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二(卷首缺)·營衛氣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二(卷首缺)·營衛氣 (2)

1. 營衛氣行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三飲而已,見《靈樞》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三。自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至以數調之,見《靈樞》卷六第四十《陰陽清濁》篇。自黃帝曰願聞人之清濁至以數調之,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二。自黃帝曰經脈十二者至末,見《靈樞》卷六第三十四《五亂》篇,又見《甲乙經》卷六第四《陰陽清濁順治逆亂大論》。

白話文:

註釋:這篇文章從開頭到「三飲」為止,見於《靈樞》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也見於《甲乙經》卷十二第三。

從「黃帝曰餘聞十二經脈」到「以數調之」,見於《靈樞》卷六第四十《陰陽清濁》篇。

從「黃帝曰願聞人之清濁」到「以數調之」,也見於《甲乙經》卷一第十二。

從「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到最後,見於《靈樞》卷六第三十四《五亂》篇,也見於《甲乙經》卷六第四《陰陽清濁順治逆亂大論》。

黃帝問伯高曰:夫邪氣之客於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厥邪客人為病,目開不得合,臥起□□起也。平按:目不瞑至使然十一字《甲乙》作目不得眠者何也七字。)伯高答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精液、宗氣,分為三隧。(宗,總也。隧,道也。糟粕、津液、總氣,分為三隧。

白話文:

黃帝問伯高說:「邪氣侵害人的時候,有的會讓人眼睛睜不開、睡不着,又是什麼邪氣導致的呢?」伯高回答道:「五穀進入胃中,會分成糟粕、津液和宗氣,然後通過三條通道輸送出去。」

)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糟粕津液,濁穢下流,以為溲便。其清者宗氣,積於膻中,名曰氣海,其氣貫於心肺,出入喉嚨之中而行呼吸,一也。平按:心肺《靈樞》作心脈。)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白話文:

因此,宗氣聚集在胸腔中,通過喉嚨,貫通心肺,執行呼吸作用。(糟粕和津液,濁穢向下流動,形成小便和大便。其中清澈的宗氣,聚集在膻中,稱為氣海,這種氣貫穿心肺,通過喉嚨進行呼吸,是一樣的。平按:心肺在《靈樞》中寫作心脈。)營氣的作用是分泌津液,注入脈絡,轉化為血液,以運營四肢,內注五臟六腑,以適應時辰。

(營氣起於中焦,泌五穀津液,注於肺脈手太陰中,化而為血,循脈營於手足,回五臟六腑之中,旋還以應刻數,二也。)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其入於陰也,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衛氣起於上焦,上行至目,行手足三陽已,夜從足少陰分,上行五臟,至晝還行三陽,如是行五臟。行六腑者,夜行五臟之時,臟脈絡腑,故兼行也,以腑在內故,三也。

白話文:

營氣由中焦產生,將五穀精華轉化為津液,輸注到肺經手太陰的經絡中,化生為血液,通過經絡循環於手腳,再回流到五臟六腑,不斷旋轉,以配合時辰的變化,這是營氣的第二種作用。

衛氣是營氣中強烈的氣,它先行於營氣,在四肢的肌肉、皮膚之間不斷運行。白天在陽經運行,晚上在陰經運行。當進入陰經時,總是從足少陰經的分支進入,運行於五臟六腑。

衛氣的產生於上焦,向上行走到眼睛,再行走手足三陽經,晚上從足少陰經的分支進入,向上運行到五臟,白天又回到三陽經運行。這種運行方式不斷循環於五臟。衛氣運行於六腑的時間,是在夜晚運行於五臟的時候,因為臟經脈絡與腑相通,所以衛氣也兼行於腑,這是因為腑在臟的裡面,這是衛氣的第三種作用。

平按:四末上《靈樞》、《甲乙》有於字。不休者也《甲乙》作不休息也。晝下《甲乙》無日字。《靈樞》無其入於陰也句。)今厥氣客於臟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衛其外則陽氣瞋,瞋則陰氣益少,陽喬滿,是以陽盛,故目不得瞑。(厥氣,邪氣也。邪氣客於內臟腑中,則衛氣不得入於臟腑,衛氣唯得衛外,則為盛陽。

白話文:

按語:在《靈樞》和《甲乙經》中,「四末上」有「於」字,意思是「不停止」。《甲乙經》中「晝下」沒有「日」字。《靈樞》中沒有「其入於陰也」這句話。

現在邪氣侵入臟腑,衛氣只能守護身體外部,衛護身體外部就會導致陽氣過盛,陽氣過盛則陰氣會更加不足,陽氣過於旺盛,所以眼睛就無法閉合。(「厥氣」是邪氣,邪氣侵入臟腑中,衛氣就無法進入臟腑,只能衛護身體外部,就會變成過剩的陽氣。)

瞋,張盛也。臟腑內氣不行,則內氣益少。陽喬之脈在外營目,今陽喬盛溢,故目不得合也。瞑音眠。平按:臟腑《靈樞》作五臟六腑,《甲乙》作五臟。獨衛其外《甲乙》作獨營其外。

白話文:

生氣就是氣血充盈,內臟的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內氣越來越少。陽喬脈在體表連接眼睛,現在陽喬脈氣血充盈,所以眼睛無法閉合。瞑字讀音同眠,意思是閉眼睡覺。另外,《靈樞》經書中說五臟六腑,《甲乙經》則只說五臟。《甲乙經》中也寫的是獨營其外,而不是獨衛其外。

衛其外則陽氣瞋至目不得瞑二十五字,《靈樞》作「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二十五字,《甲乙》同,惟《甲乙》陽喬陷作陽喬滿,陰虛作陰氣虛,故目不瞑作故目不得眠,與《靈樞》小異。)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不足,陰氣也。有餘,外陽氣。

白話文:

保護好身體外側,讓陽氣充足,眼睛就能閉上。

《靈樞》中記載:「陽氣運行於身體外側時就會亢盛,亢盛後就會困住陽蹺脈,無法進入身體內側,因為陰氣虛弱,所以眼睛不能閉合。」

《甲乙經》的記載與《靈樞》相似,只是將「陽蹺陷」改為「陽蹺滿」,「陰虛」改為「陰氣虛」,因此「目不瞑」變成「目不得眠」。

黃帝說:「很好。那該如何治療呢?」

伯高回答:「要補不足的地方,瀉掉多餘的部分,調節陰陽虛實的平衡,疏通經脈,去除邪氣。(不足的是陰氣,多餘的是外側的陽氣。)

)飲以半夏湯一齊,陰陽以通,其臥立至。(以下言半夏湯方,以療厥氣,厥氣既消,內外氣通,則目合得臥。平按:齊《靈樞》、《甲乙》作劑。)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溝瀆水壅,決之則通,陰陽氣塞,針液導之,故曰決瀆,所以請聞其方也。

白話文:

(施術者)再給予半夏湯一劑,陰陽經脈得以暢通,患者就能站立和躺臥。(以下講述半夏湯的方劑,用於治療厥氣。厥氣消散後,內外氣息就能通暢,患者就能閉目入睡。按:齊國的《靈樞》、《甲乙經》上寫「劑」。)黃帝說:很好。這就像疏通被堵塞的溝渠,使經絡暢通無阻,陰陽調和,請告訴我它的方劑。(溝渠的水流被堵塞,把它疏通就會暢通。陰陽之氣被堵塞,用針藥引導它,所以說「疏通堵塞的溝渠」。因此請求告訴它的方劑。)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大沸,量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飲湯覆杯即臥、汗出病已者,言病愈速也。

白話文:

伯高說:這個湯方的做法是用從千里之外流來的水八升,把它搖晃一萬遍,取其澄清的五升來煮,用蘆葦當柴火,煮沸後,量取一升糯米,處理五合半夏,慢慢地煮,直到剩下一升半為止,去掉殘渣,喝一小杯汁液,一天喝三次,逐漸增加用量,以知道為度。所以這個病剛發作的人,喝完湯後蓋上杯子就睡覺,出汗後就痊癒了;病久的人,喝三次就夠了。(喝湯後蓋上杯子就睡覺、出汗就痊癒的人,說明病情恢復得快。)

三飲者,一升半為一齊,久病三服即瘥,不至一齊,新病一服即愈也。平按:大沸,大字《靈樞》、《甲乙》均作火。)

白話文:

三飲的意思是:用一升半藥材煮成一劑藥,久病的人喝三劑就會痊癒,還沒喝到一劑就表示快好了;新病的人喝一劑就會痊癒。

註解:大沸中的「大」字,在《靈樞》和《甲乙經》中都寫作火。

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十二水,謂涇、渭、海、湖、汝、沔、淮、漯、江、河、濟、漳。此十二水,十二經所法,以應五行,故色各異也。江清河濁,即清濁不同也。若,如也。人血脈如一,若為彼十二經水也?平按:十二經水四字《靈樞》不重。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對應十二條河流。這十二條河流,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清濁程度也不一樣。如果人體的血氣都是一樣的,那麼它們如何去對應呢?(這十二條河流,指的是涇河、渭河、大海、湖泊、汝河、沔河、淮河、漯河、長江、黃河、濟水、漳河。這十二條河流,是十二條經脈的依據,對應五行,所以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長江的水清,黃河的水濁,這就是清濁程度不同的例子。如果人體的血脈都是一樣的,那麼它們怎麼能對應那十二條河流呢?)

)岐伯曰: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人之血氣苟能一種無差者,不可得應於十二經水,正以血脈十二經不同,故得應於十二經水,所以有相亂也。)黃帝曰:余問一人,非問天下之眾。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眾,亦有亂氣,其□為一耳。

白話文:

岐伯說:人體的血氣如果能統一,那麼天下也能統一,怎麼會有混亂呢?(人體的血氣如果能完全一樣,就不會應於十二經的水。正是因為血脈十二經不同,才會應於十二經的水,所以才會有混亂。)黃帝說:我問一個人,不是問天下眾人。岐伯說:一個人也有混亂的氣,天下眾人也有混亂的氣,根本道理是一樣的。

(非直天下眾人血脈有亂,一人自有十二經脈,故有亂也。平按:其下原缺一字,《靈樞》作合,袁刻作理。)黃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岐伯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受谷之濁,胃氣也;受氣之清,肺氣也。)清者注陰,(陰,肺也。)濁者注陽,(陽,胃也。)濁而清者上出於咽,(穀氣濁而清者,上出咽口,以為噫氣也。

白話文:

並非天下的眾人生來血脈混亂,每人身體都各有十二經脈,所以才會有混亂。

黃帝說:希望能聽到人體氣息的清澈原理。

岐伯說:攝取食物的,身體氣息就會混濁;攝取氣息的,氣息就會清澈。(攝取食物,指胃氣;攝取氣息,指肺氣。清澈的氣息歸於陰,(陰,指肺);混濁的氣息歸於陽,(陽,指胃)。清澈的氣息上升到頭部,(清澈的氣息,指上出於口中的氣息),作為呼吸的氣息。

)清而濁者則下行,(穀氣清而濁者,下行經脈之中,以為營氣。平按:則下行《甲乙》作下行於胃。)清濁相干,命曰亂氣。(清者為陰,濁者為陽,清濁相干,則陰陽氣亂也。平按:命《甲乙》作名。)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別之奈何?(問清濁之狀也。

白話文:

清澈而混濁的氣體就會向下流動,(穀物中的氣體,清澈的向下流動經脈,成為營氣。按照甲乙經的說法,應該是向下流動到胃。)清澈和混濁的氣體互相混淆,叫做亂氣。(清澈的氣體屬陰,混濁的氣體屬陽,清澈和混濁的氣體互相混淆,就是陰陽之氣混亂。按照甲乙經的說法,應該是叫做亂氣。)黃帝說:陰氣清澈而陽氣混濁,混濁的氣體中帶有清澈的,清澈的氣體中也帶有混濁的,要怎麼區分呢?(這是問清澈和混濁氣體的形態。)

平按:別上《靈樞》有清濁二字。)岐伯曰:氣之大別,(氣之細別多種,今言其大略耳。)清者上注於肺,(谷之清氣,上注於肺。)濁者下流於胃。(谷之濁者,下流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胃中谷氣濁而清者,上咽出口,以為噫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

白話文:

註解:另據《靈樞》有「清濁」二字。岐伯說:氣大致可分為兩種,(氣的細分種類很多,這裡只說個大概。)清氣上升並輸注到肺部,(穀物的清氣,上升並輸注到肺部。)濁氣向下運行並流到胃部。(穀物的濁氣,向下運行並流到胃部。)胃部的清氣,上升並從口而出;(胃中的穀氣,濁的和清的,上升到咽喉從口而出,成為呼出的氣。)肺部的濁氣,向下輸注到經脈中,積聚在膀胱裡。

(注肺清而濁氣,下注十二經,並積膻中,以為氣海而成呼吸也。)黃帝曰:諸陽皆濁,何陽獨甚乎?(諸陰皆清,諸陽皆濁。諸陽之脈皆濁,未知何經獨受中之濁也。)岐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胃者,腐熟水穀,傳與小腸,小腸受盛,然後傳與大腸,大腸傳過,是為小腸受穢濁最多,故小腸經受陽之濁也。)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肺脈手太陰受於清氣,其有二別。

白話文:

(說明肺部清氣而濁氣,會流入十二經脈,並積聚在膻中,形成氣海,用來進行呼吸。)黃帝說:所有陽經都是濁的,為什麼只有某條陽經濁氣特別重呢?(所有陰經都是清的,所有陽經都是濁的。所有陽經的脈絡都是濁的,不知道哪條經脈特別接受身體的濁氣。)岐伯說:只有手太陽經接受陽經的濁氣。(胃的作用是腐熟食物,傳遞給小腸。小腸接收後,再傳遞給大腸。大腸傳遞完畢,小腸接受的穢濁最多,所以小腸經接受陽經的濁氣。)只有手太陰經接受陰經的清氣,清氣上升進入空腔。(肺脈手太陰經接收清氣,有兩個分支。

有清清之氣,行於三百六十五絡,皆上於面,精陽之氣上行目而為精,其彆氣走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唇口為味,皆是手太陰清氣行之故也。平按:空竅《甲乙》作孔竅。注精陽二字袁刻作清。)其濁者下行諸經。(手太陰清而濁者,下入於脈,行十二經中也。

白話文:

有一股清氣,在三百六十五條經絡中運行,都上行到臉部;精華陽氣上行至眼睛而形成眼珠,它流逸出的氣息通往耳朵而形成聽覺,宗氣上達鼻子而形成氣味,而混雜的氣息從嘴和脣部出來而形成味覺,這些都是手太陰經的清氣運行的結果。

混雜的氣息向下運行到各條經絡,從手太陰經的清氣中分出混雜的氣息,下入脈中,在經絡中運行。

)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六陰之脈皆清,足太陰以是脾脈,脾主水穀濁氣,故足太陰受陰之濁也。平按:注脾主,主字上半,蟲傷不全,下半剩土字,當是主字剩文,袁刻作上。)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陽者,深而留之;刺陰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

白話文:

所有陰經的氣血都清淨,只有足太陰(肝經)會接受這些陰經的混雜之氣。六陰之脈的氣血都清淨,但足太陰是肝脈,肝主水谷的混雜之氣,所以足太陰會承載陰經的混雜之氣。

黃帝問道:那該怎麼治療呢?

岐伯答道:清氣的特性是順滑,混雜之氣的特性是阻隔,這是氣的自然屬性。因此,針刺陽經時,針要扎得深一些,留針時間長一些;針刺陰經時,針要扎得淺一些,行針速度快一些;清氣和混雜之氣互相影響時,可以通過針刺的次數來調整。

(諸經多以清者為陽,濁者為陰;此經皆以谷之悍氣為濁為陽,谷之精氣為清為陰,有此不同也。故人氣清而滑利者,刺淺而疾之;其氣濁而澀者,刺深而留之;陰陽清濁氣並亂,以理調之,理數然也。平按:《靈樞》刺陽作刺陰,刺陰作刺陽,《甲乙》同。疾之《甲乙》作疾取之。

白話文:

黃帝說:經脈分屬五行,分應四時,是什麼原因導致它們失序混亂,又用什麼方法可以治理?

岐伯說:五行各有順序,四時各有分際,相順應則健康,相違逆則混亂。

相順應的意思是:每條經脈都包含五行和四時的元素。養生的人,如果調養得當,就能和順平安;如果違背常理,就會違逆混亂。

黃帝說:什麼叫做相順應?

)岐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夏秋冬,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而治。(營在脈中,衛在脈外,內外相順,故曰相隨,非相隨行、相隨和也。)黃帝曰:何謂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清氣在於脈內,為營為陰也;濁氣在於脈外,為衛為陽也。)營氣順行脈,衛氣逆行,(營衛氣順逆十二經而行也。

白話文:

岐伯說:十二條經脈與十二個月相應。十二個月又分為四季。四季即春夏秋冬,各自的氣候不同,營養和防禦物質相互配合,陰陽調和,清氣和濁氣互不幹擾,這樣就會順調暢通。(營養物質在經脈內,防禦物質在經脈外,內外相互配合,所以稱為相互配合,不是一起運行、一起調和的意思。)黃帝說:什麼叫逆亂?岐伯說:清氣在脈內,濁氣在脈外,(清氣在於脈內,即營養物質為陰;濁氣在於脈外,即防禦物質為陽。)營養物質順著脈絡運行,而防禦物質逆著脈絡運行,(營養物質和防禦物質在十二條經絡中順逆而行。)

衛之悍氣,上至於目,循足太陽至足指為順行;其悍氣散者,復從目,循手太陽向手指,是為逆行也。此其常也。平按:《靈樞》、《甲乙》脈上無行字。)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悗音悶。陽氣入陰,陰氣入陽,即清濁亂也。營氣逆行,衛氣順行,即逆順亂也。

白話文:

衛氣強盛時,往上走會到達眼睛,然後沿著太陽經延伸到腳趾,這是順行。如果衛氣散開了,就會從眼睛回到手太陽經,再延伸到手指,這是逆行。這是常見的情況。(編者按:在《靈樞》和《甲乙經》的脈絡篇中,沒有「行」字。)

如果清氣和濁氣混雜在一起,在胸腔中混亂,就稱為「大悗」。(「悗」唸作「悶」,這是陽氣進入陰經,陰氣進入陽經,也就是清濁混亂。營氣逆行,衛氣順行,也就是逆順混亂。)

)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密嘿煩心,不欲言也。俯首,低頭靜伏也。平按:嘿《甲乙》作默。)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肺手太陰脈行臂,故肺氣亂,肺及臂手悶,所以接手以呼也。平按:接《甲乙》作按。)亂於腸胃,則為霍亂;(腸胃之中,營衛之氣相雜為亂,故為霍亂。

白話文:

如果氣在心中錯亂,就會煩躁不安,低著頭,一聲不吭;如果氣在肺中錯亂,就會氣喘吁吁,直起身子用手臂協助呼吸;如果氣在腸胃中錯亂,就會導致霍亂(一種與氣候有關的嘔吐腹瀉症狀)。

霍亂,卒吐利也。)亂於臂脛,則為四厥;(四厥,謂四肢冷或四肢熱也。)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厥逆頭重,謂頭寒或熱,重而眩僕也。平按:頭重《甲乙》作頭痛,注:「一作頭重。」)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

白話文:

霍亂,就是突然嘔吐腹瀉。

若霍亂的症狀出現於手腳,稱為「四厥」(四肢冰冷或發熱)。

若霍亂的症狀出現於頭部,稱為「厥逆」,表現為頭重眩暈,甚至昏倒。

黃帝問道:這五種亂證,針灸有辦法治療嗎?

岐伯回答:有方法可以針灸來治療,也有方法可以針灸來去除症狀。準確掌握這些方法,就是保護身體的寶貴知識。

(有道者,理其亂,使從其道。)黃帝曰:善。願聞其□。岐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經、心主輸。(氣在於心取手少陰經者,上經云心不受邪,今氣在心,若為不受邪也?若言邪在心之包絡,即應唯療手心主之經,何為心病二經俱療?故知心者亦受邪也。輸,謂手少陰、手心主二經各第三輸也。

白話文:

(有德行的人,調節混亂,讓事情遵循規律。)黃帝說:非常好。希望聽聽具體做法。岐伯說:氣在於心的問題,治療取穴在手少陰經和手心主經。(氣在於心治療取穴手少陰經,但上經說:心不受邪,如今氣在於心,怎麼會不受邪呢?如果說是邪在於心的心包絡,那麼就應該只治療手心主經,為什麼心病要治療兩條經絡呢?由此可知,心也是會受邪的。輸,指的是手少陰和手心主兩條經絡的第三個輸送穴。)

平按:其下原缺一字,《靈樞》作道,袁刻作旨。少陰經心主輸《靈樞》、《甲乙》作少陰心主之輸。)氣在於肺,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輸。(手太陰滎,肺之本輸。足少陰輸,乃是腎脈。以其腎脈上入於肺,上下氣通,故上取太陰滎,下取足少陰輸。)氣在於腸胃,取之足太陰、陽明下者取三里。

白話文:

原本這裡少了一個字,靈樞經寫的是「道」,袁刻本寫的是「旨」。少陰經的心主輸,靈樞經和甲乙經都寫成少陰心主之輸。當氣在肺部的時候,取手太陰經的滎穴和足少陰經的輸穴。手太陰經的滎穴是肺的本輸穴。足少陰經的輸穴是腎經的脈絡,因為腎經的脈絡向上通入肺部,上下氣脈相通,所以上面取手太陰經的滎穴,下面取足少陰經的輸穴。當氣在腸胃的時候,取足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穴位,取三里穴。

(足太陰,脾脈也。脾胃腑藏陰陽氣通,故腸胃氣亂,取足太陰也。陽明之脈,是胃本經,胃之上輸在背,下輸在三里也。平按:下者《靈樞》、《甲乙》作不下者。)氣在於頭,取之天柱、大杼;(足太陽脈行頭,天柱、大杼,並是足太陽脈氣所發,故取之也。)不知,取足太陽滎輸。

白話文:

脾經是足太陰經,是脾臟的經脈。脾臟和胃臟是陰陽氣相通的臟腑,因此腸胃功能紊亂時,可以用足太陰經來治療。胃經是足陽明經,是胃臟的主要經脈,胃的上部氣血輸送到背部,下部氣血輸送到三里穴。

氣血在頭部時,可以用天柱穴和大杼穴來治療。(足太陽經運行到頭部,天柱穴和大杼穴都是足太陽經氣血所發出的,因此可以取用它們來治療。)如果不知道病因,可以用足太陽經的滎輸穴位來治療。

(取前二穴不覺愈者,可取足太陽第二滎穴及第三輸也。)氣在於臂足,先去於血脈,後取陽明、少陽之滎輸。(手足四厥,可先刺去手足盛絡之血,然後取於手足陽明滎之與輸,及手足少陽滎及輸也。平按:《靈樞》足下有取之二字,血上無於字。)黃帝曰:補瀉若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者徐入疾出,瀉者疾入徐出,是謂通導營衛之氣,使之和也。)補瀉無形,所以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白話文:

如果取用了前面兩個穴位但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取足太陽經的第二個滎穴和第三個輸穴。

氣分佈在手臂和腿部,首先從血脈去除,然後再取陽明經和少陽經的滎穴和輸穴。(手腳四肢陽氣不足,可以先刺去手腳盛大的絡脈之血,然後再取手腳陽明經的滎穴和輸穴,以及手腳少陽經的滎穴和輸穴。)

黃帝問:補瀉應該如何進行?

岐伯答:徐徐進針,徐徐出針,這叫做導氣。(補法是徐徐進針,快速出針;瀉法是快速進針,徐徐出針,這樣可以通調營衛之氣,使其調和。)

補瀉沒有具體的形狀,所以稱之為「同精」,不是因為有餘或不足,而是因為氣機混亂而逆行。

(補瀉雖復無形無狀,所以同欲精於氣之是非有餘不足及亂氣之逆也。故精者,補瀉之妙,意使之和也。)黃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板,命曰治亂。(黃帝贊岐伯之言有二:一則所言光揚大道,二則所論開道巧便。故請傳之不朽也。平按:自黃帝曰光乎哉至末,《甲乙》無。

白話文:

補瀉雖然沒有具體的形狀,但它們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要精通氣的狀態,判斷它的多餘、不足或紊亂。所以精通氣,就是補瀉的奧妙,目的是讓氣調和平衡。

黃帝說:你的道術真是光輝,你的論述真是精闢,請把這些寫在玉板上,命名為《治亂》。

(黃帝對岐伯的讚美有兩點:一是說他光揚了大道,二是說他的論述巧妙方便。因此請求將這些論述傳之不朽。按:從「黃帝曰光乎哉」到文末,在《甲乙》經中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