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二(卷首缺)·營衛氣 (1)
卷第十二(卷首缺)·營衛氣 (1)
1. 卷第十二(卷首缺)·營衛氣
平按:此篇自溢於中以上,殘脫不完,篇目亦不可考。其自黃帝曰營氣之道至肺流,凡二十字,從《靈樞》、《甲乙》《營氣》篇補入。自溢於中以下至逆順之常也,見《靈樞》卷四第十六《營氣》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營氣》篇。自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至末,見《靈樞》卷四第十八《營衛生會》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一《營衛三焦》篇。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以上從《靈樞》、《甲乙經》《營氣》篇補入。平按:《甲乙經》無黃帝曰三字。)溢於中,布散於外,(谷入胃已,精濁下流,清精注肺,肺得其氣,流溢五臟,布散六腑也。)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毋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精專血氣,常營無已,名曰營氣也。)故氣從太陰出,注於陽明,上行至面,注足陽明,下行至跗,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以下言營行十二經脈也。氣,營氣也。營氣起於中焦,並胃口出上焦之後,注手太陰,手陽明乃之足陽明也。平按:出下《甲乙》有循臂內上廉五字。
注於陽明《靈樞》、《甲乙》作注手陽明。《靈樞》無至面二字。)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掖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陽,上行乘掖出䪼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行注小指之端,(足太陰脈注心中,從心中循手少陰脈行也。合者,合手小指端也。
上巔下項者,十二經中,手太陽脈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手太陽脈,起目內眥。此言上巔者,循手太陽氣至目內眥,合足太陽之氣,與之共行,上頂下項,然後稱合,理亦無違也。平按:抵脾《靈樞》作抵髀。掖《靈樞》、《甲乙》均作腋,下同,不再舉。下臂注小指端,《靈樞》無之端二字。
尻下《靈樞》、《甲乙》有下字。)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注(平按:注《靈樞》、《甲乙》作主。)脈出掖下臂,入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平按:《甲乙》作手中指。)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平按:膽《甲乙》作膻。)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
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別者,(平按:《靈樞》、《甲乙》作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行逆順之常也。(問曰:肝脈足厥陰,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此言足厥陰脈循喉嚨究於畜門、循巔入骶等是督脈者,未知督脈與足厥陰脈同異何如?答曰:足厥陰脈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上至於巔,與督脈會。督脈自從畜門上額至巔,下項入骶,與厥陰不同。
此言別者上額循巔之言,乃是營氣行足厥陰至畜門,別於厥陰之脈,循督脈上額至巔,下項入骶絡陰器,上循腹裡入缺盆,復別於督脈,注於肺中,復出手太陰之脈,此是營氣循列度數常行之道,與足厥陰及督脈各異也。頏顙,當會厭上雙孔。畜門,鼻孔也。逆順者,在手循陰而出,循陽而入,在足循陰而入,循陽而出,此為營氣行逆順常也。
平按:此營氣之行《甲乙》作此營氣之所行也。)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行?岐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上焦。(夫三焦者,上焦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理在膻中;中焦在胃中口,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理在臍旁;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其理在臍下一寸。故營出中焦者,出胃中口也;衛出上焦者,出胃上口也。
平按:從行《靈樞》作從來,《甲乙》作從始,無岐伯答三字。)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前問營衛二氣所出,出於三焦,未知上焦衛氣出在何處,故致斯問。平按:《甲乙》無黃帝曰願聞及下岐伯曰十三字。)岐伯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掖,循太陰之分而行,還注陽明,上至舌,(咽胃之際,名胃上口。
胃之上口出氣,即循咽上布於胸中,從胸中之掖,循肺脈手太陰行至大指次指之端,注手陽明脈,循指上廉上至下齒中。氣到於舌,故曰上至舌也。此則上焦所出與衛氣同,所行之道與營共行也。平按:布上《靈樞》、《甲乙》有而字。還注陽明《靈樞》作還至陽明,《甲乙》作還至手陽明。
注從胸中,從字袁刻作循。)下足陽明,其脈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與足陽明合。足陽明下行至足太陰等,與營氣俱行也。平按:下足陽明《甲乙》作下注足陽明。注交人中,交字袁刻誤作夾。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周而復大會於手太陰。
(營氣行晝,故即行陽也;行夜,故即行陰也。其氣循二十八脈十六丈二尺,晝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故一日一夜行五十周,平旦會手太陰脈也。一度有一周,五十周為日夜一大周矣。上焦衛氣循營氣行,終而復始,常行無已也。平按:行於陽二句《甲乙》作行於陰陽各二十五度,一周也作為一周,故下有日夜二字,復下有始字。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營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蒸,之冰反,火氣上行也。
衛氣在於脈外分肉之間,腠理傷風,因熱飲食,毛蒸理泄,腠理內開。慓,芳昭反,急也。悍,胡旦反,勇也。言衛氣勇急,遂不循其道,即出其汗,謂之漏泄風也。平按:營衛氣《靈樞》、《甲乙》無營字。命曰《甲乙》作名曰,袁刻脫命字。泄《靈樞》、《甲乙》均作泄。
)
黃帝曰:願聞其中焦之所出。岐伯曰:中焦亦並胃口,出上焦之後,此所謂受氣者,泌糟粕,承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泌音必。中焦在胃中口,中焦之氣,從胃中口出已,並胃上口,出上焦之後,□五穀之氣也,泌去糟粕,承津液之汁,化其精微者,注入手太陰脈中,變赤稱血,以奉生身。平按:《甲乙》無黃帝曰至岐伯曰十四字。
《靈樞》胃口作胃中。《靈樞》、《甲乙》承津液,承字均作蒸。注五穀上原缺一字,依經文擬作受。)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人眼受血,所以能視,手之受血,所以能握,足之受血,所以能步,身之所貴,莫先於血,故得行於十二經絡之道,以營於身,故曰營氣也。隧,道也。
故中焦□□營氣也。平按:命曰營氣,《甲乙》無氣字。注中焦下原缺二字,因上節問中焦之所出,故此處擬作所出二字。)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也?岐伯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毋汗,奪氣者毋血,故人生有兩死而毋兩生。
(營衛者人之至精之氣,然精非氣也,血者神明之氣,而神非血也,故比之□水氣無異也。毋血亦死,毋氣亦死,故有兩死也;有血亦生,有氣亦生,隨有二即生,故毋兩生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迴腸,大腸也。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而不內,此下焦處也。濟泌別汁,循下焦滲入膀胱,此下焦氣液也。
膀胱,尿脬也。平按:《甲乙》無黃帝曰至岐伯答曰十四字,而成作而為,濟泌作滲泄。)黃帝曰:人飲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滑,故後谷入而先谷出焉。(其氣悍者,酒為熟谷之氣,又熱,故氣悍□□□。平按:注又熱,袁刻脫又字。
悍下原缺三字,依經文擬作以滑也三字。)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上焦之氣,如霧在天,霧含水氣,謂如雪霧也。漚,屋豆反,久漬也。中焦血氣在脈中,潤一頃,謂之漚也。下焦之氣溲液等,如溝瀆流在地也。平按:注雪字恐系云字傳寫之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