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氣論 (1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氣論 (13)

1. 風水論

平按:注復袁刻誤作腹。)腹中鳴者,月事不來,病本於胃也,薄肝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管隔。(月事不來之病,由於胃氣不和,故氣薄於肝,煩不能食,致使胃管隔塞,腹中無食,故腹鳴也。平按:《素問》、《甲乙》無月事不來四字。《甲乙》病作脾。《素問》、《甲乙》薄肝作薄脾,胃管作胃脘。

)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胃脈足陽明在足,今胃氣不和,氣下於足,遂令身重,足不能行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肺屬心而溢於胞中,令氣上迫肺,心臟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黃帝曰:善哉。(胞者,任沖之脈,起於胞中,為經絡海,故曰胞脈也。膀胱之胞與女子子門之間,起此衝脈,上至咽喉,先過心肺。

但肺與心共相系屬。今胞脈虛邪閉塞,下則溢於胞氣,上則迫於肺氣,不得下,故月事不來也。平按:肺屬心而溢於胞中《素問》、《甲乙》作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令作今,心臟作心氣。)

黃帝問於岐伯曰:有病龐然如有水氣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喜驚,驚以心痿者死。黃帝曰:善哉。(龐然者,麵皮起之貌。腎風之狀,凡有六別:一,面龐起;二,脈大緊;三,身無痛;四,形不瘦;五,食少;六,喜驚。人有此六狀,名曰腎風。

心不痿者可療得生,痿者死矣。平按:如有水氣狀,《素問》無氣字。生《甲乙》作主。喜《素問》、《甲乙》作善。驚以《素問》作驚已,《甲乙》作不已。心痿《素問》、《甲乙》作心氣痿。袁刻痿作委。)

白話文:

風水論

腹部有鳴響,是因為月經沒來,病根在於胃。如果胃氣虛弱影響到肝,就會煩躁、吃不下東西;如果食物難以下嚥,則是胃的通道被阻塞。 (月經沒來的原因是胃氣不順,導致肝功能受到影響,引起煩躁、吃不下,最終造成胃的通道阻塞,腹中沒有食物,所以才會出現腹鳴。 《素問》、《甲乙》這兩本醫書中沒有提到「月事不來」這四個字。《甲乙》認為病症是由脾引起的。《素問》、《甲乙》認為「薄肝」應作「薄脾」,「胃管」應作「胃脘」。)

身體感到沉重難以行走,是因為胃的經脈在腳上。(胃的經脈足陽明經在腳上,現在胃氣不和,氣往下走到腳,所以感到身體沉重,腳也難以行走。)月經不來,是因為胞脈閉塞,肺與心相連,精氣會流向胞中,導致氣向上壓迫肺,心臟無法向下通暢,所以月經不來。(胞,指的是任脈、衝脈,起於胞中,是經絡的匯聚之地,所以稱為胞脈。膀胱與女子子宮之間,有衝脈由此發出,向上通過咽喉,先經過心肺。肺與心是相互聯繫的。現在胞脈虛弱,被邪氣閉塞,向下則會導致精氣積聚在胞中,向上則會壓迫肺氣,導致氣不能下行,所以月經不來。《素問》、《甲乙》中說「肺屬心而溢於胞中」,應作「胞脈連屬心臟而絡於胞中」,「令」應作「今」,「心臟」應作「心氣」。)

黃帝問岐伯說:有一種病,身體腫脹,像有水腫一樣,把脈時脈象大而緊,身體不痛,身形不消瘦,吃不下東西,即使吃也吃很少,這稱為什麼病?岐伯說:病發生在腎,稱為腎風。得了腎風的人,如果不能吃東西,容易驚恐,如果因為驚恐導致心氣衰竭,就會死亡。黃帝說:你說得太好了。(腫脹,指臉皮浮腫的樣子。腎風的症狀,大致有六種:一,臉皮浮腫;二,脈象大而緊;三,身體不痛;四,身形不消瘦;五,食量少;六,容易驚恐。如果一個人有這六種症狀,就稱為腎風。如果心氣不衰竭,還可以醫治,如果心氣衰竭就沒救了。《素問》中「如有水氣狀」沒有「氣」字。「生」在《甲乙》中作「主」。「喜」在《素問》、《甲乙》中作「善」。「驚以」在《素問》中作「驚已」,在《甲乙》中作「不已」。「心痿」在《素問》、《甲乙》中作「心氣痿」。袁刻本中的「痿」誤作「委」。)

2. 咳論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第三十八《咳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三。

黃帝問於岐伯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五臟六腑皆以肺傳與之,稱咳為肺咳,然臟腑皆有咳也。)黃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毛先受邪,氣從其合;其寒飲食,飲食入胃,順肺脈上注於肺,肺寒,外內合邪因而客之,□為肺咳。(肺合皮毛,故皮毛受於寒邪,內合於肺。

人肺脈手太陰,起胃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肺。寒飲寒食入胃,寒氣循肺脈上入肺中,內外寒邪相合,肺以惡寒,遂發肺咳之病也。平按:《素問》、《甲乙》「毛先受邪氣從其合」作「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飲食二字不重,順肺脈作從肺脈,上注於肺作上至於肺,「肺寒,外內合」作「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為上缺一字,《素問》、《甲乙》作則,袁刻作發。

注膈下缺一字,袁刻作故,不合,平擬據經文作注字,與肺字屬上讀。)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五臟各以王時傷寒,肺先受之,傳為五臟之咳。非其時者,又因他臟受寒,傳來與之。故肺咳之病,傳與餘臟,稱五臟咳也。)人與天地相參,故臟各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

(各以時者,五臟各以王時也。感於寒者,感傷寒也。感傷寒病有輕有重,輕者為咳,重者以為泄及痛痹也。平按:故臟各治時《素問》、《甲乙》作故五臟各以治時。)黃帝曰:五臟之咳奈何?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腑。(以下言肺咳相傳為臟腑咳也。五臟之,咳,近者未虛,久者傳為六腑咳也。

平按:《素問》、《甲乙》無此一段,五臟之久咳二句,在後脾咳不已上。)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受之,乘至陰則脾受之,乘冬則腎受之。(肺以惡寒,肺先受寒,乘春肝王時,肝受即為肝咳。若肺先受寒,乘於至陰,即為脾咳。若肺先受寒,乘冬即為腎咳。

平按:《素問》肺先受邪上有乘秋則三字,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無乘秋則三字,疑此文誤多也。」)黃帝曰:何以異之?(以下言問答五臟咳狀也。)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言肺咳狀也。)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狀,甚則咽喉腫。

(介介,喉中氣如哽也。平按:《甲乙》介介作喝喝。哽《素問》、《甲乙》作梗。咽喉腫《素問》、《甲乙》作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胠下痛,甚則不可以轉,兩胠下以滿。脾咳之狀,咳則在右脅下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胠,有本作脅也。平按:兩胠下痛《甲乙》作胠痛,《素問》作兩脅下痛。

白話文:

咳論

黃帝問岐伯:肺為什麼會讓人咳嗽?岐伯回答:五臟六腑都會讓人咳嗽,不只是肺。雖然咳嗽往往歸咎於肺,但實際上每個臟腑都可能導致咳嗽。

黃帝說:我想了解咳嗽的具體情況。岐伯說:皮膚和毛髮是肺的表象,毛髮首先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就由此侵入肺部。如果吃喝了寒涼的食物,這些寒涼之物進入胃中,再循著肺的經脈上達肺部,肺部受寒,內外邪氣互相結合,就會導致肺咳。寒涼飲食入胃,寒氣沿著肺經上行至肺,內外寒邪相合,肺臟因寒邪而發病,於是產生咳嗽。

五臟各有其受病的時間,如果不是那個時間,則會互相傳遞致病。五臟在各自當令的季節受寒邪侵襲,肺最先受之,然後傳給其他五臟,引起咳嗽。如果不是當令季節,則是由於其他臟腑受寒,再傳遞給肺。所以肺咳會傳染給其他臟腑,因此稱為五臟咳。人體與天地相應,所以每個臟腑在當令季節,受寒邪侵襲而生病,輕則咳嗽,重則腹瀉或疼痛。

黃帝說:五臟的咳嗽該怎麼區分?岐伯說:五臟久咳,就會轉移到六腑。肺首先受邪,春天則肝先受之,夏天則心受之,秋季則脾受之,冬天則腎受之。

黃帝問: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岐伯說:肺咳的症狀是咳嗽並伴有喘息和聲音,嚴重時還會咳血。心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心痛,喉嚨裡有異物感,好像有東西哽住一樣,嚴重時咽喉會腫痛。肝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兩脅下疼痛,嚴重時無法翻身,兩脅下脹滿。脾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右脅下疼痛,並牽扯到肩背,嚴重時無法活動,活動就會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