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一·輸穴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輸穴 (2)

1. 變輸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味主合,見《靈樞》卷七第四十四《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二。自問曰春取絡脈至末,見《素問》卷十六第六十一《水熱穴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五第一上篇。

白話文:

註釋:這篇古文從「平按」開始到「味主合」為止,見於《靈樞》卷七第四十四《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又見於《甲乙經》卷一第二。從「問曰春取絡脈」到最後,見於《素問》卷十六第六十一《水熱穴論》篇,又見於《甲乙經》卷五第一上篇。

黃帝曰:余聞刺有五變,以主五輸,願聞其數。岐伯曰:人有五臟,臟有五變,變有五輸,故五五二十五輸,以應五時。(五時,謂春夏長夏秋冬也。平按:《甲乙》輸作腧,下同,無餘聞刺有、以主六字。《靈樞》臟有五變作五臟有五變,變有五輸作五變有五輸。)黃帝曰:願聞五變。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針灸有五種變化,分別主管五臟的輸注通道,希望聽到它們的數量。岐伯回答:人有五臟,五臟各有五種變化,每種變化對應一個輸注通道,因此總共有五乘五,也就是二十五個輸注通道,與五行相關應(五行對應春天、夏天、夏季、秋天、冬天)。黃帝說:希望聽到這五種變化。

岐伯曰:肝為牡臟,其色青,其時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為牡臟,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脾為牝臟,其色黃,其時長夏,其日戊己,其音宮,其味甘;肺為牝臟,其色白,其音商,其時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腎為牝臟,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鹹,是謂五變。(肝心屬於木火,故為牡臟;脾肺腎屬於土金水,故為牝臟。

白話文:

岐伯說:肝臟屬於陽性臟器,顏色青色,對應的季節是春季,聲音是角音,味道是酸味,對應的日子是甲乙日。心臟屬於陽性臟器,顏色紅色,對應的季節是夏季,聲音是徵音,味道是苦味,對應的日子是丙丁日。脾臟屬於陰性臟器,顏色黃色,對應的季節是長夏,聲音是宮音,味道是甘味,對應的日子是戊己日。肺臟屬於陰性臟器,顏色白色,聲音是商音,對應的季節是秋季,味道是辛味,對應的日子是庚辛日。腎臟屬於陰性臟器,顏色黑色,對應的季節是冬季,聲音是羽音,味道是鹹味,以上稱為五變。(肝臟和心臟屬於木火之氣,所以是陽性臟器,脾臟、肺臟和腎臟屬於土金水之氣,所以是陰性臟器。)

牝牡五臟五色五時五音五味,故有二十五之變也。平按:《甲乙》無黃帝至岐伯曰十字,其日甲乙在其音角之上,其音商在其日庚辛之下。注二十五之變,二十字袁刻誤作其。)黃帝曰:以主五輸奈何?岐伯曰:臟主冬,冬刺井;(冬時萬物收藏,故五臟主冬也。井,為木也。

白話文:

陰陽各五種臟腑、五種顏色、五種季節、五種音調和五種味道,因此有二十五種變化。

黃帝說:如何以這二十五種變化來確定五種輸脈?

岐伯說:臟腑主宰冬天,冬天針刺井穴;(冬天萬物收藏,所以五臟主宰冬天。井穴,屬木。)

木,春也。春時萬物始生,如井中泉水。冬時萬物始萌,如井水深,未出而刺之者,刺井微也。平按:《甲乙》無黃帝至岐伯曰十二字,《靈樞》無岐伯曰三字。)色主春,春刺滎;(春時萬物初生鮮華,故五色主春。滎,火也。火,夏也。夏時萬物滎長,如水流溢。春時萬物始生,未榮而刺之者,亦刺滎微也。

白話文:

木屬春。春天時萬物開始萌生,就像井中泉水開始湧出。冬天時萬物開始發芽,就像井水深藏,還沒湧出就刺它,刺到的泉水很微弱。

顏色主屬春天,春天刺絡放血取穴於「滎」。(春天萬物初生,色彩鮮豔,因此五色主春。滎,屬火。火屬夏。夏天萬物旺盛生長,就像水流溢。春天萬物剛剛萌生,還沒旺盛生長就刺它,刺到的滎穴也很微弱。)

)時主夏,夏刺輸;(夏時萬物榮華,四時之勝,故五時主夏。輸,土也。土,長夏也。長夏之時,萬物盛極,如水致聚。夏時榮未盛極而刺之者,亦刺輸微也。)音主長夏,長夏刺經;(長夏萬物榮盛,音律和四時之序,故五音主於長夏。經,金也。金,秋也。秋時萬物將衰。

白話文:

夏季主宰著五行中的土,所以夏季的刺灸要針對輸穴;長夏主宰著五行中的金,所以長夏的刺灸要針對經穴。

長夏之時,萬物盛而未衰而刺之者,亦刺經微也。)味主秋,秋刺合,(秋時萬物皆熟,眾味並盛,故五味主秋也。合,水也。水,冬也。冬時萬物收藏,如水之入海。秋時萬物收而未藏而刺之者,亦刺合微也。)是謂五變,以主五輸。(是萬物五變,主五行輸也。)黃帝曰:諸原安合以致六輸?(五變合於五輸,原之一輸與何物合?平按:六輸《甲乙》作五腧。)岐伯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輸。

白話文:

夏季長成之時,萬物繁盛但不衰退時刺穴,也就是刺經脈的微小部位。

秋天主收斂,刺穴合適,(秋季萬物成熟,眾味並盛,所以五味主秋季。合,指水。水,指冬季。冬季萬物收藏,就像水入海一樣。秋季萬物收斂但尚未藏匿時刺穴,也就是刺合微小的部位。)

這是五變,用來主導五臟的輸水道。(這是萬物的五種變化,用來主導五臟的輸水道。)

黃帝說:六經的原穴與哪些部位相合,從而通達五臟的輸水道?(五變與五輸相合,原穴與哪些部位相合?注:六輸在《甲乙針經》中記載為五腧。)

岐伯說:原穴不單獨對應五時,而是與經脈相合,從而對應體內的臟器,這樣六六相合,就有三十六腧。

(六腑者,陽也。人之命門之氣,乃是腎間動氣,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性命根,故名為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通行原之三氣,經營五臟六腑,故原者三焦之尊稱也,不應五時,與陽經而合以應其數,故有六六三十六輸也。)黃帝曰:何謂臟主冬,時主夏,音主長夏,味主秋,色主春?願聞其故。

白話文:

六腑是陽性的器官。人體的命門之氣,是來自於腎臟的動力,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生命力的源泉,因此被稱為「原氣」。三焦是原氣的使者,負責傳遞原氣的能量,貫穿五臟六腑,因此原氣也被尊稱為「三焦」。原氣不能直接應對五時,而是與陽經相配合,對應相應的時間,因此有「六六三十六」個輸穴。

黃帝問道:為什麼五臟對應冬季,五時對應夏季,五音對應長夏,五味對應秋季,五色對應春季?請你告訴我其中的原因。

岐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井,木也。井主心下滿,是肝為滿也。冬時心下滿病,刺其井者,遣其本也。)病變於色者,取之滎;(滎,火也。滎主身熱,是心為熱也。春時身熱之病,刺其滎者,亦遣其本也。平按:《甲乙》滎作營。)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輸,土也。

白話文:

岐伯說:疾病在於內臟的,刺取井穴;(井,屬木。井穴主治心下脹滿,也就是肝臟引起的脹滿。冬季的心下脹滿疾病,刺取井穴,是為了祛除疾病的根源。)疾病反映在氣色上的,刺取滎穴;(滎,屬火。滎穴主治身熱,也就是心臟引起的發熱。春季的身熱疾病,刺取滎穴,也是為了祛除疾病的根源。平按:《甲乙經》中「滎」作「營」。)疾病在特定時間段加重的,刺取輸穴;(輸,屬土。

輸主體重節痛,時間時甚,是脾為病也。夏時體重節痛,時間時甚,刺其輸者,亦遣其本也。)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經,金也。金主喘咳寒熱,經血而滿,是肺為病也。長夏喘咳寒熱,經血而滿,刺其經者,亦遣其本也。平按:經滿,經字《甲乙》注云亦作絡。

白話文:

如果腹部疼痛,時間長且嚴重,那麼是脾臟出了問題。(夏季腹部疼痛,時間長且嚴重,刺中相關的穴位,也能治療它的根源。)

如果胸中疼痛,就從肺經取穴,肺經充盈而血多;(肺經屬金。金主喘咳寒熱,肺經充盈而血多,是肺臟出了問題。長夏出現喘咳寒熱,肺經充盈而血多,刺中相關的穴位,也能治療它的根源。)

平按:經滿,經字,《甲乙》注中說也可以寫作絡。

)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合,水也。合主逆氣而泄,是腎為病也。秋時飲食不節,逆而泄,刺其合者,亦遣其本也。平按:胃,《甲乙》注云:亦作胸。)故命曰味主合,(故味病主合也。)是謂五變。黃帝曰:善。(以原不應五時,故有五變也。平按:《靈樞》無黃帝曰善四字,《甲乙》同。

白話文:

**問:**為什麼春天要取絡脈分肉治療呢?

答: 春天是木氣開始發生的季節,肝氣旺盛,肝氣容易激動,導致風疾。此時經脈較深,而絡脈較淺,肝氣不足以深入經脈,所以要治療絡脈分肉之間。

平按: 《素問》中記載的是「肝氣始生」,《甲乙經》也相同。

問: 為什麼夏天要取盛經分腠治療呢?

答: 夏天是火氣開始發生的季節,心氣開始旺盛,脈搏細弱,陽氣外溢,熱氣燻蒸分腠,內達於經,所以要治療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是因為邪氣處於淺表。

平按: 此時陽氣獨盛,因此脈搏細弱。

熱氣內至於經,外熏分腠,故取盛經分腠淺處也。平按:流《素問》作留,新校正云:「別本一作流。」熏熱分腠《甲乙》作血溫於腠。)所謂盛經者,陽脈也。(三陽盛經也。夏日其經熱盛,故取其盛經部內分腠。)曰:秋取經輸者何也?曰:秋者金始治,肺將初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輸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經輸者,謂經之穴也。

白話文:

當熱氣在經脈內部鬱積,從肌膚表面散逸而出時,應取經脈和肌膚表面較淺的地方(進行治療)。

註:「流」一作「留」。

所謂「盛經」,是指陽脈。(三陽經是盛經。夏季,三陽經熱氣旺盛,故取其盛經部內與肌膚表面的淺處進行治療。)

問:為什麼秋季取經輸?

答:秋季,金氣開始治理,肺氣將衰弱,金氣將克服火氣,陽氣在合穴(陽經與陰經交會處),陰氣初勝,濕氣侵襲身體,陰氣尚未強盛,不能深入身體,故取經輸穴以瀉陰邪,取合穴以泄陽邪,陽氣開始衰弱,故取合穴。(經輸穴,是指經脈腧穴。)

秋病在輸者,故取其輸以瀉陰邪;陽衰在合,故取於合以虛陽邪也。平按:初殺《素問》、《甲乙》作收殺。陰氣初勝,《甲乙》無初字。及體《甲乙》作反體。故取於合下,《甲乙》有是謂始秋之治變也,《素問》新校正亦引此文。)曰:冬取井滎何也?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緊,巨陽伏沉,陽脈乃去,(緊,盛也。巨陽足太陽氣,伏沉在骨也。

」此之謂也句,《甲乙》作是謂末冬之治變也,《素問》新校正亦引此文。)

白話文:

秋季的疾病在輸穴,因此取輸穴瀉掉陰邪;陽氣衰弱在合穴,因此取合穴虛掉陽邪。

最初的殺,經書《素問》、《甲乙》都寫作收殺。陰氣開始旺盛,經書《甲乙》沒有「初」字。以及「體」,經書《甲乙》寫作「反體」。因此取合穴,經書《甲乙》中有「是謂始秋之治變也」,經書《素問》新校正也引用了這段文字。

有人問:「冬天為什麼要取井滎穴?」

答:「冬天是水開始封藏的時候,腎臟也開始封閉,陽氣衰少,陰氣旺盛,足陽明胃經的陽氣潛伏於骨中,陽脈也開始收斂,這就是冬天取井滎穴的原因。」

經書《甲乙》中寫作「是謂末冬之治變也」,經書《素問》新校正也引用了這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