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一·輸穴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輸穴 (1)

1. 本輸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一第二《本輸》篇,自肺出少商以下,散見於《甲乙經》卷三第二十四至三十五等篇,惟意義多同,而編次前後、文法繁簡有異。自肺合大腸至所合者也,見《甲乙經》卷一第三。

白話文:

根據我的理解,這段文字主要是在描述經絡系統中的肺經,並指出其相關內容在不同醫書中的分布情況。簡單來說,這段話的意思是:

這篇文章從開頭到結尾,內容都可以在《靈樞》卷一第二《本輸》篇找到,其中從肺經的少商穴開始的部分,也分散在《甲乙經》卷三第二十四至三十五等篇章中。這些文章的意義大多相同,但編排順序和文字的簡繁程度有所差異。而關於肺經與大腸經相連的部分,則可以在《甲乙經》卷一第三篇找到。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脈之所終始,(手之三陰,始之於胸,終於手指;手之三陽,始於手指,終之於頭。足之三陽,始起於頭,終之於足;足之三陰,始起於足,終之於腹。平按:經脈《靈樞》作經絡。)絡脈之所別起,(十五絡脈,皆從臟腑正經別走相入。

白話文:

黃帝向岐伯詢問:凡是針灸之法,一定必須通曉十二經脈的起點和終點。手部的三條陰經,起於胸部,終於手指;手部的三條陽經,起於手指,終於頭部。足部的三條陽經,起於頭部,終於足部;足部的三條陰經,起於足部,終於腹部。絡脈的起始位置,(十五條絡脈,都從臟腑正經分支出來,相互交匯。)

平按:別起《靈樞》作別處。)五輸之所留止,(各從井出,留止於合。平按:《靈樞》無止字。)五臟六腑之所與合,(五臟六經為里,六腑六經為表,表裡合也。平按:《靈樞》無五臟二字。)四時之所出入,(秋冬,陽氣從皮外入至骨髓,陰氣出至皮外;春夏,陰氣從皮外入至骨髓,陽氣出至皮外。)臟腑之所流行,(臟腑出於營衛二氣,流行於身也。

白話文:

五輸穴位,指的是經脈氣血停留的地方,它們分別從井穴開始,最後停留在合穴。五臟六腑與經脈相互聯繫,五臟屬於裡,六腑屬於表,表裡相互協調。四季氣候變化,會影響人體氣血運行,秋冬季節,陽氣從體表進入骨髓,陰氣從骨髓流出體表;春夏季,陰氣從體表進入骨髓,陽氣從骨髓流出體表。臟腑的氣血運行,依靠營氣和衛氣,在全身循環流動。

平按:《靈樞》臟腑作五臟,流行作溜處。)闊數之度,(營衛所行闊數度量。)淺深之狀,(絡脈為淺,經脈為深。)高下所至,願聞其解。(經脈高上於頭,下至於足。此之九義,並請聞之。)岐伯答曰:請言其次。(次者,井滎輸經合等陰陽五行次第也。)肺出少商,少商者,手大指內側也,為井;(肺脈從臟而起,出至大指次指之端,今至大指之端,還入於臟,此依經脈順行從手逆數之法也。井者,古者以泉源出水之處為井也,掘地得水之後,仍以本為名,故曰井也。

白話文:

平按:《靈樞》中所說的「臟腑作五臟」是指臟腑的運作方式像五臟的功能。「流行作溜處」是指營衛之氣運行的寬窄度。

「闊數之度」是指營衛之氣所行寬窄的度量。「淺深之狀」是指絡脈較淺,經脈較深。「高下所至」是指經脈向上可以到達頭部,向下可以到達腳部。

這九方面的特徵,我願意聽老師詳細解釋。

岐伯回答說:讓我按順序來說明。(這個順序就是井、滎、輸、經、合等陰陽五行循序次第的運行。)

肺脈從少商穴而出,少商穴在手大拇指內側,是井穴。(肺脈從臟器開始,沿著經脈運行,到達大拇指次指的末端,然後經大拇指末端再返回臟器。這是根據經脈順行從手逆數的方法確定的。古人把泉水流出的地方稱為井,在挖到水後仍然沿用這個名稱,所以稱之為井。)

人之血氣出於四肢,故脈出處以為井也。手足三陰皆以木為井,相生至於水之合也;手足三陽皆以金為井,相生至於土之合也。所謂陰脈出陽,至陰而合,陽脈出陰,至土而合也。平按:指下《靈樞》、《甲乙經》有端字,井下《靈樞》有木字。)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腕前大節之後,狀若魚形,故曰手魚也。

白話文:

人體的血氣源自於四肢,因此脈絡起始的地方稱為「井」。手足三條陰經的起始點都是屬木,相生相合至水,而手足三條陽經的起始點都是屬金,相生相合至土。所謂的「陰脈出陽,至陰而合,陽脈出陰,至土而合」就是這個意思。平按:古籍《靈樞》、《甲乙經》中「井」字後有「端」字,「木」字後有「水」字。

脈絡流動到魚際穴,魚際穴是手部的水穴,所以稱為「滎」。(腕前大節之後,形狀像魚,因此稱為「手魚」。)

脈出少商,溢入魚際,故為滎也。焉迥反。)注於太泉,太泉者,魚後下陷者之中也,為輸;(輸,送致聚也。《八十一難》曰:五臟輸者,三焦行氣之所留止。故肺氣與三焦之氣送致聚於此處,故名為輸也。平按:太泉《靈樞》、《甲乙》作太淵,說見前。下字《靈樞》作一寸二字,輸作腧,《甲乙》作俞,下同,不再舉。

白話文:

如果脈搏從少商穴流出,溢滿魚際穴,這是因為魚際穴是滎穴。從魚際穴流動到太泉穴,太泉穴是魚際穴後面下陷的地方,這是輸穴。輸穴的作用是傳遞血液和氣血,就像肺氣和三焦氣會傳遞到這裡一樣,所以稱為輸穴。

注釋:

  1. 太泉穴在《靈樞》和《甲乙經》中稱為太淵穴。

  2. 《靈樞》中「下」字後有「一寸二分」的字樣。

  3. 《靈樞》中的「輸」字寫作「腧」,《甲乙經》中寫作「俞」。

)行於經渠,經渠者,寸口之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寸口之中,十二經脈歷於渠洫,故曰經渠。居,停也。太陰之脈動於寸口不息,故曰不居。經者,通也,肺氣至此常通,故曰經也。平按:行於經渠上《千金》有「過於列缺為源」六字。)入於尺澤,尺澤者,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

白話文:

(太陰肺經的氣血)運行於寸口的経渠(寸口中的動脈)。経渠者,寸口之中也,氣血動而不停,所以稱之為經;(寸口之中,十二經脈都經過於此,所以稱爲経渠。居,停也。太陰肺經的脈搏在寸口不停地跳動,所以說不居。經者,通也,肺氣至此經常通暢,所以稱之為經。平按:行於経渠之上,《千金》一書中有「過於列缺為源」六字。)進入尺澤,尺澤者,肘中的動脈也,是手太陰肺經的合穴。

(如水出井,以至海為合,脈出指井,至此合於本臟之氣,故名為合,解餘十輸,皆放於此。諸輸穴名義,已《明堂》具釋也。)心出中衝,中衝者,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溜於勞宮,勞宮者,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明堂》一名五星也,掌中動脈也。平按:心《甲乙》作心主。

白話文:

(就像水從井裡流出來,最終匯入大海一樣,經脈從指井穴流出,最後與本身臟器的氣相匯合,所以稱為「合」,其他十條輸脈的氣都匯聚於此。關於各輸脈穴位的名稱和意義,已在《明堂》中詳細說明。)心經的氣從中衝穴流出,中衝穴位於中指尖端,是心經的井穴;流經勞宮穴,勞宮穴位於掌中中指第一個關節內側,是心經的滎穴。(《明堂》中又稱勞宮穴為五星穴,是掌中的動脈。註:心經在《甲乙經》中寫作「心主」。)

《靈樞》井下有木字。)注於大陵,大陵者,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輸;平按:為輸下《千金》有過於內關為源六字。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甲乙》作兩筋間陷者中。行於間使,間使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方下,陷中也。三寸之中者,三寸之際也。

白話文:

《靈樞經》中記載:「手掌心有木字(指掌心紋路)。」這條經絡連通大陵穴。大陵穴在大拇指掌後方,兩根骨頭之間的陷窩處,是它的輸注點。

經絡沿著間使走行。間使的通道位於兩根筋之間,大約三寸的距離。如果經絡氣血充足,它就會到達終點;如果氣血不足,它就會在此停止,成為經穴。

(注釋:陷中,即陷窩;三寸之中,即三寸的範圍內。)

有虛實之過,則氣使至此;無過不至,故止也。《明堂》此手心主經下,有手少陰五輸,此經所說心不受邪,故手少陰無輸也。平按:道上《靈樞》有之字。)入於曲澤,曲澤者,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心主經也。肝出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足大趾端及三毛皆是大敦,厥陰脈井也。平按:屈而得之《甲乙》作屈肘得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有虛實方面的問題,氣就會導致疾病。沒有問題,疾病就不會發生,所以就停止了。

《明堂》中記載:「手掌心主經的下方,有手少陰經的五條經絡連接。這條經絡所說的心臟不受邪氣侵襲,所以手少陰經沒有與它相連接。」

評述:我考證發現,道家醫典《靈樞》中有「字」這個字。

這條經絡進入曲澤穴。曲澤穴位於手肘內側凹陷處的正中間。彎曲手臂就能找到它,這是與手掌心主經相交的地方。

肝經的井穴是大敦穴。大敦穴位於腳大拇指的頂端和三條毛髮的正中間。井穴就是經脈的發源點。

(腳大拇指的頂端和三條毛髮都是大敦穴,也是厥陰經的井穴。)

評述:屈肘就能找到曲澤穴。《甲乙經》中寫作「屈肘得之」。

手心主《靈樞》作手少陰。井下《靈樞》有木字。)溜於行間,行間者,大指之間也,為滎;(《明堂》足厥陰脈動應手也。平按:《靈樞》大指上有足字。)注於太衝,太衝者,在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輸;(《明堂》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陷中也。平按:《靈樞》行間上無者在二字。

白話文:

手心在《靈樞》中稱為手少陰。井穴在《靈樞》中帶有「木」字。)氣血流經行間,行間是大拇指之間,是滎穴;(《明堂》中提到足厥陰脈在手部跳動相應。平按:《靈樞》中大拇指上有「足」字。)注於太衝穴,太衝穴在行間往上二寸陷中的位置,是輸穴;(《明堂》中提到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陷中。平按:《靈樞》中「行間上」沒有「者在」二字。

)行於中封,中封者,在內踝前一寸半陷者中也,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氣行曰使。宛,不伸也,塞也。《明堂》內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也。平按:《千金》過於中封為源,行於中郄為經。與此不同。)入於曲泉,曲泉者,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經也。

白話文:

(氣)運行於中封,中封在內踝前方一寸半深的凹陷處。如果氣運行逆亂,就會彎曲不通暢,如果氣運行協調,就會通暢。搖動腳部就能找到中封穴,這是經穴。(氣運行稱為使。宛,不伸展,塞住。《明堂》中記載,中封在內踝前方一寸,仰起腳找到凹陷處。伸展腳部才能得到穴位。平時按壓:如果氣超過中封則在源穴,氣運行於中郄穴則在經穴。與這裡的穴位不同。)進入曲泉穴,曲泉在輔骨下方和大筋上方,彎曲膝蓋就能找到,這是合穴,屬於足厥陰經。

(《明堂》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也。)脾出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為井;溜於太都,太都者,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滎;注於太白,太白者,核骨之下也,為輸;(核骨在大指本節之後,然骨之前高骨是也。核,莖革反。平按:《靈樞》井下有木字,太都作大都。

白話文:

《明堂》(穴位)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大腿骨大筋上方,小筋下方,凹陷處。

(經脈)從這裏流出足大趾內側的隱白穴,隱白穴是足太陰經的井穴;流過太都穴,太都穴位於足大趾內側本節之後的凹陷處,是郄穴;注入太白穴,太白穴位於足大趾內側趾骨下方,是輸穴。

(註釋:趾骨位於大腳趾本節之後,骨頭粗糙凸起。覈字讀作「盍」)

核袁刻誤作腕,注同。注,核莖革反,袁刻無此四字。)行於商丘,商丘者,內踝下陷者之中也,為經;(《明堂》足內踝下微前。平按:行於商丘上《千金》有過於公孫為源六字。)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者,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屈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經也。(膝下內側輔骨下也。

白話文:

核、袁的注釋錯誤,應該是腕。注釋:核的發音是革反,袁的注釋中沒有這四個字。)

經絡通過商丘穴,商丘穴位於內踝下方的凹陷處,是經絡的循行部位;(《明堂》提到足內踝下方稍前處。平按:在《千金方》中,記載過「公孫」穴以上的部位是經絡的源頭。)

然後進入陰陵泉穴,陰陵泉穴位於輔骨下方的凹陷處,屈伸小腿時可以觸摸到,是經絡的會合點,屬於足太陰經。 (膝蓋下方內側輔骨下方。)

平按:《靈樞》無屈字,太陰下無經字。)腎出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明堂》一名地衝也。平按:湧泉《靈樞》、《甲乙》作湧泉。井下《靈樞》有木字。)溜於然谷,然谷者,然骨之下也,為滎;(《明堂》一名龍泉,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即此大骨為然骨。

白話文:

腎經從湧泉穴開始,湧泉穴位於腳心,屬於井穴;(《明堂》又稱地衝穴。湧泉穴在《靈樞》、《甲乙經》中寫作湧泉。井穴往下在《靈樞》中有木字。)接著流經然谷穴,然谷穴位於足內踝下緣,屬於滎穴;(《明堂》又稱龍泉穴,位於足內踝前緣突起的大骨下方凹陷處。這個大骨就是然骨。)

)注於太谿,太谿者,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者之中也,為輸;(《明堂》跟骨上動脈也。平按:《靈樞》太谿作大溪,陷下無「者之」二字。為輸下《千金》有「過於水泉為源」六字。)行於復留,復留者,上踝二寸,動而不休也,為經;(《明堂》一名昌陽,一名伏白,足少陰脈,動不休也。平按:復留《甲乙》作復溜。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的原穴在太谿。太谿位於內腳踝後方,跟骨上方凹陷的中央,是經絡之「輸」。

經絡從太谿循行至復溜。復溜位於外腳踝上方兩寸,動脈跳動不停,是經絡之「經」。

踝上《靈樞》、《甲乙》有內字。二寸下《甲乙》有陷者中三字。)入於陰谷,陰谷者,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明堂》在膝內輔骨之後。按應手,謂按之手下覺異也。)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明堂》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也。平按:《靈樞》井下有金字。

白話文:

腳踝上方,《靈樞》和《甲乙經》上有「內」字。往下兩寸,《甲乙經》上有「陷者中」三個字。

進入陰谷穴,陰谷穴在小腿外側,承扶穴靠後、腓骨肌腱外側、腓骨肌腱下方。按壓時會有明顯感覺,屈膝時更容易觸摸得到,屬於足少陰腎經。

膀胱經由至陰穴出,至陰穴在小腳趾外側,是膀胱經的井穴。

)溜於通谷,通谷者,本節之前,為滎;(《明堂》通谷者,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也。平按:前下《靈樞》有外側也三字。)注於束骨,束骨者,本節之後也,為輸;(《明堂》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也。平按:後下《靈樞》有「陷者中」三字。)過於京骨,京骨者,外踝之下也,為原;(齊下動氣者,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行三氣,經營五臟六腑。

白話文:

通谷: 指小指外側,靠近手肘的地方,這裡是滎穴。

束骨: 指小指外側,靠近手腕的地方,這裡是輸穴。

京骨: 指外腳踝下方,這裡是原穴。

三焦是原穴的特殊使者,負責運行三氣,管理五臟六腑的健康。

故原者,三焦之尊稱也,是以五臟六腑皆有原也。肺之原出太泉,心之原出大陵也,肝之原出太衝,脾之原出太白,腎之原出大溪,手少陰經原出神門掌後兌骨之端。此皆以輸為原者,以輸是三焦所行之氣留止處也。六腑原者,膽原出丘虛,胃原出衝陽,大腸原出合骨,小腸原出完骨,膀胱原出京骨,三焦原出陽池。六腑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輸名原,不應五時也。

白話文:

「故原」是三焦的尊稱,因此五臟六腑都有「原」。

  • 肺的「原」位於太泉穴。
  • 心的「原」位於大陵穴。
  • 肝的「原」位於太衝穴。
  • 脾的「原」位於太白穴。
  • 腎的「原」位於大溪穴。
  • 手少陰經的「原」位於神門穴,位於手掌後面的橈骨末端。

這些「原」的位置都是以經絡的輸穴作為依據,因為輸穴是三焦氣血運行的留止之處。

六腑的「原」則為:

  • 膽的「原」位於丘虛穴。
  • 胃的「原」位於衝陽穴。
  • 大腸的「原」位於合骨穴。
  • 小腸的「原」位於完骨穴。
  • 膀胱的「原」位於京骨穴。
  • 三焦的「原」位於陽池穴。

六腑屬陽,而三焦運行於諸陽經絡中,所以設置了一個腧穴稱為「原」,但不按四季五時取穴。

所以腑有六輸,亦與三焦共一氣也。平按:外踝《靈樞》作「外側大骨」四字。原《千金》作源,下同。)行於崑崙,崑崙者,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也,為經;入於委中,委中者,膕中也,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經也。(《明堂》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也。平按:「之上」下《甲乙》有「陷中細脈動應手」七字。

白話文:

因此臟腑有六條輸注脈絡,這些脈絡與三焦系統相連,構成一個整體。外踝這條脈絡,在《靈樞》中稱為「外側大骨」。這條脈絡起始於崑崙穴,崑崙穴位於外踝後方,跟骨上方,是這條經脈的源頭;然後進入委中穴,委中穴位於膝窩中央,是這條經脈的合穴,這條經脈就是足太陽經。

《靈樞》膕中也,也作央,太陽下無經字。)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明堂》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平按:井下《靈樞》有金字。)溜於俠谿,俠谿者,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明堂》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中。平按:小指上《靈樞》有足字。

白話文:

《靈樞經》中,膕中穴又稱為央,足太陽膀胱經由此出於足小指次指的頂端,稱為井穴;(《明堂》足小指次指端的爪甲角處,如葉片狀。平按:井穴下方《靈樞經》有金字「溜於規規」,規規為小指次指之間,稱為規穴;(《明堂》小指次指根骨之間本節前陷中)平按:小指上《靈樞經》有「足」字。

)注於臨泣,臨泣者,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輸;(《明堂》在足小指次指本節皮間陷者中,去俠谿一寸半也。平按:注皮間《甲乙》作後間。)過於丘虛,丘虛者,外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原;(《明堂》外踝下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三寸也。平按:虛《靈樞》、《甲乙》作墟。

白話文:

)注皮(《甲乙》)作皮,當(甲乙》)作皮。

下陷上《靈樞》有前字。注去臨泣三寸《甲乙》作去臨泣一寸。)行於陽輔,陽輔者,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明堂》無及,及即兩處也。平按:輔骨上《甲乙》有四寸二字。端下《甲乙》有「如前三分去丘虛七寸」九字。)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泉者,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足而得之,足少陽經也。

白話文:

「下陷上」一穴見於《靈樞》,在「臨泣」穴上方(註解中記載為離開「臨泣」穴三寸處,但《甲乙經》記載為一寸)。經絡走向:沿著「陽輔」穴運行,「陽輔」穴位於外踝上方、輔骨前面,以及絕骨的末端,為經脈的起點(《明堂》經中沒有記載「及」字,這裡的「及」表示兩處)。經過「輔骨」上方四寸,進入「陽之陵泉」穴,「陽之陵泉」穴在膝蓋外側凹陷處,是經脈的交匯點,伸直小腿時可用手觸摸到,屬於足少陽經。

(《明堂》在膝下外廉也。平按:《靈樞》外膝作在膝,伸下無足字。)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趾之內,次指之端也,為井;(《明堂》去爪甲角如韭葉也。平按:井下《靈樞》有金字。)溜於內庭,內庭者,次指外間陷者中也,為滎;(《明堂》足大趾次指外間也。平按:外間下《靈樞》無陷者中三字。

白話文:

《明堂》穴位在膝蓋以下的外側邊緣。

胃經出於厲兌穴,厲兌穴位於足大拇指的內側,第二趾的尖端,為井穴;

(《明堂》穴位去除了角質層後,形狀像韭葉。)

經氣流向內庭穴,內庭穴位於第二趾的外側中間的凹陷處,為滎穴;

(《明堂》穴位在足大拇指和第二趾外側中間。)

)注於陷谷,陷谷者,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輸;(《明堂》足大趾次指外間本節皮陷者中,去內庭二寸也。平按:陷谷者下《靈樞》有上字。注皮字《甲乙》作後。)過於衝陽,衝陽者,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明堂》一名會原,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也。平按:跗《甲乙》作趺。

白話文:

陷谷:位於中指內側,向上兩寸凹陷處,為輸穴。

衝陽:位於足跗上五寸凹陷處,為原穴,搖動足部即可找到。

)行於解谿,解谿者,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明堂》衝陽後一寸半腕上也。)入於下陵,下陵者,膝下三寸,胻外三里也,為合;復下三寸,為巨虛上廉也,復下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此,足陽明經也。(人膝如陵,陵下三寸,一寸為一里也。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從解谿穴開始,解谿穴位於腕向上1.5寸的凹陷處,屬於經穴。(《明堂》中記載,衝陽穴後1.5寸,位於腕部之上。)進入下陵穴,下陵穴位於膝蓋下方3寸,在胻外側外3寸的位置,屬於合穴;再向下3寸,是大虛穴的上廉;再向下3寸,是大虛穴的下廉;大腸屬於上部,小腸屬於下部,均屬於足陽明胃經,足陽明經也是大腸和小腸的經絡。

三里以下,三寸之下上下處,上際為上廉,下際為下廉。以在胻骨外側,故名為廉。足陽明脈行此虛中,大腸之氣在上廉中與陽明合,小腸之氣在下廉中與陽明合,故曰大腸屬上,小腸屬下也。平按:《靈樞》胻下有骨字。上「復下」二字下,有「三里」二字;下「復下」二字下,有「上廉」二字。

白話文:

在三里穴以下,三寸範圍內的上方和下方,上方的邊緣稱為「上廉」,下方的邊緣稱為「下廉」。因為位於胻骨(股骨)外側,所以稱為「廉」。足陽明胃經循行於此處的空虛部位,大腸之氣位於上廉處與陽明經相合,小腸之氣位於下廉處與陽明經相合。因此,大腸屬上,小腸屬下。

平按:《靈樞》一書中記載「胻下有骨」字樣。上文「復下」兩字下有「三里」兩字;下文「復下」兩字下有「上廉」兩字。

皆屬於此作皆屬於胃。)三焦者,上合於手少陽,出於關衝,關衝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溜於掖門,掖門者,小指之間也,為滎;注於中渚,中渚者,本節之後也,為輸;過於陽池,陽池者,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陽池《明堂》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中也。平按:《靈樞》井下有金字,掖作液,《甲乙》作腋。

白話文:

以上所列的穴位都屬於胃經。三焦經與手少陽經相連,從關衝穴開始,關衝穴在小指次指指尖,是手少陽經的井穴;流經掖門穴,掖門穴在小指之間,是手少陽經的滎穴;注入中渚穴,中渚穴在本節之後,是手少陽經的輸穴;經過陽池穴,陽池穴在腕上凹陷處,是手少陽經的原穴。(陽池穴《明堂經》中又稱別陽,位於手錶腕上凹陷處。平按:《靈樞經》中井穴下有金字,掖字寫作液,《甲乙經》中寫作腋。)

之間上《靈樞》有次指二字,之後下有陷中者三字。)行於支溝,支溝者,腕上三寸兩骨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天井,天井者,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時而得之;(《明堂》在肘外大骨之後,肘後一寸兩筋間陷中也。平按:《靈樞》腕上作上腕,而得之作乃得之。

白話文:

醫書《靈樞經》在「之間」後有「指」字,在「之上」後有「陷中者」三字。

這條經脈行於「支溝」,支溝是指手腕上三寸,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這部分是經脈的途徑。經脈進入「天井」,天井是指肘部外側大骨頭上方凹陷的地方,這是經脈的合穴,在肘部彎曲時可以找到它。

《明堂經》記載「明堂穴」位於肘部外側大骨頭的後面,肘後一寸,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三焦下輸,在於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此太陽之絡也。手少陽經也。(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三焦之氣上下皆通,故上輸在背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下輸在此太陽之間出膕外廉足太陽絡。三焦下行氣聚之處,故曰下輸也。平按:《靈樞》足太陽作足大趾。

白話文:

三焦向下運行的通路,位於足太陽經前面,少陽經後面,從小腿後外側的曲陽穴出來,這是太陽經的絡脈,也是手少陽經的循行途徑。(上焦的氣像霧氣,中焦的氣像泡水,下焦的氣像水溝,這三焦之氣上下貫通,所以上輸於背部的第十三椎骨下方兩旁各一寸半,下輸於太陽經和少陽經之間的小腿後外側曲陽穴,也是足太陽經的絡脈。三焦向下運行的氣聚集的地方,因此稱為下輸。)按:在《靈樞》中,足太陽經指的是腳的拇指經。

)足三焦者,太陽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而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下焦,(腨,遄免反,腓腸也。腎間動氣,足太陽將原氣別使三焦之氣,出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為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委陽,並太陽之正,入腹絡膀胱,下焦即膀胱也。原氣太陽絡於膀胱,節約膀胱,使溲便調也。

白話文:

足三焦,是太陽經絡的別脈,在腳踝上五寸處,它與太陽經正脈相並行,從腓腸肌穿過,接著從委陽穴出來,並入膀胱經的下焦。

(腓腸,音同「川免」,指的是小腿後面的肌肉。)

腎臟活動時產生氣,足太陽經將這些氣分配到三焦,氣從腳外側大骨(腓骨)下赤白肉交界處凹陷的中間點出來,上行到腳踝上五寸處,然後進入腓腸肌,再從委陽穴出來,與太陽經正脈並行,進入腹中,與膀胱經相連,下焦指的是膀胱。

太陽經的原氣與膀胱經相連,通過膀胱經調節膀胱功能,使排尿排便正常。

以此三焦原氣行足,故名足三焦也。平按:《靈樞》三焦上無足字,太陽之所將作少陽太陰之所將,注云:一本作太陽。)盛則閉𤸇,虛則遺溺,遺溺則補,閉𤸇則瀉。小腸上合於手太陽,出於少澤,少澤者,小指之端也,為井;(《明堂》一名少吉,去爪甲下一分陷中。平按:《靈樞》盛作實,小腸上有手太陽三字,井下有金字。

白話文:

由於這三焦的原氣運行充足,因此得名為足三焦。

註解: 《靈樞》中沒有記載「足」字,寫作「太陽將作少陽太陰之所將」,注釋說:有些抄本寫作「太陽之所將作少陽太陰之所將」)。如果(三焦)過於充盈,就會閉塞不通,如果過於虛乏,就會遺逸精氣,遺逸精氣就會耗損元氣,閉塞不通就會昏沉。小腸上部與手太陽經相連接,從少澤穴出來,少澤穴位於小指的末端,是井穴。 (《明堂》中又稱少吉穴,距離指甲根部一寸,凹陷之處。註解: 《靈樞》中「盛」寫作「實」,有「小腸上有手太陽」三字,井穴旁有「金」字。

)溜於前谷,前谷者,手小指本節之前陷者中也,為榮;(《明堂》在手小指外側中也。平按:小指《靈樞》作外廉。)注於後溪,後谿者,本節之後也,為輸;(《明堂》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也。平按:本節上《靈樞》有在手外側四字。)過於完骨,完骨者,在手外側腕骨之前也,為原;(《明堂》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白話文:

流經前谷穴,前谷穴指手小指第一個關節前面的凹陷處,屬於榮穴;流注入後溪穴,後溪穴指手小指第一個關節後面的部位,屬於輸穴;經過完骨穴,完骨穴位於手外側手腕骨之前的部位,屬於原穴。

即此起骨為腕骨,此經名完骨。胡端反。平按:完骨《靈樞》、《甲乙》作腕骨。)行於陽谷,陽谷者,在兌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明堂》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下也。平按:兌《靈樞》作銳。)入於小海,小海者,在肘內大骨之外,去肘端半寸陷者之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也。(《明堂》屈肘乃得之。

白話文:

從這邊起的骨頭就是腕骨,這條經絡的名稱叫做完骨。讀音為「ㄏㄨㄢˊ」。

平按:靈樞經和甲乙經中把完骨寫作腕骨。

這條經絡沿著陽谷穴走,陽谷穴位於兌骨下方凹陷的地方,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

然後進入小海穴,小海穴位於肘部內側大骨的外側,距離肘關節半寸處的凹陷之中,伸直手臂就可以找到,是小腸經的合穴。

平按:明堂經中說,彎曲手臂才能找到小海穴。

平按:《靈樞》端上無肘字。)大腸上合於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者,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明堂》一名而明,一名絕陽,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也。平按:《靈樞》井下有金字。)溜於二間,二間在本節之前,為滎;(《明堂》二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也。

白話文:


大腸在手陽明經上相合,起始於商陽穴。商陽穴位於大拇指和食指的頂端,是陽明經的井穴。(《明堂》穴另名「而明」、「絕陽」,位於大拇指和食指內側,與指甲相接處,形似韭葉。)

陽明經的氣血從商陽穴流動到二間穴。二間穴位於手陽明經本節之前,是滎穴。(《明堂》穴位於大拇指和食指本節內側的凹陷處。)

平按:為滎上《靈樞》作溜於本節之前二間八字。)注於三間,三間在本節之後,為輸;(《明堂》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也。平按:此節《靈樞)作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輸。過於合谷,合谷者,在大指之間也,為原;(《明堂》一名虎口,在大指歧骨間也。

白話文:

平按:劉滎上的《靈樞經》在「注於本節之後二間」這八個字前面加上「溜於」。「注於三間」這三個字在「注於本節之後二間」這八個字後面,表示輸穴。

(《明堂》穴又稱少谷,位於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本節之後內側的凹陷處。平按:此節《靈樞經》作「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輸」。

超過合谷穴,合谷穴在大拇指之間,表示原穴。(《明堂》穴又稱虎口,位於大拇指分叉的骨骼之間。

平按:大指下《靈樞》有歧骨二字。)行於陽谿,陽谿者,在兩筋之間陷者中,為經;(《明堂》一名中槐,在腕中上側兩筋間也。平按:兩筋之間《甲乙》作腕中上側兩旁間七字。注中槐《甲乙》作中魁。)入於曲池,曲池者,在肘外輔曲骨之中也,屈肘而得之,為合,手陽明經也。

白話文:

註解:大拇指下方,《靈樞》一書中有「歧骨」二字。

走行於陽谿經脈,陽谿經脈的位置在兩根肌肉之間的凹陷處,是經脈走向。

(《明堂》一書中稱之為「中槐」,位於手腕中間靠上的兩根肌肉之間。

註:兩根肌肉之間,《甲乙經》中記載為「腕中上側兩旁之間」。

《甲乙經》中將「中槐」記作「中魁」。)

進入曲池穴,曲池穴位於肘部外側,曲骨的凹陷之中。

肘部彎曲即可找到,是手陽明經的合穴。

是謂五臟六腑之輸,五五二十五輸,六六三十六輸。(心不受邪,手少陰無輸,故五臟各輸有二十五輸。依《明堂》手少陰有五輸,總有三十輸。六腑有原輸,故有三十六輸。皆是臟腑之氣,送致聚於此穴,故名為輸也。平按:《靈樞》無曲池者三字,輔曲骨之中作輔骨陷者中,《甲乙》作輔骨肘骨之中。

白話文:

這是指五臟六腑的輸穴,五臟各有二十五個輸穴,六腑各有三十六個輸穴(心臟不受邪氣,手少陰經沒有輸穴,所以五臟各輸穴有二十五個。根據《明堂》,手少陰經有五個輸穴,總共有三十個輸穴。六腑有原輸穴,所以有三十六個輸穴)。它們都是臟腑之氣聚集的穴位,所以稱為輸穴。平注:《靈樞》沒有「曲池」二字,在「輔曲骨之中」改為「輔骨陷者中」,《甲乙經》改為「輔骨肘骨之中」。

屈肘《靈樞》作屈臂。)六腑皆出足三陽,上合於手者也。(六腑足陽明脈上合手陽明,足太陽上合手太陽,足少陽上合手少陽也。)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次任脈之側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二),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二),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二),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二),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二),次脈項中央之脈督脈,名曰風府(二),掖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掖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白話文:

彎曲手臂(《靈樞》記載為屈臂)。六腑都從腳的三條陽經發出,與手部相接(足陽明脈與手陽明脈相連,足太陽脈與手太陽脈相連,足少陽脈與手少陽脈相連)。鎖骨窩中間的脈,是任脈,叫做天突。與任脈相鄰的脈搏跳動的是足陽明脈,叫做人迎(左右各一條),再往外是手陽明脈,叫做扶突(左右各一條),再往外是手太陽脈,叫做天窗(左右各一條),再往外是足少陽脈,叫做天容(左右各一條),再往外是手少陽脈,叫做天牖(左右各一條),再往外是足太陽脈,叫做天柱(左右各一條),再往外是項中央的督脈,叫做風府(左右各一條),腋窩內的脈搏跳動的是手太陰脈,叫做天府。腋下三寸處的脈,是手心主脈,叫做天池。

(此言脈在胸項頸掖之下次,以任脈在陰,居於前中,督脈在陽,處於後中,任之左右,六陽為次,兩側掖下,二陰所行,此之十輸,脈之要者也。平按:《靈樞》天突下有一字,自此以下,凡次字上,有二三四五六七等字,本書原抄均有小二字旁註於左。項中央《靈樞》作頸中央。

白話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脉络在胸部、颈部、肩膀窝的下侧循行,任脉位于阴面,处于身体的前中线,督脉位于阳面,处于身体的后中线。任脉左右两侧是六阳经脉,肩膀窝两侧是阴经脉的走行路线。这十条经脉的输注点,是脉络的关键所在。

另外,按照《灵枢》的说法,天突穴下方有一个“一字”,从这里开始往下,凡是带有“次”字的穴位,在其上方会有“二”、“三”、“四”、“五”、“六”、“七”等数字标注。本书原本抄写时,这些数字旁边都用小字标注在左侧。

《灵枢》中提到的“项中央”,应该理解为“颈中央”。

風府下原本仍有小二字《靈樞》無。掖《靈樞》作腋。注胸項袁刻作胸頂。)刺上關者,呿不能欠;(上關開口有空,刺之有傷,不得開口,故不能欠也。呿,邱庶反,張口也。)刺下關者,欠不能呿。(下關合口有空,刺之有傷,不得合口,故不能呿也。)刺犢鼻者,屈不能伸;(犢鼻在膝臏下骭上俠解大筋中,刺之傷筋,筋病屈不能伸也。

白話文:

刺在風府穴下方,張嘴不能閉;(風府穴下方有空隙,刺傷會導致不能閉嘴。)刺在下關穴下方,閉嘴不能張;(下關穴下方有隙口,刺傷會導致不能張嘴。)刺在犢鼻穴,腿屈不能伸;(犢鼻穴在膝蓋骨下方小腿上,外側和大腿筋之間,刺傷會傷到筋,導致小腿屈曲不能伸直。)

《明堂》無禁也。)刺內關者,伸不能屈。(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別走手少陽,手心主絡,《明堂》無禁,刺之傷骨,骨傷伸不能屈也。平按:內關《靈樞》作兩關。者字袁刻誤作音。)手陽明次在其外,不至曲頰一寸。(手陽明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不至曲頰,故去曲頰一寸是也。

白話文:

《明堂》部位不受限制。刺內關穴的人,不能伸屈。(內關穴位於手腕後方兩寸處,別走手少陽經,手心主脈,《明堂》沒有禁地,刺它會傷到骨頭,骨頭受傷就會導致不能伸屈。按:內關在《靈樞》中寫作「兩關」。字袁刻本作音字為誤。)手陽明經緊接著在外側,距離下顎一寸。(手陽明經從缺盆穴上頸部貫穿下顎,進入下齒中,沒有到達下顎的彎曲處,因此距離下顎一寸。)

平按:手陽明上《靈樞》有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腧在膺中十四字。其外《靈樞》作其腧外。)手太陽當曲頰。(手太陽循頸上頰。頰,曲頰也,近牙車是也。)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足少陽支從耳後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故在耳下曲頰後是。)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

白話文:

足厥少陽支從耳後,上完靈骨之上為「少陽耳。靈骨靈竅也 竅。

(手少陽上項挾耳後,故直上出耳上角;完骨在耳後,故上加完骨上是也。)足太陽挾項大筋之中髮際。(兩大筋中髮際,此太陽輸也。)陰尺動脈在五里,五輸之禁。(陽為寸,故陰為尺。陰尺之中,五臟動脈在肘上五里五輸大脈之上。《明堂》云:五里在肘上三寸,手陽明脈氣所發,行向里大脈中央,禁不可刺,灸十壯,左取右,右取左。大脈,五臟大脈氣輸也。

白話文:

手少陽經從上肩部經過耳後,因此直上到耳朵上角;完骨穴位於耳後,因此上加完骨穴。足太陽經在大筋之中髮際處。(兩條大筋之中髮際,這裡是太陽經輸穴。)陰尺動脈在肘上五寸處,是五輸大脈的禁區。(陽經為寸,所以陰經為尺。在陰尺動脈之中,五臟的動脈在肘上五寸五輸大脈之上。《明堂》中說:五寸在肘上三寸處,是手陽明脈氣發出的地方,循行到大脈中央,是禁區不可針刺,可以灸十壯,左邊取右邊,右邊取左邊。大脈,是五臟大脈氣輸的地方。

故禁刺不禁灸也。)肺合大腸,大腸,傳導之腑也。(傳導糟粕令下也。)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也。(胃化糟粕,小腸受而盛也。)肝合膽,膽者,中精之腑也。(膽不同腸胃受傳糟粕,唯藏精液於中也。)脾合胃,胃者,五穀之腑也。(受五穀之味也。)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腑也。

白話文:

因此,禁止針刺但不禁艾灸。肺和大腸相合,大腸是傳導的器官。(傳導糟粕向下)心和小腸相合,小腸是受盛的器官。(胃將糟粕消化,小腸受納並儲存)肝和膽相合,膽是儲存精華的器官。(膽與腸胃不同,不儲存糟粕,只儲藏精液)脾和胃相合,胃是儲存五穀的器官。(儲存五穀的滋味)腎和膀胱相合,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

(膀胱盛尿,故曰津液之腑也。平按:腑上《靈樞》有之字。)少陰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矣。(足少陰脈貫肝入肺中,故曰上連也。腎受肺氣,腎便有二,將為兩臟。《八十一難》曰:五臟亦有六者,謂腎有兩臟也。平按:《靈樞》少陰作少陽,兩臟下無矣字。)三焦,中瀆之腑也,水道出,屬膀胱,是孤之腑也。

白話文:

足三焦屬脾腎,腎與膀道。《八

(中,謂臟腑中也。下焦如瀆,從上焦下氣,津液入於下焦,下焦津液流入膀胱之中,無藏為合,故曰孤腑也。平按:《靈樞》出下有焉字。)此六腑之所與合者也。(腑,之聚也。五穀清濁氣味皆聚於中,故六皆名腑。孤腑內與六腑氣通,故曰合也。)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間者淺取之;(春時陽氣,始生微弱,未能深至經中,故取絡脈及取諸滎,並大筋分肉之間也。

白話文:

「中」指的是人體內臟腑,下焦就像一條水道,從上焦往下輸送氣息,津液進入下焦,下焦的津液流入膀胱,沒有貯藏的功能,所以稱為孤腑。

這是六腑與之相合的地方。(「腑」指的是聚合之處。五穀的清濁氣味都在其中聚合,所以六腑都稱為「腑」。孤腑與六腑的氣息相通,所以說它們相合。)

春天應該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的穴位,病情嚴重的取深一些,病情輕微的取淺一些。(春天陽氣開始生長,力量微弱,還不能深入經脈,所以要取絡脈、諸滎、大筋分和肉之間的穴位。)

)夏取諸輸孫絡、肌肉皮膚之上;(陽氣始長,熱熏腠理,內至於經,然猶脈疲氣弱,故取諸輸孫絡之分、腠理肌肉皮膚之上也。平按:注然猶,猶字袁刻誤作後。)秋取諸合,余如春法;(陰氣始殺,猶未能盛,故取於輸及以合也。春時陰氣衰少為弱,陽氣初生為微,秋時陽氣衰少為弱,陰氣始生為微,病間故如春法,取絡滎大經分間,亦隨病間甚,淺深為度也。)

白話文:

夏天取用絡脈、孫絡、肌肉和皮膚表層;(陽氣開始增長,熱力溫熱皮毛腠理,內達經脈,但脈絡疲憊,氣力虛弱,所以取用絡脈、孫絡的分支,以及皮毛肌肉皮膚表層。平按:注釋中的「然猶」,「猶」字袁刻本誤作「後」。)

秋天取用合穴,其他與春天取穴方法相同;(陰氣開始減弱,但還未盛起,所以取用絡脈和合穴。春天陰氣衰微薄弱,陽氣初生微弱,秋天陽氣衰微薄弱,陰氣初生微弱,疾病性質類似春天,所以取穴方法也與春天相同,取用絡穴、營穴和大經的分支之間,也根據病情的輕重,確定取穴的深淺。)

(平按:注故如春法上,原本有病間二字,疑衍。)冬取諸井、諸輸之分,欲深而留之。(冬時足少陰氣急緊,足太陽伏沉,故取諸井以下陰氣,取滎以實陽氣,皆深為之者也。)此四時之序,(依於四時行療次序。)氣之所處,(隨於四時人氣在處也。)病之所舍,(隨於四時邪之居所也。

白話文:

冬天的時候,取井穴和輸穴之間的穴位針灸,目的是要針刺得深一些,並且多留一段時間。(因為冬天足少陰氣息緊促,足太陽氣息伏藏,所以要取井穴等陰氣穴位,取滎穴來充實陽氣,都需要針刺得深一些。)

這個順序是根據四季的變化而定的(與四季行療的次序有關)。(氣)所在的位置(隨著四季人體氣息所處的位置而定)。(疾病)寄居的地方(隨著四季邪氣寄居的地方而定)。

平按:居所袁刻作所居。)臟之所宜也。(療五臟病,依四時所宜也。)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人立,筋病痛聚,故立燔針刺之。)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手足痿厥,開張即得其輸,然後刺之。)

白話文:

按:袁刻本中寫作「所居」,應為「居所」。臟器喜愛居住的地方。治療五臟疾病,要根據四季的變化而調整。轉筋的人,應該站立著進行鍼灸,可以使他立刻痊癒。人站立時,筋的病痛會集中,所以站立著用火針刺治療。四肢痿厥的人,應該伸展四肢然後鍼灸,可以使他立刻感到舒適。手足痿厥時,四肢伸展開來就能找到經絡的穴位,然後進行鍼灸。