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一·輸穴 (3)
卷第十一·輸穴 (3)
1. 腑病合輸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一第四《邪氣臟腑病形》篇。自五臟六腑之氣至此胃脈也,見《甲乙經》卷四第二下篇。自大腸腑者至取三里,見《甲乙經》卷九第七。自小腸病者至取巨虛上廉,見《甲乙經》卷九第八。自三焦病者至取之委中央,見《甲乙經》卷九第九。自膽病者至陽陵泉,見《甲乙經》卷九第五。
自刺此者必中氣穴至末,見《甲乙經》卷五第一下篇。惟自大腸以下,《甲乙經》文義雖同,編次前後小異。
白話文:
說明:這一段文字出自《靈樞經》卷一第四篇《邪氣臟腑病形篇》。
從五臟六腑的氣到胃脈,見《甲乙經》卷四第二下篇。
從大腸腑到選取三里穴,見《甲乙經》卷九第七篇。
從小腸病到選取巨虛穴的上方,見《甲乙經》卷九第八篇。
從三焦病到選取委中穴的中央部位,見《甲乙經》卷九第九篇。
從膽病到選取陽陵泉穴,見《甲乙經》卷九第五篇。
凡被此針刺中,必定會刺中裡面的氣穴直到末端,《甲乙經》卷五第一下篇中記載。僅限自大腸以下,雖然《甲乙經》文章義同,但順序上有些微不同。
黃帝曰:余聞五臟六腑之氣,滎輸所入為合。今何道從入?入安連過?願聞其故。(問臟腑脈之滎輸之合,行處至處也。平按:輸《甲乙》作俞。今《靈樞》、《甲乙》均作令。連過《甲乙》作從道,無願聞其故及下岐伯答七字。)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五臟六腑的氣,會從滎、輸經脈進入合穴。現在我想知道,它從哪條經脈進入?又從哪裡連通、經過?希望你能告訴我原因。
岐伯回答:這是陽脈分支進入內部,屬於腑的經脈。
(此言合者,取三陽之脈別屬腑者稱合,不取陰脈。以陽脈內屬於腑,邪入先至於腑,後至於臟故也。)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五臟六腑,滎輸未至於內,故但療外經之病。此言合者,唯取陽經屬內腑者,以療內腑病也。平按:《甲乙》外下有髒字。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所謂的“合”,是指三陽經脈中屬於腑的部位,不包括陰脈。因為陽脈內屬於腑,邪氣入侵時,先會到達腑,然後再到達臟。
黃帝問道:滎、輸和合,各自有什麼名稱呢?岐伯回答道:滎、輸治療外經,合治療內腑。五臟六腑,滎、輸還沒有到達內部,所以只治療外經的疾病。這句話中的“合”,只取陽經屬於內腑的部分,用來治療內腑的疾病。
)黃帝曰:治內腑奈何?岐伯答曰:取之於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入於三里,(胃氣,循足陽明脈,合於三里,故胃有病,取之三里,療胃腑也。平按:《靈樞》無入字。)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大腸之氣,循胃足陽明脈,合巨虛上廉,故大腸有病,療巨虛上廉也。
白話文:
黃帝問:如何治療內臟疾病?
岐伯答:由對應的穴位來治療。
黃帝問:每種內臟對應的穴位都有名字嗎?
岐伯答:胃氣與三里穴相合,(胃氣循行足陽明脈,通於三里穴,因此胃病可以取三里穴來治療,以癒合胃腑。平按:《靈樞》中沒有“入”字。)大腸氣與巨虛穴上部相合,(大腸之氣循行胃足陽明脈,通於巨虛穴上部,因此大腸病可以巨虛穴上部來治療,以癒合大腸。
)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小腸之氣,循足陽明脈,合巨虛下廉,故小腸有病,療巨虛下廉也。)三焦合入於委陽,(三焦之氣,循足太陽合於委陽,故三焦有病,療於委陽也。)膀胱合入於委中,(膀胱之氣,循足太陽脈,下合委中,故膀胱有病,療於委中也。平按:中下《靈樞》、《甲乙》均有央字。
白話文:
- 小腸的氣與巨虛穴下緣相連,因此治療小腸疾病時,可以按摩巨虛穴下緣。
- 三焦的氣與委陽穴相連,因此治療三焦疾病時,可以按摩委陽穴。
- 膀胱的氣與委中穴相連,因此治療膀胱疾病時,可以按摩委中穴。
)膽合入於陽陵泉。(膽氣,循足少陽脈,下合陽陵泉,故膽有病,療陽陵泉也。)黃帝曰:取之奈何?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立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揄伸而從之。(以下取六合之輸,療內府法也。
白話文:
膽的經脈通到陽陵泉穴。(膽氣沿著足少陽經走行,在下方與陽陵泉穴相通,因此膽有疾病,治療陽陵泉穴。)黃帝問:怎麼取穴?答:在三里穴取穴時,讓患者足跟著地;在巨虛穴取穴時,讓患者抬起腿;在委陽穴取穴時,讓患者屈伸腳趾和腳踝找穴位;在委中穴取穴時,讓患者屈膝取穴;在陽陵泉穴取穴時,讓患者站立,膝蓋伸直,將針刺到委陽穴的上方取穴;在足少陽經的外經穴取穴時,讓患者伸展和屈伸,同時尋找穴位。(以下取六合穴,治療內髒疾病的方法。)
正立則膝豎。揄,與朱反,引也。平按:《甲乙》索作取,屈而取之作屈膝而取之。《靈樞》豎上無立字,伸作申。)黃帝曰:願聞六腑之病。(六腑與六輸而合療內腑之病,而未知腑病之形也。)岐伯曰:面熱者,足陽明病,(以下言手足陽明病。面熱,陽明脈起面,故足陽明病,面熱為候也。
白話文:
站直了,膝蓋就會挺直。揄:發音與「朱」相反,意為拉。平按:《甲乙經》中「索」字應改為「取」,「屈而取」應改為「屈腿而取」。《靈樞》中「豎」字上方沒有「立」字,「伸」字應寫作「申」。
黃帝說:我想知道六腑的疾病。
岐伯說:面部發熱,是足陽明經出了問題。
)魚絡血者,手陽明病,(手陽明脈行於魚後,故魚絡血見,手陽明病候也。)兩跗之上脈堅若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足陽明下足跗入大指間,故跗上脈緊若陷,足陽明病候。平按:《靈樞》堅若二字作豎。)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齊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以下言六腑病形並取穴所在。
白話文:
魚絡出血:
- 手陽明經的疾病。(手陽明脈經過魚後,所以出現魚絡出血,是手陽明經病症的表現。)
兩腳足跗上面的脈搏堅硬如陷下:
- 足陽明經的疾病。(足陽明脈下行至足跗,進入大拇指之間,所以足跗上的脈搏會緊繃如陷下,是足陽明經病症的表現。)
大腸疾病:
- 腸中劇烈疼痛並發出「濯濯」的聲音,冬天嚴重受寒則腹瀉,腹痛時必須蹲著,不能久站。症狀與胃病相似,取穴位巨虛上廉。(以下描述六腑疾病的症狀和取穴位置。)
當齊痛者,迴腸,大腸也,大腸當齊,故病當齊痛也。與胃同候者,大腸之氣,與胃足陽明合巨虛上廉,故同候之。濯,徒角反,腸中水聲也。平按:則泄《靈樞》作即泄,《甲乙》無此二字。)胃病者,腹䐜脹,胃管當心而痛,上交兩脅,鬲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之三里。
白話文:
當肚臍周圍疼痛時,表示迴腸和大腸出現問題。大腸位於肚臍周圍,因此疾病會導致肚臍周圍疼痛。
這種疼痛與胃的症狀相似,因為大腸的氣與胃足陽明經合於巨虛上廉穴,因此症狀相同。
腸中傳出水聲,稱之為「濯」。
若有胃病,會導致腹部脹滿,胃脘處疼痛並向上延伸至兩側肋骨處,食道和喉嚨不通暢,無法進食,治療時應刺激足三里穴。
(胃管當心痛者,胃脈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散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其足陽明大絡,循脛骨外廉,上絡頭,故胃管及當心而痛,上交於脅,鬲中並咽,並不得通也。平按:胃管《靈樞》、《甲乙》作胃脘。上交《靈樞》作上肢,《甲乙》作上榰。鬲《靈樞》作膈。
白話文:
胃部疾病會導致心痛,因為胃經屬足陽明經,向上經過胸部進入腹腔,分佈於胃部,散佈開來,向上與心相通,沿著耳後往上循行。足陽明經的大絡脈沿著耳骨外側向上延伸,連接頭部,所以胃部疾病會導致心痛,向上延伸到耳部,耳道內阻塞,經絡不通暢。
校勘:
- 「胃管」在《靈樞》、《甲乙經》中作「胃疽」。
- 「上交」在《靈樞》中作「上肢」,在《甲乙經》中作「上榰」。
- «恥»在《靈樞》中作 «恚»。
)小腸病者,少腹痛,腰脊控尻而痛,時窘之後,(小腸當少腹附脊,左環葉積,故少腹腰脊控尻而痛,時急之䐜大便之處也。平按:少腹《靈樞》作小腹。控尻《靈樞》、《甲乙》作控睪。注左環,左字袁刻誤作空。)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眉上熱甚,(小腸手太陽,上䪼至目銳眥,卻入耳中,故小腸病,循此寒及熱也。平按《甲乙》耳上無當字。
白話文:
小腸有問題的人,會出現下腹部疼痛,腰部和脊骨連接到臀部的部位也會疼痛。排便後會稍微緩解。
小腸在小腹連接脊骨,左邊環繞著腹部堆積物,所以小腹、腰部和脊骨連接到臀部的部位會疼痛。排便後會稍微緩解。
此外,會出現耳前發熱的現象。如果寒症嚴重,則會出現眉毛上方特別發熱的症狀。
這是由於小腸屬於手太陽經絡,這條經絡從眼睛上方延伸到耳朵中。因此,小腸有問題時,循著這條經絡會出現寒氣或熱氣。
眉《靈樞》、《甲乙》作肩。)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手太陽也,取巨虛下廉。(手太陽脈出行之處,故此處熱、脈陷以為候也。平按:《靈樞》太陽下有病字。)三焦病者,腹氣滿,少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尤,甚也。平按:《甲乙》腹下有脹字,尤堅作尤甚堅。
白話文:
眉部(《靈樞》、《甲乙經》中稱為肩)。以及手上的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發熱,如果脈搏深陷,這是手太陽經出現問題的徵兆,應該取巨虛穴以下的部位(因為手太陽經脈經過此處,所以此處發熱、脈搏深陷可以作為徵兆)。
如果三焦出現問題,會導致腹部氣體充盈,小腹部特別硬,排不出小便,感到緊迫和焦急(尤,表示程度嚴重)。
)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之委陽。(下焦溢則為水也。太陽少陽之間,三焦下輸委陽也。平按:《靈樞》水上無為字,留則作留即。委陽《甲乙》作委中。)膀胱病,少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則欲小便而不得,(偏腫者,大腹不腫也,此府病也。平按:則欲《靈樞》作即欲。
白話文:
(人體內)水液過多就會形成水腫,水液滯留就會引起脹氣。觀察這些症狀,是在足太陽經之外的大絡上,大絡位於太陽經和少陽經之間,也可以在經脈上觀察到,取穴在委陽穴。(下焦水液過多就會形成水腫。在太陽經和少陽經之間,三焦將水液輸送到下部的委陽穴。)膀胱有病,小腹一側腫脹疼痛,用手按壓,就會有尿意但是排不出來。(一側腫脹,就是大腹不腫,這是膀胱的病症。)
)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側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之委中央。(膀胱足太陽脈,起目內眥,上額下項,循脛踝後至足小指外側,故膀胱病,循脈行處熱及脈陷以為候也。平按:肩上《甲乙》作眉上,注云:「一本作肩。」《靈樞》外側作外廉。取之委中央《甲乙經》作取委中。
白話文:
如果肩膀上感覺熱,脈搏微弱下陷,腳的小指外側和脛骨踝關節後方也同樣感覺熱,脈搏微弱下陷,就要在委中穴取穴治療。這是因為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從眼內角開始,經過額頭、後頸,沿著脛骨後方到腳的小指外側,所以膀胱經有病變時,就會沿著經絡循行路線出現熱和脈搏微弱下陷的症狀。
)膽病者,善太息,(膽病則魂神不暢,故好太息也。)口苦嘔宿汁,(膽熱溢水精,故口苦嘔宿膽汁。平按:汁《甲乙》作水。)心下澹澹恐,如人將捕之,(膽病心動怖畏,故如人將捕也。平按:《甲乙》恐上有善字。《靈樞》無如字。)嗌中吤吤然數唾,候在足少陽之本末,(吤吤謂閡,咽嗌之中,如有物閡也,居薤反。
白話文:
膽病患者,常會嘆息,(因為膽病導致魂神不暢,所以喜歡嘆息。)口苦且嘔吐宿食,(膽熱溢出水精,所以口苦且嘔吐膽汁。)心下慌亂恐懼,好像有人要來抓他,(膽病會影響心臟並引起恐懼,所以會有這種感覺。)喉嚨中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常吐口水,這種徵兆出現在足少陽經的本穴和絡穴,(咕嚕聲指阻塞,咽喉中有異物阻塞,音同「解」。)
足少陽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即本末也。平按:數唾《甲乙》作數咳唾。《靈樞》唾下無候字。)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也,取之陽陵泉。(脈陷下者寒,故灸之也。寒熱取陽陵泉,通行針灸也。)黃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曰:刺此者,必中氣穴,毋中肉節,中氣穴則針遊於巷,中肉節則肉膚痛,(以下行針法也。中於肉者,不著分肉之間,中於節者,不針骨穴之內,皆不遊巷也。
白話文:
足少陽經的本經在竅陰經之間,表現在窗籠穴上,也就是本經和支經。平時按壓:如果多次咳嗽吐唾液《甲乙經》作多次咳嗽吐口水。《靈樞經》「唾」字下面沒有「候」字。)還要觀察其脈象,脈陷下的地方就用艾灸。無論寒證或熱證,都要取陽陵泉穴。(脈陷下,因此灸。寒熱取陽陵泉,是針灸的通行做法。)黃帝問:針刺這個穴位有什麼方法嗎?岐伯答:針刺這個穴位,必須對準氣穴,不要刺中肉節,對準氣穴,針就能在經脈中遊走,刺中肉節,肉就會痛。(以下講述針刺方法。刺中肉,沒有刺入分肉之間,刺中節,沒有刺入骨穴之內,都不能在經脈中遊走。)
巷,謂街巷,空穴之處也。平按:遊《靈樞》作染,注云:「一作遊。」肉膚《靈樞》、《甲乙》作皮膚。)補瀉反則病益篤,(虛而瀉之,實而補之,故曰反也。)中筋則筋緩,(中筋不中其痛,則筋傷無力,故緩也。)邪氣不出,與真氣相薄,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針不審,以順為逆。
白話文:
巷:指街道巷子,是空曠的地方。
補逆反則病情加重,(過度補充反而會造成實證,故稱反也)
傷害筋膜則筋脈鬆弛,(筋膜未受傷,則筋脈無力,故鬆弛)
邪氣不能排出,和正氣交雜,(邪氣未除,又內生邪氣,故病症反覆發作)
用針不謹慎,把順行當成逆行。
黃帝曰:善。(若中肉節及中於筋,不當空穴,邪氣不出,與真氣相薄,正邪相亂,更為內病也,以其用針不審,乖理故也。平按:與真氣相薄《靈樞》作與其真相搏,《甲乙》作與真相薄。注內病袁刻誤作內痛。)
白話文:
黃帝說:說得好。(如果針刺中肉節或中筋,而不刺中空穴,邪氣不出,與正氣相混合,正邪混淆,便會轉化為內部疾病。這是因為使用針灸時不審慎,違背了針灸原理的緣故。按:與正氣相混合,《靈樞》中寫作「與其真相搏」,《甲乙經》中寫作「與真相薄」。注:內病,袁刻本誤作「內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