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三·身度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三·身度 (1)

1. 經筋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四第十三《經筋》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六《經筋》篇。

白話文:

繁體中文:

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四第十三《經筋》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六《經筋》篇。

本篇從開始到結尾,出自《靈樞經》卷四第十三《經筋》篇,也出現在《甲乙經》卷二第六《經筋》篇。

足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者,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根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俠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鼽;其下支者,從掖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掖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鼽。(十二經筋與十二經脈,俱稟三陰三陽行於手足,故分為十二。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筋脈,從小指上開始,連接於膝蓋後側(嗌),邪氣上行時會停留在膝蓋上,而它向下行的部分,沿着腳的外側,連接於腳踝外側(骱),向上沿着腿筋連接於膕窩;它的支脈,連接於大腿外側,向上沿着膕窩內側,與膕窩中一同向上連接於膝蓋後側(膕),再向上沿着大腿外側到達腰部;它的分支,分出連接於舌根;它直行的部分,連接於後腦骨,向上經過頭部,向下經過面部,連接於鼻子;它的支脈,連接於眼睛上方,向下連接於耳後;它向下分支,從肩胛骨後外側連接於肩關節(髃);它的支脈,進入腋窩內側,向上經過缺盆,連接於肩胛骨外緣;它的支脈,從缺盆出去,邪氣上行時會連接於耳後。

但十二經脈主於血氣,內營五臟六腑,外營頭身四肢。十二經筋內行胸腹郭中,不入五臟六腑。脈有經脈、絡脈,筋有大筋、小筋、膜筋。十二經筋起處與十二經脈流注並起於四末,然所起處有同有別。其有起維筋緩筋等,皆是大筋別名。凡十二筋起處、結處及循結之處,皆撰為圖畫示人,上具如別傳。

白話文:

十二條經脈主要掌管血氣,在體內滋養五臟六腑,在體外分佈在頭部、身體和四肢。十二條經筋在胸腹腔內運動,不進入五臟六腑。脈絡有經脈和絡脈之分,筋腱有大筋、小筋和膜筋之分。十二條經筋的起始部位與十二條經脈的循行路線平行發起於四肢末端,但起始部位有相同也有不同。其中,發維筋、緩筋等都是大筋的別名。所有十二條經筋的起始部位、結止部位以及循經結止部位,都繪製成圖像展示,具體內容請參閱相關資料。

小指上,謂足指表上也。結,曲也,筋行回曲之處謂之結□結,經脈有卻、筋有結也。顏,眉上也。下結於鼽,鼽中出氣之孔謂之鼻也,鼻形謂之鼽也。平按:小指上《靈樞》、《甲乙》有足字。邪《甲乙》作斜。俠《靈樞》作挾。顏《甲乙》作額。鼽《靈樞》作頄。出於鼽《甲乙》作入於鼽。

白話文:

小指上的指節,是指腳趾的最後一節。結,是指彎曲的地方,筋脈運行彎曲著的地方叫結,既經脈迴旋之處,也是筋脈彎曲之處。顏,是指眉毛上方。結連著鼻子下面的位置,鼻中孔洞呼出氣體的地方叫鼻子,鼻子的形狀叫鼽。

註釋:

  1. 《靈樞》、《甲乙》中關於小指上均有「足」字。

  2. 《甲乙》中「邪」字寫作「斜」。

  3. 《靈樞》中「俠」字寫作「挾」。

  4. 《甲乙》中「顏」字寫作「額」。

  5. 《靈樞》中「鼽」字寫作「頄」。

  6. 《甲乙》中「出於鼽」寫作「入於鼽」。

注俱稟袁刻誤作同稟。膜筋袁刻誤作䐜筋。)其病小指支,跟踵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掖支,缺盆紉痛,不可左右搖。(紉,女巾反,謂轉展痛也。平按:攣下《甲乙》有急字。紉《靈樞》、《甲乙》均作紐。)治在燔針劫刺,(病脈言針灸之,言筋病但言燔針者,但針灸湯藥之道,多通療百病,然所便非無偏用之要也。

白話文:

此病症狀為小指支痛、腳後跟痛、腿後肌腱攣縮、脊椎反折、頸部筋脈緊繃、肩膀無法抬舉、腋下疼痛、缺盆疼痛,無法左右搖擺轉動。(紉:轉展痛的意思)

治療方法以燔針針灸為主(燔針:將針加熱後再刺入),因為筋脈疾病以燔針治療為主,但針灸和藥物療法也都可以通用於百病,但各有偏重的重點。

)以知為數,(所以惟知病瘥為針度數,如病筋痛,一度劫刺不瘥,可三四度,量其病瘥為數也。)以痛為輸,(輸,謂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處,即為孔穴,不必要須依諸輸也。以筋為陰陽氣之所資,中無有空,不得通於陰陽之氣上下往來,然邪入腠襲筋為病,不能移輸,遂以病居痛處為輸,故曰筋者無陰無陽無左無右以候痛也。《明堂》依穴療筋病者,此乃依脈引筋氣也。

白話文:

以改善病情為準則。(所以只有以疾病痊癒為針灸的準則,比如說筋痛的疾病,刺一次沒有痊癒,可以刺三到四次,以病情的痊癒程度作為準則。)以疼痛為孔穴。(輸,就是孔穴。意思是筋的病痛所在之處,就是孔穴,不需要一定要按照經絡的輸穴。因為筋是依賴陰陽之氣的,中間沒有空隙,不能上下通於陰陽之氣,然而邪氣進入皮膚侵襲筋脈而生病,不能循著經絡輸穴,所以就以疼痛的地方作為輸穴,因此說筋沒有陰陽左右之分,只要尋找疼痛就可以了。《明堂》根據穴位治療筋病,這是根據經脈引導筋氣的方式。

)名曰仲春痹。(聖人南面而立,上覆於天,下載於地,總法於道,造化萬物,故人法四大而生,所以人身俱應四大。故正月即是少陽,以陽始起,故曰少陽;六月少陽,以陽衰少,故曰少陽。二月大陽,以其陽大,故曰大陽;五月大陽,以陽正大,故曰大陽。三月四月陽明,二陽相合,故曰陽明。

白話文:

這些疾病被稱為「仲春痹」。(聖人面向南方而站,上與天相合,下與地相連,遵循大道的法則,造就了萬物,因此人體也遵循四季而生,所以人體必須適應四季。因此一月是少陽,因為陽氣開始升起,所以稱為少陽;六月也是少陽,因為陽氣開始衰弱,所以也稱為少陽。二月是大陽,因為陽氣旺盛,所以稱為大陽;五月也是大陽,因為陽氣正盛,所以也稱為大陽。三月和四月是陽明,因為兩個陽氣互相結合,所以稱為陽明。

十二經筋,感寒濕風三種之氣所生諸病,皆曰筋痹。筋痹燔針為當,故偏用之。餘脈、肉、皮、筋等痹,所宜各異也。)

白話文:

十二條經絡中的筋膜,感應了寒氣、濕氣、風氣這三種病氣所產生的各種疾病,都叫做筋痹。筋痹應當使用灼熱的針灸方法治療,因此偏重使用這種方法。其餘的脈絡、肌肉、皮肉、筋膜等部位的痹症,適宜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上,上結外踝,上循胻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起於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支者,起外輔骨,凡有二支也。故前支上結伏兔,後支上走髀,結於尻前也。平按:次指下《靈樞》無之上二字,胻作脛。伏兔下《甲乙》無之上二字。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筋,從小指和中指的上面開始,向上連接外腳踝,再向上沿著大腿外側的邊緣,在膝蓋外側連接;它的支脈,從外側副骨開始,向上經過大腿,前面一條連接在伏兔(膝蓋外下方肌肉)的上方,後面一條連接在臀部。

)其直者,上䏚乘季脅,上走掖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䏚,季脅下也,以沼反。平按:䏚乘《靈樞》、《甲乙》作乘䏚。)其直者,上出掖,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鼽;其支者,結目外眥為外維。其病足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中筋急,前引髀,後引尻,上乘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外維,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少陽為目外維。平按:《靈樞》鼽作頄,結目外眥作結於外眥,小指上無足字,《甲乙》同。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循行:

  1. 正行的脈絡:向上斜行通過季脅(肋骨下部),再向上沿著脅部的前面,連接到胸部,聚集在缺盆(鎖骨下窩)。

  2. 正行的脈絡:向上從脅部穿出,貫通缺盆,在太陽穴(耳前)之前通過,沿著耳後向上到額角,在頭頂交會,向下沿著臉頰,向上連接到頄(下頜骨)。

  3. 支脈:連接眼睛的外眼角,稱為外維。

病症:

  1. 足部小指和次指的肌腱轉動,導致膝蓋向外轉動,膝蓋無法屈伸。

  2. 小腿後方的肌腱緊張,前側拉扯大腿,後側拉扯臀部。

  3. 向上影響到季脅(肋骨下部),出現疼痛。

  4. 向上拉扯缺盆、膺乳(乳房)和頸部。

註釋:

  • 外維:太陽經(三陽經之一)主管眼睛的上綱,陽明經主管眼睛的下綱,少陽經主管眼睛的外維。
  • 頄:原作鼽,後改為頄,指下頜骨。

膕中《靈樞》、《甲乙》無中字。)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可開,(此筋本起於足,至項上而交,至左右目,故左箱有病,引右箱目不得開,右箱有病,引左箱目不得開也。)上過右角,並喬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痹。

白話文:

股部外側肌肉。

經絡筋脈緊張,由左至右,右眼無法睜開。(這條筋脈原本起於足部,延伸至頸部交會,再沿左右眼睛周圍分佈,因此左股部肌肉出問題,會導致右眼無法睜開,右股部肌肉出問題,則會導致左眼無法睜開。)

向上經過右角,與喬脈並行,左邊的經絡筋脈與右邊相連貫,所以如果左角受傷,右腳就會無法使用,稱為「維筋相交」的痹證。

治療方法是用燔針刺血或艾灸刺穴,以病人感到痠麻為度,以疼痛感作為穴位的準則,病名為「孟春痹」。

(喬脈至於目眥,故此筋交巔,左右下於目眥,與之並行也。筋既交於左右,故傷左額角,右足不用,傷右額角,左足不用,以此維筋相交故也。)

白話文:

喬脈通到眼睛的邊緣,因此這條經絡交會在額角,左右兩邊的喬脈都連接到眼睛的邊緣,與它並行。因為左右兩邊的喬脈相交,所以如果傷到左邊的額角,右腳就會無法使用;如果傷到右邊的額角,左腳就會無法使用,這是因為經絡相互交錯的緣故。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刺瘧者,刺足陽明十指間,是知足陽明脈入於中指內間外間,脈氣三指俱有,故筋起於中指並中指左右二指,故曰中三指也。有本無三字。髖骨如臼,髀骨如樞,髀轉於中,故曰髀樞也。

白話文:

足陽明經的筋,起於中指、食指和小指,連接到腳背上方,向外側經過腓骨,向上連接膝蓋外側,再向上連接到股骨上方,向上沿著腰肋向上連接脊柱。

(治療瘧疾的方法是刺足陽明經的十個手指縫,這表明足陽明經的經絡進入中指、食指和小指的內側和外側,三個手指都有經絡通過,所以筋起源於中指、食指和小指。有的版本沒有「三」字。

髖骨像臼,股骨像樞,股骨在臼中旋轉,所以稱「髀樞」。

)其直者,上循䯒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於少陽;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結,(布,謂分布也。平按:䯒《靈樞》、《甲乙》作骭。至缺盆結《靈樞》、《甲乙》作至缺盆而結。)上頸,上俠口,合於鼽,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為目上綱,陽明則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太陽為目上綱,故得上眥動也;陽明為目下綱,故得下眥動也。

白話文:

其經絡直行的部分,向上循著脛骨而連接於膝蓋;其分支的部分,連接於外側的輔骨,並會合於少陽經。直行的那條經絡,向上循著伏兔穴,再向上連接於大腿,聚集於生殖器,向上分佈於腹部,到達缺盆穴後連接(分佈,指分佈擴散。注:靈樞經和甲乙經中寫作「骭」。到達缺盆穴連接。靈樞經和甲乙經中寫作「到達缺盆穴後連接。」),向上到達頸部,向上經過口邊,會合於鼽穴,向下連接於鼻子,再向上會合於太陽經而導致「目上綱」(上眼瞼下垂),會合於陽明經則導致「目下綱」(下眼瞼下垂)。其分支部分,從面頰連接至耳前。(太陽經會導致「目上綱」,所以會出現上眼瞼下垂;而陽明經會導致「目下綱」,所以會出現下眼瞼下垂。)

)其病足中指支,䯒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頹疝,腹筋急,引缺盆頰口卒噼,急者目不合,熱則筋施縱,目不開。(寒則目綱上下拘急,故開不得合也。熱則上下緩縱,故合不得開。噼音僻。平按:䯒《靈樞》作脛,《甲乙》同。頹《靈樞》作㿉。腹筋急《甲乙》作腹筋乃急。

白話文:

這種疾病足中指腫脹,筋脈收縮,腳跳動僵硬,兔子趴臥時筋脈收縮,大腿前部腫脹,陰囊下垂,腹部的筋脈緊張,拉扯到頸部、臉頰、嘴巴,突然感到疼痛,急性的會導致眼睛無法閉合。熱的時候,筋脈會放鬆伸展,眼睛無法睜開。(寒的時候,筋脈會收緊約束,上下拘急,所以眼睛無法睜開。熱的時候,筋脈會放鬆伸展,所以眼睛無法閉合。噼字讀音同“僻”。注:“脛”在《靈樞》中寫作“䯒”,“頹”在《靈樞》中寫作“㿉”,“腹筋急”在《甲乙經》中寫作“腹筋乃急”。)

頰口《靈樞》、《甲乙》作及頰,卒噼作卒口僻。《靈樞》縱上無施字。噼袁刻作僻,下同,據原本更正。)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施縱緩,不勝故噼。(足陽明筋挾口過頰,故曰頰筋。移,謂引口離常處也。不勝,謂熱不勝其寒,所以緩口移去,故喎噼也。平按:緩不勝《靈樞》、《甲乙》作不勝收。

白話文:

頰口——《靈樞》、《甲乙》都寫作“及頰”,(“卒噼”是錯誤寫法,應寫作“卒口僻”。《靈樞》中沒有“施”字。袁刻本中“噼”誤寫為“僻”,下文同,根據原本改正。)

頰筋受寒後會痙攣,拉扯臉頰導致口歪;受熱後筋脈鬆弛,不能抵抗寒氣,所以會歪斜。(足陽明經的筋脈沿著嘴脣經過臉頰,因此稱作頰筋。移,指拉扯嘴脣離開原來的位置。不能抵抗,指熱氣不能勝過寒氣,因此嘴脣鬆弛位移,導致口歪。《靈樞》、《甲乙》中“緩不勝”寫作“不勝收”。)

)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馬為金畜,剋木筋也,故馬膏療筋急病也。桂酒泄熱,故可療緩筋也。)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與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噉美炙,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痹(以新桑木粗細如指,以繩系之,拘其緩箱,挽急箱。仍於壁上為坎,令與坐等,坎中生桑炭火。

白話文:

可以用馬膏醫治。痙攣嚴重的部位塗上馬膏,痙攣輕緩的部位用白酒和肉桂塗抹。(馬屬於金行,可以剋制木行的筋,所以馬膏能治療筋痙攣。肉桂酒可以散熱,所以能治療緩慢痙攣。)用桑條鉤住痙攣部位,然後在火盆中放上生桑木炭,高度與坐者的高度相等。用馬膏敷在痙攣嚴重的部位,同時飲用美酒,食用美味的烤肉。不喝酒的人,只要多加強毅力就可以了。反覆拍打患處三次即可。治療宜採取艾灸或刺絡放血,以病人的感覺為準,以疼痛感為度,稱為「季春痹」(用新鮮桑木,粗細如手指,用繩子繫住,拉住痙攣輕緩的部位,提拉痙攣嚴重的部位。同時在牆壁上挖一個火盆,高度與坐者相等,火盆中放入生桑木炭)。

以馬膏塗其急箱,猶須飲酒噉炙,和其寒溫。如此摩拊飲噉,為之至三,自得中平。噉,徒敢反。拊,摩也,音撫。平按:炭《靈樞》、《甲乙》作灰。噉《甲乙》作啖。美炙《靈樞》作美炙肉,《甲乙》作炙肉。注粗袁刻作銼。)

白話文:

使用馬膏塗抹痛處,仍需要飲酒吃烤肉來調整寒熱。以此按摩、飲用、食用為之三遍,自然就能達到平衡狀態。「噉」發音同「徒敢」,「拊」就是按摩,發音同「撫」。

備註:炭在《靈樞》、《甲乙》中寫作灰;「噉」在《甲乙》中寫作啖;美食烤肉在《靈樞》中寫作美食烤肉,《甲乙》中寫作烤肉。粗袁刻本中,「注」字寫作「銼」。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上結於膝內輔骨,(膝內下小骨輔大骨者,長三寸半,名為內輔骨也。平按:上結於膝《靈樞》、《甲乙》作上絡於膝。)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陰器,宗筋所聚也。)上腹結於齊,循腹裡結於脅,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

白話文:

足太陰經的筋脈,從大拇指內側的末端開始,向上連接到內腳踝;它直走的部分,向上連接膝蓋內側的輔骨(膝蓋內側下邊輔助大骨的小骨,長三寸半,名稱為內輔骨)。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的經絡連接到大腿上部,聚集在生殖器官(生殖器官是宗筋匯聚的地方)。向上在腹部連接到橫膈膜,沿著腹腔內部連接到肋骨,散佈在胸腔中;它內部連接的部分,附著在脊柱上。

(循腹裡即彆著脊也。平按:脅《靈樞》作肋。)其病足大趾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紉痛,上引齊與兩脅痛,引膺中與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秋痹。(七月足之少陰,始起,故曰少陰;十二月手之少陰,以其陰衰,故曰少陰。

白話文:

順著肚子裡,也就是緊貼著脊樑。平時記錄:脅在《靈樞》中寫作肋。這種病狀表現為大腳趾疼痛,內腳踝疼痛,轉筋疼痛,膝蓋內側腫脹疼痛,陰部和大腿連接處疼痛,陰莖睪丸疼痛,向上蔓延到肋骨處和脊樑內疼痛。治療方法是使用燔針劫刺,根據疼痛的程度和部位來調整針刺的數量和深度,稱這種病為仲秋痹。(七月是足少陰經開始發病的時間,所以稱為少陰;夾手少陰經,看到陰氣衰弱,所以稱為少陰。)

八月足之大陰,以其陰大,故曰大陰;十一月手之大陰,以其陰正大,故曰大陰。九月足之厥陰,十月手之厥陰,交盡,故曰厥陰。八月之筋感三氣之病,名曰筋痹。有本以足大陰為孟春,足少陰為仲秋,誤耳。平按:內輔下《靈樞》、《甲乙》有骨字,紉均作紐。上引齊與兩脅痛《甲乙》作上臍兩筋痛。

仲秋《靈樞》作《孟秋》,《甲乙》同。本注孟春,恐系孟秋傳寫之誤。)

白話文:

八月份是足太陰經當令。因為它的陰氣龐大,所以稱為大陰。十一月份是手太陰經當令。因為它的陰氣正值旺盛,所以也稱為大陰。九月份是足厥陰經當令,十月份是手厥陰經當令。陰氣交合耗盡,所以稱為厥陰。八月份的筋絡感受三種病氣,這種病症稱為筋痹。有人認為足太陰經當令的時間是孟春,足少陰經當令的時間是仲秋,這是錯誤的。

《靈樞》和《甲乙經》中原本記載的是「骨」,而後來的版本都改為「紐」。上面所引述的齊和兩脅痛,在《甲乙經》中記載為上臍兩筋痛。

《靈樞》中將仲秋誤寫為《孟秋》,與《甲乙經》相同。本注為孟春,恐怕是將孟秋誤傳而來。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踝,與足太陰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平按:並上《甲乙》有入足心三字。並下《靈樞》有足字。結於踝,《靈樞》、《甲乙》踝作踵,足太陰均作太陽。)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俠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白話文:

足少陰經的筋,從小指下方開始,並與足太陰經的筋相連。邪氣會從內踝下方行走,交會於腳後跟,與足太陰經的筋相合。然後向上交會於腳後跟內側,(註:根據《甲乙經》,應加上「進入腳心」這三個字。根據《靈樞》,應加上「腳」字。後跟在《靈樞》和《甲乙經》中寫為「踵」,足太陰經均寫為「太陽」。)並與足太陰經的筋一起,沿著內側大腿往上走,交會於私密部位,沿著脊柱內側緊貼脊椎,往上到達脖子,交會於後腦,與足太陽經的筋相合。

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痸及痓,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痸,充曳反。痓,擎井反,身強急也。在此,謂在足少陰也。在小兒稱癇,在大人多稱癲。背為外為陽也,腹為內為陰也。故病在背筋,筋急故不得低頭也;病在腹筋,筋急不得仰身也。

白話文:

這個病是腳下腳筋會抽動,而且抽動的地方都會疼痛,嚴重的會導致抽搐和癲癇。如果是小毛病,就無法彎腰;如果是內部的毛病,就無法抬頭。所以陽性的病會腰部反折無法彎腰,陰性的病無法抬頭。(抽搐,讀音:充曳反。癲癇,讀音:擎井反,渾身抽搐痙攣。小毛病,指的是集中在足少陰經。在小兒中稱為癲癇,在成年人中多稱為癲癇。背部是外部,屬陽;腹部是內部,屬陰。所以病在背部的筋,筋脈就會緊繃,所以無法低頭;病在腹部的筋,筋脈就會緊繃,所以無法仰身。)

平按:循脊內俠膂《甲乙》作循膂內俠脊。痸醫統本《靈樞》作瘛,道藏本《靈樞》作瘈,《甲乙》同。痓《靈樞》作痙。)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痛在皮膚筋骨外者,可療以燔針;病在腹胸內者,宜用熨法及道引並飲湯液藥等也。)此筋折紉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孟秋痹。

白話文:

現代

按:沿著脊柱內側靠近脊骨處,《甲乙經》作沿著脊骨內側靠近脊柱處。(「痸」在《醫統》本《靈樞》中作「瘛」,道藏本《靈樞》中作「瘈」,《甲乙經》中也同。)疼痛治療的方法是燔針劫刺,以火針灼刺和刀針刺切,以痛感為治療的準則,如果疼痛在內部,則使用熨法和引導病人服藥。(如果疼痛在外表的皮膚筋骨上,可以用燔針治療;如果疼痛在腹腔胸腔內部,則應該使用熨療法、導引術以及服用湯液藥物等治療方法。)這種筋骨折紉發作頻繁嚴重的,就會死亡無法救治,稱為「孟秋痹」。

(其筋轉痛,輕而可為燔針;若折曲紉發之甚,死而不療也。平按:《靈樞》、《甲乙》紉均作紐紐二字,孟秋均作仲秋。發袁刻誤作緩。)

白話文:

如果筋脈轉動疼痛,較輕微的可進行燔針治療;如果彎曲蜷縮,疼痛劇烈,則會致命且無法治療。

平按:在《靈樞》和《甲乙經》中,「紉」字均寫作「紐紐」,孟秋寫作仲秋。袁刻本作「緩」,乃誤字。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於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結絡諸筋。(足三陰及足陽明筋皆聚陰器,足厥陰屈絡諸陰,故陰器名曰宗筋也。平按:上循脛《甲乙》作上衝胻。結絡諸筋,《靈樞》無絡字,筋《甲乙》作經。)其病足大趾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筋者,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輔,名曰季秋痹。

白話文:

足厥陰經的筋脈,起源於大拇指之上,向上連接到內踝前方,沿著小腿脛骨向上,連接到內輔骨下方,接著沿著陰股向上,連接到生殖器,並與全身各筋脈相連。

(足三陰經和足陽明經的筋脈都集中在生殖器,足厥陰經的筋脈彎曲連接全身各陰經,所以生殖器被稱為宗筋。註解:上循脛,甲乙本寫作上衝胻。結絡諸筋,靈樞經沒有“絡”字,筋,甲乙本寫作經。)

足厥陰經筋受傷時,會出現大拇指僵硬、內踝前方疼痛、內輔骨疼痛、陰股疼痛、筋攣、生殖器無法正常使用等症狀。如果內傷,則會導致身體虛弱、無法站立;如果受寒,則會導致生殖器縮回;如果受熱,則會導致生殖器勃起不退。

治療方法是行水清陰氣,如果是筋脈受傷,則可用燔針劫刺,以針刺的知覺為準,以疼痛為輔助,這種病症叫做季秋痹。

(婦人挺長為病,丈夫挺不收為病。陰氣,即丈夫陰氣,謂陽氣虛也。陽氣虛故縮或不收,得陰即愈。平按:陰氣《甲乙》作陰器。其病筋者,《靈樞》、《甲乙》病下有轉字,燔上均有治則二字。)

白話文:

手太陽經的筋脈,從小指的上方開始,向上連結到手腕,再向上沿着手臂的內側,止於肘部內側的尖骨後方。彈壓此處,會在小指的上方引起反應,向上進入,止於肘關節的下方。(手小指指表名在上。肘內尖骨,稱為肘骨。反應,指引發反應。)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兌骨之後,彈之應於小指之上,上入結於掖下;(手小指表名上。肘兌,謂肘內箱尖骨,名曰兌骨。應,引也,)其支者,後走掖後廉,上繞肩甲,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其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顑,(含感反。平按;後走掖後廉《甲乙》作從掖走後廉,上繞肩甲作上繞臑外廉上肩胛。

手太陽經的支脈,從肘部後方走,向上經過肩膀,沿着耳朵前方的足太陽經筋脈延伸,止於耳後完骨;其支脈,進入耳朵內部;其直行脈絡,從耳部上方出來,向下止於頸骨後方。(抵達)後腦反側。

白話文:

手太陽經的支脈從肘部後方走,向上經過肩膀,沿着耳朵前方的足太陽經筋脈延伸,止於耳後完骨;其支脈進入耳朵內部;其直行脈絡從耳部上方出來,向下止於頸骨後方,達到後腦兩側。

顑《靈樞》、《甲乙》均作頷。)上屬目外眥。其病手小指支痛,肘內兌骨後廉痛,循臂陰入掖下,掖下痛,掖後廉痛,繞肩、肩甲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能視,(臂臑肉為臂陰也。瞑,目閉也,音眠。平按:支痛二字《甲乙》作及。)頸筋急則為筋痿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傷而兌之。其支者,上曲耳,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額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

白話文:

《靈樞》和《甲乙經》都記載,頷面上的顑穴位於外眼角的上方。顑穴病了,會導致小手指疼痛,肘部內側骨頭後緣疼痛,疼痛沿著手臂內側延伸到腋下,腋下疼痛,腋下後側疼痛,繞過肩膀、肩胛骨,引發頸部疼痛,同時伴有耳鳴和疼痛,導致下巴疼痛、眼睛閉合,過一段時間才能睜開。

(手臂的內側肉稱為臂陰。瞑,眼睛閉合,讀音同「眠」。注:甲乙經中的「支痛」二字作「及」。)

頸部筋脈緊繃就會導致筋萎縮、頸部腫脹,如果頸部有寒熱感,可以用火針刺灸治療,以疼痛的程度判斷刺灸的次數,以疼痛的傳導方向判斷刺灸的位置。如果形成腫脹,是因為外傷導致氣血不通。顑穴的上支連通於耳郭上緣,沿著耳前連通到外眼角,上達額頭與角穴相連。顑穴病變時,會導致經過這些穴位的筋脈抽筋。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痹。(筋痿,此之謂也。筋痿頸腫者,皆是寒熱之氣也。故療寒熱筋痿頸腫者,可以針傷於兌骨後彈應小指之處,兌之令盡。兌,尖銳盡端也。或為傷復也。六月手之少陽,正月足之少陽,五月手之太陽,二月足之太陽,四月手之陽明,三月足之陽明,筋於此時感氣為病,故曰仲夏等痹也。平按:頸筋急、頸腫,頸字袁刻作頭,《靈樞》、《甲乙》均作頸,傷均作復。

上曲耳,耳字《靈樞》作牙,《甲乙》注同。又注筋痿,袁刻痿誤作瘻。)

白話文:

治療方法是用尖針挑刺,以知覺為標準,以疼痛為信號,稱為「仲夏風寒麻木」。

(筋骨麻木、僵硬,就是這種病症。筋骨麻木,脖子浮腫的人,都是因為寒熱之氣。因此,治療寒熱之氣引起的筋骨麻木、脖子浮腫,可以用針刺傷手背骨後彈動小指相應部位,刺穿手腕經絡。手腕經絡,就是指尖銳的末端。也可以用針刺復位。五月到六月是手少陽經當旺的時期,腳少陽經在正月當旺;六月是手太陽經當旺的時期,腳太陽經在五月當旺;三月是手陽明經當旺的時期,腳陽明經在六月當旺。筋骨在這個時候受到寒熱之氣就會生病,因此稱爲“仲夏等風寒麻木”。

校注:脖子僵直、脖子浮腫,書中“脖子”一詞,袁刻本寫成“頭”,但《靈​​•經》《甲乙經》中都寫成“脖子”。書中“傷”字,都寫成了“復”。

耳曲,耳朵的彎曲。《靈樞》中將「牙」寫作「耳」,《甲乙經》的註解與此相同。另外,註解中提到「筋萎」,袁刻本誤寫為「瘻」。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耳,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頜,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痹。(曲頰,在頰曲骨端。

白話文:

手少陽經脈的筋絡,從小指和無名指的指端開始,在腕部相連,向上沿手臂,在肘部相連,再向上繞過手臂外側,上至肩膀,經過脖子,與手太陽經脈相連;它的一個分支,從臉頰的曲骨端進入,與舌根相連;另一個分支,向上經過耳廓,沿著耳朵前面,連接到眼睛外側的眥部,向上經過下巴,在嘴角處相連。當這條經脈所經過的地方發生病變時,會出現抽筋疼痛,舌頭蜷縮。治療方法是用燔針刺絡放血,以感覺到疼痛為準,稱為「季夏痹」。(曲頰:位於臉頰曲骨的末端)

足少陽筋循頸向曲頰後,當曲頰入系舌本,謂當風府下,舌根後,故風府一名舌本也。平按:腕上趙府本《靈樞》作腕中。曲耳《靈樞》、《甲乙》作曲牙,頜均作頷。其病袁刻誤作是病。)

白話文:

足少陽經的筋脈沿著頸部向上,經過耳後,再進入耳內,與舌根相連。這條經脈位於風府穴的下方,舌根的後方,因此風府穴又別名「舌本」。

按語:腕上趙府本的《靈樞》中「腕中」誤作「腕上」。曲耳《靈樞》和《甲乙經》中「曲牙」誤作「作曲牙」,「頜」字均誤作「頷」。「其病」是袁刻本的誤寫,應該是「其經」。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捥,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甲,俠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鼽;(肩髃,肩角也,音隅,又音偶也。平按:肘外,《甲乙》無外字,上臑作上繞臑。肩甲《靈樞》、《甲乙》均作肩胛。鼽《靈樞》作頄。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經絡,起源於拇指和食指的末端,在手背虎口處會合,然後循著手臂向上,在肘外側與肘部會合,再向上經過肩部,與肩胛骨上的髃穴會合。經絡的分支繞過肩甲骨,沿著脊椎兩側下行。正經向上從肩髃穴穿過頸部。經絡的分支向上經過面頰,在鼽穴(位於臉頰,眼下約一寸處)與正經會合。(肩髃穴:肩部的上角,又稱肩隅穴或肩偶穴。肘外:根據《甲乙經》的記載,應為「肘」字,上臑:應為「上繞臑」,繞過肩胛骨。肩甲骨:根據《靈樞經》和《甲乙經》的記載,應為「肩胛」。鼽穴:根據《靈樞經》的記載,應為「頄」,位於面頰。)

)其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顑。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其筋左右交絡,故不得左右顧視。今經不言上右角、絡頭、下左顑,或可但言一邊也。平按:顑《靈樞》、《甲乙》均作頷。

支下《甲乙》無痛及二字。)

白話文:

談到其直行的脈絡,從太陽經前臂外側開始,往上至頭部左角,經過頭頂,然後到右邊的耳朵。若此脈出現問題,就會導致經過部位疼痛,以及肌肉抽筋、肩部無法抬起、頸部無法左右轉動。治療上可以使用燔針劫刺法,根據疼痛程度來決定針刺劑量,這種病症稱為「孟夏痹」。

(此經脈左右交錯,所以才會導致左右都無法轉動視線。現存的經絡書籍中沒有提到右側頭角、頭頂交會點、左側耳朵,可能是隻描述了一側的狀況。平按:《靈樞》、《甲乙經》中顑都寫成頷。)

甲乙者,無痛。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大指表名為上,循手向胸為上行也。平按:魚下《甲乙》有際字。)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於肘中,上臑內廉,入掖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並太陰脈行,故在臑也。肩端之骨名肩髃,是則後骨之前,即肩前髃也。

白話文:

手太陰經絡(肺經)上的筋,起始於大拇指上面,沿著手指向上,連接於手掌魚際處。

(注釋:大拇指的「上」指的是表面的方向,沿著手臂向上是指向胸部的方向。

經絡沿著寸口(手臂內側紋路)的外側向上,經過手臂到達肘部的內側,再向上經過腋窩內緣,穿過缺盆(鎖骨上窩),連接於肩前的肩髃穴,最後再向上連接於缺盆。

(注釋:肺經的經絡與手太陰經絡並行,因此位於上臂內側。肩端骨頭的名稱為肩髃,因此「肩前髃」指的就是後背肩胛骨的前方,也就是肩前的肩髃穴。)

)下絡胸裡,散貫賁,合賁下,下抵季肋。(賁,謂膈也。筋雖不入臟腑,仍散於膈也。平按:合賁下《甲乙》作合脅下。下抵季肋《靈樞》作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其成息賁者,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息,謂喘息。肺之積,名息賁,在右脅下,大如杯,久不愈,令人灑淅振寒熱、喘咳、發肺癰也。

白話文:

(針灸)針穴的下方連接胸腔,分散在膈上,與膈下相合,往下延伸到肋骨下緣。(膈,即膈肌。筋雖然不進入臟腑,但還是分散在膈肌上。校注:合膈下,《甲乙經》作合脅下。抵季脅,《靈樞》作抵季脅。)針灸時沿著這些穴位行針,會導致所經過部位的筋絡疼痛轉移,形成息賁(肺積)的患者會出現脅部疼痛、吐血。治療時應使用燔針劫刺法,以針感為度,以疼痛感為導引。

平按:其成息賁者《靈樞》、《甲乙》作甚成息賁。)名曰仲冬痹。(十二月手之少陰,七月足之少陰,十一月手之太陰,八月足之太陰,十月手心主厥陰,九月足厥陰,筋於此時感氣為病,名為仲冬痹也。十二經脈,足之三陰三陽,配十二月,手之三陰三陽,配甲乙等數,與此十二經筋不同,良以陰陽之氣,成物無方故耳。)

白話文:

平按:《靈樞》、《甲乙》記載的「甚成息賁」,又名「仲冬痹」。這是指十二月手少陰、七月足少陰、十一月手太陰、八月足太陰、十月手心主厥陰、九月足厥陰,在這些時間點,筋脈受到寒氣侵襲而發病,稱之為「仲冬痹」。十二經脈中的足三陰三陽對應十二個月,手三陰三陽對應甲乙等數字,與十二經筋不同,這是因為陰陽之氣生成萬物,變化多端所致。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掖下,下散前後俠脅;其支者,入掖,下散胸中,結於賁,(結於膈也。平按:與太陰之筋並行《甲乙》作與太陽之經並行。賁《靈樞》、《甲乙》均作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

(當此筋所過之處為痹,即是所行之筋為病也。平按:轉筋下《靈樞》有前字,《甲乙》有痛手心主前五字。)

白話文:

手心主筋,從中指開始,與太陰經的筋並行,並在手腕內側邊緣結合,上臂後方形成疙瘩,下肢前後散開;其支筋進入胸腔,與膈膜結合(與膈膜結合。平注:與太陰經的筋並行,《甲乙經》作與足厥陰經並行。疙瘩。《靈樞》、《甲乙經》均作臂膊。其病症從所經過的地方轉移到其支筋,以及胸痛、氣急。治療時應針刺其根部,以刺中為度,以止痛為準,此法名為孟冬刺。

當此筋所經過的地方發生痹症,就是這條筋發生了病變。(平按:轉筋在《靈樞》中,有「前」字,《甲乙經》中有「痛手心主前」五個字。)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兌骨,上結肘內廉,上入掖,交太陰,伏乳里,結於胸中,循賁,(兌骨,謂掌後當小指下尖骨也。交手太陰已,伏於乳房之裡,然後結於胸也。平按:《靈樞》、《甲乙》伏乳作挾乳,循賁作循臂。)下繫於齊。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綱。

白話文:

手少陰經的筋脈,從小指內側開始,連結於掌後小指下尖骨,向上連結於肘內側,進入腋窩,與手太陰經交叉,沿著乳房內側,連結於胸部,循著賁穴(位於兩臂交叉處),向下連接至齊穴(位於鎖骨與胸骨交界處)。

其病症表現為心臟承載能力減弱,下肢有如綱索般無力,肘關節活動受限。

其病當所過者則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唾膿血者,死不治。(心之積,名曰伏梁,起齊上,如臂,上至心下。其筋循膈下齊,在此痛下,故曰承也。人肘屈伸,以此筋為綱維,故曰肘綱也。平按:唾《甲乙》作吐。)經筋之病,寒則筋急,熱則施縱不收,陰萎不用也。

白話文:

如果病症發作在過度勞動的部位,就會導致肢體抽搐、筋痛。治療方法是使用燔針刺破皮膚,針刺的深度以感到疼痛為準,並以痛感為指標來確定針刺的部位。如果形成膿血,並且堵塞咽喉,則無法治癒(心臟積聚,稱為伏梁,從齊上開始,像手臂一樣,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其筋絡通過膈肌下行到齊上,在此處疼痛,所以叫做承。人的肘部屈伸,以此筋絡為綱領,所以叫做肘綱。平按:唾在《甲乙經》中作吐)。經絡筋骨疾病,寒則筋脈拘急,熱則筋脈鬆弛無法收縮,陰萎而無法使用。

(凡十二經筋,寒則急,熱則縱,不用之也。平按:寒則下《靈樞》有反折二字,《甲乙》同。)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人背為陽,腹為陰。故在陽之筋急者,反折也;在陰之筋急,則俯而不伸也。)淬刺者,刺寒急,熱則筋縱,毋用燔針。(淬,千內反,謂燒針刺之也。

白話文:

凡是十二經筋,受寒則緊縮,受熱則放鬆,不能使用。

平註:受寒則下。注:《靈樞經》中有「反折」二字,《甲乙經》同。

陽氣急促則反折,陰氣急促則下俯不能伸展。(人體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因此,陽氣之筋急促者,會反折;陰氣之筋急促者,則下俯而不能伸展。)

淬刺(用燒紅的針刺灸)是用來治療受寒急促的,若受熱則筋放鬆,不要用灼針。(淬,音同「千」,指燒灼針灸。)

問曰:熱病皆有行灸,筋熱為病,何以不用火針?答曰:皮肉受於熱病,脈通而易,故須行灸;筋自受病,通之為難,寒熱自在於筋,病以痛為輸,不依余輸也。平按:縱下《靈樞》、《甲乙》有不收二字。針下《甲乙》有急刺二字。)名曰季冬痹。(經筋之病下,總論十二經筋;此之一句,屬手少陰筋也。

白話文:

足陽明經、手太陽經,經筋緊張,就會導致口目歪斜,眼睛睜不開,治療方法與上述相同。(檢視手太陽經的記載,有耳中鳴響、下巴歪斜、眼睛閉合的症狀,但沒有口目歪斜的說法,也可引申為下巴歪斜就等於口目歪斜。都採用上述的寒刺淬針治療。平注:闢字在《靈樞》中作噼,在《甲乙經》中作僻。眼睛睜不開的眥字在《靈樞》中沒有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