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一·輸穴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輸穴 (5)

1. 氣府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五第五十九《氣府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三第一至第二十二,惟文法編次與此不同。

白話文:

註解:這篇文章見於《素問》第十五卷第五十九章《氣府論》,也出現在《甲乙經》第三卷第一到第二十二章,不過文字順序和編排與這裡不同。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三穴;兩眉頭各一,(攢竹穴,二也。平按:七十三穴《素問》作七十八穴,王注云:兼氣浮薄相通言之,當言九十三穴,非七十八穴。正經脈會發者七十八穴,浮薄相通者一十五穴,則其數也。與本書經文及楊注均異。)入發項二寸,間半寸,(額上入發一寸,後從項入發一寸,故曰入發項二寸。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發出的穴點有七十三個;兩眉頭各一個(攢竹穴,兩個),向上進入髮際二寸,間隔半寸(從額頭進入髮際一寸,從後頸進入髮際一寸,所以說進入髮際二寸)。

間亦有一寸半處,故曰半寸也。平按:《素問》項上有至字,二寸間半寸作三寸半。)旁五相去二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明堂》旁相去一寸半,有此不同也。其浮氣,足太陽浮氣在此五行穴之下也。平按:二寸《素問》作三寸,王注謂大杼、風門二穴所在。新校正謂是說下文浮氣之在皮中五行行五之穴,況大杼在第一椎下兩旁,風門又在第二椎下,上去髮際非止三寸半,其誤甚明。據此則本書楊注為得,《素問》王注為失矣。

白話文:

偶爾也有一寸半的,所以說半寸。平按:《素問》中項上有「至」字,二寸間半寸寫作三寸半。)旁邊五個穴位距離二寸,其浮氣在皮中的共有五行,(《明堂》中旁邊穴位距離一寸半,有此不同。這個浮氣,是足太陽經的浮氣,位於這五行的穴位下方。平按:二寸《素問》中作三寸,王注說是大杼、風門兩個穴位所在位置。新校正認為這裡說的是下文浮氣在皮中的五行穴,況且大杼位於第一椎下兩旁,風門又位於第二椎下,距離髮際不只三寸半,其誤解很明顯。據此,本書楊注是對的,《素問》王注是錯的。

)行五,五五二十五,(二十五穴者,面上五脈上頭,併入發一寸,以上周通高處,當前橫數,於五脈上凡有五處,處各五穴。當前謂亞會、前項、百會、後頂、強間,五也。督脈兩旁,足太陽脈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左右十也。足太陽兩旁,足少陽脈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十也。

白話文:

行五(五脈),五五(25),二十五穴:

  • (25穴位於面上)五脈上方的發中,頭頂上再開一寸,然後向上通到最高的地方。從前額橫向數起,在五脈上共有五處,每處各有五穴。前額謂亞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共五穴。
  • 督脈兩旁(五處):足太陽脈的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左右合計十穴。
  • 足太陽脈兩旁(五處):足少陽脈的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合計十穴。

太陽為二陽之總,故皆為太陽所營,二十七也。平按:注亞會《素問》、《甲乙》作囟會,亞字當是古囟字之誤。)項中大筋兩旁各一,(兩旁天柱二穴,二十九也。)風府兩旁各一,(天牖二穴,三十一也。平按:注天牖二穴《素問》王注作風池二穴,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風池足少陽陽維之會,非太陽之所發。此注於九十三數外,更剩前大杼、風門及此風池六穴。

白話文:

太陽經是所有陽經的總領,所以所有陽經都由太陽經運轉,總共有二十七穴。

  • 項中的兩條大筋旁各一穴(天柱兩穴,共二十九穴)。
  • 風府兩旁各一穴(天牖兩穴,共三十一穴)。

)俠脊以下至尻二十一節十五間各有一,(大椎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兩旁各有一輸,為三十輸,六十一也。平按:《素問》俠脊作俠背,尻下有尾字,各有一作各一。王注云:十五間各一者,今《中誥孔穴圖經》所存者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穴,謂附分、魄戶、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十三也。

白話文:

在脊椎兩側,從俠脊(肩胛骨下緣)到尾骨有 21 節椎骨,在每兩節之間,左右兩側各有 1 個腧穴,總共有 30 個腧穴,加上左右兩側的腧穴,一共 61 個。

注釋:

  1. 《素問》中記載的「俠脊」被認為是「俠背」,「尻」下面有「尾」字,每個間隔有一個腧穴被改為每個間隔各有一個腧穴。

  2. 王注中提到:十五個間隔各有 1 個腧穴,但現存的《中誥孔穴圖經》中記載了 13 個穴位,左右兩側共 26 個穴位,包括:附分、魄戶、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

《甲乙經》所載背自第二椎兩旁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兩旁俠脊凡二十六穴,其穴名自附分以下與王注同。惟《甲乙經》云自第二椎兩旁,本書楊注云自大椎以下,不能無異。且經云十五間各一,楊注云十五間兩旁各有一輸,與經文正合,惜未詳析穴名耳。)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六輸。

白話文:

《甲乙經》記載的背部腧穴,從第二椎骨兩側,沿著脊椎兩旁各三寸,一直到第二十一椎骨下方,兩側沿著脊椎共有二十六個腧穴,其腧穴名稱與王冰的註解相同。

但《甲乙經》提到從第二椎骨兩側取穴,而楊上善的註解中提到從大椎穴以下取穴,這兩者有出入。

而且經文中提到「十五間各一」,楊上善的註解中說道「十五間兩旁各有一輸」,與經文內容相符,可惜沒有詳細說明腧穴名稱。

委中穴以下到足小趾旁有六條經絡循行的地方。

(從足小指,上至委中,有井滎輸原經合等左右十二輸等,七十三也。平按:《素問》委中上有「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十二字,六輸上有各字。)足少陽脈氣所發者五十二穴:兩角上各二,(兩角上等天衝、曲鬢左右,四穴也。平按:五十《素問》作六十。)耳前角上各一,(頷厭左右二穴,六也。

白話文:

從腳小指,向上經過委中穴,有井、滎、輸、原、經合等左右十二個輸穴,共七十三個穴位。註解:根據《素問》,委中穴上方有「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十二個字,六個輸穴上方有「各」字。足少陽經氣所發出的穴位有五十二個:兩邊耳朵上角各兩個(兩個耳上角分別是天衝穴和曲鬢穴,共四個穴位。註解:五十份《素問》中記載為六十個穴位。),耳朵前方角上各一個(頷厭穴,左右兩側各一個,共兩個穴位)。

平按:《素問》耳前上有「直目上髮際內各五」八字。頷厭袁刻誤作領厭。)客主人各一,(一名上關,二穴,八也。平按:客主人上《素問》有「耳前角下各一銳發下各一」十一字。)下關各一,(下關耳前動脈二穴,十也。平按:下關上《素問》有「耳後陷中各一」六字。

白話文:

平定註解:《素問》書中記載耳前「直目上髮際內各有五穴」。頷厭袁本刻誤寫為領厭。)客主人穴各有一個,(又稱上關,兩個穴位,合計八個。平定註解:客主人穴上《素問》記載「耳前角下各有一個,銳發下各有一個」,共十一字。)下關穴各有一個,(下關穴在耳前動脈上,兩個穴位,合計十個。平定註解:下關穴上《素問》記載「耳後陷中各有一個」,共六字。

)耳下牙車之後各一,(大迎一名髓空,二穴,十二也。平按:注大迎二穴《素問》王注作頰車二穴。)缺盆各一,(缺盆一名天蓋,二穴,十四。)掖下三寸、脅下下至胠八間各一,(掖下左右三寸間,泉液、輒筋、天池三穴。脅下至胠,章門、維道、日月三穴,正經氣發也。

白話文:

(耳後)耳下牙車(穴位)的後方各有一個穴位,(大迎穴又稱髓空,共有兩個穴位,共十二個。)缺盆(穴位)各一個,(缺盆穴又稱天蓋,共有兩個穴位,共十四個。)腋下三寸、脅下往下到胠的位置之間各有一個穴位,(腋下左右三寸之間有泉液、輒筋、天池三個穴位。脅下到胠的位置有章門、維道、日月三個穴位,是正經氣發出的地方。)

腹哀、大橫,此二穴正經雖不言發,近此三正經氣也。帶脈、五樞,此二穴少陽彆氣至也。上窌一穴,少陽脈絡別至也。左右二十二,三十六穴也。是則掖下三寸為脅,脅下八間之外為胠,則胠脅之言可別矣。平按:《素問》下字不重。本注左右共二十二穴,《素問》王注左右共十八穴,無腹哀、大橫左右四穴,上窌作居髎。

白話文:

腹哀、大橫這兩個穴位,雖然正經經文中沒有記載它們能治什麼病,但它們靠近三條正經的氣脈。帶脈、五樞這兩個穴位,則是少陽經的別氣所達到的位置。上窌這個穴位,則是少陽經脈絡的分支所到達的位置。左右一共二十二個穴位,也就是三十六個穴位。由此可知,腋下三寸的地方是脅,脅下八間之外的地方是胠,這樣就能區分「胠脅」這個詞的意思了。仔細推敲一下,《素問》裡並沒有重複寫「下」字。這裡的註解說左右一共二十二個穴位,而《素問》王注說左右一共十八個穴位,少了腹哀、大橫左右四個穴位,而上窌則被寫成了居髎。

)髀樞中旁各一,(環跳、居髎左右四穴,四十也。平按:注居髎《素問》王注無。)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輸,(足少陽井等六輸,左右十二,五十二也。)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額顱髮際旁各三,(頭維、本神、曲差左右,六穴也。平按:六十二《素問》作六十八。

白話文:

  1. 髀樞穴旁各有 1 個穴道:環跳穴、居髎穴,左右共 4 穴,合計 40 穴。

  2. 膝蓋以下到小指、無名指各通往 6 條經絡:足少陽經的井穴等 6 條經絡,左右對稱,共 12 條,合計 52 穴。

  3. 足陽明經氣所經過的穴道有 62 個:額頭髮際線兩側各有 3 個穴道:頭維穴、本神穴、曲差穴,左右對稱,共 6 穴。

注本神、曲差二穴《素問》王注作懸顱、陽白二穴。)面鼽骨空各一,(鼽,渠留反,鼻表也。有云鼻塞病,非也。顴窌二穴,八也。《明堂》雖不言氣發之,陽明正別上䪼系目系,故至顴窌也。平按:注顴窌《素問》王注作四白。)大迎之骨穴各一,(左右二十穴也。平按:《素問》骨穴作骨空。

白話文:

註解:這裡的「神、曲差」二穴,《素問》王注認為是「懸顱、陽白」二穴。)鼻子兩側凹陷的骨頭空處各一個穴位。(「鼽」字音同「渠流」,指鼻子的外側。有人說這裡是指鼻塞的病穴,這是不對的。顴骨的兩個空穴,已經是第八個了。雖然《明堂》沒有說到氣會從這裡發散,但陽明經正別從上頜骨連接到眼睛,所以會到顴骨的空穴。平時按壓:註解中的「顴窌」二穴,《素問》王注認為是「四白」穴。)大迎穴的骨頭空處各一個穴位。(左右兩邊一共二十個穴。平時按壓:註解中的「骨穴」應為「骨空」。)

各一下《素問》有人迎各一四字。)缺盆外骨各一,(天窌左右二穴,十二也。天窌,足陽明大絡至此穴也。平按:《素問》骨下有空字。注天窌《素問》作天髎。)膺中骨間各一,(膺中,膺窗也。左右二穴,十四也。平按:注膺窗左右二穴《素問》王注作膺窗等六穴,蓋謂氣戶、庫房、屋翳、乳中、乳根,並膺窗而六也。

白話文:

缺盆外骨各有一個,天窌左右兩個穴道,一共十二個。天窌是足陽明大絡經過的穴道。據《素問》記載,骨頭下方有空隙。注釋中天窌,《素問》中寫作天髎。

膺中骨間各有一個,膺中也就是膺窗。左右兩個穴道,一共十四個。據注釋,膺窗左右兩個穴道,在《素問》中王注版本寫作膺窗等六個穴道,指的是氣戶、庫房、屋翳、乳中、乳根,加上膺窗,總共六個穴道。

)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腕各五,(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左右十穴,二十四也。平按:《素問》腕作脘。王注無乳根穴,有太乙穴。)俠齊廣三寸各三,(太乙、滑肉、天樞,左右六穴,三十也。平按:《素問》王注無太乙穴,有外陵穴,滑肉作滑肉門,《甲乙》同。

白話文:

在俠脈鳩尾外側,也就是乳房下三寸的位置;在胃脘脈兩側各取五穴;(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左右十穴,共二十四穴。校注:《素問》中「腕」作「脘」。王氏注中沒有「乳根」穴,但有「太乙」穴。)在齊脈兩側,寬度三寸,各取三穴;(太乙、滑肉、天樞,左右六穴,共三十穴。校注:《素問》王氏注中沒有「太乙」穴,但有「外陵」穴;「滑肉」作「滑肉門」,《甲乙經》中表記也相同。)

)下齊二寸俠之各六,(外陵、太巨、水道、歸來、府舍、衝門,左右十二穴,四十二也。太陰脈穴更無別數,所以亦入陽明也。)

白話文:

下肢內側距足底二寸處,往外旁開六個穴位,(外陵、太巨、水道、歸來、府舍、衝門,左右一共十二穴,合計四十二穴。太陰經脈穴位沒有其他的變化,因此也歸入陽明經。

(平按:《素問》各六作各三。王注只水道、太巨、歸來三穴,無外陵、府舍、衝門三穴。查府舍、衝門均屬太陰,故本注云云。)氣街動脈各一,(氣街左右二穴,四十四。平按:氣街《甲乙》作氣衝。)伏兔上各一,(髀關二穴,四十六。)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輸,分上所在穴空。

白話文:

氣街穴(左右各一個)共有兩個穴道。

伏兔穴(大腿根部各一個)共有兩個穴道。

從三里穴到腳中指共有八個穴位,分散在不同的空穴處。

(井滎等六輸及巨虛上下廉,左右十六穴,六十二也。巨虛上廉,足陽明與大腸合,巨虛下廉,足陽明與小腸合,故左右合有十六也。平按:分上《素問》作分之。)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二十六穴:(三十錯為二十字也。平按:二十《素問》作三十。)目內眥各一,(睛明左右,二穴。

白話文:

井滎等六輸及巨虛上下廉等十六穴,總共有62個穴位。巨虛上廉屬於足陽明經與大腸經相合,巨虛下廉屬於足陽明經與小腸經相合,因此左右合起來共有16個穴位。

手太陽經的氣脈所發出的穴位有26個:

  • 眼睛內眼角各一個(睛明,左右兩穴)

)巨骨下骨穴各一,(巨骨左右二穴,四也。平按;巨骨上《素問》有「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十八字。巨骨下《素問》無下骨二字。)曲掖上骨穴各一,(曲垣左右二穴,六也。平按:注曲垣《素問》王注作臑俞。)柱骨出陷者各一,(肩井二穴,八也。

白話文:

1)巨骨穴,兩側各一,(巨骨左右兩穴,共四個。)平按:《素問》中「巨骨」上記載有「眼睛外面各一、顴骨下面各一、耳朵後面各一、耳朵中間各一」這幾個叫「鼽」的穴位。巨骨下面,《素問》中沒有「下骨」兩個字。

2)曲垣穴,兩側各一,(曲垣左右兩穴,共六個。)平按:注,《素問》中的「曲垣」,王冰注釋為「臑俞」。

3)肩井穴,兩側各一,(肩井兩穴,共八個。)

平按:出陷《素問》作上陷。)上天容四寸各一,(足太陽近天容,手太陽脈未至天容,謂天容字錯,未詳所發,左右八穴,十六。平按:天容《素問》作天窗,王注謂天窗、竅陰四穴,本注疑天容字錯,考《甲乙經》天窗手太陽脈氣所發,據此則天容乃天窗之誤。)肩解各一,(秉風左右二穴,十八。

白話文:

按照《素問》記載,應該是「上陷」,不是「出陷」。天容穴位於頭部,左右各一,共四寸。足太陽經脈靠近天容穴,手太陽經脈則未到達天容穴,因此懷疑「天容」這個字可能寫錯了,目前還不清楚它指的是什麼。左右兩邊各有八個穴位,總共十六個。

根據《素問》記載,應該是「天窗」,不是「天容」。王注認為天窗和竅陰這四個穴位,原本的注釋懷疑「天容」字寫錯了。考證《甲乙經》,發現天窗是手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根據這個證據,可以推測「天容」是「天窗」寫錯了。肩解穴位於肩部,左右各一,共兩個,加上秉風穴左右各一,總共十八個穴位。

)肩解下三寸者各一,(天宗、臑輸、肩貞,左右六穴,二十四。平按:《素問》無者字。王注有天宗二穴,無臑輸、肩貞四穴。)肘以下至於手小指本各六輸。(六輸左右十二穴,三十六也。平按:《素問》無於字。)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穴外廉項上各一,(迎香、天窗,左右四穴,天窗去手陽明絡近,故得其氣也。平按:《素問》鼻穴作鼻空,各一作各二。

白話文:

肩甲骨下三寸的位置各有一個穴道(天宗、臑輸、肩貞,左右六個穴道,共二十四個)。

從肘部以下到小指根部,左右各六個穴道(六輸,左右共十二個穴道,共三十六個)。

手陽明經脈氣所經過的穴道有二十二個:鼻孔外側邊緣和脖子後方各一個(迎香、天窗,左右四個穴道,天窗穴距離手陽明經絡較近,因此會受到其氣的影響)。

《素問》王注有扶突二穴,無天窗二穴。)大迎骨空各一,(大迎左右二穴,六也。)柱骨之會各一,(柱骨左右二穴,八也。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中,過此二穴,故得其氣也。平按:注柱骨二穴,《素問》王注作天鼎二穴。)禺骨之會各一,(肩髃二穴,十也。平按:《素問》禺作髃。

白話文:

《素問》王注中記載了扶突兩個穴位,但沒有天窗兩個穴位。

大迎骨空各有一個穴位(大迎左右兩個穴位,共六個)。

柱骨相會的地方各有一個穴位(柱骨左右兩個穴位,共八個)。向上到達柱骨相會的地方,上下進入缺盆中,經過這兩個穴位,所以可以獲得那裡的氣。

按:王注中記載的柱骨兩個穴位,《素問》中記載為天鼎兩個穴位。

禺骨相會的地方各有一個穴位(肩髃兩個穴位,共十個)。

按:《素問》中禺寫作髃。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輸。(肘下六輸,左右十二穴,二十二也。平按:《素問》王注有三里而遺曲池,新校正已辨其誤。)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三穴:鼽骨下各一,(顴窌二穴。平按:三十三《素問》作三十二。注窌作髎。)眉本各一,(絲竹空左右二穴,四也。

白話文:

肘部以下到手的拇指、食指根部有六個輸穴。(肘下六個輸穴,左右各有十二穴,合計二十二穴。注:根據《素問》王注,有三個「三里穴」但缺少「曲池穴」,新校正的版本已經糾正了這個錯誤。)手少陽脈氣所發出的穴位有三十三個:

  • 顴骨下各一個(顴髎穴,左右兩穴,合計兩穴)
  • 眉根各一個(絲竹空穴,左右兩穴,合計四穴)

平按:《素問》眉本作眉後。)角上各一,(頷厭左右二穴,六也。平按:注頷厭袁刻誤作領厭,《素問》王注作懸釐。)下完骨後各一,(天容左右二穴,八也。平按:天容《素問》王注作天牖。)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大椎、大杼,左右及中三穴,十一。平按:注大椎大杼左右及中三穴《素問》王注作風池二穴。

白話文:

依照《素問》的說法,眉毛的兩端各一穴(翳風、太陽),下巴的兩側各一穴(頷厭),下巴骨正下方各一穴(天容),頸椎正中間太陽經絡之前各一穴(大椎、大杼),加上中間的一穴(風池),總共有十一穴。

)扶突各一,(扶突左右二穴,十三也。扶突近手少陽經也。平按:扶上《素問》有俠字。注扶突左右二穴,王注謂天窗二穴。)肩貞各一,(肩貞左右二穴,十五。)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肩窌、臑會、消濼,左右六穴,二十一也。肩窌、臑會近手少陽也。平按:注肩窌《素問》王注作肩髎。

白話文:

  1. 扶突穴各一側(扶突穴總共兩個穴位,是第十三個穴位。扶突穴靠近手少陽經)

  2. 肩井穴各一側(肩井穴總共兩個穴位,是第十五個穴位)

  3. 肩井穴向下三寸,兩側的夾肌部位各一穴(肩中穴、巨骨穴、消濼穴,總共六個穴位,是第十六個穴位。肩中穴、巨骨穴靠近手少陽經)

消濼袁刻作消鑠。)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輸。(六輸左右十二穴,三十三也。一曰二十八者,數不同也,疑其錯。)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六穴:項中央三,(項中央者,項內也,非唯當中也,故項內下行,喑門一,天柱二,為三也;上行,風府一,風池二,為三,總有六穴也。督脈上入風池,即為信也。

白話文:

用「消鑠」代替「消濼」。從手肘到小指與無名指的根部各有六個穴位。(左右共有十二個穴位,即三十三個。有些人說有二十八個,數量不同,可能是錯誤的。)督脈的氣發於二十六個穴位:後頸中間三個,(後頸中間指的是後頸內側,不只是正中間,因此後頸內側向下,喑門一個,天柱兩個,一共三個;向上,風府一個,風池兩個,一共三個,總共有六個穴位。督脈向上進入風池穴,就是這個意思。)

平按:二十六《素問》作二十八,中央三作中央二,下有「髮際後中八面中三」八字。)大椎以下至尻二十節間各一,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骶,竹屍反,此經音低,尾窮骨,從骨為正。大椎至骶二十一節,有二十間,間有一穴,則二十六穴也。《明堂》從兌端上項,下至喑門,有十三穴,大椎以下,至骶骨長強,二十一節,有十一穴,凡二十四穴,督脈氣所發。與此不同,未詳也。

白話文:

按:在《素文》第 26 章裡寫的是 28 個,中央 3 個在這裡寫的是中央 2 個,下面有「髮際後中,八面中三」這 8 個字)。大椎到尾閭 20 節之間,每節有一個穴位,尾閭以下共 21 個穴位,符合會穴位的方法。(會,音同「竹」,這裡讀音低,尾閭骨,從骨為準。大椎到會 21 節,有 20 個間隙,每間隙一個穴位,所以有 26 個穴位。《明堂》從會端上項,下到尾門,有 13 個穴位,大椎到尾骨長強,21 節,有 11 個穴位,所有的會穴,都是督脈氣所發出。與此相同的,目前尚未詳細記載。

平按:《素問》至尻下無「二十節間各一」六字,有「尾及旁十五穴至」七字。)任脈之氣所發者十八穴:喉中央二,(廉泉、天突二穴也。平按:《素問》十八作二十八,中央二下有「膺中骨限中各一」七字。)鳩尾下三寸,胃腕五寸,胃腕以下下至橫骨八寸一一,腹脈法。

白話文:

平按:《素問》中「臀部以下」沒有「二十個節之間各一」這六個字,有「包括尾骨和兩側的十五個穴位」這七個字。)任脈的循行經過的穴位有十八個:喉嚨正中央兩個(廉泉、天突兩個穴位),(平按:《素問》十八寫作二十八,正中央兩個下面有「胸骨中點、季肋各一」七個字。)鳩尾骨下方三寸,胃腕穴五寸,胃腕穴以下往下到橫骨八寸逐一,這是腹部的脈絡循行法。

(鳩尾以下至橫骨一尺六寸,寸有一穴,有十六穴。並以前有一十八穴也。《明堂》中央任脈氣所發穴合有二十六,此經從旋機以下至庭中□穴,合□六,此經從旋機以下至橫骨雖發□,下分寸復與《明堂》不同,亦未詳也。平按:《素問》胃腕作胃脘,八寸作六寸,一一作半一。

白話文:

鳩尾以下到橫骨,每寸有一穴,一共十六穴。再加上之前的一十八穴,也就是說任脈共有二十六穴。《明堂》穴的中央是任脈氣發出的地方,到庭中穴一共二十六穴。這條經絡從旋機穴往下到橫骨,雖然也每寸發一穴,但再往下分寸就和《明堂》穴不同了,原因也不詳。

平時要注意:

  • 《素問》中「胃腕」應作「胃脘」。
  • 「八寸」應作「六寸」。
  • 「一一」應作「半一」。

)五臟之輸各五,凡五十穴。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五臟之輸,有二十五,兩箱合論,故有五十。足少陰至舌下一穴,亦不與《明堂》同。厥陰毛中急脈,當是同骨,故有五□□。平按:《素問》無「五臟之輸各五凡五十穴」十字,有「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齦交一。

白話文:

五臟的經絡輸脈各五條,總共有五十個穴位。足少陰經在舌頭下面有一個穴位,厥陰經在毛中急脈有一個穴位。(五臟的輸脈有二十五條,左右兩邊合計,所以有五十條。足少陰經到舌頭下面有一穴位,與《明堂》所載不相同。厥陰經的毛中急脈,應該是與骨頭相通,所以有五個穴位。)

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齊寸一,俠齊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五十一字,在「足少陰」上。)手少陰各一,陰陽喬各一,手足諸魚際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手少陰左右二穴。陰喬所生照海,陽喬所起申脈,左右四穴。手魚際、足魚際足太陰脈太白二□,□十穴。

白話文:

衝脈發出的氣,到達 22 個穴位:

  • 位於鳩尾外側,距離鳩尾各半寸,一直到齊寸穴,共一寸。
  • 位於齊穴下方,兩側各五分,一直到橫骨穴,共一寸。

(以上在「足少陰經」上,共 51 字)

  • 手少陰經各有一個穴位。
  • 陰陽喬脈各有一個穴位。

手魚際、足魚際、足太陰經太白穴的氣到達 365 個穴位。

  • 手少陰經左右兩側各兩個穴位。
  • 陰喬脈發出的照海穴,陽喬脈發出的申脈,左右四個穴位。
  • 手魚際、足魚際、足太陰經太白穴,共 13 個穴位。

總二十六脈,有三百八十四穴。此言三百六十五穴者,舉大數為言,過與不及,不為非也。三百八十四穴,乃是諸脈發穴之義,若准《明堂》,取穴不盡,仍有重取,以此。)

白話文:

總共有26條經脈,有384個穴位。說有365個穴位,是採用概數的說法,多一點或少一點都算合理。384個穴位,指的就是各條經脈發生的穴位。如果按照《明堂》取穴,會取不完全,而且有重複的地方,這是因為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