;下,指下半身。上,也可以指咽喉部位兩側;下,也可以指手腕部位兩側。寸口脈從臟器發出,向下運行到四肢,稱為順;脈絡從四肢發出,向上運行的臟器,稱為逆。診察順逆方向的脈搏,應該跳動快而且有力,表示沒有生病;如果脈絡運行異常,遲緩而且無力,表示生病。)

手之三陰為往,三陽為來,足之三陽為往,三陰為來,皆不往來,謂之死也。人之氣和,皮肉相離;絕勁強相著者,死也。平按:順《素問》、《甲乙》作從。往下《甲乙》有不字。)黃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前帝所言,多有死候,故問有病可療者,三也。)岐伯對曰:經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以下言有可療病也。

白話文:

手的三條陰經向外運行,三條陽經向內運行;足的三條陽經向外運行,三條陰經向內運行;如果這些經絡都不運行,就叫做死亡。人體氣血協調,皮肉相離;皮肉強硬地黏在一起,就叫做死亡。

黃帝說:那麼可以治療的病有哪些?

岐伯回答說:治療經脈的病,就治療經脈;治療孫絡的病,就治療孫絡。

邪在經者取其經,邪在孫絡取孫絡也。平按:《素問》治其孫絡作治其孫絡血。《甲乙》無二孫字。)血病身有痛者而治其經絡。(大經大絡共為血病,身體痛者,經與大絡皆治之也。平按:《甲乙》無血病二字。袁刻病誤作痛。)真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真,正也。

白話文:

如果邪氣在經脈中,就治療經脈。如果邪氣在小絡脈中,就治療小絡脈。

《素問》中記載:治療小絡脈,要治療小絡脈中的血。但《甲乙經》中沒有「兩個小字」。

如果身體有疼痛的血脈疾病,就治療經絡和大絡脈。(經脈、大絡脈共同引起血脈疾病,身體疼痛時,就同時治療經脈和大絡脈。)

如果是正氣不足造成的疾病,邪氣就會侵入,這時需要用針刺治療邪氣入侵的經脈。

當臟自受邪,病不從傳來,故曰正病。奇邪,謂是大經之上奇大絡也。宜行繆刺,左右平取也。平按:真病《素問》、《甲乙》作其病。)留瘦不移,節而刺。(留,久也。久瘦有病之人,不可頓刺,可節量刺之。平按:刺下《素問》、《甲乙》有之字。)上實下虛者,切順之,索其經絡脈,刺出其血以通之。

白話文:

奇本作

(上實下虛,可循其經絡之脈,血之盛者,皆刺去其血,通而平之。平按:切上《素問》、《甲乙》無者字,切下有而字。順《素問》作從。以通之《素問》作以見通之,《甲乙》作以通其氣。)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太陽之脈為目上綱,故太陽脈足,則目本視也;其氣不足,急引其精,故瞳子高也;其脈若絕,瞼精痿下,故戴目也。此等皆是決生死之大要,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如果上焦實熱而下焦虛寒,可以循著經絡脈絡刺血放血,讓氣血運行通暢而和諧平衡。

瞳孔上吊是太陽經氣血不足導致的,眼皮下垂是太陽經氣血完全斷絕導致的。這些都決定了生死,必須仔細觀察。

(太陽經脈上達於眼睛,所以太陽經氣血充足,眼睛就能夠正常視物;如果氣血不足,就會急忙調動儲備的精氣,導致瞳孔上吊;如果氣血完全斷絕,眼瞼肌肉失去滋養而萎縮下垂,出現戴眼症狀。這些都是決定生死的重大因素,必須仔細觀察。)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寸指間留針。(前太陽不足及足太陽絕者,足太陽脈也;此療乃是手太陽脈者,以手之太陽,上下接於目之內眥,故取手之太陽療目高、戴也,取手小指端及手外踝上五寸小指之間也。平按:留上《素問》無間字。此節《素問》注謂錯簡文。)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也;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也。

白話文:

在手的中指和無名指之間,距離手外踝五寸的地方,用針刺入後留針。(前者是治療陽明脈不足和足陽明脈絕的,足陽明脈的脈絡;而後者是治療手陽明脈的,因為手陽明脈和足陽明脈上下連接到眼睛的內眼角,所以取手陽明脈來治療眼睛凸出、眼瞼下垂;取手小指端和手外踝上五寸的小指之間。)

上部的天:指額頭上的兩條動脈;上部的「地」:指兩頰上的兩條動脈;上部的「人」:指耳前的兩條動脈。

(上部之天,兩額足少陽、陽明二脈之動,候頭角氣。上部之地,兩頰足陽明在大迎中動,候口齒氣。上部之人,目後耳前,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三脈在和窌中動,候耳目之氣也。)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中部之天,手太陰脈動,在中府、天府、俠白、尺澤四處,以候肺氣。

白話文:

上部的天: 額頭兩側的足少陽膽經和足陽明胃經脈動,觀察頭部經氣。

上部的面: 兩頰的足陽明胃經在大迎穴附近脈動,觀察口齒經氣。

上部的人: 眼睛後方、耳朵前方,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這三條經絡在和窌穴附近脈動,觀察耳目經氣。

中部的天: 手太陰肺經。

中部的地: 手陽明大腸經。

中部的人: 手少陰心經。

中部之天: 手太陰肺經脈動,在中府、天府、俠白、尺澤這四個穴位上,用來觀察肺經氣。

中部之地,手陽明脈,檢經無動處,呂廣注《八十一難》云動在口邊,以為候者候大腸氣。中部之人,手少陰動,在極泉、少海二處,以候心氣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下部之天,足厥陰脈動,在曲骨、行間、衝門三處,以候肝氣。

白話文:

位於身體中部的部位,是手陽明經脈所經過的地方。如果檢查經脈發現沒有動靜,呂廣在《八十一難》中註解說:動靜在嘴邊,可以以此來診斷大腸氣。中部的人,手少陰經脈會動,在極泉穴和少海穴這兩個地方,可以以此來診斷心氣。

位於身體下部的部位,是足厥陰經、足少陰經、足太陰經所經過的地方。下部的「天」,是足厥陰經。如果足厥陰經脈動,在曲骨穴、行間穴、衝門穴這三個地方,可以以此來診斷肝氣。

下部之地,足少陰脈動,在大溪一處,以候腎氣。下部之人,足太陰脈動,在中府、箕門、五里、陰廣、衝門、雲門六處,以候脾氣。十二經脈,手心主無別心藏,不入九候。手太陽、手少陽、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此五皆是五臟表經,候臟知表,故不入越於九候也。平按:自上部天至下部人足太陰也,《素問》新校正依《甲乙經》編次移前。

白話文:

身體下部的足少陰脈搏動,在大溪穴的位置,可以觀察腎臟的氣息。身體下部的足太陰脈搏動,在中府、箕門、五里、陰廣、衝門、雲門六個穴位,可以觀察脾臟的氣息。十二條經脈中,手心的經脈主掌無形的心臟,不屬於九候脈診的範疇。手太陽、手少陽、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這五條經脈,都是五臟的外表經脈,用來觀察臟腑的表徵,所以也不屬於九候脈診。

根據《素問》新校正,按照《甲乙經》的編排順序,將足太陰經脈移到最前面,也就是從身體上部的天部到身體下部的足部,都是足太陰經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