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二(卷首缺)·營衛氣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二(卷首缺)·營衛氣 (3)

1. 營五十周

平按:此篇自黃帝曰余願聞五十營至末,見《靈樞》卷四第十五《五十營》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九《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日分漏刻》篇。

白話文:

這篇文章,從「黃帝曰余願聞五十營」開始到最後,可以在《靈樞》第四卷第十五篇《五十營》找到,也可以在《甲乙經》第一卷第九篇《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日分漏刻》找到。

黃帝曰:余願聞五十營。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此據大率言耳,其實弱三十六分。平按:《甲乙》無餘願聞三字。《靈樞》營下有奈何二字。)人氣行一周,(謂晝夜周。)一千八分。(其實千分耳,據三十六全數𪒟之,故𪒟八分也。宿各三十五分七分分之五,則千分也。

白話文:

黃帝說:我想了解五十營。岐伯回答道: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每個星宿有三十六度(這只是大概的說法,實際上少於三十六度。平按:《甲乙經》中沒有「餘願聞」三個字。《靈樞經》中「營」字下面有「奈何」兩個字)。人的氣血運行一週(指晝夜一週),是一千八十分(實際是一千分。根據三十六度的全數求其餘數,所以餘八分。每個星宿三十五分,將七分之五去除,就得到一千分)。

知必然者,下雲氣行一周,日行二十分,氣行再周,日行三十分,人晝夜五十周,故知一千分也。平按:千上《靈樞》、《甲乙》無一字。注日行三十分,當系四十分之誤,玩下經文自明。)日行二十八分,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日行二十分,人經脈一周,言八分者誤也,以上下文會之可知也。平按:日行二十八分,分字《靈樞》作宿,《甲乙》無此句。

白話文:

如果知道必然的规律,就会明白气在一天中运行一圈,每天运行二十分。气运行两圈,每天运行三十分。人一昼夜运行五十圈,所以知道一天有千分。

但是,在《灵枢》和《甲乙经》中都没有关于“一千分”的记载。注释中提到“日行三十分”,应该是“日行四十分”的错误,从下面的经文内容就能明白。

每天运行二十八分,人体经脉上下左右前后共有二十八条脉,周身长十六丈二尺。但是,一天运行二十分,人体的经脉运行一圈,说“八分”是错误的,从上下文的联系可以知道。

在《灵枢》中,“分”字写作“宿”,《甲乙经》中没有这句话。

)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以二十八脈氣之周身,上應二十八宿,漏水之數,晝夜之分,俱周遍。)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一息之間,日行未一分,故不言日行之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

白話文:

為了配合二十八星宿的運行,用水滴計時,每滴水為一刻,共計一百刻,以此劃分晝夜。因為人體脈氣循環週期,與二十八星宿運行、漏水計時、晝夜劃分都互相呼應。所以人體吸氣一次,脈搏跳動兩次,氣血運行三寸;呼氣一次,脈搏也跳動兩次,氣血運行三寸。呼吸停止,氣血運行六寸。每次呼吸的時間,不足一天的十分之一,所以不用計算每天氣血運行的次數。十次呼吸,氣血運行六尺,相當於一天的二十分之一。

(一息六寸,十息故六尺也。二分,謂二十七分分之四分也。人氣十息,行亦未一分也。十三息半,則一分矣。平按:注四分,據下注十息得二十七分之二十,此四字恐系二十之誤。)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分。(十息六尺,故二百七十息,氣行一百六十二尺。

白話文:

(一次呼吸的時間大約是六寸,十次呼吸就是六尺。兩分,意思是四分之一的二十七分。人體在十次呼吸時間內,氣血運行還不到一分。十三次半的呼吸,氣血才會運行一分。平注:四分,根據下文注釋,十次呼吸獲得二十七分的二十,這四個字可能誤寫成二十。)兩百七十次呼吸後,氣血運行了一百六十二丈二尺。氣血在身體中循環運行,完成一圈需要兩個時辰。一天中,氣血運行二十次。(十次呼吸六尺,所以兩百七十次呼吸,氣血運行一百六十二尺。)

又日行二十分者,十息得二十七分之二十,百息得二百,二百息得四百,二百七十息得五百四十分,以二十七除之,則為二十分矣。平按:二十分《靈樞》作二十五分《甲乙》作二十分有奇。)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倍一周身之數。)

白話文:

此外,行氣運行 20 分鐘時,10 次呼吸得到 27 分之 20,100 次呼吸得到 200,200 次呼吸得到 400,270 次呼吸得到 540 分鐘。用 27 除以這個數字,就是 20 分鐘。(平按:《靈樞》中作 25 分,《甲乙》作 20 分多的樣子。)540 次呼吸,氣運行兩次周身,耗時 4 個時辰,則一天運行 40 分鐘。(這是一次周身運行的兩倍。)

(平按:四十分《甲乙》作四十分有奇。)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十倍一周,故日行二百分也。宿各三十六分,故當五宿二十分也。由此言之,故知五十周以一千分為實也。平按:二十分《甲乙》作二百十分有奇。)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

白話文:

根據平衡的原理,四十分鐘(《甲乙經》版本作四十分鐘以上)。

  • 兩千七百次呼吸,氣在體內運行十週。
  • 二十分鐘排放水(下水)。
  • 白天運行五個二十八宿二十分鐘。(一週有十次呼吸,所以一天運行二百次呼吸。每個二十八宿有三十六分鐘,所以運行五個二十八宿二十分鐘。)
  • 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氣在體內運行五十次。
  • 一百分鐘排放水(下水)。
  • 白天運行二十八個二十八宿(漏水用完,脈動也停止了)。

(此人晝夜之息數,氣行二十八脈之一終,與宿漏相畢。平按:《甲乙經》注引王冰曰:此略而言之也,細言之,則常以一千周加一分又十分之六,乃奇分盡也。)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謂二手足脈氣並行,而以一數之,即氣行三寸者,兩氣各三寸也。而二氣之行,相交於中,故曰交通。

白話文:

這個人一天24小時的呼吸次數,是氣血流經28條經脈後一個循環的完成,與一晝夜的時間相一致。

《甲乙經》中引用王冰的話說:這是一個簡略的說法;詳細來說,應該加上1000週,外加60分(十分之六),這纔是奇數分用盡的時候。

所謂的交通,是指兩種氣同時進行一個循環。(也就是說,兩手兩腳的脈氣同時進行,而用一個次數來計算,例如氣行三寸,那麼兩股氣各三寸。而這兩股氣在中間交匯,所以稱為交通。)

上有交通之文,故云所謂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壽,即終之義也。天地以二十八宿下水百刻為一終也。)氣凡行八百一十丈。(即二十八脈相續五十周之數也。平按:《靈樞》無氣字。)

白話文:

因為上面有「交通」的記載,所以才說「所謂」這樣。所以五十個營氣備齊,就能達到天地壽命的極限。(壽命,就是生命的終結。天地以二十八宿下水百刻為一個生命周期。)氣通常行八百一十丈。(也就是二十八脈相連,循環五十周的數字。平心而論,《靈樞經》中沒有「氣」這個字。)

2. 衛五十周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六《衛氣行》篇,《甲乙經》同上。

白話文:

此篇從篇首至篇末,見於《靈樞》第十一卷第七十六篇〈衛氣行〉,〈甲乙經〉上也收錄了相同內容。

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衛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伯高答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面有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卯為緯,虛張為經。(經云虛張為經者錯矣,南方七宿星為中也。平按:《甲乙》天周二十八宿而面有七星作「天一面七宿,周天」七字。

白話文:

黃帝問伯高:「我想了解衛氣的運行,以及它與時辰之間的相互關係。請您解釋一下。」

伯高回答:「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天有十二個時辰。子午為經線,卯酉為緯線。

天上有二十八宿,每宿有七星,也就是說總共有七乘二十八顆星星。房宿和卯星為緯線,虛宿和張宿為經線。(經書中說虛宿和張宿為經線是錯誤的,正確的中線是南方七宿。)

平按:《甲乙經》中的記載是「天一面七宿,周天」七個字,而不是「天週二十八宿而面有七星」。

面有《靈樞》作一面。房卯,卯字《靈樞》、《甲乙》均作昴。)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尾為陰,(經云昴至尾為陰,便漏心宿也。平按:尾《靈樞》、《甲乙》均作心。)陽主晝,陰主夜。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於五臟。

白話文:

人臉上有一面,和《靈樞》中說的相似。房(或昴)指向畢宿的那一段時間為陽氣升起,昴宿指向尾宿的那一段時間為陰氣升起。(經典中說昴宿指向尾宿為陰氣,同時也漏掉了心宿。平注:尾宿在《靈樞》和《甲乙經》中都寫作心宿。)陽氣主導白天,陰氣主導夜晚。所以衛氣在人體內運行的週期是白天和黑夜各五十週,白天在陽經中運行二十五週,晚上在陰經中運行二十五週,同時運經五臟。

(晝行手足三陽,終而復始,二十五周;夜行五臟,終而復始,二十五周也。平按:於五臟上《靈樞》、《甲乙》重周字。)是故平旦陰氣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行於五臟陰氣盡也。衛氣出目,循足太陽氣出於目也。小指之端,足小指外側端也。

白話文:


白天時,陽氣運行於手足三陽經,從頭到腳,循環五次;夜晚時,陽氣運行於五藏,從五藏到頭,循環五次。

平旦時分,陰氣消退,陽氣從眼睛而出,眼睛張開,氣向上運行到頭部,沿著脖子後面流到足太陽經,再沿著背部流到小指末端。(這時,陽氣運行於五藏,陰氣消失。衛氣從眼睛而出,循著足太陽經運行,陽氣從眼睛而出,指的是衛氣從眼睛而出。小指末端,指小指外側的末端。)

)其散者,別於目銳眥,(平按:別於目銳眥《甲乙》作「分於目,別」。)下手太陽,下至小指之端外側;其散者,別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平按:分下《靈樞》、《甲乙》有側字。)下至小指次指之間;(平按:《靈樞》、《甲乙》無次指二字。

白話文:

)散步者,與眼睛銳利,目光尖銳不同,(平按:與眼睛銳利,目光尖銳不同《甲乙》作「分於目,別」。)從下手太陽經,向下走到小指外側末端;散步者,與目光銳利,目光尖銳不同,從足少陽經,注於小指和無名指之間,沿著手少陽經的分支向上,(平按:分支下《靈樞》、《甲乙》有側字。)向下走到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平按:《靈樞》、《甲乙》無無名指二字。

)別者,至耳前,合於頜脈,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大指之間,入掌中;(眥,才詣反,目崖,一曰目眶。散者,衛之悍氣,循足太陰脈而有餘別,故曰散者。別目銳眥,目外決眥也。目之銳眥,有手太陽,無足太陽,今言別者,足太陽脈繫於目系,其氣至於銳眥,故衛氣別目銳眥,下手太陽,至小指之端外側也。行此手足太陽,一刻時也。

白話文:

另外一部分,(氣血)行到耳前,會合於頜下的脈絡,流注足陽明經絡,向下行至腳背上,進入五個腳趾之間;(氣血)散發的部分,從耳下行,下手陽明經絡和大拇指之間,進入手掌中;

(眥,讀作「才詣」,指眼眶;散者,指衛氣中強悍的氣流,沿著足太陰脈而行,有剩餘的部分分支出去,所以稱為散者。別目銳眥是指目光銳利,眼眶外有突出。目光銳利,有手太陽經絡,沒有足太陽經絡。現在說「另外一部分」,是指足太陽經脈連繫著眼睛,它的氣流到達銳眥,所以衛氣散發於銳眥。下手太陽經絡,到達小指外側的端點。行走這條手足太陽經絡,需要一刻鐘的時間。

衛之悍氣別者,循足少陽至小指次指之間,別者循手少陽至於小指次指之間,二刻時也。衛之悍氣別者,合於頜脈,謂足陽明也。入五指間者,謂足陽明絡,散入十指間,故刺瘧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也。手陽明偏歷大絡斜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從齒入耳,故衛別於耳下,下手陽明至大指間。

白話文:

人體的衛氣中屬於悍氣的部分,有一支從足少陽循行到小指和中指之間;另一支從手少陽循行到小指和中指之間,這兩支悍氣都出現於醜時和寅時。

衛氣的悍氣部分與頜脈相通,也就是足陽明脈。悍氣進入五指之間,也就是足陽明脈的絡脈,分佈於十指之間。因此,針刺治療瘧疾時,首先要針刺足陽明十指間的穴位。

手陽明脈偏走於大絡脈,斜經肩部和耳後,曲行於面頰,偏於齒部。手陽明脈的別脈從齒部進入耳中,因此衛氣的悍氣部分從耳下分出,向下運行至手陽明脈大指間的穴位。

入掌中者,手陽明脈不入掌中,而言入者,手陽明脈氣雖不至掌中,衛之悍氣循手陽明絡至掌中,三刻時也。平按:頜《靈樞》、《甲乙》作頷《說文》頜,頤也。《唐韻》音頷,亦通。)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於目,為一周。(衛之悍氣,晝日行手足三陽已,從於足心,循足少陰脈上,復合於目,以為行陽一周,如是晝日行二十五周也。

白話文:

如果掌中部位的脈象出現問題,表示手陽明脈的脈氣沒有到達掌中。但書中說「入」,是指雖然手陽明脈的脈氣沒有到達掌中,但手陽明脈絡中的衛氣會在三刻鐘的時間內循經到達掌中。

注:「領」在《靈樞》和《甲乙經》中寫作「頷」,意為下巴。《說文》中解釋「頷」是下巴,《唐韻》中發音同「頷」。

衛氣循經到達足底,再從內踝下緣出來,循行陰經脈,最後再回到眼睛,完成一個循行週期(足少陰脈)。衛氣在白天循行手足三陽經,在足心會合後,循足少陰脈上行,回到眼睛,完成一個陽經的循行週期,這樣一天會循環25次。

平按:此一段二十二字,袁刻混入注中,查《靈樞》、《甲乙》均有此文,應作大字為經,余小字為注。)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八;(以下俱言行陽二十五周,人氣行身一周,復行第二周內十分之中八分,即日行之一舍也。)日行二舍,人氣行三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

白話文:

注意:此段文字共二十二字,袁刻本作注。查閱《靈樞》、《甲乙》兩本醫書,均有此文。大字應為經文,小字應為注釋。

因此,人一天走一舍的路程,人體內的氣脈就會運行全身一圈,加上體外十分之八的氣脈;(以下均指陽氣運行二十五圈,人氣運行身內一圈,再次運行第二圈時為體外十分之八,即一天走一舍的路程。)人一天走二舍的路程,人體內的氣脈就會運行全身三圈,加上體外十分之六的氣脈;人一天走三舍的路程,人體內的氣脈就會運行全身五圈,加上體外十分之四的氣脈;人一天走四舍的路程,人體內的氣脈就會運行全身七圈,加上體外十分之二的氣脈;人一天走五舍的路程,人體內的氣脈就會運行全身九圈。

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行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人氣晝日行陽,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十分身之二,言四誤也。平按:身之四《靈樞》作二,楊注言四誤也。按上文日行七舍,人氣行身十二周與十分身之六,此十四合倍七舍,則十二周與十分身之六亦復倍之,當為二十五周與十分身之二。)陽盡而陰受氣矣。

白話文:

太陽每天運行六個舍,人體陽氣在身體內運行十週加十分之八;太陽每天運行七個舍,人體陽氣在身體內運行十二週加十分之六;太陽每天運行十四個舍,人體陽氣在身體內運行超過二十五週加十分之四。(人體陽氣在白天運行於陽經中,運行超過二十五週加十分之二,應該是寫錯了。平按:《靈樞》中「身之四」應該是「身之二」,楊注說「四」是寫錯的。根據上文,太陽每天運行七個舍,人體陽氣在身體內運行十二週加十分之六,那麼運行十四舍時,應該將十二週加十分之六再乘以兩倍,應該是二十五週加十分之二。)陽氣運行完畢,陰氣開始接受陽氣。

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衛之陽氣,晝日行三陽二十五周已,至夜行於五臟二十五周。腎脈支者從肺出絡心,故衛氣循之注心者也。衛氣夜行五臟,皆從能克注於所克之臟以為次也。)心注於肺,(心脈直者手少陰復從心系卻上肺,故衛氣循心注肺者也。

白話文:

衛氣最初進入陰經,通常從足少陰經進入腎臟,腎臟再注入心臟。(衛氣的陽氣,白天運行在三個陽經25周,晚上運行在五臟25周。腎經的分支從肺臟出來連結心臟,因此衛氣按照這個路線注入心臟。衛氣晚上運行在五臟時,都按照能勝注於所勝的順序,依次注入相剋的臟腑。)心臟注入肺臟。(心的經脈向上直行,手少陰經又從心臟的連繫組織返回肺臟,因此衛氣按照這個路線從心臟注入肺臟。)

)肺注於肝,肝脈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故衛氣循肺注肝者也。肝注於脾,(肝脈挾胃,胃脈絡脾,故得肝脈注於脾也。)脾復注於腎為一周。(脾脈足太陰從下入少腹,氣生於腎,故衛氣循之注腎者也。)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臟一周與十分藏之八,亦如陽之行二十五周而復合於目。

白話文:

肺氣會輸送給肝臟,肝臟的血脈分支再從肝臟分出穿越橫膈上升輸送給肺臟,因此衛氣循行肺臟而輸送給肝臟。肝臟會輸送氣血給脾臟(肝臟的經脈附著在胃上,胃的經脈聯繫脾臟,所以肝臟的經脈能輸送氣血給脾臟)。脾臟再輸送氣血給腎臟,完成一個循環(脾臟的足太陰經脈從下方進入少腹,氣血會產生於腎臟,所以衛氣循行脾臟再輸送給腎臟)。因此,夜間運行一舍(相當於現代的30裏),人體氣血運行於陰臟一圈,相當於全身臟腑(十臟)的八成,就如同陽氣運行二十五圈後,再回到眼睛一樣。

(前行陽中,日行一舍,人氣行身一周,復行後周十分身之八分;此夜行一舍,人氣行陰臟一周,復行後周十分藏之八,與前行陽二十五周數同,亦有二十五周。合五十周,復合於目,終而復始也。平按:陰臟《甲乙》作身,注:「一云陰臟。」合於目《甲乙》作會於目。

白話文:

在陽光照耀的時間裡,人體氣血會運行全身一週,然後再運行後半圈的八分之一。到了晚上,人體氣血會運行陰臟(內臟)一週,然後再運行後半圈的八分之一。這和白天陽氣運行一樣,都是二十五週。加起來就是五十週,最後回到眼睛,接著再重新開始。

注釋:

  • 「陰臟」一詞,在部分古籍中也寫作「身」。
  • 「合於目」一詞,在部分古籍中也寫作「會於目」。

)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二與十分藏之二,(行陽奇分十分身之二,行陰奇分亦有十分藏之二,其數同也。平按:兩二字《甲乙》均作四,注云:「亦作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白話文:

在陰陽交替的一晝夜中,(人體內的)陽氣和陰氣各佔五分之一的時間。陽氣運作的過程中,五分之一的陽氣離開臟腑,五分之一的陽氣藏於臟腑。陰氣運作的過程中,五分之一的陰氣離開臟腑,五分之一的陰氣藏於臟腑。兩者的數目相同。所以,每個人的睡眠和起牀時間有早有晚,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和陰氣沒有完全消耗掉。

黃帝曰:衛氣之在於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平按:不以期《甲乙》作「無已,其」。)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後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治。

白話文:

黃帝問道:衛氣在人體內,上下往來沒有規律,我們要如何觀察氣候變化來針刺呢?

伯高回答道:根據一年中白晝長短的不同,以及春夏秋冬季節變化,每個時段都有其特定的氣候規律。我們通常以天亮為基準,以夜晚來臨為開始。

因此,一天一夜有 100 刻,每過 25 刻是半天的時間。這種規律每天都固定,直到日落為止。我們要根據一天中白晝長短的不同,制定相應的針刺時間表。

仔細觀察氣候變化,就可以預測疾病的發生。如果錯過時機,疾病就會反覆發作,百病難治。

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實虛而刺之。(刺實等,衛氣來而實者,可刺而瀉之;衛氣去而虛者,可刺而補之。平按:自謹候其時至以候實虛而刺之數句,《甲乙》編次在後。)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補瀉之道,必須候於邪氣所在刺之。

白話文:

因此說:刺實,是刺氣血來盛的時候;刺虛,是刺氣血去衰的時候。這是說在氣血盛衰的時期,觀察實虛情況後再施針。(刺實等等,衛氣來了而實盛的,可以刺針瀉出;衛氣去而虛衰的,可以刺針補益。按平氏的解釋:謹慎觀察氣血所在,然後施針,這句話的出處在《甲乙》編次中的後半部分。)所以,謹慎觀察氣血所在的位置後施針,這就是適時。(補瀉的方法,必須觀察邪氣所在,然後施針。

)病在三陽,必候其氣之加在於陽分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之加在於陰分而刺之。(病在手足三陽刺之,可以用療陽病之道也;病在三陰刺之,可以取療陰病之道也。平按:加在於陽分與加在於陰分,《靈樞》無兩加字、兩分字。《甲乙》刺之下有「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除」十六字。

白話文:

如果病症位於三陽經,就要等候它的病氣加重在陽經時再針刺;如果病症位於三陰經,就要等候它的病氣加重在陰經時再針刺。(病症位於手足三陽經時針刺,可以採用治療陽病的方法;病症位於三陰經時針刺,可以採用治療陰病的方法。平按:在《靈樞》中沒有「加在於陽分」和「加在於陰分」這樣的字眼。在《甲乙經》中,「刺之」下面有「謹慎等待時機,疾病可以與時期相配合,錯過時機任由病勢反覆,各種疾病都難以消除」這十六個字。)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在太陽者,在手足太陽也。)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在少陽者,謂是手足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在陽明,謂是手足陽明也。)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

白話文:

當月亮在水下停留一刻鐘時,人的氣息會在太陽經。(此處的「太陽」指的是手足太陽經。)

當月亮在水下停留兩刻鐘時,人的氣息會在少陽經。(此處的「少陽」指的是手足少陽經。)

當月亮在水下停留三刻鐘時,人的氣息會在陽明經。(此處的「陽明」指的是手足陽明經。)

當月亮在水下停留四刻鐘時,人的氣息會在陰分。

當月亮在水下停留五刻鐘時,人的氣息又會在太陽經。

當月亮在水下停留六刻鐘時,人的氣息又會在少陽經。

當月亮在水下停留七刻鐘時,人的氣息又會在陽明經。

當月亮在水下停留八刻鐘時,人的氣息又會在陰分。

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五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六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七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八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九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刻,人氣在陰分。

白話文:

夜晚第九小時(凌晨3點),人氣在太陽經;

夜晚第十小時(凌晨4點),人氣在少陽經;

夜晚第十一小時(凌晨5點),人氣在陽明經;

夜晚第十二小時(凌晨6點),人氣在陰分。

夜晚第十三小時(下午7點),人氣在太陽經;

夜晚第十四小時(下午8點),人氣在少陽經;

夜晚第十五小時(下午9點),人氣在陽明經;

夜晚第十六小時(下午10點),人氣在陰分。

夜晚第十七小時(下午11點),人氣在太陽經;

夜晚第十八小時(午夜12點),人氣在少陽經;

夜晚第十九小時(凌晨1點),人氣在陽明經;

夜晚第十二小時(凌晨2點),人氣在陰分。

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此半日之度也。從房至畢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二。(回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言七分刻之二者錯矣。

白話文:

在子夜十二點之後的二十一分鐘,人體氣血運行在太陽經脈。

在子夜十二點之後的二十二分鐘,人體氣血運行在少陽經脈。

在子夜十二點之後的二十三分鐘,人體氣血運行在陽明經脈。

在子夜十二點之後的二十四分鐘,人體氣血運行在陰分。

在子夜十二點之後的二十五分鐘,人體氣血又運行在太陽經脈。這是半天的運行規律。

從房星至畢宿的十四個星宿,共需五十刻鐘。太陽運行半度,同時回退一舍,等於水下三刻鐘七分之二的時間。

(注:文中「回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二」為錯誤,應為「回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

置五十刻,以十四舍除之,得三刻十四分之八,法實俱半之,得七分之四也。平按:《甲乙》「日行半度,回行一舍」八字,作「從昴至心亦十四度,水下五十刻,終日之度也。日行一舍者」二十三字,七分刻之二作十分刻之四,注云:「《素問》十作七。」又《靈樞》刻之二作刻之四。

白話文:

將 50 刻除以 14 舍,得到 3 刻 14 分之 8。其中,陰陽法氣實際上各佔一半,因此再除以 2,得到 7 分之 4。

《甲乙經》中的「日行半度,回行一舍」八個字,應改為「從昴宿到心宿也為十四度,水中行 50 刻,相當於一天的度數。日行一舍者」。

文中「七分刻之二」應改為「七分之二」,「十分刻之四」應改為「十分之四」。《素問》中「十作七」應改為「十分作七分」。

此外,《靈樞》中的「刻之二」應改為「刻之四」。

)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人氣在太陽。(衛氣行三陽上於目者,從足心循足少陰脈上至目,以為一刻。若至於夜,便入腎,常從腎注於肺,晝夜行臟二十五周,明至於目,合五十周,終而復始,以此為淮,不煩註解也。平按:《甲乙》無曰字,之加作加之,氣上有「則知」二字。

白話文:

大意是,陽氣每天累加在原本的陰氣之上,人的陽氣位於太陽經絡。(衛氣在三陽經脈運行,從足心沿著足少陰經脈上升到眼睛,作為一個時辰。如果到了晚上,衛氣就進入腎臟,從腎臟流注到肺臟,晝夜在各個臟腑運行二十五週,(衛氣)到達眼睛時正是白天,一共五十週,結束後再重新開始,以這個為依據,就不需要再注釋了。

平按:在《甲乙經》中沒有「曰」字,「之加」作「加之」,「氣」字上方有「則知」二字。

註上至目及至於目,兩目字原本均作日。平按:上注「衛氣循少陰脈上,復合於目,以為行陽一周」,又本篇經文「人氣行於陰臟,亦如陽之行二十五周而復合於目」,據此則日字當系目字傳寫之誤。)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與陰分,常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紛紛𤽉𤽉,終而復始,一日一夜,下水百刻而盡矣。(紛,孚云反,亂也。

白話文:

因此,太陽東升行進一舍,人體之氣便運行於三陽和陰分之中,這種規律永恆不變,與天地運行相一致,氣血循環不斷,終結又重新開始,一天一夜間,水液(津液)的運化完成一個週期。

𤽉,普患反。謂衛氣行身不息,紛紛𤽉𤽉,無有窮期也。平按:𤽉𤽉原抄作昐昐,查昐,方文切,日光也。𤽉,普巴切,謂雜亂紛紜也,與注無有窮期之義近。《靈樞》、《甲乙》均作𤽉𤽉,注均云:普巴切。擬作𤽉𤽉。又《甲乙》盡矣下有「故曰刺實者刺其來,刺虛者刺其去,此言氣之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也」三十字。)

白話文:

𤽉:普遍的意思,反義爲“無”。指衛氣在身體裏不斷運行,紛亂無序,無窮無盡。

平按:𤽉𤽉原文抄作“昐昐”,查“昐”,音“方文”,是日光的意思。𤽉,音“普巴”,意爲雜亂無章,與注中“無有窮期”的意思相近。《靈樞》、《甲乙經》均作“𤽉𤽉”,注均雲:音“普巴”。建議將“昐昐”改爲“𤽉𤽉”。此外,《甲乙經》“盡矣”之下還有“故曰刺實者刺其來,刺虛者刺其去,此言氣之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也”三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