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一·輸穴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輸穴 (4)

1. 氣穴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天府下五寸,見《素問》卷十五第五十八《氣穴論》。自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至夫寒甚則生熱,見《素問》卷十六第六十一《水熱穴論》。自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至名曰風水,見《甲乙經》卷八第五。自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五臟之輸至須其火滅也,見《靈樞》卷八第五十一《背腧》篇。

白話文:

目前所見的這篇文章,從文章開頭到「天府下五寸」,出自《素問》卷十五《氣穴論》。從「問曰:少陰何以主腎」到「夫寒甚則生熱」,出自《素問》卷十六《水熱穴論》。從「問曰:少陰何以主腎」到「名曰風水」,出自《甲乙經》卷八。從「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五臟之輸」到「須其火滅也」,出自《靈樞》卷八《背腧》篇。

自欲知背輸至灸刺之度也,見《素問》卷七第二十四《血氣形志》篇。自黃帝問於岐伯曰余以知氣穴之處至末,見《素問》卷十五第五十八《氣穴論》,又見《甲乙經》卷三第一。

白話文:

想要了解背部輸穴到灸刺的準則,可以參考《素問》第七卷第二十四篇《血氣形志》。黃帝問岐伯說,我已經瞭解氣穴的位置到末端了,可以參考《素問》第十五卷第五十八篇《氣穴論》,以及《甲乙經》第三卷第一篇。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謂,願卒聞之。(三百六十五穴,十二經脈之氣發會之處,故曰氣穴也。平按:《素問》無岐伯二字,無謂字。)岐伯稽首再拜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固請溢意盡言其處。黃帝捧手遵循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應,但是我不知道它們的位置在哪裡,希望你告訴我。」(這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是十二條經絡氣息會聚的地方,所以稱為「氣穴」。)

岐伯恭敬地拜了兩次,說:「陛下提出的這個問題難以回答啊!如果不是聖明的君王,誰能完全掌握這個道理呢?我還是盡力描述它們的位置吧。」

黃帝恭敬地用手拜了拜,退後一步說:「先生為我開啟了新的知識,我以前從沒見過這些穴位,也沒聽說過它們的數量,但現在我的眼睛好像看得見了,耳朵好像聽得懂了。」

(遵循音逡巡,窮究尋也。溢意,縱志也。處,三百六十五穴也。捧手,端拱也。遵循而卻,服應之動也。雖未即事見聞,因言具知,故已聰明也。平按:《素問》拜下有對字,固作因,遵循作逡巡。)岐伯曰:此所謂聖人易語,良馬易御。黃帝曰:非聖人易語也,世言其真數,開人意也。

白話文:

順著經絡循行,仔細研究求索。溢出的思想,就是醫生的志向。穴位,就是身體上三百六十五個穴位。端正的姿勢,就是安詳放鬆。循著經絡而後又退出,是順應自然之氣的運動。雖然沒有親自見聞,但通過言語就能知道具體內容,所以已經非常清晰。平按:《素問》中「拜下」一節有「對」字,這裡作「因」,「循巡」作「瑢巡」。

岐伯說:這叫做聖人的話容易理解,良馬容易駕馭。黃帝說:不是聖人的話容易理解,而是世人說出了它的真實數目,開闊了人們的思想。

(帝言岐伯以有聖德,言其實理,雖非聖帝,亦可知矣。平按:《素問》非上有餘字,真上無其字,意下無也字。)今余所方問者,此真數也,如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願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今皆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余所問者,但可發蒙解惑,而未足以為至極之論也。

白話文:

黃帝對岐伯說:「你擁有聖賢的德行,所說都是真實的道理,即使不是聖賢,也能夠理解。按照《素問》的記載,沒有『上』這個餘字,真的沒有『其』字,意思是不應該有『也』字。」現在我所詢問的問題,是真正的數術,就像啟迪矇昧、解除疑惑一樣,還不足以作為最終的論述。但是我希望能老師盡情闡述自己的看法,如今已將你的意思都弄明白了,請把它收藏在金匱中,不再拿出來了。(我所詢問的問題,只能夠啟迪矇昧、解除疑惑,而不能作為極致的論述。)

唯願夫子縱志言之,藏之不敢失墜也。平按:《素問》方作訪,今皆二字作令。)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下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任脈上於脊裡,為經絡海,其浮而外者,循腹裡當齊上胸,至咽喉,絡唇口,故背胸相控痛者,任脈之痛也。此等諸穴是任脈所貫,所以取之也。

白話文:

我只希望您能盡情地說出您的想法,我一定會牢記並珍惜您的話語。據我所知,《素問》中原本寫作「訪」,現在則都用「令」這兩個字來替代。岐伯起身向您深深地鞠躬,說道:「請容我陳述。」背部和心臟同時疼痛,治療時應該針灸天突穴、十椎穴、上紀穴和下紀穴。上紀穴指的是胃脘,下紀穴指的是關元穴。任脈上行到脊柱內部,是所有經絡匯集的地方,它向外延伸,沿著腹部內側,到達上胸部,再往上至咽喉,連接到唇口,因此背部和胸部同時疼痛,是任脈疼痛所致。這些穴位都是任脈所經過的,所以我們才選擇這些穴位來治療。

平按:《素問》上紀下無下紀二字。)邪擊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而痛,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邪出尻脈,絡胸支心貫鬲,上肩加天突,邪下肩交十椎下藏。(量此脈行處生病,皆是督脈所為。下藏者,下絡腎臟也。平按:《素問》邪擊上有背胸二字,擊作系,而痛作痛而,絡胸下有脅字,十椎下無藏字。

白話文:

根據《素問》,邪氣侵犯陰陽左右,因此病人會出現前後疼痛、胸脅疼痛、呼吸困難、無法平躺、上氣喘不過氣、偏側疼痛、脈象滿而邪氣從尻脈流出、絡於胸部、支於心臟、貫穿膈肌、上至肩部、加重天突穴,邪氣向下至肩部、交會於十椎之下而藏於其中。

(根據脈象流經部位判斷,這些病症都是督脈所導致。下藏,指的是邪氣下行絡於腎臟。)

根據《素問》,邪氣侵犯上方時,應該有背部和胸部兩個字,這裡將「擊」寫成「系」,將「痛」寫成「痛而」。邪氣絡於胸部下方時,應該有脅部這個字,十椎下方沒有「藏」字。

)藏輸五十穴,(五臟各有五輸,合二十五輸,此一箱手足為言;今兩箱合論,故有五十穴也。)府輸七十二穴,(六腑各有六輸,此三十六輸,此亦一箱手足為言;兩箱合論,故有七十二穴也。

白話文:

藏輸穴位有五十個,(每個臟腑有五個輸穴,合起來有二十五個輸穴,這指的是手和腳;現在把兩方面合起來討論,所以有五十個穴位。)府輸穴位有七十二個,(每個腑臟有六個輸穴,合起來有三十六個輸穴,這也指的是手和腳;把兩方面合起來討論,所以有七十二個穴位。)

)熱輸五十九穴,水輸五十七穴,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侶兩旁旁五,凡十穴,大杼上兩旁各一,凡二穴,(平按:《素問》大杼作大椎,王注未詳,新校正云:按大椎上旁無穴,大椎下旁穴名大杼。)目瞳子浮白二穴,兩髀厭中二穴,(平按:《素問》厭下有分字。

白話文:

熱氣輸注(的穴位)有五十九個,水氣輸注(的穴位)有五十七個,頭上有五行行脈(的穴位)有二十五個,膀胱經兩側有十個穴位,大杼穴上方兩側各一個,總共兩個穴位。瞳孔浮白處有兩個穴位,大腿內側厭穴處有兩個穴位。

)犢鼻二穴,耳中多所聞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項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桂二穴,巨虛上下四穴,(平按:四穴上《素問》有廉字。)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肩髃二穴,(平按:《素問》肩髃作喑門。)齊一穴,肓輸二穴,(平按:《素問》肓輸作胸俞,二穴作十二穴。

白話文:

犢鼻穴有兩個,耳中多所聞穴有兩個,眉本穴有兩個,完骨穴有兩個,項中央有一穴,枕骨穴有兩個,上關穴有兩個,大迎穴有兩個,下關穴有兩個,天桂穴有兩個,巨虛穴上下各有兩個(註:四穴在《素問》中寫作廉字),曲牙穴有兩個,天突穴有一個,天府穴有兩個,天牖穴有兩個,扶突穴有兩個,天窗穴有兩個,肩解穴有兩個,關元穴有一個,委陽穴有兩個,肩貞穴有兩個,肩髃穴有兩個(註:《素問》中肩髃寫作喑門),齊穴有一個,肓輸穴有兩個(註:《素問》中肓輸寫作胸俞,二穴寫作十二穴)。

)背輸二穴,膺輸二穴,(平按:《素問》二穴作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骨二穴,(平按:《素問》無骨字。)陰陽喬四穴,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以上九十九穴,通療諸病也。平按:《素問》「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十三字,在「天府下五寸」之下。

白話文:

(背輸兩個穴位,膺輸兩個穴位,(平按:在《素問》中記載為十二個穴位。)分肉兩個穴位,踝上橫骨兩個穴位,(平按:在《素問》中沒有「骨」字。)陰陽喬四個穴位,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這些穴位是針灸治療的途徑。(以上九十九個穴位,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平按:在《素問》中,「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十三個字,是在「天府下五寸」之下。

)水輸在諸分,熱輸在氣穴,寒輸在兩骸厭中二穴,(以上言三種輸穴之所在。骸,核皆反,骨也。別本為骩,於靡反,骨端曲兒也。平按:《素問》寒下有熱字。)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三百六十五穴中,有大禁者,五里穴也,在臂天府以下五寸,五五二十五往瀉此穴氣,氣盡而死,故為大禁也。)

白話文:

水氣停留在各個筋絡部位,熱氣停留在氣穴中,寒氣停留在兩條大腿骨內側的厭中穴中。(以上說明瞭三種輸穴的位置。「骸」和「骩」都是骨頭的意思。「厭中」是兩條大腿骨內側的兩個穴位。)二十五處大禁穴,位於天府穴下方五寸處。(在三百六十五個穴位中,有五個大禁穴,它們是五里穴。天府穴位於手臂上,在大禁穴下方五寸處。如果將此穴位的氣全部放掉,人就會死亡,因此稱之為大禁。)

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問少陰之脈主之所由也。)答曰:腎者至陰也,(至,極也。腎者,陰之極也。)陰者盛水也,(陰氣舍水,故曰盛水。平按:《素問》、《甲乙》陰上有至字。)腎者少陰,少陰者冬脈也,(一曰肺者,量為不然也。少陰亦盛也,少陰之脈盛,屬於冬分也。

白話文:

**問:**為什麼少陰之脈主導腎臟?腎臟為什麼主導水?

答: 腎臟是極陰的,陰氣盛可以儲存水液。少陰之脈屬於腎臟,少陰之脈是冬天的脈象。

平按:《素問》、《甲乙》腎者少陰作肺者太陰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腎脈少陰,上入肺中,故曰末在肺也。所以腎之與肺,母子上下俱積水也。)問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腎為至陰聚水,未知何由生病?)答曰:腎者胃之關閉,關閉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胃主水穀,胃氣關閉不利,腎因聚水,肺氣之應,溢於皮膚,故為胕腫。

白話文:

按照《素問》、《甲乙經》的記載,腎臟屬於少陰,肺臟屬於太陰。所以水氣的根本在於腎臟,而肺臟是它的最終歸宿,都是積聚水氣的部位。(腎臟的少陰經脈通入肺臟,因此說肺臟是水氣的最終歸宿。所以腎臟和肺臟這對母子經脈上下都會積聚水氣。)有人問:為什麼腎臟能聚水致病?(腎臟是至陰之臟,能聚水,但不知道它怎樣能致病?)回答說:腎臟是胃的關閉部位,如果關閉功能失常,就會聚水並與同類的水氣結合在一起,從上往下溢出皮膚,導致胕腫。(胃主管水穀,如果胃氣關閉功能失常,腎臟就會聚水,肺氣相應,水氣就會從皮膚溢出,導致胕腫。)

胕,扶府反,與腐同義也。平按:《素問》、《甲乙》胃之關閉作胃之關也,關閉不利作關門不利,胕腫下有「肘腫者聚水而生病也」九字。)問曰:諸水皆生於腎乎?答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故曰至。(牝,陰也。地氣,陰氣也。陰氣盛水,上屬於腎,生於津液也,故以腎為極陰也。

白話文:


胕(音同腐): 同「腐」,指腐爛。

注: 「素問」和「甲乙經」中,「胃之關閉」就是「胃之關」,「關閉不利」就是「關不利」;「胕腫」下面有九個字:「肘腫者聚水而生病」。

問: 所有的水病都是由腎臟造成的嗎?

答: 腎臟是陰性的臟器,地氣屬陰,上升到腎臟後會產生水液,所以說腎臟是至陰之臟。(陰為女性,地氣為陰氣,陰氣屬水,上升到腎臟會產生水液,所以腎臟是極陰之臟。)

平按:《素問》、《甲乙》至下有陰字。)勇而勞甚則腎汗出,汗出逢風,內不得入其臟,而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六腑,行於皮膚,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勇者腰脊用力勞甚,腎上腠開汗出,邪風因入,其風往來,內不得入府之餘藏,外不得泄府之皮膚,聚水客於六腑之中,行於皮傳為胕腫,其本腎風所為,名曰風水也。

白話文:

根據《素問》和《甲乙經》等典籍記載,腎臟強健有力但過度勞累時就會流汗,汗液遇到風邪後,無法進入臟腑,也無法透過皮膚排出體外,便會停留在六腑之中,並在皮膚下傳播,形成浮腫。這種浮腫的根源在於腎臟,是由於邪風侵襲所致,因此稱為「風水」。

平按:《素問》逢風作逢於風,入其臟作入於臟腑,六腑作玄腑,行於皮膚作行於皮里,風水下有「所謂玄府者汗空也」八字。)問曰:水輸五十七處者,是何所主也?答曰:腎輸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以下言水輸也。腎為積陰,故津液出入也,皆腎為主也。

白話文:

注釋:《素問》中「逢風」的意思是接觸到風,「入其臟」的意思是進入臟腑,「六腑」應為「玄腑」,「行於皮膚」的意思是作用於皮膚。在風水篇中還有「所謂玄府者汗空也」這句話。

問:說水輸注到五十六處,其中指的是什麼?

答:腎輸注到五十七個穴位,這些穴位是積聚陰氣的地方,也是水出入的通道。(以下都講述水輸注。腎臟是積陰之所,所以津液的出入都由腎臟主宰。)

平按:《素問》是何所主也作是何主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皆腎輸也。(尻上五行合二十五輸者,有非腎脈所發,皆言腎輸,以其近腎,並在腎部之內,腎氣所及,故皆稱腎輸也。平按:《素問》此皆腎輸也作此腎輸。)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而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也,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

白話文:

總之,《素問》中所說的「五行的尻(尾骨)」,指的是五條和腎臟相連的輸脈。這些輸脈中有一些並非從腎經發出,但由於它們靠近腎臟,都位於腎部範圍內,受到腎氣的影響,所以都稱為「腎輸」。

因此,水病患者如果表現為下肢浮腫、腹部脹大,同時還出現氣喘、難以平躺的症狀,就說明標本俱病:肺氣病變導致氣喘,腎氣病變導致水腫。

(標為肺也,本為腎也,肺為喘呼,腎為水腫,二臟共為水病,故曰俱病也。平按:《素問》胕腫作胻腫。注共為水病,袁刻共誤作其。)肺為逆,故不得臥。(肺以主氣,肺病氣逆,故曰水病不得臥也。平按:《素問》無故字。)分之相輸受者,水氣之所留也。(腎以主水,肺以主氣,故曰分之。

白話文:

肺的本質屬於腎,肺的功能是主管呼吸,腎的功能是主管水液代謝。這兩個臟腑共同負責水液代謝,所以說它們同時生病。

肺的功能是逆行的,所以肺病會導致臥不安穩。(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持氣的運行,肺病會導致氣逆,所以水液代謝會出現問題,導致臥不安穩。)

這兩臟的相輸相受,是由於水氣的停滯所致。(腎主管水液,肺主管氣體,所以說是相輸相受。)

二氣通聚,故曰相輸受也。相輸受者,水之與氣並留止也。平按:《素問》分之相輸受者作分為相輸俱受者。)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所沖也。(伏兔以上各二行者,左右四行,合有二十輸者,皆是腎氣足少陰旁衝脈所沖之輸也。平按:《素問》所沖二字作街。袁刻二行上脫各字,所沖二字誤作所腫。

白話文:

氣息交匯流通,因此稱為相互輸受。相互輸受,指的是水和氣一起停留聚集。伏兔穴上方的兩行,每行有五個穴位,這是腎經氣血所衝擊的地方。

)三陰之所交結於腳者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足三陰脈交結腳者,從踝以上左右各有一行,行六輸,合有十二輸,故聰有五十七穴也。)此腎脈之下行者也,名曰太衝。(衝脈上出於頏顙,下者注足少陰大絡,以下伏行出跗循跗,故曰腎脈下行名曰太衝也。平按;《素問》太作大。

白話文:

這些穴位是足三陰經在腳上的交會點,在腳踝以上,左右各有一條經絡,每條經絡各有六個輸穴,一共十二個輸穴,因此總共有五十七個穴位。這些穴位是腎經的支脈,稱作「太衝」。(衝脈上部出於頭頂的頏顙,下部流入足少陰經的大絡,然後再向下循著足背的跗骨而行,所以稱作腎脈的支脈「太衝」。平按:在《素問》中,「太」字寫作「大」。)

)凡五十七穴者,皆臟陰之終也,水之所客也。(是等諸穴,皆腎之陰臟所終之輸,水客之舍也。平按:皆藏陰之終也《素問》作皆藏之陰絡。)黃帝問於岐伯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輸,餘論其意,未能別其處也,願聞其處,因聞其意。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以越諸陽之熱逆者。

白話文:

五十七個穴位都是內臟陰氣的終點,也是水氣聚集的地方。(這些穴位都是腎陰臟腑終結的輸穴,水氣聚集的地方。)黃帝問岐伯說:您說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輸穴,我聽了大家的議論,還沒有分辨出它們的位置,希望聽聽您的意見,並由此理解它們的含義。岐伯說:頭上的五條經脈各行五穴,可以用來疏通陽經的熱逆。

(以下言熱輸也。人頭為陽,故頭上二十五輸,以起諸陽熱者。平按:《素問》別上有領字。)大杼、膺輸、缺盆、背輸,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杼,除呂反。膺輸,膺中輸也。背輸,肺輸。(此八前後近胸,故瀉胸中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

白話文:

接下來講的是熱氣傳輸。人頭屬於陽,所以頭上二十五個穴位,用來治療各種陽熱症。另外,《素問》中還提到了領穴,但不在此處詳述。

大杼、膺輸、缺盆、背輸,這八個穴位,用來瀉掉胸中的熱氣。杼,讀音為除呂反。膺輸,就是胸部的輸穴。背輸,就是肺的輸穴。這八個穴位都靠近胸部,所以能瀉掉胸中的熱氣。

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這八個穴位,用來瀉掉胃中的熱氣。

(此八皆是胃脈足陽明所貫之輸,故瀉胃中熱氣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雲門近肩,髃骨在肩,並向手臂也;委中在膕,髓空在腰,一名腰輸,皆主於腳,故瀉四肢之熱也。)五臟輸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皆太陽五臟之輸,左右各有五輸,故有十輸,以瀉五臟之熱也。

白話文:

以上八個穴位都是胃經(足陽明經)貫通的輸送通道,因此可以瀉除胃中的熱氣。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可以瀉除四肢的熱氣。(雲門穴接近肩膀,髃骨穴在肩膀,都通向手臂;委中穴在膝窩,髓空穴在腰部,又名腰輸穴,都主治腿腳,因此可以瀉除四肢的熱氣。)

五臟輸旁五,這十個穴位,可以瀉除五臟的熱氣。(這些穴位都是太陽五臟的輸送通道,左右各有五個輸送通道,因此有十個輸送通道,可以瀉除五臟的熱氣。)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皆熱病左右之輸也。)問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答曰:夫寒甚則生熱。(夫陽極則降,陰極則升,是以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斯乃物理之常也。故熱病號曰傷寒,就本為名耳。)

白話文:

這五十九個穴位,都是發熱左右兩側的部位。(都是發熱病症左右兩側的經絡。)有人問:人受了寒氣,怎麼會轉變成發熱呢?回答:寒氣極盛的時候就會產生熱。

(因為陽氣極盛就會下降,陰氣極盛就會上升,所以寒氣極盛會產生熱氣,熱氣極盛會產生寒氣,這是自然規律。因此發熱的病稱為傷寒,這只是就本質而言給它取的名字罷了。)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五臟之輸出於背者。(五臟之輸者,有在手足,今者欲聞背之五輸也。平按:輸《靈樞》作腧,《素問》作俞,上下均同。)岐伯對曰:胸中大輸在杼骨之端,(杼骨,一名大杼,在於五臟六腑輸上,故是胸之膻中氣之大輸者也。)肺輸在三椎之間,心輸在五椎之間,鬲輸在七椎之間,肝輸在九椎之間,脾輸在十一椎之間,腎輸在十四椎之間,皆俠脊相去三寸所。(輸,屍句反,送致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想知道五臟在背部的輸穴位置。」(五臟的輸穴,有的在手足上,現在我想知道背部的五輸。)

岐伯回答說:

  • 胸部的輸穴位於大杼穴的末端。(大杼穴,也叫杼骨,位於五臟六腑的輸穴上方,因此是胸部膻中氣的輸穴。)
  • 肺的輸穴位於三椎之間。
  • 心的輸穴位於五椎之間。
  • 膈的輸穴位於七椎之間。
  • 肝的輸穴位於九椎之間。
  • 脾的輸穴位於十一椎之間。
  • 腎的輸穴位於十四椎之間。

這些輸穴都距離脊椎三寸遠。

此五臟輸俠脊即椎間相去遠近,皆與《明堂》同法也。平按:《靈樞》鬲作膈,椎均作焦,俠作挾。)即欲而驗之,按其處應中而痛解,乃其輸也。(以下言取輸法也。縱微有不應寸數,按之痛者為正。平按:即欲而驗之《靈樞》作則欲得而驗之。)灸之則可,刺之則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白話文:

這五臟的輸穴在脊柱上,也就是椎骨之間的距離,遠近都和《明堂》的記載一樣。平時可以用手按壓,如果按壓到穴位的位置,就會感到疼痛,然後疼痛就消失了,這就是輸穴。 (以下講的是取輸穴的方法。即使穴位的位置和寸數有一點偏差,只要按壓後感到疼痛,就是正確的穴位。 ) 灸治或針刺都可以,如果氣血旺盛就用瀉法,如果氣血虛弱就用補法。

以火補者,勿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傅其艾,須其火滅也。(針之補瀉,前後數言,故於此中,言灸補瀉。火燒其處,正氣聚,故曰補也;吹令熱入,以攻其病,故曰瀉也。傅音付。以手擁傅其艾吹之,使火氣不散也。)

平按:刺之則可《靈樞》作刺之則不可。

白話文:

用火來補益身體時,不要吹熄它的火,讓它自然熄滅;用火來瀉熱時,要用力吹它的火,並用艾草敷在上面,等它的火熄滅就可以了。(針灸的補瀉,前面已經說過很多次了,所以這裡再講灸補灸瀉。火燒某個部位,正氣就會聚集,所以稱為補;吹氣讓熱氣深入,以攻擊病竈,所以稱為瀉。付的發音同於「輔」,用手指尖抵著艾草,吹氣的時候用手掌遮住,讓火氣不散逸。)

壓平:刺針治療即可。《靈樞》原文為「刺之則不可」。

欲知背輸,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其半已,即以兩禺相柱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禺居上,齊脊大椎,兩禺在下,當其下禺者,肺之輸也,復下一度,心輸也,復下一度,右角肝輸也,左角脾輸也,復下一度,腎輸也,是謂五臟之輸,灸刺之度也。(以上言量背輸法也。

白話文:

如果你想了解背上的經脈循行,首先要測量兩乳中央的長度,再用別的草測量並減去一半,這個長度就是背上的兩條經脈之間的距離。然後,用兩根草梗對齊,拿起來測量背部,讓一根草梗位於上方,與脊柱的大椎穴齊平;兩根草梗位於下方,下方的草梗與肺經循行的部位對齊。再往下測量一度,是心經循行的部位;再往下測量一度,右角是肝經循行的部位,左角是脾經循行的部位;再往下測量一度,是腎經循行的部位。這些就是五臟經脈在背部的循行部位,也是針灸的取穴部位。(以上是測量背部經脈循行的取穴方法。)

經不同者,但人七尺五寸之軀雖小,法於天地無一經不盡也。故天地造化,數乃無窮,人之輸穴之分,何可同哉?昔神農氏錄天地間金石草木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日,濟時所用。其不錄者,或有人識用,或無人識者,蓋亦多矣。次黃帝取人身體三百六十五穴,亦法三百六十五日。

白話文:

不同的人雖然身體差異,但人體的長度約為七尺五寸,雖然很小,但卻包含了天地萬物的所有原理。因此,天地的變化無窮無盡,人體的經絡穴位也無法相同。

從前,神農氏記載了天地間 365 種金屬、礦物、草藥和植物,這是因為人體有 365 個穴位。這些記載可以幫助人們治療疾病。神農氏沒有記載的,可能有人知道如何使用,也可能無人知曉,數量非常多。

後來,黃帝取用人體 365 個穴位,也是因為人體有 365 個穴位。

身體之上,移於分寸,左右差異,取病之輸,實亦不少。至於《扁鵲灸經》,取穴及名字,即大有不同。近代《秦承祖明堂》、《曹子氏灸經》等,所承別本,處所及名,亦皆有異。而除疴遣疾,又復不少,正可以智量之,適病為用,不可全言非也。而併為非者,不知大方之論。

白話文:

身體上,不同部位取穴的位置、尺寸、深淺各有不同,這也是為了治療疾病而設。至於《扁鵲灸經》中記載的穴位及其部位,與《難經》相比就有很大不同。近代典籍《秦承祖明堂經》、《曹子氏灸經》等,所依據的版本不同,所以記載的穴位名稱和位置都有些差異。不過,這些不同的記載依然可以用來治療疾病,具體採用哪個穴位需要根據疾病的實際情況來定,不能一概而論。而完全否定這些不同的記載,則失之偏頗。

所以此之量法,聖人設教有異,未足怪之也。平按:其半,其字《素問》無,禺均作隅,柱作拄,右角肝作左角肝,左角脾作右角脾。注草木袁刻誤作草本。秦承祖,袁刻秦誤作奏。差異袁刻作著異,日本《醫心方》亦作差。)

白話文:

因此,這種計算方法,聖人制定教導的方式有所不同,不足為怪。仔細比較:其中「其半」這個詞,《素問》中沒有,「禺均」寫作「隅」,「柱」寫作「拄」,「右角肝」寫作「左角肝」,「左角脾」寫作「右角脾」。「注草木」袁刻誤寫作「草本」。「秦承祖」袁刻誤寫作「奏」。「差異」袁刻寫作「著異」,日本《醫心方》也寫作「差」。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以知氣穴之處,遊針之居,願聞孫絡溪谷亦有所應乎?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以應一歲,(以下言孫絡之會也。十五絡脈從經脈生,謂之子也。小絡從十五絡生,乃是經脈孫也。孫絡與三百六十五穴氣會,以法一歲之氣也。平按:《素問》余以作余已。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想要了解氣穴的位置,針灸的施針部位,請問孫絡的經絡分佈,是否有規律?」岐伯答:「孫絡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相會,對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以下說明孫絡的分佈)十五絡脈由經脈分出,稱之為『子』。小絡脈由十五絡脈分出,纔是經脈的『孫』。孫絡與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氣息相會,符合一年的氣候變化。更正:《素問》中的『餘以』應為『餘已』。」

)以洫奇邪,以通營衛。(洫,謂溝洫,水行處也。孫絡行於奇邪營衛之氣,故曰洫。火逼反。平按:洫《素問》作溢,《甲乙》作灑。營《素問》、《甲乙》作榮,下同。)稽留營洫,氣濁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若稽留營血,洫中不行,遂令血濁血著,皮膚髮熱,營衛不行,故曰少氣也。

白話文:

(孫絡的針法)用以清除體內的邪氣,打通營衛之氣。(洫:指溝渠,水流經過的地方。孫絡針法運行在奇邪營衛之氣中,所以稱為洫。火逼反。平按:《素問》中的「洫」作「溢」,《甲乙經》作「灑」。《素問》和《甲乙經》中的「營」作「榮」,下文同。)(如果)營血停留不暢,氣血鬱滯,體外表現為發熱,體內表現為氣虛。(如果營血停留,洫中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血濁血滯,皮膚發熱,營衛不行,所以稱為氣虛)

平按:稽留營洫《素問》作榮衛稽留衛散營溢八字。氣濁《素問》作氣竭。《甲乙》無稽留至岐伯曰四十五字。)疾瀉毋怠,以通營衛,見而瀉之,毋問所會。(如此孫絡血氣洫道不通,有血之處,即疾瀉之,以通營衛,不須求其輸會而生疑慮。)黃帝曰:善。願聞溪谷之會。

白話文:

稽留營洫:在《素問》中,這個詞語被寫作「榮衛稽留,衛散營溢」。

氣濁:在《素問》中,這個詞語被寫作「氣竭」。

(《甲乙經》中沒有「稽留」到「岐伯曰」之間的四十五個字。)

如果腹瀉不止,就不要怠慢,要疏通營衛。發現有腹瀉,就要進行治療,不要管它會怎麼樣。

(比如孫絡血氣洫道不通,有血瘀的地方,就要立即治療,疏通營衛。不用擔心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黃帝說:很好。我想聽聽「溪谷之會」的說法。

岐伯曰:分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營衛,以會大氣。(以下言分肉相合之間,自有大小。大者稱谷,小者名溪,更復小者以為溝洫,皆行營衛,以舍邪之大氣也。平按:分肉之大會《素問》、《甲乙》均無分字。以會大氣《甲乙》會作舍。

白話文:

岐伯說:肌肉中的大通路叫做「谷」,小通路叫做「溪」,肌肉相鄰接的部位,是大通路和小通路交會的地方,供營氣和衛氣運行,外通大氣。(意思是說,筋肉相連之間,自有大小分歧。大的叫「谷」,小的叫「溪」,更小的叫「溝洫」,都是營氣和衛氣運行的地方,用以排泄外來的邪氣。按語:《素問》、《甲乙經》中「分肉之大會」都沒有「分」字。而「以會大氣」在《甲乙經》中「會」作「舍」。)

)邪溢氣壅,脈熱肉敗,營衛不行,必將為膿,(以下言氣壅成熱以為癰疽。邪氣客此溪谷溝洫之間,滿溢留止,營衛氣壅,脈熱肉腐,稱為癰膿也。)內消骨髓,外破大䐃,留於節腠,必將為敗。(氣壅為熱,消骨破䐃,留於骨節,聚於腠理,以為癰疽,遂至敗亡也。平按:《素問》䐃作膕,腠作湊。

白話文:

邪氣充斥,氣脈壅塞,脈絡發熱,肌肉腐敗,營衛之氣運行不暢,必定會化膿成膿腫。(以下說明氣脈壅塞化熱形成癰疽。邪氣侵犯這些溝渠低窪的地方,滿溢不散,營衛之氣壅塞,脈絡發熱,肌肉腐爛,就稱為癰膿。)膿液向內侵蝕骨髓,向外穿透大肌肉,停留在關節腠理間,必定會導致潰敗。(氣脈壅塞化熱,侵蝕骨髓,穿破大肌肉,停留在關節和腠理之間,形成癰疽,最終導致潰敗。)【平按:《素問》中「䐃」作「膕」,「腠」作「湊」。】

)積寒留舍,營衛不居,塞肉縮筋,時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以下言寒氣留積溪谷溝洫為痹不仁也。平按:塞肉《素問》作卷肉,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寒肉。」袁刻誤作寒內。時不得伸,時字《素問》作肋肘二字。)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谷。(寒氣留積為痹不仁者,命曰陽氣不足,大寒留於溪谷溝洫故也。

白話文:

寒氣積聚於體內,導致營衛之氣運行不暢,肌肉、筋骨僵硬緊縮,時常無法伸展。在體內,會引起骨頭痛痹;在體表,會表現為局部麻木不仁。(以下說明寒氣積聚在溝洫溪谷中會導致麻木疼痛)稱之為陽氣不足,巨大的寒氣長期滯留在溝洫溪谷中。

)溪谷三百六十五會,亦應一歲。(人之大小分肉之間,有三百六十五會也。平按:《素問》會上有穴字。)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思。(寒濕之氣,入於腠理,以為微痹,淫溢流於脈中,循脈上下往來為痛,可用小針相司為當。平按:相思依本注應作相司,《素問》作相同。

白話文:

人體內有三百六十五個環節,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應。(人體在肌肉骨骼之間,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環節。平按:《素問》中會字旁有穴字。)輕微的疾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導致寒濕之氣侵襲肌肉關節,順著經脈遊走不定,導致疼痛,可以用小針進行針刺,並根據病情的不同採取相應的方法。(寒濕之氣進入腠理,形成輕微的關節疼痛,寒濕在經脈中流動不暢,循脈上下往來而引起疼痛,可以用小針進行針灸治療。平按:根據本注,「相思」應為「相司」,《素問》中寫作「相同」。)

注寒濕袁刻作寒熱。)黃帝曰:善。乃闢左右,再拜而起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乃藏之金蘭之室,署之曰:氣穴所在。(帝以道尊德貴、屈敬故也。金蘭之室,藏書府也。)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舉可瀉孫絡注大絡之數也,並注於十二皮部絡也。十二別走絡脈,並任督二脈,為十四絡也。

白話文:

(注:寒濕袁刻版作寒熱。)黃帝說:「好。」於是揮退左右,行禮後起身說道:「今天開解疑惑,將這些內容珍藏在金箱裡,不敢再示於人。」於是將此藏於金蘭之室,並題名為《氣穴所在》。(帝因為道德尊貴,所以謙恭謹慎。金蘭之室是藏書的書府。)岐伯說:孫絡與別經相通的脈,它的血盛需要瀉血的,也有三百六十五條,這些都注流到絡脈中,再傳注到十二絡脈中,不只是十四絡脈啊。(舉出可瀉的孫絡注到大絡的數量,這些都注流到十二皮部絡中。十二別走絡脈,加上任脈和督脈,成為十四絡脈。)

脾之大絡,從脾而出,不從脈起,故不入數。言諸孫絡,傳注十二之絡,非獨注於十四絡也。平按:注並注於十二皮部絡也袁刻作並注皮部十二絡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解,別也。其諸絡脈別者,內瀉十脈也。十脈,謂五臟脈,兩箱合論,故有十也。)

白話文:

脾臟從胃中接受食物,然後將其輸送到十二指腸和空腸迴腸。

(脾臟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