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一·輸穴 (6)
卷第十一·輸穴 (6)
1. 骨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六第六十《骨空論》篇。自督脈起少腹至治督脈,見《甲乙經》卷二第二,又見本書《督脈》篇。
白話文:
說明:本文從文章開頭到結尾,見於《素問》卷十六第60篇《骨空論》。從督脈起少腹到「治督脈」,見於《甲乙經》卷二第2篇,也見於本書的《督脈》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岐伯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風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風為百病之源,風初入身凡有五種:一者振寒,二者汗出,三者頭痛,四者身重,五者惡風寒。□觀虛實,取之風府。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聽說風是造成百病的開端,請問用針灸治療風有什麼方法?」
岐伯回答:「風是由外界入侵人體,會令人感到寒冷顫抖、冒汗、頭痛、身體沉重、怕冷。治療風的關鍵在於『風府』穴,調和人體的陰陽之氣。氣不足則補,氣過剩則瀉。」
(風是百病的根源,風初入體時會出現五種徵狀:一是寒冷顫抖,二是冒汗,三是頭痛,四是身體沉重,五是怕冷。根據虛實情況,在風府穴上施針。)
風府,受風要處也。平按:《素問》無於岐伯三字,惡風寒作惡寒。注觀上所缺一字,謹擬作須。)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大風,謂眉鬢落,大風病也。在上椎者,大椎上入腦戶而至風府。)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俠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
白話文:
風府穴,是受風主要的地方。
風寒襲擊身體後,會導致肢體疼痛,可以刺風府穴治療,風府穴位於大椎穴上方。
如果是嚴重的風寒,表現為眉鬢脫落,可以灸譩譆穴,譩譆穴位於背部脊椎旁三寸處。治療時,讓患者呼喊「譩譆」,如果穴位取穴準確,患者會感到手部有反應。
從風增風,刺眉頭。(上譩,一之反,下譆,火之反,謂病聲也。風起則風病發,故曰從風,皆取於攢竹也。平按:增風《素問》作憎風。)失枕,在肩上之橫骨間。(失枕為病,可取肩上橫骨間,謂柱骨間。平按:《素問》無之字。)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除䏚絡季脅引少腹而痛。
白話文:
風會引起風病,用針刺攢竹穴治療。(上譩,音同「音」,下譆,音同「霍」,指病出的聲音。風起時,風病發作,故稱「從風」,都取於攢竹穴。另據《素問》記載,增風應作憎風。)失枕的治療,在肩上橫骨之間。(失枕是一種疾病,可取肩上橫骨之間,即柱骨之間治療。另據《素問》,此處不應有「之」字。)將手臂屈肘,正灸脊中,消除季脅與小腹之間的病痛。
(折使中也,謂使引臂當肘,灸脊中,除䏚絡季脅與少腹相引痛病也。平按:《素問》䏚上無除字。)脹,刺譩譆。(譩譆在足太陽,故大腸脹,刺譩譆也。)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九窌與痛上,九窌在腰尻分間。(八窌與腰輸為九窌,此經窌字音聊,空穴也。平按:《素問》九窌均作八髎。
白話文:
折使法
目的是引導手臂與肘部,灸脊椎中間,治療連接肋部與小腹的引痛疾病。
《素問》中「䏚」字後沒有「除」字,意思是刺「譩譆」穴。
(「譩譆」穴在腳足,所以大腸脹氣時刺「譩譆」穴。)
腰痛
症狀是腰痛搖晃,劇烈時會牽引陰囊,刺「九窌」穴與疼痛的位置。
「九窌」穴位於腰骶骨的分界處。(八髎穴與腰俞穴合稱九窌穴,經文中「窌」字讀音同「聊」,意指空洞。)
(《素問》中「九窌」均作「八髎」。)
)鼠瘻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膝外解營。(寒熱府在膝外解之營穴也,名曰䴸關也。瘻音漏也。平按:膝上《素問》有附字。)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凡取膝上外解使拜者,屈膝伏也。取湧泉者,屈膝至地,身不伏為跪也。平按:使之跪下《素問》有「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齊上行,至胸中而散。
白話文:
鼠瘻寒熱
如果出現鼠瘻兼有寒熱,應在寒府穴位針灸。寒府穴位於膝蓋外側,在解營穴旁(又稱䴸關穴)。瘻,音同「漏」,意指瘻管。
針灸方法
- 取膝蓋上方外側的穴位,讓患者屈膝下伏。
- 取足底湧泉穴,讓患者屈膝跪在地上。
註解
- 取膝蓋上方外側的穴位,讓患者屈膝下伏,意指讓患者屈膝趴下。
- 取湧泉穴,讓患者屈膝跪在地上,意指讓患者屈膝跪下,身體不趴在地上。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為病,逆氣裡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凡八十一字。)督脈起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骨中,尻下大骨空中也。下入骨空中,女子系尾穴端,男子循陰莖也。平按:《素問》督脈下有者字,起下有於字。
白話文:
也。男子,方屬平。臍車,方都督脈下,車臍當屬平。臍,當境平。督脈,方都臍動境。督動當平。督脈下」方,臍擺平。方屬下方」方,脊擺平。當主平 屬,脊骨擺,當平動當主平。平當」臍,脊。「當境平,界。督,」「督脈,臍動方,脊端脊動,臍方當, 界」「方,脊端」臍方端脊動」方,脊動方」「,脊端臍動」「脊當界。督動,臍動端,脊下」督當臍動,脊下」臍方,端脊」脊,界」「端平脊動,脊下方界。「脊平方,平下「動,脊平,督下平」。脊 動,督下平方,脊下方平。平,脊動平當方。平,端方脊」。平,脊端,方平」。平脊,脊下界 動當方 平臍,脊骨「當界」「界動,脊脊下脊 動方,端下督,」「當動,脊下督界動,脊臍脊」,平脊下平
)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繞纂後,別繞臋,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督脈絡也。繞陰器合於纂間,繞纂後復合,然後亦分為二道,繞臋至足少陰及足太陽二絡,合足少陰之經,上陰股後廉,至脊屬腎,尋足太陽脈,從頏顙上至目內眥而出也。
平按:《素問》中「顛」寫作「巔」,「絡腎」下方沒有「而止」二字,「纂」寫作「篡」,詳見前面。
白話文:
其支脈沿著會陰部匯合在肛門周圍,繞過肛門後方,再分為兩路繞過臀部,一路連接到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阳膀胱經的中間絡脉,另一路則與足少阴经汇合,上行至大腿內側後緣,穿過脊柱屬於腎臟,並且與起始於眼睛內角的足太阳膀胱經相聯繫。(這裡提到的是督脉的支脈,它繞經陰部在肛門周圍匯合,繞過肛門後再度匯合,接著分成兩條路徑,繞過臀部分別連接至足少陰和足太阳的絡脉,與足少阴经一起上行至大腿內側後緣,直至脊柱並歸屬於腎臟,隨後跟隨足太阳膀胱經的走向,從頭頂最高處向上延伸到眼睛的內眼角部位。)
註釋:在《素問》中,「顛」被寫作「巔」,並且在「絡腎」之後未標注「而止」這兩個字,同時「纂」在此處應當理解為「篡」,這些細節請參照前文的說明。
註上額至頂,頂袁刻作項,頏顙袁刻誤作頑顙。)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有人見此少腹直上者,不細思審,謂此督脈以為任脈,殊為未當也。)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字,𤸇痔遺溺嗌乾,督脈生病治督脈,(此八種病,循督脈而生,故療督脈之穴也。平按:《素問》不字作不孕。
白話文:
督脈起於會陰,直上貫通肚臍,向上通過心臟進入喉嚨,環繞上嘴脣,連接兩眼下方中央。(有人看到這條經絡從下往上直行,沒有仔細思考,就把任脈誤認為督脈,這是非常不正確的。)** 此經絡發生疾病,從下腹部向上衝擊心臟而疼痛,不能前後舒展,稱為「沖疝」。女性出現不孕、痔瘡下垂、失禁、咽喉乾澀等問題,都是督脈生病。(這八種疾病都沿著督脈發生,因此治療這些疾病時,可以針對督脈的穴位。)平按:《素問》中的「不字」是指不孕。
)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以下言療督脈穴。骨上,量是骶骨。骨上,督脈標也。齊下營者,督脈本也,營亦穴處也。)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有音,上氣喘鳴聲也。喉中央,廉泉也。缺盆中央,天突穴也。)其病上衝喉者治漸,漸者上俠頤。(上俠頤者,是大迎穴道也。
白話文:
治療的部位在脊骨上,嚴重的在齊下營(以下是描述督脈穴道的治療方法。脊骨上,指的是骶骨。脊骨上,是督脈的標穴。齊下營,是督脈的根本,營也是穴位所在處)。出現有聲音的上衝之氣,治療其喉嚨中央,在缺盆之中(有聲音,指上氣喘鳴的聲音。喉嚨中央,是指廉泉穴。缺盆中央,是指天突穴)。其病氣上衝喉嚨,治療漸(穴),漸(穴)在下巴上方(下巴上方,是大迎穴道)。
平按:《素問》治下有其字。)蹇膝伸不屈,治其楗。(伸不得屈,骨病。蹇,紀偃反。在髀輔骨以上,橫骨以下,名楗也。)坐而膝痛,治其機。(俠䯘骨相接之處,為機。)立而暑解,治其厭關。(人立支節解處熱,治其厭關。厭關,骸關也,□膝骨相屬,屈伸之處也。
白話文:
《素問》中記載:
- 小腿伸展困難、無法彎曲,治療其「楗」(位於大腿輔骨上方、橫骨下方)。
- 坐著時膝蓋疼痛,治療其「機」(骨頭相接處)。
- 站立時關節發熱,治療其「厭關」(膝蓋骨相連,屈伸之處)。
平按:厭關《素問》作骸關。注骸關上袁刻脫關字。□膝骨相屬袁刻作痛引膝骨,查原抄本膝骨上缺一字,膝骨下不缺,袁刻將膝骨上所缺一字作痛引二字,又將膝骨下相字遺落,與原本不合。平擬將膝骨上所缺一字作與,文義較順。)膝痛,痛及母指,治其膕。(母指,小母指也。
白話文:
平按:厭關在《素問》中稱為骸關。注:骸關上方袁刻本脫落為「關」字。□膝骨相屬,袁刻本誤作「痛引膝骨」。查閱原抄本,膝骨上方缺一字,下方不缺。袁刻本將膝骨上方缺失的一字誤作「痛引」二字,又將膝骨下方「相」字遺漏,與原書不符。平擬將膝骨上方缺失的一字補為「與」,文義較為通順。)膝蓋疼痛,疼痛會延伸到小拇指,治療時應針對小腿後方施治。(小拇指,即小指)
足少陰、足太陽皆行膕中至足小指,故療其膕也。平按:母指《素問》作拇指。)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膕上髀樞為關也。)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背內,謂足太陽背輸內也。)連䯒若折,治陽明中輸窌;(膝痛不得屈伸,連腳䯒其痛若折者,療足陽明中輸,謂是巨虛上廉也。窌,輸穴也。
白話文:
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都經過小腿後側到小腳趾,所以可以治療小腿後側的疼痛。
(按:古籍《素問》中將「母指」寫作「拇指」。)
坐著時膝蓋疼痛,感覺像是被什麼東西壓住,治療關穴。(「關」指大腿上端與膝蓋之間的樞紐。)
膝蓋疼痛無法彎曲和伸展,治療足太陽經背部內側的輸穴。(「背部內側」指足太陽經在小腿背部內側的走行部位。)
如果連腳背都痛得好像要折斷,治療足陽明經中輸穴。(膝蓋疼痛不能屈伸,連腳背也痛得好像要折斷,治療足陽明經中輸穴,也就是小腿前外側靠近膝蓋的地方。)
平按:《素問》䯒作胻,輸窌作俞髎。)若別,治巨陽少陽滎。(若䯒痛若別,可治足太陽、足少陽二脈滎穴也。平按:陽滎《素問》作陰滎。)淫濼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四寸。(濼,羅各反。淫濼,膝胻痹痛無力也。外踝上五寸,足少陽光明穴也;少陽維者,在四寸中也。
白話文:
平注:《素問》一書中,“䯒”讀作“胻”,而“輸窌”則讀作“膝關”。如果二者疼痛難以分辨,則可以治療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上的榮穴。(平注:陽榮在《素問》中記載為陰榮。)如果出現膝部痠痛無力,則可以治療足少陽經的維穴,位於外腳くるぶし上方 4 寸處。(“濼”讀作“各”,膝胻感覺痠痛無力稱為“濼”。外腳くるぶし上方 5 寸處是足少陽經光明穴;少陽經的維穴則位於這 4 寸範圍內。)
平按:《素問》淫濼下有脛酸二字,外踝上四寸作外上五寸。)輔骨上橫骨下為楗,俠髖為機,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上為關,項橫骨為枕。(膝輔骨上橫骨下為楗,當膝解處為骸也。項橫骨,項上頭後玉枕也。髖,孔昆反,又音完。平按:《素問》患骸作連骸,項作頭。
白話文:
根據《素問》,脛酸的位置在淫濼之下,外踝之上四寸,也就是外踝之上五寸。輔骨上橫骨下為楗,靠近髖骨的部分是機,膝蓋關節是骸關,靠近膝蓋的骨頭是患骸,患骸下方是輔,輔骨上方是膕,膕骨上方是關,脖子後方的橫骨是枕骨。
膝蓋輔骨上橫骨下是楗,在膝蓋關節處是骸。脖子後方的橫骨,是頭部後方玉枕骨。髖,讀音是「孔昆」或「完」。根據《素問》,患骸又稱連骸,項又稱頭。
)水輸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六穴。(前已言水輸,今復重言者,此言水骨空,水輸主骨,故重言也。平按:《素問》一行下有「行五,踝上各一行」七字。)髓空腦後三分,在顱際兌骨之下,一在新纂下,一在項中復骨下,(平按:三分趙府本《素問》作五分,腦上有在字,兌作銳,新纂作齦基,項下有後字。)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
白話文:
水液輸送經過五十七個穴位:尾骨上方有五個穴位,位於伏兔穴上方兩行,各行有五個穴位,左右各有一行,共有六個穴位。(前面已經提到水液輸送,這裡再次提及,是因為這裡指的水骨空,水液輸送主要在骨頭中,所以再次提及。平按:《素問》一行下有「行五,踝上各一行」七個字。)腦後髓空有三個,位於顱骨兌骨下方,一個位於齦基下方,一個位於項部復骨下方(平按:三個,趙府本《素問》作五個,腦上有「在」字,兌作銳,齦基作新纂,項下有「後」字。),一個位於脊骨上空,在風府穴上方,脊骨下方髓空,在尾骨下方髓空。
數髓空在面挾鼻,或骨空右口下當兩肩。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臂骨空在陽,去踝四寸兩骨之間。(平按:《素問》在陽作在背陽,兩骨下有空字。)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胻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股際骨空在毛中動脈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遍骨有滲理,毋髓空,易髓無空。
白話文:
-
**髓空位於臉部和鼻子兩側:**或者位於右嘴角下方,與兩側肩部相對應。
-
**髆骨空位於後頸:**在後頸陽面的位置。
-
**臂骨空位於陽面:**距腳踝四寸,兩骨之間。
-
**股骨上空位於大腿陽面:**距膝蓋上方四寸。
-
**胻骨空位於顴骨上端:**也就是大腿後側的骨頭。
-
**股際骨空位於毛中動脈下方:**大腿內側的骨頭。
-
**尻骨空位於股骨後方:**與股骨相距四寸。
-
**所有骨骼都有滲透的通道:**沒有髓空的地方,髓液不會聚集在沒有空洞的地方。
(言骨上有空,五穀津液入此骨空,資腦髓也。此骨空種數所在難分,此皆可知者,不可知者故置而不數也。兩肩,有本為唇也。平按:《素問》動下無脈字,遍骨作扁骨,滲理下有腠字,毋髓空,空字作孔。)
白話文:
意思是骨頭上有空隙,五穀的精華液體就進入這些骨頭的空隙,滋養腦髓。這些骨頭空隙的數量很難分清楚,能知道的都已經說出來了,不能知道的就不提了。兩肩骨頭的本源是嘴唇。另外,根據《素問》記載,動下沒有「脈」字,遍骨都寫成「扁骨」,滲理下有「腠」字,沒有「髓空」,「空」字寫成「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